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史籍七种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史学与史籍七种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32553563
作者:吕思勉
页数:632页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历史研究法》、《史籍与史学》、《中国史籍读法》、《史通评》、《文史通义评》、《新唐书选注》、《古史家传记文选》、《史籍选文》等。其内容大都是吕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史籍、开示史学研究门径而作,对于现在年轻一代的史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任然具备很高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次出版将这八种著作组合在一起,以《史学与史籍八种》为书名,作为《吕思勉文集》的一种出版,繁体横排夹注,尽量保留了著作的原貌。

书籍目录

历史研究法 一、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二、历史的历史 三、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四、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   五、现代史学家的宗旨   六、作史的方法 七、研究历史的方法史籍与史学 一、史学定义   二、史籍溯源 三、史学缘起 四、史部大略(上)   五、史部大略(下)   六、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七、史材   八、论搜辑   九、论考证   十、论论史事之法 十一、史学演进趋势中国史籍读法 弁言 一、史翠之用安在 二、中国有史学么 三、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四、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五、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附录一  古书名着选读拟目    附录二  关于正史(上)    关于正史(下) 六、读旧史人手的方法 七、治古史的特殊方法史通评 内篇 六家第一 二体第二 载言第三 本纪第四 世家第五 列传第六 表历第七 书志第八 论赞第九   序例第十……文史通義评古史家传记文选史籍选文评述附录《新唐书选注》序、选目及注释

编辑推荐

《史学与史籍七种(繁体版)》:吕思勉文集

前言

吕思勉先生,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二月初一)诞生于江苏常州十子街的吕氏祖居,即今日常州“吕思勉故居”所在地,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农历八月十六日)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吕先生童年受的是旧式教育,六岁起就跟随私塾教师读书,三年以后,因家道中落而无力延师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导教学。此后,在父母、师友的帮助下,他开始系统地阅读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自二十三岁以后,即专意治史。吕先生夙抱大同思想,毕生关注国计民生,学习新文化,吸取新思想,与时俱进,至老弥笃。吕先生长期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九。五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一九〇七年)、常州府中学堂(一九〇七年至一九〇九年)、南通国文专修科(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一年)、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等学校任教。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先后在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其后,又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上海沪江大学(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光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其中,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最久,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一直在该校任教授兼历史系系主任,并一度抢任该校代校长。一九五一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光华大学并人华东师范大学,吕先生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

内容概要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章节摘录

从前的历史,不适于现代人之用,造句话,是人人会说的,然则从前的历史,其弊病果安在呢?提出遣一个问题来,我们所回答的,第一句话,便是偏重于政治。“一部二十四史,只是帝王的家谱。”这一类的话,在今日,几乎成为口头禅了。这些话,或者言之太遇,然而偏重政治的弊病,是百口莫能为讳的。且如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切要的事,读某一时期的历史,必须对于这种生活情形,知道一个大概,这是无待于言的了。我们读旧日的历史,所知道的却是些什么呢?我也承认,读旧日的历史,于遣一类的情形,并非全无所得.然而读各正史中的舆服志,所知者,皇帝和官员所穿的衣服,所坐的车辆而已,平民的衣着,及其所用的交通工具,却并没有记载。我们读《齐书》的本纪,知道齐明帝很有俭德。当时大官所进的御膳,有一种唤作裹蒸,明帝把他画为十字形,分成四片,说:我吃不了这些,其余的可以留充晚膳。胡三省《通鉴注》说,在他这时候,还有裹蒸这种食物。是把糖和糯米、松子、胡桃仁,合着香药做成的。把竹皮包裹起来蒸熟.只有两个指头大,用不着昼成四片。见齐明帝建武三年。裹蒸的大小,无关紧要,可以不必去管它。看它所用的材料和做法,大约就是现在嘉、湖细点中胡桃糕的前身,吾乡呼为玉带糕,正是用糖和糯米粉、松子、胡桃仁制成的,不过没有香药而已.因近代香蘖翰人,不如宋、元时代的多而美。南北朝时,还没有蔗糖,就是宋、元之间,蔗糖也速不如今日之盛,胡三省所说的裹蒸,用何种糖不可知,齐明帝所吃的裹蒸,则所用的一定是米、麦糖,米、麦糖所制的点心,不甚宜于冷食,所以大官于日食时进之,等于现在席面上的点心;后来改用蔗糖,就变成现在的胡桃糕,作为闹食之用了。又据《南史·后妃传》:齐武帝永明九年,诏太庙四时祭荐其先人所喜食之物。其中荐给宣皇帝的,有起面饼一种。胡三省《通鉴注》说:“起面饼,今北人能为之。其饼浮软,以卷肉瞰之,亦谓之卷饼。”这似乎就是现在山东薄饼的前身。胡氏又引程大昌的话,说起面饼系“人教面中,令松松然也。教,俗书作酵”.然则在宋、元间,南人食面,尚不能发酵.面饭不发酵则不松美,我们观此,颇可知古代北方虽多产麦,而北人仍以稻米为贵,近代则不但北人喜食面,即南人嗜面的亦渐多的原因。遣两件事,我们自谓读史钩稽,颇有所得,然亦只是一鳞一爪而已。南北朝时,裹蒸究竟是较普遍的食品,还是帝王贵人所专享?发酵之法,究竟发明于何时,如何普及于南方?我们都茫无所知。然则我们读史,虽可借零碎材料,钩稽出一些史实来,然毕竟知之不详。造就不能不追恨当时的史家所记太偏于政治,以致别种情形只能因政治而附见了。我们虽能知道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建章宫宏大壮丽的情形,因而略知当时的建筑技术,然究不能知秦、漠时代普通的民居如何,其弊亦正在此。所以说旧史偏重政治的弊病,是百口莫能为讳的。偏重政治的弊病,果何从而起呢?遣有一个很深速的原因在内.人类的作事,是有惰性的,没有什么新刺激,就只会模模糊糊,一切都照旧做去。古代国家,不过现在一县大,所谓国君,仅等于现在的县令,大夫略如乡、镇长,士则保、甲长之类而已,他们又都是本地人,所行的政治,自然能有影响及于社会。到后世,就速不是这一回事了。君门万里,出必警跸清道,君和民终身没有见过一面。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说:人间凡事,都易循其名而不察其实。如听见外国有国王。便想象他是和中国的皇帝一样。其实,我在比圜,看见它的国王从宫中步行出来,人民见他,都起立致敬,他也含笑点头答礼,比中国州县官的尊严,还相差得很多.平民于宫中之事,固毫无所知;生长深宫之君,于民间习俗,亦一无所晓。所谓礼、乐等化民之具,在古代,是行之于共见共闻之地的。如古代的乡射礼,意思便近于现在地方上的运动会。在后世,则只是君和大臣,在禁卫森严的地方,阗着门去行,平民永远不曾看见,试问有何影响能及于社会?现在笃政治不好的人,总说他是纸上文章,实际没有遣回事.试问,以现在行政机关的疏阔,官吏和人民的隔绝,欲求其不成为纸上文章,如何可得?所以在古代,确有一个时期,政治是社会上的重要现象;社会上的大事,确可以政治上的大事为其代表;后世则久已不是遣么一回事了。而人们的见解,总还沿袭着旧时,把后世的政治,看得和小国寡民的时代一样。譬如现在,我们看报,看人家往来的信札,往往叙述社会现象之后,总有“未知当局者何以善其后也”一类的话,其实考其内容,其事都绝非政治所能为力的。然而遣种见解,并不是不读书没有见识的人才如此,即号为读书明理的人亦往往如此;其中少数杰出的能重视现实的人,虽明知其不然,然亦为旧观念所牵率,见之不能晶莹,于是古代历史偏重政治,后世亦就相沿不变了。这是社会科学上一个深切的弊病,现在议论起来,虽似乎大家能知其弊,到实际应用,又往往阴蹈之而不自知,怕一时很不容易彻底除去。既然偏重政治,则偏重战事和过度崇拜英雄之弊,必相因而起。因为战事总是使政治发生显著的变化的,而在政治上、军事上能得到成功的人,亦总易被众人认为英雄之故。不错,战事确是能使社会起重大的变化的。然而要明白一件事,总得能知其原因结果,然后可谓之真明白。旧史所记的战事,往往只是战事而已,于其原因如何,结果如何,都茫无所及。便是对于战事胜败的原因、结果,亦往往说不出来。此等记载,试问知之竟何所用?“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遣两句话,到现在,还有视为难于论定的.其实所谓英雄,不过善于利用时势而已。一个社会,到危急存亡的时候,能否有英雄出来,全看遣社会的情形如何,如能否造就英雄?有英雄,能否大家崇拜他,听他的指挥,把反对他的人压伏下去?

图书封面


 史学与史籍七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吕思勉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开篇便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治史的意义是什么?最流行的说法自然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吕先生是不赞同这种说法的,非但不赞同,而且认为这种说法往往误事。世上的事情从没有两件会是完全相同的,拘泥于前事只会成为应对新情况的障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此前十余年,唐玄宗对安禄山一直是无限信任,荣宠有加。甚至在安禄山叛乱前几年,玄宗还把那些揭发其野心的人绑缚送到范阳交给安禄山处置。这场动乱的爆发,不仅把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击得粉碎,更使玄宗对所有武将从此不再信任。当时实际统率各路军队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听从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的建议,决定固守长安门户潼关,避敌锋芒,待其气沮再寻机决战。而玄宗听信与高仙芝不和的监军、宦官边令诚的挑拨,认为封常清夸大贼势,高仙芝畏敌怯战,竟命边令诚携宝剑到军营中立斩封、高二将。如果换作是在安史之乱前,决无因一言而斩二员宿将之理。玄宗这种荒谬之极的行为只能解释成由于安禄山的叛乱,玄宗吸取了“教训”,对武将极度不信任,对任何他认为有不轨嫌疑的武将都采取最严厉的惩治措施——杀头。幸好玄宗在756年夏天“马嵬坡之变”后不久入蜀,不再参预平叛指挥,否则能战之将很可能会在他的猜疑中被一个个杀掉,唐王朝也许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没有了。吕先生提出治史的目的在于总结出对事物的应付之“道”,而不仅仅是汲汲于前后事的应付之“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可贵的史识。如玄宗一类的政治人物正是因为没有“道”的层面的领悟,(尽管玄宗热衷于搞御批《道德经》之类的文化作秀)因此面对全新的情况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对史识,我的理解是,形而上的层面,能够提出一种符合史学家自身所处时代要求,而不是受历史事件本身时代局限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是使史学有益、有用于时人而不沦为古董的先决条件。形而下的层面,能够对历史记载首先进行合理的辨伪和批判性的审视,减少材料撰写者通过笔法和材料选取、安排对读者产生的思维干扰,让历史人物和事件尽量以本来面目展现在研究者眼前,运用当代标准衡量每一个人物和事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不是孤立、狭窄的,而是概括性的、在时间和逻辑上能够前后联系的而论断。在此过程中,史学家自己的治史方法能得到丰富和拓展。也就是说,以史学之“道”发现历史之“道”,而不是以雕琢之“术”在古人设置好的的陷阱中自娱自乐。吕先生的治史之“道”,我现在认识到非常重要的两点,一是不以成败论是非,二是史籍材料要先辨伪再使用。不以成败论是非,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否定任何意义上的“超常智力”、“超人道德”的存在,这是传统史家成王败寇逻辑和封建正统观念的产物,吕先生的史学中没有给这些东西留下位置。如历史上著名的后唐灭后梁的汴州之战,史家多赞后唐主臣多谋善断,毛泽东评语曰:“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而吕先生却一反传统论点,分析当时的局势有很多偶然因素,后唐的选择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甚至评价郭崇韬为“行险小人”。对史实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吕先生不囿于前人成见,不对胜者无条件,无原则地肯定其行为的合理性,不先入为主地断定胜者的作出了当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而是客观分析当时局势的治史风格和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这里并不否定毛泽东等人的传统观点的合理性,对某个事件的分析有人强调一般性的原则,也有人强调客观条件特殊性,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各种研究方法都是有其价值的。对史籍材料的辨伪,则是建立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并以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治史经验作为基础的。而吕先生独具特色的辨伪方法是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习俗,这是长期沈潜于浩如烟海的志书中才能获得的能力。“读史读志”,在吕先生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治史之人对那些闻名于世的历史片段和历史关键时刻的记载材料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但治史,特别是治国史的第一要义便是先做减法。世界上没有哪个别的国家像中国这样有绵延三千余年不间断的完整史料,但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历史作为一种家天下的思想统治工具肆意凌虐。吕先生不以某部史料有公认的权威性便放松对其中文字的审视,如吕先生评《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曰:“几类平话”,更从秦汉时人风气出发,提出“秦汉之交史籍记载多不可靠”的论断。以这种眼光来看,许多难以索解的问题也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也能够与当时的背景发生紧密的联系,典型事例是对秦始皇三十七年沙丘政变的分析,详见吕著《秦汉史》。在对历史进行娱乐化解构大行其道,各路人马纷纷用历史碎片吸引观众的今天,吕先生的洋洋洒洒百万字史著,和他独具一格的史识,对每个有心进入四千年国史严肃殿堂的爱好者来讲,应该具有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特殊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吕老的作品我就不多说了,说说亚马逊的服务。从下单到收到货,等了5天,时间长了点,但是书籍的包装、品相都很不错,我非常满意!希望亚马逊能继续保持下去~
  •     史学与史籍七种(吕思勉文集)
  •     吕思勉文集
  •     读过
  •     与时俱进的生命
  •     快速翻了翻,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不知何时能读完,大部头
  •     如题。
    诚之先生是近代史学大家之一。他的书论解详细,旁征博引,是我们阅读经典之外的又一种补充。
  •     热太热太热太热
  •     大师之作,细细阅读体会。
  •     略同论学丛稿后半部分,可知先生治学之门径
  •     史学基础经典
  •     史通 刘知幾文史通义 章学诚
  •     书中所介绍的都是吕思勉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很多见解都是之前所谓看到的。对于学历史的人而言是不可多得一部好书。
  •     快收集完一套了
  •     史学方法论
  •     大师之大作,非常好!刚刚到货,随意看了一下,以后慢慢的读.。
  •     诚之先生早已仙去多年,遗憾的是诚之先生这一代学人的风骨也随着政治风云的风波诡异而终于烟消云散。
    斯人已去,精神不在。后学晚进已无暇发追古之哀思,甚至已无暇自哀。
  •     喜爱历史的朋友,吕先生的著作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     是可谓知古人之大体
  •     很好的书,内容好!
  •     现在哪有这样的大学者!
  •     历史的有趣不光是在于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历史是人叙述的,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必然是主观的,探究真相也同样有趣。
    吕先生是大家,但是有些观点还是要与时俱进的,瑕不掩瑜——丝毫不影响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的地位,通俗历史,如今看来,真的要不得!
  •     包装不错 本来分包裹以为不会一起的 没想到两个包裹一起收的 就包在一起了 就是 来评价的晚了 嘿嘿 很不错 下次还来光顾
  •     吕诚之先生的大作,值得细读
  •     一年前浏览过,着重读过若干篇章。即便如此,至今觉得读此书深得教诲,犹如临面,对我初涉史学很有指导意义。若以后读及《史通》或《文史通义》,还有再读的必要。
  •     此书还算不错!
  •     三四年前读完,非常好,受益良多。
  •     很多单行的不用买了
  •     很优惠,年纪越大越喜欢看这类书
  •     吕思勉的书内容没多说的,纸张印刷都不错,就是弄成繁体横排有些不适宜
  •     吕先生的著作几乎读完了,多次领略其于无疑处有疑,从常见书中发掘新意的功力。读这本书中的选文评点两种,有回到几十年前受其亲炙之感。不过感觉这种能力根本上是学不了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聪明。
  •     史学与史籍七种
  •     K092/56 前面主体部分为教学期间指导学生所用,史书读什么、怎么读,说明清晰,操作性极高。
  •     治古学,励后辈,可谓先生真实写照。
  •     还没读,粗粗翻了下,觉得不错
  •     已阅七种里的前三种,吕先生史学见地很高,多有见教,特别是关于史学入门方法及书目的部分,受益甚多,真是相见恨晚啊!近来看书速度放慢了,要加油啊!
  •     书中有一些部分可以让我清楚的了解吕诚之先生的治学思路以及对后学的一种有益的引导
  •     经典好书,经典版本,收藏了。再有些插图就更好了。
  •     常读常新,大师的作品我基本都全了!!感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