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完印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周末读完印度史

出版社:上海交大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313057242
作者:僧伽厉悦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周末读完印度史(已修订至第3版)》讲述了印度从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当代的恢弘历史。历朝大事大战都不惜浓墨重彩,历代英雄美人则多用工笔,有文献可征引处旁征博引,政治经济勾勒清楚,文化思想建筑也点染得恰到好处。全书分12章,1~5章为古代,6~7章为中世纪,8章及以后为近现代,合于“三部曲”。书后附有年表,4000年大事可尽收眼底;又附有印度胜地,足使次大陆风物历历在目。

书籍目录

策划人语序Ⅰ  邂逅印度  南亚大三角  民族博物馆  宗教诞生地  风情民主国Ⅱ  文明初绽  史前到公元前1500年  从大河开始  挖掘新世界  艺术和文化  再见哈拉巴Ⅲ  回到上古  公元前1500-前334年  思想萌动  吠陀年代  众神乐园  史诗世界  转世轮回  佛陀度众  大雄传道Ⅳ  孔雀王朝  公元前330-前184年  月护孔雀  天眷大王  佛法统治  王朝遗产Ⅴ  黄金时代  公元前184-公元647年  贵霜时期  笈多崛起  笈多王朝  古典风格  戒日大王Ⅵ  伊斯兰崛起  647-1565年  阿罗阇弗  突厥入侵  德里苏丹国  图格卢克  宗教融合  南方诸国Ⅶ  莫卧儿帝国  1526-1707年  开国圣主巴布尔  风流倜傥胡马雍  雄才大略阿克巴  乱世枭雄奥朗则布Ⅷ  潮落石出  1707-1785年  莫卧儿解体  马拉塔同盟  通商与为政  侵占孟加拉  英国人立足Ⅸ  “皇冠上的宝石”  1785~1914年  “永久的殖民地”  “最伟大的福祉”  “不列颠和平”  “皇冠上的宝石”Ⅹ  自由之路  1850~1948年  伟大的觉醒  期望和牺牲  圣雄甘地  帝国的终结Ⅺ  午夜之子  1947~1964年  尼赫鲁  新模式  新印度  世界舞台Ⅻ  王朝终结  1964年~  民主意见  女王崛起  紧急状态  东山再起  接班人  天命在兹附录  大事年表  总督和副王  独立以后国家元首  总理  印度胜地延伸阅读译后记

编辑推荐

《周末读完印度史(已修订至第3版)》编辑推荐: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也最令人神往的文明之一;印度历史则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那里的哲学、那里的宗教,对今天的人们越发是一种吸引,一种撩拨——大约对西方人尤其如此。

章节摘录

风情民主国印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其组织形式是包括25个邦的联邦共和国。很多邦都不仅仅是行省:种族、语言、历史、环境,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独立的国家。事实上,有些邦作为自治机构比作为联邦一员的历史要长得多。印度各邦最北边的邦是高居喜马拉雅山上的克什米尔,它简直美得令人心动。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是穆斯林,他们差不多都说当地的语言——克什米尔语。挨着克什米尔是旁遮普广阔的小麦种植平原。旁遮普是印度农业最发达、最高产的地区。在印度独立之前,这片地区是穆斯林、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交错杂居,简直是个复杂的“马赛克”。独立之后,旁遮普被分成两个省。东旁遮普以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占多数,卒归印度;西旁遮普则以穆斯林占多数,归巴基斯坦。现在印度统治的地区包括两个邦: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其中,旁遮普邦主要是锡克教徒,而相邻的哈里亚纳邦主要是印度教徒。整个地区的通用语是旁遮普语。虽说是两个邦,骨子里却是同一种文化,独特的旁遮普文化。旁遮普西南是沙漠漫布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拉贾斯坦是印度了不起的武士种族阿罗阁弗人(Rajputs)的故乡,被誉为印度教武士精神和文化的摇篮。它有一种独特的气氛,每一投足都是绵延的古老传统,才一放眼又是惊心的山顶城堡。确实,与其说拉贾斯坦是现代印度的一部分还不如说它属于早已逝去的中古。被称为恒河大平原的地区有两个邦:北方邦和比哈尔邦。这里是印度文化的中心,是次大陆最强大文明的发源地。这块土地叫做“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的土地”),是印度教古老的中心。这里有印度教最神圣的城市;故都德里(Delhi)也在这里,数百年来它一直是整个地区的中心。这里的主要语言是印地语,它被定为国语,该地区持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现在,印度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这两个邦。值得注意的是,独立以来几乎所有的总理都是从北方邦选区选出的。再往东,随着恒河接近它在孟加拉湾的人海口,麦田消失了,景物都染上浓重的热带色彩。这就是西孟加拉邦,孟加拉人的土地。它和东孟加拉邦一度成为联合孟加拉邦的一部分。印度独立以后,东孟加拉永久地从印度分离出来,先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后在1971年成为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国。孟加拉文化繁荣,不管是知识还是艺术都是全印度最具活力的。以孟加拉语为基础,这种传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学、宗教和政治人物。这个地区的中心是不断扩大的大都市加尔各答(Calcutta/Kolkata),以前是英属印度的首府。出孟加拉往东北是山地,山地的居民则迥乎不同,大致是出身混杂、文化各异的几个部落,有穆斯林,有印度教徒,有基督教徒。他们都操着自己部落的方言。当地最大的邦是阿萨姆邦,产茶叶,又是印度石油工业的中心。阿萨姆人说阿萨姆语,长相也和孟加拉人大不相同。印度西部被一片沙漠和群山与北部平原分隔开来,向外直视阿拉伯海。古吉拉特犬牙交错的海岸线上有很多良港。几个世纪以来,古吉拉特人以其商业和经商的技巧而闻名。尽管古吉拉特人中既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和耆那教徒,作为一个团体,他们还是深受耆那教哲学的影响,认为生命(life)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许多古吉拉特企业立足于孟买,这个巨大的城市是印度最重要的港口、印度电影业的中心,也是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首府。这个邦面积占了半岛的很大一部分,居民是赫赫有名的马拉塔人,说马拉塔语。300年来,正是他们执掌着印度中西部的命运。半岛南部的4个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杜邦看上去往往是另一个世界。比如说穿衣,那里就宽松得多,吃饭则口味特重,多加调料,而妇女似乎享有更多的自由。取名字也不同,好多名字北方人甚至念不出来。任何一个游客都会发现,南部的居民属于独特的种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气质,他们的语言也和北印度大相径庭。很有可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属于次大陆南端泰米尔纳杜邦的泰米尔人。除此之外,居住在风景如画的喀拉拉邦的马来人的文化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化了。卡纳塔克邦和这两个邦接壤,沿西海岸展开,官方语言是坎纳达语。而东邻安得拉邦的语言又不同,整个邦都说泰卢固语。四境之内如此五花八门,也真是罕见了。从一个邦跨进另一个邦,你会感到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徜徉。街上的招牌是陌生的,人们都说着另一种语言,甚至看上去彼此“绝非族类”。结果是你会觉得很迷惑,而这也正是印度保持魅力的原因之一。不同于古希腊、古埃及甚至古中国的遗址,印度的纪念碑不是小心翼翼保存起来给游客们看的,它们不是死去的文物,它们有生命,充满了生机——有一种文化,它活着,依旧是持续的人类传统的一部分,而它们,正是这种文化聚焦的地方。这一点最是印度的特色,这特色堪称天下无双,以致在外国人看来印度还属于它自己的世界。Ⅱ文明初绽史前到公元前1500年印度的史前史和欧洲美洲一样,可以根据冰期(IceAges)做出断代:冰川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形状和面貌。在印度,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迹象(有没有更早的还不知道)出现在第二个冰期之后(前40万~前20万年)。虽然没有人类的残骸,印度西北部,尤其是净河(Sohan)流域的旁遮普地区(今属巴基斯坦),却发现了大量粗糙的石器。大约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史前石器工业遗迹也在印度南部和整个德干高原被发现,考古学家称之为马德拉斯工业。这个文化中的人们把大卵石的表层敲掉,用石核制作工具。这种技术与北方的技术大不相同,北方人只用石片。无疑,马德拉斯文明的先民是先民中比较先进的一支,他们能更好地改造环境。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印度历史上最早也最漫长的时代,到处都是正在学习和尝试的人;这就是旧石器时代,次大陆上两个隔绝的地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可我们对这两个早期文化知道得不多,只能想当然地说,旧石器时代印度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人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他们游牧、狩猎、采集;因为时刻受到野兽和大自然的威胁,他们不得不群居,转场也成队进行。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过后是中石器时代。人们驯服了狗,石器之外他们还制作骨器、使用燧石,陶器的制作也从此开始。在印度,这个时代的遗迹主要发现于耐袜陁河(Narmada)流域(耐袜陋河在频陀山和七折山之间,横贯中印度)。终于有一天,人们得以驾驭环境,成了环境的主人,这一天不再属于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了。旧的游牧生活逐渐让位于更加安定的农业生活。人们开始种植庄稼,驯服禽畜,制作精良的石器和陶器,这些器皿都比旧石器时代先进得多。一下子有了很多东西我们可以鉴定、描述、确定它们的日期,我们对印度的了解越发具体而准确了。公元前9000~前5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波斯的文明已开始奠基。比起西方的邻居来,印度的进展要慢一些,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公元前4000年以后才姗姗来迟。其遗迹在南亚,最早见于西北边境,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的丘陵。现代考古挖掘发现这里曾有一些不大的农业村庄,可追溯到公元前3712~前3688年。俾路支(Baluchi)的村民用泥砖建房,制作陶器,使用石器和骨器。他们还驯育家畜,养羊(绵羊、山羊)养牛。这个地区大概伺过一些村落(villagecommunities),许多遗址都被发掘出来。从公元前3000年起,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尤其是印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都开始出现相似的定居点。经过逐渐演化,最终一种新的、复杂的城市文明蔚然兴起,这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从大河开始印度河流域文明源于伟大的印度河,也因这条河而得名。它是次大陆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点还不很清楚,大致认为它始于公元前2500年并持续了近1000年,立足于两座伟大的城市:哈拉巴(Harappa)和莫亨焦-达罗(Mohenjo-Daro)。哈拉巴在北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太阳河(Ravi)西岸,古城拉合尔(Lahore)西南,相距差不多100英里。莫亨焦-达罗在南部,也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干流东岸,离人海口250英里。它位于信德(Sind)省的腹地,再往南200英里就是巴基斯坦的经济中心卡拉奇(Karachi)。这两座城市相距400英里,称得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双璧”。……

图书封面


 周末读完印度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两天其实在跟另外一本译作([德] 维拉莫威兹著、陈恒译《古典学的历史》,三联,2008)较劲,因为偶然去翻它,发现谬误极多,而网上少见指出,就想写一篇文字补充。但是今早收到此书,下来以后随便翻了翻,也有些颇为触目惊心的发现,所以放下那篇文字,先就本书写几句。这里所说的“触目惊心”,倒不是像陈恒那个译本里满纸的误译,而是说的两位译者为本书所加的注解——译文我拿Amazon上面的试读对了3页原文,觉得还不算差。印度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国人而言是遥远而神秘的,译者能对人名地名风俗制度加些注释,当然是好的。但是让我有些惊讶的事在于,译者在加注的时候,于各种语言的专名,都用的是该语言的传统文字,比如梵语、印地语专名用天城体字母,希腊语用希腊字母,波斯语用波斯字母,藏语用藏文字母,乌尔都语用乌尔都字母,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马拉提语等等也各用自己的字体,而绝大多数不附罗马转写。孤陋寡闻如我者,这种做法实在是见所未见。于是我不禁觉得,这书的汉译虽然改名叫“周末读完”(原书名是A Traveller's History of India),可对于不熟悉印藏文字的读者而言,一个周末怕是连最基本(孟加拉文、古吉拉特文、马拉提文等系统与之大同小异)的梵文天城体字母都未必能熟练认读,更何况比它还复杂些的藏文和完全不同体系而更要麻烦得多的乌尔都文、波斯文呢?所以,更精确的说法,或许是“周末读完正文”吧?这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如果译者不是矜奇炫博——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所注的那些词儿多半都可以从wiki上拷贝到,所能炫耀的只是他们装的fonts比较全(孟加拉文字体我是今天才现装的,惭愧)——大概就是有点轻微的强迫症了吧?像32页的“七河”一词,尽管正文已经保留了原书的梵语转写形式sapta sindhava,他们还是要加注“梵语”如何如何,似乎天城体的才叫梵语,一转写就不是了。当然也有些例外,比如少数的地方是有转写的,似乎是因为注释参考的书体例不同;又比如巴利语,本来是不用天城体写的,该书却并没有用传统的僧伽罗文、缅文、泰文等文字;阿育王铭文也没有用婆罗谜文字(甚至没有去引铭文的俗语形式,倒是抄了些梵文形式来,并且发了一些不很正确的感想);有些人名又只有转写,比如Mansoor Ali Khan(174页)就没有加上个当地语言的形式。注解还有些别的问题,总体讲有些求之过深,不适合这个通俗读本,但如果较起真来,这些看似很学术的注释又不完全可靠。这里随便挑一些来说:p.3 注1 既然爱加注原文,杰玛央宗为什么不注呢?西藏地理我不熟,但查了好些资料,似乎都没有说后藏那一段叫“藏布江”的,觉得很可能是译者想当然,有熟悉这方面的朋友请多指教。另外译者似乎很喜欢自造译名,Brahmaputra通常翻成布拉马普特拉河,不劳半音译半意译。而且音译的那一半是不太合适的,这条河的得名主要有两说,一者以为是由持斧罗摩(Parashurama)开山而成,因为持斧罗摩是婆罗门种姓,可以用通常只指祭司种姓的“婆罗门”来翻译,但第二种说这条河是梵天(Brahmā)之子,就不是“婆罗门子”所能概括的了。如果非要这么音义杂糅的翻,就不妨用金克木等先生们曾经用过的“梵子河”(“婆罗门”佛经有译为“梵志”、“梵士”的,所以“梵”字可说两面都能照顾到)。p.4 注1 两条山脉现在通常译成文底耶和萨特普拉之类。这里的“频陀”是佛经里就有的诸多译法之一,但此处只是介绍地理环境,没有必要复这个古;至于“七折”,就似乎是译者的创造了,satpura确实是“Seven Folds”的意思(见大英百科词条),但是搜了google和dx实在没这么用的,创这个新难道就是为了让人找不着么?此外既然翻成了“七折”,底下注释就得解释“折”是啥意思——有爱逛街的猛一看可能还觉得这山是个Outlet,里头东西都按七折卖呢——可译者们却讲起“有七子的”来,真是有些牛头不对马嘴。至于“多财释”以及别处的“相违释”之类,更超出普通读者的能力了。p.12 注1,2 这两个注都有点奇怪,注一放着好好的英文词不用,却拽起德文来;第二个的词源有些可疑,可惜手头没有可以参考的书。比较常用的译名“索安河”我觉得比较保险一些,而就算是能确定词源,也不烦意译的。p.16 注2 这个更神了,“考古学家”的名字不用孟加拉文写就不是他了?事实上此人叫Rakhaldas Bandyopadhyay,更多人知道的名字是R. D. Banerji。“‘塔’跟‘窣堵波’一样是音译”一句,似可交代一下“塔”是“塔婆”之略,略译和全译至少是不一样的,何况“塔婆”对应的原文当是类似巴利文thūpa这样的形式,需要跟梵文的stūpa做出区分。p.43 注1,2这两条注让我觉得译者有时候有点不懂装懂。Ishvara固然有用作湿婆别称的,但是也有指大梵(brahman)的用法,此处正是取的后一义,这个意义上的Ishvara,数论等派是没有理由不承认的。因为这是非人格化的精神存在,所以后面可以说“由不同样子的神来扮演”(这话有那么点怪,不知道原文为何,但也不影响理解,这里就是指的后来印度教分成湿婆教、毗湿奴教等等派别,而各自崇拜自己的主神),“这里说化身也该说伊湿伐罗的化身”云云,其实是他们自己理解错了。p.67 注1这个我就不多说什么了,“China人”真会做广告。p.165 注1这一段注文风格大变,其实是抄(王彬彬所谓“搅拌式”吧?)自徐梵澄先生《五十奥义书》译者序的,两位译者在别的地方说明过所用译文的来源,但这里就显得不太客气了。译文方面,我能找到的原文只是Amazon上的几页试读(Amazon.com的试读是第二版(1999),Amazon.co.uk则是第四版(2007)——出版于2009年的汉译封面说“已修订至第三版”,是有些没跟上时代的),对读了正文的前三页,感觉比陈恒那书强太多了,只是也有些小问题,比如第二页“南亚大三角”的标题在两个英文版里都是Environment。下面那一小段的末尾两个英文版都有讲国土面积的一句话,基本可以确定是漏译。第3页的印度地图原书没有,而原书第6页的语言地图在汉译中也没有出现。第4页原文的120℉换算成了摄氏,可英里都还保持原样,未免有些不够贴心。同页“扁豆”跟lentils是不一样的,后者一般叫“小扁豆”、“兵豆”之类。又同页“七折山”的下面有一句“给人的印象也没有喜马拉雅山那么深”并没有很好地传达“they are nowhere near as impressive as the Himalayas”的意思,至少要把nowhere near翻出来。“在长度上,高原几乎占据了整个半岛”跟“a great plateau which stretches for almost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peninsula”相比就差了很多,意译的话,大概可以说“几乎纵贯整个半岛”,但直译我一时倒想不好。最后一点,作者的名字Sinharaja不知道为什么翻成“僧伽厉悦”。如果是他的中文名,当然没啥好说的,但如果不是,sinha仿照simhala(僧伽罗)翻成“僧伽”没问题,raja跟“厉悦”似乎就远了,CBETA查不到藏经里的用例,只好认为是译者自出机杼了。其实raja汉译“罗阇”是非常常见的,译者又喜欢往旧译上靠,为什么这里不用现成的呢?这些译文和注释的问题当然并不能完全抹杀译者工作的价值,这样的译本,在现在出版的著作中也算是可以的了。两位译者的背景我不知道,只是译后记提到李燕在“天狮学院”工作,从万方查到她的一篇论文《礼貌原则对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的启示》,想来就不是专研印度史的,这本书虽然不是什么专业的著作,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很多,译后记里“所费心力,相信读者必能体会”一句,应该讲说得还比较实在。
  •     这本书是我对印度历史产生了兴趣,虽然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本书的在翻译当中的颇多不当。但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并无大碍。单从名字上就能判定它不是像严谨的理论著作那么冷冰冰,但又绝不是粗制滥造的畅销系。作者以时间为序,在为我们客观陈述历史的同时,又不失生动的举例,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把人物放入时代的背景,使我们对他们有深刻的感触,而不是单纯的评价得失。例如英吉拉甘地等。一位腼腆低调的寡妇,被时代推到了政治的最前台。但他并未如大家预期变成政治家的傀儡。而是通过个人魅力成为印度人民心中的女战神。而后又逐步转入集权,受辱下台。后又被时代推到前台,最终被暗杀。这传奇的一生让人着迷。这个本书也引发了我对印度当代的思考。尼赫鲁家族对印度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随着拉吉夫甘地的被暗杀而结束。以后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能够在全印度人民心中有如此大的威望,而印度又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发展中国家,它终将走向何处?印度的未来及走向给我们中国提供了参照。
  •     南方北方各种不同种族不同邦国不同宗教。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即便是其中时间最长孔雀王朝、莫卧儿王朝,直到近代英国殖民,皆为外族人所建立。其中还有个贵霜王朝,是大月氏人所建,而大月氏人是当年被匈奴人从汉朝西北边赶过去的。。。不停遭受不同外族入侵,完全没有什么历史文化传承。佛教是尼泊尔附近一个小国王子所创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今竟在其创立国消失殆尽,看起来他们更中意种族制度。国家官方语言至今有数十种之多。而英语虽广泛使用,却并不是联邦官方语言。对比中国,早在秦始皇就已经统一了文字。而如今的印度看起来依然是一盘散沙,联邦联邦,有邦无联!所以印度的民主看起来是容易的,那是因为政府根本不管你,近于无政府状态了吧。所以连基本的饮水问题都解决不了!依旧混沌啊,南亚次大陆...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介绍了印度的各个时期历史,可概略了解印度的古老文化。
  •     译文比对了两三页尚为可读,译注属zhuangbism的恶劣典型,一会举几个例子。
  •     周末没读完
  •     入门
  •     不能不说翻译非常好,严瑾。可以作为印度史的入门书,简单枙要
  •     对于像我这样的印度社会零基础人士,此书恐怕是一个很低的门槛了,想像一下中国历史将如何被写进这么以本薄薄的小书里,其简介程度就可见一斑。如果不想花好几周几个月去弄明白那么大块土地在那么大片时间发生了多多少少事情,只是想扫一下盲,蜻蜓点水般地翻阅一下还是可以的。
  •     读完这本,我还得找本厚实的再读读,有点单薄了
  •     命运多舛的印度,历史上几乎总是被西北的游牧民族侵略。
  •     想读原版滴
  •     还算可以的印度史入门吧。。。文字比较轻快
  •     次大陆发展的简单科普…从雅利安人到笈多王朝,从莫卧儿帝国到尼赫鲁时代,从东印度公司到被英国完全殖民,从整个国土到被分割出巴基斯坦,从国大党到甘地家族~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君主或英明或昏庸,宗教对这片土地的深厚影响…我一直想再进一步了解鬼魅的印度文化,却苦于找不到一本适合的书
  •     只读了开头几篇觉得难以下口,一方面是对印度缺少了解;二是写的比较混乱;
  •     可以增长知识,至少是常识,是入门书,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推敲的。
  •     翻译水平高,书的分量适合我这种只想了解了解印度历史的人,不错。 很多复杂的问题作者并没有涉及太多,甚至就没提,只能做旅行用啊。。。
  •     还不错,易懂的历史
  •     值得得
  •     对于初学者,这是不错的科普书籍。
  •     本书属基础性知识的普及读物,且因作者的写作立场过于主观,更使本书成为了对印度的“感性颂歌”——缺乏数据、缺乏论据,更无体系与全局化的视野与配置。读完此书,却无法“读完”印度史。失望
  •     闲暇时的轻松读物,当然前提是对印度的历史感兴趣。
  •     对于快餐书,没期待也就没失望,还凑合,补充下常识罢了
  •     很有意思。
  •     挺好的
  •     简单地了解印度历史,感觉种姓制度好可怕~
  •     框架很清晰,对印度史比较盲的人来说,很好理解也有阅读性。详细本就不是你看这么一本小小的册子所希望得到的。
  •     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翻译生动,富于变化和色彩,看了绝不生厌。
  •     悠久复杂智慧多元化而令人困惑的民族
  •     打完模联后,不知不觉被印度这个国家吸引了。。。
  •     算是科普简史吧,不过到最后两章又成阿三哥的吹牛表演。。。。。
  •     只能粗略一看,搞明白次大陆上几个朝代更替而已,至于最感兴趣的各式各样宗教及文明发展史还是得德国人的那本印度史吧。
  •     印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印度,相邻的国度,关于他们的了解和信息却相对少。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了解一下印度的文化和历史,以便于和印度人共事合作,去图书馆选了这本简史读本。从印度河流域讲起,按历史的脉络,虽然有点点枯燥,但确实感受到历史、宗教、文化、地域发展的变迁和缔造的印度。
  •     最近不是很爱看历史了。尼赫鲁部分还是蛮精彩的。
  •     阅读性还挺强的,虽然说的不详细,但也知道了整个印度史的脉络
  •     这些人名地名搞死我了 一个周末不可能读完 鉴定完毕
  •     优点:1比较众多有关印度史的书,此书简明,2译者加了注释。缺点:1注释大多只附原文而非罗马转写
  •     没办法,这本书和其他的印度历史书一样只能相互参照,价值不大,但只能起参照作用!
  •     还真是一个周末就读完的书。这样读史,尤其印度的历史,真是少了很多滋味。。。。。。
  •     前半部有些枯燥,后面近代史对了解印度有帮助
  •     乱七八糟的。
  •     基本囊括印度全史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22日捐赠
  •     在读林承节先生前
  •     没有印巴战争,果然不应该贪图省时。
  •     了解个大概。
  •     粗略的了解印度。震惊于他们早期的城市结构已经具备现代雏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