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谎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老师的谎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11700728
作者:[美] 詹姆斯·洛温(James W. Loewen)
页数:464页

作者简介

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本书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它改变了我们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
他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重建、海伦·凯勒、第一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种人物与事件,对现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批评,对美国历史进行了令人着迷的重述,指出了美国历史应该如何以及能够如何向美国学生讲授。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床,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惜“肢解”历史,英雄化历史人物,如哥伦布、杰斐逊、帕特里克·亨利、海伦·凯勒、威尔逊、林肯,等等。洛温痛心地指出,爱国主义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本修订版中,洛温进一步考察了初版《老师的谎言》问世之后出版的6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他以一种独特的手法,为每章添加了新的素材,指出了这些新版教科书哪些地方更为正确,哪些地方仍有严重的错误,哪些地方反而变得更遭了。修订版中,洛温还增加了一章,分析教科书如何对待2001年恐怖袭击以及伊拉克战争。

书籍目录

第二版导言
导言 有些事情大错特错
第一章 被历史致残:英雄的塑造过程
第二章 1493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真正意义
第三章 感恩节的真实来历
第四章 红眼人
第五章 《飘》:美国历史教科书隐瞒种族主义
第六章 约翰·布朗和亚伯拉罕·林肯:美国历史教科书隐瞒反种族主义
第七章 机遇之地
第八章 看看“老大哥”:教科书是这样讲联邦政府的
第九章 不见罪恶:教科书选择不讲越南战争
第十章 探索记忆之洞:消失了的近期历史
第十一章 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
第十二章 历史为什么要这样教?
第十三章 这样教历史的后果是什么?
结束语:未来的谎言——兼论我们该如何应对
附录
索引
图片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美国图书奖”  奥利弗·克伦威尔·库克斯“杰出的反种族主义学者奖”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每个教历史的老师、学历史的学生,每个公民,都应该读这本书。  ——霍华德·津恩  历史是一系列尚待解答或尚待完善的问题,而不是一系列确定的答案。  詹姆斯·洛温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美国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洛温的一个主要关注点。《老师的谎言》延续了洛温的一贯作风,文风尖刻,但是辛辣中不乏风趣;更主要的,洛温的书籍是“实证”的,他亲自考察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本书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谎言是言论自由的产物甚至标志;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戳穿谎言更是言论自由的结果甚至要求。  《老师的谎言》提供了一部内容真实且丰富的历史,使其能够完全忠实地展现美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詹姆斯·洛温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你揭穿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那些谎言时,美国不会因此就变得可憎起来,尽管像哥伦布这样的历史人物将变成争议的话题,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成为恶棍。与此相反的是,充满冲突的美国历史会展示出它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掩盖和歪曲这些冲突,如同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完人一样。孩子不仅仅会对这些陈词滥调感到厌烦,而且很快会发现那是假的。如果孩子意识到他的父母犯过错误,他不仅不会讨厌他们,或许他会更加赞赏他们的人性,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历史也同样如此。  《老师的谎言》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发应该是:问题人人都有,所不同的,一是程度的轻重,二是问题能不能被提出、被批评、被改进。  阅读人群:  ·适合广泛阅读。  ·中学教师,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师。  ·大学生,以及大学教师。  ·对美国历史感兴趣并对中国历史有所思考的人。  图书卖点:  ·全球畅销100万册,在美国掀起强大的历史阅读热潮,在中国也将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美国网站星级图书,近四百条读者评论,近两百条五星评论,持续畅销十余年;  ·先后获得“美国图书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库克斯·杰出的反种族主义学者奖’”;  ·揭露了美国历史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打破了大众流行的历史观点,与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强大的冲击;  ·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引发人们对周边事物及自身知识结构的探索和思考。

内容概要

詹姆斯·洛温(James W.Loewen):美国著名学者,佛蒙特大学社会学退休教授,现居华盛顿。
詹姆斯·洛温的其他著作有:
《谎言遍布美国:我们的历史景点中的错误》(Lies Across America: What Our Historic Sites Get Wrong)
《老师告诉我的关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谎言》(Lies My Teacher Told Me About Christopher Columbus)
《密西西比华人:夹在黑人与白人之间》(The Mississippi Chinese: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密西西比:冲突与变革》(Mississippi: Conflict and Change)[与查尔斯·萨里斯(Charles Sallis)等合著]
《重新思考我们的过去:识别美国历史中的事实、虚构与谎言》(Rethinking Our Past: Recognizing Facts, Fiction, and Lies in American History)
《审判席上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in the Courtroom)
《日落之镇:美国种族主义的隐秘向度》(Sundown Towns:A Hidden Dimension of American Racism)
马万利: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任职于南昌航空大学,从事学术译介与历史教学。另译有《行为辩证法》等作品。
刘北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译有(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当中的东方》、(英)汤因比《历史研究》、(美)彼得《启蒙运动百科全书》等二十余部作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床,洛温痛心地指出,爱国主义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南方都市报》广州,11月22日  我发现,洛温先生成功地证明了那些空洞的教科书中所讲授的大量历史,是按照最安全的标准写就的。在删减了大多数具有争议的内容之后,再以发生先后的次序对标题进行排序,以便最大可能地满足当局的需要。教科书业及其学术同盟们最终抽去了历史的内容,使其往往有失准确,而且与学生们的个人生活毫无瓜葛。  ——《新闻晨报》上海,11月22日  詹姆斯洛温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你揭穿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那些谎言时,美国不会因此就变得可憎起来,尽管像哥伦布这样的历史人物将变成争议的话题,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成为恶棍。与此相反的是,充满冲突的美国历史会展示出它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福州晚报》福州,11月24日  《老师的谎言》作者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所以,此书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新京报》北京,11月24日  抽丝剥茧,还原真相,《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里的历史“谎言”看得人心惊肉跳。其实想来大可不必,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人”编的。一些教材专家、政治家混搭,粉饰真相、“为尊者讳”也不算稀奇,掌握主流话语权者自说自话,见怪不怪。  ——《京华时报》北京,11月27日  詹姆斯洛温所著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用令人吃惊的细节描述了美国历史教科书在过去许多年中蒙骗、误导美国人的事实。洛温解释了为何美国的教育系统避而不谈坏消息、轻率的言行和争论,反倒将重点放在虚伪的爱国主义以及白人对美国的历史所起的有益作用这些故事上。  ——《新快报》广州,11月27日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纠正历史错误或者常识错误的书籍,但詹姆斯洛温在1995年出版的这本《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显然是其中最辛辣的一本。近日,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引进出版,中国读者也将可以从这本书中,去认识历史的真相。  ——《信息时报》广州,11月29日  1989年,我为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给他们做了个小测验,要求他们自由回答一个问题:“谁在越南打仗?”几乎1/4的学生说交战双方是北韩和南韩!我惊呆了,这就好像问:“1812年英美战争始于哪一年?”居然回答“1957年”。事实上,很多近年毕业的高中生对1812年英美战争的了解多于对越南战争的了解。  ——《天天新报》上海,11月29日

章节摘录

  海伦·凯勒积极参加妇女选举权运动。她在1912年的这次示威中处于中心位置,这说明她的重要地位和对这项事业的热衷。图中盾牌都来自西部各州,在那里,妇女已经参加选举。    事实上,海伦·凯勒是一个激进的社会主义者。1909年,她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社会党。早在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之前,她就是一位社会激进分子。她本人强调,这并非由于在那里所受的任何教育。俄国革命爆发后,她对这个新生的共产主义国家大唱赞歌:“在东方,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在痛苦的挣扎中,新秩序从旧的秩序中降生。看哪!在东方,一个男婴降生了!向前!同志们,齐向前!奔向俄罗斯的营火!迎接黎明!”凯勒在她的书房书桌上方悬挂了一面红旗。后来,她逐渐成为社会党的左翼,成为一名“沃布利”(Wobbly),即“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的成员,这是一个遭伍德罗·威尔逊迫害的工团主义者联盟。    凯勒致力于社会主义,源于她作为残疾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她对其他残障者的同情。起先,她简化字母表,使之适合残障者使用;但是她很快意识到,单纯地解决失明问题,是治标不治本。通过研究她发现,盲人并非随机分布在各种人口中,而是集中在社会底层。穷人更容易由于生产事故或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疗而失明。有些穷人沦为妓女,又多了一种因梅毒而导致失明的危险。于是,凯勒认识到,社会阶级制度控制着人一生的命运,有时甚至决定他们是否会失明。凯勒的研究并非书斋式的:“我参观过糖果店、工厂、棚户区。就算我看不见,我也闻得到。”

图书封面


 老师的谎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8条)

  •     非裔美国人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美国道德木桶上的短板,山姆大叔为此没少遭受外部老大哥的奚落和国内平等主义者的责难。洛温属于后者,他虽然生活在种族关系日益改善的今天,但他不光反对种族主义立场,还独具只眼,用真实的史料去敲打教材中夹带的种族主义的私货,逼着执该信念的教材编纂者、教师甚至民众去反思,于是就有了五六章的内容。第五章的名字叫“《飘》:历史教科书隐瞒的种族主义”顾名思义,作者在文中大批《飘》与历史教材在隐瞒、篡改内战及战后重建这段历史上的不遗余力与狼狈为奸。《飘》颠倒了以下重要的事实:奴隶制是罪恶的;它并不美好,黑人也不曾留恋;战后重建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与黑人等等。《飘》将这些正确的事实掩盖而建立一个子虚乌有的社会(美好的奴隶制社会)并呈现给读者,从而使很多不明真相者充满了对南方奴隶主的同情,更甚者,甚至沾染了对奴隶种植园的“乡愁”。与此同时,不扎根于史实土壤的历史教材也跟着“飘”了起来。但这个版本的《飘》说谎不再依靠虚构的情节,而是凭着精心挑选的材料,因而,这使得它看上去更客观,也更具有说服力。老实说,以前在阅读美国史著作时,缺少洛温所说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和种族敏感性”,因而很容易对别有用心的史家小心翼翼编造的谎言大快朵颐。因此觉得在研究某一地域、某一时期历史时,需要坚持一种普遍认同的历史观、道德观,去检验自己那些直觉、经验无所适从的史料。或许会说,这样做会无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先入为主”,但假若这种“先入为主”在性质上是道德的、客观的、普世的,那又有何不可呢?由此,又应该问自己,为什么要相信洛温的话,因为他站在了一种更为中立的立场上,运用了更多的一手资料,因而可信度更高。若还怕他“矫枉过正”的话,也只能依靠阅读更多的资料去比较辨别了。在第六章中,作者以布朗、林肯为视角再次谈到美国教材中隐藏的种族主义问题。洛温对布朗的勇气、品质大加赞赏,因而批评教材对布朗从精神状况到道德立场的各种恶意中伤,似乎要还给布朗这个历史遗孤迟来的糖果。同样是反对奴隶制,用暴力与之抗争并为之付出生命,林肯和布朗在教材中的地位却是云泥之别。对于这一奇怪的现象,作者给予的解释是,林肯在废奴的同时还为维护联邦的统一作出了贡献。而在教材编纂者看来,布朗则像亡命之徒,铤而走险地向白人实施恐怖袭击,后者的动机同样高尚。总结作者的观点,可以说布朗没有为后世的种族主义者提供一块遮羞布,而林肯做到了(其实是被提供),所以林肯升为民族的英雄,而布朗沦为偏执的暴徒。可见,虽然当下的种族主义有所退烧,但布朗还是不幸中了种族主义者且战且退的“拖刀计”。然而试着猜想一下,如果真的有一天,种族主义观念被时间雨打风吹去,布朗就能被请进美国的精神宗庙享万世香火吗?我看未必。因为在他发誓“要用鲜血洗清罪恶”的那一刻,他就陷入了“布朗困境”,即人们对“目的证明手段合理”的道德批判与“欲变时局,唯有暴力”的矛盾。举个简单的例子,2008年上海杨佳袭警,2012年钱明奇制造抚州爆炸案,都像布朗一样用非理性的方式对待非理性的制度。他们虽然除了“及女偕亡”别无他路,但那种极端的、残忍的方式,让即使赞颂他们为“刀客”“壮士”的人也难在史书上为其张目。布朗冲冠一怒,踩了一脚历史的油门儿,也注定要为这一脚付出代价。最后想用“历史学的假设法“去探讨一下布朗的其他结局。假设一:“事是人非”。如果布朗是名黑奴,那么他为求生存、自由而奋起反抗在当下(和教材)就无可厚非了。也许还会像哈里埃•塔布曼(原为女奴,后在内战前搭救出300余名南方奴隶,也因此被誉为“地下铁路的摩西”)一样为后人敬仰。假设二:“人是事非”。如果布朗试着用非暴力的方式去反对奴隶制,或像斯托夫人那样为废除奴隶制摇旗呐喊的话,依然不会是今天的结果。当百年之后面对同样肆虐的种族主义困境时,当着两个假设合同时成立时,马丁路德金虽也为此殉道,但结局较之布朗,尤值得深思。通过假设,不难得出结论,教材上的布朗死于道德困境,在今后一段时期的“肤色政治”中也很难超生。
  •     张正萍:说谎的历史教科书与遮蔽的历史真相就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来说,或许历史并不漫长;但对美洲这块土地来说,历史却要复杂得多。书写合众国的历史,完全反映了历史编撰者以及历史教育者的心态。除了书写,这种心态还通过各种媒介输入到读者和观众的思想之中,好莱坞电影《飘》、《与狼共舞》等影片中不断流露出白人对黑人、土著人的想象,灌输着美国式的意识,也掩盖了许多历史的真相。可不可以说,历史从来都不是完整地出现在普通大众面前的? 历史碎片在经过不断的筛选之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教科书的编写更是经过了精挑细选,而且,它也可能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方式之一,通过历史老师的讲授和灌输,在学生心中形成所谓的“历史印象”。在美国,历史课不仅是一门通识课,也是一门“政治教育课”。它在历史讲述中展现这个国家的由来,适时地塑造不同的英雄形象,当然,还要体现美利坚合众国的价值观——比如平等、自由、民主,培育良好的美国公民。好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本领呢?“他们必须批评地阅读,必须去伪存真,并且能够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老师的谎言》,2009年,7页)在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洛温看来,称职的历史课就该将这些本领的培育放在核心位置。但是,美国历史教科书不仅没有做到这些,反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谎言;如果不是谎言,也是被遮蔽的历史事实。当谎言成真,遮蔽的历史不再被人们重新认识,美国公民会变成怎样呢?詹姆斯•洛温虽然将《老师的谎言》的读者对象定位为历史教师,不过,除了历史教师,每位学习历史的学生,每位清醒而具有判断力的公民,都应该是这本书的读者。说谎的美国历史教科书美国素来都称自己是自由民主的国度,称自己是价值多元的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教科书没有话语霸权。正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教科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好莱坞式”的英雄——比如美洲早期史的哥伦布形象;又或者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理由——比如当代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直接选择遗漏、沉默——比如越南战争。在《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詹姆斯•洛温考察了美国18本历史教科书的谬误,指出其中明显的错误,以及为了取悦读者而对历史文本所作的掐头去尾的工作。就像老师拆穿学生的谎言一样,洛温帮助我们拆穿了教科书中的一个个谎言。历史越久远,撒谎越容易,并且还能编造地生动形象,就像历史事实一样。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最为著名的谎言便是哥伦布这位英雄形象的塑造,他被描绘成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英雄。为了突出哥伦布筚路蓝缕拓荒者的形象,历史书还对哥伦布航行以及生平采用了非常具有人性化的处理。为了刻画哥伦布坚忍不拔的品质,教科书详细地描写了哥伦布远航的资金来源、航海过程,以及发现陆地时的言行,甚至强调哥伦布因没发现新大陆在凄苦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如此一来,类似于“好莱坞”悲剧人物的“哥伦布”形象足以在青少年心中激起崇敬之情。然而,这样的描写与历史事实完全相反。真相是,哥伦布在航行中意志不断摇摆,晚年也过得风光无限,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在美洲土地上分封做王。这些描述对哥伦布的歌颂是明显的。但历史书只字不提欧洲人向美洲扩张的重要内容,也就省略了哥伦布这个人在美洲历史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哥伦布的真正意义是双面的:对于此前居住在美洲的土著来说,他的到来是一场殖民主义的血腥掠夺,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美洲殖民的历史,本身是在一场残酷的杀害和血污中形成的。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抹去这段历史的血污,还将这段历史绘制成灿烂的“花朵”,对土著美洲人、对于每一个试图弄懂美洲来历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另一个谎言是关于“定居”时间的问题。在洛温考察的18本历史教科书中,大多数教科书将“定居”时间确定为1620年,只有2位作者提到西班牙定居者。洛温指出,在多数教科书中,西班牙人总被视为入侵者,而英国人则被视为定居者。事实上,真正定居的人是谁呢?在西班牙人、英国人没来之前,土著印第安人就开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他们到来之后,印第安人甚至帮助英国人如何开始定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美洲的农作物输入到欧洲,对欧洲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教科书却用“文明的”或“文明”这样的词汇来解释欧洲对美洲的占领。要知道,并不是使用了这两个词,就能完全忽视“野蛮人”的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文明水平。在双方的对峙中,争夺土地导致的战争结果,在历史教科书中变成了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来源;土著人没有实现相应的文化转型,则被视为欧洲人“文化优越性的自豪”。掩盖事实的谎言便是由此产生的。 这样的谎言让美国人遗忘了很多历史:在他们之前,这块大陆的文明是怎样的;在他们迁移到这块大陆之后,历史又是如何发生的。当然,没有人愿意把记住一堆充满血污的历史,尽管这些血迹并不沾染在自己的手上——反正祖先干的事情,但是,美国人至少得知道,在这片血污中,有些历史并不是那么值得自豪和吹嘘的,有些历史是需要后代了解真相的。 而关于近代的历史,撒谎则显得不太高明,因为人们完全可以在文献记载中找到历史的来龙去脉。但是,历史教科书依旧谎言不断。洛温分析了历史教科书树立的英雄形象,政治人物如杰斐逊、林肯、威尔逊等,在“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下,要么截取他们言行的片断,作为历史的佐证,要么完全抹掉他们不光彩的一面。而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作为励志典型,则完全忽视她一生的其他事业。“为尊者讳”的现象同样也会出现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 与近代历史相关的,是美利坚这个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以及“他们”所鼓吹的价值观念的认同。渗透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完全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价值观念。所谓天赋人权,并不包括美洲这块土地上的所有居住者。黑人、印第安人被排除在白人之外——尽管“华盛顿和杰斐逊有心促进印第安人接受白种人的生活方式,印第安人却一概置之不理,所以他们就被搁在神奇的进步光环以外了。印第安人对于美国定义的个人自由与生产效益都无动于衷,因此他们也就没有资格参加科学与历史揭示的改进人类福祉的大计划”。(《历史的真相》,1999年,90页)他们被想象为穿着草皮裙、拿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狩猎武器、躲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的一群人。只有接受白种人的生活方式,走向白种人,才能说明他们走向了文明——这种价值观念在著名的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启示》中十分明显。至于黑人,教科书可写的似乎更少,虽然黑人的自由涉及的历史极其复杂:南北战争,南方的重建等等。但在这段历史中,教科书书写的依旧是白人,比如那些“掮包客”——他们“用一块毯子包裹起自己的全部家当”,像冒险家一样来到南方“淘金”。教科书这样的口吻表现这段历史有何不可么?洛温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应该表现他们的理想主义,让我们能够珍视自己的这种传统”,而不是泯灭“反种族主义的理想主义”。(《老师的谎言》,2009年,216页)一直以来,“平等”这种观念都是美国人高调宣扬的理念,但是,千万要记住,平等,绝非人人平等;美国并非机遇之地。教科书“强调美国与欧洲国家如何不同,美国的阶级分层如何更细微,经济和社会流动如何更通畅”。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出头之地,好莱坞的励志电影对于教育青年人自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幸福来敲门》中,从一个卑微的推销员到亿万富翁这样的奋斗史只见于个别,而不是一般。洛温指出,美国历史课承担的任务是,告诉中学生,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他们所在的群体和所生活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但历史教科书却在社会阶层的分析上缺失。让未来的社会公民对自己的位置处于无知状态中,不仅不光彩,而且掩盖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对于当代的历史,美国实在干了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勾当,这一点洛温直言不讳。比如,伊拉克战争,教科书给出的理由难以服人。对于越南战争,教科书选择保持沉默。而对于冷战时期,这位“老大哥”自己的历史更是遮遮掩掩。尤其是外交政策上,美国的中学生被教育要忠诚,是“盲目的忠诚”。总不能让美国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无论如何,承认错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而很多当事人依然健在,回忆失败的、痛苦的历史,在情感上总有些不太自在。这种历史编撰的问题在大多数民族国家中都是存在的。可是,结果又会怎样呢?“我们的美国历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的潜在力量,尽管这带有种种爱国主义的努力,但实际上采取了公开的反民主立场。”(《老师的谎言》,2009年,263页)洛温道出了这样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后果。谎言的力量终将危及国家的命运。 遮蔽在历史之中的真相说谎总有各种理由,有些原因是技术上的,有些则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有些或许要归因于历史本身。在《老师的谎言》一书中,詹姆斯•洛温更多地提到了前两者。当那些挂着大牌历史学家名字的历史教科书都充满着谎言的时候,读者自然会怀疑,严肃的历史学家们怎么了?事实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也会出现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与历史学家们的工作似乎相距甚远。严肃的历史学家对于编撰历史教科书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他们似乎把力气都花费在历史真相本身的探讨上去了。 所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科书出版商的意图、社会公众的舆论、教师的教学过程、各州教科委的意旨以及采纳教科书的过程、教科书编写人员的水平等等诸如此类,都影响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以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是谁决定了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与讲授?无论如何,教科书中出现的每一种谎言,都不会是严肃的历史学家和普通百姓开的玩笑。谁敢拿别人的智商开玩笑?所有这些谎言——撰写者和讲授者所讲的谎言——无不渗透着一种“话语霸权”。言论自由在美国并不是处处都行得通的,即便偶尔有些教师会说出一定的真相,但却可能因此而被解雇;于是,依据教科书讲课,老师和学生都会比较省心省力,自然也不会触到一些禁忌。 这个“话语霸权”的背后是强大的社会,或者说是美国的政治社会。它决定了历史教科书写什么,决定了历史老师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在美国,历史教科书和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数学教科书和数学学科的关系,虽然都会有错误,但错误性质却是截然不同的。洛温指出,只有针对历史与社会课,只有在历史课堂上,“准确性才如此关乎政治。”(《老师的谎言》,2009年,361页)历史课的准确性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历史“切片”。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詹姆斯•洛温在《老师的谎言》中列举了18种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提到了这样书写、讲授历史给美国公民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这样的批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老师的谎言》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借鉴意义。如果我们仅仅就历史教科书的错误而论,以技术和意识形态作为理由,似乎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但是,到此问题还没有结束。读者可能还想沿着历史教科书中的“谎言”再深入一点思考。《老师的谎言》作为美国的历史通俗读物,给读者的思考并不仅限于此,我们不得不多思考一点,历史究竟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毫无新鲜感的问题了,因为它总是关乎人——研究历史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洛温在大量采用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之后,却很少提及历史学家们的工作。虽然洛温以极其尊敬的口吻提到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们的成就,不过,在这里,他还是将书写历史的权利交给了每个有理性、有判断力的人,交给了每位公民。“公民就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他们愿意去识别谎言与曲解,能够运用材料判定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人将成为民主的力量。”(《老师的谎言》,2009年,400页)洛温在这里所指的“公民”似乎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而是“能够运用材料判定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人。这样的人,若不是职业历史研究者,那也算是业余爱好者了。一句话,是那些尝试了解历史真相的人群。 洛温对民主的展望自然是能鼓舞人们的探索的。不过,民主与历史一直以来的关系却不那么鼓舞人心。历史学家们却并不这样认为。《历史的真相》的作者们认为:“民主和历史从来都在紧张状态下并存。一个国家会利用历史来建立国家认同感,吸收能促进团结的故事,却不欢迎无限制的学术探索,因为后者会践踏极受国家珍爱的假象。”(《历史的真相》,1999年,271页)如此看来,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谎言似乎在这样的解释下都可以理解了——因为教科书编造的谎言无不迎合这个国家所要树立的各种幻像。 美国似乎是一片适于“造梦”的国土,如“梦工厂”一样。美丽的幻像总是不忍心被戳破,而且,常常是由严肃的历史学家们制造出来的。就像美利坚合众国的民族认同感一样,它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书写中形成的。“撰写美国历史的过程中,自由搜寻历史资料的人撞上了爱国自尊的严格把关者。后者要求,一定要把开国元勋描写成负有使命感的人,满怀启蒙的理想与无畏的精神,如此才足以表现美国是可贵政治理想的实践。”(《历史的真相》,1999年,90至91页)与此无关、或者有损于开国元勋的英雄形象的历史素材都将被舍弃。严肃的历史学家们非常努力地担任“公正的旁观者”,以书写他的历史,但更多时候他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一个最著名的美国历史书写的例子是,特纳的边疆理论。就像洛温特地用一章的标题注明,“进步是我们的重要产品”,“历史是在说进步的故事”,因而,在“进步”、“文明化”、“进化论”等各种理由下,“始祖移民”的故事有了新的说法。特纳“对印第安人不恨不骂,只暗示了一个他们遁迹的原因,便免除了移民扫除印第安人的诸多暴行的道德责任”,而印第安人现在的存在便成为美利坚民族团结的绝好证明。(《历史的真相》,1999年,101页) 我们不得不去追问“民主的力量”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重新思考严肃的或业余的历史学家们的工作。要知道,写进历史教科书的谎言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了,也并非编写教科书中的技术问题这一个原因,而是涉及思想史上更复杂的因素。历史本身复杂多变,而裹挟在历史进程中的个体历史学家,要清醒地认识自身书写的时代语境、要辨清以往历史的细节枝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的真相,在不断地探索中会逐渐浮出水面。最可怕的是,当历史学家们都众口一词、认同一种书写方式的时候,美国人渴望的“民主”似乎就渐行渐远了。詹姆斯•洛温的这样一部“反教科书”会不会也成为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时“民主”的点缀。设想,当历史老师告诉学生,还有洛温这样一种批评意见时,学生的反应又会怎样呢?他们是在继续接受历史教科书中的同时,把这种批评当作一种说法、一种猎奇,还是谨慎地去求证历史的真谛?这一点,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老师的谎言》并不仅仅是“老师的谎言”,它的确关于严肃的历史学家的事情。一场严肃的历史学家之争,有助于民众对历史真相的了解。这方面,德国历史学家或许还算做得不错,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罪责的争论的确普及到了大众层面——尽管这里说的大众层面只限于能识字的大众,因为那场争论的诸多文章发表在《法兰克福汇报》这样的普通读物上。卷入这场辩论漩涡的均是德国的大牌学者,比如社会学家(如哈贝马斯)、新闻记者(如弗斯特)、历史学家(如诺尔特)。尤尔根•柯卡也提到,“公众的讨论和对史学痴迷的动机不是想进行启蒙、批判未经核实的猜想,献身于解放事业,而是为了寻求建立民族认同的支持,寻求能赋予历史更多意义(建构历史身份)的因素。”(Forever in the Shadow of Hitler? Original Documents of the Historikerstreit,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Singularity of the Holocaust,1993,p.85)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时刻对于德国是具有特殊性的。这与美国建国的历史书写不太一样。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失去支柱的时候,历史学家们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他们对于大众的影响力对这个国家的民主进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民众对自己的历史也有着强烈的知情欲望,他们有权知道自己的过去,才能对自己的未来作更充分的判断。历史教科书,作为对一个民族自我历史的认识,可能总有些谎言存在,比如我们常常提及日本的教科书事件。当然,日本可能也同样会指责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毋庸置疑,对中国读者来说,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问题是一面铮亮的镜子。虽然,我们也已经开始努力纠正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不过,这努力的步伐似乎应该更坚定些。套用詹姆斯•洛温在《老师的谎言》中的结语:读罢掩卷,你也同样如此。祝你我一路顺风![美]詹姆斯•洛温著:《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马万利译,刘北成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48元。本文刊于【读品】93辑【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dpjournal
  •     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一书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反教科书而教的美国历史教师(他们的地位正在上升)。”这本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的图书魅力何在?原因就在于——揭开美国历史教科书的谎言《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下文简称为《老师的谎言》)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海伦·凯勒、第一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个人物与事件,对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谎言进行了详细剖析,重新阐述了美国历史,并指出了美国历史应该如何以及能够如何向美国学生讲授。在美国,历史课是最不受欢迎的课程,学生们面对手中的历史教科书总是昏昏欲睡。该书作者詹姆斯·洛温找到这一现象的根源——枯燥乏味、陈述性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写《老师的谎言》第一版时,通过对12本历史教科书的考察,洛温惊讶地发现,大多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洛温深信:“美国人既对自己国家的过去感兴趣,却又饱受着他们中学美国历史课程的折磨。”于是,他写著了《老师的谎言》,揭示了美国教科书中存在的种种谎言,让人们看到美国历史教科书掩埋的历史真相。1995年,《老师的谎言》得以出版,引起了轰动,初版销量约100万册。《老师的谎言》自1995年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并先后获得“美国图书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库克斯‘杰出的反种族主义学者奖’”。尽管如此,在2006~2007年期间,洛温对《老师的谎言》初版问世后6种新出版的美国教科书进行考察,发现那些历史教科书依旧“我行我素”,有的甚至变得更差。洛温在《老师的谎言》第二版,以一种独特的手法,指出了这些新版教科书哪些地方更为正确,哪些地方仍有严重的错误,哪些地方反而变得更糟了。修订版中,洛温还增加了一章,分析教科书如何对待2001年恐怖袭击以及伊拉克战争。与大多数读者一样,该书中译本的策划编辑苏元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住,看了书后更是臣服于洛温。苏元说:“希望我们能从书中学习一些看待历史的方法和思路,逐步走出我们阐述历史的思维定式,所以决定引进出版。”从购买《老师的谎言》的版权到翻译出版,前后一共花了2年的时间。从表面的文字来看,这本书通俗有趣、毫无晦涩之感,但其中涉及到的历史文化知识背景很复杂,书中双关、典故、反讽、俗语比比皆是,翻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保证该书的翻译质量,苏元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的推荐下找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马万利翻译此书,最后由刘北成对全书作了认真的校译。马万利评价说,《老师的谎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风朴实而泼辣,但给我们更多地思考是,“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人人都有,所不同的,一是程度的轻重,二是问题能不能被提出、被批评、被改进”。刘北成说,《老师的谎言》比较全面地揭示了美国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该书对中国的最大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反省我们的历史教学。洛温在书中所提到的问题,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都有,但我们还有自己特殊的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的历史老师、学习历史的学生对目前的历史教学都很不满意。美国历史课:学得越多就愚蠢“实际上,历史是唯一一门让学生学得越多就愚蠢的学科。”在《老师的谎言》的导言中,洛温如是说。究其原因,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谎言无处不在。在看过《老师的谎言》后,刘北成总结了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三类谎言:虚构之说、片面之词、掩饰之计。这些以白人种族、进步神话为中心来写的教科书,牺牲了非白人、女性、残障人等人群的利益,忽略了边缘群体的基本尊严。让我们来看看洛温笔下显现的美国历史教科书的一个个谎言。在开篇,洛温便让我们看到美国历史教科书如何对英雄重塑,将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没有矛盾、没有痛苦、虔诚的、完美的造物。最典型的就是伍德罗·威尔逊和海伦·凯勒。老师们在课堂上抬高了海伦·凯勒的形象,他们用这位失明又失聪,但身残志坚的女孩事迹激励了一代代青少年,但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对她曾是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避而不谈。对伍德罗·威尔逊,学生们显得更为无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位总统是一位强烈的本土主义者,威尔逊的种族政策使其任期很不光彩。有趣的是,对大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英雄化,省略了他一生中的重要细节,只留下了一些戏剧性的情节。美国历史教科书一致将哥伦布描绘成欧洲第一位发现美洲的人,而忽略、淡化了先前探险家的重要性;还一直推行哥伦布提出的地圆说,而实际上在哥伦布1492年航行时,大多数欧洲人以及美洲土著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为了维护哥伦布的形象,教科书还掩盖了一些事实:哥伦布及其随从在到达海地后为了能得到当地的食品、黄金和纺织品,他们曾拷打并残害海地的印第安人和土著人,以这种死亡搜寻的方式最终在某些地区完全消灭了原住民。洛温说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作者常纠缠于互相冲突的要求之间:既要促进思考,还要灌输盲目的爱国主义。这些教科书的作者排除了真正的冲突,排除了真正的悬念,排斥因果关系,剔除了任何给美国国格抹黑的可能,让学生们总是看到大圆满的结局。这些谎言带来怎样的恶果?洛温指出,美国学生们在合上枯燥乏味、教条式的历史书后,全面思考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并变得麻木、愚蠢。此外,历史教科书给美国大学历史系教师带来了烦恼。“当自己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对本学科有了重要的了解时,高校里大多数学科的教师都感到很高兴,但历史学科除外。”洛温说。他的一位同事——大学教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破除他的学生在中学学到的东西,以便为更准确的信息腾出空间。在其他学科,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历史不再只是令人厌倦的“僵尸”教条式的历史教科书、灌输式的历史课让学生昏昏欲睡,在进入大学后要接受新的历史知识。历史教科书究竟应该承载着什么样的责任?刘北成说,中学历史教学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是有差异的。在很多国家的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课的讲授不只是历史知识教育,还被看做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同时被赋予了灌输政治价值、伦理价值、世界观、人生观的责任。但除此之外,培养青少年的怀疑精神和科学精神也是公民教育的其中之一。青少年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有作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让青少年在学习中培养怀疑精神和科学精神?洛温在书的最后一章提出意见:“学校必须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就我们的社会及其历史提问,学会如何自己寻找答案。”马万利很赞同这一观点。对学生而言,提问题的能力比回答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学校应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要允许学生提问,允许教师引导学生适当地离开课本。同时,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鼓励学生怀疑、思考、检验课本知识,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历史课的任务,而且几乎是所有课程的任务。同时这也有助于通过历史把握未来。究竟如何改变历史教科书的现状,洛温提出了一些建议,形式上,教科书引导的话题应该少而精,内容应该调动起读者的胃口;实践上,学生、教师、社会等各方面应该有求真的决心。马万利认为,撰写历史教科书时,既要在知识性方面注意恰当的选材广度和深度,也要在思想性方面意识到论点的相对性和开放性。此外,编写时还应该注意立场的公正,不能对自己有用的就写,没用的就不写或篡改。实际上,有些看似没用甚至有害的历史,其实是一种反面教材,只有真正的历史才能使人明智,而歪曲的、自我粉饰的历史只会使学生厌倦甚至反感。在《老师的谎言》中,洛温告诉人们,不必担心真相会引起混乱;最危险的,是对真理与良知的麻木,以及对思考惰性的习惯,“我们需要培养所有阶级、所有种族背景以及不同性别的美国人都能掌握历史的力量——即用自己关于过去的理解去激励和证明自己当前的行动。这样,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国家,美国人都将从历史中获得严肃的教益。历史不再只是令人厌倦的‘僵尸’”。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作者显然是个左派啊!
  •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而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     不错的一本书
  •     书里你将会看到洛温实际上是美国一个勇敢的爱国者。我认为洛温不是说在美国教授历史是为了使平民更容易管理,而是它被“简化”以更合乎教师的口味。关于美国历史的真正的讨论值得比很多历史教师和部门愿意接受的更多的考虑和努力,结果课程被简化到了构成神话的程度。洛温的著作中检查了这些神话。令人惊奇的是,一些这样的神话(如亚伯拉罕•林肯不同情奴隶的境况)实际上破坏了美国现状,因此不禁会问“为什么教育家还在继续教这些神话?”关于为什么这些神话会在课堂上宣传,洛温提出了我认为是非常令人信服的论证。该书的大约四分之一都是洛温的参考书目单,有力地支持了它的论证。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应该要求在我国的每所中学里也阅读。
  •     光读导言和结束语就已经有一种出汗的感觉。作者指出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错误,或者“善意的修正”倒在其次,关键在于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教育一样不应该只是一个填鸭式教学过程(给予“数据,时间和事件,并给出结论”的过程),所有的饲料,都经过饲养者自认正确的筛选和咀嚼。应该重视和批判这种历史教科书做法。这种历史的填鸭式教育,以前我们以为只在前苏联存在,其实在美国也存在。
  •     虽然,翻译的稍显乏味,但是作者真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逐渐还原出历史的真相,这本书并不是凑字数的泛泛之作,言之有物,希望我们能多看到这种好书
  •     天下乌鸦一般黑,无处教材不和谐。感谢你告诉我一个真实的美国。
  •     书压皱了,但是内容的很不错。引发人的思考!
  •     最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历史书,也体现了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虽然最后两部分不是很同意,观点性(而非事实性)太强
  •     高中生别看,没有史实观的别看。很多观点都很无力。
  •     太长了 等我有时间的
  •     我想有人出一本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会使很多人买吧!
  •     信念是金。忠诚于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除去神,没有不追逐利益的人。自你走入人与人往来的那一刻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人生谋利游戏就开始了。在这场游戏中,人人都是你的敌人,包括你自己,你需要与自己的弱点对抗,并与所有将快乐建筑在你痛苦之上的恶行而战。谋利游戏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所以,我必须从早到晚保持警惕并且明白:在这场游戏中,人人都是敌人,因为每个人都先顾及自己的利益,不管是否对他人有利。
  •     历史需要不求甚解者的关怀,这本书不管你信不信,至少是一种态度。
  •     我得承认我只看了一半,毕竟书的厚度在那摆着呢,但这本书是我今年读过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这本书不只阐述了美国史教科书为什么是糟糕的——因为它们自相矛盾的使命(它们是为了创造爱国的孩子而写,也为了避免惹恼有关力量而写)。洛温先生还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可以填充空白的可靠资料,并讨论了教科书遗漏这些资料的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一本“乔治•华盛顿并没有砍掉樱桃树”的书。他描写的那些事件,比如伍德罗•威尔逊的种族主义(他曾非常公开的想将所有黑人驱逐出政府,而且他的演讲导致了3K党的重建)和军国主义(美国出兵俄罗斯并站在白俄罗斯人一方)是经常被刻意忽略或掩饰的。而延续至今的欧洲中心论在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当“定居者”到来时,他们也带来了杀死95%美洲土著人的瘟疫。这导致了混乱,尤其是信仰上的混乱,再加上先进的武器,这使欧洲人通过故意发动的灭绝性战争(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把本土人赶跑并占领了这块陆地,就如《与狼共舞》中所体现的那样。我知道我的美国史课本提到这个史实时用的修辞是“边疆探索”观,而不是“奴化本土人”。历史是强大的,有吸引力的,关键看它被如何讲述。
  •     打算从教科书学点什么是最蠢的想法,日本可以篡改教科书,自由民主美利坚也不老实。至于左翼右翼,哪个蠢蛋的分法?
  •     该书是写给美国的历史教师的,但对中国的历史教师也很有帮助。
  •     社会学教授詹姆斯?洛温感到惊讶,为什么对许多中学生来说,美国历史是他们最讨厌和最易忘记的学科。毕竟,历史上原住民与欧洲移民之间的冲突、欧洲移民之间的冲突、美国革命及共和制的建立、血腥的内战、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与朝鲜和越南的冲突、以及数百年的种族矛盾,这些都使美国历史天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此外,在学生们中间有这些一种现象,那些数学和其它功课成绩很好的少数族裔学生,往往在美国历史课上表现平平。通过对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内容的研究,洛温发现了美国历史课程问题之所在,这门课程教学的枯燥、空洞,而且许多内容包含着谎言和不真实。更糟糕的是,这些课本都过分简化,具有太强的宣传色彩,其难度更适合低年约学生,而不是那些将要进入大学的高年级学生。 洛温所举的最简单的例子是关于海伦?凯勒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战胜残疾并获得成功的感人故事。你汤姆?索亚一样,她少女的形象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但是,真实的凯勒长大成人了,成为一名站在劳动阶级和穷人立场上坦率直言的辩护者。事实上,她成为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作为一种象征,凯勒的形象是平面化的,几乎像一个移动电视电影中的人物。一个活生生的凯勒,她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与人分享她为什么同情下层,在1920年代显示出支持全国有色人种协会的巨大勇气,甚至因为流露出对俄国革命的支持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类似凯勒的例子,还有历史教科书中删去的关于伍德罗?威尔逊的事迹(他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我猜想,他与像西奥多?罗斯福那样的进步派的长期不合),与下面的事实相比则相形见绌了。历史书中提到美国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而本书则对一个数百年来已有居民居住的大陆能否被称作“发现”和“开发”提出了中肯的置疑。被历史书所广泛忽略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存在的对居住在北起斯堪的纳维亚南至非洲广泛地带民族的侵略。美国的历史教科书视历史为神圣,那些探险者为典型,而无视哥伦布的贪婪和对阿拉瓦人犯下的罪行。将他描写成一个真正的探险家,却忽视他全副武装地进行“探险”,事实上,当发现新大陆时他和他的随从什么都没了,只剩下裹体的破布。 谎言无处不在,从哥伦布到对近代史的粉饰,比如民权运动以及越南战争。历史教科书中出现多处惊人的错误:他们告诉我们的是无耻的谎言。他们使那些流行的神话(例如第一个感恩节)得以永固。他们撒谎遗漏。他们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例如,民权运动与1965年的民族法案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他们甚至避免来自一手资料的负面影响(例如,哥伦布同时代人厌恶其迫害印第安人)。他们未能描绘出整个民族(例如,林肯和道格拉斯的形象是经过细致加工的)。他们歪曲历史事件和态度(例如,南方重建)。他们不异一切代价掩盖冲突和矛盾。根本上,他们回避所有可能将历史、人民和人民运动置于一炉的真相。他们未能给历史加以批判的联系(就像民权运动与民权法案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们还未能做到知识分子应当做到的:吸引学生并要求学生检验历史,最终让学生就历史 可信性、原因及其后果做出自己的结论。相反的,学生们(在害地)记住了那些有意为他们树立的典型和神话,完全没有思考过这些历史的可能性和可信性。并且,学生们也没有参与原始材料的编写,没有接触过编写历史的人,这样看来,学生们记不住任何历史并且觉得历史与今天无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教科书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症结在于,从心不在焉和无关紧要的作者,到希望卖出课本的出版商,到利益集团,再到国家——比起真相来他们更喜欢神话,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当然,我们,每个学习这些神话的人,相信它们就像“查理?布朗的感恩节”一样无法企及。流行文又使它们得以巩固。诚然,老师们也承载了过多的管理和才华责任,而不仅限于教好书。洛温还提到,教数学和自然科的教师一般都拥有相关领域的学位,历史学的优先地位于此靠后,以至于历史老师的地位常常只与一名体育教练相当,后者仅仅是站在老师的位置上分配男孩或女孩在运动中的角色,而不管他们是否得到过训练。 洛温也提出了许多改正的建议。例如,他建立减少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记住每一位欧洲探险家都“发现”了什么?或者意义更大的是,了解哥伦布的远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人,同时对欧洲、非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经济和未来影响深远。比起回味历史事实,学生能学到批判思考的技巧——如何检验作家和讲述者带有自己观点和偏见的一手或二手资料的可信度,如何将这些资料置于广泛的历史背景之下。 正是因为历史,我们才走到这里走到今天。与其将历史歪曲于“表面光鲜”的民族主义嘴脸,我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怎样对待历史。我将这本书介绍给每一位对美国历史有严肃兴趣的人,以及每一位对当今美国历史教育可悲现状感到忧虑的人。
  •     该书证明美国也在爱国主义的幌子之下发布谎言. 五毛无处不在, 不惟天朝独有. 爱国主义是谎言和欺骗的源头, 依然服务于统治核心.
  •     看看美国历史教学书的问题,反思下自身。
  •     之前很多次想起国内的教科书中的各种历史谜团,现在看到这本书,顿时豁然,因为历史总是被胜利者写的不是吗?
  •     注释跟正文几乎一样篇幅,边写论文边读的时候就想,这才叫学术。历史这种东西,谁都不能盖棺定论,带有批判精神去学习和阅读是必须的。可惜,历史教科书作为“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前沿”在中美皆如此
  •     在美国这样一个标榜民主的国度,照样有专制。值得一读啊!
  •     书里面新见地很多,我们日益发现我们生活在谎言和偏见织构的世界里了。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修改教科书所能说明的了,玷污的不仅仅是历史。
  •     这是一本内容有趣的作品,适合历史爱好者和小说读者阅读。如果你喜欢看精彩的故事,能够读到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一定会让你倍感惊喜,除此之外,书中还附以大量笔记和参考资料,一定会吸引你读下去。我始终认为历史是适合阅读的最佳小说集,而洛温无疑证明了这一点。在整部作品当中,有些领悟堪称令人痛心。即使洛温尽量做到不进行犀利抨击,只是提醒读者一个民主政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到处都是“垃圾探测器”的社会,书中通篇指出有关历史教科书的不实陈述还是会让你大为惊讶。真正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方是有关教科书核准方式的讨论;我再也无法在这个社会冷漠地袖手旁观,容许这么无知的人为了自己的偏见而随意编改历史。如果说读完本书有何感想,它唤起我心中被遗忘已久的责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     大学时中法史老师告诉我,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求真。今天才逐渐明白,原来很多人在传输意识形态。
  •     略读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只是觉得自己在变得更宽容” 对我来讲没什么观点颠覆 不过感觉相对而言我们的教科书可能更好?至少预期客观很多 不像故事书 高中老师讲的史观对我的影响特别深刻
  •     我有同事认为这本书是一本修正主义的历史书,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它实际上是批判地分析当前美国中学的历史课本,用修正主义的历史范例来显示这样教授美国历史的方法的缺点。尽管如此,有一些话题和事件还没有被包括进去,主要的讨论围绕着对历史人物的盲目的英雄崇拜,(主要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种族问题
  •     看了这本书,或许你会认为美国的民主也不过如此,的确,这本书揭露了美国历史上太多不为人知并在现在不愿意为人所知的黑幕和错误,而整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如一位暴发户,手上沾满了太多的鲜血和悲剧。不过,不论如何,美国人能将这样一本自我揭短的书评为国家得奖书,能成为畅销书,就证明美国人还有勇气正视自己的错误,也许只是少数人。
  •     谎言说了千遍还是谎言。什么时候我们的也出现这样的书,真值得高兴了
  •     以前读过,做过笔记。感想大概就是历史教育的准则:我们不该欺骗。
  •     教科书这东西,不能全信。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有那么多所谓的史实其实是无法定论的。
  •     以前读过这本书,对美国有迷信的公知及其追随者应该看看,别成天捧着刘瑜和琳达
  •     如果说美国的历史老师要在教科书里找谎言,那么中国的历史老师就应该在教科书里找真话了吧。
  •     哪天我们大陆也能出本老师的谎言啊。。。其实撇开意识形态,中美两国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很多共性的,这本书对我国的教科书问题也很有启发意义。
  •     美国人的言论自由所剩不多,幸好还有这样的著作和这样的人,为昏暗的美帝国带上一抹亮色
  •     各个国家的教科书编写都类似退伍军人协会的理想型,而不是雪莉·恩格尔和安娜·奥乔亚的符合型。
  •     这部书很好!!!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了美国历史,值得一看!!!
  •     有用的一本书,揭开历史的真相
  •     看到某网站推荐才买的,什么时候出本中国历史教科书中错误就有意思了
  •     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本书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它改变了我们与美国历史的关系。——谁来写一部中国版的《老师的谎言》?!
  •     黑歷史般的沉重 但是令人覺得歷史規律的殘酷性 其實不覺得有趣 但是的確提醒我們很多東西 最後翻譯後語基本把我思考的都說出來了 運用好這些 不然 悲劇由此誕生
  •     你可以明白,政府的历史教科书是多么虚伪,美国梦是多麽的泡沫
  •     希望书中可以正视美国历史的错误,给读者还原一个真正的社会,有错误不怕,但是要正视!
  •     美国不过如此
  •     前天在豆瓣首页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很感兴趣,于是订了一本。拿到手后感觉不错,封面很有质感,纸张也很舒服。尤其是里面的内容,让我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历史。不错,先推荐一下,等读完后再多谈些感受
  •     其实老师的谎言 都是不得已的啦
  •     历史始终是胜利者书写的。可怕,可悲。
  •     回家随手从书柜里抽出来翻翻。觉得有意思的一章是指出历史教科书中在不谈种族主义的同时也不谈激进的反种族主义。其实不只是教什么的问题,也有怎么教的问题——有了好奇的欲望、活跃的逻辑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也应更能察觉到谬误、空洞、粉饰的主张
  •     作者个人主观观点强烈,完全违背了西方历史学术对于历史的史实的表述与个人观点分离的原则,是自己本身带着滤光镜来看历史事实。偏执,极端偏执,违反了作为学者广泛研究调查仔进行著书的原则。本身就是很狭隘的局限在公立教育和一些局限性很强的教科书上。严重与现实偏差与整体教学理念和美国社会现实偏差。加上中文翻译有很明显的主观扭曲词义迎合中国读者心理的嫌疑,完全是伪信息。美国的历史教育是很操蛋的,但是目前好的学校还是能够采用相对客观的态度教授历史,也给学生很多自由来自行搜索史实材料,写自己独特的见解。
  •     很好奇会是怎么样子的一本书。但是,要现在美国历史看一遍。
  •     ***.jyb*** 2011年01月13日 作者:马万利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入选书目
      ****://***.jyb***/book/xzsz/201101/t20110113_410524.html
      
      ----------------------------------
      
      《老师的谎言》在美国的成功表明,作为民主国家,美国最大的优点不在于没有谎言,而在于允许戳穿谎言。该书的中译本也得到好评,很多读者在震惊之余,发现中国也有着类似的“谎言”问题。
      
        去年9月,我来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有机会与《老师的谎言》作者近距离接触,对其书其人,又多了几分感悟。
      
        首先,我感到,这样一本针砭时事的书籍在美国能卖到100万册,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中译本今天也能够获此殊荣,这都反映了时代的宽容和读者认识水平的提高。
      
        作者詹姆斯·W.洛温(James W. Loewen)调侃说:“资本主义引以为豪的一点就是,到处都有愿意出版任何书籍的出版商,只要他们能从中获利。”
      
        3年前,经清华大学刘北成教授引荐,青豆书坊苏元女士把这本书2007年和2008年的英文版送给我,让我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一直有两个隐忧:第一,“老师的谎言”这个书名是不是太刺眼,会不会触动人们一直以来神圣化的“老师”观念;第二,中译本读者会不会误解作者和译者的意图,用这本书来厚己薄人。
      
        2009年,中译本问世后,很快引起社会关注,一些重要网站和报纸都对其予以了报道。在与一些媒体的接触中,我感到,时代宽容了,人们开始注意谎言,人们被允许对它们发出不同程度的批评声音。我甚至隐约感到,一种重读历史、揭露谎言的潮流,正在来临。
      
      
        一些读者的反应也让我意外地高兴。他们虽然奇怪美国的历史教科书里竟也有谎言,但很少有人以此沾沾自喜地讥讽美国的民主及学校教育水平。他们在震惊之余,很快冷静地认识到,中国也有类似的问题,中国也需要一本这样的书。在这里,“以史为鉴”又多了一层“互鉴”的意义。
      
      其次,以书为媒,我与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比较与对照中,又多了一些对人生与历史的体会。
      
        在翻译此书过程中,我随时就该书的内容及翻译问题向作者发电子邮件讨教、求助,作者都及时、耐心地予以答复,并且表示“欣赏”我的问题,希望有机会面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但我与作者还曾有过一段误会。我曾邀请洛温为中文读者写一篇中译本序言。洛温一开始婉言谢绝,理由是他认为可能没有人愿意出版他的“刻薄”言论,同时他还要求自己的文字不能被删改。我向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出版自由以及读者的思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收到洛温寄来的中译本序言时,我犯难了——这个序言言辞太激烈了,特别是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些问题。我只好不顾自己先前的承诺,硬着头皮恳请作者能否运用“伊索文体(Aesopian),把序言的内容与措辞修改得委婉一些。作者的不快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后来,他还是进行了一些修改,只不过,仍很难让我们“满意”罢了。
      
        得知我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后,作者邀请我们一家3口去他在华盛顿特区的家中作客。于是,去年的万圣节,在洛温的接待下,我们在华盛顿度过了3天难忘的美好时光。
      
        洛温的家位于华盛顿郊外。令我们诧异的是,他的家并没有显出美国中产阶级的那种富足。我们的客房在二楼,这一层简直就是个图书馆。洛温先生是个热情而精力充沛的人,每天晚睡早起,都已经是退了休的人,还总是那样孜孜不倦地奋斗在电脑前。洛温太太是个慈祥的好人,总是用很慢的英语招呼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没忘记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向作者就中译本序言道歉。洛温是一个随和的人,而且极富幽默感。实际上,或许是由于相识已久,在相处的两三天里,《老师的谎言》并不是我们的主要话题。我们倒像故友重逢,只话渔樵了。
      
        星期六的晚上,洛温陪同我们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看舞台剧。我们惊叹,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中心,居然几乎每晚都有公益性演出。我们观看的剧目叫Lo***otion(我将之译为《驿动》),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朗尼的11岁男孩的故事。这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爱听“拉普”(Rap)的男孩,经历了双亲在一场火灾中逝去的痛楚后,最终在寄养中心重新树立了对自己的信心。
      
        洛温没有到过中国,只在去年上半年到过越南。他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红色”的想象中。星期天早餐后,我给洛温讲了我的一件陈年往事。很多年前,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一天早读课上,班主任走进教室,让全体同学拿出语文课本、墨汁和毛笔。老师让我们跟随他将书翻到某页,用颤抖但坚定的语调说“撕掉!”我们全都愕然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亲眼看见老师已撕下一页后,也就跟着做了。我心里还想:“平时不让我们撕书折大炮(一种将纸折成“大炮”赌输赢的儿童游戏),今天自己带头撕起来了。”接下来,老师又命令我们,翻到某某页,从第几行到第几行,用毛笔涂掉。我们又都跟着做了。这件事发生在高湖小学,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那一年是1978年,上头指示,清除课本中“四人帮”的“谎言”。
      
        临近中午,我们与洛温夫妇辞别,洛温太太对我的孩子乐呵呵地比划着说:“等你长这么高了,希望还能在美国见到你,我会围着你们送的围巾迎接你们。”洛温也说:“孩子,照顾好你的妈妈。”多么细腻的长者,我很难将他与“惊世骇俗”(horrifying——《丹佛邮报》书评)的斗士联系在一起。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美]詹姆斯·W.洛温著,马万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文作者马万利系该书译者)
  •     所以当我们在指责他国篡改教科书的时候,何不扪心自问我国的历史究竟被改过了多少呢?至少在美国可以坦然出版这种揭开统治者的遮羞布和心理丑陋面的书籍。
  •     读完洛温这部有关控诉历史教科书的优秀作品,真正令人不安的结果是我突然意识到,我虽然接受糟糕的历史教育,但直到现在我才稍微明白这个事情。我在高中所受的历史教育大致如同洛温所推荐的方式:借助大量主要史料,在一个历史研究的背景下讨论历史观点。真正的遗憾在于,本书可能会让你意识到脑子里会出现冲突的看法。我本能地会想到某个虚构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但同时也会想到高中与大学的高级课程关于该历史人物或事件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会给人留下多么糟糕的历史教育。看着不安了。
  •     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有點看不下去了
  •     好书,值得历史老师一读
  •     首先很佩服作者的一种类似中国历史学家考证的功夫,在考证方面作者做得很好,书中的内容值得中国的历史教师参考阅览
  •     洛温在这本厚达430页的书中实际上主要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历史是用来学习的,还是用来思考的?在他看来,历史是一系列尚待解答或尚待完善的问题,而不是一系列确定的答案。实际中,这是一个全球共通的问题。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前辈描绘的尽可能完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从而作为激励后来者的动力。但是历史的痕迹却经常描绘出另外的一些画面,而非教科书中所描绘的一面。洛温的这本书实际上展示的就是历史的多面性,这样的书自然要比千篇一律的教科书要好看的多。我们应该理解教科书的编订者,他们永远无法把所有的历史都放到一本书中去,即便这本书像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平均厚达888页。按照不同的取舍标准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历史,就像口述史中所常常产生的一幕: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表述。但问题是,教科书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历史还有其他的面目或可能性。洛温所着重批判的也正是这一点。当历史只成为试卷上一个个客观的答案的时候,历史已经僵死,而历史本来应该是鲜活的。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牢记事实,况且那有可能并不是事实,而应该是学习一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来帮助现在社会更好的发展。从内容上讲,尽管洛温写的是美国的历史,但这并没有让我感觉到距离,不仅是因为书中的13章大都是我所浅知一二的,洛温在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和图片帮我进行了丰富,而且因为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对于历史的一种思考和探究。正如书的封面上写的,建议:每个教历史的老师、学历史的学生,每个公民,都应该读这本书。
  •     这本书是我老师翻译的,哈哈
  •     白左。后半左的太狠以及故意选择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让人几乎读不下去。批判他人的同时也请好好自我批判啊。
  •     真的历史,跟教科书肯定是不一样的。
  •     老师推荐买的,有点厚,拿着不方便读
  •     本书作者质疑本国历史教科书,于是自己出了一本小册子澄清事实真相。在所谓“民主、自由”的美国,还发生了政府通过修改历史,蒙蔽民众信息知情权的事件。怪不得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要奋起一搏,抗议美国政府对公民的信息控制。这说明什么?说明历史也是一种控制力。通过这种思想的武器,在少年形成自己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植入思想密码。通过改造思想,达到凝聚人心、教育民众的目的。即使是希特勒这个恶魔,在回忆自己早前教育经历的时候,印象深刻的还是自己的中学历史老师,称老师唤起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情感。日本人审订历史教科书,也是为了抹去未来一代对于自己国家当年罪恶的记忆。网上流传的越南、韩国历史教科书,不论是真是假,都说明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民主与否,修订历史教科书,使其按照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这一行为都是很正常的历史现象,是执政者重要的发展战略。绝非历史观不同这个简单的理由可以解释。也正因为如此,“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所以从这个观点上看,看一些课外书,也是一件好事。而囫囵吞枣,把答案记住考历史考个高分,不用管什么这啊那啊的,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人生识字忧患始,难得糊涂吧。
  •     我从没读过这么有思想有深度的书,它应该被选为历史教科书,任何学生必读!!
  •     从小就听说华盛顿有多好多好,比搞终身制的毛泽东伟大,呵呵,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华盛顿、杰斐逊都是奴隶主,杰斐逊还拥有237个奴隶,他死前只释放了几名,还因为是他的私生子——说白了,杰斐逊有强暴女奴隶的“自由”~~哈哈,呸,什么人生而平等!

    看了这本书,本人最大的收获是美国人搞意识形态、搞英雄主义是全球第一,比咱的雷锋之类要拨高多少倍。结合好莱坞歌颂的英雄主义,美国人骗地球人的功夫,不服不行。
  •     推荐历史教师看一下,有借鉴。
  •     书的内容在其次,书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     这是一部试图给高中历史教学注入充满活力的争论的著作,因为这位历史学家意识到了这种不确定性,并考察了关于美国的多项史实。作者给出了一些案例研究。第一个是关于在多数知名人士人中存在的,用来掩盖他们的瑕疵的“英雄主义”。教科书在讲到海伦•凯勒时主要是讲述她的年轻时代,而且主要是赞扬她的“战胜逆境”的精神,但它们都遗漏了海伦后60年的生活,其时她被卷进了许多社会主义者事件中。接下来的章节讲的是哥伦布征服美洲大陆后的丑恶现象。这是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几乎所有的拉丁美洲国家都知道的由拉斯•卡萨斯记载的西班牙人的强奸和杀戮,但美国教科书中则是继续粉饰这个时代。洛温也探究了教科书是如何处理种族主义的。洛温抨击了目前很多著作中存在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立场,并非真是因为他想分享不同的价值观,只是因为这种片面的方法很枯燥而且不会调动年轻人来更好的理解国家。洛温写到,当年轻人经常听到美国正在沿着一条路线行进时,他们不会感到国家是多么需要他们的能力;如果年轻人不能参与其中,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就会遭受损害,这个事实应该使那些保守主义者也感到焦虑。这本书的确令人愉快,它不是一本曲解自由的出版物,而是试图使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洛温的书能够鼓励大家摒弃在美国什么都是好的这种陈旧观念,重新回到苏格拉底的争论以及使人领悟的论辩中,这会使得年轻一代带着批判的思维能力和公民奉献精神离开高中。
  •     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伟大形象”背后的东西。其实,不仅历史教科书,所有的历史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怎么说呢?总结如下:历史具有多面性,学习历史,掌握历史事实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学会批判性地阅读历史。
  •     我只能说,虽然挂着通俗的名头,但是带给我的震撼以及思考是少于其他书能够企及的。
  •     书质量很好,刚开始看,期待中
  •     值得一读
  •     内容还是蛮多的,与其说是老师的谎言,不如说是教科书的谎言/掩饰/不足/缺陷,作者作为业内人士,写出的内容充实,引用的来源还是很多的,当然一家之言也不能尽信偏信就是了。另外,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批判美国的历史教育,探讨美国历史教育的不足,却让人有一种深有同感的感觉,似乎说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教育,或者说中国对历史的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啊。2016.09.01—2016.10.25
  •     一个300多年的国家的教科书已经把历史歪曲到这样的地步了。
  •     历史书的编写不进食关系着孩子的成绩也是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继承和反思。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活在谎言里的,可是明智如此,我们也无能为力,和谐!
  •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这本书在我案头也有些日子了,只是一直没能读完。当当网友风君发起读后感的讨论,实在无以为告,只好谈一点个人的读史心得。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人不认同,但是如果说历史是赤身裸体的丑妇人,那么就会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了吗。历史本身来讲,它无在乎美丑,只是一些有意义无意义的事件的积累而已。只是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找出那些符合我们需要的历史来,当然,这还是好的,或者,编出一些符合我们需要的历史来。所以,我们需要英雄,我们需要烈妇,我们需要清官,所以我们一代一代不断的强化这种历史感觉,直到它变成一种类似真理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自己审美需求的一种取舍而已,那些被舍弃的历史就如同不复存在的了。假如有一天,全世界都认为淫荡是人类第一美德,那么我相信当时的人类一定会把我们老祖宗的历史翻个遍,从中找出很多淫荡的人们来加以颂扬。
    这么说,那就是尽信史不如不信史。但是不信史,你又能信什么。历史是会有很多提出反证的人,但是你又焉能知道这些反证是否就一定是真实的呢。所以又还是姑妄信之。信之却不妨疑之。打个比方,史载:马毙犬于道。我们姑且相信它是正史,有这事。但是还是会有人提出疑问:何马?何犬?何道?何状态?
    那么就应该写:奔马毙逸犬于道中。这个就是犬不好了,马在路当中走得好好的,你跑上去,活该。或者:惊马毙卧犬于道旁。这个就是马不好了,犬在道旁卧的好好的,你惊了去踩死人家。当然,有些史家还可以写:健马毙恶犬于当道,呜呼快哉!那就很有感情色彩了。当然还可以索隐或者钩沉:御者何在?研究的结果也许是:失御,那是事故;纵马,那是故意。总之,历史也许就是那么有趣,却又很杂乱。让人不能相信,却又不得不信。
    老师的谎言,只要不戳穿,说说也无妨。
    2010.1.13
  •     “啊我发现了一个大阴谋!!”
  •     美国的国民教育,香港仔,你们好好学习一下先
  •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不论是思想还是内容,绝对都是上乘之作~~看后会忍不住回顾下我们所学的历史,随即莞尔,意识到很多东西是如何被扭曲的~~~~~~~
  •     大国教科书都是民粹洗脑工具,日本是中国是,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也是。这其中共同点都是美化屠杀跟政治运动。
  •     不少地方浅尝而止 但是已经引导读者去自我思考了 可以与我们自己做对比
  •     有陈词滥调的地方, 当时关注过程是应该有的学习历史的态度
  •     我很敬佩作者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但我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来看看中国的历史教育,看他还敢不敢抱怨美国的……
  •     啰嗦。。拿到的版本也不好
  •     老钟的推荐。。。看了一学期都没全看完。。。太震撼了~~~
  •     货到付款 书是正版
    书籍制作精美,是一直想买的
  •     没想到拿到手的是这么厚的一本书,当时只是对书名很感兴趣,而且在豆瓣看到了书评,觉得蛮有意思的,就下了订单。不过这本书倒是很有意义的一本书,我们的历史有可能都是美化过的历史,但这种良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够带来良好的效果。当我们脱离背书阶段开始自己思考的时候,反而会加剧对历史或历史学家的不信任感。关于中国教科书的问题可能目前还不便言说,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师的谎言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历史的眼光。
  •     力荐!
  •     作者对美国学校用的历史教科书中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做了“真相还原”,其实我们自己的教科书又何尝不是如此: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人物进行非黑即白的简化,对历史事件进行自利性解释。
  •     历史是一连串不断更新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
  •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美国历史,但一点都不妨碍你欣赏它的出色,我是学历史的,但直到我上了大学我才真正地看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那是我们的历史可成超越了“日期和事实”。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通过讨论拙劣地包括或忽略的人物、事件和事实来弱智化历史。有时候教授的内容只是完全的错误,那些写这些书的人知道它是错的!!通常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争论,隐藏讨厌的事实,或避免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准确的历史,没有解释时代的背景和它今天的后果对于任何事除了宣传以外是无用的。历史被自由主义者和保守的人滥用了和进行宣传。他们忽略了事实或背景,描绘着关于我们过去的或是过于苛刻的或是过于美好的图画。非常好的书,推荐!
  •     美国历史教科书造假之处,可见一斑
  •     好厚的一本 磕磕绊绊也没读完 反正全世界也都一样
  •     忠诚与真相往往形成悖论,渴望中国版的老师的谎言出来。
  •     真不错,这种书多应该翻译几本,不盲从,多问几个为什么。
  •     啰嗦了一些,减一星
  •     开了眼界,不过没有证据显示作者说的都是真的。
  •     看看美帝的历史是啥样的
  •     何谓真实的历史?
  •     很多文字需要耐心去看 但是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会看得津津有味。另外书的质量非常好,还送书签。哈哈
  •     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大多涉及到的是美国历史,而且是有些陌生的那段,虽然有理有据,但没有切实的背景,所以读起来还是有点点费劲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