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经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伦理学与经济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0-5
ISBN:9787100029179
作者:[印度] 阿马蒂亚·森
页数:138页

作者简介

《伦理学与经济学》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分析,用伦理学说明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阐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揭示了伦理学、经济学及其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书籍目录

前言
自序
1 经济行为与道德情操
两个根源
成就与缺陷
经济行为与理性
作为一致性的理性
自利与理性行为
亚当·斯密与自利
2 经济判断与道德哲学
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
帕累托最优与经济效率
效用、帕累托最优与福利主义
福利与主观能动
评价与价值标准
主观能动和福利:区别与相互依赖
效用与福利
成就、自由与权利
自利与福利经济学
权力与自由
3 自由与结果
福利、主观能动和自由
多元性与评价
不完备性与过度完备性
冲突和僵局
权利与结果
结果评价与义务
伦理学与经济学
福利、目标与选择
行为、伦理学与经济学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编辑推荐

  《伦理学与经济学》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教授的代表作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根据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洛尔讲座的讲稿编写而成的,时间是1986年4月4日至6日。我衷心感谢该校经济系、哲学和政治科学系邀请我作这次讲座。在访问伯克利期间,我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该校活跃的学术氛围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本书的写作准备过程中,我与杰克·勒蒂奇、马尔萨·努斯鲍姆、德里克·帕费特和贝纳德·威廉姆斯进行了讨论。埃尔马·阿戴尔曼、乔治·阿克洛夫、普拉纳比·巴德罕、多纳尔德·戴维森,约翰·哈萨尼、乔斯林·基恩克、萨缪尔·谢弗勒和本杰明·沃德对本书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评论,讲座现场也有一些热烈的讨论,这些对于本书的编写都有很大帮助。最后,我还要感谢卡洛林·维丝迅速打印出了我的手稿以及埃玛·戴尔丝出色的编辑工作。

图书封面


 伦理学与经济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伦理学与经济学》开篇论述了经济学的两个不寻常之处。一是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二是现代经济学不自然的“无伦理”特征与现代经济学是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事实之间存在矛盾。事实上,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伦理学的分支。关于这一点,森给出了一些具体事实作为判断经济学本质的传统实例。接着,森指出经济学存在两个根源。一个根源是伦理学,另外一个是“工程学”。随着现代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学的两个不同根源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只关心最基本的逻辑问题而不关心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工程学的方法论不断被固化和加强,呈现出强势的一面;而伦理学方法的重要性自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200多年里,被严重淡化。现代经济学家对待两个不同根源的畸轻畸重,造成了现代经济学内部两个根源的隔阂,从而进一步离间了经济学和伦理学。尽管“工程学”方法论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莫大的贡献,但是经济学对伦理学方法论的疏离导致了现代经济学的两个中心问题:“伦理相关的动机观”以及“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的判断准则与现实中的人及人的现实行为的巨大偏差。然而在开篇之初,森就指出了,经济学所关注的应当是真实的人。全书的重点在于,森指出了现代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的隔阂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由于把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狭隘化了,导致现代经济学的贫困化;另一个后果是严重削弱了福利经济学自身,使其研究范围变得狭窄,并使其分析缺乏说服力。森卓越了论证了现代经济学的两个中心问题是如何逐步与伦理学形成隔阂,并导致了怎么样的严重后果,在此基础上,森还进一步提出,经济学应当与伦理学建立更加紧密地结合,不仅会使得伦理学的研究大受裨益,对于现代经济学自身“可以期望得到的回报是相当大的”。
  •     如果不是自利在我们的选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常的经济交易活动就会停止                                  。
  •     [本文是为《财经界 管理学家》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管理确实是个妙不可言的词。武断地下个宽泛的定义:它代指判断、决策,继而实施控制的一切行为。联合国协调与管理国际事务,警察机构管理公共安全,谍报机关管理国家安全,个人管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财产……简言之,管理的对象大致可以用系统来概括。而管理的目的,粗略地讲,除了维持正常的秩序、延续发展的神话,最头疼、最具戏剧性的是处理系统异常,正如电影《The Matrix》(国内习惯的译名是《黑客帝国》)所描述的那样惊心动魄。系统异常的直接表现,往往是违背甚至扰乱正常的秩序。系统中发生异常表现的个体,其动机大约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求答案:要么倾向于寻求满足自己的主观能动,要么他侧重于谋求属于个体的福利——也许两者兼而有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者更加倾向于相信人都是自私的——如果自利(Self-interest)是每个人作出行为选择的唯一准则,那就好办得多了——给拉磨的驴子前面挂根胡萝卜谁不会?阿马蒂亚•森(Amartya Kumar Sen)有力地批驳了这种倾向。这位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他已成为名著的《伦理学与经济学》(On Ethics and Economics)中,将这种“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格式”的倾向精确地归纳为“1、认为自由仅仅只具有工具价值(因此,最终只计算成就);2、假定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惟一地来源于他对自利的追求(因此,主观能动性没有任何独立的作用)”,而这么做的实质,是企图将多元性还原成一元,接下来就可以方便地建立模型继而建立理论框架了——在《黑客帝国》里,先知是这么告诉尼欧的:人不能预测自己无法理解的选择。从经济学不再是伦理学的分支那天气,大多数经济学家就一直试图预测并成为主流经济的引导者,而不是满足于充当为实际发生的一切寻找理论依据的角色。经验告诉管理者们,必须秉承“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的上策是杜绝系统异常发生的土壤。著名的秦淮河就是这样被开凿的:传说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望气者发现金陵有天子气,而始皇帝是准备传天下于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这个“天子气”非扼杀不可——于是不惜工本地“凿方山,断垄为渎入江,故曰秦淮。”(见《洪武京城图志》)稍下一等的策略是杜塞异常发生的途径,亦即建立严格的秩序。吴元年十二月,《律令直解》编成,朱元璋“览其书而喜曰:‘吾民可以寡过矣!’”(《明史•刑法志》)——有为的君主们都很清楚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以上御下,管理之谓也。习惯上认为先秦黄老学说无为的主旨是一种哲学思想,很少有人知道该学说原本就是帝王之术——按照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说法,道家学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国家管理学(关于这一点的详细阐述,可参看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然而系统异常不可避免,必然会发生。系统的平衡总会被打破——可能是悄悄滋生了异常,更可能是在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中,短暂的失衡催生了异常——发展是个值得永远去追求、去实现的神话——不仅企业家如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发展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永恒的主题——鉴于这种情况,除了神话,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形容。面对异常,国家机器通常采用政策和法律手段来应对,企业则寻求自己的管理手段。《黑客帝国》中,功能被替代的程序面临着被删除的风险时,人格化了的程序通常选择逃亡——安全是最基本的生存准则。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异常这东西如同系统中的Bug,十足可恨,它阻碍了发展(比如经济建设的中心);从异常的个体角度看,他有其迫不得已的理由——除非放弃自我,无论是理想/原则/个性,还是利益。顺便举个极端的例子,证明一下阿马蒂亚的正确性:对于自杀式恐怖袭击者而言,他关注的只是信念,他不需要晓以利害,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以及自己会失去什么——坚持自利原则的经济学家对此束手无策。更为要命的是,这种异常甚至事先没有征兆,并且超出管理者的理解能力——套用先知的话:人不能预测自己无法理解的选择,更无法预测自己无法理解的他人的选择。当然,自利准则倒通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管理者们的行为。比如说,当有限的资金在治理污水排放和生产投入之间面临选择时,多家跨国公司被曝光违反了中国的水污染控制法规;几年前也曾亲眼看到某民族产业的汽车制造商闲置了已经仅具象征性的污水处理设备——它在环评时开动过一次——污水不经处理每天直接向长江排放。曾经在一家私营企业的墙上看到这样的标语:“安全是天,质量是地,创新是源,成本是本。” 我猜想能够把安全置于首要地位的管理者,一定经过了彻悟。实际上我所见过的企业,鲜有将安全真正放到头等地位的。倒是经常走过粉尘弥漫、噪声刺耳的车间,而里面的工人没有使用任何防护用品。耳闻一家制造并安装中央空调的企业,据说平均每年有一名安装工人死于高空坠落。另外一个异常的事例则体现了自利原则:一家企业的冲压工段员工集体跳槽,我在车间看到一群工程师在赶制紧急订单,询问得到的原因令人吃惊:仅仅因为工资比该公司高了每人每月50元,这个工段的员工集体去了同一个开发区的另一家工厂。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阐述了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准则: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当且仅当不减少他人的效用就无法增加任何一个人的效用时,这种社会状态就称之为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分享富人的奢侈荣华,穷人就无法快乐自在,那么,随着一些人的极度贫困和另一些人的极度奢侈,这种社会状态也可以称之为帕累托最优。”与阿马蒂亚•森的睿智、缜密相反,维维亚娜•弗雷斯特尔的《经济恐怖》(L'Horreur économique, Viviane Forrester)则自始至终弥漫着呛人的愤青气味。该书陈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被人们颠三倒四地曲解为‘职业’的工作,的确创造了西方的文明,而且这一文明正在主导着世界。” 弗雷斯特尔强调:工作是个高明的圈套,失业则纯粹是个政治操作范畴的概念。问题是:当别人已经从工作获得福利,谁可以不凭借工作还能保持一个社会人的生存和体面?让我们继续沿用阿马蒂亚•森的人这一概念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在环境的影响下,建立目标、承担义务、实现价值等的主观能动方面能力愈发薄弱,福利方面考虑的成分必然就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何况,“笑贫不笑娼”已经几乎成为这个环境的缩写。当伦理底线一再后退,地下经济学的研究本该顺理成章地升为热门。不用分析遍布全国几乎所有城镇的洗浴业的现金流通量,只说一个细微的事例:因为工作的缘故频繁往返于苏沪之间,苏州站的短途售票厅窗口几乎很难买到一小时内的上海票。有一位职业黄牛票贩老太太,多年来一直守在火车站前广场一角,风雨无阻地供应即刻的苏州至上海车票。最近老太太不再出现。随便问了问出租车司机,回答说刚被抓了,她家有两套别墅。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阿马蒂亚森也算是为数不多的既研究哲学也研究经济学,并获得诺奖的大家,而且竟然是印度的
  •     : B82-053/4099
  •     质疑现代经济学中狭隘的自利行为假设,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而不是假想中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森并没有因为推崇伦理学视角就否定了既有的经济学主流的工程学视角,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二者应互补,而不是互替。
  •     一般。
  •     再次启发
  •     讲座的内容,很短。需要将伦理学和经济学结合,采纳后果主义伦理学,反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
  •     思路清晰、分析精炼
  •     颇有道德说教的味道
  •     P24,森嶋通夫的名字翻成了莫里西马
  •     sen
  •     其实主要是让大家了解一下,经济学需要视野更广阔一些
  •     没读懂啊,不敢评分。以后再读了再评
  •     从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原初关系讲起,谈论Amartya Sen自己对当代经济学的一些批评思考。
  •     没印象。。。
  •     帕累托准则和功利主义的联结;效用的另一面:主观能动的影响;偏好不完备排序;分离结果主义和功利(福利)主义所产生的方向[结果主义不就是“边界约束”所针对的吗?];Self-welfare goal AND self-goal choice[社会合作以克服囚徒悖论]
  •     演讲集 专业性较强
  •     对现代经济“工程学”的令人信服的质疑:既没有证据表明自利最大化是对人类实际行为的最好近似,也没有证据表明自利最大化导致最优的经济条件。
  •     用分析的方法精读,果然看到很多精妙之处。
  •     利益与道德
  •     作为不学无术的商科学生,看完第一章便已经看不懂,更不用说后面的福利经济学内容啥的。不过,我很赞同森的观点,经济学应当将伦理学重新纳入考量。
  •     “经济学的人文取向”研读谨识。
  •     只要阿玛蒂亚在本书中提出的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学”依旧是经济伪学或伪经济学
  •     经济学应当关注真实的人
  •     看懂了,不理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