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与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史家与史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563365098
作者:王家范
页数:261页

作者简介

本书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最有成就与影响的史学大家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以同情地理解、分析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思想遭遇与人生遭遇,并从整体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做出自己的考量。新见迭出,多发人所未发。

书籍目录

吕思勉:尽心平心治史的楷模
许思园:一个被湮没的现代学人
范文澜:追求神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张荫麟与《中国史纲》
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柳诒徵与《国史要义》
百年史学回顾之一:走向世界与中国情怀
百年史学回顾之二:科学实证与人文诠释
百年史学回顾之三:中国通史著作编纂历程
小人物命运背后的大历史:史景迁《王氏之死》
解读历史的沉重:弗兰克《白银资本》
中国历史的重估:彭慕兰《大分流》
挑战与回应:《大分流》的“问题意识”
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内容概要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史学会副会长。专长中国通史、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等。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等。信奉的治学宗旨是古贤所谓“学问乃为己之学”。

图书封面


 史家与史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史家与史学王家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7“史学的完成,有待于史学家理解的深入和同情的洞察。”引《张荫麟先生言行录》谢幼伟P34史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编辑和整理史料的工程,当然个人觉得但凡做了编辑和整理也是一种思想脉络的体现,理解不能先验,只能跟随史料的阅读与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步深入下去。在我看来,张荫麟《论历史学之过去与未来》、《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两文,代表了他那个时代史学理论认识的制高点。P35范范是很喜欢张荫麟这样有才情与深度,并且对张先生于史学发展的宏观自觉意识很欣赏。当时顾先生认为较理想的通史,点名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P37经这种积极的思虑和批判,凸现出来的是20世纪最难能可贵的思维成果——对机械进化史观和单线一元决定论的摒弃,代之以宽阔发散性的整体思维。他的基本立场可以表述为:“人类的历史是人自身创造自身的历史”,“一切超于个人心智以外之前定(亦即先验的——笔者按)的历史目的与计划皆是虚妄”,“历史之探索,乃根据过去人类活动在现今之遗迹,以重构过去人类活动之真相,无证据之历史观直是谵呓而已”。P43思维方式的改变,历史撰写角度的改变这些都成就了新史学的发生于发展。萧一山以“有渐无顿”的史眼观察有清一代事变,看到的是反复动荡之中的连续性,以及历史一步步地逼着人们前行的那种选择的“无奈”。P85“概不有革命之酝酿,则清廷未必肯实施宪政,不有宪政之宣传,则人民未必能倾心共和也,故所谓因时修改者,历史渐变法则所必然。”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六篇P2262萧一山这一段话是范范引用的,这种见识令人叹服,一种平心静气的治史态度,真正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回想当时高中的历史课上,朱能基于同情的感叹如果清朝宪政的活动放到戊戌变法时期去实行,历史会有怎样的走向?当时不免跟着唏嘘,其实却是,凡事都需要有一定的栽种,一点的风雨,一点的泥土,才能够获得一定的果实,此一时不能开花结果,也是正常的,来年兴许就有了圆满。有所作为必有所结果。柳诒徵之《国史要义》,范范认为是本土文化演绎的“历史哲学”著作。P93笔者认为,接受《中国历史研究法》不难,而于《国史要义》读得非常之艰苦。除上述因素外,尚有更深层次的一重缘故。像笔者这样的一代人,在“新史学”的氛围里成长起来,习惯用“进化论”苛刻旧时代和旧文化,与先生的经历、心境有恍若隔世之感。P93采心而言,不事谩骂,揭櫫真理,不趋众好,彰显出儒雅的古风,深沉而不乏尖锐。P94柳先生对章、梁之论有所不满,认为无论是指“心术端正”(章说),还是指“忠实”或“鉴空衡平”(梁说),都是“舍本逐末”,“易使学者误认平时不必修德,而临文乃求其敬”。笔头一转,“史德”的概念,就转化成:“学者之先务,不当专求执德以驭史,而惟宜治史以蓄德”,“古人之治史,非以为著作也,以益其身之德也”。P96先生(柳诒徵)深忧人不知迥心内向治其身,即推行新法,亦易蜕变为恶法。P105柳诒徵也是范范极为推崇的一位史学家,由范范所摘引的柳先生的言行事迹来看,他是一位思想晴明,理性和平和的治史者,他对史德的见解,确实是一种从根本处分,从人本出发的解释,而以史养德这样的提法更是诚恳的劝诫治学之人莫要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应该潜心从历史与历史学习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我认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探索,作为一种历史反省性的学术运动,它所提供的关于人类出境特殊性与普遍性思索的文化资源,可能比起它的史学实际成果,具有更值得珍视的价值。P111陈先生(寅恪)之治史,所持与顾氏、郭氏(对历史的)怀疑批判立场不同,而同宾四先生旨趣大义颇相契合,都意在以通史抉发民族精华,都对中国学术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惜之若命,竭力将“文化关一国的存亡”的精神贯注于通史。P117“先生此书名之为隋唐制度渊源,并不主要论述制度沿革本身,而是探讨人、社会对制度的影响,区域保存制度的可能性,人在保存制度文化中的作用等。”——王永兴先生论P117遗憾的是2010年历史统考名词解释中有《隋唐渊源制度略论稿》,书且不论没有读过,只写出了陈先生的一个制度考论,并不知道陈先生治史并非独优于考证,其中自有更深的史学观点让后辈学习。相较于顾颉刚,郭沫若这样的史学家,我更亲近柳诒徵,陈寅恪,吕思勉这样的学者。范范论吕思勉先生时说,学术立于自身独立思考,信则信,疑则疑。P119范范是极为敬佩吕先生的用功的,但论喜爱看上去会是张荫麟先生这样的人物,不过近年来可不一定了哦,说不定他也很喜欢吕先生的呢。吕先生我是很喜欢的,他的白话本国史把中国历史当中的民族渊源与关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是一般历史教材中最后第二第三章的一个附带而已。春节在家床头有本吕先生晚年写给中学生的教科书《中国史》,章节分得很细,每章篇幅很短,底下有注,魏晋南北朝一直看不清楚的这一块,知道读了这一本教材才觉得有点轮廓。十本极好的入门书。当中富有吕先生诸多史观史感——即是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感悟也是一个长者对人生的体悟。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史学就是由史料出发,经一系列操作“工具”,最后从史料推出结论的全过程。P133这是范范全书中唯一一个定义。可见他是很认同傅斯年先生对史料的重视的呢。 吕思勉早年受康有为“大同希望及张三世之说”影响至深,然平者就十分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属罕见。P166“他向中国人提出了另一种挑战,即超越中国的绝对核心论,用一种体系架构来更仔细地考察中国的变化与偶走的变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更周全地考察中国玉世界的关系。”王国斌在《白银资本》的《序言》末写。(请注意绝对核心论与平行关系的提法)P186中国人研究中国史识无法规避这种“核心感觉的”,就如欧洲,美国其他各国人研究本国的历史一样。立场是无法完全的客观与独立,这种平行的关系只能由中国以外的人来建立,或者至少是接触过中国同样深入过西方历史研究的人来建立。当历史学家要架构“世界体系“时,”“人类中心论”是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史学即人学”任何别的中心论或支配论的观念都是与“人类中心论”的精神相悖的。P191欲知前世因,今世尝着是;欲知后世果,今世做着是。P213因果如是。范范这一本《史家与史学》是07年亲笔题了字送我的,当时拿到的时候很感动,算是第一次正式收到作者本人赠书,学生铭记一生。认真阅读却是在今年的春节,读完了东山魁夷的《美的情愫》再读的,范范与东山先生同样爱使用一个谨慎又老派的连词:与其……毋宁说……。此前只读过一个序,还拿来与许倬云的《问学记》做了一点小小的比较。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范范并未有过多的说起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治学的经历,他就像是一个指路人,说得都是别人的事别人的书,别人在中国近代史学中的贡献,那些新史学奠基人们,总是在一年多似一年的现代研究中不小心被遗忘,范范就从石头沙砾中挑出这些闪耀的宝石,让别人能看到。这种谦卑与谨慎的自我定位,让我心中感到一阵汹涌的温暖。诸君可以将这本书看成一本史学入门的导读,是一本层次很多的书呢,你有多少力量便可以读出多少感悟,有趣的是可以去看看那些史家与史书,回头再来看看感受到的可是范范所说的那些,还是更有别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夸得太过反而影响阅读观感。
  •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本书会有8.1分,很一般的作品
  •     前半部分比较平淡,是一些回忆性质的散文,后半部分是几篇评论性质的文章,比较犀利,评论的那几本的书都是最近几年比较火的那类,视角比较偏颇但是让人振奋的那种,行家出马,立马指出硬伤不少,很有启发,推荐借阅。
  •     这书被低估了吧?编得有些粗糙
  •     09年10月读过,只记得是集子,讨论《大分流》这类夸大清代发展水平的书
  •     最后一篇,非常值得一读
  •     因为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 我知道了王家范先生 那篇对《史纲》的导读毫不亚于史纲本身 “并为双璧”
  •     有些重复
  •     对我而言,文字感觉非常不错。
  •     王先生很会写文章。
  •     家范师近几年的文章结集。其中有对20世纪上半叶史家与史著的阐发,有对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回顾与反思,有对近年欧美中国史学研究的批判。全书文采飞扬,思辨条理,读后深感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书中对百年史学的路径、成就的梳理评论脉络清晰、持论公允,十分有助于理解现代史学的发展历程,而书中提出的需对前人研究抱有深切同情之态度,犹值得从事学术工作人士所关注。
  •     王家范先生受业于华东师大却无缘聆听刚刚去世的吕思勉先生之教诲,也没有机会去躬身接触大师级的史学人物,因为他没能生在那个风云变幻、学术蓬勃的时代,所以王先生自称“羞愧万分”也“略有妒忌”。可王先生如今也成为史学前辈,而且敢于也有实力来啃“通史”这块不好啃的馍馍,并卓然有成,著有《中国历史通论》一书,其书后编是“回顾与反思”,先生的治史之道与精辟的思考论断可见一斑。 这册《史家与史学》是王先生的论文结集,以吕思勉先生、张荫麟先生、萧一山先生、柳诒徵先生甚至是弗兰克、彭慕兰先生的著作为主线,对其进行详细而饱含感情的导读,让读者透过卓然的史家及其卓著的作品,感悟其**的史格。我个人更推荐前半部分,即中国近现代史家及其著作,不仅在其行文之优美,更在其推崇史家的过程中的中肯与敬意。既是他们作品的精辟导读,又展现了这些史家用人格和文格著称的不朽丰碑。王先生对这些史家不是一味地给予溢美之词,其褒贬有则,自成一家,从中也可以窥见王家范先生成熟的独立的史学观与史家气质! 王先生一贯信奉的治学宗旨,乃古贤所谓“学问乃为己之学”。从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将这种精神继承了下来并传承发扬。
  •     对了解吕思勉、萧一山、张荫麟诸先生有些帮助,还算本好书。
  •     在狮山的时候看过的书。今天看到别处提到王家范先生,才想起曾经看过他的一本书。
  •     單純從中國看中國,就像身處廬山之中,必須與西方歷史相比較,才有可能看出中國缺什麽,中國弱在什麽地方,別人成功的經驗有哪些,當然,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史學研究的觀念與方法也必須不斷質疑,不斷吐故納新!
  •     只看了感兴趣的篇章。
  •     「馬屁」經。張獻忠李自成解民於倒懸?范文爛是秉筆直書?
  •     读过白银资本那节~论述视角很开阔很好~有空想再读全书~
  •     王家范善修辞藻,引证详细且内容备盖,所言许思园、萧一山、张荫麟及柳诒征等经历与思想给人很大的触动,内容似有虚华之嫌。
  •     读过 印象不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