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精)》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精)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500402572
作者:[英]G.R.波特 主编
页数:764页

关于那个叫文艺复兴的年代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书评,而且更幸运的是居然是这本新编剑桥近代史的第一个评价者。所以如果有不恰当之处,希望不会造成其他读者对本书的偏见。关于这本书我想要说的是,首先,附录中的索引很不错,就是注释少了点。有很多史实和典故对于非西方文化圈的读者,至少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也太过冷僻因而影响对全文的理解。甚至在某些章节一头雾水。当然也有可能本书本来就是为专业人士所准备的偏学术性著作。所以某些专业领域中的通识性知识就不再赘述。但是即便如此,即使将本书作为闲暇读物,其警句迭出的文风和极其丰富的史料也颇为有趣第二,本书的装帧称不上美丽,但也保证史学作品应有的庄重,纸张偏黄但字体较大,页眉和页脚偏窄,如果和我一样有在书旁批注的喜好,那么多少会有点捉襟见肘。第三,在全文的编排上,次序实在称不上规整,甚至可以称之为跳跃,比如说在第七,八,十,十一这四章讲国别史的中间就硬生生插入第九章——西方国际关系:外交与战争。不过这样的编排并非没有逻辑联系,而且由于有目录和索引的帮助查找起来并无不便。第四,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史家著史,这样虽然会导致编排的零乱但也可以保障各个章节的深度和个性化,尤其是如本书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这种形式对于编著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流于偏激和支离破碎。不过在我看来本书在统筹安排确是非常成功的。—————————————我是分割线————————————下面是一些关于那段历史的碎碎念早在我上高中之时就对于那段名叫文艺复兴的历史颇为神往,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为人性的光辉所照亮的时代不仅伟大而且美丽。但是在阅读本书之后我发现人类通常既不伟大又不美丽。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传遍西欧的过程,却是建立在意大利自身的四分五裂和其贪婪的邻居们对这个文艺中心的掠夺之上的。但人性之所以战胜神性不是因为人性的高尚而是因为人类把自己放在一个虽不完美但却不断创造的位置上。ps:那一堆的玛丽和安妮真让人两眼发黑。

连续化历史的努力——《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第一卷 文艺复兴》读后感兼十四篇读后感的引言

By 翩跹乌鸦历史教材翻翻到了新的一本,本来就语焉不详的萨拉丁和鲍德温们已经不再考核,令学生们或兴奋或悲伤的宣仁和康乾也被抛在后面。接下来要学习的是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一者开宗名义曰文艺复兴,一者曰鸦片战争。于是我记住,文艺复习带来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促进了科学大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带来了殖民主义。但在不再需要考试时,我开始疑问:为何文艺复兴会出现?为何文艺复兴会在意大利出现,它没在中国出现,偶然成分大抑或必然大?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关系成立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又自然地引发了一些更为普遍性的问题:如何在所谓“世界史(欧洲史)”和“中国史”间建立起在时间意义上的双射?在无法实验,计量经济学也无法应用的情况下,如何评价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于是我终于意识到,在学习中记住的历史,只是我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想要知道的历史的近似,如同在实数中选择了整数,如同用简单函数图像去形容一条未知的曲线。这种精度还不够,我想知道得更多。虽然人力有时而穷,过去不可尽知。甚至在单次测量下,连历史规律本身的存在性都需要打一个问号。作为爱好,我又不须也不能皓首穷经。但我仍愿意在一定的确信度下实现更好的逼近,获得更多的知识,以支撑更理智完整地思考。我想用空闲的半年时间,复述一个故事,一个百亿人讲了七百年的故事。并在尽可能精确地复述中,讲出属于我个人的叙事风格。我想跟着三宝大人的宝船出航,在尼德兰向威尼斯商人卖出郁金香,唆使哥伦布去伊莎贝拉女王那里试试运气。我想听听马丁•路德的布道,买一本古登堡的书收藏,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为嘉定和扬州掬一把泪。我要对异端审判所的人告密:他嘀咕说地球仍在转动,我要保举一个青年去皇家铸币所而不是发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我要成为绞死克伦威尔的刽子手,攻打巴士底狱的号召人,并在波士顿把茶倒进海里,然后随着英国的使团去见见快死去的和珅。我要读着《堂吉诃德》狂笑,读着《少年维特之烦恼》自杀,听科西嘉的小巨人喊出:“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然后飞到伦敦,表面上大幅抛出英国公债。我要去新大陆开公司修铁路挖石油炼钢铁造汽车,去资助倔强的普鲁士老头打奥地利,去用80天环游世界,然后扣上铁锅去凡尔登和索姆河,把那些死去的中国劳工们尸体赶回家。我要带上相机去古拉格群岛,去南京,去奥斯维辛,去广岛长崎,去66年的清华主楼前,去关塔那摩,然后将这些照片粘在柏林墙上。这些,连同更多尚待发掘的点,也许能够勾勒出一条更为平滑的曲线。然后我希望自己能够稍稍自信一点地说,我觉得你的话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完全占有资料是不现实的,找到完全客观不带偏见,不带时代烙印的描述和规律总结是不现实的,毕竟历史学家所以区别于资料搜集者就在于他们提出观点。但这又如何?归根结底,我只是想复述一个故事。说回到文艺复兴,试图回答我之前的问题。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是必然的。在那个以贵金属为货币,不存在现代意义上工业的时代里,用重商主义的观点无疑会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东罗马帝国已经衰亡(终于基本上对接了,哈哈!),新航路尚未开辟,地中海贸易为意大利的城邦,特别是威尼斯和热那亚带来了财富。也许没有文章分析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劫掠君士坦丁堡对亚平宁半岛城邦的影响,但这种贵金属和奢饰品的转移至少可以视为一种经济霸权转移的象征。金银通过船只的购买,奢侈品的交易,甚至由于复式记账法的实行,而在阿尔卑斯山南部积累。同时,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在12世纪教会的权力达到顶峰,占有极大数量的资源外,教会的入不敷出带来了田产所有权的转移和城邦贵族的兴起,虽然在财产上还不如教会,但他们毕竟是新的买方,需求曲线上移带来的必然是更多的数量(也伴随着更高的价格?)。经院哲学的严苛与教会现实的贪腐结合,带来了求《圣经》再解读的呼声。为了反驳阿奎那,更早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必然要被请出来,连带着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主义。不得不说这是古希腊古罗马人的幸运,是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幸运,更是人类的幸运,使得人文主义的风气从此再一次深深根植于西欧文化,进而伴随着军事的征服和文化的侵略,进入到人类整体的文化之中,或隐或现,绵延不绝。而现实变化带来的对再解读儒家经典的要求,表现为古文运动和程朱理学的获胜。体质僵化带来的再次解读的呼声(如李贽,死于1602年)在明末党政和清军入关中被冲散了。贫穷带来的对再解读《古兰经》的要求,表现为期望重现穆罕默德征服的原教旨主义。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带来的对再解读马克思思想的需求,在苏联表现为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随之而来的解体动荡和衰退。在东欧那些无法完全自主的国家表现为改抱大腿。在中国则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新生,演变至今,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对再一次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呼声。当然,再解读的版本是多种多样的,文艺复兴引领着艺术的发展,宗教革命则带来了战争。在经济上,文艺投入的资本充裕了,进行印刷业或者建造教堂绘制绘画都有足够富的贵族或教皇支持。同时,人口数量,城市规模都渐渐从上个世纪黑死病带来的大衰退中恢复过来,也为文艺复兴的投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没有了十字军东征的动荡,除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马克西米连一世与法国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在意大利和在尼德兰的冲突之外算是比较平静。通过各个城邦国家间的不同乃至对立,为思想家艺术家的存在,迁徙,表现不同创造了舞台。在思想上,有着对再解读的呼声和要求。文艺复兴的发生,发生在意大利都是合情合理的。随着商业的发展,由教会分裂,十字军东征,自然发展凝聚等多种因素带来的各国皇室的出现和掌权又为文艺复兴进一步发酵提供了市场,毕竟当时意大利乃是欧洲文化的中心。在此我还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疑问,是否在当时意大利的识字率或者受教育率要高于欧洲其它地区。市民的影响是我想了解的关于文艺复兴的一个方面。人性的解放必然带动着科技的创新,随着对古希腊科学的再介绍,渐渐的科学家们不得不反对旧有理论并加以新的阐释。虽然文艺复兴并未带来科学大爆炸,但其,而非宗教革新的偏执,那种兼收并蓄的思想确实可以视为之后科学大发展的必然前提。同时,又是这种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发展大大增强了欧洲的力量,使得欧洲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虽然美洲印加、阿兹特克的文明实在是比较落后,靠科尔特斯的天才加以征服。但在文艺复兴时,还不好说奥斯曼,甚至遥远的中国印度文明哪里落后了。果然是技术(宅?)改变世界?为此,将文艺复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是有道理的,尽管不全是它自身的功绩。在中国,如果在明朝之后是一个君主英明的汉家王朝,这种师法春秋战国,或者唐宋的文艺复兴也是有可能产生的。但在中华文化中缺乏对自然理论的兴趣,这使得在科学上,进而在技术上的大突破难以发生。因而这种文艺复兴最多如同宋朝,美好归美好,却不强大。奈何,奈何!ps. 在图书馆借来的书,扉页上写有之前某位阅读者的一段话:“没有任何史家的评论,干巴巴的叙事,堆砌史实,内容庞杂无重点,描写又不具体。历史脉络表述不清,令人一头雾水,实在大失所望。”确实本书有着类似的问题。但对我来说,这种文风虽不如吉本,尚能接受。而相对客观的评价,正如序言中所提及的本书编写目的,更是我所期望的。历史如何你告诉我,怎么评价是我自己的事情。(12/1000)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精)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