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101052671
作者:阎崇年
页数:268页页

作者简介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是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主讲系列历史讲座前半部分24讲的讲稿。讲稿有四种稿本:一是文案稿,二是录音稿,三是播出稿,四是综合稿。本书就是取前三种稿本优长而成的综合稿,稍加润色,结集出版。其后半部分《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待适当时机,再出版面世。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定都北京,其间整整60年。这60年历史的特点是四个字——“明亡清兴”:乃胜乃败,斯兴斯亡;兴亦悲壮,亡亦悲壮。为什么呢?我想起了贤哲释迦牟尼。 
释家三世佛的哲学是:要用三双眼睛看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智者的思维,也是贤者的思维。因为不了解过去,就不能科学地认知现在;而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科学地认知未来。历史学正是认知过去的学问。所以,在文明的时代,智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贤者。那么,中国历史的江河,源远流长,曲折回漩,日夜不息,奔腾向前,为什么要选取明亡清兴这段历史来学习呢?
明亡清兴的60年,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时代。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舞台上:格局,雄伟壮阔;人物,群星灿烂;事件,繁复跌宕;故事,生动有趣。人们都在表现,也都在表演:真与假、善与伪、美与丑,智与愚、勇与怯、廉与贪。明亡清兴的60年,又是近世社会的缩影。凡是近世社会的重要元素——贫与富、夷与夏、官与民、中与西,都在这里展示;求民生、求自由、求平等、求民权,也都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明亡清兴的60年,亦如《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微,道心惟微。”就是说人心不安、道心不明。正义者不安其死,不义者鸡犬升天。而治国平天下,应当明道安民,道明则民安,民安则国泰。
300多年来,人们在思考:明朝何以亡?清朝何以兴?其道其理,亦显亦隐。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支军队、一个民族,其兴衰、其成败,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结论和答案、经验和教训、思考和启迪、聪明和智慧。所以,每位后来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国籍,都可以从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中,学到宝贵的智慧并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灿若星汉的人物中,我选取袁崇焕作为一面折射明亡清兴的历史镜子,是因为他所身历的大喜大悲:喜,惊天地;悲,泣鬼神。袁崇焕值得后人景仰的仁、智、勇、廉,及其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既是其时志士仁人的典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3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袁崇焕,出版了《袁崇焕研究论集》、《袁崇焕资料集录》(合)、《袁崇焕传》和《袁崇焕》,多次倡议或主持袁崇焕国际学术研讨会,考察全国同袁崇焕相关的历史遗迹,及其在海外华人圈的影响。也出版了《努尔哈赤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和《满学论集》。进而从明与清两个视角,加深了对明清之际60年历史的考察与思索。
在明亡清兴历史的背后,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兴起。我们重新阅读这段历史时,应当既看到中国,又放眼世界。要避免两种认识上的误区:或持敖自矜,或过于悲观。应取的态度是: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讲求历史的科学性,又力戒历史的片面性。
真实是历史科学的生命,玄幻则是历史科学的肿瘤。历史的大众传授要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否则的“浅”是浅薄;历史的大众传授要雅俗共赏,只有大雅才能大俗,否则的“俗”是庸俗。观众和读者需要的是浅明而不是浅薄,是通俗而不是庸俗。表述史学的著作忌长——能省一个字,就不多一个字。知理虽易,实行则难。一部儒家经典《大学》才1546个字,字字推敲,句句雕琢。一部《史记》太史公司马迁说它不过526500字。无论历史的学术表述,还是历史的通俗表述,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我说过,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这里补充一句:对历史的传承与表述,也应当采取敬畏的态度。
本书的旨趣在于同广大读者进行“求知、求真、求励、求愉、求鉴”的对话。
——求知,历史会提供丰富有趣的知识;
——求真,历史会提供江山风雨的真实;
——求励,历史会提供修齐励志的经验;
——求愉,历史会提供赏心丽目的愉悦;
——求鉴,历史会提供参政资治的通鉴。
我们应从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中,学习胜利者的智慧与修养,记住失败者的愚蠢与骄纵。

阎崇年
2006年8月8日
于四合书屋

书籍目录


第一讲 崇焕之死
第二讲 万历怠政
第三讲 朝政危机
第四讲 成梁守辽
第五讲 满洲崛兴
第六讲 辽事初起
第七讲 四路丧师
第八讲 开铁失守
第九讲 明宫三案
第十讲 沈阳失陷
第十一讲 辽阳陷落
第十二讲 广宁迎降
第十三讲 传首九边
第十四讲 英雄家世
第十五讲 单骑阅塞
第十六讲 营筑宁远
第十七讲 帝师督辽
第十八讲 宁远大捷
第十九讲 觉华兵败
第二十讲 巡抚辽东
第二十一讲 宁锦大捷(上)
第二十二讲 宁锦大捷(下)
第二十三讲 阉党专权
第二十四讲 遭讦辞职
附录 对话阎崇年(访谈)

编辑推荐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1583-1644内容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品牌节目“百家讲坛”9月热播,阎崇年先生以一贯的亲切口吻向你讲述惊心动魄的60年。1583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内忧”深重的明王朝又遭受“外患”的不断蚕食。风雨飘摇之中,于1644年灭亡。这60年间发生的事情惊心动魄,决定了明朝清朝的命运,听“亲民学者”阎崇年细细讲来,令人真切感受历史的血与火。

内容概要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明亡清兴六十年》(上)是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主讲系列历史讲座前半部分24讲的讲稿。讲稿有四种稿本:一是文案稿,二是录音稿,三是播出稿,四是综合稿。本书就是取前三种稿本优长而成的综合稿,稍加润色,结集出版。其后半部分《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待适当时机,再出版面世。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定都北京,其间整整60年。这60年历史的特点是四个字——“明亡清兴”:乃胜乃败,斯兴斯亡;兴亦悲壮,亡亦悲壮。为什么呢?我想起了贤哲释迦牟尼。     释家三世佛的哲学是:要用三双眼睛看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智者的思维,也是贤者的思维。因为不了解过去,就不能科学地认知现在;而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科学地认知未来。历史学正是认知过去的学问。所以,在文明的时代,智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贤者。那么,中国历史的江河,源远流长,曲折回漩,日夜不息,奔腾向前,为什么要选取明亡清兴这段历史来学习呢?     明亡清兴的60年,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时代。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舞台上:格局,雄伟壮阔;人物,群星灿烂;事件,繁复跌宕;故事,生动有趣。人们都在表现,也都在表演:真与假、善与伪、美与丑,智与愚、勇与怯、廉与贪。明亡清兴的60年,又是近世社会的缩影。凡是近世社会的重要元素——贫与富、夷与夏、官与民、中与西,都在这里展示;求民生、求自由、求平等、求民权,也都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明亡清兴的60年,亦如《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微,道心惟微。”就是说人心不安、道心不明。正义者不安其死,不义者鸡犬升天。而治国平天下,应当明道安民,道明则民安,民安则国泰。     300多年来,人们在思考:明朝何以亡?清朝何以兴?其道其理,亦显亦隐。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支军队、一个民族,其兴衰、其成败,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结论和答案、经验和教训、思考和启迪、聪明和智慧。所以,每位后来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国籍,都可以从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中,学到宝贵的智慧并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灿若星汉的人物中,我选取袁崇焕作为一面折射明亡清兴的历史镜子,是因为他所身历的大喜大悲:喜,惊天地;悲,泣鬼神。袁崇焕值得后人景仰的仁、智、勇、廉,及其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既是其时志士仁人的典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3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袁崇焕,出版了《袁崇焕研究论集》、《袁崇焕资料集录》(合)、《袁崇焕传》和《袁崇焕》,多次倡议或主持袁崇焕国际学术研讨会,考察全国同袁崇焕相关的历史遗迹,及其在海外华人圈的影响。也出版了《努尔哈赤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和《满学论集》。进而从明与清两个视角,加深了对明清之际60年历史的考察与思索。     在明亡清兴历史的背后,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兴起。我们重新阅读这段历史时,应当既看到中国,又放眼世界。要避免两种认识上的误区:或持敖自矜,或过于悲观。应取的态度是: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讲求历史的科学性,又力戒历史的片面性。     真实是历史科学的生命,玄幻则是历史科学的肿瘤。历史的大众传授要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否则的“浅”是浅薄;历史的大众传授要雅俗共赏,只有大雅才能大俗,否则的“俗”是庸俗。观众和读者需要的是浅明而不是浅薄,是通俗而不是庸俗。表述史学的著作忌长——能省一个字,就不多一个字。知理虽易,实行则难。一部儒家经典《大学》才1546个字,字字推敲,句句雕琢。一部《史记》太史公司马迁说它不过526500字。无论历史的学术表述,还是历史的通俗表述,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我说过,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这里补充一句:对历史的传承与表述,也应当采取敬畏的态度。     本书的旨趣在于同广大读者进行“求知、求真、求励、求愉、求鉴”的对话。     ——求知,历史会提供丰富有趣的知识;     ——求真,历史会提供江山风雨的真实;     ——求励,历史会提供修齐励志的经验;     ——求愉,历史会提供赏心丽目的愉悦;     ——求鉴,历史会提供参政资治的通鉴。     我们应从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中,学习胜利者的智慧与修养,记住失败者的愚蠢与骄纵。   阎崇年 2006年8月8日 于四合书屋媒体评价阎崇年新作 不让易中天独美 2006年8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继5月22日首次采取无标底竞标的方式将易中天的书稿以天价拍出后,8月22日,“百家讲坛”再度与出版界联手,以首印20万册,13%的版税,将《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图书交由将阎崇年从电视学者一举运作成畅销书作家的中华书局出版。     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一书中,阎崇年仍延续了其“讲故事般讲历史”的风格,把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关键60年间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有趣之事一一道来。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都有精彩的演出,如崇祯皇帝、袁崇焕、皇太极、多尔衮等。     “百家讲坛”负责人介绍,早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就有十几家出版社要求出版,之所以没有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搞竞标,主要是阎崇年、“百家讲坛”对中华书局有感情、有信心。2004年,中华书局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年销愈30万册。不仅捧红了阎崇年,也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记住了“百家讲坛”。同样,借助阎崇年和“正说”赢得广大读者的中华书局也希望延续其在通俗历史市场的强劲势头。     据悉,《明亡清兴六十年》一书的出版将与“百家讲坛”节目的播出同步在9月初进行,这又开创了“百家讲坛”作品与观众和读者同时见面的先例。 《新京报》:阎崇年将重登百家讲坛来源:2006年8月24日《新京报》    清史专家阎崇年将于9月1日重登百家讲坛,这次讲的主题是“明亡清兴六十年”,与讲坛主题同名的书《明亡清兴六十年》也将于本月底由中华书局出版。阎崇年称,“新著讲述明朝衰落和清朝入主中原的历史过程,每一讲都融入了我的学术研究成果。”     阎崇年先生介绍说,“《明亡清兴六十年》在电视台开讲和出版是同步进行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只是比较粗略地写了清朝十二个皇帝的事迹,实际上,从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关键60年间,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都有精彩的演出,如崇祯皇帝、袁崇焕、皇太极、多尔衮等,我研究了几十年,觉得可以拿出来讲讲,也可以从朝代更替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我这次在百家讲坛开讲座、在中华书局出书,可以和大众分享我在这方面的研究。”     据中华书局翁向红介绍,2004年底,中华书局推出阎崇年著作《正说清朝十二帝》时,首印数仅为5000册,而《明亡清兴六十年》首印为20万册,版税为13%。     阎崇年还表示,“易中天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说明大众十分需要历史知识,我要向他学习。” 《北京娱乐信报》:清史专家阎崇年九月将复出 新作在《百家讲坛》播出来源:2006年8月23日《北京娱乐信报》    9月1日,清史专家阎崇年将以《明亡清兴60年》“重出江湖”。     2004年开讲《清十二帝疑案》、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以来,清史专家阎崇年把自己和《百家讲坛》的名气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百家讲坛》不希望阎崇年就此“闭嘴”,于是在9月又将这位“开坛元勋”请出,隆重开讲《明亡清兴60年》。     继5月22日首次采取无标底竞标的方式将易中天的书稿以天价拍出后,《百家讲坛》再度与出版界联手,以首印20万册、13%的版税,将《明亡清兴60年》的图书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据悉,该书的出版将与《百家讲坛》节目的播出同步进行,这也开创了《百家讲坛》作品与观众、读者同时见面的先例。     其实,早在节目录制时,就有十几家出版社加入争夺出版权的行列,这次为什么没有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搞竞标呢?据内部人士透露,主要是阎崇年对中华书局有了“感情”:2004年,中华书局将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讲稿进行编辑加工,用“正说”加以包装,打响了《正说清朝十二帝》,年销量逾30万册,并带动了历史文化读物的热销浪潮,阎崇年对此非常满意。     对于新著,阎崇年表示:“《正说清朝十二帝》只是比较粗略地写了清朝十二个皇帝的事迹,实际上,从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关键60年间,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都有精彩的演出,我研究了几十年,觉得很可以拿出来讲讲,也可以从朝代更替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 《北京晚报》:阎崇年 易中天力夺“坛主”——阎崇年新作《明亡清兴六十年》即将出版来源:2006年8月23日《北京晚报》    也许易中天可以不去应对葛红兵、张光芒等学者的宣战,用“渴望批评有份量”轻轻搪塞后继续在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地签售,但9月1日开始,他将不得不迎接一位重量级的人物,阎崇年将不让易中天独美。“百家讲坛”9月捧出“开坛元勋”、像讲故事一样讲历史的阎崇年,隆重开讲《明亡清兴六十年》。     讲座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定都北京,其间整整60年。阎崇年表示:“《正说清朝十二帝》只是比较粗略地写了清朝十二个皇帝的事迹,实际上,从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关键60年间,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都有精彩的演出,如崇祯皇帝、袁崇焕、皇太极、多尔衮等,我研究了几十年,觉得很可以拿出来讲讲,也可以从朝代更替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我这次在百家讲坛开讲座、在中华书局出书,可以和大众分享我在这方面的研究,觉得非常高兴。”     早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就有十几家出版社纷纷加入要求出版的行列,这次为什么没有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搞竞标呢?据内部人士透露,主要是阎崇年、“百家讲坛”对中华书局有感情,有信心。2004年,中华书局将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讲稿进行编辑加工,用“正说”加以包装,一炮打响《正说清朝十二帝》,年销逾30万册,并带动了历史文化读物的热销浪潮,一时间跟风之作、仿作纷呈涌现。此举不仅捧红了阎崇年,也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记住了全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中央10套”,记住了“百家讲坛”。同样,借助阎崇年和“正说”赢得广大读者的中华书局也希望借阎崇年的新书延续其在大众文化历史普及读物市场的强劲势头。     究竟是易中天的“趣品”风格受欢迎,还是阎崇年的“讲故事”风格受欢迎?9月将见分晓。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纯粹的历史普及书籍,但现在我对它似乎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要展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深刻的揭示历史进程的必然,但事实上它做的只是我最初给它的任务,让我了解一下历史事件,熟悉一下历史人物。不管怎么说,我不想走马观花的读完一本书,因为那样没有意义,思维就好比一张网,未经消化的知识就是大团的纤维,如果纤维不能透过这张网,那么它就仅仅会停留在网上,而不会再用它本身组成自己的网。当然不是说,每一本书都要认真的读,比如说有很多仅仅是休闲娱乐的书,本来已经是浪费生命了,在认真的去读、去分析就有一点糟蹋时间的意思了。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但至少不是一本坏书,只不过功能不太完善。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其实每一段历史都是不平凡的。只不过是作者叙述的没有深度,更谈不上力度。我也能明白一段跨越朝代的历史是很难叙述的,因为难免会有人心向背。前朝的学者必然罗列出依一系列存在的或者不存在的客观因素佐证灭亡的不可避免;而新朝的学者也同样会历数天时地利人和来说明本朝的建立是历史的趋势。如何能以一个客观的视角论述这一段历史,我想这只能是两种人:一种是初阅历史的黄毛小儿,他们没有自己的好恶,思想单纯却正直,评价客观;另一种则是博百家之长同时融会贯通的大儒,他们纵观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慢步徐行,不局限于一点一面而能通篇思量,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从这点上看,我觉得易中天做的似乎比阎崇年更好,至少在时间跨度上,他更能清楚的看到三国之前历史的制度,和三国之后的土地制度士族阶级等等,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更像一段故事。有果也有因,有广度也有深度。我一直想读钱穆老先生的书,听说这位大儒已经完全把自己的历史观,人生观融入到了自己的语言,看到他的书不仅仅是在于某个人对话,更像是在空旷的草地上欣赏着天籁之音,但我自知自己的知识有限,或许无法看透那似乎平平淡淡那的一笔中蕴藏的深意,那朴实的一句话中暗藏的典故,所以有心要读但却不敢读。前些日子度过《万历十五年》,美籍华裔历史学者写的,觉的挺好,于是想写一些东西,但又半途而废,因为我在重新翻阅历史资料时发现自己原来写的东西都是自己主观的臆想,完全就是篡改了历史,比如说万历皇帝我一直把他认为是崇祯,有点可笑,还有诸多种种,就不一一列举了。想来可笑,总是想写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但同时也不缺乏旁征博引,但引来引去,就发现自己依然乱了阵脚,主题是什么,主旨又是什么,无人知晓。
  •     历史书就应该这样.简练,准确,真实,有趣.<<明朝那些事>>简直太糟糕了.我正在读<<明亡清兴>>的上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皇太极,太聪明了,有点像诸葛亮,里应外合打抚顺,反间计巧杀袁崇焕.
  •     满清入关后是否实行了大屠杀    ——质疑满学会会长阎崇年教授    满学会会长阎崇年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座中设问:“为什么60万人的满族(军队)能够征服1万万人的汉族(平民)?”阎崇年自己的答案,归结为6个字:“天合、地合、人合”,(套用天时地利人和)。他宣称:  “在人合方面,其中之一是少杀人”。    好一个含含糊糊巧言令色的“少杀人”!  实际上矢口否认“满清入关后实行大屠杀”,而把清军宣扬为“人合”的“仁义之师”。  满清入关,是引狼入室,屠戮生灵,严重破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中华文明的大倒退。这历史的铁证,岂容信口雌黄?  历史档案中清军的大屠杀记录根据确切的史料记载:清军在入关前,曾屠戮100多万辽东汉人。  入关后,在华北(山东、山西一带)的大屠杀记录:  攻陷山东济南时,屠杀了当地13万汉人,掠走全部妇女。  在山西大同,清军将大同全城彻底杀光,只剩下5个在押的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皇帝,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在四川的大屠杀记录:  清军于1647年在四川公开发布告示称:“全城尽屠,或屠男而留女。”  四川地区被害者达300万,到康熙时期全川仅剩人口8万余人。根据史料记载统计,张献忠在川两年期间造成的死亡人数约14万人。而在张献忠死后近二十年里,清军对四川的屠杀一直未停止过。  在广东的大屠杀记录:  关于1650年广州大屠杀,当时亲历见证人、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1614—1661,中文名卫匡国)这样描述:  “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当时荷兰联合省东印度公司使臣约翰纽霍夫 (John Nieuhoff ) 在《在出使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中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  《广州市志》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西方人魏斐德写道:“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直到19世纪,仍可看见一座积结成块的骨灰堆。”  篇幅所限,本文难以一一列举。总而言之,满清为了强化统治,野蛮推行“薙发令”、“留人法”,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杀尽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清军在各地留下了血腥的屠城记录,甚至实行过种族灭绝,发生大规模屠城和大屠杀的省份先后有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福建、新疆。  其残酷程度不亚于蒙元。  清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从努尔哈赤屠杀辽东汉人到康熙平定三藩,历时将近一个世纪。  请看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的记录:    “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镇压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  关于《扬州十日记》的真伪问题“扬州十日屠”“嘉定三屠”“江阴屠城”是著名的满清大屠杀记载,是当事人的亲历实录。但是,近年来有人怀疑“扬州十日记”是伪造的。网上流传一篇文章:《〈扬州十日记〉证讹》。此帖2003年10月首发于吉祥满族网,作者署名“佚名”,此后便有一些论坛转载。该文从扬州并未形成南明和满清两军的主战场、对扬州府城人口密度的估算、清军可能投入扬州战役的兵力分析,力证扬州十日屠城的“不可能”,并列举:清军在入关之初的纪律状况不允许屠城;3万清军在五六天内不可能手刃80万余人;屠城的善后事宜无法进行。还找出《扬州十日记》一文自身的矛盾:王秀楚不仅能听懂满语,并且能和“满兵”相问答;当时称“朝鲜”,不称高丽等等,认为《扬州十日记》“在以讹传讹,必将给历史学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干扰,在人们认识上造成混乱,所以证讹工作十分必要,应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据查《〈扬州十日记〉证讹》的全部论据,摘自历史学家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一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张文根据当时扬州附近各个乡村的报告,这个地区人口总数是78960户,或者说大约50万人。他估算说,在各种情况下,清军攻城时挤进这个城市的人数应为20万—30万人。(摘自《〈扬州十日记〉辨误》,第368—370页)从史学角度对《扬州十日记》中的记述进行辨误,认为当时清军屠杀80万人的数字有夸大之嫌。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否认“扬州十日屠”的历史事实。而佚名则是以“证讹”的名义为扬州十屠辩护,说《扬州十日记》完全是假的,是“伪书”而一笔抹杀。    实际上,有足够的史料证实“扬州十日屠”的真实性。  《扬州城守纪略》:“初,高杰兵之至扬也,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贼所害,有举室沦丧者。及北警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众尸皆蒸变,不能辨识。”    《明季南略》:“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 (雍正《扬州府志》卷34)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1614—1661,中文名卫匡国,字济泰)所著《鞑靼战纪》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  “他们的攻势如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下。一个叫史阁部(史可法)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它虽然有强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杀。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  《鞑靼战纪》的作者卫匡国,在清军入关后,他正流寓江南一带。《鞑靼战纪》一书于1654年在荷兰、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出版,可能是最早向欧洲揭露“扬州十日屠”惨剧的。  何必为屠戮羊群的恶狼狡辩?实事求是地发掘历史真相——    这入关的60万满清军队,是野蛮贪婪、凶残嗜血的狼群;那被害的关内平民百姓,是懦弱可欺、难逃屠宰的羊群。    60万野蛮凶狠的狼群,惨无人道地屠戮了几百万、上千万的羊群,事后却还要狡辩:“天合、地合、人合”,说什么:    “狼群并没有屠杀羊群!”——“少杀人!”  希望满学会会长阎崇年教授给予一个学术上的公开答复。  多谢。请教了!  本帖出自漢族網 www.han5000.com,自由的興漢強國討論基地,本贴地址:http://www.han5000.com/viewthread.php?tid=9595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上大学时在网上看完的这本书
  •     百家讲坛,历史类的书,很感兴趣,高中晚上自习时很爱看
  •     当评书看
  •     很喜欢的内容,希望更多优惠哦
  •     一家之言,不能保证客观,很久很久之前看的一本书,今天再拿过来看觉得太过主观,而且不能还原历史以真实。当自己看的书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开阔的时候,对于历史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没有对历史进行深入的思考,知其然而未陈述其所有然。基本就是简单罗列罢了,商业气息浓厚的野史罢了。
  •     感觉有可读性,但可读性又不是很强;有文献感但却太微弱;总觉得老阎倒不完他的货,好像是担心倒出了他的货别人看不懂那样子……
  •     听过,当年是下载MP3格式音频听的,睡前就听一集
  •     爱新觉罗崇年叶赫那拉连海
  •     政治部分过于浅白,军事部分非常精彩。
  •     带书券买的,真棒!正版,喜欢!
  •     小时候看过《百家讲坛》,就看看这本书怎么样吧~
  •     没有预期的那么生动,不过还可以。
  •     小学读的历史书,莫名喜欢这老头
  •     写的还不够通俗。
  •     听mp3来解决这套书的,我觉得不管作者是否做到绝对客观,但至少让我了解到那段历史,很好,很多感慨。
  •     读过和没读一样
  •     记不清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作者来我们学校讲座,当时刚好在看他的这本书,还让他在我的笔记本上签名来着哈哈
  •     书还行。因为是07年的书有点旧了,但女儿喜欢内容也就觉得没什么了。
  •     史实方面不错,但解读不如当年明月
  •     百家讲坛曾经的热播
  •     质量不错,正版,发货也快
  •     一个本该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沦为一纸流水账,另外就是一些流于表面的分析。或许很有道理,但总是老生常谈还是让人临表涕零。消亡。
  •     历史的另一面。
  •     值得阅读,普及历史知识,通俗易懂
  •     写得真很一般。非常乱,展开写的不多,不风趣。不太合个人口味。
  •     本书只适合少数民族同胞阅读
  •     刚上初中那时候阎崇年粉了好久,但除了立场之外,事好像也没讲得特别清楚。
  •     每个朝代的衰退都是相似的……
  •     一套装书,一起买的
  •     通俗易懂,很客观!
  •     因为看百家讲坛才买的,书的内容就是根据百家讲坛整理的,看电视各种短片渲染,但是看书没那么多感触。。。文字不够打动人
  •     太墨迹
  •     把借来的书给弄丢了。
  •     · 个人看法太重。
  •     长知识,特别好。
  •     依旧是抑明扬清
  •     书很好。 速度也快 。 爱不释手
  •     阎崇年就像一个高中历史老师那般机械地讲述历史——分两步:1、描述史实。2、总结得失。书读来虽通俗却不生动,欲揭示得失教训却不深刻。当做纯粹的获取知识吧。
  •     ·一味抨击明朝各种制度,全然没有公正合理之意。阎崇年,你太让我失望了。
  •     买的第一套史书,部分夸大,总体还是很不错的,浅显易懂
  •     买到的买到的封面是坏的,数页两天就坏了,要多差有多差
  •     看完明朝那些事之后读的,很好的梳理了明末的历史
  •     非常好看,前面看到丢城失地失民失牲畜,一直到袁崇焕的宁远大捷,才觉得没那么沉重,但是转念一想,高兴啥啊,英雄被千刀万剐,明朝还是要灭亡
  •     以前老百家讲坛的东西,买来收藏了
  •     翻起来特别快,总感觉书中的总结方法有点土,要么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人物只有白脸黑脸这种脸谱化的区分,最后的访谈还更好看些~
  •     书好,包的也挺好,就是没看清只是上部哈哈,还得买下部嘎嘎
  •     精彩,正说历史
  •     现在来看一些观点的确偏颇。
  •     当时反复看了两遍,还是可以作为一家之言。
  •     发货速度很快,质量很好,很满意
  •     很不错,内容平实易懂,喜欢
  •     大一、二时,手机电子书。
  •     感觉网上有些人把阎崇年妖魔化了
  •     阎对政治军事斗争的不少论述有点想当然,不够细致切实
  •     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看了很多遍
  •     演义色彩太过浓重
  •     这书写的很明白,阎老师很严谨
  •     这段历史总是让人觉得沉重,乱世中风起云涌,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     讀《明朝那些事兒》后補:兼聽則明,閻崇年本人及此書不正。
  •     好长时间以前买的了,很好的书,阎崇年作品。
  •     大毒草!
  •     大明砥柱袁崇焕?大明奸贼袁崇焕?
  •     初中时百家讲坛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没有之一 当时觉得阎崇年此人甚是无聊 周一到周五都是他 后来慢慢觉得此人还算厚道 我也逐渐养成了每出百家讲坛文字版必买的习惯
  •     送给家人的!
  •     小巧好用,价钱公道
  •     2014.3.23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跟风看过几部清宫剧。曾经每晚用手机看电子书看了明朝那些事,但是一个字都不记得了。甚至连人名都记不全了。有幸,重读明末清初这段历史,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至少把明朝和后金的几次大战的地理位置对应了下来。
  •     最喜欢的百家讲坛一个系列 压箱底的历史读物
  •     那时候看完电视后看了书,年纪虽小,印象深刻。
  •     把鲜活的历史拆解成教科书那副样子,诶。
  •     一般吧。。其实和历史书感觉差不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