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300098647
作者:彭森,张小冲,金春田
页数:420页

作者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从国际比较与借鉴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回顾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对多国经验的借鉴,论述了在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中思想、观念转变与坚持创新的问题,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政府机构与行政管理、资本市场、财税与金融体制、公司治理与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与再就业、农村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书籍目录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一)我国改革前的国际背景  1.苏美争霸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2.计划体制的弊端与苏东国家的改革探索  (二)改革前的国内状况与改革的必然性    1.改革开放前的国内状况    2.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三)改革过程中国际环境与国内状况的发展变化    1.改革过程中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    2.改革过程中国内状况的发展变化  (四)当前改革所处的环境——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_    1.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    2.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    文化体制改革二、国际比较与借鉴中的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  (一)“转型国家”的含义及其基本组成    1.“转型国家”的含义    2.“转型国家”的基本组成  (二)“转型国家”改革探索的历程    1.苏联及独联体各国的经济改革    2.乌克兰的经济改革    3.匈牙利的经济改革    4.南斯拉夫经济改革及前南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S.波兰的经济改革    6.中亚五国的经济改革    7.朝鲜的经济改革    8.古巴的经济改革  (三)“转型国家”改革与发展趋向的比较分析    1.“转型国家”经济改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矛盾的比较分析  2.“转型国家”产权制度改革的比较分析    3.“转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支持体制改革的比较分析    4.“转型国家”经济改革发展趋向的比较分析 (四)“转型国家”经济改革的主要启示和经验教训    1.关于“休克疗法”的成因与利弊分析    2.关于对本国国情的认识    3.关于“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之争    4.关于产权制度改革与经济效率    5.关于市场支持体制与法制建设    6.关于政策宣传的作用    7.关于社会保障    8.关于利用外资    9.关于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合作    10.关于宏观经济调控    11.“转型国家”经济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三、国际比较与借鉴中的中国经济改革——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与改革启示 (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1.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2.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分析 (二)法国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1.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2.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经验……四、国际比较借鉴中的中国经济改革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目标模式与政府改革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宏观改革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企业改革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社会保障与就业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农村改革十、结论、问题与对策后记

前言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这是伟大的30年,是改变中国的30年,是震惊世界的30年。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不断探索的伟大革命。一句话,中国的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2008年,中国迎来了两场考试。一场是“上帝”对我们的考试:汶川大地震;一场是世界对我们的考试:北京奥运会。事实证明,我们顺利通过了这两场考试,让全世界的“裁判”们收回了他们挑剔的目光,增强了中国的自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精神”凝聚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建国初期物质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历史条件下,计划体制曾发挥过不容否认的积极作用。但是,计划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其作用被无限夸大,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场“文化大革命”,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内容概要

  彭森,1951年4月出生,经济学学士,博士生导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政策研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工作。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章节摘录

  农业是中亚各国的传统基础产业。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的食品生产和供应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食品紧缺问题,中亚各国一般都以农业部门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首先进行农业的非国有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  长期以来,中亚各国农业一般以畜牧业为主,有些国家的棉花、甜菜、土豆、烟草、瓜果等农产品的种植业也十分发达。1990年以前,这些国家的农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几乎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都比较高。经济体制改革前,中亚各国农业中的基本经济组织是集体所有制的集体农庄和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善、效益不高的问题。1985年以后哈萨克和乌兹别克的一部分农业单位试行过承包制,但总的来讲,对中亚各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影响不大。  中亚各国独立之初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有的市场体系和生产体系被打乱,各国农业部门与外界的正常经济联系中断,支持农业发展的原有配套措施不复存在。农业形势非常严峻。  中亚各国农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措施大同小异:各国都以市场化、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为基本取向,改革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建立租赁制、股份制和私有制的农业经营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各国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改革的力度和进程不同。  吉尔吉斯斯坦在1991年12月通过了《非国有化、私有化和企业经营活动总则法》,阿卡耶夫总统发布了《关于调整农业土地资源和其他关系的命令》,确立了农业改革的方针:解散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经济,实行土地和财产的私有化,重新分配土地和财产股份给农民,形成农业企业家阶层和自由农民,建立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市场经济关系。改革家设计的农业理想模式是美国式的私人农场制度。同时也借鉴中国的经验,希望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把土地交给农户,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改革阶段性很明显,在1991年主要是建立农业的法律、法规基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法律和法令;1992年主要工作是建立改革领导机构和执法机关,向农民开展宣传解释工作。

图书封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看了这本书,我开始怀疑发改委是一个政策解释者和执行者,而非制定者。
  •     虽然这种比较是带有主观性的,但毕竟有一些与国外的比较,可以让我们从作者的笔端看到一点儿国外的东西,阅读过后更加使人感到中国改革任重道远。
  •     有点像百科全书,内容还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