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301122273
作者:彭林
页数:3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20页

近百年的研究表明,世界农业起源有三个中心:意识西亚的两河流域,是小麦和大麦的起源地;而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小米(粟)和大米的起源地;三是中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103页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300-2200年。它以太湖为中心,南至杭州湾,北达苏北海安,东至东海,南到宁镇山脉东侧。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43页

由简单的、不甚稳定的“少”,发展到精选的、稳定的“少”。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122页

吴城文化——
江西清江县吴城村,延续时间很长,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年代与郑州二里岗上层接近,二期年代与殷墟早期相当,三期与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相当。
出土器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也有少量青铜器。典型器物是马鞍形陶刀。此外,还发现了许多文字刻画符号,是早于殷墟甲骨文的重要文字资料。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54页

“马家窑文化”——注意啊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大夏河和湟河流域地区,年代为距今5800--4000年。
其早期晚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结束时间比仰韶文化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柳湾遗址。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124页

新干商墓——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属于吴城文化体系,是中原风格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铜器接近于中原殷商文化,陶器的地方特色比较浓厚。该是土著居民国王的墓。年代相当于阴虚文化中期,大概在武丁之后。
代表器物及重大发现:
青铜器:(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二里头文化)
虎耳虎形扁足圆鼎。
四足甗:迄今所见最大的甗,“甗王”。
双面神人头像。
伏鸟双尾铜虎。
大铜钺上错有红铜,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错金属实物。
铸造工艺中大量使用铜芯撑。
玉器:
神人兽面形饰。
侧身羽人配饰。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49页

彩陶和彩绘陶的差别有两点。第一,彩陶是上彩之后在烧制的,而彩绘陶相反,是入窑烧制之后再画彩的。所以,前者的彩绘附着力非常强,而后者的彩绘很容易脱落。第二,彩陶上的颜料要经受窑内1000度的火温,所以它必须是矿物颜料;彩绘陶不然,它不需要经过炉火,所以矿物、植物颜料都可以用。
总体而言,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要远远多于彩绘陶。
使用普通镁质易熔黏土以及瓷土和高铝质黏土的,其共同特点是氧化铁的含量比陶土低得多,由于烧成后呈白色,习称白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白陶的国家,黄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已经发现白陶。……白陶的发明,对于从陶器向瓷器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101页

“玉猪龙”和另一C形玉龙: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67页

彩陶在仰韶晚期走向衰落、向东发展成另一种陶器(山东龙山文化,薄胎陶器“蛋壳陶”)的同时,却向西方继续发展,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中再度发皇,并将中国彩陶推向了巅峰,一直延续到东周时期才消失。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24页

自古有八音之说: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111页

含山玉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距今约5560-5290年,与红山文化相当,早于良渚文化。
代表器物——
玉人,是已知最早的玉质人体作品。
玉勺。
玉龟,在腹甲与背甲之间夹有一块长方形玉片,玉片中心部位刻有一个圆圈,圈内有一个八角星图案,玉片四边分别钻有数目不等的圆孔。
一种类似虎符的璜形器。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58页

甘青地区彩陶的代表器物:
1、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舞蹈彩陶盆。“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以确定年代的最古老的一幅原始乐舞图”。<图片1>
另。青海同德县宗日。<图片2>
2、青海乐都柳湾,裸体人彩陶壶。马厂类型。<图片3>
3、石岭下时期,鲵鱼纹彩陶。<图片4>
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彩陶缸<图片5>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37页

主人你把断成三截的骨笛串在一起,带进坟墓,我很想了解当中的故事。是否会有浪漫情节?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171页

古代称铜为金,宗庙祭祀的目的是祈求吉祥,所以称礼器为“吉金”。
1、蒸煮器:
甗(yan):复合器皿,下部为鬲,上部为甑(zeng),中间横隔有带孔的箅子。下部烧水,上部放主食。
镬(huo):相当于后代的锅,主要煮牲肉。
2、盛食器:
盛牲器
——鼎和俎。圆鼎为三足,方鼎为四足。俎是鼎的配器。比较著名的鼎有商代的司母戊方鼎,西周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漆木器中出土有俎21件。
盛主食
——簋(gui),敛口的圆形器皿,常见为大口、圆腹、双耳、圈足,也有四耳或无耳,或者器身下部为方座。比较著名的有西周的利簋、矢令簋、召伯虎簋,春秋时期的秦公簋等。
——簠(fu),大口的长方形器皿,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流行。器身和器盖是对称的。比较著名的有东周的陈侯簠、邾大宰簠、铸子簠等。
——敦,器身和器盖是对称的两个半球形,俗称“西瓜鼎”。
盛副食
——笾(bian),盛脯、枣、栗等干燥的食物,用竹子制作。
——豆,盛菹(zu,腌渍的蔬菜)、醢(hai,肉酱)等有汁的食物,用木材制作。
笾和豆通常配合使用,而且都用双数。
3、盥洗器:
匜(yi)和盘:匜是一种深腹的盛水器,前端有注水用的“流”,后有握持用的“鋬”(pan)。盘是接弃水用的器皿。
4、盛酒器(尊彝):
尊:大口、深腹、圈足,有方圆之别。
卣(you):盛郁鬯(chang,用香草和黑米调制的酒)的器皿,形制富于变化。
罍(lei):商代晚期兴起的大容积盛酒器(水器),主要有方、圆两种,一般为圈足,也有平底的。
壶:殷周时期盛行的酒器之一,基本样式为长颈、圆腹、贯耳、圈足。比较著名的壶有西周的颂壶、春秋晚期的莲鹤方壶。
缶:大容积盛酒器。栾书缶最为著名。
《礼记·礼器》:“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wu)”。臣只能用罍。
5、饮酒器(统称为爵):
爵:前有注酒用的、宽而长的“流”,后有尖而略翘的“尾”,旁侧有作为把手用的“鋬”,上有两柱,下有三足。
觚(gu):大口、细腰、长身,四面有觚棱,有方、圆两种。形制与尊类似而小。
觯(zhi)、觥、斝(jia)等。
爵为一升,觚为二升,觯为三升,觥在饮酒器中容量最大。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51页

1931年,李济和梁思永在殷墟后冈发现了殷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三者相叠压的地层关系:上(灰陶)……中(黑陶)……下(彩陶)。……这就是著名的后冈“三叠层”。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的笔记-第96页

玉的种类,可以大别为佩玉、礼玉、葬玉、弄玉。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敛葬的葬具——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