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08614397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页数:181页

作者简介

但凡思考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那是一场无妄之灾,而不是无法避免的悲剧。他们认为,假如当年赫伯特•胡佛没有在经济萧条迫在眉睫时还试图保持预算平衡,假如当年美联储没有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来维护金本位,假如当年政府官员迅速向境况不妙的银行注资,以平复1930~1931年间蔓延开来的银行恐慌,那么1929年的股市崩溃将只会引发一场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遗忘的经济衰退。他们还认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已经汲取了教训。真的是这样吗?
1929年股市大崩盘,拉开20世纪大萧条序幕;1982年债务危机,第三世界国家遭遇危机后的萧条;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萧条中徘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诸多经济体深陷衰退;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愈演愈烈,经济萧条再度袭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前夕,克鲁格曼再次预言,21世纪严重经济衰退无法避免,世界或将遭遇“失去的十年”。
经济萧条从未远离我们,萧条经济学重返历史舞台

书籍目录

导言
第1章 “核心问题已经解决”
第2章 未鉴之警:拉美的危机
第3章 日本的困境
第4章 亚洲的崩溃
第5章 反常的政策
第6章 宇宙的主宰
第7章 格林斯潘的泡沫
第8章 影子银行
第9章 千恐万惧一齐来
第10章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编辑推荐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前言

但凡思考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那是一场无妄之灾,而不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他们认为,假如当年赫伯特·胡佛没有在经济萧条迫在眉睫时还试图保持预算平衡,假如当年美联储没有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来维护金本位,假如当年政府官员迅速向境况不妙的银行注资,以平复1930-1931年间蔓延开来的银行恐慌,那么1929年的股市崩溃将只会引发一场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遗忘的经济衰退。他们还认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已经汲取了教训。如今的财政部长再也不会重提安德鲁·梅隆当年的著名建议:“清算劳工、清算股票、清算农民、清算房地产……将腐坏因素从经济体中涤荡出去。”所以,像“大萧条”那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真的是这样吗?20世纪90年代晚期,一些亚洲经济体遭遇了一场经济萧条,这些经济体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其总人口约为6.67亿。诡异的是,这场萧条与“大萧条”颇为相似。像“大萧条”一样,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犹如万里晴空一声霹雳,甚至在萧条已初现端倪之时,大多数专家学者还在预言这些国家的经济会持续繁荣;同20世纪30年代一样,为了应对危机,人们使用了传统的经济药方,但发现于事无补,甚至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这样的事情竟然会在现代世界里发生,这理应让所有有历史感的人不寒而栗。我当然也不例外。本书的初版就是针对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而写的。虽然有些人将亚洲危机视为一时一地的特殊现象,我却认为,对整个世界而言,那场危机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先兆,它警告我们,萧条经济学的种种问题在现代世界里依然存在,并未消失。不幸的是,我当年的担忧不无道理:在这次新版付印时,世界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美国,正在一场金融与经济危机中拼命挣扎。而且,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经济困境,当前的危机与“大萧条”更为相似。亚洲10年前经历的那种经济困境,以及我们所有人时下正在经历的经济困境,恰恰是一种我们自以为已经学会了如何去避免的东西。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发达的、拥有稳定政府的大型经济体(如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也许曾经长久地陷在经济停滞与通货紧缩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但是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之间的岁月里,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足以避免上述困境的重现。较小的国家,如1931年的奥地利,也许曾经任凭金融大潮摆布,无力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运;但现在人们认为,老练的银行家和政府官员(更不用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了)应该可以在短时间里精心策划出各种救援方案,及早控制危机,以免其蔓延。在过去,当国民银行体系崩溃时,各国政府(例如1930-1931年的美国政府)也许只能站在一旁,束手无策;但在现代世界,人们认为有了存款保险,美联储又随时准备向境况不妙的机构迅速注资,那样的大崩溃应当不会再发生了。虽然任何有头脑的人都明白,万事顺利、高枕无忧的经济时代并没有到来,但我们依然信心十足地认定,不论未来我们会遇到什么经济问题,那些问题都将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问题决然不同。但10年前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都处在一种经济陷阱之中,假如凯恩斯及其同代人复生,他们会觉得日本的陷阱十分眼熟。亚洲一些较小经济体的遭遇则更加直截了当,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在一夜之间就从繁荣跌入了灾难,而它们所经历的灾难故事,简直就像从一部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史中直接摘录出来的。当时我对此事的看法是:那就像一种曾经引发致命瘟疫的病菌,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它已被现代医学征服,但它又以另一种形式重现了,而且这一次它对所有常用抗生素都产生了抗体。我在本书初版的导言里是这么写的:“迄今为止,真正被这种刚刚变得无法治疗的病菌感染的人,其实只是少数;但对于我们中间目前为止还算幸运的人而言,聪明的做法应当是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新疗法、新预防方案,以免我们最终也沦为它的猎物。”不过,我们并不聪明。而现在,瘟疫已然降临。本书新版的许多内容集中于探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现在看来,那场危机是目前正在上演的全球危机的某种预演。但我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用于解释如下问题:美国何以发现自己和10年前的日本颇为相似;冰岛何以发现自己和泰国颇为相似;20世纪90年代经历危机的那些国家何以心惊胆战地发现,它们又一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关于本书开门见山地说,就本质而言,这部书是一本分析性的简论。本书关注的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事实的原因。我认为我们应当理解的重要问题是:这场灾难怎么会发生,受灾者怎么能恢复,我们怎么能阻止它再次发生。所以借用商学院的行话来说,本书的最终目标就是揭示“定案理论”,也就是说,要搞清楚我们面前这个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但我也努力避免把本书写成一本枯燥的理论阐述。本书中没有方程式,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我希望)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经济学行话。当然,作为一个声誉良好的经济学家,写那种谁也读不懂的东西本是我的拿手好戏。的确,假如没有我自己以及其他人写的那些晦涩难解的著作的帮助,我很难形成本书所展示的观点。但是,这个世界现在所急需的,是基于充分认识的明智行动,而为了实现这样的行动,我们就必须以平实的方式表达思想,以便使所有相关的大众都能理解,而不是只让那些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人读得懂。其实说到底,正规经济学中的方程式和图表,往往不过是用来帮助修建一座知识大厦的脚手架而已。一旦大厦的修建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撤除那些脚手架,只留下通俗易懂的文字。另外,虽然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分析,但还是有大量的篇幅进行叙述。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叙述,原因之一在于,“故事情节”,即事件发生的顺序,往往非常有助于我们判断,到底是哪种“定案理论”讲得通(例如,有人对于经济危机持一种“原教旨主义”的观点,认为危机只不过是各国经济应得的惩罚而已,但所有这样的观点都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经济体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都遭遇危机,如此奇怪的巧合应该如何解释)。另外我也明白,无论要作什么样的阐释,都得有事件的顺序来提供一个必要的背景,毕竟没有多少人花了连续18个月的时间,乐此不疲地关注这场徐徐上演的事件。并不是人人都记得起马哈蒂尔总理1997年8月在吉隆坡说了什么话,并把那些话与曾荫权一年之后在香港最终做的事联系起来;不过,本书将唤醒你的记忆。我还要对本书的学术风格再说明一点:经济学家在写作时,尤其是在写作十分严肃的主题时,往往会受惑于一种倾向,就是变得极度冠冕堂皇。我不是说我们考虑的事情不重要,有时这些事是攸关生死的。但太多的情况是,学者们会想,由于一个话题是严肃的,那就一定得庄重地谈论它,也就是说,必须以庄重的言辞来探讨重大问题,随便、轻佻的做法是绝对要不得的。但事实证明,要弄明白那些新奇的现象,你就必须愿意去“把玩”一些想法。我是特意用“玩”这个字的:那些总是正襟危坐、没有一丝怪念头的人,几乎从来不会提出新颖的洞见,经济学上不会,其他方面也都不会。如果我告诉你,“日本正在遭受基础性失调之苦,因为日本国家调节式的增长模式导致了结构性僵化。”那么,你想想看,我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我最多不过是表达了一种感觉,就是问题十分严重,没有轻松的解决办法,而这个感觉很可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如果我来讲一个托儿合作社盛衰交替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确将在本书中多次出现),用这个好玩的故事来说明日本的问题,也许这听上去有些可笑,这轻佻的态度也许还会冒犯你敏感的心志,但我这古怪的做法自有目的:它能将你的思路撞到另一条轨道上,比如说,这个例子能让你发觉,至少日本的一部分问题的确是可以用一种简单得令人吃惊的方法来解决的。所以,不要期待一本雍容肃穆的著作:尽管本书的目标绝无半点不严肃之处,但本书的行文将十分轻松随意,这正是本书探讨的主题所要求的。好了,让我们开始旅程吧,先来看看几年之前我们仿佛身处的那个世界。

内容概要

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全球化坚定而又机智的捍卫者,继弗里德曼和加尔布雷斯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美国经济一片大好之时,警告大众注意房价泡沫和经济衰退,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口号和辩论”、“数据和模型”的大师。

章节摘录

2003年,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做了主席发言。卢卡斯首先阐释,宏观经济学是“大萧条”催生出来的一门学科,然后宣布,这个学科已经走到了告别过去、另辟天地的时刻。他宣布:“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卢卡斯并不是声称,商业周期,即至少伴随了我们150年的衰退与增长的不定期交替,一去不复返了。但他的确声称,商业周期基本上已经被驯服,针对商业周期的任何进一步的举措带来的益处微不足道。他认为,抚平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波澜,对公众福利而言增益少得很。所以,是时候把关注重点转向诸如长期经济增长这样的问题了。宣称“预防萧条的问题已经解决”的人,并非只有卢卡斯一个。一年后,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伯南克发表了一篇洋溢着乐观情绪的演讲,题为《大缓和》。当时伯南克已经出任美联储理事,不久后又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他在演讲中发表的观点与卢卡斯基本相同: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解决了商业周期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商业周期问题大体上已经解决了,它现在基本上只能算一种小麻烦,而不再是突出的议题了。短短几年之后,一场惨烈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便笼罩了世界大片地区,令人恍若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头看,上述乐观的宣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夸夸其谈。而且,早在20世纪90年代,类似“大萧条”的经济问题其实就曾经在一些国家上演过,包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如此一来,卢卡斯和伯南克的乐观情绪就更加令人奇怪了。但在本世纪的最初几年,与萧条有关的经济问题还没有降临美国,而通货膨胀,这一20世纪70年代的噩梦,似乎也终于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这些经济消息令人深感宽慰,而作为其背景的政治环境,也在激发人们的乐观情绪:在将近90年的时间里,世界似乎从未如此垂青过市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凯歌高奏第一个影响显然是,曾经在中央计划体制下生活的几亿人突然变成了公民,并愿意尝试一下市场经济。但有些奇怪的是,从一些角度看,这一影响在苏联解体的诸多影响中是最不重要的。大多数人曾期待东欧的各个“转型经济体”很快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力,或者成为国际投资垂青的对象。而事实却截然相反,东欧各国大都转型得十分艰难。例如,就像意大利的南部地区一样,东德变成了德国的落后地带,始终低迷不振,并不断引发各种社会与财政问题。现在,苏东剧变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波兰、爱沙尼亚、捷克共和国这几个国家方才有了一丝成功的样子。而且,对于全世界而言,俄罗斯本身变成了一个引发金融与政治动荡的重大源头,其破坏力惊人。但我们暂将此事留待第6章再讲。苏联政权倾覆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那些曾经依赖苏联解囊相助的政府,现在只能自食其力了。反资本主义人士曾将其中一些国家浪漫化,并将它们当成偶像崇拜,而这些国家突然陷入贫困,从而揭示了它们过去依靠苏联的实情,于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声望遭到损害。古巴曾像一位英勇的斗士,单枪匹马、枕戈待旦地与美国对峙,在那时,对于拉美各地的革命者而言,古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象征,显然要比莫斯科那些老迈的官僚有吸引力得多。苏联解体之后,古巴一片凋敝,此事本身就让一些人的幻想破灭,但不仅如此,这还揭示了一个痛苦的真相:恰恰是由于那些老迈官僚的巨额资助,古巴才能在过去保持那种英勇的姿态。与此类似,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激进人士,尤其是韩国学生中的激进分子眼里,朝鲜也具有神秘的魅力。但现在,由于苏联援助的停止,朝鲜人总处在饥荒之中,当年那种震人心魄的力量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联解体基本上还直接带来了另一个影响,就是许多激进运动的消失,那些运动虽然声称自己代表纯洁的革命精神,但其实只不过是由于莫斯科提供了武器、训练营地和资金,它们才能维持下去。欧洲人总喜欢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激进恐怖分子,如德国“赤军”和意大利“红色旅”,与那些腐败、年迈的苏联共产党人毫无瓜葛。但我们现在知道,他们都严重依赖苏联阵营的援助,一旦苏联援助消失,这些运动就无影无踪了。最重大的影响是,苏联的崩溃粉碎了社会主义梦想。在150年的时间里,对于那些不喜欢受市场之手摆布的人而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理念是一个思想上的集合点。奉行民族主义的领导人会摆出各种社会主义理想,作为他们禁止外来投资、拒绝偿付外债的理由;工会使用社会主义的措辞来要求加薪;就连商人在要求国家实施关税或给予补贴时,也会诉诸隐约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准则。即便那些已经基本接受自由市场的政府,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是小心谨慎,甚至有点羞羞答答,因为它们总是担心,彻底听任市场自由发挥作用,不加干涉,会被视为一种冷酷的、不人道的、反社会的政策。本书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经济事件总是在某种政治背景下发生的。所以,如果不考虑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政治事实,就无法理解几年之前的世界面貌。这个基本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倾覆。社会主义不仅不再是一种统治性的意识形态,而且作为一种理念,它也失去了激荡人心的力量。很奇怪的是,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颠覆始于中国。邓小平在1978年将中国带上了一条新的道路,而在短短的三年之前,共产党人还在越南取得了胜利,在短短的两年之前,想要恢复“文化大革命”的激进主义者才在中国国内的斗争中失败。这件事在今天看起来,仍然有些难以置信。也许邓小平自己也没有完全认识到,这条路将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变革;邓小平尚且如此,别国人就不用说了,他们过了很长时间才明白,10亿中国人已经平静地摒弃了传统思想的禁锢。事实上,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聒噪阶层”还根本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巨变;当时的畅销书把世界经济描绘为欧洲、美国和日本“拼死相搏”的竞技场,中国充其量只被视为一个次要角色,也许只不过是崛起的日元区中的一员。但是,人人都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就是苏联的解体。没有人真正明白苏联政权出了什么问题。“事后诸葛亮”的我们现在意识到,当时苏联的整个体制已是问题重重,其最终的崩溃是势所必然。但这个政权曾经在内战和饥荒的威胁下维持了统治,曾经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打败了纳粹,曾经动员起充足的科学与工业资源与美国的核优势相抗衡。它怎么会如此突兀地消亡,竟然没有伴随着轰然巨响,在一声呜咽之中就倏然而去,这应该是政治经济学上最难解的谜题之一。也许苏联的解体只是时间问题:革命热情似乎至多只能维持几代人的时间,尤其是时间一长,人们就不再愿意以社会公益的名义排除异己。或者也许是由于,苏联宣称资本主义在走向腐朽没落,而资本主义一直都活得好好的,于是苏联政权的根基就逐渐动摇了。我个人有一个没有多少证据支持的猜测:亚洲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兴起以间接的方式深深打击了苏联政权的士气,因为苏联自称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亚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让这个说法更加站不住脚了。苏联打的阿富汗战争毫无获胜的希望,又让国家元气大伤,面对罗纳德·里根主持的军备扩张,苏联的工业也明显不是对手,这些因素显然都加速了苏联的崩溃。不论原因如何,1989年,东欧剧变,而到了1991年,苏联也解体了。这场瓦解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影响了全世界,而所有这些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宰地位。但现在,还有谁能脸不红心不跳地使用社会主义的措辞呢?作为婴儿潮一代的一员,我还能记得在那个年代,革命理想、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理念还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但现在,宣扬革命理念,已经相当于拿别人的痛苦开玩笑:俄罗斯进行了多次清洗,建立了大量古拉格集中营,但仍然一如既往的腐败、落后;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种种经历之后,挣钱成为中国人的第一目标。世界各地仍然有一些激进的左派,他们顽固地宣称,已经尝试过的各种社会主义实践都不算真正的社会主义;还有一些温和的左派,他们认为,一个人可以摒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不必因此变成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信徒,与前者相比,这一观点更有道理一些。但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已经失掉了主心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当今的世界上,产权和自由市场被视为基本的准则,而不是勉强为之的权宜之计,至于贫富不均、失业、不公正等市场体系令人不快的方面,也都被认定是无法更改的现实,被人们所接受。这是自1917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就像在维多利亚时代一样,资本主义稳若磐石,这不仅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取得了诸多成就(我们很快就将看到,这些成就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是因为,没有人能提出一种足以替代资本主义的、令人信服的道路。这一形势不会永远延续下去。未来肯定会有新的意识形态、新的梦想。如果当前的经济危机久拖不决、持续恶化,新的意识形态和梦想将会更快涌现。但目前而言,资本主义统治着世界,这一统治地位没有遇到挑战。

图书封面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1929年的大萧条催生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开出了从总需求入手的药方,私人消费和投资无法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加大政府购买的方法来拉动。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努力的控制经济周期,看起来成绩可观。罗伯特卡洛斯宣称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基本已经解决所以,是时候把关注重点转向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派让央行相信他们的货币政策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直宣称防止非理性繁荣的格林斯潘,任内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的泡沫,一是股市泡沫,一是房地产泡沫。而后者引发次贷危机,进而影子银行系统崩溃,于是美联储的常规货币政策失效。萧条经济学又大行其道,人们又翻出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药方,“我们的磁发电机除了问题”。经济引擎尚好,但引擎的关键部位金融体系失灵了。大萧条后,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金融体系似乎变的沉闷而安全。那么这一次,我们的金融体系改革出路在哪?
  •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虽然不懂经济学,但一直以为这门学科诡异得很。与数学、物理等说一不二的自然科学自是不同,与文学、历史等说三道四的社会科学却也不同。其中既有需高深数学知识的复杂经济学理论模型,又有自我实现的恐慌这种也许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的现实结果。于是乎,更令人学而生畏。作为经济学大家,作者能把经济学原理写得这样深入浅出实在已经很不容易,如用一个托儿合作社的例子解释经济现象,用球币等等直白简单的比喻说明问题。而作为经济学白痴,对于这样深入浅出的书也只能勉强读完,就算囫囵吞枣吧。以自己粗浅的理解,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危机,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了一切并未远去,因此萧条经济学在沉寂数十年后仍然有效。看来弗里德曼是凯恩斯主义者。作者在最后写道,“妨碍世界繁荣的重大结构性障碍只有一样,就是那些充斥在人类头脑里的陈旧教条。”按自己稍加引申的理解,造成这些危机的重大结构性原因也只有一样,就是人心不足的陈旧教条。无论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藩篱的撤除,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都是如此。人的欲望,创造了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也积聚起无限的危机。有的人为自己的欲望买单,有的人却将危险带给了别人。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祸福相生,有繁荣,就有危机。因此,无论经济学理论如何,也永远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危机,也许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就是解决之道吧。其实,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倒是与经济无关,而与目前最现实外交局势相关:日本的成功之处对我们有多少意义,它的失败之处就有多少价值。是的,只有真正了解了日本为何成功、又为何失败,才能真正了解我们当年为何败于日本以及今日为何不能胜于日本。师夷长技,不止于技,而在于道。做到了这一点,钓鱼岛只是小问题。
  •     本书回忆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多次衰退,尤其是90年代初期的拉美经济危机(新兴国家的经济危机)和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陷入流动性陷阱)。借此阐述此次的经济危机不但不有别于以往,反而是一场全球性的大衰退。经济危机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在影子银行飞速发展的同时,不但没有加强对其的监管,反而采取了恶意漠视和纵容的态度。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成功地用房产泡沫取代了股市泡沫将美国拉出了上一次经济衰退却使其陷入了更深的衰退。那么面对新一轮的衰退,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作者对此着墨不多,呼吁重新正视萧条经济学,创造充足的需求来利用经济产能;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以及实行金融改革,加强监管,防范危机的发生。总体来说,此书对近几十年的数次经济危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史为鉴,说明了一些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意见,基本比较笼统,认为应重拾凯恩斯主义契约。创新的东西基本没有,总结的倒是还不错。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不了解的看看有益无害。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一位评论家说,除了美国短期国库券和瓶装水之外,投资者什么都不愿意买了(美国国债是绝对安全的,这不是因为美国是地球上最负责任的国家,而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是美国政府崩溃了,几乎一切都会崩溃,包括对瓶装水的需求。)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书读得心惊肉跳,里面的因果投射在中国是个个准!中国自信托起的崩溃会在何时?
  •     深入浅出,很好懂呢~
  •     没看太懂,只大致了解了一下经济危机历程
  •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这本书十年前就已经同名出版过,在看了该书的介绍之后才买的,因为它说与前版有较大改进,反映了最近几年的国际经济现实,将信将疑中下了单子。收到后发现果然有较大不同,但分析的比较浅显,适合作为大众读物。
  •     又是一本因为作者而买的书,克鲁格曼是我喜欢的那一类经济学家,在上大学的时候,买的最多的书不是小说而是经济学,看多了的时候就会觉得经济学是在是一门又科学又艺术的学科,而克鲁格曼可能是当代二者结合最好的经济学家之一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对当下经济危机谨慎而又理智的思考,其中不乏幽默,但最重要的事,这是一个把社会责任和人民利益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一位经济学家写的一本好书!
  •     导师推荐买的 感觉还是一本很好的经济类图书
  •     今年读到的经济著作当中写的做好的一本,没有之一。
  •     书写的很棒啊,送货也很快,很满意啊
  •     金融危机史&金融制度解释。
  •     对金融危机有了一点了解。
  •     托儿合作社的例子太perfect了!这本书读起来像小说一样畅快!
  •     很好的关于经济学的读物,克鲁格曼的语言就是引人入胜啊!!
  •     嘛,通俗易懂吧,见地不多,但是毕竟是一本科普读物,不好强求啦。
  •     另一个角度看待经济现象,适合普通读者。座位普通人多了解经济是很有必要的。
  •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明白了萧条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原来腐败不光与政治相关,更与经济有直接联系。
  •     都是精华,几个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有提及。
  •     真理往往是简单质朴的,看遍了流行的管理学理论,现在应该回归原点了。看完本书你会发现,历史一直都在不断重演,只是人们忘记了从中学习点什么。当那些浮华的东西被洗去之后,我们便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质。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下,读来很适合。
  •     ·恰逢21世纪首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萧条经济学卷土重来。
    ·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挥之不去的萧条阴影,束手无策的政府,茫然失措的大众,美国怎么了,世界怎么了?
    ·本书没有方程式,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经济学行话,这是一本所有关心世界经济走向的人都能读懂的书!
  •     但凡思考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那是一场无妄之灾,而不是无法避免的悲剧。他们认为,假如当年赫伯特•胡佛没有在经济萧条迫在眉睫时还试图保持预算平衡,假如当年美联储没有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来维护金本位,假如当年政府官员迅速向境况不妙的银行注资,以平复1930~1931年间蔓延开来的银行恐慌,那么1929年的股市崩溃将只会引发一场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遗忘的经济衰退。他们还认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已经汲取了教训。真的是这样吗?
      1929年股市大崩盘,拉开20世纪大萧条序幕;1982年债务危机,第三世界国家遭遇危机后的萧条;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萧条中徘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诸多经济体深陷衰退;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愈演愈烈,经济萧条再度袭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前夕,克鲁格曼再次预言,21世纪严重经济衰退无法避免,世界或将遭遇“失去的十年”。
      经济萧条从未远离我们,萧条经济学重返历史舞台
  •     很系统的阐述了金融危机
  •     个人觉得比很多晦涩难懂的经济学书籍来说好的太多了。大师才能这么深入浅出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强烈推荐
  •     1、好久没读这样的书,知识不够无法就需求学派和供给学派之争下结论2、克鲁格曼的文笔倾倒了我3、凯恩斯和古典根本就不是左右之争,甚至凯恩斯就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4、这是一本能开阔思路的书
  •     老师推荐的 内容很好的克鲁格曼的书很值得读
  •     原来我才疏学浅Orz~~~
  •     老师推荐的,就买了本.克鲁格曼讲的还是挺浅显的,即使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人也能看懂。对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萧条分析透彻,作者用比喻引领读者由浅入深,也不乏趣味。不过我觉得最后一章关于08美国萧条的好像写的很仓促,估计是出版前临时加进去的。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     学习经济学,好
  •     非常好。2008/12。
  •     在读研究生时就已知道克鲁兄是个建模的高手,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经过一个精巧的模型就可透析其本质。读此书方知克鲁兄乃不负继凯恩斯以来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之名。
  •     克鲁格曼无愧于“自凯恩斯以降文章写的最好的经济学家”,本书通俗易懂,的确是大家之作。值得一看....
  •     许多中国人不喜欢保罗.克鲁格曼,因为他似乎不怎么为中国唱赞歌。但事实就在那里,保罗更像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的孩子,所以喜欢保罗的率先,即便是胡扯也很率真有趣。
  •     克鲁格曼在本书中介绍了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几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语言,大经济学家用最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分析各个金融危机的成因及过程,以及相应政府的应对政策。总的来说,作者对避免经济危机的努力比较悲观,但也认为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如果能够对症下药、处理得当,是能够减轻危机的破坏。
  •     举例得当,浅显易懂,把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分析的有理有据。
  •     曾经被克鲁格曼的教科书摧残的够呛,当然要看看他的畅销书写的如何。深入浅出,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大家就是大家,经常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就把把看似复杂的问题讲的清清楚楚。正统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是把人都认为是理性的,供需平衡影响价格。但当经济进入危机模式时就进入了萧条经济学——这是一个更接近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传统经济学的很多理论就不再适用了,即便是凯恩斯的那一套也经常会失灵的。
  •     历史总是相似的,时刻提醒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疯狂中看到恐惧,不要被眼前的迷雾弄丢了方向。
  •     什么时候开始看经济类的书,什么时候开始忘了经济。。
  •     牛人写给小白的
  •     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危机:泡沫破裂导致“挤兑”(对资产的抛售),这些损失破坏了人们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任,这又导致了一轮”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
  •     相当精彩,有如作者所说,数学工具是经济学大楼的脚手架,本书就是拆除了脚手架的经典作品!唯一的担心就是很多地方应该涉及中国,感觉没说出来,有可能是被删节了
  •     有前车之鉴,危机听起来也不那么可怕了。在危机之前要学习,之中一样可以学习。。。
  •     书的内容一反常见的俗气,令人耳目一新,不愧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     克鲁格曼是讲经济学故事讲得最好的一个
  •     内容还可以 不过 又是翻译太烂
  •     通俗文笔,简而有力
  •     看了许多关于经济危机的书,这本是最好的,不愧是偶像写的,诺奖不是白拿的。
  •     很好的书,克鲁格曼就是不一样
  •     克鲁格曼的书让人着迷·
  •     书还没有毒,但我们的国际经济学老师推荐,应该不会差。。
  •     文笔真不错
  •     以前觉得发展中国家的好处就是别人二十年前陷进去的坑你可以很好的避开,但其实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模式很多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说人人诟病的08年的四万亿,都说造成了现在中国的烂摊子,但却也是当时经济环境下唯一的办法。
  •     托儿所的概念很妙,清楚地解释了衰退下发行货币、道德风险下提高通胀的用法。房市泡沫、影子银行和次贷危机间的关系讲得很好,金融创新在稳定环境下怎样都不会出错,然而环境一变,系统性风险流动性缩减就是大问题。房市泡沫中的金融创新着实让人咋舌,赚钱的乘数也太高了,无本之利啊。泰铢港币的部分写得好教科书……总的来说宏观写得不错,就是暗想如果我早早看到,英国公投脱欧的事会不会也有我的一杯羹。
  •     这本书比克鲁格曼《美国经济迷失的背后》翻译得好,在旧版基础上增加的内容并不多,大都来自他在纽约时报的专栏
  •     日前,在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排名前三;同时A/H股溢价也分别为27%,18%,47%。而且1月份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继续保持双降,资产质量未发生明显下滑。看起来中国的银行业是保护中国免受危机的绝缘层,有没有可能也成为一个引爆中国大萧条的定时炸弹?看过这本书后,答案是有可能,就像一句广告词nothingisimpossible。作者有几个重要观点:1、解决危机需要做两件事: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2、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3、日本的流动性陷阱就像绝症,即使负利率也不能解决。4、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腐败和任人唯亲流行,而且经济体有缺陷。5、恐慌和崩溃会自我实现。6、以前赚钱的金融工具现在基本死亡(包括上投资学时重点讲的利差交易),金融业看来是社会毒瘤。7、索罗斯等投资家就是专吃腐肉的,有机会决不放过,98年攻击香港确实有阴谋。现在中国经济根本没有80年代的日本那么厉害,也没有美国健全的体系,凭什么不出问题。中国那么多外汇储备,都是肥肉,不找机会阴谋一下,会终生遗憾的。那么中国有没有腐肉和缺陷呢?我大胆猜测,有,就是中国的金融业。银行等金融业在08年出现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过低的强制性存款负利率掠夺了国民的财富,如08年的CPI在5%以上,而存款利率少于4%,国民30多万亿元存款仅因负利率就损失了30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转化成了银行的利润;二是过去的坏账在早几年已剥离,08年是中国经济的顶峰转折年,新的银行业坏账还没有暴露出来。另外,金融业也是某国利益集团最大的得利,国开行副行长,前证监会副主席被双开。十大振兴规划即使起作用,也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就好比,粮食只够吃十天的了,不是立刻找食物,而是去播种子了,有玉米、小麦、大豆(大家还争吵为什么地瓜不入选),期望来年收成好些,恐怕还没发芽就饿死了。减税,降息,发消费券等短期行为才是目前最急需的。当然长期投资更能掩盖问题,让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好看些。****************************************从金融板块市值比例睇风险http://bbs.sogou.com/f?s=%CD%B6%D7%CA%D1%A7%D4%BA&t=TP%24uYnPgPJTLb8HBAAAA&page=1一、利润来源2008年中国的银行业利润是5600多亿元,加上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总利润约为6000亿元,中国全部企业的利润未见统计数据,但从占经济总量的1/3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约7000亿元利润可以推算,全部企业的利润约为20000亿元。中国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不到全国劳动从业总人数的2%,但在2008年却掠夺了约30%的利润,而海通证券人均100万元薪酬和浦发银行人均40万元以上的收入,更是对人均GDP都只有22000元的国度的公平挑战。银行等金融业在08年出现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过低的强制性存款负利率掠夺了国民的财富,如08年的CPI在5%以上,而存款利率少于4%,国民30多万亿元存款仅因负利率就损失了30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转化成了银行的利润;二是过去的坏账在早几年已剥离,08年是中国经济的顶峰转折年,新的银行业坏账还没有暴露出来。二、风险要分析金融风险,必须先分析银行的贷款质量。第一块风险资产是房地产行业贷款,银行向开发商发放的贷款约45000亿元,由于相当多的开发商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先从民间借高利贷从政府手中高价拿地,再用土地低押从银行借款,随着房价下降20%~30%,土地价格回调50%以上的事实,那些自有资金在30%以下的开发商将会全部破产倒闭,开发商倒闭的家数可能高达50%,给银行将带来5000亿元以上的损失;银行发放的购房贷款余额约20000亿元,对于有20%首付购买一套住房的,风险不大,较大的风险来源于购买多套房子的炒房者,这些炒房者本来就没打算长久供房款,捞一把就会走,现在房价下跌,捞不到走不了,也无足够的经济来源长久供款,炒房者违约将是普遍现象,推算有10%左右,炒房者给银行可能造成1000亿以上的损失。3~5年内,房地产将暴露出6000余亿坏账。第二块风险资产是进出口企业贷款,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到08年底玩具企业的贷款违约率为34%,纺织服饰企业贷款违约率为30%,银行给这些出口企业的贷款在10000亿元以上,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持续,出口下降了约20%,1/3以上的出口企业难以生存,3年内将3000亿元银行坏账出来。第三块风险资产是火力发电企业贷款,火力发电企业贷款曾是银行的优质资产,贷款余额12000多亿元,火电厂的平均负债率高达80%,银行也敢放款。但是煤价在近20年里最高上涨了50多倍,使得火力发电成本飞升,08年亏损了700多亿元。面对提电价工业企业先死,而煤炭企业又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煤价就是不降,电厂无可奈何,特别是水电和核电低成本电源的源源不断的大量投资,火电厂平均利用小时已经低于盈亏平衡的5000小时/年,将有1/3左右的火电厂难以生存,3~5年内,火电业将暴露出3000余亿坏账。第四块风险资产是钢铁建材企业贷款,银行对钢铁水泥等建材企业的贷款余额15000多亿元,特别是钢材板材生产线几乎全是银行贷款在这几年建起来的,但价值规律却是无情的,随着大量板材生产线的投产和造船汽车家电需求的萎缩,钢铁产能过剩30%,特别是板材生产能力过剩50%以上,相反贷款较小的民营钢铁企业在4万亿刺激中取得了生产长线材的竞争优势,约1/3的板材生产企业将难以归还贷款;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水泥等其他建材企业也有约20%要破产,3~5年内,钢铁建材企业将暴露出3000余亿坏账。以上四块就是15000多亿元,再加上家电、汽车、造船、、航空、公路交通、建筑施工等其他行业的将要产生的坏账5000余亿元,3~5年内,将爆发暴露的银行坏账高达20000亿元以上!三、价值回归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市值占股市市值的比例依然在30%以上,这是绝对不能持续的,因为金融服务业以不到2%的从业人员占有30%的社会利润和30%的市值不是真实面目,未来3~5年20000亿银行价坏账的爆发暴露,银行业等金融服务业的利润回归到全国利润总额的10%左右,才是协调的真实比例。我国银行业剥离了2万多亿坏账和国家巨额注资,犹如家庭踢除老人进来新媳妇一样,现在的银行是处在蜜月末期,银行股改后还未经受经济低潮的洗礼,在接下的来3~5年20000亿银行新坏账的爆发暴露后,我国的银行业是否又要全民来埋单呢?
  •     平实且略带俏皮的语言将经济危机问题诠释得异常传神,作为一本写给大众的书已经把问题解释得不错了。总的来说作者认为,经济危机来源于人性的恐慌,而应对经济危机货币政策是最为有效的。
  •     我是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的,看到一半才发现是克鲁格曼写的。这本书虽然是本专业书,但是是那种拿起来就放不下去的书,语言很轻松,很幽默,翻译得也很好,读起来很舒服,但是又能学到不少东西。对于经济学专业的人来说,它回顾了前面几次的经济危机,也提出了一些关于经济危机的看法;对于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人来说,它也很好懂,因为它里面不会用到任何术语。总之,相当不错的一本书。
  •     不理解金融知识。。。没看懂。。。。
  •     放眼国内,也只有老狼和寒冰同志的大作能稍稍靠近这位传承了凯恩斯思想的经济大师,其实书的好坏,书的价值。有时从我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次数就能体现出来
  •     书中把复杂深奥的经济理论讲解得非常简单和清晰,不愧是大师之作。
  •     书很好,以前读过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这本应该是那本的升级版,加上了对此次经济危机的分析。
  •     书很快就到了哦,领导让买的,这些书很好
  •     写的很有条理,又没有深度,出来一查,才发现是嘴炮克鲁格曼。。
  •     较为理性的人都承认,克鲁格曼是个天才作家和天才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书,用浅显的故事说出深奥的经济理论,很容易理解。
  •     书的质量不错送达也很快
  •     作为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没有用经济研究所常用的数学方法,而是用轻松的文笔,讲诉了一次次经济衰退的由来,也对次贷危机的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有收获。
  •     很好的书,用人人都读得懂的语言解释了世界上的重大经济事件,思想深刻,不仅是一本经济书刊,也是一本哲学书籍,对当代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他的书又有自身的许多独创,这可能长期在社会任职有关,很多观点确实犀利、不过很有指导性…
  •     宏观经济的一本好书
  •     通俗易懂,可惜内容太少了点
  •     本书将在世界范围内历史曾经发生的经济危机基本都有介绍,尤其结合当时的政治和历史环境,更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本书巧妙的引用了一个“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更强了本书的趣味性,同是也正是这个寓言,使未学过经济学的读者对经济危机有了更深的认识。本书,我读了两遍,强烈推荐《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
  •     是一本好书,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危机的种种解释,发人深省
  •     不愧是独立知识分子的著作
  •     还没有读,不过肯定不错,要不然也不会买。
  •     新的经济学理论,会重新塑造你对经济衰退的认知。
  •     读下来是惊叹,克鲁格曼真是奇才,浅显,但清晰深刻。当我们以为可以规避周期性风险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时候。人们满是希望没有了恐惧,政府解开政策的镣铐,就像格林斯潘以为一切安好
  •     ……虽然他说的似乎很简单,但是依然很难搞明白
  •     这本书简短而又精辟,复杂的理论通俗而又深刻的加以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看待经济危机的成因和经过。
  •     不愧是大师的作品,当然翻译得也很不错,通俗易懂,通过几次经济危机的回顾,让大家明白现在面临的危机是怎样产生的,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了解萧条经济学的好书.
  •     科普读物
  •     本书讲述了近几次的经济大危机。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另外,中信新版精装版定价59元(老版30元),中信真是太会赚钱了。
  •     克鲁格曼书都很经典,文笔也好~
  •     浅显易读,但是我不认真正可资源并不匮乏的观点,比如作者在托儿模式中所忽略的那样~然而在真正的萧条来临时期,这个观点应该是对的!
  •     http://www.univpgri-palembang.ac.id/perpus-fkip/Perpustakaan/Empiricsm/Krugman,%20Paul%20-%20The%20Return%20of%20Depression%20Economics%20and%20the%20Crisis%20of%202008,%202e%20(Norton%3B%202009).pdf
  •     不论什么东西,只要在金融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危机期间需要得到救助,就应当在平时得到监督,以使它不过度冒险
  •     将历次经济危机讲得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     萧条经济学的姊妹篇,相隔数十年之久的经济危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经济的偶然还是人性的必然?
  •     中信版的这本似乎有删节。可以理解,因为人民大学版的那本提到了中国的危机可能形式。
  •     这本书真是好书,非常赞同书中的许多观点。
  •     经济周期现在正处于全球萧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狼真的来了
  •     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并不能很清晰的让读者理解金融危机的过程,内容对无金融经济基础的人通俗易懂,但对有专业背景的读者并不是那么有用,而且在理解国会山例子的时候,还得把经济知识转化为托儿情境中,很乱感觉。简单地叙述了80年代起世界各地金融危机的产生与解决,但没有特别详细的内容。
  •     可读性很强。但是新东西比较少,不过脉络很清晰。
  •     很久都没读过那么好的经济学的书了,可以把结果和原理结合的如此好,又紧贴现实的只有保罗克鲁格曼了。
  •     王小波好像说过,一本好书首先得是一本有趣的书。遗憾的是,现实中既有趣又深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而此书无疑是其中之一。翻阅这本书的第一感觉,犹如当年被前苏联版物理教科书“整”得几乎崩溃之时突然看见《费曼物理学讲义》——“原来物理依然是很有趣的”,而且对原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数学公式突然明白了背后的物理原理,豁然开朗。“有趣”的《讲义》支撑着、鼓励着我走了近7年的物理学学习之路。“有趣”的书背后肯定是一位有趣的作者,深刻的书背后肯定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作者,而能将两者结合的是真正的大家。本书真正体现了“深入浅出”,全书所涉及的是严肃的经济学问题,但作者没有用复杂的模型来说明,而是凭借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将背后的核心——相关经济原理——用通俗的例子描述出来。经济学是研究现实问题的,所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方程只是其研究和描述经济学本质的工具。有太多的经济学著作(非学术著作)过于关注工具应用本身,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通过工具去理解背后的本质很难,即使受过相关学术训练的,至少也会觉得看着很“累”。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至少不是“规范”的学术著作,但其结论具有学术价值。通过其论述,很容易将其论证过程模型化。也正因为此,本书很适合经济学基础相对较少的读者。当然对于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此书的很多论述显得有些“多余”,但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无疑是极有启迪的,而且读完“多余”的论述再回头看其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很可能会有“温故而知新”甚至“豁然开朗”的感觉。嗯,叨叨了半天没有涉及到本书的具体内容。踌躇了半天,还是没法简单同时不至于“无趣”地写点啥,因为我不是大师。要想知道本书内容,还是买本原著仔细看。相信我,你会发现也许久违了的读书的乐趣。
  •     洒家二十余年阅读史上,关于经济方面见过的最好的两本书之一,另一本就是著名的《经济学原理》。绝对属于超五星。
  •     读的英文版 花了很久
  •     好书,毋庸置疑,每一章节都深深的吸引了我,一本经济学书籍却一点都不本本,读起来很顺畅,作者用很简单朴实的语言将人类近代的几次的大经济危机传达给读者,从拉丁美洲的龙舌兰危机再到日本的流动性陷阱,从泰国以及东南亚的货币危机再到格林斯潘利用铁腕带领美国前行,08年的危机来的并不突然,相反是由于大规模的影子银行将信贷极度扩张导致的,这场癌症慢慢的接近美国,并以雷曼兄弟倒闭为诱发点,试想,如果美国选择拯救雷曼兄弟整个情况会有改变么。读完本书,我深深感到了恐慌,中国经济现在处于衰退的边缘,房价物价失业率高涨,资本流出达到峰值,整个体系已经濒临崩溃,一场经济浪潮正向我们冲来,凯恩斯契约主义到底能不能拯救我们,我们拭目以待。
  •     大师文笔非常好,阐述问题深入浅出,非常易懂。
    美中不足的是,当当的书的品相不好,显脏,居然比我从书店借得书看起来都要旧。
  •     不知道是不是下的版本不对,每篇都感觉点到为止,看的不过瘾
  •     写本科论文的时候看了第一版,写MBA论文又用上了新版
  •     好书 深刻的揭露了各国政府的伎俩
  •     看完了第一遍,还想看第二遍.不愧是诺贝奖得主的书,看完他的论述再看其它一些"砖家"的话...就明白了
  •     很喜欢这本书,当当已经非常快了,第一天买的第二天就到了……
  •     还是不懂经济危机来了该怎么办……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