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1784363
作者:胡鞍钢
页数:392页

作者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下了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率历史纪录,但同时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有关十几亿人口的民生问题。
本书以“民生与发展” 为主题,探讨两者的关系。作者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率与民生问题并不一定是必然联系的,只有当政府政策能够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经济增长才能够与百姓民生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
本书围绕“民生与发展”讨论了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城市与乡村;地区与发展;社会与发尽;公平与效率;人口与发展;环境与发展。最后围绕“民生与发展”主题,对第十届国务院工作作了独立的事后评价。
总序.
序: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名录
引言: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第一部分 城市与乡村
中国农业转型之路
中国:世界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
缩小城乡信息差距
为八亿农民“雪中送炭”
第二部分 地区与发展
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变迁(1982—2003)
对各地区就业增长的评估(1996—2005)
加快西部开发的新思路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与开放
加快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战略:以海南为例
第三部分 社会与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
教育是民生之基
健康是民生之需
第四部分 公平与效率
促进公平经济增长,分享发展改革成果
中国面对收入差距扩大重大挑战
追求公平的长期繁荣
第五部分 人口与发展
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目标与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
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
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
第六部分 环境与发展
灾害与发展:中国自然灾害影响与减灾战略
中国绿色发展和绿色改革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挑战
总结民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记录是历届政府最佳
破解“四农”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善民生成最大政绩
五年的成功经验

书籍目录

总序. 序: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名录 引言: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第一部分 城市与乡村   中国农业转型之路   中国:世界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   缩小城乡信息差距   为八亿农民“雪中送炭” 第二部分 地区与发展   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变迁(1982—2003)   对各地区就业增长的评估(1996—2005)   加快西部开发的新思路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与开放   加快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战略:以海南为例 第三部分 社会与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   教育是民生之基  健康是民生之需第四部分 公平与效率  促进公平经济增长,分享发展改革成果  中国面对收入差距扩大重大挑战  追求公平的长期繁荣第五部分 人口与发展  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目标与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  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    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第六部分 环境与发展  灾害与发展:中国自然灾害影响与减灾战略  中国绿色发展和绿色改革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挑战  总结民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记录是历届政府最佳  破解“四农”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善民生成最大政绩  五年的成功经验

前言

为了向社会各界反映论坛成员的重要成果,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组织者决定出版一套丛书,为愿意出版自己学术研究成果的成员提供服务。大家推荐我为这套丛书写序,能享有这种殊荣,我感到非常高兴。说明每一位论坛成员的学术背景和每一本书的详细内容,不是我在这里想做的,坦率地说,我也不具备这种资格和能力。我在这里想介绍的是,50人论坛是怎么成立的,有什么特点,这些年主要进行了哪些领域的讨论和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使读者对这套丛书的背景有一个总体了解。记得是在1998年6月,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我感到,需要在经济学者之间对经济形势进行严肃讨论和深入交流,希望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讨论平台,在相同的研究层面上交流学术思想。我和樊纲在木樨地一家小快餐店讨论了这个想法,我们之间有强烈的共鸣,决定发起50人论坛的组织工作。论坛的宗旨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改革的重大问题献策献力。论坛的定位是,集中国内重大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单纯学术性的讨论,希望邀请国内经济学界各主要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参加,进行不定期的交流。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吴敬琏老师和易纲老师的认同,大家共同倡议,组织一个非正式论坛。把这个论坛称为“50人论坛”是樊纲的主意,认为这个名称比较符合国际惯例,也可以体现论坛的包容性。当然,实际参加人数并不受50人的限制。不久,论坛就成立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50人论坛已经成为中国部分经济学家们讨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一个重要场合,它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政府主要综合部门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经常倾听论坛的意见,或者委托论坛展开讨论。不少领导也以不同方式,认真听取50人论坛对国内重大经济问题的看法。从50人论坛的学者名单中不难发现,这是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是一批在社会上享有相当知名度、被新闻媒体追逐的学者,也是一批极有个性和创见的学者。读者可能要问,什么样的力量能使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并且持续发展?中国各种各样的论坛很多,相当多的论坛具有自发性,但经过很短的繁荣期之后,往往就消失了。为什么50人论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的体会,支撑的是三个基本因素。一个是超前性研究的学术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支撑论坛存在的基本因素是经济学的需求导向原理。每个成员都需要进行学术交流,都需要进行讨论和辩论,这种讨论和辩论又必须是在同一层面的,论坛恰恰可以满足这种学术需要。第二个是讲真话的学术作风。在讨论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和讲真话,论坛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和内外有别的要求,力求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第三个是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论坛的成员有的是职业学者,有的是学者型的政府官员,在论坛内部大家一律平等,发言的时间和顺序与本人的职务没有关系。不能参加某次讨论的学者要请假,没有特殊性和特权。这种空气反映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正是这样的组织文化下,大家可以自由讨论问题。记得在2003年5月,当非典疫情仍在全社会心理上造成较大威胁的时候,50人论坛的经济学家们迫不及待地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社会事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当时,论坛的组织者在颐和园租了一条龙船,在昆明湖上讨论和总结非典带来的宝贵经验。我没有详细考证过,在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但起码近几年在中国没有出现过。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论坛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论坛成立的几年中,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围绕中国发展的现实矛盾和前沿问题,论坛展开了多次讨论。根据档案记录,各种类型的内部专题研讨会召开了25次,公开的讨论80多次,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主题鲜明、规模较大的论坛年会。在众多的讨论中,使大家兴奋的题目实际有六个领域。我很难用较短的篇幅把这些领域的问题全部讲清楚。实际上,即便有充足的篇幅,我也难以讲清楚。在这里,只能简要介绍使论坛成员们兴奋的一些重要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近几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通缩到通胀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客观性不容置疑,繁荣和衰退相互交替,这是大国经济增长的普遍现象。使论坛成员更为关注的问题是:周期阶段发生变化是哪些主要力量推动的,哪些因素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如何区分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经济周期的不同影响,周期的下一个拐点可能什么时候出现,怎样预测新周期阶段的特征,需要警觉哪些主要风险。

内容概要

胡鞍钢,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l953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69—1976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团知识青年务农;l976—1978年在华北冶金地质勘探队务工。1977年参加高考l978年进入河北唐山工学院,1 982年获工学学士;1 984年在北京钢铁学院获工学硕士;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l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作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庆应义熟大学、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世界银行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1991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 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评为特优;l 995年和l 996年连续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为第二和第一获奖人);2001年获第九届(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i200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经济学博士。他是中国国情研究(China Studies)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现已出版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系列中文专著13部、合著l6部、主编9部、合编6部、英文著作6部、日本著作3部;2000—2006年CSSCI(中文社会科学文献索引)引用(不包括自引自)1696篇次。

章节摘录

如何认识农业与发展的关系,这几乎是我们必须始终给予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矛盾问题。理论既要来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为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作一简要的探讨和总结。1.农业对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过程做出了重要贡献。通常有四类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农业被视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因为贫困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土地谋生的。西奥多•舒尔茨还特别指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依靠农业生活,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了农业经济学,我们就基本上知道了穷人经济学。W•阿瑟西•刘易斯也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的收入也是最低,所以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标准。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1989年《生存与发展》国情报告中,曾依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其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1)绝对贡献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是经济的重心,相对于各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农业部门绝对地大于非农业部门;(2)相对贡献期。随着经济发展,非农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与农业部门的比重大致平衡时,两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均具有相对的重要性,彼此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增长;(3)贡献回转期。当非农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大大超过农业部门的比重,并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时,农业的发展就有赖于非农业部门的支持,非农产业理应对农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即贡献回转于农业。当时我们在分析了中国国情之后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理应进入贡献回转期,即不仅农业的积累应当转向于农业的自身发展,而且工业还应当对农业发展做出更多的支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的投入,包括资金、物质和技术等新的生产要素。蔡昉、林毅夫认为,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方面受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制约国民经济的因素。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农业比重下降是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主旋律。他们认为这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提高;二是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的需求弹性小的特点,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其他产业要小;第三是由于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农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降低,代之以附加价值较高的制造业产品,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了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化。但是农业比重的下降。是经济规律的结果。而不是政策扭曲所造成的,是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农业的增长幅度与人口的增长幅度互相配合。因此虽然农业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但这种下降却是以农业产业地位的提高为基础的。2008年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农业对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农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农业既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一产业部门,也是国民经济的增长源泉,世界银行估计,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农业增加值是由发展中国家创造的。其次,农业是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一种谋生手段。发展中国家55亿人口中有30亿居住在农村,估计有25亿人的家庭生计与农业密切相关,其中15亿人属于小农经营和小农经济,农村是他们的立身之处,农业是他们的维生之本(这就是中,国长期以来以农为本),也是他们生生不息、繁衍子孙的基础。再有,农业作为环境功能的提供者,也会成为其破坏者。例如,水资源的过量采伐,导致水资源缺乏、地下水枯竭,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农用土地和生存环境;此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30%,通过固碳(指捕获、分离、存贮或再利用二氧化碳)、流域治理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图书封面


 中国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内容很新颖
  •     有一些看点。
  •     中国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此书本人感觉不错,对个人有很大帮助!
  •     内容不错,可以学到好多知识;装订质量不好,开胶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