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增长转型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危机中的增长转型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43220720
作者:周振华
页数:364页

作者简介

《危机中的增长转型:新格局与新路径》是“中国经济分析”系列研究报告的最新成果。本年度以“复危机中的增长转型:新格局与新路径”为主题,围绕宏观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沿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探寻发展新路径,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发展新格局,提供科学的战略思维和多样性政策建议。

书籍目录

1  导论危机、增长与转型:理论框架与政策含义
1.1 “危机一增长一转型”分析框架
1.2 转型发展的政策含义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
2 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与世界经济的低迷增长和结构调整
2.1 欧债危机的爆发、蔓延和原因
2.2 美国债务危机的不同表现、性质与影响
2.3 全球经济低迷增长和结构调整
3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预期效应与波及影响
3.1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基于深刻转型的重大举措
3.2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预测性评估
3.3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影响及其应对之策
4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软着陆
4.1 2011年我国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4.2 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4.3 我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行性分析
5 对通货膨胀形势的若干看法
5.1 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持续的中度通货膨胀
5.2 CPI严重低估了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
5.3 CPI暂时不能用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程度的理由
5.4 通货膨胀被低估的不良后果
5.5 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特征分析
5.6 2012年通货膨胀压力犹存,但属温和
5.7 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6 最优货币政策的选择与经济平稳增长
6.1 货币政策的两次调整“过度”
6.2 货币政策频繁调整的经济波动效应
6.3 通货膨胀效应的减弱与通货膨胀黏滞性
6.4 重新定义稳健货币政策
6.5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特征及优化
7.1 我国金融资源结构及配置特征
7.2 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后果
7.3 完善金融资源配置的积极举措
8 房地产新政:市场迷局与宏观经济稳定
8.1 房地产新政下的市场发展现状
8.2 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两难迷局
8.3 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稳定宏观经济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8.4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9 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9.1 结构性产能过剩:历史回顾与当前特点
9.2 市场因素与体制因素: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9.3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能过剩的治理
10 地方政府债务与宏观风险控制
10.1 我国政府债务有多少.
10.2 地方政府债务从何而来
10.3 地方政府债务的金融风险评价
10.4 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经济风险评价
10.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理
11 劳动力市场转型、收人分配变革与宏观经济增长
11.1 “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求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
11.2 城市化对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1.3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市场转型
11.4 劳动力市场转型与政府公共政策选择
12 中小企业发展困境与政策环境
12.1 中小企业发展市场环境和基本面分析
12.2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原因分析
12.3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变化特征分析
12.4 结论及2012年展望
13 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与协调发展
13.1 经济增长的空间分析框架
13.2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13.3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挑战
13.4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14 外向型经济新格局:加人WTO十周年与贸易转型
14.1 收获性成长:加人wTo十周年的成就回顾
14.2 内外双重压力: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14.3 结构性转型:后十年我国贸易发展的趋势
14.4 聚焦加工贸易:贸易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1.1.2经济危机的双重增长效应  无论是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还是凯恩斯的政策导向,都或认为危机不可避免,或认为危机带来生产率的下降。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或许是带来新一轮增长的契机。  首先,危机具有“清洗效应”。经济危机提供了一种减少无效率的清除机制,这一观点可以追溯至熊彼特的“毁灭性的创造”。在熊彼特看来,“(萧条)仅仅是暂时的,它是重构经济系统使其更有效的途径”。危机迫使缺乏生产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清除无效或低效产能,从而提高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当经济复苏开始并出现新一轮增长时,被淘汰的产能在新工艺或新技术层面得到重新集结,并发挥出以往旧工艺和旧技术层面无法比拟的生产效率。  其次,在危机时从事非生产投资活动的机会成本更低。这一结论同样也是来自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并普遍存在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中。例如,阿尔钦等人就认为,当经济处于低谷时反而更适合企业从事一些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活动,比如结构重组、人员培训、新技术的运用以及资源重新配置等。与其在经济繁荣时开展这些活动,不如在经济萧条时进行,是因为从事培训等非生产投资活动的机会成本在危机时更小一些,而在经济繁荣时期从事这些活动将会大量减少当期产出,使得企业不得不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而当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后,在危机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又可以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  再次,企业在危机时可能采取“劳动窖藏”策略,以谋求新的发展。在劳动窖藏理论看来,由于存在更替成本,如果企业在危机时选择将工人从生产性岗位转移到能够提高生产率水平的非生产性岗位上,从长期看也能提高生产率水平,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同机会成本理论是一致的。  所以,从上述观点来看,危机也可能对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在萧条中孕育新的增长契机,关键在于新力量的产生能够突破旧体制和旧框架的束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1.1.3多重失衡、中等收入陷阱与转型发展  当今世界面临传统发展框架下的多重失衡,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症结在于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二是国际经贸关系中的进出口失衡,比如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出口和美国进口的“恐怖平衡”模式;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民账户中的投资和消费失衡,引发各国国内的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为此,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多重失衡引发的必然后果,在危机中寻找、发现并培育新力量的过程便意味着转型,包括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内外需结构以及消费和投资结构的转型。  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受制于上述三重失衡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为此,能否成功促进和实现转型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与核心。从经济发展的理论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需要经历或者至少突破三个“发展陷阱”:一是所谓“发展的贫困陷阱”,即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正如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以及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等所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和贫困的累积性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一国穷是因为它穷”。二是“经济增长的入口陷阱”,即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最终又退回到原来的最低水平。因此,人口陷阱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而要解决人均收入停滞不前的状况,就必须千方百计从陷阱中跳出来。三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即发展经历了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特别是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停滞徘徊。  ……

图书封面


 危机中的增长转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对于想寻找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的相关数据的人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参考书。
  •     是本关于我国去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全方位的研究报告,数据资料全,分析到位。纸质印刷超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