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人类之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301191545
作者:[美] 约翰·R. 麦克尼尔,威廉·H. 麦克尼尔
页数:38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和J.R.麦克尼尔父子合作撰写的一部世界简史。作者以深湛的史学功底,拣出"网络"这一核心概念,着眼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网络"的建构,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历史朝向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在世界历史视域中理解人类经历的一种崭新的框架。

书籍目录

目   录   [IX]

序言

导论 各种网络与历史
第一章 人类的成长岁月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最初的各种文明
官僚帝国的兴起
流动的、拥有大量信众的宗教
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
希腊与罗马文明
人口、环境和疾病
结语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 (200—1000年)
财富与力量的相对变迁
旧大陆网络体系的扩展和加强
宗教各种新的影响与作用
美洲网络体系的形成
结语: 共同的模式(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概 述
中国是如何转变成为第一个市场社会的
伊斯兰世界的转变(1000—1500年)
不断密集化的基督教世界网络
旧大陆网络体系中的太平洋一翼
旧大陆网络体系的南部和北部边疆
美洲诸网络
结 语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
1450年的世界诸网络体系
世界诸网络的融合和扩展,1450-1800年
世界性网络塑造出来的世界,1500-1800年
结 语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 (1750-1914)
世界网络的发展
人口爆炸的导火索
新的政治基础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奴隶制和农奴制的废除
帝国主义时代的全球化
生态环境的变迁
结语
第八章 世界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通讯技术与思想观念
科学与技术的联姻
人口与城市化
能源与环境
全球化的倒退:战争与经济萧条(1914—1941年)
全球化的复苏:1941年以来的战争与长期繁荣
结 语
第九章 宏大图景与未来展望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约翰•R.麦克尼尔(J. R. McNeill),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事务学院历史学教授,致力于环境史研究,近著为《阳光下的新鲜事:20世纪环境史》。
威廉•H. 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因其在“欧洲科学与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有《世界史》、《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权力竞逐》等多种名著。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你只想读一本书来了解世界历史,那么,《人类之网》就是你想要的。  ——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生态帝国主义》作者 麦氏父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框架,紧紧扣住人类各种互动网络这一主题,在世界历史的视域中来理解人类的整体经验。每一位负责处理各类全球性事务的公共官员,每一位喜爱原创史学著作的历史爱好者,都应该在案头、枕边放一本《人类之网》。  ——约翰·沃尔(JohnO.Voll),乔治敦大学伊斯兰史学教授。麦氏父子涉及知识面之广令人赞叹,融万千变化于一炉,此书尽管篇幅不大,但能做到如此生动有趣,如此丰富多彩,却是很有挑战性的。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美国汉学家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是极为壮观的。作为经验丰富技艺老练的猎人,人类族群开始了他们的扩张,而他们所偏爱的是猎杀那些体躯庞大的野兽,因为每一次猎杀所带来的回报率都是同被猎杀动物的躯体大小成正比的。在新环境中,那些大动物可能是最容易被捕杀的,因为它们往往对身躯并不魁梧的人类毫无警觉、戒备之心。不管怎样,无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美洲,那些体格庞大的动物的广泛消亡往往是同人类猎人的到来密切相关的。在上述两地,剧烈的气候变化常常与人类的出现相伴随,因而没有谁能够确定猎人应对那些大动物的消亡承担全部责任。但是,他们似乎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在新西兰和马达加斯加两地,人类就曾起到了这类的作用,人类抵达这两个地区的时间很晚,但是仅在短短数百年内,这两个地区的大动物便消失殆尽。相反,在非洲大陆,虽然气候也发生了同样剧烈的变化,但是相比而言,该地大动物死亡的数量却较少,这或许是由于自人类开始在地球诞生之初,便与这些动物共处一地,彼此之间有充足的时间熟悉对方。看起来,尽管技艺熟练的猎人同毫无经验的大型动物——或许早已遭到气候剧烈变化的严重影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对相当众多大型动物构成了一种极为致命的混杂交往。在美洲所消亡的那些动物中,就有具备可被驯养为家畜潜在价值的物种——尤其是马和骆驼。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对其他物种所施加毁灭性影响的最早的证据,虽然非常可能早在大型动物在美洲和澳大利亚消失之前,一些人类共同体就已鲁莽地耗尽了当地其他的一些资源——正如我们今天仍然还在继续的做法一样。人类的环球扩张既呼唤也促进了新技术的迅速增长,以便获取大地上的多种多样的资源。而且随着人类群体开始享用更为精致的住所、衣着,使用各种新式的工具、武器和交通手段和装饰品,人类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就更为巨大。人类在实现对大地进行改造的企图中,最重要的潜在工具就是火。通过在干燥季节开始对野火不自主地使用,猎人们改进了搜寻猎物的技能。在各个大陆地区之中,或许澳大利亚受此危害最烈,因为当地的干燥气候使火显现出极为巨大的威力。

图书封面


 人类之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在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的网络”这样一种史观来叙述了人类至今的历史。其实把每一章的标题串联起来,我们便可以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标题分别是“人类的成长岁月”、“向食物生产的转变”、“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不断密集化的网络”、“世界性网络的编织”、“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宏大图景与未来展望”。作者特别提到:“在对历史进行简略地考察之前,有几个同这些网络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并做一番深入的观察,即:它们所具有的合作与竞争的特性、它们的扩展趋势和它们在人类历史中重要意义的增长以及它们对地球历史的影响作用。”可以看出,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史学观点“向往昔透视探索而对现在与未来的时空投射出几缕光芒”。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维系文明社会方面,从来没有哪种工具性创新发明的功效能够比官僚化统治体制、字母化书写方式和四处可移动且拥有大量信众的宗教这三种力量更大。”基于全书与此句话,我想到一个问题:互动的网络使得文化的多样性降低,但互动的网络确实是给处在网络中的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多种多样的选择究竟会使得人类变得越来越开放?还是越来越狭隘?因为这样的“选择”是通过本身就带有文化烙印的机制而选择出来的。网络的精细与紧凑,会不会使得或是已经使得国家与地区落入浅薄之中?面对着全球化,在新的时代,各国是否能真正地实现“地球村”的联合呢?还是会被“网络”所撕碎?对于国际政治,我的观点是:各国都把人当做了手段而不是目的,似乎都陷入了为了政治而政治的怪圈之中?因为国家间的网络太过于密切而只顾着本国对外国的网络扩张,而忘记了网络中的人民,网络就像一头猛兽,人类好像已经快抓不住手中的缰绳了。然而,我们真的需要如此强悍的网络吗?或许我的观点过于理想,但网络在人类的手中,只能是富于侵略性的吗?Charles Horton Cooley said,”I am what I think you think I am.”我觉得这句话放到人类历史中也不为过。莎翁曾说“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有下场的时候,也有上场的时候,每个人一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句话形容历史也不为过。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形成的过程中难道不都是相互参照着,在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吗?得到又失去,竞争又合作,战争又和平,历史纷纷上演,现实也在纷纷上演。还有人曾说过:“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未来。”从原始到现在,人类似乎变了,但又似乎没变。
  •     从关系的角度去写全球史,约翰•R•麦克尼尔很讨巧,也很自苦。说讨巧,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看世界的方式,自苦的是,作者们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重新爬梳与整理。人类社会是相互关系的人类社会,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原始文明会不约而同使用了弓箭、马车、马镫、车轮和铁器,为什么楔形文字不仅在两河流域能找到,在古埃及也能找到,为什么古代中国的钱币,居然会在欧洲出土。人类比想象的更喜欢交流,我们一直在编制着一张网,只是这一点经常被历史记载所忽略。以古代中国为例,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的舶入期,以唐代为例,大量印度植物在中国落地生根,大大改变了国人的食谱,而明清时,美洲植物的到来,再一次让国人饮食发生巨变。然而,当这些外来物种融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却经常误会它来自本土,来自所谓的“传统”。其实,只要留心,在人类每一个日常应用中,都能发现网的存在,西瓜原产自非洲,它绕过了大半个地球,才来到中国,而元青花的釉料来自中亚,而产自东南亚的胡椒,一度成为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货币。从网的角度去看历史,我们就能明白,人类的进步,其实就是网不断进化的过程,它越致密,我们就越智慧,就越可能和平相处,共同建设文明。然而,网的进化不是自然的过程,它受到各种各样的力量约束,比如黑暗的中世纪,德国分裂成数百个城邦,政治将人类之网刻意地分割、破坏,然而,人类的天性是不可遏制的,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特别是欧洲传统的再发现,网又被重新编制起来,权力最终没能遏制发展,反而被关入了笼中。在网与权力的博弈中,网络自身的进化最终决定了不同文明的走向。当哥伦布飘摇在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之上,儒家的学者们甚至不甘心在乡村游走,当传教士带着先进的科技漂泊在异乡时,中国文明却走向了敝帚自珍,不断收缩起自己的手脚。一个文明失去了向外扩展的激情与理想,她的天空注定狭窄,并一步步走向衰败。上帝没有给人类以吐丝的能力,但人类一直在用自己的生命与意志编织网络,我们可以忌惮攀登雪山的危险,可以嘲笑探险者的牺牲,可以将飞行冒险看成是无聊,然而,我们却应正视,正是这一次次的努力,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个体的牺牲,最终转化为整体的福祉,一个不断能找到新结点的网,才是有生命力的,相比之下,我们文明有太多需要反省的东西。网,是人类无法拒绝的命运,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人类史视野,本书作者们的博学令人惊叹,太多边缘史料的引入,让它已经成为一本经典之作。
  •     全球化时代的争论 1962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著名的“地球村”概念。1969年,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中正式提出“全球化”(globalization)概念。从此,现代社会开始以这个概念描述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后,日益紧密联系的现代世界。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出版了《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一书,他在书中认为,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将“全球化”时代世界格局的开始,追溯到了数世纪之前以近代西欧为中心的历史积淀。 不过,沃勒斯坦后来面对了一股犀利的挑战,1993年,历史学家兼经济学家的贡德·弗兰克出版论文集《世界体系:五百年,还是五千年?》剑指沃勒斯坦,弗兰克认为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论完全是欧洲中心论的神话,只是早已存在的世界体系的自然发展而已,在过去的千年中,亚洲曾是这种世界体系的中心舞台,欧洲不过是边缘地区。 尽管沃勒斯坦和弗兰克都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但他们似乎又走入了不同的阵地,1996年,沃勒斯坦的阵营内发表了一部文集《发展的未发展》,专门讨论了弗兰克的世界体系观点,似乎想为这场论战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受邀为这部文集写作前言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世界历史的现代“开创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威廉·麦克尼尔。这场由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引起的争论双方,似乎都愿意接受历史学家的仲裁,看一看全球化的进程倒底是五百年,还是五千年。弗兰克在其著名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透露了一则八卦:他不无得意地从麦克尼尔的前言中发掘出一个胜利的观点,麦克尼尔承认,他本人在1960年代的著作《西方的兴起》中“对世界的体系性联系注意不够,我们应该用各种交往网络来逐渐描绘出这些联系”。 不知是否从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得到启发,2003年威廉·麦克尼尔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作写成的《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史》(以下简称《网》)一书,确实从善如流地为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铺设了知识的起点。 网络:文化与物质的“接力赛” 两位麦克尼尔的书里有一个关键词———“网络”———世界是由无数看不见的网构成的。在我们以往的历史书中,虽然有那些由据点驿站连接成的“丝绸之路”之类宏观的网络,但对于“世界之网”还远远不够。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联系总被海洋、高山或沙漠这样巨大的地理屏障隔开,变成一个个孤立的文明岛屿。尽管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将中国的青铜文明与北亚草原冶金地区联系在一起,但笃信各地文明单一起源论的研究者注定要用大漠和隔壁隔断这种纽带。而事实上,联系的网络无处不在。 从本书一开始,作者似乎已经表明了在那个“世界体系:五百年,还是五千年?”经典问题中的立场。明确的立场还需要充分的证据。既然谓之网络,谓之体系,那么要绘制出这个网络的,自然离不开重要的结点、连接的方式,还有“网”中的内容。像所有的世界史著作一样,《网》的作者也将时间作为全书的主线,我们熟悉的四大古国、希腊罗马悉数登场,建立了以都市为核心的网络,这种网络不仅出现在旧大陆也出现在哥伦布之前的美洲大陆。那些文明的城市成为这张巨网的重要结点,连接它们的是次要的市镇、驿站、码头或堡垒。尽管没有像《黑色雅典娜》的作者一样,暗示了希腊文明可能的黑色大陆起源,但麦克尼尔至少将“物质交换”整合到了旧大陆各主要文明之间网络的建构。他的物质交换并没有限于以往那些司空见惯的货物(丝绸、皮货、香料),而是拓宽到了动植物品种、技术手段、宗教信仰,乃至微生物(病毒)的层面,当然还有这些交换物的载体,马匹、骆驼、牛羊。 通过这些网络,文化从大陆的一边传递到另一边,甚至越过海洋,产生人类史上重要的事件:旧大陆的皮萨罗披着铠甲和骑着战马,以区区一百多人,击败百万人的印加帝国;来自南美、中美洲的块根作物(玉米、土豆、番茄、辣椒、向日葵等等)也改变了旧大陆的历史,否则世界70亿人口也还要来得晚些。不过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的活动与交往。不知哪位麦克尼尔提到,虽然没有人从网络的这头花费数年移动到大陆的另一头,但以区域为核心的交换体系,还是将那些文化的载体,一站站传递。在那个著名的例子中,张骞在大夏(阿富汗北部)见到的“蜀布、卭竹杖”不太可能由单一的运输者从阆中经漾濞,从缅北高原一路运到北印度,但由地区人群组成的“接力赛”应该是存在的。人与网络 《网》之所以推陈而出新,是因为这张“网”足够巨大,足够细致。两位麦克尼尔力图避免以往那类“世界史”写作的弊端———凡举世界,仅为主要文明或帝国的政治文化史,这个名单里必少不了汤因比、房龙等早期作者———吸收了20世纪后半期直至当前人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科等等的新成果,将上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土著居民,下至夏威夷、萨摩亚、汤加、斐济这些原先处于“历史”之外的文化,也纳入了这个密集的“人类之网”当中。这张巨网犹如生宣上的墨迹,不是模糊一片,而是借助纸张本身的纹理,渐渐地沁入了天然的脉络。这个过程不是平板一块,而是复杂多样,新的网络叠加到原先的网络之上,密密层层。网络的宏观之形态固然应当把握,但其内部的形成却更值得进一步拓展。 正如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中描述了西非奴隶贸易的“网络”:需要奴隶从事种植园劳动的殖民者,介入了非洲土著人群之间原有的部落争端,枪支的出现,使最先与奴隶贩进行贸易的人群获得优势,而处于劣势的群体沦为奴隶。这在导致当量奴隶贸易悲剧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如阿赞德王国等非洲国家的兴起。显然,这个网络不是突然出现的,新的要素(奴隶贸易)进入到原先的网络(部落争端),推动结构的发展(政治变化),这个动态的网络其实延续至今(西非动荡的政局)。这或许是更需要把握的动态过程。 麦克尼尔也指出,“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陆许多地区的社会都出现军事化,并使那些局势领袖兼贩奴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贩奴贸易还加速了非洲各个社会商品化的进程,增添了许多远程贸易交通路线。在文化上,奴隶贸易或许对伊斯兰教产生了某种促进作用:穆斯林的法律严禁奴役本教信徒,因而改变信仰就提供了某种免于被西非草原的穆斯林奴隶主劫掠为奴的希望。”而这种戏剧性的结果,其实也反映了人类在世界网络中主动的理性选择,同时也体现了脉络演进的结构性影响——网络其实是对先前已有结构的一次更新。 那么,现在再看人类史上晚近的网络,“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很明显,这种人类网络在距今500年左右的时间里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变革”其实有着一个非常悠久的脉络,正是这些已有的结构,奠定了这个“世界性网络”在今天的发展,而这种影响也将延续至未来。 当然,世界史的写作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任何一本以揭示“世界”为宗旨的著作难免百密一疏,无法面面俱到。这张麦克尼尔式的“网”虽大,却不失精巧,但也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的难题,相反,留给我们更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主题:网络中的人类是如何经营这种网络,而网络本身又如何反过来(决定)促进人类在历史与今天的互动呢? 版次:GB22 版名:南方阅读 历史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2-25 http://gcontent.oeeee.com/6/e0/6e007f295ed3142b/Blog/df2/2ae32c.html

精彩短评 (总计86条)

  •     这本书是我在当当买书觉得最值的一本书,它让我对世界史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和了解,。
    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学著作,而更像是一本历史普及读物。它褪去了历史著作厚重的外衣,更为平易也更为亲民,所以才成为了畅销世界的新版历史著作。它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去政治化。书中很少谈及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人物的作用,剥去了政治倾向的外衣,是站在一个系统论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务实求真的描述。第二,原创权威。这是一本由两位具备影响力的历史学家联合著述的史学著作,是他们研究史学、究治历史的成果,突出了“网络”这一体系的应用关键,同时摒弃了很多以往教科书式的惯有看法,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第三,通俗易懂。这本书是面向普通的历史爱好者的,写作语言简洁凝练,同时加插了大量的绘图和注释。它将全球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在简单几百页的纸张之上,真可谓字字珠玑。
  •     导言过后,倦意不绝袭来.哈〜
  •     正在读,很吸引人!推荐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读一读!
  •     这本书是在书店发现的 写得很好 对于读史读得很乱的童鞋比如我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整理 推荐推荐!!
  •     非常好,都市人的另外 一种生活,另外一种意境
  •     用相互连接的网络的观点去诠释世界史,世界史就是一部各种网络互相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竞争的历史
  •     ...意外的很好读很消遣...大框架其实和别的全球史大同小异不过有些数据比较和罗列还是蛮有启发性的尤其第四第五章...分包翻译一如既往的糟糕很多常识性错翻然后音译词前后不一致也很频繁..
  •     真的想不到班主任拿这本做我们的历史教材orz,真的很切合高中生气质的书啊
  •     : K109/5447
  •     很好的书 推荐
  •     娱乐性较强,营养不足
  •     世界史也可以这样读,很好!
  •     工业革命后读的简略,以后慢慢再啃吧,这书详尽条理,多谢图表对比更好,纯文字的内容读起来还是比较艰深的。
  •     想了解一点世界文明史的资料,看中此书。宏观了解世界史,体验一种不同的写史的方式,故事性差,不适合猎奇者。配图不错,如果是彩图就好了。
  •     此书对于专业生来说很好,让我对世界史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     我们的世界史老师就是王晋新教授,他给推荐的书当然要看了!
  •     但历史线拉得太长,读到百分五十就很难读下去了!
  •     以前想看不过没有书,今天我自己买了,就可以好好看啊
  •     社会生长而融合,人们殊途而同归。
  •     这个也没看呢
  •     要耐著性子看這本書,要有基礎呀,對中國還是比較客觀的,還好
  •     一直都想要这本书,大学老师去极力推荐的,会努力看的。
  •     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书名一语道尽世界史和全球史的全部内涵。真好。也只有麦克尼尔才有这种眼光。他60年的全球史研究,涉及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生态、疾病、瘟疫)与交往的各种形式(食物生产、武器与战争、贸易与迁徙),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在广阔的范围内描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图景。
  •     译者是我老师,讲课非常棒,能够上过他的课就很荣幸啊!
  •     深刻的好书
  •     真令我大饱眼福,耳目一新!
  •     全新正版 速度很快。
  •     这是著名的作家威廉·麦克尼尔的作品,我觊觎很久啦~
    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向人类展示了一种崭新的框架,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人类的互动之网······还没看完,感觉要好好地、慢慢的欣赏~
  •     翻译太垃圾
  •     吞多嚼不烂,写这么大的题目却空而无物。
  •     communication可以译做“交通”、“传播”,本书用人类移动的历程勾勒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视角独特,叙述也非常有趣。
  •     世界史是一种很容易让人气馁的东西,努力绘制一幅全景图,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透视问题失去了重心。。。
  •     高中看的麦克尼尔父子合写作品,当时也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眨眼间98岁的老麦克尼尔就走了
  •     人类最有可能面临的情形是——日趋完善的世界性网络体系,像以往的所有生物网络体系一样,最终走向彻底崩溃。我们现在正处于破碎的边缘。假使人类能够幸存下来,有可能在这个破碎网络的地方性碎片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历史进程。
  •     在朋友处看到的。很值得读的一部历史著作。
  •     多次购买,都还不错。
  •     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来说,“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味。在公元前15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0万个政体,对当时这些彼此之间只有微弱联系的人群来说,“世界”的意思往往就是自己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一个小群体所处的地方。从那以后,“世界”的数量逐渐从几十万个相应递减,而范围越来越大,彼此交织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直到一个连为一体的“地球村”。
      
      所谓“人类之网”,描述的无非也是这样一个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交流接触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不断加速和强化的进程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因为这种“联网”无疑是促使文明演变的主要动力。历史上一个几乎不变的规律是:一个相对孤立、远离文化交流网络之外的人群,通常总是处于相对弱势和技术落后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人群能独立发明所有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哪一种文明其实都是混合文明,其语言词汇、技术、工具、艺术等等,常常都不可避免地借鉴自其它文明。
      
      这种交流网络并不是晚近才有的现象,它很可能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弓箭的技术扩散就是一个证明:在整个地球表面,除了澳洲之外,在其它大洲的人群中都能发现弓箭的使用,这也符合逻辑,因为澳洲是与其它大陆距离最遥远的一个洲。虽然弓箭未必是只被发明一次后由某个中心点向外传播的,但其广泛分布的现象至少表明一个非常松散但古老的人类相互交往网络早已存在,即所谓“第一个世界性网络”(the first worldwide web)。
  •     还没有看完,不一样的史学视角,可能会从中探寻不一样的人类历程,在人类以后的发展的道路可能会引出不一样的发展观。。。先吸收着。
  •     以交通史来写全球史, 不足之处是老式流水账的形式
  •     开始看有点难懂,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但细细体会,有种高屋建瓴地感觉!
  •     美国思想家
  •     希望麦克尼尔能够尽量客观地描写历史 这是我的期待 要知道至今为止,大部分由西方人写的历史书籍都属于可严重怀疑之列,与事实严重不符
  •     好笔力
  •     熬过导论就会开始好看,最后一章很范范,干货不多。总的来说思路很清晰,总结到位。
  •     应该是很好的作品吧。但是shi'zai实在没耐心读下去。因为太广,没太多深度,而且很多理论也都是早就知道的,不过这对学术研究应该很重要吧。
  •     活动期间,买来收藏
  •     算是全球史的开山鼻祖之一,慢慢看
  •     为什么读这些翻译的书都有不流畅的感觉。建议读英文原著。
  •     看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提到了这本书,顺便找来看,觉得挺不错的。
  •     作者实际上是从自己独有的路径去建构人类文明史,即网络化和复杂化的演化。不错的角度,但对于未来的思考有些落后于时代了。未来,个人感觉,网络化会更侧重于脑部与互联网的搭接,而把面对面的沟通扔入垃圾桶,从而节约很大一部分交通运输所耗费的能源,摆脱能源的约束。同时,量子化让人类对于能源(太阳,提高效率;岩石,提供新能源)的利用更为高效和广泛,以支持全体人类70亿大脑所在的沟通平台的运转。这与宇宙的逐渐沉寂相对应,人类的物理行为减少,精神创造爆发。
  •     看了一半,木有啥感觉
  •     还是全球史
  •     读史使人明智!
  •     2016年第14本。此书很适合作为把握人类历史的入门书,尤其是如何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互联网、理解当下的科技变迁。正如麦克尼尔在结论中所说,人类活动不过是生态圈的一环,我们不应自负地认为人类的出现与行为对大自然有和根本性之影响。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类能够维持一个不断保持平行的异质性的cycle。
  •     后面有长长的参考书目针对各个专题。或可按需查阅
  •     书的内容很有用,服务也不错
  •     视角另类但代入感强,且是父子齐上阵
  •     书是好书,就发一本书当当网包装很不给力!!!就包了当当网的塑料袋。快递也不好,直接把书俩个角压破了。晕!!!以前因为买的书多,都用硬板纸包装,蛮好的!这次双十一买的也多。单单浙江发货不等北京到了一起发货!!!买了这么多书!第一次碰到!!!我后面发货请注意下。拜托了!晕晕晕!!!
  •     另一种角度,通过对人类社会关系网的编制,展示人类历史发展。
  •     书很好的,受到了很大启发。
  •     近日才读完此书 又有一点认识 。记得大约在上小学五 六年级时(6〇年代初) 偶然在父亲的书柜中翻找到一本世界通史(5〇年代的版本) 是美国学者编著的 中文版有一厘米厚 繁体竖排 当时识的繁体字少的可怜 只能粗略的翻读一遍 但有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人是大海里的鱼进化来的 让我大吃一惊 按我当时接受教育的知识水平 还真不相信呢 人这么伟大聪明的动物 怎么能是鱼这种不起眼的东西变的呢 现在看来 我们的科学进化论教育起步太晚 现在的小学生太幸福了 有一次我和中小学上学的孩子们说起人是鱼进化来的 他们根本就不惊讶 说有可能 父亲的这本世界史是我少年时接触的第一本世界史 也是真正意义的完整的世界史 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历史 好象写到一战前 虽然简略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永不磨灭的良好记忆 多年来我都注意找寻 但因记忆模糊也不知何物了 受此书影响 在我后来的购书读书中 凡不是古今中外历史内容的所谓世界通史一般不买不读 读就要读完整的世界史 这也可以说是一介凡夫俗子的世界胸怀吧。
  •     线索甚好,全球史佳作
  •     虽然里面的细节阐述可能不严谨,但这个关注于人类历史的角度让我大开眼界,甚至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路径。
  •     这本书几乎解答了我在世界人类史上所有关键点的疑问:比如日耳曼人为何去骚扰西罗马帝国;印度教为何只局限在印度,没有广泛传播,而相反,同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却在亚洲广泛传播,而佛教却在印度无声无息地消失?伊斯兰教为何在没有信仰的群体中能迅速传播,比如蒙古人、突厥人整体皈依伊斯兰教?
  •     这本书是我在当当买的最好的一本了,我挺喜欢,开阔眼界
  •     对世界史的一次快餐式阅读。
  •     感觉没什么新意
  •     昨晚看完今天去图书馆,手机不想打太多字
  •     从互动网络的角度纵观人类历史
  •     把整个人类作为动态联系的网络来认识,对于开阔视野是很好的。
  •     终于看完了……从远古一路走到现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作者的结论是人类处在破碎的边缘。
  •     还行。
  •     购于京东。不算大部头,但是对于近视眼又不肯带眼镜的我来说,那字大小真的还挺折磨的说。
  •     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从世界范围的物质、技术、分工、信息、疾病、文化的交互流动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既专业又极具说服力的解释。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正常形态是相互交流下的合作与竞争,而一味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自我封闭的社会从来都只会被无情的淘汰,因为在世界的网络中只依靠自己既没有效率也无法保证数量。麦克尼尔父子最后结合物理学从能量和结构的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解读也很有意思,但我想强调的是尽管我们能看到长达几千年的某种规律性,但是这对现在个人来说,仍然没有什么意义
  •     人类的网,非常对人们的历史有启示
  •     内容非常好。快递速度快
  •     人类的历史就是网的发展,一直发展到今天,人类之网越来越紧密。
  •     角度很讨巧,新鲜内容并不多。
  •     看了部分,先挑着自己喜欢的看,自小。万物犹如织网、紧密相连,书中介绍、分析细密。
  •     给老公买的,说是很好
  •     书的质量不错,帮朋友买的。
  •     真正的全球视野,把人类文明进程喻为一张网,思考这张网未来的走向,存在,还是毁灭?作者认为处在破碎的边缘,唯有智慧和宽容或许可以得救。
  •     传播学面向的历史
  •     外星人看地球的视角,真正长时段、拨开迷雾看本质的力作
  •     人类网络规模与社会发展规模的对比线
  •     书名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角度。随便翻了翻,整本书有点像《枪炮、病菌与钢铁》,还是值得一读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