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地理 > 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32861842
作者:华林甫
页数:510页

作者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内容简介:本文“历史地理学”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之初,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诞生于30年代。由于这门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融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勃勃生机,在20世纪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成果丰硕,而且为国家建设贡献了智慧,从而使该学科成为历史学各二级学科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站在新的世纪里,回顾上世纪历史地理学学科所走过的道路,对以往主要学术论著加以客观介绍、评述和总结,不仅可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而且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且必将促进学科本身的建设和发展。所以,《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以20世纪百年间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学人、学术成果为基础,以专题为板块分为14章,辅以学科大事记,回顾了上世纪本学科的这段学术历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沿革地理阶段(上) 第二节 沿革地理阶段(下) 第三节 从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过渡的阶段    第四节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第二章 关于学科性质与理论的讨论 第一节 从属于地理学的观点 第二节 历史学分支的观点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新说 第四节 学科体系、各分支学科理论的探讨 第五节 简短的结语第三章 学科基本建设的成就 第一节 奠基之作:《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二节 专题性、区域性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出版 第三节 历史地名工具书 第四节 通论性著作 第五节 学术园地 第六节 结束语第四章 学人、学派与学界现状 第一节 顾颉刚: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第二节 谭其骧复旦大学 第三节 侯仁之北京大学 第四节 史念海陕西师范大学 第五节 学术组织、学术队伍与学术会议第五章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历程 第一节 历史时期水系、水体变迁的研究 第二节 海岸线变迁研究 第三节 历史气候研究 第四节 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研究 第五节 历史植物地理、历史动物地理研究 第六节 生态环境综合研究第六章  历史政治地理研究(上) 第一节 总体鸟瞰 第二节 断代研究  第三节 民族区域的研究 第四节 逆时针方向巡礼 第五节 小结第七章  历史政治地理研究(下)  第一节 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政区研究 第二节 唐宋时期政区研究 第三节 元、明、清以来的行省制政区研究 第四节 政区的通代研究 第五节 以古察今、古为今用第八章 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第九章 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第十章 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第十一章 历史交通与军事地理研究第十二章 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第十三章 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第十四章 展望未来附录: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大事记后记

图书封面


 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华林甫所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丛书”之中一本。为了学习如何撰写综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对此书进行了阅读。全书共十四个章节,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是学科总论,包括学科史以及学科方法论等,分别为“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关于学科性质与理论的讨论”、“学科基本建设的成就”以及“学人、学派与学界现状”这四章。第二部分为第五章到第十三章,可看作分论,分别综述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聚落地理研究、历史交通与军事地理研究、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以及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第十四章为第三部分,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从整体结构来说,不难看出分论部分中有关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综述只用了一个章节,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综述继续细分,花了八个章节。但从篇幅角度就可以看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进行并没有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丰富多样。当然综述写作时,作者的信息获取和再陈述也免不了受到个人背景和个人价值选择的影响。虽然作者在最后一个章节“展望未来”中也提到“历史地理学对长时段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第504页),但是学界对自然地理方面的忽视是一个事实,很有可能源于中国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这一人文学科的深厚渊源,以及多数研究人员的历史学背景而非地理学背景。从全书结构中可以看出另外一个鲜明特点是,一共花了两个章节来综述“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在这两个章节中,一个主题为“历史疆域研究”、另一个主题为“历史政区研究”。这一特点或许可以间接反映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比重之大。之所以历史政治地理研究这么繁荣或许和中国的沿革地理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不过作者也特意谈到了从沿革地理向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转向。在296页,作者谈到“政区和地名研究不应局限于它们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还应该探求它们变化原因,找出规律”,在他看来,不仅仅囿于单纯的复原而在复原的同时寻找变化原因和规律的过程即是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区别于传统沿革地理研究的部分。他之后说到,理想中的“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有待继续探索:“从学科的结构与分类来看,传统的沿革地理的主体部分——历史疆域政区和地名考证——应该发展成为历史政治地理学。但直到20世纪末,这一新的分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阅读本书主要是学习了一些撰写综述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综述写作过程中需要包含学界的各方观点,而不仅仅是自己所认同的观点。如,第183页提到的毛乌素沙地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第二,综述写作中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仅仅是进行信息的罗列。比如,第65页,作者提到有关历史民族地理学的命名时说道“不过,他们文中所称的‘民族历史地理学’,敝意以为可以按照历史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习惯叫法,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笔者十余年前已称之为‘历史民族地理’。”以及第499页作者说“故而笔者认为王漠《汉唐地理书钞》所辑《图经》质量不高。故而从事研究时不能直接引用,但可当做资料索引。”第三,综述写作过程在选取文献时要尽可能的详尽但也要有重点,以一种理清学术史脉络的逻辑顺序来撰写。在表达清楚谁提出什么问题又解决到什么程度之后,可以对该工作进行评价和判断。这个评判可以是自己做的,也可以是引用别人的评判。除了吸取到一些综述写作的经验之外。在阅读《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一书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很有趣。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就谈到“如今它(历史地理学)既是历史学的二级学科(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也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见于第44页)。”同时又提到侯仁之先生强调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为地理学,谭其骧先生在承认地理学属性的基础上也强调运用历史学方法的重要性。作者进行这样的铺垫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学界对“历史地理学”有着属于“地理学”一个分支的“官方认同感”,可是在后文却又会时不时的发现,综述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地理学方法与视角有时被认为是新鲜的。比如,正是前文提到的在本书中鲜有笔墨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在作者看来“有的已经引起了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界的重视,有的已在国土整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但却没有在历史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本的原因在于地理条件没有在历史研究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第132页)”。如果说“历史地理学”本身就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那又何谈“引起地理学界重视”;如果说“历史地理学”本身就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那又何谈“地理条件没有在历史研究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所以,在这本综述中,我们虽然可以感受到在理论层面有关“历史地理学”确实具有地理学属性的浓浓认同感。可是在实务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是遵循多年累积下来的学术范式,以更偏向历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联系在大学学系设置下,“历史地理学”这一专业也大多归属于“历史系”之下,同样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实际情况。本书中即有实例可以看出作者内在对“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的认同。比如,第370页作者提到“李孝聪《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从历史城市地理的角度,以今华北平原三个唐代后期出现的区域中心城市定州、镇州、魏州为案例,分析了他们形成、演化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探讨了藩镇中心与辖区内城市层级结构的统合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路径。”可是从这一段话中,分明可以看出,李孝聪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分析以及对“藩镇中心与辖区内城市层级结构的统合关系”的研究从方法论来讲在地理学角度来说是常见的城市层级结构的研究,而作者一句“突破传统史学研究的路径”似乎在潜意识里把“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学”属性抛在脑后了。另外,作者曾摘录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一文部分内容:“目前,计量分析、地理考察以及新方法的运用在这一领域(历史城市地理)中还是不够的。”之后又接着评述:“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种不足仍还存在。”这一点似乎印证了虽然“地理学”的属性是被官方承认的,可是使用地理学方法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其次,地理学史与历史地理学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某某史”与“历史某某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值得人注意。在本书中,作者在分论部分专门列了一个章节“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其中又细分为《尚书•禹贡》研究、历代地理总志研究、历代正史地理志研究以及古地图研究几个部分,与“地理学史”的研究范围重合。但通过阅读这一章节,发觉“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历史地理文献研究”与“科学史”视角下的“地理学史”研究有所不同。前者大概会更加偏向于文献学,而后者研究对象比前者应更广泛,既可包含文献研究又可包含其他,与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有着天生的联系。除了地理学史与历史地理文献研究之间有相同和区别之外。《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中提到的一些“某某史”与“历史某某地理学”的区分也颇有意思。比如第313页提出的历史农业地理不同于农学史:“(在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中)如何科学地界定史料中记载的作物品种、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如何准确地划分各类农业区域,而不满足于直接根据史料确定某一地点的具体情况,都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一页提到的经济史区别于历史经济地理:“通代的全国性经济开发研究,应属于经济史范畴。”这些说法连同之后提到的水利史与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区别似乎给我们以提示:在研究过程中把“空间”要素引入或者提到“地区性”就是地理学问题了,就能称作“历史某某地理学研究”。而这种空间要素的引入并不是绝对的,大概也有一个度的关系。有一些含有“空间要素”的研究也被视为“某某史”,而有一些“空间要素”较弱的研究也被视为“历史某某地理学”。比如,第346页作者提到“择都的基本理论、都城规划建设的基本模式及定都与迁都的理论与实践等”都属于古都学研究,而古都学研究在作者的定义中又属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可这种研究从理论上说归属于城市史或者城市规划史也没有错。作者大概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在第379页总结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候如是说:“从学术界已取得的成果来看,以城市史研究居多,真正的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只是凤毛麟角。”要按这种说法,我们大概可以领悟到“某某史”研究与“历史某某地理学”研究虽然有“空间要素”以及地理学研究方法作为区分,但正如上文所述历史地理学本身使用真正的地理学方法与否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此二者之间也并不一定能画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最后,历史地理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外界对学科的影响问题。从禹贡学会的年代,历史地理学研究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第36页提到《禹贡》半月刊第7卷中有如下说法:“希望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籍此以激起海内外同胞爱国之热诚,使于吾国疆域之演变有所认识,而坚持其爱护国土之意向”。之后,第108页提到晚年(1976)顾颉刚先生写给历史所史地组的信:“又三国时,孙权派遣朱浮等从东海寻求新地,得夷州、亶州,此事见于《水经注》。‘亶’音与‘台’近,说不定即今台湾,此事应请教音韵学者。如竟实然,则台湾之属中国便可使郑成功之占领提前一千多年,有助于外交宣传了。”这两个例子都反映了历史地理学研究在“民族”、“国家”层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正因为这样宏大的现实意义,可能也会导致外界因素对学科的一些影响。历史地理学学界也意识到了这种影响。比如,在对沙漠变迁的相关研究评述时,作者提到“避免政治因素及现行政策对学科结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又如,在第236页作者说“历史疆域的研究建国初期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50年代后继续混淆历史和现实、学术同政治的界限,影响研究进步。尚未完全消除。”第293页作者提到了谭其骧先生对此的态度:“谈到在研究讨论王朝疆域问题时,应持的原则问题,谭其骧说:‘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待这方面的论述往往感情用事较多,实事求是不够。喜欢讲一些王朝极盛的版图所属,不愿意讲这些大版图能维持多久……’”而在后文中,作者又提到了近年来虽然那种源于宏大因素的感情用事在减少,但是“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又受到经济因素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如果说历史地理学所内涵的一些现实意义使其确实容易受到外界对学科内部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地,历史地理学的现实意义同样也可以有推动学术研究的一定作用。比如,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对行政区划战略研究以及行政区划改革的作用、古都学中的“历史文化风貌及其保护”以及“古都保护、改造、建设与开发”的实践意义等,更何况在历史环境变化这样的地理学问题中“历史地理学对长时段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如果说历史地理学研究可以真如同史念海先生所主张“有用于世”的话,那种“有用”也是需要“度”的,如果过分强调它的有用性,不免会被外界因素控制学科自由。以上是阅读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一书学习综述写作以及对一些感兴趣问题的发现和思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也存在着一定缺陷。首先,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利用欠佳。作者在235页小结“历史疆域研究”时曾经提到,现阶段“对少数民族文字资料和国外研究成果的利用还很不充分”。正如历史地理研究中有这一问题一样,本书在写综述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引用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而引用的中国学者所作东西方比较研究也时隔较久(如第374页提到的中西方城市比较研究最新文献是1992年的)。从这里看来本书综述的写作并未放在国际视角之下。其次,本书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综述篇幅较少,不知是因为作者背景以及兴趣点不同之缘故还是“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本来就在整个历史地理学学术版图中地位欠佳。最后,还是前文曾经提到的,“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划分不明显在本书行文中有时会有明显体现,这是否确实隐喻着“历史地理学”研究目前实际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学性质与被理论上认可的地理学性质之间还是有模糊地带和矛盾的。2012.6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学术史的梳理吧,入门不错,但时日已久与现在研究成果还是有断层。
  •     用来检索文献还是不错的
  •     本书较为全面的总结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建设历程,是一步关于学术史的重要著作,通史也为人们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索引条件,值得推荐!
  •     帮同学订的,我也有一本。算是学历史地理的必备书吧。
  •     华林甫教授治学严谨,综论学术,理论强
  •     还不错,纸张稍微逊色。
  •     对比其他书蛮不错的
  •     研究僧历史地理学课程
  •     专业性比较强,适合研究该学科的初学者阅读。不是我想要的增加知识的书。
  •     比我想象的厚多了!本来打算几天看完的,看来够呛!学术性较强!
  •     我估计自己也不可能再重新看了。还是把它从在读挪到读过吧。
  •     华林甫先生不但精于历史地名学研究,于综述类也别有所长。只是书本装帧不够满意,且稍有破损。
  •     物流质量都给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