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惊恐和崩溃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疯狂、惊恐和崩溃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4941206
作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
页数:285页

作者简介

1978年本书出了第一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对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它的问世可能只是出于作者的职业需要。推动力部分是来源于1994~1995年间的墨西哥危机,但更多的是由于1997~1998年的东亚危机,殷鉴不远。此外,与过去一样,其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已填补了历史中的一些空白,本书也加以吸收,以充实前后发展的讨论。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
彼德·L.伯恩斯坦为本书撰写的序
第一章 金融危机:顽疾难治
第二章 危机典型剖析
第三章 投机过热
第四章 火上浇油:货币扩张
第五章 欺诈的出现
第六章 关键阶段
第七章 国内蔓延
第八章 危机的国际传播
第九章 任其自然,抑或另辟蹊径
第十章 最后贷款人
第十一章 国际最后贷款人
第十二章 结论:历史的教训
附录一

内容概要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第二次世办大战后马歇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图书封面


 疯狂、惊恐和崩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在本次金融危机的持续阶段,2009年的下半年,我在李志文老师课的推荐书目中看到了这本书。在2010年中,美国的金融危机渐渐过去,人们或开始了美好新生活的计划,或关注着欧元债务危机时,我读完了这本书。外界环境的不同,带动着我心境的不同,也造成我的关注点不同。可以说,08年的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我记事以来的第一次危机。之前在中国虽然有八十年代末的价格闯关,九十年代的下岗,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01年九一一之后的美国经济疲软等种种事件,可身在象牙塔内的我事不关己,一概不知。而在渐渐开始思考,开始开眼看社会的高中,我正经历的是一场股票的投机潮。沪指的六倍暴涨即使明证,06年的中国大陆股市涨幅ms是全球第一。然后,是Obama在胜选讲话中所说的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虽然身在太平洋东,重重棉袄风衣保护之中,也能从掠过眼前的风感受到:天寒了。原以为自己能够渐渐地了解关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内容,并将之记忆,以为之后生活之鉴。但金德尔伯格在开篇词中的介绍就令我知道:这不过是妄想。若是人人都有着完全的理性,何以金融危机还是顽疾难治?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所谓的“代际遗忘”。曾经受过的伤,在后人中依然不会记起,直到再一次跌倒。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一直对失败心存恐惧,难免会止步不前,也就无所谓新的尝试与成功。那么,金融危机也就必然存在了。此书据说是一本“文献经济学”的名著。我倒确实没感到书中有什么闪光点,也许是对相关的案例还不够熟悉。我的知识库里无非是郁金香狂热, The Great Depression,日本失去的十年,亚洲金融危机等几个名字。连具体的信息都不够了解,更不要说现在才渐渐了解的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87年美国金融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等种种案例了。唯有看到每一章结束后长长的引用书目,平均一页书就要引用另外的一本书或论文,才深深感到一种震撼。震撼更主要是来自于一种感受,关于有成必有衰的循环。一直很天真地希望这世上有那么一种永远,永远不改变。曾拥抱过的美好都再也不破碎。读史记时被打击过一次,如今这次更为彻底。有盛时的投机过热与货币扩张,便有着市场恐慌与经济崩溃紧紧相随,无法躲避。从老庄的角度来讲,处理方案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便也就没有什么盛衰轮回了。不过那样的生活也太过无趣了些。那么就去拥抱并牢记盛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并坦然面对衰时的陋室空堂画檐蛛网吧。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切都是人生中的必然。在阅读中,结合着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来看,宏观中上的一条条论述无不契合。不过既然想通了天道循环,也就尽量不去时候诸葛地感慨人真是没记性。“繁荣时监管的松懈播下了危机的种子。”(Chap. 9任其自然,抑或另辟蹊径)随着经济的向上,欺诈出现。虽然W. C. Field说“你不能欺骗一个诚实的人。”(Chap. 5 欺诈的出现)。但是“没有什么事比眼看着一个朋友变富更困扰人们的头脑与判断力了。”(Chap. 2 危机典型剖析),这又怎么能成为无缝的鸡蛋呢?于是大部分的结局是在跨过一个关键时期(后世一般以“黑色星期X”命名)后走向危机。在此不得不说作者的一段引文相当惊醒:“在经济繁荣时期,财富被不断地创造出来,人们的贪婪欲望也随之增大。欺诈者便应运而生……很多绵羊等着人们来剪毛,欺诈者一旦出现,他们就献上自己作为牺牲品。”(Chap. 5 欺诈的出现)那些欺诈者一时都风光无两,但大多数的结局是自杀或者逃亡。当然这有些以结果论成败的味道,也有的欺诈者一生安然,身后更是风光无比。众多图书介绍他的思想理论。相比之下,麦道夫的水平怕还是有限。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作者的观点是否认人的完全理性,不过我觉得他的论述完全支持个人理性但信息不完全这一预设。在熊的面前,我们只需要跑过自己的朋友即可。随着新发现的应用,某种商品也好股票也好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人们出于最大化自我利益的需求开始投资,即使知道自己的投资已经由实体转化为可以泡沫化的某种虚拟物品。但有什么办法呢?“在大家都发疯的时候,你必须以某种方式追随。”个人的理性造成了群体的非理性,确定的函数在迭代中出现了混沌。向巴菲特那样的人不但稀有,而且必须有着一定的基础。正如现在房价很高,但我们这一批毕业生中会有几个坚定地租房而不贷款买房?怕是只有有安身所在的人才可悠哉吧,再就是意志异常坚定的人。于是只能在投机中期望着自己不是最后一个买烧饼的人。一切的危机都有着理性人的苦心劝慰,包括政府。但所谓“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在群体的大惯性下,个人哪怕政府的力量都微不足道。只能眼看着危机的发生。但危机发生时,政府,或者说中央银行就处于一个尴尬的两难博弈之中。救晚了,危机发生。救早了,费力不讨好。切入的时机考验着货币政策执行者的判断力,包括他们的运气。由此,对最后贷款人和国际最后贷款人的要求也就自然而然了。但“完全依赖最后贷款人的药方,是有副作用,并没有考虑到它的弱点:他延迟了采取基本的纠正措施,弱化了激励的作用,丧失了自我依赖性。” (Chap. 11 国际最后贷款人)同时,利益上,更多的是名誉上的考量才能够让一个或几个组织成为最后贷款人,冒着损失自己利益的风险承担责任。比如29年的Morgan家族,比如近日的德国和法国。同时,这个最后贷款人限于利益的约束,必然是相同圈子内。“外来银行不会觉得应对本地市场发展承担责任,在母国需要资金或者他们对当地市场发展有所怀疑时,他们很自然会撤走资金。” (Chap. 10 最后贷款人)06年时,作者已经看到了美元危机,也看到了其实质。所剩的问题在于何时爆发,那需要的就是偶然的契机了。分条叙述,如在眼前。这就是理论无以伦比的魅力啊。(4/1000)
  •     这是一本阐述金融危机史的经典著作,我十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粗略的看过英文版的。记得那会教授只给了一周的时间阅读,还要准备一个presentation。现在重读了一遍,还是收获很大。历史上,各国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拖!用一切办法将本来已经应该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的延缓,以便可以争取更长的时间准备和应对危机。但是效果并不好,其结果往往是让一场可控的危机,变得难以控制。从这个角度上讲,执政者、police makers,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对某些严重的金融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没有数学背景,又想了解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解决方式的读者,全书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和证明的过程;反而却辅以大量的事实、例证等等。实际上,金德尔伯格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数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特别是在决策者非理性的情况下。正如他自己写到的:“今天的经济学坚持任何内容都应以数学的形式表达。旧的思想装上了数学符号就变成新的了。真正的问题是,这些数学是否帮助我们加深了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     上个月才想起来看看金融危机方面的书,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去年乱翻的时候也翻到本日本人写的,没记住谁写的什么书,只记得书的最后预言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在最近几年肯定不可避免。这本书对美国金融危机也做了预言,看过之后,不解的是,为什么众多经济学家都一直同意的结论,却长期不为人所知,是市场的信心太强了?还是人们真的从不关注风险?如果说个体人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有效的信息来源,那么,规模巨大的银行、跨国公司、国家呢?他们应该知道这一切吧,危机的雏形应该在几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难道那些以此为生的人会注意不到?在灾难面前,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假设某些人预先知道了危机会来,只是不知道那天会来(肯定不会太远),而另一些完全没有察觉,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难道同样是没有准备的?也就是说,美国在危机爆发前是否做出了某些准备,还有银行、企业?有准备的一方必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准备。接下来想,危机之中,谁会最终收益?哪个国家、哪个阶层、哪一小撮人?谁会最终承担这一切?没有准备的人会遭遇到什么?危机是哪些人引起的,他们会得到什么,是惩罚还是好处?最后,你站在社会的什么地方,该如何自处?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1978年本书出了第一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
  •     chak推荐 品质保证啊
  •     不过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准备再看两遍~
  •     历史总会重演,形式不尽相同。
  •     金老的传世之作,今天格外给人以启发
  •     枯燥了点,没太多意思。不会讲故事,刚开头就结尾了——跟我一个德性。
  •     : F831.9/8122-1
  •     不知道是水平所限还是版本的关系,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实在没读出什么感觉来。
  •     我记得您的演讲,膜拜中
  •     比较详细的崩溃史
  •     o了
  •     相当无聊,堆砌一些事实和数据,没什么学术意义
  •     外部冲击——过度贸易——货币扩张——风云突变——信用骤停
  •     就和题目一样,疯狂的不是金融,而是人的行为
  •     我报告的课题之一
  •     术语太多了,看不懂
  •     20120828:略读,今天来不及读了,记在28号,[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金德尔伯格.扫描版.pdf
  •     公众读物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     没看明白。。。每章后面长达几页的参考文献着实把我吓尿了。。。。
  •     泡沫一箩筐
  •     虽然以剖析历史案例为主,没有什么理论阐述,但是还是比想象中的要沉闷,可读性不是太强,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      凯恩斯主义者和弗里德曼学派,加上综合了两者的最现代的宏观经济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不完善。同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因素的忽略也是十分关键的,它可能使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产生误导。
  •     催生了我的一个想法, 可读性不高,但是这样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历史资料掌握极其详实。
  •     看注释就明白,作者真的看过那么多书?..
  •     这本书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 (1)重视资本跨境流动,特别是对于不大的经济体,外资流入几乎都会推高资本泡沫; (2)信贷宽松往往会导致资本泡沫,而信贷宽松与金融创新紧密相关。金融创新的一个方向是放款给以前不合格的借款人; (3)泡沫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泡沫的出现往往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这部分人通常兑现利润后会投资其他资产,从而引发其他资产泡沫,这一点在在2015年中国股市房市上都出现过; (4)泡沫也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播,产业链的泡沫也是; (5)汇率市场的表现往往对资产泡沫有指向性作用; (6)最后借款人不能规避泡沫破裂,只能在泡沫破裂后挽救危局,而作者也赞同盖特纳的想法,即“救急优先,秋后算帐” 从上面看出,作者非常重视资本流动(汇率)以及信贷扩张,这两块或许对于泡沫具有指向性作用
  •     有点儿莫名其妙……
  •     太多史料,囫囵吞枣
  •     1星给翻译,翻译你去屎吧!
  •     不具体、不深刻,无新意。
  •     关于金融危机的最详实和经典的论述
  •     关于金融危机的经典之作,将金融危机的诱发、拓展等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读后深受启发。
  •     觉得很一般,虽然作者的名字如此炫目…
  •     糟糕的翻译,严重影响阅读
  •     乏善可陈
  •     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借用的明斯基的信贷扩张模型,以及作者那杂乱无章的史料陈述,或许危机本就难以叙述。
  •     分析框架不一样。
  •     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历史著作,史料翔实,证据充分,可惜就是感觉写得有些琐碎,中间一些章节让我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