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族与中山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 > 北狄族与中山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563366439
作者:段连勤
页数:164页

作者简介

这本书试图根据先秦典籍中远非完备的材料和考古出土材料,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北狄族和白狄鲜虞氏所建中山国的历史,进行初步的探讨。前人在狄族及中山国历史方面已经作过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有王先谦的《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蒙文通的《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马长寿的《北狄与匈奴》。这本书是企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最新成果,对北狄族及中山国的历史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再研究,以期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北狄族及中山国的历史面貌描绘出一个尽可能清楚的轮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商周时期北狄族的历史    一、商周时期北狄族的族名及分布地/2    二、北狄族同商周华夏族的关系/6    三、北狄族的离散与迁徙/9    四、漠北狄族对南西伯利亚的开发/12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北狄族    一、部落组成与分布/16    二、北狄诸部的姓氏/23    三、社会经济与文化/29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北狄国家    一、北狄国家/32    二、强盛的北狄国家/36    三、北狄国家的分裂与瓦解长狄赤狄部落政权的灭亡/49第四章    白狄的东迁与分布    一、秦晋角逐中的白狄/57    二、晋悼公的和戎政策与白狄的东迁/59    三、白狄东迁后的部落组成与分布/63第五章  鲜虞部落联盟与早期鲜虞中山国    一、鲜虞部落联盟的建立晋国的进攻与鲜虞部落联盟的瓦解/68    二、早期鲜虞中山国的建立与离散/71    三、早期鲜虞中山国的灭亡魏国对鲜虞的统治/78第六章  后期鲜虞中山国    一、“中山复国”/82    二、中山国君世系及在位年代问题/86    三、强盛的中山国/97    四、中山国的疆域/106    五、中山国的经济/111    六、中山国的内政/121    七、中山国的对外关系/126    八、赵国的进攻与中山国的灭亡/130第七章  《战国策》和《史记》中关于中山国灭亡原因的若干说法的考释    一、关于“楚亡中山”的说法/136    二、关于“楚久伐而中山亡”的说法/140    三、关于“秦伐韩故中山亡”的说法/143    四、关于“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的说法/144    五、关于齐燕参与赵国灭亡中山国问题/146附录  北狄族与中山国大事年表后记

内容概要

段连勤,河南省驻马店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著作有《北狄族与中山国》、《隋唐时期的薛延陀》、《丁零、高车与铁勒》等。

章节摘录

  如果说公元前五世纪末叶发生的魏灭中山事件,是魏国称霸中原的必然结果,那么鲜虞中山的复国及魏属中山国的灭亡,也就必然同魏国的争霸活动开始受到挫折、其霸权地位开始受到严重挑战的形势相联系。  我们知道,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称霸一时,除了魏文侯和李悝的改革所引起的魏国内部的变化外,它同赵、韩两国的紧密联盟是一个重大的因素。正是由于三晋在这一时期能够对外采取联合行动,魏国才能西并秦国河西、北灭鲜虞中山、东却齐国、南退楚国。没有三晋的联盟,魏国是很难有上述这些显赫作为的。  但是,以魏国为首的三晋联盟,在公元前四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无可挽回的裂痕。如上所述,魏国利用三晋联盟的力量为自己攫取了大片领土。韩国也利用联盟的力量夺取了不少郑、宋国的土地。唯独赵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它向南的发展,不仅受到同魏国结盟的卫国的阻隔,而且还受到魏属中山国在“腹心”的牵制,因此,在三晋联合对外的行动中,它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它对卫国的领土是垂涎三尺的,但是卫国背后有强大的魏国的支持,它在这方面也不能有什么作为。这些都促使赵国在三晋联盟内部的分离倾向迅速增长。公元前三八七年,魏、赵矛盾开始表面化。这年赵烈侯死,赵敬侯立。亲魏的公子朝(《史记·魏世家》作朔)在魏国的支持下起而作乱,引魏军袭击邯郸。赵军迎击魏军,魏军战败退走。过了三年,即公元前三八三年,赵国大举攻卫。魏出兵救卫,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并进攻赵国旧都中牟。赵求救于楚。赵、楚南北夹击魏军,占领了魏属中山国的棘蒲和魏国的黄城(今河南省内黄县西)。战争一直进行了三年,至公元前三八一年结束。强大的魏国被打败了。这在当时是引起震动的大事情。  如上所述,魏属中山国是以魏国为后盾的,没有魏国在经济军事上的援助,它是生存不下去的。魏、赵关系的破裂,使它孤悬在外,复无靠山,而且它的外部有敌对的赵国,内部有随时准备反叛的人数众多的鲜虞人,其朝不虑夕之情可想而知。我们认为,魏属中山国的灭亡和鲜虞中山的复国,应在赵、楚在军事上打败魏国之时,即公元前三八一年或稍前,因为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是鲜虞人唯一可以利用来进行复国活动的大好时机。  《史记·赵世家》载:“敬侯十年(公元前三七七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公元前三七六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吕叔谦、蒙文通等人都把这条材料看作《乐毅列传》所说的“中山复国”的证据。自从鲜虞中山在公元前四〇六年灭亡以后,它在先秦史籍上就完全消失了,直至上面所说赵敬侯十年,即过了将近三十年之后,它才又重新在史籍上出现,它的重新出现就意味着复国。吕叔谦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这里要补充的是:鲜虞中山的复国,应在它同赵国战于房子(公元前三七七年)以前,因为很明显,只有在中山复国之后,它才有可能作为一个国家同赵国对抗。鲜虞中山的复国也不大可能发生在赵、魏三年战争(公元前三八三一前三八一年)之后,因为魏国被赵、楚击败以后,由于赵、魏两国同齐国发生了更大的矛盾,它们为了对付齐国,很快调整了彼此的利害关系,并联合起来了,公元前三八〇到前三七八年两国一起“伐齐存燕”,魏、赵军队一直攻打到齐国的桑丘(今山东省兖州县西)、灵丘(今山东省高唐县南)。如果鲜虞氏复国之举发生在魏、赵关系得到调整的公元前三八〇到前三七八年之间,那就势必受到魏国的干涉,但先秦史籍在此期间没有魏国干涉中山复国的记载。上述材料说明,中山的复国,不可能发生在公元前三七七年房子之战时,也不大可能发生在公元前三八〇到前三七八年之间,而是有很大可能发生在公元前三八一年,即赵、魏三年战争的最后一年,这年由于楚国加入到赵国方面,强大的魏国被打败了。  ……

图书封面


 北狄族与中山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该书是一部以北狄族为主角的春秋战国史,写的是北狄族与华夏族的互动史。从北狄族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重大主题:疆域扩张、兼并,民族迁徙、融合,争霸、尊王攘夷与华夏族群认同,合纵连横与列国争雄,等等。从狄族方面看,春秋战国是以晋国为代表的华夏族不断吞并、驱逐、分解、融合北狄的历史。总趋势是,狄族在从春秋大幕初启时的包围华夏诸侯国,一步步后退、收缩、迁移,到春秋晚期只分布于太行山沿线,反被华夏诸国所包围,更进一步缩小为只剩中山国一个基地,最后在时光进入公元三世纪时被赵国吞灭。活跃了将近五百年。狄族后退、迁徙的路线是逐渐向东,从陕北、晋西东迁至太行、河北。狄族民众被一点点分解,一点点融入所经行的华夏族民众中,直到消失于历史。春秋的北方霸主晋国的崛起与强盛,很大程度上是以狄族的牺牲(政治体的瓦解、土地的收缩、民众的成为华夏奴隶或农民)滋养壮大的。在狄族强盛时代(公元前588年以前),争霸的主线是代表华夏的强国齐晋与被视为夷狄大国的北狄南楚之间的争锋,是相互之间的势力扩张与反扩张之争,是华夏族群意识不断强化的历程。尊王攘夷是一种统一战线策略,齐、晋等国为应对时局,发明并运用这一口号,联合起那些曾同受周王朝分封、具有姻亲血缘关系、并在上层之间共享一套礼乐文化、以农耕定居为主的诸侯国家,对抗不具有这些共性的楚狄等国家与族群。在一个过程中,前者逐渐越发强化了他们自认为是华夏族的意识,并且随着他们在军事上的优势,击败了北狄,在文化上的强势,使南楚从文化上向他们靠近,到最后,华夏意识、华夏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天然标志,成为他们的代称。然后最后,秦国作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吞并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华夏帝国。具体过程是,晋的扩张吞并了北狄原有住地,狄族东迁南下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和争夺更广的势力范围,并一度试图控制东周天下,差点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另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国。之后,晋文公、晋景公的持续攻势与狄族内部的分裂,使其赤狄、长狄部落集团灭亡,仅剩白狄族孤悬,独立支撑。这时,白狄先是成为秦晋角逐中的棋子,后又成为晋楚争霸中的安抚对象,晋国通过和戎羁縻白狄,稳固后方。白狄的最后传奇,是其鲜虞部中山国的建立、被并、复国与灭亡。作为战国合纵连横时代的重要一员,有着自己的一套小国夹缝生存之道,百家争鸣的光辉也在这里有所体现。比如中山国介入晋国六卿内争、抵御赵国,尤其称王的戏剧化过程,墨家的非攻辩难。而中山国更成为胡服骑射效力的试验品。未推行之前,赵国不能取胜;推行之后,赵国用将近十年灭掉其国,成长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及秦的主要对手。初版于1982年。2007年再版时,作者表示,“初版以来出土的其他有关中山国的文化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限于时间和精力,未能完全补充和吸收进去”。因此,要全面了解关于北狄族及其白狄鲜虞部所建中山国的历史,我们且需找些新论著(但我不知道在哪能找到)。比如,北狄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本书只有2页多(29-31页)的篇幅,主要得自各种零星史料,没有利用考古信息,感觉脸谱化了点,沿袭一贯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社会经济与文化是当时华夏人群视其为夷狄的原因。因此我很想知道北狄和华夏族究竟怎么个不一样法,并且有哪些相同处,这才可以了解到后来他们被华夏族主要是晋国兼并后,融合过程是怎样的。书中推断说,春秋时期的北狄人是个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的民族,其民结庐帐于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这一推断来自《左传》的两句话:“狄人荐居”、“卫人与狄盟,不着盟地”。然而这是什么意思呢?明确的意思来自西晋人杜预及其之后数人所做的注解。他们做注时,大概将春秋战国的夷狄想象成彼时的北方游牧部族了。可是根据拉铁摩尔、王明珂家等游牧人类学家的看法,春秋时期夷狄和后来的匈奴等游牧民并不一样,大概是混合经济,兼营畜牧、狩猎、采集和农业等。这种形态的人群,在中国直到工业化发展起来的最近三十年,也就是1980年代之前,还有不少的。因此我想,当时一部分人群为什么与另一部分有族群认同感,都当作华夏人,而与另另一部分人有异族感,视为夷狄。我想,可能更多是文化与来历不同吧。华夏人之间具有姻亲血缘关系、共享西周传承下来的一套礼乐文化。即使春秋渐渐开始礼崩乐坏,但总有一些传承并通行于当时诸侯之间,比如赋诗、观乐等。虽如此,我还认定这是本难得的好书。谁指望一本解决所有问题?广西师大出版社所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名录中,先秦民族专著只有这一本,缺少先秦另一个有影响力的北方民族西戎的史著。以广西师大的组稿能力猜,看来是未曾出版过,甚至也不曾被人写出过。到哪里去找关于西戎、南蛮、东夷的好书呢?就像这本的。不要那种只是罗列一堆资料,而不是展现行动中的人的。也不要那些眼神盯着某一个民族本身,而看不见该民族与周边人群尤其是华夏族之间的互动,忘记该民族的活动其实时刻是在一个复杂人群与地域中展开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对我而言只是了解了几个古姓氏的来历
  •     非常适合爱好历史的人阅读
  •     虽然说知识是无价的,但是这么薄的书也要近三十块,太离谱了吧。内容倒是体系完整,但是很多东西还是没有,我想知道司马喜和司马迁的家族关系啊
  •     该书虽是多年前旧作,记得10多年前看过,今日读来仍有趣味。盖此类书籍实在太少,值得收藏。
  •     史学的功底没有历史人类学的方式能见史料中的真谛
  •     很好的一本学术论作。
  •     本书钩沉索隐,将北狄族与中山国的来龙去脉介绍得很明朗,考证详细,分析得当,读完茅塞顿开,不愧为一本民族史佳作。
  •     一部精简干练、文笔近人的中山国史,前半部分关于北狄的论述,大抵可以看做中山国史的前传。
  •     这本书写的就是有点笼统
  •     该书是一部以北狄族为主角的春秋战国史,写的是北狄族与华夏族的互动史。从北狄族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重大主题:疆域扩张、兼并,民族迁徙、融合,争霸、尊王攘夷与华夏族群认同,合纵连横与列国争雄,等等。从狄族方面看,春秋战国是以晋国为代表的华夏族不断吞并、驱逐、分解、融合北狄的历史。总趋势是,狄族在从春秋大幕初启时的包围华夏诸侯国,一步步后退、收缩、迁移,到春秋晚期只分布于太行山沿线,反被华夏诸国所包围,更进一步缩小为只剩中山国一个基地,最后在时光进入公元三世纪时被赵国吞灭。活跃了将近五百年。狄族后退、迁徙的路线是逐渐向东,从陕北、晋西东迁至太行、河北。狄族民众被一点点分解,一点点融入所经行的华夏族民众中,直到消失于历史。春秋的北方霸主晋国的崛起与强盛,很大程度上是以狄族的牺牲(政治体的瓦解、土地的收缩、民众的成为华夏奴隶或农民)滋养壮大的。在狄族强盛时代(公元前588年以前),争霸的主线是代表华夏的强国齐晋与被视为夷狄大国的北狄南楚之间的争锋,是相互之间的势力扩张与反扩张之争,是华夏族群意识不断强化的历程。尊王攘夷是一种统一战线策略,齐、晋等国为应对时局,发明并运用这一口号,联合起那些曾同受周王朝分封、具有姻亲血缘关系、并在上层之间共享一套礼乐文化、以农耕定居为主的诸侯国家,对抗不具有这些共性的楚狄等国家与族群。在一个过程中,前者逐渐越发强化了他们自认为是华夏族的意识,并且随着他们在军事上的优势,击败了北狄,在文化上的强势,使南楚从文化上向他们靠近,到最后,华夏意识、华夏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天然标志,成为他们的代称。然后最后,秦国作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吞并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华夏帝国。具体过程是,晋的扩张吞并了北狄原有住地,狄族东迁南下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和争夺更广的势力范围,并一度试图控制东周天下,差点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另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国。之后,晋文公、晋景公的持续攻势与狄族内部的分裂,使其赤狄、长狄部落集团灭亡,仅剩白狄族孤悬,独立支撑。这时,白狄先是成为秦晋角逐中的棋子,后又成为晋楚争霸中的安抚对象,晋国通过和戎羁縻白狄,稳固后方。白狄的最后传奇,是其鲜虞部中山国的建立、被并、复国与灭亡。作为战国合纵连横时代的重要一员,有着自己的一套小国夹缝生存之道,百家争鸣的光辉也在这里有所体现。比如中山国介入晋国六卿内争、抵御赵国,尤其称王的戏剧化过程,墨家的非攻辩难。而中山国更成为胡服骑射效力的试验品。未推行之前,赵国不能取胜;推行之后,赵国用将近十年灭掉其国,成长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及秦的主要对手。初版于1982年。2007年再版时,作者表示,“初版以来出土的其他有关中山国的文化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限于时间和精力,未能完全补充和吸收进去”。因此,要全面了解关于北狄族及其白狄鲜虞部所建中山国的历史,我们且需找些新论著(但我不知道在哪能找到)。比如,北狄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本书只有2页多(29-31页)的篇幅,主要得自各种零星史料,没有利用考古信息,感觉脸谱化了点,沿袭一贯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社会经济与文化是当时华夏人群视其为夷狄的原因。因此我很想知道北狄和华夏族究竟怎么个不一样法,并且有哪些相同处,这才可以了解到后来他们被华夏族主要是晋国兼并后,融合过程是怎样的。书中推断说,春秋时期的北狄人是个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的民族,其民结庐帐于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这一推断来自《左传》的两句话:“狄人荐居”、“卫人与狄盟,不着盟地”。然而这是什么意思呢?明确的意思来自西晋人杜预及其之后数人所做的注解。他们做注时,大概将春秋战国的夷狄想象成彼时的北方游牧部族了。可是根据拉铁摩尔、王明珂家等游牧人类学家的看法,春秋时期夷狄和后来的匈奴等游牧民并不一样,大概是混合经济,兼营畜牧、狩猎、采集和农业等。这种形态的人群,在中国直到工业化发展起来的最近三十年,也就是1980年代之前,还有不少的。因此我想,当时一部分人群为什么与另一部分有族群认同感,都当作华夏人,而与另另一部分人有异族感,视为夷狄。我想,可能更多是文化与来历不同吧。华夏人之间具有姻亲血缘关系、共享西周传承下来的一套礼乐文化。即使春秋渐渐开始礼崩乐坏,但总有一些传承并通行于当时诸侯之间,比如赋诗、观乐等。虽如此,我还认定这是本难得的好书
  •     很有意思 #河北#
  •     商周多有臆說,但是戰國部分不錯
  •     作者站在华夷之辨的时代立场上,眼光突破华夏史书的局限性,能从一个很客观的角度进行考据,将《史记》《左传》《国语》等记述的小故事放在时代大背景中;对先秦北方草原民族的族源、同华夏族的渊源、对立、异同进行了合理、翔实的考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