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公版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深圳市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专用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公职类考试 > 2013中公版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深圳市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专用教材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11510792
作者:李永新
页数:380页

作者简介

《中公版•2013深圳市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是中公教育集团一线专家紧扣近年深圳市职员、雇员考试真题、考试特点等最新考试动态精心编写而成的。书中知识点全、实事新、采用清晰明了的编排形式,契合考生心理。有效地帮助考生复习评估、查漏补缺,达到复习目的。

书籍目录

深圳市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应试攻略
上篇 综合知识
 第一部分 政治基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五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二部分 法律基础
  第一章 宪法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二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行政处罚
   第三节 行政强制
   ……
下篇 职业能力测试

编辑推荐

  中公教育集团一线专家结合多年来的公职类考试辅导经验,通过对近年深圳市职员、雇员考试真题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深圳市职员、雇员考试《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的命题规律、发展趋势及备考策略。图书展示了中公教育最新的研发成果,涵盖易考、常考考点,使考生在强化知识、训练解题的过程中全面把握知识体系。

内容概要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章节摘录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取得物质成果;(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现实的人。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它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的实践本质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规律是人们活动的规律。但本质上人类社会又是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  (二)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统称之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

图书封面


 2013中公版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深圳市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专用教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 名: 深圳市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作 者: 李永新购买地址:中公教育图书商城出 版 人: 董 伟责任编辑: 程文静封面设计: 中公教育设计中心定 价: 60.00元目 录深圳市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应试攻略(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4)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4)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6)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9)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9)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1)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2)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3)第五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4)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5)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5)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6)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7)■第一章 宪法(20)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20)第二节 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20)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21)第二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2)第一节 总论(22)第二节 行政处罚(22)第三节 行政强制(23)第四节 行政许可(24)第五节 行政复议(25)第六节 国家赔偿(27)第七节 行政诉讼法(29)第三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31)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31)第二节 犯罪和犯罪构成(31)第三节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33)第四节 未完成罪(33)第五节 共同犯罪(34)第六节 刑罚(35)第七节 刑罚裁量与执行(35)第八节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37)第四章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40)第一节 民法总论(40)第二节 物权法(42)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46)第五章 公务员法(48)第一节 公务员法的基本理论与分类管理制度(48)第二节 公务员的各项制度(49)■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6)第二章 微观经济(57)第一节 市场主体(57)第二节 市场机制(58)第三节 市场竞争(59)第四节 收入分配(60)第三章 宏观经济(61)第一节 概述(61)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61)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63)第四节 收入分配政策(64)■第一章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66)一、人本原理(66)二、激励原理(66)三、能级原理(66)四、系统原理(66)五、权变原理(66)六、效益原理(67)第二章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68)第一节 政府职能(68)第二节 行政组织(70)第三节 行政决策(72)第四节 行政执行(73)第五节 行政监督(74)第三章 公文(77)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77)第二节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86)第三节 公文处理(94)■第一章 深圳概况(98)第二章 综合实力(99)■■第一章 数量关系——数字推理(104)第一节 数字推理核心知识储备(104)一、数项特征分析(104)二、运算关系分析(105)三、整体特征分析(106)第二节 数列形式数字推理(108)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108)二、等比数列及其变式(110)三、和数列及其变式(112)四、积数列及其变式(114)五、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式(115)六、分式数列(118)七、组合数列(121)八、整数拆分数列(122)九、创新数列(124)第三节 图形形式数字推理(126)一、圆圈形式数字推理(126)二、表格形式数字推理(127)三、三角形式数字推理(129)四、其他图形形式数字推理(130)第二章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132)第一节 数学运算的基础知识(132)一、数的整除特性(132)二、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134)三、奇偶性与质合性(136)四、同余与剩余(137)五、尾数法(138)第二节 数学运算常用解题方法(139)一、代入排除法(139)二、特殊值法(141)三、方程法(142)四、图解法(145)五、分合法(147)六、极端法(149)七、十字交叉法(150)八、逆推法(151)九、归纳法(152)第三节 数学运算题型分类精讲(152)一、计算问题(152)二、和差倍比问题(155)三、行程问题(156)四、工程问题(159)五、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161)六、几何问题(165)七、利润问题(168)八、容斥问题(170)九、推理问题(171)十、对策分析类问题(172)十一、浓度问题(173)十二、抽屉原理(174)十三、牛吃草问题(175)十四、鸡兔同笼问题(176)十五、盈亏问题(177)十六、日期问题(178)十七、方阵问题(178)十八、植树问题(179)十九、年龄问题(180)二十、时钟问题(180)二十一、分段计价问题(181)■第一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核心知识储备(184)第一节 语境分析法(184)一、对应分析法(184)二、情境展开法(186)第二节 关键信息识别法(188)一、关键词(188)二、关键句(191)三、关键暗示信息(192)第二章 选词填空(195)第一节 词义辨析(195)一、词语的理性义(195)二、词语的色彩义(197)第二节 语法与语用(199)一、词性与句法功能(199)二、词语的习惯搭配(202)第三节 成语(203)一、八大常见命题陷阱(203)二、成语特殊题型之成语连用(206)第四节 虚词(211)一、八大复句关系的类型(211)二、八大复句关系的常用关联词(211)三、区分易混复句关系(214)第三章 语句表达(217)第一节 病句辨析(217)一、病句六大类型(217)二、解题指津(220)第二节 语句连贯(223)一、题型解读(223)二、解题指津(224)第四章 片段阅读(229)第一节 主旨观点型题目(229)一、题型解读(229)二、解题指津(229)第二节 细节理解型题目(232)一、题型解读(232)二、解题指津(232)第三节 寓意理解型题目(234)一、题型解读(234)二、解题指津(235)第四节 词句理解型题目(236)一、题型解读(236)二、解题指津(236)第五节 推断下文型题目(238)一、题型解读(238)二、解题指津(238)第六节 标题提炼型题目(241)一、题型解读(242)二、解题指津(242)第五章 文章阅读(245)第一节 考点梳理(245)一、考查词语(245)二、考查句子(247)三、考查语句连贯(247)四、考查细节信息(250)五、考查主旨观点(252)六、考查文章标题(254)第二节 解题方法(255)一、筛选法(255)二、比较法(255)三、排除法(255)第三节 科技说明文阅读专题备考(257)一、三大解题要点(257)二、五种语言关系(259)第四节 文章阅读真题精解(262)■第一章 判断推理——图形推理(268)第一节 图形推理核心知识储备(268)图形构成(268)一、点线角面(268)二、封闭开放(272)三、图形部分(273)四、图形种类(274)五、元素位置(275)几何性质(277)一、对称性(277)二、重心(278)三、面积和体积(278)图形转化(279)一、移动、旋转、翻转(279)二、图形叠加(281)第二节 图形推理题型分类精讲(282)一、古典型图形推理(282)二、视觉型图形推理(283)三、九宫格图形推理(285)四、空间形式图形推理(287)五、其他形式图形推理(290)第二章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293)第一节 逻辑判断核心知识储备(293)一、找突破口法(293)二、假设法(295)三、排除法(297)四、排序法(298)五、图表法(298)六、计算法(300)第二节 逻辑判断题型分类精讲(301)必然性推理(301)一、直言命题(301)二、复言命题(307)可能性推理(315)一、削弱型题目(316)二、加强型题目(323)三、前提型题目(327)四、解释型题目(330)五、评价型题目(333)六、结论型题目(335)第五章 判断推理——事件排序(338)第一节 事件排序解题基础(338)一、事件排序的基础知识(338)二、事件排序解题步骤(338)第二节 事件排序解题全攻略(339)一、直接排序法(339)二、代入排序法(339)三、排除法排序(339)四、首尾排序法(340)第三节 事件排序实战技巧(341)一、综合运用解题方法(341)二、合理运用背景知识(341)三、比较选项得出答案(342)■第一章 资料分析阅读技巧(344)一、文字快速定位法(344)二、表格交叉项法(345)三、图形要点抽取法(345)四、综合分析法(346)第二章 资料分析概念(348)第一节 计算型概念(348)一、百分数与百分点(348)二、增长量(349)三、增长率(350)四、比重(352)五、倍数和翻番(353)六、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354)七、进出口额(355)八、指数(356)九、计算型概念的综合考查(356)第二节 理解型概念(358)第三章 资料分析计算技巧(361)一、尾数法(361)二、首数法(361)三、取整法(362)四、特征数字法(362)五、范围限定法(363)六、乘除法转化法(364)七、分子分母比较法(365)八、分子分母差额法(366)九、运算拆分法(367)第四章 资料分析题型分类精讲(368)一、计算题(368)二、排序题(369)三、计数题(370)四、趋势判断题(372)五、综合判断题(373)六、假设条件题(375)七、查找题(376)八、特殊选项题(376)2013年深圳公开招考职员、雇员考试课程体系(347)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49)上 篇 综合知识第一部分政治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某种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把产生于人自身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灵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把个人之外的某种精神,如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一、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①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二、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2.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过程。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三、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二层意思: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一、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的发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二)认识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就是实践。实践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②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并取得物质成果;(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现实的人。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它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3.社会的实践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规律是人们活动的规律。但本质上人类社会又是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二)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统称之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二、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2)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这使得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他们之间总会有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三)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2)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人的本质和价值(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属性或人性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情欲本能等。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等等。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1)人的价值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意义,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创造价值。人的价值不同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2)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目的和工具的关系是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个人价值的问题实质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条件及其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2)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的特殊性。(3)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运动的发展。(4)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5)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确立(1)首次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2)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刘少奇;(3)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刘少奇《论修改党章报告》;(5)全面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和党的十二大党章;(6)党的十五大报告江泽民对毛泽东思想新的科学界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时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和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即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2)标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4)中共二大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纲领,中共三大确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中共四大形成了工农联盟的思想。(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时间: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和中期,即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2)标志:在开辟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同党内盛行着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不仅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而且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不唯书、不唯上,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初步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3)代表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4)“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时间: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2)标志: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其主要成果,一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前途、纲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二是总结出了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三是实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主要标志。(3)代表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等。(4)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四)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2)解放战争是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是: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原则,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新阶段。■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即国体;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将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措施概括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毛泽东在1928年10月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月又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文章深刻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总结了井冈山和各地的斗争经验,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客观条件: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怎样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国民党被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2)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中只剩下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虽然退出革命营垒,但仍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压迫和限制,“九一八”事变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发生变化,但被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所忽视,丧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时机。(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实质上是两个政权和两种军队带有阶级对抗性的合作。(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1948年中共中央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标志着我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5)党的统一战线采取的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1)党的思想建设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和最核心的内容。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2)党的组织建设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写入宪法。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是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两翼。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理论在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心内容,也是最有理论创造性的一个方面。(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1.对农业改造(1)时机:土改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个体农民互助合作,先合作化后机械化。(2)方针:积极领导,稳步推进。(3)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阶段: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社会主义性质)。(5)阶级路线: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2.对手工业改造(1)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2)方法: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3)步骤: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1)改造前提: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仍然具有两面性。(2)基本政策:利用、限制、改造。(3)改造形式:从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到部分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司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4)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对资本家和资方代表按照“包下来”的方针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作了人事安排,还保留他们的高薪。(5)阶级路线:把对企业改造和资本家改造结合起来。(6)历史意义:创造性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一、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1956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指导方针1956年5月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把它确定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冒险主义。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精神。2.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五种关系,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到1962年,中央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国民经济安排必须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一、实事求是(1)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问题。(2)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二、群众路线(1)群众路线是我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2)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上的。(3)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4)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毛泽东)。(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江泽民)。三、独立自主(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一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本国的力量。(2)无产阶级的事业是相互支援的事业,我们不但不反对外援,而且还要争取外援,但我们不能依赖外援。(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四、三者的关系(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它在这三个方面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2)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它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奠基之作。(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命题: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问题(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经济纲领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文化纲领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1)“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一个整体。(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我们才能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1)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3)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2)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4)主要方面: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2)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4)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方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有八大方面:(1)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2)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4)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5)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6)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7)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8)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3.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1)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2)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真 不好评价,不全面吧,只能说,总体还好,YYYYY
  •     这书并没多少优惠 作为考试看一遍也就用不上了
  •     同事说一般般,里面的知识点不怎么完全。
  •     边看例题边跟着做题,解析很清楚也易懂,还教了很有用的方法,题目都挺经典,第一次接触公务员雇员职员题目的可以看看这一本.
  •     内容很枯燥,还没考,不知道有没有用处,但是连目录的序号都有错,哎~~所以期待不大有用呢。。。
  •     内容紧贴大纲,是本不错的辅导书。中公值得信赖
  •     第一次买 很实用 覆盖面广。
  •     基本是国考或省考拼拼凑凑出来的题目,没有针对深圳市考试真题,大多题目都看过了,没意义!所以如果有国考或省考书,完全就没必要买这本书了,中公就是忽悠人的!!!此书不值得这个价,没有参考价值!!!表示很是失望,看来买了中公的国考书就不要再买其他任何书了,都是赚钱的行当!
  •     第二天就送到了,包装也好
  •     很好,综合知识很全面丰富
  •     送货速度很快,东西也很满意!
  •     还行吧还行吧…………
  •     好用!谢谢!
  •     质量好,内容充实,是本好书~
  •     这本书没有给我上网学习卡
  •     中公的公务员书籍,一直都是难度适中的,好听点就是紧贴考试真题,难度真实,不好听,就叫做没有预见性,怎么说呢,作为考生,还是必须做中公的试卷的,这样心里更有底!
  •     值得一读。对考试还是比较大的用处。
  •     挺好的呢,只是有点慢,不知道在哪里配货的
  •     内容还不错,综合知识看着头疼
  •     书都是要靠自己好好运用的。。。
  •     给个好评,还没看。
  •     内容分类很细致,希望能有更多的例题详解就更完美了··
  •     送货快而准
  •     纸张质量不错,很好~
  •     备考经典!比在书店买便宜好多
  •     距离考试很近了,一直用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     有深圳雇员的考试题就更好了!
  •     还行,题目很新
  •     不错,只是没有习题
  •     书很好,加上自身的努力,我考上了~
  •     这本书和我在外面看到的一模一样。而且就是他有大量的题,还有方法。才想要买的。原本在外面看到是60元钱的。但是想想说看看当当网有没有,一看,30元。就马上购买了它。很好。书非常的好。而且,寄过来也保持的很好。这是最满意的地方。就是最害怕的就是寄了过来就折了。
  •     应该还可以。应该。还没开始看。
  •     很实用的教材,虽然考试没考上。
  •     正在做,不错,18号要考了
  •     还没有看完整书,里面的内容很齐,但是,讲解的不太清楚,最好是在后面附上几个试卷,那就是更好了。
  •     不错不错啊!潜心修炼,还是可以的。
  •     书的内容很好,到货很快。
  •     之前也买过中公的书,印刷纸张比这个好
  •     要买的才是这本,这次买对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