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志 >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010067414
作者:肖爱民
页数:325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两翼制度这一主题,以历史上第一个在大漠草原上建立政权的匈奴为起点,按照建立政权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从纵向上揭示此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相互传承关系以及在北方草原上长期沿用之谜,分析此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态、特点、最高统治者的继承、两翼长官的选授以及运行机制等,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辨析,为进一步研究“行国体制”打下基础。
目录
《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出版缘起

绪言
第一章 匈奴的两翼制
第一节 两汉时期匈奴的两翼制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两翼制的发展和变异
第三节 西迁匈奴的两翼制探讨
第四节 匈奴两翼制的特点
第五节 匈奴两翼制建立和实行的原因
第二章 鲜卑的两翼制
第一节 檀石槐鲜卑部落大联盟的两翼制
第二节 拓跋鲜卑的两翼制
第三节 鲜卑两翼制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第三章 柔然的两翼制
第一节 柔然的两翼制
第二节 可汗的继承和三部的范围
第三节 柔然两翼制的运行机制、特点及传承
第四章 突厥的两翼制
第一节 突厥汗国的分封制述略
第二节 突厥汗国时期(公元552-599年)两翼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东突厥汗国(公元599-630年)的两翼制
第四节 西突厥汗国(公元603-659年)两翼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五节 后突厥汗国(公元682-745年)两翼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节 突厥汗国两翼制的运行机制
第七节 突厥两翼制的特点和传承关系
第八节 突厥两翼制建立的原因
第五章 回纥的两翼制
第一节 建国前部落联盟时期的两翼制
第二节 回纥汗国时期的两翼制
第三节 回纥两翼制的特点及传承
第六章 契丹的两翼制
第一节 契丹建国前两翼制的探索
第二节 辽朝的两翼制
第三节 “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辨析
第四节 契丹两翼制的运行、特点及实施的原因
第七章 蒙古的两翼制
第一节 早期蒙古诸部两翼制钩沉
第二节 蒙古汗国时期的两翼制
第三节 北元中后期的两翼制
第四节 蒙古两翼制的特点
第五节 蒙古两翼制建立和实行的原因
第八章 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的传承、区别、特点、运行机制和长期沿用的原因
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
后记

书籍目录

《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出版缘起序绪言第一章 匈奴的两翼制 第一节 两汉时期匈奴的两翼制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两翼制的发展和变异 第三节 西迁匈奴的两翼制探讨 第四节 匈奴两翼制的特点 第五节 匈奴两翼制建立和实行的原因第二章 鲜卑的两翼制 第一节 檀石槐鲜卑部落大联盟的两翼制 第二节 拓跋鲜卑的两翼制 第三节 鲜卑两翼制的运行机制和特点第三章 柔然的两翼制 第一节 柔然的两翼制 第二节 可汗的继承和三部的范围 第三节 柔然两翼制的运行机制、特点及传承第四章 突厥的两翼制 第一节 突厥汗国的分封制述略 第二节 突厥汗国时期(公元552-599年)两翼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东突厥汗国(公元599-630年)的两翼制 第四节 西突厥汗国(公元603-659年)两翼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五节 后突厥汗国(公元682-745年)两翼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节 突厥汗国两翼制的运行机制 第七节 突厥两翼制的特点和传承关系 第八节 突厥两翼制建立的原因第五章 回纥的两翼制 第一节 建国前部落联盟时期的两翼制 第二节 回纥汗国时期的两翼制 第三节 回纥两翼制的特点及传承第六章 契丹的两翼制 第一节 契丹建国前两翼制的探索 第二节 辽朝的两翼制 第三节 “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辨析 第四节 契丹两翼制的运行、特点及实施的原因第七章 蒙古的两翼制 第一节 早期蒙古诸部两翼制钩沉 第二节 蒙古汗国时期的两翼制 第三节 北元中后期的两翼制 第四节 蒙古两翼制的特点 第五节 蒙古两翼制建立和实行的原因第八章 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的传承、区别、特点、运行机制和长期沿用的原因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后记

内容概要

肖爱民,男,蒙古族,1966年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90~2001年在内蒙古昭乌达蒙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更名为赤峰学院)工作,2001年6月晋升副教授。2004年9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辽金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主持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项,参与教育部项目“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课题。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宋辽夏金元史研究》(韩国)、《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文物》、《农业考古》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匈奴的两翼制  匈奴兴起于战国时期,极盛于西汉。公元前3世纪初在北方大漠草原上首次建立了与西汉对峙的强大游牧政权。这个政权实行的是以后各游牧政权所一致奉行的领户分封制。这种领户分封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的古籍中,如前所述,被泛称为“行国”。至东汉初年,匈奴开始因内讧分裂为南北匈奴而衰微。南匈奴附汉以后,北匈奴在东汉的不断打击下,逐渐迁往西方,北方大漠草原上,鲜卑代之成为主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的匈奴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再是一个整体,除南匈奴外,又出现了许多部分,有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以及东、西曹等,各部分互不相属。屠各胡刘渊率先建立了汉,刘耀继之建立了前赵;卢水胡沮渠蒙逊建立了北凉;铁弗匈奴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匈奴融入汉、鲜卑等之中。尽管如此,匈奴人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在西方,其远播中亚和欧洲,引起了4、5世纪欧洲的“蛮族大迁徙”,在惊涛骇浪般的“蛮族”入侵过程中,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历史因此掀开新的一页,告别奴隶制社会,进入“中世纪”。在东方,其所创立的“行国体制”为后世兴起于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所沿用,作为地方军事、行政管理制度的两翼制就是其中之一。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核心概述这本书两翼制的含义,指“在分封制基础上,最高首领居中控制,两翼长官侧翼拱卫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制度”。其中“翼”,指部落之上的军政区划。两翼制常见的形式是匈奴的左中右(东中西),亦有北南中(鲜卑,辽朝),弱势时表现为二部形态(最高统领与副手各领一部),偶尔变异为四部甚至更多。两翼制度是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的核心。书中“行国体制”,指相对于定居的农业王朝,游牧民族的军政体制。行国体制中,两翼制度与分封制、首领世选制相搭配,军政合一,班序明确,并辅以定期与不定期的贵族会议(汇报、祭祀)、婚姻结盟、两翼长官的任命,来协调分封的领地与居中首领的关系。行国体制是一系列游牧军政制度的集合,两翼制是其中运行的最重要中心。另外,世选制,与两翼制有着内在的联系。世选制的首领来源,通常是首领的父系子弟,但不限于长子,叔侄、兄弟、父子在考虑范围,综合前首领遗命、继位者实力、阏氏(皇后)姻族与权臣的意向等,经过贵族会议协商确认,才选出首领。匈奴最初确立两翼制,单于都来自于左右贤王(左贤王12:4居多),后世受多重影响,略有变化,但是一定范围内选拔仍然存在。肖爱民这本书的核心,是将两翼制制度抽象出来,证明在匈奴到蒙元的游牧民族中这个制度“隐蔽传承”,形式有变化,内核一以贯之。这种变化有两条线索。一是两翼制的传承,匈奴冒顿单于首次创立,被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继承,正式形态单于或者王居于中,两侧(东西居多,亦有南北形态)分立两部,互为犄角;弱势为一正一辅两部,王居于其一。这是两翼制内核的传承。另一是两翼制的变异,受汉人王朝影响,嫡长子继承制、中央集权制改变了游牧民族的行政制度,如鲜卑族刘渊设单于管胡人,皇帝管理汉人,单于沿用两翼制设立“左右辅”,皇帝则立太子,设丞相等官。又如辽朝契丹人虽沿用两翼制度,一分为三,皇帝居中,但是两翼王称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并不在部落管理事务,而是随皇帝于行宫中办事。这是两翼制形式的变异。从这本书看来,自匈奴到蒙元,两翼制是非常适合军政一体的游牧生活方式,能非常有效的组织军事进攻。不过,本书七个游牧政权,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说明两翼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山戎、月氏、乌桓、羯、氐、羌、满洲的制度,也没有涉及上述七族各自时期的其余部落政权制度。不能判断在制度竞争中两翼制是否表现出优势,不能判断是否因采纳两翼制这些民族才脱颖而出,也不知道两翼制在各游牧民族中的普及情况。二.史实整理匈奴:【起源】冒顿单于击败大漠诸雄,在领户分封基础上,分统治地区为左(东)、中、右(西)三部分,称左地、单于庭、右地,设左贤王、右贤王于两地,统领军政。左右贤王为单于子弟,属挛鞮家族,而单于庭辅佐的官员骨都侯、伊秩訾,则来源于异性贵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这与后来蒙古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弟为左右诸王,异姓贵族于内一样。单于庭兵力占优,常规性召开“贵人会议”,对左右贤王的官吏拥有世选权,并设置左右骨都侯监督,来达到控制左右翼目的。【演变】东汉时期,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投降汉人,公元94年逢侯单于领部突围,成北匈奴,分部众为左右两翼,自领右部。南匈奴左中右三部不变,但是由东中西改为北中南。鲜卑:【檀石槐部落联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草原东部鲜卑,行东中西三部的两翼制。不过仅有两翼制形式,东西首领非檀石槐子弟,也无任命权,更像是一时归附的政治联盟,其孙就任第三代单于后,很快瓦解。【拓跋鲜卑】拓跋禄官(295-308),东中西两翼制。帝居东翼。拓跋什翼犍(338-376),北中南两翼制。帝居中,中部仿汗制设丞相等百官。拓跋珪(386-409),北中南两翼制。南北二部非帝子弟,其后南北二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柔然:391年前后,首领匹候跋兄弟二人行东西二部,依附北魏。402年,社仑杀匹候跋,在蒙古草原建柔然汗国,整个体制高度类似于匈奴,如贵族大会,东中西两翼制,长官选自可汗父系家族,可汗行世选制度。突厥:【突厥汗国】552年土门破柔然,自称伊利可汗,与乙息记行大小可汗制。木杆可汗后,东中西大小三可汗制。整个制度与柔然、匈奴相似,如“国人会议”,分三部的两翼制,世选制等。【东突厥】593-630,东西两牙制,可汗居西。【西突厥】603-659,初期大小可汗,两部。利失可汗638年分“十箭两厢”,左右厢各五箭,每箭为一个部落,旋即分裂,651年阿史那贺鲁统一。【后突厥】骨咄禄682建立后突厥,东中西两翼制,(左厢:突利施,右厢:达头)。默啜691继承汗位,分左中右,加小可汗(其子),共四部。但是死后小可汗即位,引发内战,又恢复东中西两翼制。回纥【部落联盟】742年,回纥、拔悉密、葛逻录三部在唐朝支持下结盟,攻杀后突厥,此时回纥采用三部两翼制,而部落联盟三部在形态上也成两翼。【回纥汗国】东中西两翼制,东:突利施,西:达头,名称与后突厥相同。官制有两套,一为可汗-草原官制,一为中原官制,设宰相、都督等。但是草原旧制占优,左右杀的头目设、叶护地位高于内外宰相。移地健登里可汗加强中央集权,筑宫室,内外宰相权力增大,之后宰相顿莫贺达干杀移地健登里,此后宰相操纵可汗更迭。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697年之后,714年之前,李失活重整契丹部落,实行两翼制。【辽朝】916,年,耶律阿保机夺汗位,北中南两翼制。北南府长官称丞相,与匈奴不同,北南丞相随在中部辽皇帝行宫,并不在北南两部,也不是终身制。辽朝行宫部落,汉人官制多,设北南枢密院、中书省、北南丞相府。后期北南丞相听命于北南枢密院,集权加强,丞相专事胡人事务,被皇帝任命,有时还由汉人担任。蒙古:【成吉思汗统一时期蒙古诸部】蔑儿乞惕、克列亦惕、乃蛮部,军事上左中右三军----两翼制。【蒙古汗国】1207-1214,成吉思汗分封诸部,诸弟分封于东兀鲁思,诸子分封于西兀鲁思,异姓功臣、贵族分封于中央大兀鲁思。东中西两翼制。但是与匈奴不同,东西兀鲁思诸头领之间互不隶属,未有统一的东西头目,而是统一归于大汗。大汗掌管各兀鲁思的世选权力,设“忽里勒台”贵族大会讨论事务,并由成吉思汗指派分封东西个兀鲁思下的千户长,不允许私自杀戮,作为对万户的监管。大汗仍为世选制。【北元中后期】1479年达延汗统一蒙古,抛弃元朝制度,采用分封制,大汗为宗主辖左翼,吉囊为副汗辖右翼,但其后派其子兀鲁思•孛罗往右翼作吉囊,被杀,此后北元大汗逐渐成为名义盟主,各派别林立。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通过分析匈奴. 鲜卑. 突厥.契丹.蒙古等内亚草原民族的两翼制度,体现内亚草原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而两翼制度又同草原民族的十进制社会组织、贵族会议、分封制等等传统紧密联系。
  •     很不错
  •       一.核心概述
      
      这本书两翼制的含义,指“在分封制基础上,最高首领居中控制,两翼长官侧翼拱卫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制度”。其中“翼”,指部落之上的军政区划。两翼制常见的形式是匈奴的左中右(东中西),亦有北南中(鲜卑,辽朝),弱势时表现为二部形态(最高统领与副手各领一部),偶尔变异为四部甚至更多。
      两翼制度是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的核心。书中“行国体制”,指相对于定居的农业王朝,游牧民族的军政体制。行国体制中,两翼制度与分封制、首领世选制相搭配,军政合一,班序明确,并辅以定期与不定期的贵族会议(汇报、祭祀)、婚姻结盟、两翼长官的任命,来协调分封的领地与居中首领的关系。行国体制是一系列游牧军政制度的集合,两翼制是其中运行的最重要中心。
      另外,世选制,与两翼制有着内在的联系。世选制的首领来源,通常是首领的父系子弟,但不限于长子,叔侄、兄弟、父子在考虑范围,综合前首领遗命、继位者实力、阏氏(皇后)姻族与权臣的意向等,经过贵族会议协商确认,才选出首领。匈奴最初确立两翼制,单于都来自于左右贤王(左贤王12:4居多),后世受多重影响,略有变化,但是一定范围内选拔仍然存在。
      
      肖爱民这本书的核心,是将两翼制制度抽象出来,证明在匈奴到蒙元的游牧民族中这个制度“隐蔽传承”,形式有变化,内核一以贯之。
      这种变化有两条线索。
      一是两翼制的传承,匈奴冒顿单于首次创立,被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继承,正式形态单于或者王居于中,两侧(东西居多,亦有南北形态)分立两部,互为犄角;弱势为一正一辅两部,王居于其一。
      这是两翼制内核的传承。
      另一是两翼制的变异,受汉人王朝影响,嫡长子继承制、中央集权制改变了游牧民族的行政制度,如鲜卑族刘渊设单于管胡人,皇帝管理汉人,单于沿用两翼制设立“左右辅”,皇帝则立太子,设丞相等官。又如辽朝契丹人虽沿用两翼制度,一分为三,皇帝居中,但是两翼王称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并不在部落管理事务,而是随皇帝于行宫中办事。
      这是两翼制形式的变异。
      
      从这本书看来,自匈奴到蒙元,两翼制是非常适合军政一体的游牧生活方式,能非常有效的组织军事进攻。不过,本书七个游牧政权,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说明两翼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山戎、月氏、乌桓、羯、氐、羌、满洲的制度,也没有涉及上述七族各自时期的其余部落政权制度。不能判断在制度竞争中两翼制是否表现出优势,不能判断是否因采纳两翼制这些民族才脱颖而出,也不知道两翼制在各游牧民族中的普及情况。
      
      二.史实整理
      匈奴:
      【起源】
      冒顿单于击败大漠诸雄,在领户分封基础上,分统治地区为左(东)、中、右(西)三部分,称左地、单于庭、右地,设左贤王、右贤王于两地,统领军政。左右贤王为单于子弟,属挛鞮家族,而单于庭辅佐的官员骨都侯、伊秩訾,则来源于异性贵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这与后来蒙古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弟为左右诸王,异姓贵族于内一样。
      单于庭兵力占优,常规性召开“贵人会议”,对左右贤王的官吏拥有世选权,并设置左右骨都侯监督,来达到控制左右翼目的。
      【演变】
      东汉时期,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投降汉人,公元94年逢侯单于领部突围,成北匈奴,分部众为左右两翼,自领右部。南匈奴左中右三部不变,但是由东中西改为北中南。
      
      鲜卑:
      【檀石槐部落联盟】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草原东部鲜卑,行东中西三部的两翼制。不过仅有两翼制形式,东西首领非檀石槐子弟,也无任命权,更像是一时归附的政治联盟,其孙就任第三代单于后,很快瓦解。
      【拓跋鲜卑】
      拓跋禄官(295-308),东中西两翼制。帝居东翼。
      拓跋什翼犍(338-376),北中南两翼制。帝居中,中部仿汗制设丞相等百官。
      拓跋珪(386-409),北中南两翼制。南北二部非帝子弟,其后南北二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
      
      柔然:
      391年前后,首领匹候跋兄弟二人行东西二部,依附北魏。
      402年,社仑杀匹候跋,在蒙古草原建柔然汗国,整个体制高度类似于匈奴,如贵族大会,东中西两翼制,长官选自可汗父系家族,可汗行世选制度。
      
      突厥:
      【突厥汗国】
      552年土门破柔然,自称伊利可汗,与乙息记行大小可汗制。
      木杆可汗后,东中西大小三可汗制。整个制度与柔然、匈奴相似,如“国人会议”,分三部的两翼制,世选制等。
      【东突厥】
      593-630,东西两牙制,可汗居西。
      【西突厥】
      603-659,初期大小可汗,两部。利失可汗638年分“十箭两厢”,左右厢各五箭,每箭为一个部落,旋即分裂,651年阿史那贺鲁统一。
      【后突厥】
      骨咄禄682建立后突厥,东中西两翼制,(左厢:突利施,右厢:达头)。
      默啜691继承汗位,分左中右,加小可汗(其子),共四部。但是死后小可汗即位,引发内战,又恢复东中西两翼制。
      
      回纥
      【部落联盟】
      742年,回纥、拔悉密、葛逻录三部在唐朝支持下结盟,攻杀后突厥,此时回纥采用三部两翼制,而部落联盟三部在形态上也成两翼。
      【回纥汗国】
      东中西两翼制,东:突利施,西:达头,名称与后突厥相同。
      官制有两套,一为可汗-草原官制,一为中原官制,设宰相、都督等。但是草原旧制占优,左右杀的头目设、叶护地位高于内外宰相。
      移地健登里可汗加强中央集权,筑宫室,内外宰相权力增大,之后宰相顿莫贺达干杀移地健登里,此后宰相操纵可汗更迭。
      
      契丹
      【遥辇氏部落联盟】
      697年之后,714年之前,李失活重整契丹部落,实行两翼制。
      【辽朝】
      916,年,耶律阿保机夺汗位,北中南两翼制。北南府长官称丞相,与匈奴不同,北南丞相随在中部辽皇帝行宫,并不在北南两部,也不是终身制。辽朝行宫部落,汉人官制多,设北南枢密院、中书省、北南丞相府。后期北南丞相听命于北南枢密院,集权加强,丞相专事胡人事务,被皇帝任命,有时还由汉人担任。
      
      蒙古:
      【成吉思汗统一时期蒙古诸部】
      蔑儿乞惕、克列亦惕、乃蛮部,军事上左中右三军----两翼制。
      【蒙古汗国】
      1207-1214,成吉思汗分封诸部,诸弟分封于东兀鲁思,诸子分封于西兀鲁思,异姓功臣、贵族分封于中央大兀鲁思。东中西两翼制。
      但是与匈奴不同,东西兀鲁思诸头领之间互不隶属,未有统一的东西头目,而是统一归于大汗。大汗掌管各兀鲁思的世选权力,设“忽里勒台”贵族大会讨论事务,并由成吉思汗指派分封东西个兀鲁思下的千户长,不允许私自杀戮,作为对万户的监管。
      大汗仍为世选制。
      【北元中后期】
      1479年达延汗统一蒙古,抛弃元朝制度,采用分封制,大汗为宗主辖左翼,吉囊为副汗辖右翼,但其后派其子兀鲁思•孛罗往右翼作吉囊,被杀,此后北元大汗逐渐成为名义盟主,各派别林立。
      
  •     量超大,查了一堆不懂的词汇好开心~
  •     关于北方游牧的两翼制,在历史中或多或少都可以追寻出其痕迹,但是如此详尽的研究还是令人耳目一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