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公司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802114975
作者:[美] 泰德·C. 费晓闻
页数:306页

作者简介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中国人压抑已久的生产能力,中国正发展为“工业超级大国”,全球经济秩序也因此发生深刻的变革。菲什曼说,在美国沃尔玛超市里销售的商品中,有70%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现在不仅是玩具、服装和电子消费品的最大生产者,而且还迅速地升级到汽车、电脑、生物、航空、通信生产领域。CNN在报道最近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一个通信展时,两位主持人就惊叹中国参展厂商的数目已经超过了美国。
“中国制造”席卷几乎所有工业制造领域,美国公司根本无力招架,作者说,它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到中国设厂,要么关门大吉。而美国企业出走中国,直接导致美国国内的就业水平降低,也因此造成了美国人薪水的减少。但是到中国设厂对美国企业也是福祸相倚,因为中国公司会学走美国的技术,然后复制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却更低。这样,大量廉价的中国货又拥入美国市场,美国贸易赤字也因此节节攀升。

书籍目录

序 世界因中国的增长而变小
巨大的劳动力市场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厂的工人意识到了什么?
数字告诉我们什么——它们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惊讶还在后头
跟着钱走——到中国去
实力变化导致新秩序
第一章 乘着悠闲的游船看快速变化的中国
台湾怎样“入侵”上海
火箭式建筑
第二章 反对旧思想体系的革命
13多亿人的大脑
共产主义的一亩三分地
集体化及其弊端
18位农民是如何拯救了中国
用资本武装到牙齿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三章 要想生产160亿双袜子。先得犯法
借时间来买未来
需要整个村庄才能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皮带厂在麻省关闭,同时有上千家厂在中国开张
只要你造起了工厂他们就会来
熊彼特在21世纪
第四章 和乔治·杰森在北京相遇
模仿的魔力
源源不绝的现金
妖魔是如何从瓶中逃脱的
深圳的劳动妇女1
为钱而工作得更认真
深圳的劳动妇女2
明亮的工厂,黑暗的城市
男人在哪里?
淘金
请多一些果汁
地平线上的毒雾
“我必须将我的妻子带到中国看看”
龙之动力
公路卫士
第五章 “毛主席”卖起了汤
吃好喝好
拉面飞舞
流动的宴席
毛家菜
第六章 窥镜里的中国
全球化的玉米迷宫
……
第七章 中国价格
第八章 后来者居上
第九章 盗版问题
第十章 中美经济
第十一章 中国的世纪
第十二章 最后一个故事
译后记

编辑推荐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中国人压抑已久的生产能力,中国正发展为“工业超级大国”,全球经济秩序也因此发生深刻的变革。菲什曼说,在美国沃尔玛超市里销售的商品中,有70%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现在不仅是玩具、服装和电子消费品的最大生产者,而且还迅速地升级到汽车、电脑、生物、航空、通信生产领域。CNN在报道最近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一个通信展时,两位主持人就惊叹中国参展厂商的数目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制造”席卷几乎所有工业制造领域,美国公司根本无力招架,作者说,它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到中国设厂,要么关门大吉。而美国企业出走中国,直接导致美国国内的就业水平降低,也因此造成了美国人薪水的减少。但是到中国设厂对美国企业也是福祸相倚,因为中国公司会学走美国的技术,然后复制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却更低。这样,大量廉价的中国货又拥入美国市场,美国贸易赤字也因此节节攀升。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泰德·C.费晓闻 译者:韩伟 等

章节摘录

  费晓闻,美国著名的、有着资深商业背景的新闻评论人。长期为《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Times Magazirle)、《哈泼斯》(Harpers)、《今日美国报》(LJSA Today)等媒体供稿。他的评论经常被美国公共国际广播电台的市场栏目(Marketplace)引用。他曾供职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1992年以前经营自己的证券交易公司,现定居芝加哥。

图书封面


 中国公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9世纪,中国地名在美国城市测绘定名是非常受欢迎。美国的贸易商乘着快速帆船,从中国带回了时髦的丝绸、精致的瓷器和高级茶叶、大笔大笔的进账。让谁不羡慕?总共有32个城市叫“广州”,36个“中国”、“中国林”、“中国山”,或“中国”什么的。有不少于14个城市叫北京。现在中国也是这样,看看那些楼盘,什么“纳帕溪谷”,什么“加州水郡”,什么“枫丹丽舍”,还有什么幼儿园也是“哈佛双语”,“牛津双语”。看来这种崇洋媚外,自古皆然,天下大同。
  •     原作者和译者的水平都挺好,读起来感觉有些语调很调侃,比如形容鸟巢像“没泡开的方便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是美国人,他站在他们的利益上看中国的发展,然后我们中国的读者在从他的视角中反观我们的发展的成功与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些问题虽然我们略有耳闻,但通过读这本书之后还是比较震惊的,比如农村人在地下钱庄贷款出来打工,南方女工所遭受的压榨以及有些人走上娼妓道路,还有我们的盗版问题。另外还比较有趣的一点就是看我们的中国制造是如何影响到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的。还有一点令我感叹的是作者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此书简直可以与一本论文比美,书后有上百条的参考,作者自己也和各种各样的学者老百姓交谈过。有些论据摘自很多报纸和网站,看来作者平时也有比较好的阅读和收集习惯。他的名字比较有趣,fishman,中文名费晓闻,起得真好。不过章节的安排似乎有些随意,我读完之后感觉似乎没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能串起来
  •     十一长假,顶着作业的压力,把这本书看完了。看美国人评价中国,然后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思考,确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所以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文艺不2B的题目,就用了这个普通题目,借以标榜自己普通青年的身份。正如作者说的,当他告诉人们他正在写一本关于当今中国如何改变世界的书时,他时常被告诫:“书要写得快”“你花的时间越长,知道的事情越少”。而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是2004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是2012年,这期间,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远的不说,近的就有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从世界瞬息万变的角度来看,仿佛这本书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或者说我已经太out了,以至于在2004年的时候没有读过它,可是那个时候,我只是14岁的更普通的少年妹纸一枚……但现在读这本书买还是让人觉得受益匪浅,虽然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但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这一潮流并没有太多改变,再加上书中谈到的很多问题现在看来依然重要,所以但愿为时不晚吧……从1945年到2005年,60年的时间仿佛并不是很长,但是中国社会的变迁却让每一个熟悉或者稍微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人心生感叹。制度、政策经历了多少次制定更改,战争和平总是交错盘结,生活水平经历起起落落,个人在社会的大潮里沉浮,总是带有冒险的意味,有可能从不名一文到一夜暴富,也有可能从高官厚禄到牢狱之灾,可能正因为变数太多,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勇者”。——“就像当年著名的18位农民为逃避当地政府的视线私下协议经营他们的生意,中国初期创业者必须下决心违法。私有制在那时的中国是不合法的。就像许多非法生意的发展一样,它需要经营者的决心、政治技巧和敏锐的商业眼光,运用各种可以想象得到办法与管理系统周旋,包括雇佣黑工、行贿和随时能将非法生意用合法外衣掩盖起来,以应付地方官员检查。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最让他们头疼的是中国公司不遵守合同和对合同法的蔑视。但是在中国,公司成长的环境里违法是唯一的选择。整个中国私有经济的萌芽、发展、壮大,与美国在禁酒年代贩私酒和私下酒市的情形差不多。”谈到私酒,自然想起了《美国往事》(Once Upon in America),一部很好看的美国片子,主要讲述的就是禁酒时期的私人恩怨,有黑帮,有背叛,有政治,有爱情;其实,中国也可以拍一部类似的《中国往事》讲讲私有制的萌芽,配上出人意料的阴谋、内外兼修的演员和荡气回肠的音乐,一定不输好莱坞大片的……当然,这个是优秀专业人才的领域了,我一个外行也只能随便说说了~~中国企业是不是蔑视合同法,我不知道,但是随着国内外公司交易的增加,商业文化是会互相渗透的,尊重法律和信用是良好管理的要求之一,如果中国企业真的在进步,真的在提升自己的全球竞争力,那作者这样说可能有点绝对了。但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商业文化,在中国做生意,有些游戏规则,确实是难以捉摸又不得不遵守的……——“邓小平的另外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告诫中国人民要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意气风发、稳扎稳打地奔向更好的生活。浙江农民和温州人不是在摸着石头趟过河,而是在摸着石头跑过河。”明明前面都很严肃的有木有?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突然很有喜感有木有?——“中国的农民企业家被抛进改革时代时出现了大家抢粥喝的局面,成百上千的当地人在竞争同一个生意。中国人喜欢赞美的传统美德使他们成了天生的经营者。外国人也赞叹他们的细致、勤奋工作和管理员工的才能。传统文化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工作场所。中国的市场经济复苏,激烈的竞争创造了他独特的文化,促使勤奋和高效的形成。这种精神在农业集体化时代非常少见。”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还是很自豪的,可能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中国制造”就是低端廉价的象征,看到在这位美国学者的眼中肯定中国的勤奋和高效,暗喜了一下下……作为一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对传统文化的感触反而因为接触的太过频繁琐碎而失去了从更深层更高层分析的能力,但是看到千千万万的工作者以超出其他国家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来工作的时候,还是体会到了中国人的勤劳。现在的我们在某些方面好像二战以后的德国人,正在用自己的劳动力创造很多价值,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支撑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美国人的消费(在全球贸易环境中,这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一方面不满美国人可以通过借贷来支撑高消费水平,一方面又不得不看到这种贸易其实也在促进中国的发展);而劳动者们留给自己享用的部分被无形压缩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有点像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被压榨了,而压榨我们的正是亲爱的祖国。但是神奇的是,看到国家的发展,大多数人心里的自豪喜悦还是多过被压榨的怨恨(尽管网上也有很多抱怨吐槽的声音),这种想法可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也可能是来源于近代历史的“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幸福”的经验总结。——“为什么每一个城市都是不同的?”一位在上世纪中叶将全世界介绍给美国人的美国记者John Gunther问道:“为什么有些城市是很无趣,有些却是精彩万分?为什么有些城市充满活力,有些却是严肃不苟的?答案就在于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轨迹等与内陆的联系;不同的人口组成以及其他神秘的以及无法穷尽的要素组合。”之所以要把这段话写下来,是因为觉得既有道理,又无法理解。城市的风格有的严肃有的活泼是有分别的,交换时在欧洲小走了一圈,感觉德国的城市普遍比较严肃,像特里尔、海德堡等,虽然游客很多,但是看城堡、城墙和街道,都觉得有一种一板一眼和历史厚重感在里面;而阿姆斯特丹,my favorite European city!就是那种很有活力的感觉,整体色彩很明亮,街上小店特别多。这些都主要是由建筑、风景引发的感受,但是两种风格都很有趣啊,只要用心去体会,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魅力吧,这个无趣的定义到底是如何阐述的呢,我实在不明白。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再不济再不济,也会有美食和公园吧~~在我这样一个吃货的眼睛里,有美食有文化有好人的地方就不算是无趣的地方~O(∩_∩)O~~——在城市的马路上,一眼就能区分出贫穷的农村人和富裕的城里人,至少对中国人来说这绝非什么难事。他们能够从对方的体格、肤色、口音和衣着上的蛛丝马迹,一眼就做出判断。而城里人对农村人总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傲慢和蔑视。从一个美国人的书里看到这样的评论,不知道是该佩服作者观察入微剖析到位呢?还是该无奈现实已经太显而易见?也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什么是真正贫穷的中国农村生活,也许是因为亲眼看到过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老乡的辛劳景象,也许是对农民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了解已久,总之每次看到关于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文章和影视作品,心里面的触动都是最大的。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说:“往上数三辈,谁没当过农民?”现在可能要把数字“三"改成"五"或"六"或"七"了,但是不论数字怎么改,奶奶要告诉我的重点只有一个——民以食为天。只要还是个大活人,只要还张嘴吃饭,都没有资格忽视农业,蔑视农民。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勤勤恳恳为经济发展任劳任怨,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某些行业和地区的发展。不管是主动奉献还是被动付出,成效已经放在眼前。我相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好吧,那我就不明白了,家庭户口本上的”城镇“”农村“到底是个什么含义,为什么好像本本上是”农村“的人就低人一等的样子?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人在出生的时候智力都差不多的,既然不能选择出生的地域和环境,那至少要尽量保证发展机会的平等,那现在这种"城里人对农村人总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傲慢和蔑视"是个什么状况?随着人口迁移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很多人是带着青春时代的活力梦想和好好赚钱的动力来的,再伟大再纷繁的”中国奇迹“,也是由这么一个个小小的朴素的岗位积累创造的。在这个如此物质和浮躁的时代,mlgb有钱人可以任意挥霍,有权人可以贪得无厌,但是,没有人有资格蔑视那些尽自己的力量好好生活的人。尽自己的力量好好生活,活着,主要是活给自己看的。——在商界,“中国价格”这个词已经等同于“最低价”。“中国价格“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公司几乎可以将任何一种工作转移到中国,而获得巨大节省。这些工作在中国降低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时,还有可能完成得更好。以前不懂事的时候,天真的以为”中国制造“就是劣质低端的代名词。却忘了用批判的眼光看一看,如果真是都是劣质低端,为什么还在全世界有这么大的销售额,别人又不是傻子,成本利润的帐还是会算一算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多了去了,质量也参差不齐,以偏概全,实在幼稚。既然世界都把眼光放在中国,那必然是有利可图才会来的。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用很多报告、数据、新闻讲了很多故事,从上海的小古玩店到义乌的圣诞用品厂,从重工业安全阀到民用航空飞机,从汽车制造到生物技术,从知识产权保护到沃尔玛全球物流,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中美国民教育,从民间金融体系的暗暗滋生到为视察而建的虚假工厂;中国特色无一不在蓬勃生长。虽然有待改良发展的还有很多,但这种在进步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振奋~~~后记:还记得在巴塞罗那旅游的时候,在街边商店买了一个看起来挺不错的小纪念品,是当地特色美食”海鲜饭“的一个小瓷器,买的时候美滋滋的,结果带回家一看,右下角一个小小的”made in China“标签亮瞎我的眼……于是默默的把标签撕下来丢掉,默默的微笑了……安慰自己,如果不是made in China,可能价格会贵上五六倍,那我肯定不会买了……很久以前在电视上看到有了湖南妹子嫁了个德国老公,然后两个人一辆摩托车五万块钱,走遍亚欧,然后发现,其实,环游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和昂贵,有的时候,我们只是懒得迈出那一步,然后就留下了很多很多的遗憾……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作者看到了我们未看到的细节。本书让我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了解中国的民情和经济发展,非常有意思。
  •     有收获,不过措辞难以吸引人。有点累。
  •     书的内容,仅仅是一些罗列,有些浪费时间
  •     2012年1月8日成交为什么我买两百块钱的东西积分到现在没有返还?
  •     如果下一个大国是中国,那我们就要有我们的文明,而不是一个暴发户,眼里只有钱,只有势力,只有官二代,富二代,中国的老百姓应该强大起来,而不是一天到晚被忽悠,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中国人目前光只有团结没有用,还要有思想!
  •     作者原名特德 ? 费什曼( Ted C. Fishman ),费晓闻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中文名字。有过证券交易经历,后来成为新闻评论人。写了此书,为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是遵从中国学家取中文名字的传统,隐隐有以中国学家自喻的抱负。 本书原作者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观察者。虽然本书所涉常识、意识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错误、偏见(如说公社化打破了家庭,因为搬到集体居住使家人不能团聚;认定药房都归政府所有,处方须经三、四层小官僚审批),但他的基本出发点却是主张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应该彼此依存,互通往来,必须正视中国崛起的事实,才能与之恰当的相处。作为一个以求真、求知为目的的异域观察者,作者的眼光是敏锐的:既看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秩序造成冲击的猛烈,也看到存在制度制约等造成的严重问题;既看到美国面临的挑战、无奈,也看到美国的优势;既看到两国利益的冲突,也看到彼此互补带来的好处。此书给中国读者带来的,既有值得乐观的兴奋,也有曾经沧海的劝勉。 不用说,作者的着眼点当然是美国利益,但是他对中国的态度是接触、交往,而不是遏制;他认为,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才符合美国利益。利益冲突是客观存在,立场差异也是客观存在——对此我们似乎无法也不必提出更高的要求。求同存异,是我们在冲突的世界里达致并存的明智和应有的雅量。作者的批评虽然尖锐,但总体上说是出于友好和善意,而非恶意拆台。美国报刊评论《纽约时报》:作者以一种“混合着害怕和赞赏的感情”来描写中国的经济奇迹。书中讲述了中国成长为世界经济繁荣头号引擎的过程,还在多个层面上,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的繁荣给世界——特别是美国所造成的影响。李尔庭(《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辑):在预测充满活力的亚洲各经济体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的书中,为这些经济体贴上“公司”(Inc)的标签,这已成为一种成人仪式,而且往往也是个咒语。如何评估中国复兴的本质,记者费什曼则纵观了有趣的事实和一些重要思想。 阅读更多 ›
  •     官腔不重的外国人写中国,再加上是一些留学生翻译的,应该没怎么走样。书中有很多小信息非常有意思,比如:美国有14个小城市叫北京,32个小城市叫广州,据说都是当年集体认为,从地球另一端的北京、广州打洞,打穿了从美国冒出来就是他们的地方。当然还有更多有价值、有趣的信息。
  •     hx此书内容不错,但纸张质量不是很好,而且其中还出现有别字的现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