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八次危机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6055574
作者:温铁军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二、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第二部分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Ⅰ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
——2011年春季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发展战略闭门会议综述
Ⅱ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
——2010年秋季宏观形势闭门研讨会辑要
Ⅲ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
——2010年11月4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Ⅳ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010年3月1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大事年表
后记

编辑推荐

  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但真正关注他们的人不多,替农民说话的人更少,温铁军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执教之前曾经有11年基层工农兵经历和20多年政策研究经历。今天,这位三农专家仍在坚持"用脚做学问"。  书中作者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图文带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的历史轨迹。这也是作者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的积淀。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足以犒赏每一位读者。它是盛宴,更是你书架上当之无愧的珍藏。

内容概要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省部级多个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图书封面


 八次危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如果未来中国能够产生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式经济学时,温铁军也许会是其中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对东西文明差异的历史高度上的理解,对三农问题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深度探索,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按照书中所讲,核心观点如下。第一, 以债务危机和次贷危机为例,欧美文明下的政治治理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非常大的缺陷,我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第二, 要高度重视农民以及小有产者阶层的存在对于社会进入稳态结构的意义,对于缓解工业经济和金融经济危机冲击的缓释平台的作用;第三, 未来二十年内存在一定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对此一定要未雨绸缪。产业的结构设计上要考虑到国家安全的因素,要海陆两条腿走路,要发展自己的地缘战略等等。1. 以伦敦-纽约为轴心的盎格鲁-美利坚金融帝国也许会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成功地把刚刚解体的苏联、东欧和正在发展的中国纳入了西方货币体系。诚然,世界上任何实体经济的被纳入,都客观地给这个已经病入膏盲的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2. 人们需要平和地理解:在全世界政治家都不得不以经济增长来表现权力合法性的庸俗政治压力下,当代中国60年的这一客观过程,也几乎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3. 同样可以用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来解释的是,经济危机发生时,无论主观偏好如何,中国事实上可以依托其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来分散转移各种经济和社会成本。尽管其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依靠国家内部的为了成规模提取农业剩余而人为形成的二元对立体制结构,还是在总体上维持住了工业化进程的不中断。4. 只有在资本不再属于稀缺要素和国家债务压力下降成为客观具备的外部条件时,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才可能真正贯彻亲民生政策。5. 于是,在2004-2006年中央政府完全取消了本归地方政府占有的农业税之后的后税费时代,征地、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便取代农业税费征收过程中的官民矛盾成为农村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6. 这个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按家庭人口数量为基数承包到户的特殊体制为‘无风险’财产基础的农民流动打工者的群体特征,才是中国与其他同样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人口大国相比,能够在长达20年里维持低价劳动力的所谓比较优势的真实内因。7. 因此,中国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建设方针上的内部争论虽然很多,但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的意见为主的决策主张:一方面要克服困难,集中最好的科技力量上核武器,即如毛泽东所说的,‘要饭的也得有根打狗棍’。8. 三线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却几乎不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迫使三五计划中缀,于是对这一国家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众说纷纭,国内外的学问家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来批评,当然认为是瞎指挥,缺乏效率,而类似的说法已经形成话语权。9. 我们尝试指出不同政策后果的重大差别:此类以政府退出不经济的农业领域为实质的农村改革,其带来微观经济领域的制度收益是农户经济的活跃和农产品生产全面增加。但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制度成本之一,就表现为此后的多次危机都只能在城里硬着陆。10. 从实际经验过程看,第四次危机硬着陆在城市里,而三农却成为促进国家复苏和增长的重要的领域。11. 一般人很少意识到,1992年因财政压力而取消票证制度的之一政策,派生了一个更为吊诡的结果,就是中国由此使货币真正还原为一般商品等价物,也由此进入了货币化时期。12. 随着股票和债券的出现,货币成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即所谓的货币资本化。这就是货币信用化过程。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是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它不再与实体经济存在对应关系,而是信用扩张的结果。13. 相比改革开放以前发生的危机,这次危机不仅不再具有向农村转移过剩劳动力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可能,而且政府在严重的财政赤字压力下大幅度从医疗和教育等公共事业领域退出,连基本保障都难以提供,迫使城里人痛苦地告别了‘生老病死有依靠’的、与北欧福利社会主义国家相似的传统体制,失去了相对于乡下人的最大的‘身份优势’。14. 这两个领域中的许多从业者十几年来已经顺理成章地凭借个体对信息的绝对垄断地位而占有高额收益,且自觉地构建了维护其利益集团地位的公开制度和内生机制;这些领域中占据制度供给地位的权威、门派错综复杂,制度改进的空间几乎不存在。因而,尽管他们饕餮着,且继续占有着最多的公共资源,却大多不可能再提供低成本、普惠制的公共服务。15. 从资金依赖到市场依赖,再到金融依赖,这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方式的变动过程,目前这三方面的依赖都有,只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依赖的重点发生了转移。16. 新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动力就由国内产能过剩的推力转变为外部需求的拉力。同期,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外向型经济的内涵也发生了转变 - 由传统的以加工制造业产品为主,其利润主要取自于在地化产业内部分配的一般贸易,转向了品牌和销售利润主要在外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原材料的贸易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17. 另一方面,更为严峻的是原材料和产品的定价权和相关制度的定制权‘两头在外’,事实上构成了海外利益集团对国内制度乃至与之配套的思想理论演变的约束条件。18. 二者的不同在于,美国完成了配合地缘战略的产业转移,随后率先进入金融资本扩张阶段;而苏联的产业转移因与中国发生关系主权问题的争议而中缀,也为其后期解体埋下伏笔。19. 既然是输入型危机,就不可能靠中国政府的国内应对政策化解;如果中国没有参与国际规则的定制权而只能使用国内政策,则势必形成巨大代价。20. 其一,本源于金融资本主义核心区的危机表现出西方现代文明内生的矛盾之不可解。21. 这是一场由西方政治现代化内生性造成的政府债务危机,但应对危机的直接措施却在加剧危机 - 制造业大规模移出之后,西方国家只能由政府通过信用扩张转嫁其危机代价,却恶化了其危机后果,造成全球通货膨胀。22. 这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实现了的现代化目标及其派生的现代化体制本身,具有内生性的不可自我化解的内在矛盾,只有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转嫁危机代价才能维持资本主导国家的生存。23. 第二,当前中美之间的战略接近关系,本质上是中国对凭借军事强权支撑泡沫化货币体系和掌控全球资源体系的美国不得不再依附,且这种关系愈益加深。甚至也可以说是在华盛顿共识给定全球贫富二八开条件下,一种试图让富国俱乐部接收四六开的国家发展权合法化赎买。24. 既然以上三个难题都无解,那么,西方主导的金融资本全球化势必这样无节制地走下去,直至这种全球化内在危机催生单极世界势所必然走向新法西斯主义,演化到最终将是自我毁灭。25. 美国国内的危机感加剧,更依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提高。26. 而且,美国的经济复苏也没有拉动就业,是一个屋制造业增长,因而也就无就业增加的复苏。这是理解美国经济的核心问题,由此可推断美国金融危机-财政危机-产业危机-社会危机的基本演变趋势。27. 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被美军占领的战败国之后就已基本放弃了国家主权,成为美国的仆从国。现在中国变成了美国政府国债信用的第一大买家,遂使在坚持主权完整方面,遭遇了让人不敢苟同的困境。28. 过去30年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产业资本,这虽然是中国所取得的经济上的最大的成就,但也前所未有地在政治上积累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如何使之缓慢可控地释放,这个度很难掌握,比改革开放都难。29. 目前激进的城市化态势,虽然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流趋势,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不得已地只能以一国之力来防范全球危机的国家来说,却是不可取的。30. 历史地看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政体,则主要是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在地化的产业资本以自由主义的的思想和运动与重商主义的王权斗争的结果。31. 这恰恰给了我们这个追求政治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及时的教育,因为国内各界在形成政治要求时所参照的模式主要是源于欧洲的这种西方政治模式,而西方债务危机为中国的政改想象至少留下了一个问号,有谁愿意支付这种现代化政治的制度成本?32. 家庭承包制改革以后全国人口80%的农民重新分地使中国再次成为全世界小有产者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就是让海内外试图促推中国激进改革的政治家尴尬的所谓超稳态社会的基础。33. 这几年社会十个阶层中收入涨的最多的,大多集中在国家干部与社会管理者层级中,如大学教授和医院的院长等。由于国家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这两个阶层集中在没有被改革的领域,因而占有社会资源丰富,就成了中产阶级崛起造成中国社会内部阶层分化的主要特点。34. 另一方面从国内来讲,大家谈的风险很多是股市有泡沫,地产有泡沫,但这不是最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事这次大规模投资中显著加剧的生产过剩危机的第二次爆发。35. 中国只搞工业化,不搞城市化,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是产生现在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36. 美国现在面临的不仅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还有解体和崩盘的可能性。美国每1万亿的实体经济都对应着22万亿的虚拟经济。美国现在企业债和国债是GDP的350%,从本国圈来和印来的钱就美国经济,结果是只救虚拟经济,不救实体经济,就是把链条暂时焊上,所有的烂账都往后推。美国现在有35个州提出来不向联邦政府上交财政收入,有8个州提出破产申请。而美国完全靠爱国主义来团结民族,强化整体,却改变不了把矛盾深化的趋势。37. 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稠密、资源短缺、各种关系都很紧张的国家来看,这届领导班子反弹琵琶式的政策安排,或者部分地不在亲资本的政策安排还是有效的。短期内我国应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是希望以稳为主,无论怎么计算经济账,都需要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把‘守成’时代走下去,这样才能提高全球危机下国家应对危机的行动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38. 头税轻,二税重,收费是个无底洞。39. 其中大部分人在城里不愿意当产业工人的,就回乡在农场中变为农业工人,还是把小有产者变成无产者的思路,只有站在资本的立场才有这种思路。但,这种思路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     我从未想到,三农的视野会被拓展到如此宽广的地步。“成本转嫁论”与其说是对中国历次经济危机化解路径的解释,不如说是对“三农”问题沉重的历史渊源解析。“三农”不仅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提供了工业化“原始积累”,还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更数次承担了工业和城镇难以承受的经济风险。不知这个比喻是否形象,我感觉,中国的“三农”像一个农村母亲,不仅为儿女的哺乳耗尽了乳汁,而且为儿女的成长费尽了心血,也快卖光了鲜血,残废了身体,如今躺在农村的土炕上,向着“工业化”“城镇化”这两个最大的儿女发出痛苦的呻吟。“三农母亲”的付出够多了,是时候工业与城市的反哺;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在能力上,均应如此!这便是当今城乡一体化时代的现实背景。任何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亦如此。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反复,充满激情的建设年代同样布满荆棘,特别是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要走出自己道路的时候。由于记忆的懒惰,我们更倾向于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甚至概念化,即使对建国后熟悉的当代史,也难免逃出这样的倾向。如今,通过本书,忽然间发现建国后已经经历了“八次危机”。不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阶段调整”,名词的刺耳与顺耳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波动。今天的危机与挑战依然严峻,回过头来,把建国以来的历次危机及其化解进行系统的回顾,温故而知新,不仅有历史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这便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当然,“成本转嫁论”是对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而向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的一般概况,能否换个名词来说明那些年中国为应对危机不得不采取的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措施呢?理性的思考对一些研究者来说恰恰最为欠缺,为了放大自己的声音,不惜偏激走极端,而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于不顾。虽然本书的作者们声称要去意识形态化,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是主流的,这可能要让一些研究者失望了。甚至,八次危机的逐一化解,更加凸显了执政者的伟大。是的,为了危机的化解,民众尤其是农民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能让广大民众如此一致地在艰难中前进,本身不就是奇迹吗?正如本书指出的,在人口超过1亿以上的发展中大国之中,只有中国完成了工业化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并顺利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产业扩张”和“结构调整”阶段,现在又向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竞争的新阶段跃升的过程。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成长的代价,而应该看到确实成长了,现在要研究的是如何更好成长的问题,这便是最大的现实课题。政治经济学,既有政治,又有经济,可现在一般只剩下经济学,就经济学而言的经济学,自然难以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误区。早在19世纪末,中国已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世界的大游戏中,不过扮演了弱小的角色,频频输掉比赛。即使中国宣布“站起来了”之后,中国的发展依然无时不受着世界政治的影响。每一次经济危机的背后,几乎都有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不放宽历史的视界,如何能辨析全球化时代的复杂国家博弈。而那些仅以单一视角观察历史的做法,又何其单薄和狭隘也!比如现在被不断反思是否应该参战的朝鲜战争,如果放开观察的视界,可以发现,正是这场战争,扭转了亚洲政治格局,树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也换来了中苏真正的蜜月,带来了大规模工业援助,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步伐。也又如本书所披露的,因为不愿像东欧一样依附在苏联周围,中苏短暂的蜜月又很快结束,中国不得不在缺乏外资、缺乏资本的情况下依靠劳动替代来推动工业化,终于完成了一般发展中国家难以完成的工业化“原始积累”。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落入“发展陷阱”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命运。从这一点上观察,更感觉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意义。而现在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城乡二元体制,也曾发挥出了巨大的历史功绩,现在只是倒了“还账”的时候。还有那成本极高的“三线”建设,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那里的工业基础。历史不是数学,在必然中又充满着诸多的偶然性。研究历史,只能让历史说明事实,而不能让历史证明观点。依靠一定的研究结论对整个历史进行规律化的总结是可行的,但若要想发明一个历史的公式,像数学一样进行逻辑推导历史的演变却是有问题的。同样是面临危机,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是不一样的,不仅政治环境大不一样,而且城乡现状也发生调整,在城市近乎焦头烂额之际,农村的制度调整却引发了柳暗花明的效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并给城市以启迪。同样是输入型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形势与世界金融危机后的形势是不一样的,化解措施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可以说明,今天的中国应对之策,可以借鉴过去,却必须正视现实与未来,要有新的应对举措。然而,我们还是要反思一下,世界经济所追求的增长何时是个头?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人类制造出了远超历史任何时期的产品,迅速地满足了人们无穷的欲望,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剩,由此导致需求相对不足经济下滑时,然后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然后再出现新的生产增长和过剩,如何循环,到最后成了为增长而增长,陷入难以自拔的“增长陷阱”,这又如何去改变呢?而自从美元脱离黄金的束缚后,世界已经进入金融资本横行的时代,国家关系就像一个传销组织,发达国家处于传销组织的顶端,依靠金融资本对下层传销组织进行控制从而供养自己,本身却不劳而获;发展中国家虽然辛勤努力,但却处在传销组织的底层,收入微薄。在此情况下,中国又如何提升自己的发展?
  •     一、问题1、八次危机是指?二、总结理论创新:工业化发展“成本转嫁论”,国内体现为“城市向农村”(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国际则体现为“中心向外围”(世界系统论)或“统治国向依附国”(依附论)。1、、外资中辍时,国内风险向农村转嫁,国内工业化未中断,故未掉入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发展陷阱”;以此“中国经验”,应将农村打造成“软着陆”载体。2、58-76年:改革前的内向型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三次危机:苏援中断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产业空间转移的“三线建设”和文革末期。该阶段领导者通过高度组织化的农村集体、利用领袖权威,动员了三次“上山下乡”,向农村转嫁危机。需要注意,以上危机都是外资或地缘政治原因的“外源型危机”。Tips:a.作者对大跃进的观点:虽然付出了极大代价,但通过放权地方、国民动员,以劳动力(L)代替资金(K),维持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不中断。b.中央、地方财政小史:58-60年,苏资中辍,第一次向地方放权,以国内资源的集中运用代替外资投入;61年,刘少奇、陈云收回下放权力;84年,中央地方“分灶吃饭”财政包干制;xx年,朱总理财政分轨制。3、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79-80年导致“严打”、89-90年转嫁乡镇企业和93-94年城乡共担成本导致“下岗”高峰。这三次都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向“三农”转嫁代价。Tips观点:a.“大包干”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质为“政府退出不经济的农业领域”、恢复传统小农村社制度。b.夭折的乡镇企业是“城镇化”的雏形,但在88年第五次危机中成为代价转嫁的牺牲品。c.集体化时期的“大锅饭”实质是在国家提取大部分农业剩余之后,本村农产品只能按照户内人口占有的福利分配制度。4、两次“输入型”危机:97东南亚金融危机和08年经济危机。前者以“政府进入”(国进民退)应对,后者以“三农新政”应对。Tips:a.招商银行是地方政府控制资金设立用于避免政策干预、绕开信贷规模控制。5、归纳:中国当代史60年,4次外资引进,每次伴生2次危机。前6次主因是国内财政、金融和外汇赤字的内因,后2次属于第4次外资引进带来的。三、我得从经济角度来看新中国60年历史,大事年表很精华!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还是推荐一下。以危机作为线索梳理经济史的思路赞,危机成本转嫁论印象最深。不是一泻千里的煌煌巨著,不过可以帮助回顾一下产业转移和外资引进的大致历程。昨天在知乎上看见一篇莫名其妙的纪念文,大意是年增长率7%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不明白有什么好哀悼的,本来这么多年就是病态的高投资高负债。抛却对数字的迷恋,我觉得新常态这个议题挺好的。
  •     振聋发聩,重塑三观。
  •     给吉老师推荐此书,被他“批评”分裂,我于是跟着他念了三遍g*k是第一z*z正确,然后他就分裂了。
  •     很真实的反应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危机,作者敢于说真话,不粉饰太平,我喜欢!
  •     是正版,书很不错,详细介绍总过八次危机来龙去脉
  •     温铁军教授的研究成果,值得一看
  •     膜拜
  •     对未来10年投资有参考价值。
  •     温教授真极具远见
  •     百年沧桑
  •     颇有新意,有问题意识
  •     可以从这本书了解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     第一次用经济这条线将历史串了起来
  •     读懂这本书 你也就懂了中国这60年!
  •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     支持温老师!确实观点为主,不是严格论述,但依然铿锵有力,给你心上重重开一枪啊~
  •     不是一般的好!用非西方视野,探索中国经济真相。数据也极有价值。强烈推荐!温是真正的中国顶级经济学家。
  •     认识当代中国历史的力作,从应对危机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对发展演化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特别是对三农问题、城镇化等问题的认识十分深刻。唯一遗憾的是书籍的装帧好像有些问题,多翻了几次,书中的胶粘就开了,这好像是现在书籍装订的通病。
  •     鄙人暂时不喑政事,容易受思潮影响,但就目前而言,觉着温铁军老先生说的颇有几分道理,然而臆断颇多,论证不足,值得研读,不可全信。
  •     帮助建国以来经济现象的理解
  •     对于1956年到1978年的经济分析薄弱一些,但这是可以理解的。1是出版规定;2是关键是解决现代问题。说得比较真,基本认同。
  •     这本书来之不易
  •     很值得读的一本书,让我了解了真实的中国。
  •     温铁军先生的格局实在是大
  •     当当网当天就送来了书,这两天一直在看,已经收尾了。这本书除去了纷纷扰扰的意识形态的干扰,还你一个真实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了这本书,中国历史上就没有那么多伟人和罪人,有的只是在本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历史发展中苦苦求索的中华民族!!详细的评论以后再说,先说这几句推荐给大家。如书所说,“还公平于社会主义,还正义于自由主义,还罪恶于资本主义。”
  •     非常好的经济书
  •     新角度,新启发
  •     看过一部分的内容,感觉要扫盲了。重新全面认识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方向。
  •     应该说本书是新中国的一部经济发展简史,很值得一读!
  •     读过一半,觉得温教授特别的对我的胃口,从历史客观的角度分析国家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读他的这本书可以看到好多当今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任何一个国家政策的制定归咎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必然选择,当局的利益集团为了自身政权的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独特的视角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     经济学家的文学叙事,很顺很圆。
  •     看过1年多了。时常会想其中的道理。简单点说,就是有个庞大的农村市场,为解决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危机提供了泄洪区。可以借助理解货币的扩张。
  •     写论文挑了相关章节看了看,整本书的逻辑没有理清
  •     温铁军这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和国政治经济史,这部分通过梳理八次经济危机,来提出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危机与其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显然并不是从历史中找到的,而是对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反思中把握的。历史永远服务于现实,本书第二部分就是温铁军对于08年金融危机后提出的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应该说第一部分中以农业化解城市工业化危机作为历史先导,这样很容易制造出某种路径依赖,从而为08年后输入性经济危机提供某种政治政策的借鉴。当然,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也提出97年之后,中国从资本匮乏性国家已经转向资本剩余性国家,因此如何输出资本和产能就是一个必须思考的国家战略,在国际上,由于受制于美国,所以不妨将资本有条件地转向乡村和西部,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一带一路与温铁军的建议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     虽然不懂,但是有些地方明显是忽悠。P24未来20年失地农民将达1个亿。其实后半句是城市化率每年1%,20年将达到2亿多,所以失地的农民都将被城市化而已。
  •     确实是温老的一部经典之作,真是受益匪浅,太震撼了,而且给人一个新的角度和视角
  •     农民总是最苦的。
  •     温铁军老师的书很不错,中国的真实经验!
  •     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新中国真正的历史!
  •     很想了解中国经济的变化发展。
  •     很少有人认识到中国农村改革恰恰不是渐进的,它一上来就把农村中的最重要的资产土地分了。危机硬着陆的结果要么被叫做调整,要么被叫做改革,没有本质差别。我要做的是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告诉你们60年代的调整和80年代的改革,其实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别。历次危机所造成的代价只要能够顺畅向乡土社会转嫁,城市产业资本危机就能软着陆,现在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1%,危险已经开始。把乡土社会毁掉,将不会再有危机软着陆的基础条件。现在生要把农民的地剥夺,把他们逼成无产阶级,用激进政策断掉回去的根,让进城打工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我们以为是历史进步,有谁想过,他原来是小资,把小资变无产,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     馆藏不外借,只能在场粗读了一遍。也许以后还会再看吧。
  •     上过温老师的选修课,虽然温老师只授了3节,但受益匪浅,对于新中国经济史的认识确实很有见地
  •     是中国少有的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书籍。可以收藏
  •     更好的了解中国
  •     这本书基本上是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一下49年至今的历史,之前这段经济史基本是空白的。读了一半,尤其是把书后面的几篇文章读了,感觉读完后对政策以及中国发展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     除魅力作,用去意识形态的表述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诠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社会缺少这种良心之作。
  •     振聋发聩
  •     感恩
  •     客观的描述了中国当代经济史,有助于改造个人三观,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     值得认真读的书。从独特的视角分析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清晰、观点新颖、结论具有说服力。不可不读的书。
  •     这本书梳理了新中国的八次经济危机,这在主流理论中是颠覆性的。
  •     论证清晰,结论惊人,让人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新的深刻认识!但同时,我也不认为本书就没有缺点,最大的缺点是语言文字,很多明明是简单的道理或者论证,偏偏要用相当晦涩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得阅读过程相当不顺利,如果说这是一个生命历程跨越民国、解放的老学者的书,那对于文字的拗口我是可以接受的,但作者显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学者,却依然在文字方面使用难以理解的表述方式,我认为就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矫情”的学者自傲心态,我不喜欢。
  •     转嫁危机的观点并不新颖,不过看此书可以了解一些不曾知道的事实!
  •     非常好,很少有介绍中国危机的书,感觉开了眼界,还希望有一些具体的
  •     从经济史的视角,重新审视新中国60年的历史,对许多政治事件有了新的解读,新的认识。
  •     新中国经济史分析中既不脱离学术,又十分好读的书,有心的观点,作者基于时间进行写作,赞!
  •     温铁军是当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个“用脚写文章”的学者,关注他源于他对三农问题的执着和坚持,建国以后的历次危机,隐性或显性,悉数道来,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     不错的书,温铁军是我喜欢的学者
  •     第一部分是历次经济危机的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是研讨会的记录, 颇有国师风范,说了很多大胆激烈的话。这一点就值五星。
  •     1949年之后,中国不太平静的表面下蕴藏着8次波涛汹涌的经济危机。
  •     温先生的作品,向来尖锐和真实,值得一读。
  •     八次危机八次危机
  •     温先生那可是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果然手笔不凡,非一般人可比!
  •     从经济规律出发来看待经济行为,为大家提供更客观的视角。
  •     换一个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受益良多。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和务实的精神让人钦佩。为我们时代拥有人如此才华横溢的学者而备感欣慰。
  •     没基础也能看- -
  •     从一个报告会上听到温老师讲的八次危机的,很不错,里面讲述了建国以来农村改革所面临的危机,对于研究城镇化的同志应该很有帮助。
  •     对研究中国经济走势有帮助。
  •     观点,角度新。
  •     温教授的书都是好书!
  •     故事有些地方貌似能串联起来了
  •     以经济的角度,切入写了1949年之后的历史,去意识形态,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     涉及到了当今中国及世界的若干最根本问题,虽则论证仍略显粗糙,但这些问题值得持续思考与关注,温老师对几个大方面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
  •     朋友托我买的,上午从网上订的,下午4点就收到了。书大概看了一下,是对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     从《危机论》到《八次危机》,温铁军教授25年磨一剑,很值得一读!
  •     除了脉络有的跳跃外其他都很棒
  •     一本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历史的书籍
  •     温先生及其研究团队作学问之严谨态度令人钦佩。此书乃近年来难得一见之述及中国之真问题的好书。如有那份耐心与心境, 真可以反复咀嚼,追思我民族之沉痛往事,求索我民族之艰难未来。
  •     看专业的分析知其所以然
  •     大概翻过。观点很新颖,提供了看待农村问题的新思路。但是对于结论不是非常认同。
  •     非常好的讲述了我朝开国以后的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重大经济事件和其背后的经济因素,而不是过多的集中于某些人的得失功过。比如改革开放虽是邓小平主导,但并非其首创,他更像是继续走毛晚年的经济路线,只不过步子迈得很大。
  •     确实观点别致,可是文笔太差了吧,舍不得用标点符号?
  •     农村彩电采购其实就是转移过剩产品,可是在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这样就是断绝了他们大病时能活下来的希望。土坯房改造同理。
  •     很有趣的理论。
  •     揾教授的新书,的确很好
  •     了解历史是非常必要的,路不是一步就走完的,在享受成功和成就时,不要忘记和回避曾经发生过的危机.
  •     意识表面,利如刀割,资本积累,农民最惨。
  •     膜拜!看这本书看了1个月,破除了自己之前的很多狭隘的看法。此书的视野和格局,让人震撼。跟随文字感触刚失去的那些时代,也看到了了现时不被统治阶级和新闻媒体暴露出来的困境。学环境工程出身,看到现时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之乱相,才明白只从专业出身去看,必然有其狭隘性,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现在所谓的生态环境困境,不用世界性的眼光和视野去看,必然会是局限。前面要走的路真的还很漫长。
  •     史诗。
  •     人大农发院院长温铁军及其团队的力作,同时温也是国内农经界的泰斗级学者,本书真的值得一度,而且本书尺度大胆,直击要害,确实是一本好书!不过书中内容较为专业,缺乏经济、、政治以及三农问题相关基础的同志较难看懂。
  •     客观的呈现和评论了6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经历的风风雨雨。视角独到,客观,观点引人深思!振聋发聩!
  •     金律师知道我好经济读物,让一个博士推荐的,年度十佳~
  •     作为一个很少看历史书的,感觉确实很有把握大局的感觉。。看着很激动。。感觉自己好像理解了很多历史问题。。不过论证给我感觉没有很清晰,所谓的成本转嫁给农村都是直接给结论,并没有数据和原因去论证其影响力。。或许是我这种小辈不能理解的吧。。读完后,感觉一带一路的原委,知识产权和城市化的目的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按照芒格的理论,这本算是我学习失败的第一本书。也发现,从失败中能学到更多逻辑和原因,需要更多的知识和判断。
  •     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有事实支撑,让人耳目大开,建议精读。
  •     经过温三农这么一梳理,发现中国建国六十年的经济跌宕起伏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农村为此承载了太多了。
  •     大力推荐,中国经济现代史,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史。最喜欢读搞经济的人写的书,逻辑清楚,论据充分,可信度强。
  •     很久没有看温铁军的书了,这次看又有很大的冲击。把学问做成这样,才是让人尊敬的。
  •     温铁军教授的一本力作。论证翔实,材料充分。
  •     是本好书。。。值得一看。。。其中观点极好。。。
  •     补了不少空白,但感觉论证过程不怎么连贯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