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求实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读史求实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308091497
作者:杨奎松
页数:382页

作者简介

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前言”中,他这样写道:“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这或许也是他研究历史的原则。
本书不是一部“大书”,没有一大串的目录,只有一篇篇并不算短的文章,文章所讨论的问题也没有连续性,皆不相同。如第一编“读史”中的《历史的湮没与改写》,讲的是关于1946年中共武装在安平镇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事件的始末,该事件在中国现代史或中共党史上很少提及;《政治独立的前提》则是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共进行财政援助的历史考察;《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共红军的一次尝试》是揭秘长征之后的中共红军为“打通国际路线”、获取苏联援助而做的一次努力的经过。
不同的人对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例如个人情感、所掌握的资料、解读材料的角度,等等。然而历史真相只有一个,这就需要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不断商榷,最终“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发现历史真实。第二编“讨论”便是杨奎松教授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与人碰撞、商榷的讨论性文章。如与邓野的关于中条山战役中共“出兵”之争的商榷——《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与刘统的关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探讨——《战后初期中共现代军事装备何处来》。
本书的第三编比较特别,所收录的三篇文章并非是针对历史事实而写,它们实际上是一篇篇书评,是对书籍作者的历史观和写作方式的评价和批评。正如所言,杨教授是一个行走在雷区、敢踩雷的学术人,对于历史和历史学,杨教授一向秉持着公允客观、求真见疑的态度,所以其才会在《民族革命史观的解读尝试》一文中,对金冲及先生作品《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的一些“避重就轻”的写法和观点提出质疑,也才会对畅销一时、影响甚深的《苦难辉煌》一书做出正误之举并提出最尖锐的批评。
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总是为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幻着自己都模样。然而当现实以这种虚假的历史为镜子,借着它反映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往前走的时候,也许前面就是悬崖深渊。
“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有资格来讨论什么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但无论谁来讨论这样的话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先把历史真实弄清楚。……舍此即无所谓总结历史经验或教训。”作者的这一段话,或是是对书名的最好注释。

书籍目录

读 史
历史的湮没与改写
——有关1946年安平事件真相与中共对美交涉再考察中共也曾试过“和平土改”
——有关战后中共和平土改政策的尝试与可能问题政治独立的前提
——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共财政援助问题的历史考察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共红军的一次尝试
——有关中国红军“打通国际路线”的经过革命、统战和外交
——有关新中国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由来问题
讨 论
关于重庆“共产党”及其他
——答曹仲彬、郑雅茹两先生
附:有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一些情况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
——读邓野文对中条山战役国共交涉关键的研讨战后初期中共现代军事装备何处来
——答刘统关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质疑
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毛泽东为何放弃新民主主义
——俄国模式影响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观
评 论
民族革命史观的解读尝试
——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辉煌”莫建沙堆上
——对《苦难辉煌》一书的正误与批评
平等与人权的悖论
——由《冷眼向洋》一书想到的

编辑推荐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编辑推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探索革命的曲折进程!战后中共武装为何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条山战役毛泽东为何不出兵助蒋?苏联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援助了中共多少武器?毛泽东为何放弃新民主主义?《苦难辉煌》中有多少虚假、歪曲、抄袭和误读?中共红军怎样“打通国际路线”?历史真相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内容概要

杨奎松,1953年生于北京,籍贯重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曾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国共关系史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
著名学者,现当代史研究专家,治学态度严谨。作品以视角独特、史料翔实、论证严密著称。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和二十多部专著和译著等,均具有一定影响。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930年夏,斯大林确定了重点发展苏区和红军的方针,要求中共中央开始把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为此他指示苏联专家帮助中共起草和制定了许多重要文件,并力主派遣大批干部和工人到苏区和红军中去。显然,要落实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这种情况促使他重新关心起中共的经费问题来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联络局局长皮亚特尼茨基8月间分别会见了即将回国的中共代表周恩来,保证经费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显然是受到斯大林的压力,皮亚特尼茨基明确承诺:“今年共产国际驻上海全权代表将给中共支付一切旧债,从4月份起中共每月将领到金币。”周恩来提出应把款直接汇给中共中央,皮亚特尼茨基则表示:“我负责通过新的途径把款项寄给中共,我向您保证,在你抵达之前中共将及时收到按照黄金比价折算的所有现款。如果没有办到,你可以致电莫洛托夫同志,而且我是当着奥斯廷同志的面说这个话的。”斯大林也对周恩来许诺说:“今后你们应按黄金比价收到经费。” 然而事实上,当周恩来于8月下旬回到上海之后,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周回国后马上就向共产国际联络局驻上海的全权代表马克斯说明了上述情况,没想到马克斯告诉周说:经费没有给够,这是事实。但共产国际的经费很大程度上要靠将仓库里的货物变卖出去换取现金才能支付,而现在仓库里积压着价值14万美元的货物卖不出去,自然不能很快支付中共的经费。周恩来难以理解共产国际经费变成商品的这种情况,要求马克斯设法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斯答复称:“如果共产国际每个月都寄给我新的经费,即固定的月津贴,那么我就可以支付旧的欠款。”但随后中共中央很快就了解到,要指望马克斯把库存的货物卖掉来付清拖欠的经费,短期内完全没有指望,况且共产国际即使给马克斯寄来了经费,他也出于生意上的需要,没有照约定拿它来如数支付给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政治局因此不能不再度直接写信给斯大林、莫洛托夫和皮亚特尼茨基进行投诉。它在信中告诉他们:从2月份到9月份,共产国际一共少支付给中共17.97万墨西哥元。10月份共产国际寄来2万美元,马克斯却只支付给中共中央不到1万美元。鉴于周恩来回国,肩负斯大林要求中共中央加强苏区工作和将大批为苏区起草的文件送达苏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明确说明:“由于经费困难,我们无法与苏区保持联系,我们无法建立一系列联络机关,甚至不能派人前往这些地区。由于这个原因所有文件仍然放在中央。”

图书封面


 读史求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中共军队迅速发展,底层士兵无组织,无纪律,且通信不及时,反馈不准确,瞒报,误报,且中共底层士兵可能存在对国民党,富农,商人,外籍人士的抢劫行为,补充给养 底层汇报严重影响高层决策,从而导致外交上的尴尬及无信 美国人的尴尬处境,国民党自身的腐败,无能,也让共产党获取了极大的主动权 国际重视不断改变,从而使得事件不了了之 政策的决定都是有其大环境 中共引导农民运动后,又被农民运动推动而行,温和的领导人想稍微改变其方向,却并不成功,“成功”的领导人则不断引导利用农民运动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一方面,农民运动快于中央决策,中共必须予以承认,来保证自己的基本盘,然后因为局势的不明朗,需要争取中间派别,从利益上及大义上(采取孙中山购买地主土地,发给农民),从而纠正过火行为,农民的暴力性,但是在统治力不足的地方遭到自下而上的消极反响,到最后局势明朗,则为了获取农民支持,完全暴力进行土地革命 历史研究不仅要反对简单化、概念化,而且要从常情常理和基本逻辑出发。 笔记:赞,可是一部分人的常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就是谬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自苏联的经济援助在早期占中共经费大头,因此,中国不得不听命于苏联。 苏联早期靠变卖珠宝,粮食,甚至鸦片来筹集输出革命经费 中共虽然有考虑苏联困难,但是更多的是从自身需要不断索取经费,产生矛盾,但是同时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受到的是“保卫苏联”的教育和熏陶,他们往往首先会考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会给苏联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 但作为军事领导人,这时在前线的毛泽东、彭德怀等人却有不同的看法。经过长征之后,他们看重由于找不到立脚点而使部队严重减员的危险,更加看重根据地对士兵心理的重要性。 中共早期力量薄弱,对外援有着极其的渴望,但是由于力量的薄弱,所以形式的不同则需要不同的应对政策,从而导致部分力量的丧失,同时还有自身内部矛盾,导致西路军全军覆没,进退维谷 外交政策,就是党的国际统战政策的一部分,亦即是国际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27]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外交政策,自然会带有很强的革命色彩。毛泽东依旧是从他所习惯的统战思维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外交新政策的 毛泽东为什么不满意“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一个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无法适应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和平外交方式及其外交思路。他相信阶级斗争,你死我活,绝没有调和的余地。 内政对外交的冲击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一是中共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是一致的,在世界分成两大敌对阵营的情况下,新中国因为自身的政治倾向性,只能选择倒向苏联一边;一是新中国建立伊始,经济上一穷二白,十分落后,面对“国外的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有朋友”。如同毛泽东所说,与苏联结了盟,“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并“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甚至像1958年夏所发生的一系列对外关系上的严重事件,也都与中国国内当时的特殊状况密切相关。毛泽东当时一方面因苏方提议建设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问题大发脾气,炮击金门行动不向苏联通报消息,一方面为援助“中东革命”制造第二次台海危机,主动出击牵制美国,这些行动的背后都与毛泽东当时受“大跃进”运动成绩鼓舞,误估中国国力发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无论其进退左右,绝不都是被动应对外部事件的结果,它多半都离不开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制度特性及其政策策略的变化起伏。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毛泽东“反修防修”的种种决策,自不能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实践。这一点在60年代表现得尤其明显。 以物力、财力及军火的援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公开支持和援助印尼共产党,印尼共在国内与军方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终于在1965年造成“九三○事件”,意图消灭军方领导层的政变被军方压制,亲华的苏加诺总统被赶下台,印尼共被取缔 笔记:输出革命导致国家间对立,人民间对立,从而产生悲剧 毛泽东的思想方式仍旧是阶级斗争式的,或者说革命统战式的,离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灵活外交思维,还相距远矣。 在封闭的中国,在斯大林死后,外交就成了内政的延伸 本来就没有外交,只有统战,团结一部分,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极端的时候,只有团结一部分,打击一部分,阶级斗争始终贯穿了早期的外交史,使得整个世界环境变化后,中共对外关系影响受损,且给华侨带来灾难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在对日作战的问题上,基本的想法是,考虑到中共力量还太过弱小,因此必须避免过早地与日军正面冲突 全部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即“对谁有利,对谁不利”的原 保存实力,发展队伍;注意宣传,虚实结合 本质上指导思想就是阶级斗争 本着实力差距及理论概念,其实主要是实力上的团结一部分,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当打击完毕后,就开始对付拉拢的那部分。它会一直革命
  •     当金一南的《苦难辉煌》披着历史纪实作品的外衣出版,并以畅销书的面目摆上书店柜架的时候,需要杨老师这样的史家对其进行剥丝抽茧搬的“批判”,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要还原所谓真实很难,但至少不能刻意扭曲,不能不加追索。可惜,严谨的史家注定是孤独和少人理解的。
  •     在中国近代史学界,杨天石、沈志华、杨奎松、茅海建,是我欣赏四位专家。他们四位都重史料,长分析,研究领域各具特色。杨天石,30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近代史资深专家,研究领域偏重国民党和蒋介石研究。沈志华,50后,华东师大资深教授,重于研究中苏关系和冷战史。杨奎松,50后,华东师大资深教授,重于研究中共党史和建国史。茅海建,50后,华东师大资深教授,重于研究清末民初的历史演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打脸啪啪啪啪啪啪啪
  •     杨奎松先生的评论文字总是能给我深深的满足感,虽然后来所读的几本都未超过《开卷有疑》对我的巨大影响,中共党史研究,只读杨奎松
  •     在考据癖的显微镜下,历史的细节显得活泼,更加合理,人和事都被除去了光环和帽子
  •     杨奎松、沈志华的书,我基本上都买了。他们的书,很值得去研读。能够读到和学生时代接触到的现代史完全不同的东西。材料、立论、观点,都很公允客观。如果初高中的近现代历史都这么写,那么我想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憎恶教育体制的人了。
    这本书,和以前的其他书籍没有重复,都是选取几个历史的片段、事件展开来,很不错。
    管窥蠡测也好,一叶知秋也罢,总之不枯燥,文笔流畅。个人感觉要比杨天石的文字好一些
  •     杨奎松写史,有据有论,值得推荐。
  •     非常好的一本书,还原了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绝对值得一读!
  •     这种历史考据的看着靠谱。 最后给金一南的苦难辉煌挑毛病,让我对金的看法下降了好多。
  •     历史书,如果要客观,就需要史料的充分。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这种书当然很好。但是,普通读者,只为知其然而不必深究其所以然的话,这种书读起来就在可读性方面弱一些。但是,客观讲,杨老师的书是绝对的好书,不能因为可读性问题否定佳作。
  •     挺清醒的,现代史太近了读起来没有隔着的那种历史感。。。
  •     学问就该这样做。
  •     从大量的史料中找出趋近真实的历史,很多历史的细节读来也很有趣味。值得推荐。
  •     杨老师的书我都买了,绝对是国内中共史的大拿!
  •     推荐《平等与人权的悖论》一文,对时下争辩颇为有益
  •     杨奎松都是大部头~~~~这个很易读~~~~~
  •     由于时间关系,直到今天才把杨奎松先生这本书读完,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获益匪浅。这本书是杨先生近几年的论文合集,用大量的事实、数据、文献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清晰、真实的历史。我以为,研究历史就是还原真实,把支离破碎的线索还原成一件“铁证如山”的历史事件。同时,研究历史不是撰写故事。该书中对金一南先生《苦难辉煌》的批判,我表示赞成。近年来,社会浮躁之风盛行。不论是文学界、影视界甚或是学术界,通过走捷径获取名利的人层出不穷。他们罔顾史实,随意杜撰、想象、抄袭,把历史“戏说”、“胡说”,传播了大量的错误历史知识,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希望我们能够像杨先生学习,踏踏实实搞学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用事实说话。
  •     放在kindle裡面斷斷續續一年終於讀完了 有醍醐灌頂之感!楊奎松教授考證嚴謹 實事求是 可謂太史遺風 嘆為觀止!
  •     杨奎松教授无疑是当代最知名的党史学着之一 他的学术著作抽丝剥茧 入木三分 甚至一锤定音 揭开很多谜团 难怪如此畅销
  •     本书编辑推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探索革命的曲折进程!战后中共武装为何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条山战役毛泽东为何不出兵助蒋?苏联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援助了中共多少武器?毛泽东为何放弃新民主主义?对《苦难辉煌》一书的正误与批评?中共红军怎样“打通国际路线”?历史真相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     杨奎松的书一如既往的扎实,耐读,特别是对比苦难辉煌的质疑,有理有据,虽然我们是被迫阅读金的书籍。
  •     杨奎松的书是必读的,史料扎实,观点中立,本书有几篇是跟那些不学无术的大忽悠论战,有点掉价了
  •     杨奎松善于总结材料,分析材料,善于扣细节虽然洞察力不如高华,也算第一流的近代史专家
  •     杨教授的史学研究态度非常让人佩服,但是内容至于当下的我还是太过微观精细。。。
  •     喜欢杨奎松的书,就是感觉有点学究气,在写的轻松点就
  •     读的电子版,考证甚是详细
  •     杨奎松先生的读史心得,论文式的,不错的书
  •     杨奎松作品——开券有益
  •     历史的本质就是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而我们当下真是缺这个!
  •     评论如书名,读史在求真。
  •     《读史求实》的确是一本好书
  •     杨奎松老师的作品都值得关注!!
  •     研究中共历史,不但需要基本的学术素养与考据功夫,更需要耐得住寂寞,触碰敏感的勇气与说实话的良心。
  •     不断革命,不断斗争
  •     书中的几篇文章:对于解放战争的苏援问题,早期国产国际对中共的经济援助等篇章,对于读者了解现代历史的变革细节,大有裨益。我向来是不大相信经过文学浪漫、个人激情包装过的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和现代人一样,也有不一样,不要去试图掺杂过多的私人感情。杨奎松先生的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外交政治史,在对微观历史上,无不依靠大量的原始史料,绝无敷衍了事、一笔带过,而在宏观上,他不只是站在传统的革命史观或是民族史观的角度上,而是从历史的各个领域去看待问题,这大概就是杨教授在书中所说的“历史学的基本训练”吧。
  •     kindle上浏览
  •     这是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中国近代史片段的书,特别是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援助,中条山战役前后毛的思想历程,内战初期共军的武器来源,四九年以后的外交政策的依据,孙科小传,等等,写得很精彩,也挺让人信服的。
  •     读史求实是几个月前看的了,发现还没有标
  •     杨奎松教授的几篇论文评论和书评,九月读毕2种3册。
  •     杨奎松的书每一本都是精品,都能挖掘出不一般的价值来,都能给人以新的启发和启迪,这本书更是如此。
  •     杨奎松教授的书没的说:好!有思想
  •     杨奎松写的书还真是不错的,比较客观,令人心底敞亮了一些。
  •     苏联援助那篇讲的也并不严谨啊,数字加加都不对的,支出和收入都对不牢的。只有最后讲平等的那一小章才看的舒服,到底是我的三观已经成形了。//民族史观又如何,哪里客观。
  •     未入近现代史之门,故而仅从初窥而言。不过是史料编辑而已,并无甚发见与尝试,亦无他门学术之互见,所谓轰动,可能因为今日之社会尚未走出近现代,钻研党国起源与流变,更具当下话题性。纯政治史的奠基,实则为史学中最基础之梳理。
  •     明明读过,但对里面的内容一点都回忆不了。
  •     书籍到手稍有破损。是一本好书。杨奎松三个字,就不需要任何说明了。绝对一流的史料,绝对平实的文笔。毫不哗众取宠,只有公正客观。
  •     比较喜欢看杨奎松老师的单篇文章,史料很丰富,但感觉杨奎松对史料把握的有待商榷
  •     杨奎松的书 每本都是精品
  •     读史才能明智
  •     前言不错
  •     阶级斗争、保存发展实力、虚实结合、注重宣传
  •     以史为鉴,万可不自大,万不可自以为可凭主观愿望任意历史的流向。。。终究,一个人,一个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文明,都只是历史大潮中的一片浪花。
  •     非常欣赏作者的学术素养,能够发掘史料多角度的揭示历史原貌。
    虽然仍然感觉到有些主观评论夹杂其中,但仍不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共收录了作者杨奎松12篇读史文字,分为三编,从“读史”、“讨论”、“评论”三个角度对中国现代史进行了分层式的解读。“读史”是作者对中国革命史中一些富有争议性的事件和过程的看法,“讨论”是作者回应其他学者对其的质疑,“评论”是作者对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著作”的个性评价。
  •     治学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抓住的面,确实对于爱好者而言,有点一般般。不会在读第二遍
  •     杨奎松教授是我极崇拜的当代史学家。
    一个有着良知,独立精神的学者。
    这本书收了他许多论文,有助了解先生治学以及现代史的一些史实。
  •     第一次接触杨奎松的中国史文章,感觉是属于考据类型的,有着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文选了不少批评的文章,而有些细节的地方也不马虎,但足显现其功力,但有些枯燥,特别是数据及文献的罗列方面。
  •     杨奎松的作品都很有价值,专业、权威,有理有据,有一说一,不说假话。
  •     杨奎松的作品值得一看
  •     治中国现当代史,杨奎松作品值得一读。
  •     学者研究历史的专著,揭秘历史的真实,值得一读
  •     上学时期用kindle看的电子书,每晚上一两篇论文,非常佩服杨老师的功力,无论从史料,方法还是问题上,都是一流的。老师上课时让我们模仿杨老师的写作,我看是非常不容易了……
  •     不读不知道国共如何合作,不读不知苏联如何援助共产党。
  •     与其他大篇论述历史的书不同,这本书以札记的心事,展示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描述。
  •     不久前刚见过杨先生,最近也一直拜读他的作品。他的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尽量客观,这也是他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的。当然这并不表示作者没有自己的固有偏见,但是历史学家应该是尽最大努力在研究中克服自己偏见的人,这一点上作者在当前的近现代史学界是值得称道的。本书是众多文章的合辑,有研究某一事件的专题文章,有和同行讨论的文章以及一些书评。其中有一篇书评是关于《苦难辉煌》的。面度当前一些人跨专业做研究而又不遵守基本的研究规范,将勉强算是纪实文学的东西当做客观研究成果予以大肆宣传,这篇文章对此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
  •     杨奎松的书是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他的书我都买了,
  •     杨奎松作品不会差了,大家就是大家。
  •     杨奎松粉~~
  •     俺偶像跟人吵架 俺偶像还会讽刺人呢!
  •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杨奎松作品)已经买了很多他的书了,有内涵
  •     我在南方周末看到杨奎松先生的采访,对书很感兴趣,于是喜欢这种思维反思历史,很值得一看
  •     论从史出,真正地把党史当作历史来研究
  •     历史的底线是史料的真实。离开了真实的史料,就不能正确的认识,科学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然而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求得真实又何其难。客观原因如古代资料湮灭了,现代档案未解密。主观上许多人习惯于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或故意拔高,或故意隐瞒,或故意歪曲。现在下功夫探求真实的学者太少了。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     我明白为什么阿姨会那么麦卡锡主义了,对于沈志华、杨奎松这种体制内的档案研究专家作出的结论,要敢于大胆地站在肩膀上,再夸张一丢丢~可能就更接近真相叻,你懂得。比如苏援两篇就八错,很扎实,很保守!
  •     半部
  •     实事求是,也是学人客观识知的标向
  •     还原历史真相,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值得一读,值得尊敬。
  •     最初读到杨教授的书是《开卷有疑》,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就很好奇,看了之后对杨教授油然产生一种崇敬的感觉,现在中国的教授里能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已经不多了。之后又看了杨教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书的内容都很好,爱不释手啊。当然这次还是要支持杨教授的新作啊
  •     痛抽金一南和刘统
  •     其中研究红军与接收苏联援助,以及内战东北战场苏联的大批援助那两篇很不错。
  •     杨奎松教授的书必读。
  •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     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共援助和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中共的东北军事援助两文最好,建党九十年选这个集子是别有深意的,体现杨的现实政治关怀
  •     最喜欢第一个共产党国民党美军互撕的故事
  •     几乎都是原来读过的杨大师书里讲过的老话题了,读起来乏味得很。
  •     一个历史学者的非凡之处不在于有多少天赋的恩赐,而在于用自己的目光所及和双手所触换来对未知问题的解答。
  •     致力于具体分析,是严谨的史学论文,比较专业化,若对历史不是很喜欢,建议不读。
  •     历史有一千种写法,但真相只有一个。人不能穷尽毕生精力去读这一千种写法,但却可以努力靠近最接近真相的。杨教授的书未必是最接近真相的,但大约会是比较近的了。
  •     作者杨奎松考据功夫很好。适合阅读广泛,没有很多时间,又喜欢研究历史细节真实的看。
  •     考据细致,但可读性略差。有几篇书评纯属撩交嗌。外交和资中筠先生的书评那两篇最好。
  •     很佩服作者对治史的态度、对材料的运用以及对比较敏感之处的用语把握。虽然以自己现在的水平对书中一些问题的论述还不能完全消化,但收获颇多。
  •     杨奎松,高华,秦晖这些人的书也是值得出一本收一本地。 读史求实,在这个缺乏耐心地时代, 至少是在阅读上,愿与踯躅专注的人为伍。
  •     杨奎松老师治当代史独具匠心,只是出版物较少,有较大限制。本书值得一读,有很多最新,多出于大学课堂而市面难见的内容。值得一读。
  •     杨奎松,严谨治学,立论扎实,论据清晰。
    最为重要的是,他研究的出发点,是尽可能去追寻历史真实。
  •     中国史的研究最好的还是在国内,国外的东西毕竟隔了一层
  •     这本书看得出杨奎松是非常诚实的学者,早在90年代初杨奎松的文章就完全是用材料说话,而不管这种材料是否与意识形态有抵触。
  •     拿到书就初略看了下。
    该书的前言一下就吸引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同时作者有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就是非专业领域类的人员,或许你是其它领域的权威、专家,但是对不熟悉的领域,别指手画脚。
    这书正是我想要读的
  •     读史当如是,求实乃初心。乱眼昏心空翻过,岂非视而不见,见而不识。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史学著作对我的启发,是我这学期收获最大之处。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是小道,背后的历史更值得挖掘(这也是我关注“文学史”的原因)。PS:杨著《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亚马逊现在只卖11块。
  •     好像评论过了。难道是我买过两本的缘故吗?这本书很不错。杨桂松是近现代史最可读的作者之一。内容公正客观,没有主观意识形态色彩,对于开拓近现代史的视野大有裨益。
  •     不过分拘泥于既有史观,立足于基本事实和基本逻辑来看待历史。本书都是作者的事件或者单独问题分析,期待中间地带一书入手后参看比较完整的讲述分析
  •     楊奎松老師的這本書, 除了闡述他自己在研究近現代史的心得過程外, 還包含其在研究中所閱讀和接觸到的相關史料, 給歷史系的研究生有很大的收獲~
  •     杨奎松的近现代史治的很赞!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