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经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穷人经济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6
ISBN:9787532123971
作者:卢周来
页数:314页

作者简介

卢周来写作的是一种大多数人读得懂的经济学散文。与那些越来越臭名远扬的御用经济学家不同,卢周来作为当下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中的中坚人物,他关注的重心更多的是对社会公正的承担,他用良知和责任感来指挥手中的笔……
对捐款维修故乡小学校舍的抵拒和质疑、 “杀掉山羊,保卫北京”是一句转嫁沙尘暴肇首于牧民的可笑口号……卢周来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视角:它审视出众多社会现象中的不合理因素。

书籍目录

1 点评乡下姑姑来信
2 出租车惊魂记
3 “杀掉山羊,保卫北京”?
4 经济学与乡愁
5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6 向前看与向后看
7 穷人与富人
8 广告主要是为富人做的
9 “富人比穷人讲信用”?
10 出生、私有制以及“教育产业化”
11 选择
12 一位思想者的离去
13 我为什么没有捐款
14 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15 文明与贫困
后记

编辑推荐

  “富人比穷人讲信用”?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歌星的身价?点评乡下姑姑的来信……听经济学家卢周来以一个经济学者的视角,评议我们身边的常见事,会让你在一些或熟视无睹或百思不解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上,有顿悟之感。

章节摘录

  但不知我们这些经济学家有没有意识到,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在美国,各利益集团之间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与资格,所以,相应地,为各个利益集团服务的经济学家的声音都不  相伯仲,社会影响也都差不多,所以,各种声音都可以相互制衡。政府也可以兼听则明。而中国呢?中国是这样吗?“资本”与“权力”阶层有实力买得到经济学家为他们服务,但普通工人呢?普通农民呢?还有昨天街头的出租车司机呢?谁来为他们说话?当上千万下岗工人在为不知下一顿饭在哪里而发愁时,我们的经济学家却在说“计划经济下就业体制培养了千百万懒汉”,“要想提高效益还要再下岗一千六百万”;当普通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干下来最后发现国家曾许诺过的“老有所养”不过是风雨中纸糊的房子时,我们的经济学家正忙于论证“福利社会的不  经济性”。这就是我们某些大经济学家的所作所为。  稍稍说开一些去。这两年,不少经济学家鼓吹教育改革。其核心内容就一个:交钱上学!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可以启动教育消费,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考虑我们国家的穷孩子如何上得起学。而如果贫穷家庭落后地区的穷孩子们都上不起学了,他们也曾经有过的赶上富裕家庭富裕地区的愿望将被完全相反的事实取代。更可怕的  是还不在于这些经济学家这样鼓吹,而在于我们一些政府官员也竟然信以为真了,并打算这样做。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说:“银行可以对穷孩子发放助学贷款!”而实际上,这一方面使本来应该完全是效率取向的银行不得不承担政府赋予的社会负担而无法做到彻底商业化;另一方面即使是穷孩子可以借款,也意味着出大学门的那天起,穷孩子已经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又与富孩子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这里提出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即明星是如何产生的。我记得经济学家穆什·阿德勒作过这样的结论:“明星现象是在知识上进行节约的一种市场手段。”具体地说,人们进行任何一项  消费,是需求知识的。以听歌为例,我们是如何了解歌曲以及歌手的呢?为了节约知识的成本,我们大多只能是通过与那些听了更多音乐,更懂得音乐的人交谈,所以,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多数人相互通过交流接受少数歌曲以及少数歌手,这少数歌曲以及少数歌手就成为流行歌曲以及歌星;而且更进一步,一旦当这些少数歌曲以及少数歌手进入多数人视野时,人们再在交流有关歌曲以及歌手的知识时,为了节约交流的成本,不得不对这少数歌曲以及少数歌手予以更深入的关注,少数歌曲以及歌手进一步被带入一种多元对话的格局之中,于是,这个过程反复下去,围绕这少数歌曲以及歌手,一种“知识谱系”就逐渐建立起来了,不断强化他们的明星地位,而后来的歌曲以及歌手要再进入明星行列,因为听歌者必须付出新的“学习成本”,而一般的听歌者不愿轻易付出这种新的“学习成本”,所以,后来者要成为明星,必定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这也是不少音乐经纪人抱怨“要包装一个新歌星,成本越来越高”的基本原因。  ……      书摘1  选  择  一个多月前,我的朋友单庆老家一位乡长到北京,朋友请父母官的客,一定要我去作陪。不得已,我去了。一见面,郝位高姓乡长大声大气地说:“啊,你就是卢周来啊。单庆说你是搞经济的,还给我看了你那篇乡下姑姑来信。你也太厉害了吧。把我们乡村干部全都给否了。”我只有边向他点头哈腰,边解释说:“没那个意思。没那个意思。”  席间,这位高乡长再次向我发感慨:“小卢啊,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们乡村干部可不容易啊。有些事情是我们不对。有些事情是我们没有办法。还有龄事情,是村民们不晓理。”因为对于“不对”与“没有办法”的事我了解得比较多,所以我随口接了一句:“你说说村民们有什么不晓理的事吧。”  高姓乡长还真说了一件事,情况与央视《焦点访谈》某次播出的节目很类似。皖河边上有一片滩头地,分散在各农户手中。这几年因为年年都有或大或小的洪水,滩头地根本就没有什么收成。因此,农民也没有太在意这片地,有的农户例行性的春天播下种子,到秋天能收多少收多少,往往收下的粮食只够喂喂鸡;有的农户干脆撂荒了。后来,乡里将地全部收回,统一承包给外地过来的一个养河蟹的,并对农户进行了每亩地一百元的补偿。当时农民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种多少年也收不回一百元。但仅过了三年,河滩地出效益了,外地人开始赚钱了,农民们却红了眼。要求将已改造成池子的地收回。乡干部劝农民们说你们没有养蟹的技术,收回来也没用,农民们则说宁肯地荒掉也不能便宜了外地人。否则,要告到上面去。而承包者死活不同意,说合同期未满,如果乡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他要告到《焦点访谈》。乡里正为此事愁得不行。  其实,高乡长面临的这种两难选择,在经济学中还真研究过。这种两难选择可以抽象为这样一个选择过程:假设有一个方案,通过民主的程序决定是否通过。现在投票人是一百个人。  此方案通过以后,对一百个人中的九十九个人来说,每个人可以增加一美元的收入;而对于一百个人中的一个人来说,方案如果通过,则会造成其二百美元的损失。因为民主的原则是多数原则,所以,此方案一定会因为有九十九个人投赞成票而被通过。  但是,对于知识界人士,问题就来了:此方案通过后,给九十九个人每人增加了一美元的收入,社会总收入增加了九十九美元:而此方案通过后,因为给一个人损失了二百美元的损失,所以社会总收入因此损失了二百美元。两相抵,方案通过后,给这个社会不仅没有增加总收入,反倒使社会总收入减少了一百零一美元!而如果政府出于增加社会总收入的考虑,无视民主的原则,否决了此方案,那么,损失是九十九美元,增加二百美元,两相抵。社会总收入可增加一百零一美元。  因此。社会其实在此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你是遵守民主原则。还是追求效率原则?如果遵守民主原则,那么就以损失效率为代价;如果追求效率原则,那么就破坏了民主的原则。  高乡长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他照顾人数众多的农户的要求(民主的原则),那么,尽管农户可能因此受点小益,但承包人的损失更大;而如果他顶住农民们的要求,满足了承包人的愿望,那么,他显然又没有尊重民意。  面对这种两难选择,在经济学家内部,本身也有不同的意见,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经济学家说,经济学不讲道德,本身没有立场,只研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因此,从效率的角度,这个方案不应该被通过;一些同样持自由主义立场的社会学者甚至在这里看到了民主与自由的矛盾。他们说,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民主有时候会造成多数人(九十九个人)对少数人(一个人)的压迫,所以,民主也不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当民主妨碍了自由的时候,民主应该为自由让路”,因此,这个方案也不应该被通过。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这个例子说的还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民主的“一人一票”原则是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不可兼得,所以,这种两难选择其实是无解的;或者说,通过民主的方式也没有办法协调社会效用,要想有解,只有出现一个独裁的政府,能强行安排效用的优先秩序。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如果九十九个人每人增加一美元后增加的总体满足程度(即效用)超过二百美元给一个人增加的满足程度,那么,这个方案应该被通过,因为尽管社会总收入减少了,但用效用衡量的社会总福利还是增加了。  想到这蝗,我与高乡长说:“你可是真要为难了。你碰到的难题,也是我们经济学家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难题。”但高乡长显然不满意我的话,要我解释解释,我就按上面的思路给他解释了一通。显然,他听得云里雾里,有些不耐烦,最后对我说:“我就想要你自己的意见,不要管什么这个那个经济学家。”  这下轮到我为难了。因为我想,无论是收回还是不收回那片河滩地,其结果乡干部肯定考虑过,而且考虑得比我多,他们都不敢贸然决定,我一个刚了解了一些皮毛的局外人凭什么可  以做选择?  好在我的朋友单庆关键时刻插话补充了一个情况,他说他回家时了解过这个情况。其实乡亲们说只要每年再给他们补点钱,可以不要求收回地。但高乡长随即说到,当时说好了一次性  补偿,而且签了合同,再找承包人要钱,于法不通。  我不得不再详细地了解了合同情况。综合高乡长所说,还有以下事实:对农户一次性补偿每亩一百元是乡里与农户口头协商后经农户同意决定的;是乡里出的钱。而承包人只是与乡政府签了合同,每年按利润多少给乡里提成。乡里当然也不会乱用这笔钱,而是用这笔钱补了财政上的空缺。  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我心中有数了。从经济学上看,要满足农户与承包者双方的利益,只有一个“角解”——逼出来的惟一的办法——乡里从承包人上交的利润提成拿出一部分再补偿农户!我这么一说,高乡长不言不语了,喝了几口闷酒。我知道,这个办法他未必会采用,因为这涉及到了他们自己的腰包。但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就在今天,单庆给我打电话,说高乡长解决了关于滩头地的问题。解决方案是这样的:继续由承包人承包,但承包人再给农户补偿点钱。据说承包人先不同意,说是法庭上见。高乡长劝他就别上法庭了,法庭也是讲民意,而且现在最讲民主了,肯定会听多数农民的意见;然后,高乡长与他算了一笔账:假设一百个人。方案不通过,其中九十九个每人损失一元钱,而另一个人因此赚两百元钱。如果按民主的原则,方案肯定要被通过,但那一个人吃亏大了;不按民主的原则,又不符合中央的精神。那么。惟一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即我上面所谓的经济学上的“角解”)就是,与这九十九个人讲清楚,方案不要通过,那个因此得利两百元钱的人拿出其中九十九元,分给九十九个人每人一元,这样,九十九个人就不再坚持通过方案,而那个拿出小钱的人仍可以赚一百零一元,仍是吃小亏沾大便宜。  ……

图书封面


 穷人经济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首先想说的就是这本书里竟然没有作者简介,发现这件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然后根据文章内的内容才推断作者本身陕西乡下放牛娃出身,现在是北大经济学家,由于自己出身农村,所以看待经济问题会从弱势思考,所以本文不是非常客观的经济问题类论述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这不妨碍成为一本好书,至少很适合我来欣赏,特别满意的一本书吧~向前看,向后看这里提到了经济学家的两个区别,一是经济学家会计算机会成本,而普通人不会计算机会成本二是经济学家不会计算沉没成本,而普通人会计算沉没成本不计算沉没成本,是因为覆水难收,经济学家会想的更通透计算机会成本,是因为这样选择具有更全面的思考不过在是否计算沉没成本上,也没有表达出绝对的支持,要建立在预算在接纳范围内,不然就成了所谓的精英经济学家,好嘲讽啊~穷人与富人无论有多少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对于富人与穷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社会却一日也不可不在穷人与富人之间进行选择,著名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提出的收入均等政策,即将钱从富人手里拿走一块,福利减少1,而这笔钱到了穷人手里,增加的福利是100,社会的总财富没有改变,但是社会总福利增加了99.看到这里能够明白为什么有福利这个词了,福利经济学创始人想的很实在呢~出生,私有制以及教育产业化以舒尔兹为代表的现代发展经济学在解释人群为什么会有穷人的差别的时候,引入了 人力资源投资 的概念,即后天的人力资源投资不同导致的差异,最终得出这样一条,为了平抑这张差异导致的贫富差距过大,由国家出资,让穷人享受公立学校的免费教育。这一点在经济学界没有争议。然而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一直鼓吹教育产业化,即交钱上学,原因是启动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说到这里我好想吐槽一下本国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之低,连很多贫穷的国家都不如,精英经济学家看待社会的角度确实也是蛮为自己阶层着想的嘛,不然怎么是精英呢,记得银魂里面的一句话,对于我们这些穷人来说,光是活着就已经是拼尽全力了到底应该招聘谁英国学者在 对社会的迫害极其救治方案 里说过这样一句很辩证的话社会的不平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平淡,恰恰是因为我们社会否定了这种能力的不平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真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智力和体力,那么我就应该提供援助这些弱势阶层,就是因为我们不承认这种差异,因而否定去帮助人,把所有人放在同一起跑线。很不幸的是在我们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即因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就以追求效率而漠视下层百姓的苦难,一些经济学家也会为之辩护种种理由,比较典型的理由有:社会的不平等是必然的,因为个人能力本来就不平等,如果你想人为的抑制这种不平等,就是逆行规律。大树应不应该砍某农村需要修路,然而半道上有一棵古树,绕路需要更多的资金,村民希望砍掉,而很多环境保护者发出抗议,我的第一反应是站在环境保护者那边,然而看了作者的论述后,我觉得我和环境保护者是同类,即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类人。乡下人贫穷自然会利益更大化,选择砍掉,环境保护者会觉得这具有审美和环境保护功能,多花钱无所谓,从整体来说,其实就是城里人要乡下人承担环境保护成本,这是一种变相的剥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钱的价值对于乡村人比城市人重要,古树价值对于城市人比乡下人重要,所以如果选择双赢的话,就应该选择这笔保护古树的钱由城市里人出。与之类似的还有很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纠纷,但就实质上来说,要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首先要解决的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说白了就是利益,毕竟活都活不下来了,还管什么环境啊,真真是矫情目前就看了这么多,稍后再补充~
  •     《穷人经济学》读后感卢周来不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却是少有的有良知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是一个尴尬的称谓,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学家行使自由言论的权利时,总是受制于利益。反过来,每个人,每个阶层也都要为其言论在这个社会中的影响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是成比例的。卢老师的特点就是能将利益限制降到最低,而支持他这份执着的是来自他对弱势群体“偏袒”的人文关怀与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有幸拜读卢老师的《穷人经济学》,故此抒怀。《穷人经济学》这本书收集了卢老师这位儒雅的学者长期的书信,时评与随笔,行文灵动活跃,观点新鲜却朴实,完全没有学术论文那般晦涩难懂。内容上也没有特定的脉络架构,但可以捕捉到的两条线路是:一,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弱势群体,不只是穷人,还包括弱势国家如中国;二,经济研究与价值判断的关系论述。同样出身贫寒的卢老师对“穷”的理解比一般人要来的直接和透彻,他纯粹是出于本能而站出来给“穷人”说话争取权利。穷人为什么穷?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穷人穷是之所以是因为懒惰”的论据十分单薄。仅仅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遭遇巨变的欧洲农民就充分说明,更别提中国九亿农民。弗兰克•奈特则以更现实的“出身,运气,努力”学说阐述了竞争性制度下收入不平等日益积累的恶劣后果。出身最重要,运气次之,努力的作用最小。显然,奈特的论点极具说服力。而“环境说”则是为了掩盖“剥削说”而匆忙登场的,以致站不住脚。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是改革开放需要一部分人牺牲;二是入世以来帝国主义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的隐形掠夺。“其实贫困并不是一定意味着个人财产的缺乏,世上最原始的人很少占有什么,但他们并不穷。贫困即不是东西少,也不仅仅是手段与结果之间一种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贫困是文明世界的副产品,除非连同文明一起消除,否则我们将永远消灭不了贫困。”我们不能说马歇尔•萨休斯在耸人听闻,应该放下过去经验的影响,理性后再讲立场。文明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先不考究,但随着文明的发展,“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进步的每一点成果都被“掌握实际权利的上层集团”所瓜分,而下层贫困阶层的“分裂”又阻碍了他们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促进改革的努力——即“改革冷漠症”。同时,贪污腐败的盛行,“政府越来越多地落入夫人和权势人物掌握之中”,使得原来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更加刚性化,贫富越来越悬殊。连马克思也承认资本“肮脏的血淋淋的”东西推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也没理由一直抹黑它,反倒应该了解它利用它。可是有资本存在必然会诞生私有财产,从而带来他们造就的不平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将这种不平等减少到哈耶克说的“先天差别所许可的限度”呢?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之前提及的“出身,运气,努力”学说(其实后来奈特的学生布坎南又增加了“选择”)便明白了。上面的提问就转变成我们如何将“出身”的作用减到最小同时提供更多公平的机会使努力发挥最大的作用?无疑,答案是遗产制和教育。罗素说:既然人们在历史上曾经怀疑政治世袭制的合法性并取消这一制度,那么,我们今天也应该怀疑经济上的私有财产继承权并为取消这一制度而努力。试想一下,富人的财产无法被子嗣所继承而不得不捐献给社会协助穷人接受教育,于是他们的后代又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如此循环,却没有出现“君子国效应”,的确美好。但它因为处于精确,完全静止的天地而显得不现实。因此,我们应该在税制上做工作:如50%的遗产税,较高的起征点以及高的累进所得税率。而政府则将财政预算的重心放在社会福利:社保,医疗和教育。虽然弗里德曼对美国公立学校的批评不无道理,但在我国,公立学校却如荒漠甘露般珍贵,而且越多越好。教育产业化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在睁眼说瞎话。现在让我们把思维转到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接触经济学有一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花在考卷上那千篇一律的答案),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经济学不具备普适性?为什么要等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了才奠定经济学的基础,使其独立为一门学科?要知道,商品远在哲学,数学等之前就随人类起源而出现!在这本书中我知道,这在经济思想史上称为“海尔布鲁纳难题”。而更有意思的是“海尔布鲁纳难题”的中国版——5000年的灿烂文明史,有诸子百家的思想盛宴,有四大发明的科技智慧,却始终不能为世界贡献一位重量级的经济学家。时至今日,甚至被郎咸平取笑大陆只有不超过五位经济学家。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去深思呢?也许这个时候有人会惯性地搬出“制度”,“意识形态“等来做课题,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沉下来发现细节,从自己做起呢?首先要提到近年来争论不休的“经济学家需不需要道德”?提两个问题是这个论点形象化:一,为纳粹服务的经济学家该不该被诅咒?二,为特定的利益集团说话的经济学家该不该接受审判?我的回答是:前者是无辜的,而且他们应该像隆美尔一样被尊重。(这一观点恐怕卢老师是不同意的)我认为,因为在他们的领域有一套职业规则,以纯粹的经济学观完成价值判断。即尊重自己的职业道德而不应渗入生活道德。而后者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谴责。如中国的某些著名经济学家被“资本”和“权力”阶层收买后颠倒是非,为这些利益集团服务,置普通百姓于水深火热。如“油价与国际接轨”。如“把土地全卖给我,我让你们发财”。岂知厚颜无耻?也许学过经济学的会说:人类行为的规律不是建立在宗教心跳或古老的戒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利原则的基础上。没错,“理性经济人”都是自私的。由此,经济学与道德不可调和的对立便呈现开来。我们将其简化地提问,即经济学家是干什么事情的?他们是工人,按时按量交论文开讲座拿工资;他们是经济命脉的主导者,一个观点就会引发社会剧烈反应。像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完全是有必要受法律监管的,而且一旦出错便追究责任。所以这些神圣的工作者们讲话的时候要先摸摸良心,而且宁可少说一千,不可错说一句。其次,经济学家都是很有智慧的。因为他们可以用经济学眼光来分析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成本——收益的计算结果。以上说辞其实是一个有名的悖论,卢老师也给予了纠正,在他看来,“爱”和“民族大义”等事件是经济学原理解释不通的。如“田螺为仔死”。父母辛苦一辈子将孩子拉扯大而不求回报。卢老师确实很有儒学修养。但我们从长远来看,孩子长大成人,独当一面,或者我们可以假使他们为保家卫国等等光荣的事情做了贡献,父母该有多大的满足感。在外人看来会为他们不值,但在父母的内心,他们已经知足了,他们只希望孩子快高长大平平安安,他们一辈子的成本只在孩子长大那一刻带来了效用。再比如抗敌或与歹徒搏斗的英雄。生命的成本是沉重的。但他们“权衡”过成本——收益,并认为有“赚头”。即使不幸死去,用生命换来祖国的统一或者社会的安稳,收益是大于成本的。之所以颠覆“人的一生都是成本——收益的计算过程”这一明显的“悖论”,无非想表达,有些人很容易满足。最后我们带着经济学回归原点。从亚当•斯密《国富论》问世以来,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不过二百多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的6000多年人类文明史中,它还是与哲学,伦理学,数学,艺术和历史学融合在一起。只是因为市场制度发展,才带上这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久又分裂出多个子学科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但我们相信,他们都有着同一个愿景,即朝着一种力图精确化实证化的方向发展。当我们让各派别的核心回归,经济学也就纯粹地为解决各种制度下人类的生存之谜而存在。《穷人经济学》,卢周来,上海文艺出版社。读《穷人经济学》有感。Trusin Chan2010-2-5
  •     贫困并不一定是意味这个人财产的缺乏原始人很少占有什么但他们并不穷贫困既不是财产少也不仅仅是手段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关系如此说来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它是我们为之骄傲的文明世界的产物对《穹顶之下》又产生了新的感悟激进做法保护环境的确是有利于后代但这一行为却将环境保护的成本转移给了尚未脱离贫困的群体中有人会说遇事要从长远看但这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不公平的按照凯恩斯的戏谑说法从长远看我们都得死!为了改革让多数人从车上下来推车一部分富起来了没错但这车却绝尘而去这难道是公平么?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天然的处于两难的困境徐徐图之吧现代化逻辑中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腾飞都离不开资本的积累而农业社会中农业人口仅能生产稍许超过他们在生产所需的小额剩余所以农业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只能试图抑制农业人口的消费将他们的剩余生产物夺走bo xue用来建立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资本装备而且从农业人口那里夺取bo xue越多资本积累越快现代化速度也就越快于是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建立的庞大官僚体系终极目标只有一个使资本尽快聚集到国家(计划经济)或少数人(市场经济)手中以达到起飞的临界点所以农村 农业 农民是注定(叹息)为现代化付出代价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都是小故事 讲了大道理
  •     作者的睿智让我非常浅显易懂的了解了经济学的知识
  •     比尔·盖茨认为,企业家只是穷人的信托人和上帝在人间的“财富管家”,积累财富不是为了一己,而要还给社会。我们应当有一种健康的、更大范围的财富观,而这本书是一个反思的开始。也许,我们是该思考的时候了。否则,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拉美化的社会,那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噩梦,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     从生活小事讲经济学很亲民,从不同社会阶层来考虑问题也很难得。但是大都用经验来谈问题就不太合适了,动不动就“我见过···”,主观的经验的成分太多。而且由得观点不太能够认同。
  •     觉得挺通俗易懂的 很适合非经济类的人消遣之用
  •     这本书的背景可能是2000年左右,讲到了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讲到了为北京奥运杀羊退牧,讲到了希望工程捐款罢捐的理由等等,现在我们依然为相类似的事情困扰!值得一看!
  •     忧国忧世忧民之论。
  •     听老师说的这书,所以来看看,还不错哦!
  •     年轻的时候关注的东西
  •     看了275页,剩下的不感兴趣。部分内容很有趣,获益匪浅,部分内容不感兴趣,看不懂。下不到有声读物、txt,有扫描pdf。20120129越洋没有库存,20120205新华没有库存。
  •     有良心的作家写的书,值得看!
  •     这本书的内容很精彩,我也是通过老师介绍买的 ,物有所值。
  •      看了 好几遍 每一遍都更懂或更不懂 只是被吸引
  •     05年买的书
  •     结合生活,写的很浅显易懂,推荐!!
  •     有良知有思想的经济学者随笔,要比标榜“客观中立”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学术论文,价值还要大。本书就说明这一点。
  •     写得很好,给人有一种新的启发
  •     这是一本不应被冷落的书。虽然是写经济学的,但是作者深入浅出,语言幽默风趣,很适合我!力荐!
  •     说一句,作者是罕见的有良心、说真话的经济学家。此书在和谐社会被深深的埋起来了。可惜。
  •     我们需要关注穷人的人文经济学家
  •     深入浅出 很好
  •     快看完了,都是在地铁上看的
  •     极好
  •     笔触很细腻 从身边常见小事出发 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反驳报刊常见观点 穷人立场
  •     经济学入门的良友
  •     五六年前自己买了一本,一直很喜欢看,这次是送给朋友的。文章浅显易懂,但经济学道理讲得很足,很有趣味性,是一本让人爱上经济学的好书。推荐刚入门的人购买。
  •     通俗易懂,有助于理解某些社会现象,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结合。
  •     本来看以前的评论说书质量很差,还有所担心。不过拿到书的那一刻,终于知道自己是杞人忧天了。本来觉得价格不高,不过现在看来,网上买都很便宜,反而觉得7、8折不是一个很高的折扣了——于是那种占得便宜的喜悦也就淡了——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啊!
  •     只见情绪,不见观点
  •     或许穷人的经济才是经济学
  •     理想条件下的经济学定理偏要与现实生活生搬硬套,所以会出现经济学割裂的现象。正如杨小凯所说,现在的经济学还处于类似化学炼丹的发展阶段。所以纷争的源头不是有良或无良的经济学家,而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不完善。
  •     不是对作者的不敬,作者的草根立足点很赞,但内容不敢恭维
  •     朋友推荐的书,买下来,不后悔。作者具有浓厚的关心下层百姓的意识,能够从我们平常不太注意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当然,其立意是否过于“穷人”,也就是说总是从穷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是否合适?且似乎法律意识不够。总体评价,书非买不能读也,强烈建议大家一买、一读
  •     装帧够差,要不是被人丢在机房百无聊赖翻翻根本不会去看。文字不够精彩,但是第一次看经济学相关的东西还是被吸引了。
  •     这本书写的有点另类,在中国的经济学领域,但是经济学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学科。作者的角度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这个学科
  •     书收到了,还没仔细读,不过应该会不错的
  •     入门读物,激发兴趣
  •     ~~~
  •     这是一本特别角度的书,建议对经济学有兴趣的读者看看。
  •      好像是曾子墨主持的什么大讲堂节目,见到了卢周来本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