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218044118
作者:沈志华
页数:430页

作者简介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内容简介:第一章讲述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在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说明在保障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的条件下,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根据雅尔塔协定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

书籍目录

导言--从中苏关系角度考察朝鲜战争的历史
第一章 重温远东梦--苏联的远东政策与中苏同盟的起源
一、斯大林对外政策的目标及其演变
二、苏联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和政策
三、苏联对华政策转轨的基础
第二章 走向莫斯科--中苏同盟的基础、目标和条件
一、米高扬悄悄来到西柏坡
二、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
三、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对话
第三章 越过三八线--斯大林对东北亚国际局势的思考
一、决策前提:朝鲜半岛冲突的升级
二、决策动机:苏联在朝鲜的目标
三、决策条件:对美国和中国反应的定位
第四章 跨过鸭绿江--中苏同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一、斯大林把责任推给毛泽东
二、毛泽东被迫下定决心
三、中苏关系面对战争的考验
第五章 迈上新台阶--在战争中全面合作的中苏同盟
一、中苏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
三、中苏在战场上的协调和统一
余论一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余论二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
余论三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
余论四 朝鲜战争期间的苏联驻华军事顾问
余论五 对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
余论六 1950-1953年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状况
余论七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政治考虑
征引和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战后亚太地缘政治的新起点中苏同盟对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推动中苏领袖在战争中的全面合作

内容概要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名人推荐

志华兄的这本新著,则再一次将这一切呈现在人们面前,促使人们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一些涉及过去、界定今天并将影响未来的“基本问题”再作深入的思考。像这样的一本书,当然是值得一读的。——陈兼 (美国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研究讲座教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7月11日与刘少奇的会谈中,斯大林对长春铁路问题避而不谈。在这个问题上,米高扬已经在西柏坡表明了苏联的意见,即苏联认为条约是平等的,所以应该保留。虽然中国方面对长春铁路问题没有表态,但早在刘少奇来莫斯科之前,斯大林已经从科瓦廖夫那里了解到,在谈到有关长春铁路的问题时,尽管高岗和陈云表面上都坚持认为条约是平等的和令人满意的,但“中国人暗中想要全面控制铁路,实际上他们正在尽力从苏联人手中夺取这条铁路的管理权”。显然是考虑到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可能引起争执,斯大林认为将其搁置起来或许会好一些。关于旅顺基地问题,斯大林已经知道中国并不要求苏联立即撤军,于是又重复了米高扬的说法,即提出两个方案要中国选择:一是苏联暂不撤军,因为苏联在旅顺驻兵是为了限制美蒋武装力量的自由行动,保护苏联和中国革命的利益;一是苏联立即撤军,如果中共需要苏联这样做,以便中共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关于大连问题,斯大林说,因大连是自由港,在与有关政府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前,中苏可以共同利用它。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表示,他此前在与毛泽东交换的电报中已有过声明,说这个条约是不平等的,因那时是与国民党打交道,不能不如此。而对于中国的建议,斯大林明确地对刘少奇说,中共方面所提的三个处理方案都不需要,这个问题要等毛泽东来莫斯科时再加以解决。 总的说来,1949年7月中苏高层的接触还是在试探对方的外交底线。中共领导人虽然表示应该继承旧条约,但又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显然是希望废除旧约的,只是留出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已。这一点,斯大林不会看不出来。而苏联当然是希望保持旧条约的,这一点,从斯大林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言词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学者认为,莫斯科“提出立即从旅顺撤兵这样一种选择,与其说是向中国人提出的真实建议,不如说是一种威胁。如果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斯大林就会认为不能把他们当作可靠的伙伴,并且会相应地对他们采取措施”。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苛刻,不过斯大林以这种说法来试探中共的意图确是非常明显的。看来,斯大林是想把问题拖下来,等待毛泽东主动做出让步。

图书封面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无论是史料占有,还是推理,分析。相当的令人信服。真想买到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三卷,值得期待。
  •     最近读了中国著名研究朝鲜战争专家沈志华所著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500余页的书一个周末加3个晚上读毕,掩卷长思,觉得有些感想有必要和志同道合者共享,特成此文。这本书中详细记述了曲折多变的朝鲜战争的起因、复杂的背景及战争爆发及进行过程间国际政治中的风谲云诡和纵横捭阖,有些观点的确新,且言之有据。比我在大学(东南一著名学府2001年)里《中国近现代军事史》选修课上老师花了三分之二个学期讲朝鲜战争讲的透,讲的新,是一部作者集二十年之力的心血之作。读完此书,几点最深感受,愿与大家共享。感受一:在连续胜利时还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太难了,但必须努力做到,否则损失极大。事例: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动第一、二次战役后并将联合国军赶过三八线,已取得了战前预想的目标和目的。这时以印度为首的13国向联合国提出“十三国提案”,提出“先停火再谈判”,在随后的1951年1月13日(第三次战役1月8日结束)联合国停火提案中提出5项原则性建议,其中包括:立即停火;外国军队分阶段撤出朝鲜半岛;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内容是停火之后召开一次由英、美、苏、中参加的会议,以解决远东问题,包括台湾的地位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美国对此提案投了赞成票,此提案以50票赞成,7票反对(想不到吧,苏联、乌克兰、白俄罗斯竟然和中华民国同投反对票),1票弃权(菲律宾)通过。这个议案几乎满足了此前12月22日中国提出的所有要求,而且美国总统杜鲁门是顶着国内巨大压力同意该提案,就赌中国不会同意该议案,不幸的是他赌赢了,中国拒绝了该议案,美国成功地将被动转移到中国方面。由于拒绝该议案,严重伤害了西方世界及第三世界中可能和中国改善关系的一些国家的感情。并导致联合国随后通过“中国是侵略者”的决议,并在其他一些国家心目中留下中国是“好战者”的不好印象,由此这才是随后二十多年里中国受孤立的开始。如果说朝鲜战争中存在过一次对中国最有利的停战机会,那就是这次1月13日联合国停火议案,原因有三:1.中国在一、二、三次战役里,几乎单凭一国之力将以挟二战胜利余威的世界霸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到三七线附近。这在当时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的,而且这还要考虑胜利是建立在仅仅一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建国,仅仅5年前结束抗日战争打的如此惨烈如此困难,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饱受列强欺凌,国内建设十分落后的基础上。是的,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打出个大国、强国的形象,这让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听中国在说什么,这点对晚清以来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地位的改变尤为重要。这对巩固新生的政权和提高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众支持度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抹杀的历史功绩。这几仗打的如此之好,大概是战前包括毛泽东、斯大林在内谁都没有想到的,这是靠彭德怀为首的如云战将们率领的30万志愿军战士在空军支持不够、劣质装备、后勤供给不力等不利因素下英勇顽强地浴血拼杀出来的结果。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他们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骄傲和献上最崇高的敬意。但在突如其来的胜利面前,社会主义阵营的有些领导人不够清醒,认为几个月内再发动几次进攻,就可以将联合国军赶下大海(实际上这超出了当时志愿军能力范围),为什么要在这时停战并给美军以喘息机会。出于此主观愿望,中国选择了拒绝该议案。2.在联合国的停火议案中明确提出了,只要先停火然后英、苏、美、中四国开会考虑台湾的地位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可以想象这对中国而言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要是当时接受该议案,中国就不会等到1971年在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后靠第三世界的穷哥儿们把我们抬入联合国,也不会有直到今天也尚久拖未决的两岸问题(当然当时就解决了台湾问题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好是坏可能尚在未定之数)。3.整个朝鲜战争中国总计兵员损失42.62万,其中含阵亡11.4万,负伤25.2万,总损失与对手相比为2.62:1,但前三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在战场直接损失人员与对手相比仅为0.7:1,这时中国战场伤亡5.65万人,加上冻伤5万人,两者相加仅为整个战争伤亡人数的1/4,就是说在付出了多三倍的人员损失后,在军事上起到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但在政治和外交上是相去甚远的。就在此间,美国李奇微将军接替沃克取得美第八集团军指挥权后,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了中国军队要准备一个月时间才能发起一个星期左右攻势所谓“礼拜攻势”即后勤供给不足是中国军队的致命软肋后,制定相应对策并重拾美国陆军精神,从而稳住阵脚,在美军主动发起的第四次战役里,打破了中国军队在此次战争中之前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态势之后,美国当即否认要重新考虑台湾的地位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历史机会一旦错失,便不再复来。事后说这些对当事人有些苛刻。是的,都是人不是神,谁都没有水晶球预测未来,在连续胜利下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头脑太难了,这对当时尚缺乏国际斗争和外交经验的中国决策者们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但做为后来的旁观者,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那就是无论逆境顺境(特别是连续胜利的顺境)都要冷静分析当前局势环境,分析利弊,及时评估可能采取的行动带来的后果,谨慎决策,细心大胆地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正目标,灵活机动地向既定方向前进。我想这对每个人的生活而言并非全无意义。感受二:请神容易送神难,自己国家的事情要靠自己来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借助外力。事例:战争进行到1952年,半岛一方已疲惫不堪,每天承受300—400人的损失并不断受空袭骚扰,国小民弱已然无力负担,眼看统一无望,迫切需要将战争转为经济建设。但这时一帮援国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还是要继续进行这次战争,主要原因为此帮援国要从更大的帮援国中得到武器和国家建设上的大力支持,壮大自己,从帮援国自身利益考虑出发,这点当然无可厚非,出钱出力流血牺牲了这么多人,还不允许有点自己的小算盘吗?但小国的利益明显被牺牲了,所以说无论国际关系中如何说的再冠冕堂皇道貌岸然,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只有利益。别人出钱出力帮你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自身没有利的事情别人不会干,即使干了也无法对其本国人民交代。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其借鉴意义。感受三:不管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而言,不断努力强大自己,这几乎是我们面对世事的唯一取胜之道。事例:当第三次战役结束后,1951年1月11日金日成要求彭老总继续南进,彭老总解释了当前的形势和志愿军所面临的困难,但金一代仍坚持半个月内志愿军应有3个军继续南进。彭老总有些不耐烦了,提高嗓门激动地说:你们过去说美国一定不会出兵,从不设想如果美国出兵怎么办。你们指望速胜而又不做具体准备,结果只会延长战争。你们把战争胜利寄托于侥幸,把人民的事业拿来赌博,只会把战争再次引向失败。志愿军休整补充需要两个月,一天也不能少,可能还要三个月(实际上第四次战役1月25日由美军打响,反攻志愿军,美军称其“霹雳作战”),没有相当的准备,一个师也不能南进。我坚决反对你们这种轻敌的错误意见。如果你们认为我彭德怀不称职,可以撤职审判,可以杀头。同时他根据毛泽东来电的意见指出:由仁川至襄阳线以北,全部海岸警戒和后方维持交通,由志愿军负责。人民军4个军团约12万人已有两个月休息,归你们直接指挥,照你们的愿望继续向南前进。如果成功,我自当庆祝朝鲜解放万岁。如美军不退走,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南进作战。在此情况下,金一代直接无语,只得表示人民军还没有准备好,元气也未恢复,不能单独前进,承认确有速胜情绪,并勉强同意志愿军休整两个月。是的,就算在盟友间实力也是说话的唯一依据。知道人民军的实力和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根本不足以单独对抗美军,这才是金一代忍气吞声的根本原因。说实话,在朝鲜战争中,无论是韩国军队还是朝鲜军队都表现的差强人意。在韩国方面,甚至出现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韩国第三兵团4个师在战场上表现太烂,而被美军直接解散,第三兵团番号撤销。想想吧,一支本土军队,因为表现太烂,被“协助他们作战”的外国军队勒令解散,这是世界军事史上前所未见的奇闻,韩国就创造了这个世界第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之唯一。所以无论当朝鲜还是韩国都把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所谓英勇行为大吹大擂一番,摆出一副牛皮哄哄好像自己天下无敌的样子时。对于了解这场战争的人来讲,这无疑是个不错的笑话。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只有不断努力强大自己,才能在社会和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是的,战争和革命早已不是我们这代中国人的任务,蒙先辈荫庇,中国现在有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在和平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有我们的战场,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如何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如何学习 新的科学技术、观念及技巧并融入自身工作中去,以提高组织及生产效率,如何才使本单位或集体更好更快地运转,如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如何切实改善人民的实际生活及解决社会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推动这个社会向和平民主自由法治繁荣富强统一的美好未来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代人和60多年前拿着刺刀和敌人进行白刃战的志愿军将士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刺刀换成了手机,机关枪换成了电脑,大炮换成了数控机床,战绩由领土面积、伤亡比换成了国民生产总值、财务报表而已。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国际及地区间的竞争依然激烈,只是没有了硝烟。我们有我们的战场,是拿起武器慨当以歌。还是浑浑噩噩不知所谓,谁也不能替你做出回答。只有以踏实勤恳严谨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去面对工作生活,才不会抱愧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就是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的进步只能从千万人一点一滴的不断努力中得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希望有人能不断想起这句话。再次向英勇的人民志愿军将士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你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题外话:一个小孩落水,被邻居救了起来,小孩长大后是成为正直勤恳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十恶不赦坑蒙拐骗的人渣,实际上是与救人者关系不大的。就算小孩成为人人喊打的混蛋,当时的救人者似乎也不应受到谴责。举例有点简单化,但这个道理您说对吗?
  •      五十多年前,一群理想主义者通过28年前赴后继的艰苦斗争,终于在底层人民的支持下、在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实现了他们“打碎一个旧世界”的宣言。这群人,自称为中国共产党;而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但是历史往往弄人,正当中国共产党人踌躇满志的希望按照自己蓝图去“建设一个新世界”时,中国的东北部——朝鲜半岛突然爆发了战争。年轻的共和国犹豫了一下,但很快在领袖的领导下全力投入了这场角逐。    战事已消,但影响仍在。我们今天去回溯朝鲜战争时,既该有今天的高度,又该有“历史的观点”。   一、目前对朝鲜战争“谁是最大受益者”的几种争论   学界从来不缺少争论,在“朝鲜战争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一问题上更是如此。大陆学界传统的看法是和政治家们一致的——朝鲜战争的出兵决策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如果让美国侵略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我国将难以安定从事建设,国际国内反动气焰石壁嚣张,于中国、于东方各国都极为不利”。而对于战争的意义,则认为“中国人民由于这个胜利而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部分对帝国主义曾经存在恐惧和幻想的人们也由此受到深刻教育而觉悟起来。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但是,随着学术自由空气的张扬,学界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部分学者对于战争得失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为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一书观点: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某些方面得不偿失;具体而言,中国的代价至少有三方面——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付出了巨大的兵员伤亡,失掉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至于对手美国,也没占到太大便宜——与中国敌对20年未建交,在联合国也丧失了国际威信,犯了战略错误。与此相比,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苏联——美中交恶,大大巩固了苏联的东方战线,中国被更紧的缚在了他的战车之上;他虽然曾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但大多有偿;提升了苏联对西欧的威慑力和对东欧的控制力 。这种观点曾在八九十年代深得人心,以至很多人对抗美援朝感到失望。   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观点也受到了批判。目前国内以杨奎松、沈志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利用美苏档案和大陆解密档案综合分析后认为,朝鲜战争并非是斯大林一手策划将中国卷入战争的“阴谋”,也非斯大林与毛泽东共同策划而由金日成直接发动的“共谋”,相反虽然斯大林和毛泽东在战争初期的一些问题上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毛泽东的出兵决策是反复酝酿后独立做出的而非受到斯大林的强迫。 战争使中苏的同盟关系由一纸协议发展为全面的“同志加兄弟”,避免了朝鲜政府流亡中国东北的不利局面。 苏联在战争中有所得益,但是中国也并非被玩弄在股掌之中。   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朝鲜战争似乎无可选择。   二、“理解”历史    马可.布洛赫在他那本有名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研究历史可以有批判,但面对古人,我们应该更多些理解。当我们以“理解”的心态去打量朝鲜战争那段历史时,也许才能体会到当时决策者的矛盾心态,才能明白历史本身的无情,才能看懂所谓历史规律和阴差阳错。    如前文所述,不论毛泽东还是斯大林,在朝鲜战争的介入问题上都曾经犹豫两难,苦于取舍。其实这种矛盾心态实在人之常情,伟人在决定千万人生死、国家前途命运这种大问题上也不敢掉以轻心。而在决策当中,国家利益自当是最高目标,但决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发“事后诸葛亮”的议论,只用国家利益作为判断标准,甚至闹出那种“引用杜勒斯电报证明美国无意侵华而推断出兵决策失误”的笑话。在那个特殊时代,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对那一代人的意义,这种意义也许今天很难理解,但是无论中苏,都有着这份情结。对于某些问题和话语的解读,只有深入到这种意识形态给时代人们的影响,才能得出结论。    至于战争的收获,前文已经转述很多观点,毋须画蛇添足。其实,战争这种人类最后也是最血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标志着妥协的失败,因而他到最后往往没有赢家。朝鲜战争亦不过如此。连被学者怀疑得益最大的苏联也亲自培养了中国的反叛性格并亲自帮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从此苏联的东方边界出现了一个世界大国——往往任何国家都不期望自己有个强大的邻国。不过,沿着理解的脉络继续走,探寻“抗美援朝”对于恢复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意义、对于由此展开的新中国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意义,会有更多启迪——即使没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我们通过五六十年代的报章和人们零散的回忆也可窥见一般。    历史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是很多人共同演绎的大剧。在互动中,信息不对等,资源不对等,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要求所有演员都按照剧本要求的那样唱和,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对剧目的理解。于是当剧情出现如朝鲜战争中联合国要求停战的转机时,并非所有人都会去反应,后人便也无法苛责毛泽东没有抓住停战之机——甚至连嗟叹也不必。历史的规律和历史的阴差阳错往往就是这样耦合为一。   三、怎么产生正确决策    前文所说的范畴是历史,可对历史解读实际就是对今天解读。我认可当年毛泽东力排众议出兵朝鲜的决策,并深深为他的战略眼光所折服。但是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在出兵问题上的少数派最终还是说服了多数人,做出了利于自己的决策。当我深慰于决策的正确性时,也不禁在想当决策的筹码压在一个人的智慧之上,国家便难免有走钢丝的可能——这种决策机制并不可靠——这也为后来中国发生的事所证明。    也许多数人的意见并不全然正确,也许多数人的决策机制也不是那么美好,但是,民主的机制包含了更多的智慧和责任,更能防止巨大失误,这也是共识。    唐德刚认为中国的巨轮正在驶出历史的三峡,民主的制度最终将取代专断的传统。我想,一个没有伟人帮我们决策的时代是我们不幸,但更是我们的骄傲。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还行
  •     新资料,新视角,新观点
  •     16书28。就着一杯伏特加,翻完了沈志华先生的这本大作。沈先生的文字俺看了不少,有如伏特加一般浓烈过瘾,写史当如此。有人喜欢犄角旮旯里找回字有几种写法,那样有意思吗?主席当年出兵朝鲜是英明的,今日联合国制裁朝鲜我国投赞成票也是正确的,目的都是国家利益最大化。国家之间扯那些虚头巴脑的没有意义,所以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翘翘,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沈志..”
  •     首先说一下 在收货反馈里面由于电脑原因 针对其中的反馈评价有误 应该是全都五星 请谅解 这本书非常好 书的质量不错 有质感 内容的话主要是站在中苏高层观朝鲜战争的角度,从政治 经济等各个方面评价 并且为何会发生这场战争 发动战争的考量等 对研究该段历史非常有用
  •     沈志华教授的书很客观,很详实,对研究当代中国历史有很大帮助。
  •     通常看历史,也加上专著看的少,大多都只是讲结论,顶多剖析之前的两三个反复。但沈志华真是史料丰富,治学严谨,一个史实之前的五六次甚至更多的反复过程,矛盾斗争经过,都要一一摆明。想起当年和朋友因是否应该抗美援朝而争得面红耳赤,颇觉自己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tive啊。
  •     我很喜欢沈志华先生的书和文章,读了之后,给我的印象是综合去考量当时的情况其实很复杂,远非人们所想象,国与国的博弈,信仰与信仰的博弈是历史被打开尘封之后,才能还原真相
  •     周末出游住亚朵酒店,在一楼书吧随手翻到并一气读完,作者观点中苏同盟的签订造成斯大林的猜嫌并促成其转而支持朝鲜出兵,毛的出兵打消了斯大林的疑虑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同盟,真相如何且不论,用料是十足,各种史料读来嘈点满满,颇有读八卦的快感
  •     教科书教的是美帝要侵犯我国领土,为保卫我国领土吧啦吧啦。但并没有给我们好好解释为什么,出于什么目的,教科书给我们灌的太多了,自己慢慢倒掉,好探寻真知
  •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参考文献就占了一章,资料非常详尽。大国的较量果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各种博弈。刷新对朝鲜战争的三观,话说高晓松还蛮牛的嘛,晓松奇谈里好多也有讲到。
  •     学者的书籍 全面分析朝鲜战争 可以参考
  •     搞研究就应该先发财,有钱人去搞。我记得王健林接受采访说自己文笔也好,哪天他退休搞研究,那收集资料能力得多强?
  •     沈志华著的这本书,史料详实全面,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新视角,也教给读者如何进行研究,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     因为亲人的缘故,喜欢读这段历史,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自豪感到现在仍是可触摸的,读过王树增写的《远东朝鲜战争》,读过大卫哈伯斯塔姆写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对比着看看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理解,会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中更加接近真实。
  •     利用已经公开的文献、电报和访谈录以及其他学者研究的结果重新构建了朝鲜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对于研究冷战时期中苏关系,东北亚局势都很有帮助,而本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政治及经济方面,对于朝鲜战争军事方面的描述不是很详细。
  •     视角独特,全面展示了朝鲜战争背后的种种政治斗争。
  •      一、目前对朝鲜战争“谁是最大受益者”的几种争论
        学界从来不缺少争论,在“朝鲜战争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一问题上更是如此。大陆学界传统的看法是和政治家们一致的——朝鲜战争的出兵决策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如果让美国侵略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我国将难以安定从事建设,国际国内反动气焰石壁嚣张,于中国、于东方各国都极为不利”。而对于战争的意义,则认为“中国人民由于这个胜利而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部分对帝国主义曾经存在恐惧和幻想的人们也由此受到深刻教育而觉悟起来。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但是,随着学术自由空气的张扬,学界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部分学者对于战争得失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为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一书观点: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某些方面得不偿失;具体而言,中国的代价至少有三方面——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付出了巨大的兵员伤亡,失掉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至于对手美国,也没占到太大便宜——与中国敌对20年未建交,在联合国也丧失了国际威信,犯了战略错误。与此相比,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苏联——美中交恶,大大巩固了苏联的东方战线,中国被更紧的缚在了他的战车之上;他虽然曾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但大多有偿;提升了苏联对西欧的威慑力和对东欧的控制力 。这种观点曾在八九十年代深得人心,以至很多人对抗美援朝感到失望。
        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观点也受到了批判。目前国内以杨奎松、沈志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利用美苏档案和大陆解密档案综合分析后认为,朝鲜战争并非是斯大林一手策划将中国卷入战争的“阴谋”,也非斯大林与毛泽东共同策划而由金日成直接发动的“共谋”,相反虽然斯大林和毛泽东在战争初期的一些问题上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毛泽东的出兵决策是反复酝酿后独立做出的而非受到斯大林的强迫。 战争使中苏的同盟关系由一纸协议发展为全面的“同志加兄弟”,避免了朝鲜政府流亡中国东北的不利局面。 苏联在战争中有所得益,但是中国也并非被玩弄在股掌之中。
        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朝鲜战争似乎无可选择。
        二、“理解”历史
         马可.布洛赫在他那本有名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研究历史可以有批判,但面对古人,我们应该更多些理解。当我们以“理解”的心态去打量朝鲜战争那段历史时,也许才能体会到当时决策者的矛盾心态,才能明白历史本身的无情,才能看懂所谓历史规律和阴差阳错。
         如前文所述,不论毛泽东还是斯大林,在朝鲜战争的介入问题上都曾经犹豫两难,苦于取舍。其实这种矛盾心态实在人之常情,伟人在决定千万人生死、国家前途命运这种大问题上也不敢掉以轻心。而在决策当中,国家利益自当是最高目标,但决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发“事后诸葛亮”的议论,只用国家利益作为判断标准,甚至闹出那种“引用杜勒斯电报证明美国无意侵华而推断出兵决策失误”的笑话。在那个特殊时代,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对那一代人的意义,这种意义也许今天很难理解,但是无论中苏,都有着这份情结。对于某些问题和话语的解读,只有深入到这种意识形态给时代人们的影响,才能得出结论。
         至于战争的收获,前文已经转述很多观点,毋须画蛇添足。其实,战争这种人类最后也是最血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标志着妥协的失败,因而他到最后往往没有赢家。朝鲜战争亦不过如此。连被学者怀疑得益最大的苏联也亲自培养了中国的反叛性格并亲自帮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从此苏联的东方边界出现了一个世界大国——往往任何国家都不期望自己有个强大的邻国。不过,沿着理解的脉络继续走,探寻“抗美援朝”对于恢复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意义、对于由此展开的新中国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意义,会有更多启迪——即使没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我们通过五六十年代的报章和人们零散的回忆也可窥见一般。
         历史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是很多人共同演绎的大剧。在互动中,信息不对等,资源不对等,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要求所有演员都按照剧本要求的那样唱和,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对剧目的理解。于是当剧情出现如朝鲜战争中联合国要求停战的转机时,并非所有人都会去反应,后人便也无法苛责毛泽东没有抓住停战之机——甚至连嗟叹也不必。历史的规律和历史的阴差阳错往往就是这样耦合为一。
  •     500页的大部头,近50页的材料引用名录,沈志华耗费之功,材料所取之完备,无出其右
  •     中共党史界的有名学者,写的书非常值得一看,对于全面理解朝鲜战争很有帮助
  •     关于中苏关系方面,沈老师可是大家啊!这本书吧中国出兵朝鲜与两级世界的冷对抗联系了起来,对中苏当时的决策进行了研究!
  •     论证翔实,逻辑严谨。沈教授的著作和演讲真的不一样,著书和口才都很厉害。佩服
  •     挺好的,有很多战争细节还原出来,比看历史书丰富多了,我挺喜欢,希望你也能爱它。
  •     多谢辉神
  •     历史研究需要无一字无来历,这就要求必须利用原始资料进行研究,而不能臆想。沈志华老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自费到俄罗斯复印原始档案,在海内外的档案馆搜集原始资料,并经过相互印证和分析,才能写出这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力作,澄清了很多宣传的不实之词。听过沈老师关于朝鲜战争的讲座视频,沈老师口才很好,讲历史象讲故事一样生动,但讲座因时间有限,传递的内容有限,要了解那一段历史,还是要看本书。
  •     又可以回到一个老话题:历史的作用,看清楚历史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或者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无法改变;历史上的人物,存在过就是存在过,或者说死了就是死了,他们不在乎还没成为历史的人们怎么看他们。

    那么,历史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好好看清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前因后果,就是一场好训练,于是我们能够学到好好看清楚自己,好好看清楚当下的能力。如果草率地给历史事件、历史任务下结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那里不关痛痒地看着你,你唯一得到的就是一场训练错误的训练,而后耽误你自己。

    这就是上帝给凡人们设的一场游戏:不保证结果相同,但保证机会平等。于是,一股脑地把正确的和错误的都放在你面前,自救者,神救之。

    所以我一直敬畏历史,敬畏这些已经过去的人和事,不敢由着性子胡下结论。我根本不敢保证自己完全看清了历史,但我知道被看清了的历史一定是平淡无奇的,有一些平淡无奇的前因后果。只要让我看到平淡无奇,至少我敢揣测:离看清,不远矣。

    本书为那场战争给出了平淡无奇的前因后果:每一方都有些必须要顾及的利益,每一方都在踏踏实实地思考,每一方又都没办法完全理性地思考,于是出来了一些理所当然的行为。天大的事,和最小的事,都有非常相似的成因。

    嗯!这我就踏实了!非常好!
  •     也只有中文能相同的内容翻来覆去讲还不重样
  •     不仅可以探究朝鲜战争的相关问题,还能对当时的中苏关系有所了解
  •     对朝鲜战争很喜欢,,买了好几本关于朝鲜战争的书,这本书是领导层之间的~!
  •     对喜欢中苏历史关系的人来说是一本比较好的书。其中的观点和事实,相信很多了都是不知道的,特别是与学校中的教科书有很大的区别。以前总觉得苏联老大哥好,其实苏联也就是考虑自身的利益才采取相对的措施,真的和当时的美、英帝国没什么两样。“没用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苏联将这句话发挥的淋漓尽致。
  •     写的很好
  •      这文笔得扣一星
  •     看看吧
  •     已购。
  •     一个老谋深算的大叔和一个涉世未深的年青小伙~据沈先生研究,中苏结盟是在朝鲜战争后才真正有实质进展。。
  •     出于拉拢中国与保证蒙古独立的考虑,苏联被迫让步与新中国签署了中苏同盟条约,这种让步不仅造成了苏联对中国的猜疑,而且为在朝鲜挽回诸如远东军港等在中国丧失的利益,苏联积极鼓励金日成武力统一南韩。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中国不计牺牲发动的抗美援朝重新获取了苏联的信任,进一步巩固了中苏同盟,但却在国际外交上大受孤立。全书读毕,实在是替金日成大元帅着急。
  •     沈志华代表的是朝鲜战争研究的最高水平
  •     很专业,很严谨。可以和王树增的 远朝鲜战争 一起读
  •     共和国一段难忘的经历,对于究竟谁开第一枪,这个已经没有意义,那应该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只是,我们过去所看到的,并不够完全。很可惜,直到近些年才有时间来读书,这是以不再奋斗,生活恬静,也就是不思进取为代价的。但是,停下来,不再进步,获得内心的提升,这样才是过去所谓“内圣”,至于是否“外王”,于我何加焉。
    读历史,能够有很多的感触。沈志华老师的书籍,生动,不枯燥,条分缕析,观点客观。历史的背后,有更为真实的历史,我们已经无法还原了,但是,能够尽可能去接近他。
  •     冲着朝鲜战争和沈老师来的,先买两本看着;回头再看看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     史家之绝唱
  •     前段期间跟父亲去购书中心,作为越战老兵的他选择了一本跟抗美援朝相关的书籍,这几天我有时间也顺便浏览了一下。朝鲜战争是美苏中朝四国的联合博弈的结果,各有出发点,各有诉求,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停留在中国的司徒雷登终于离开了这片神奇的东方土地,标志着从此中国彻底倒向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西方世界彻底决裂。中苏同盟的建立,偌大一个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无疑使苏联集团的力量倍增,共产党的势力也得以在亚欧大陆连成一片。同盟条约的签订在为中苏两国罩上了一圈安全和发展的光环时,也引发了它们之间民族利益的冲撞,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心底留下了猜疑,忧虑和怨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被表象所蒙蔽,而无法解释后来在中苏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和中共经验的态度也是这样。
  •     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时候看似庞大复杂的国际纷争,有时可能就是由于几个人的心智情绪?
  •     一本好书,不仅仅讲述了朝鲜战争期间的中苏关系,也对整个中苏关系从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到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的中苏关系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很有收获。
  •     了解了战争的各种细节以后,对60多年前的英雄们充满震撼和感动之情。了解历史原貌越多,越能正确评价,并从中受益。
  •     这其实是一场 领导人的战争,想要真实的掌握历史事实还得好好读诗书。
  •     沈志华是研究苏联问题和中苏关系的专家,而且是利用前苏联档案最多最成功的学者之一
    而这本书又是沈志华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资料翔实、论证严密,非常值得一读
  •     “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呵呵
  •     满分!第一章战前苏联策略,第二章中苏试探,及余章 停战和谈尤其精彩
  •     读的版本是2015年8月版
  •     可以更好的了解朝鲜战争
  •     作者在充分掌握并比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对朝鲜战争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非常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这种严肃的学术性,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对历史真实,以及这种真实所包含的历史复杂性的艰苦探索
  •     虽然是选修课要读的书,但看完了真的觉得不错,还原了历史~作者大大太厉害了
  •     本人历史底蕴不是很深厚,但是从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就爱不释手。原因有以下方面:一、内容充实,且有理有据,论证充分。二、内容系统全面,从国际局势、战争、外交等多角度全方位阐释四十到六十年代,苏联的远东战略,与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思路明确,是一本了解那段特定历史的好书。
  •     这是想了解朝鲜战争的人无法跨越的第二本书。对这场战争,沈兄有独到的真知灼见,很有历史感。
  •     毛泽东斯大林大大地厉害
  •     沈老师对于苏联史的研究是基于史料基础之上的,客观而不为政治而著史,读后受益匪浅
  •     本书作者较客观并详细得描写了朝鲜战争前期毛泽东与斯大林对于一些重大决策的心理活动过程,,并引用了较多已被解密的中俄两方的资料,使人信服,,并且文字既不生硬也不难懂,,很值得一读。。。对于理解朝鲜战争的前因后果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沈志华研究的中苏关系,是最值得看的,也是最权威的。
  •     虽然名字里有朝鲜战争,但感觉只是一个引子,重点在中苏同盟的形成,尤其是毛泽东和斯大林外交决策的较量。最后的感觉就是像纳了一个投名状,斯大林乐于支持毛在区域内的领导地位,毛也愿意有限服从和合作。还有最后一章,战争最难的永远是如何结束
  •     不否认毛泽东的革命热情,但从结果上看,朝鲜战争的确像是新中国为苏联纳的投名状。两次停战机会的丧失实在令人惋惜,余论七的结论触目惊心。
  •     沈志华老师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沈老师著史非常严谨,在利用史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从而使得这本书非常有史学价值。
  •     人们一般都只喜欢看战斗场面,很少去分析战争起因,本书很好的通过大量档案资料,介绍了朝鲜战争的起因,及相关各国的决策动机,很值得一看
  •     这本书公开了朝鲜战争不少内幕,甚至连当时的电报和文件都有照片!分析了各方各面的事情!不错的书!
  •     沈志华教授的研究不易,从苏联买档案资料,在国内找资料,我看了之后觉得写的不错!
    历史远比我们读到的课本上的复杂和纠结,看看过去的事情,有时候感觉也挺好的!
  •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大二那年,感觉自己第一次从教科书的历史藩篱中逃脱出来,从此也开始关注沈志华先生的书和博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其性质和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人(除了极个别国家和地区)都已经(重新)给它定义了。
  •     jm eaf 9m nom roa tm6f r7 noa 86f noa 96a ro7 h6g y7a 4a6g la roa ym ta b6a 4m c6f ta b6a 4m pa6fb t7 ta b6a 4m y7f ro7 4afb 4m noa ta b7 y6f ro7fb roa j7f roa ro7fb 5o6fb o7 cm6fb 9m6f 4afb pa6fb ea7 4afb 87a noa yg ea6 rm roa 47f tm6f yg h7f noa rma ia6fb 96 roa ra 47f ea6 rm ro6fb yg ta 86fb y7f om6 om6 tm im6f tgm 5a 7j 5o6f no7fb eafb ea 9a y7
  •     前半生,档案砸掉了沈志华的饭碗;后半生,档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人生中的大悲与大喜都与档案密不可分 。   “我差点被当成杀人犯”,沈志华回忆起30多年前自己的“档案事故”,仍心有余悸。那时他是部队里的技术尖子,却始终入不了党,最后被勒令复员。当时,团长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不能跟你说是怎么回事,但是你留在部队里是没有前途的,还是回到地方发展吧。”   后来,指导员到北京出差,终于忍不住吐露了真相,“看你这么傻乎乎地蒙在鼓里,我真是不忍心,如果你档案里的那份东西不拿掉,你永远都没有前途。”原来有人揭发沈志华曾经杀过人,部队虽然查无实据,但却将这份材料放进了他的档案。   沈志华根据指导员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揭发者,问“你认识我吗”?对方说不认识。表明身份后,对方承认自己是为了积极表现,瞎编的。沈志华让他写了证明材料,这才把“杀人材料”从档案里抽了出来。   “如果我找不到那个人,我这辈子冤不冤?都不知道为什么?”说起此事,沈志华至今还愤怒不已。   “杀人”事情虽然抹平了,但档案的风波还没有完。粉碎四人帮前夕,他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反革命帽子,被投入监牢;第一年恢复高考,又因为档案政审不合格,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以后破格考上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又不能够毕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志华的档案无人接收。   沈志华自嘲自己的前半生真是倒霉透顶。他成为了无业人员,不得不下海,好在从商的运道还不错,他成了一名富裕的书商。沈志华谈朝鲜停战谈判
    1992年,已是成功商人的沈志华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意,开始研究国际史。他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定位在苏联史、冷战史和中苏关系,并把大量精力放在解密档案的搜集上。   沈志华说,如果把历史研究者看作厨师,档案就是食粮,没有一手档案,难为无米之炊。
  •     重温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真实再现当年的中国和苏联、朝鲜的关系。
  •     这本书描写的很多东东,都有史料做支撑。感谢沈志华老师艰苦而辛勤的工作,让我们了解到这段历史的真相。也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年轻时学到很多历史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分析,去判断,去甄别。
  •     沈志华的书超级棒,学术扎实,资料丰富。
  •     换封面了
  •     好啊,侧重国际关系方面,打破了神话,不过军事方面又欠
  •     读了一半,大概搞通了从新疆到东北到旅顺港到外蒙古到台湾到朝鲜这些看似无关联的事情之间,国家间的博弈,很精彩
  •     对于朝鲜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得失,分析的比较清楚和客观。注重文献分析。
  •     沈志华教授在中苏关系史方面以发掘新史料为特点,利用解密档案几乎能够重写中苏关系和共和国历史。朝鲜战争的爆发争论几十年,其实真正不知道的只有普通老百姓。这类著作有理有据地颠覆了官方的宣传,最终也得到了认可。
  •     虽然是同盟,但是双方都在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毛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才博得了斯大林的信任,哪有什么老大哥好兄弟,说到底还不都是利益。
  •     非常详细的史料分析,表明了治史者的严谨态度,也对这场战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对中苏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     希望沈志华先生再多出一点学术著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档案的,让那些胡编乱造历史的人见鬼去吧!
  •     个人认为买了冷战五书就没必要买这本了
  •     前面内容貌似与《冷战五书》重合太高
  •     国家利益锱铢必较
  •     主要看作者的论证。可能之前看过沈志华的文章,观点没有什么新鲜。1.中美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越过38线。2.金日成在军事上就是sb。3.斯大林或成最大输家。
  •     做得一手好生意。提出框架,虎头蛇尾。整体有点偏苏中朝,特别对苏。
  •     内容翔实,有理有据,陪伴我一个多月的枕边书
  •     给图书馆买的,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图书。沈志华是这方面的庄家,也是想看看他到底从俄罗斯搞到的档案有多少价值。
  •     老师上课时推荐的,我们课程的选读书籍,对苏联,朝鲜战争有新的认识
  •     虽然感觉到论点略偏向中国,但至少是给出证据下的论述,也能对当时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有一些了解。
  •     通过资料详细的整理描述了朝鲜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两位领导人在基于当时情况下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一部对朝鲜战争的较务实的评价
  •     去年读完,补注。 让人多少了解了朝鲜战争的一些内幕,不过还不过瘾,感觉缺一些什么。
  •     书中有很多中苏领导人的通信资料,从中苏领导人之间的博弈看朝鲜战争的前因后果。分析详尽全面
  •     对了解中苏关于朝鲜战争的情况有比较有益的帮助
  •     太祖的外交方针还是很灵活的
  •     火力集中,自然透彻。
  •     听马鼎盛先生推荐的他,沈志华,跳出了中国教育体制,走出了一套自新的史学研究之路,很独特,很实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家致富后,没往自己学业初衷,不忘本,将兴趣与事业、商业巧妙结合。
  •     我发现看过沈志华的演讲集对一般读者就够了,其他的都是深入讲解,适合专业人士看。
  •     大量苏联的材料,档案,严肃的题材外加严谨的叙述,历史不是传闻的那么简单,每一个讲出来的故事后面都有无数阅读的心血,沈教授最后那句会在历史海洋中继续奋勇拼搏真是激励后生。
  •     他喜欢看战争的书,不错。
  •     是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读图书。
  •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错误的战争。
    了解下。
  •     读得特别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