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轻松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国富论轻松读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10405037
页数:310页

作者简介

《国富论轻松读:市场经济下必修的经济“圣经”》内容简介:《国富论》主旨是增加国民财富,涉及国民财富的性质以及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它主要依赖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畅通;二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比列的提高,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用途的适当。在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生活按照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全书分五篇行文:
第一篇,论述增加国民财富的第一条途径。
第二篇,研究了增进国民财富的第二条途径——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
第三篇,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前述理论予以佐证。
第四篇,对经济学史的研究。主要研究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第五篇,对国家的职能、财政税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多方面的对现实生活有关方面的分析。在这篇与第四篇的有关部分作者提出了很鲜明的观点:经济自由主义是国民财富增进的重要保障。
通观《国富论》五篇内容,既有基本经济理论(第一、二篇)研究,又有对经济史(第三篇)和经济思想史(第四篇)的考察,同时还对若干重要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五篇),概说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及分配  劳动分工  分工的起因  分工的限制  货币的起源及效用  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  商品价格的构成  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劳动工资  资本利润  工资与利润  地租第二章 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财富的分类  货币的性质和作用  资本的积累  借贷资本  资本的用途第三章 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  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农业的抑制与改良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都市工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第四章 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  重商主义的原理  进口限制  特别限制  出口退税  出口奖励  通商条约  论殖民地

编辑推荐

《国富论轻松读:市场经济下必修的经济“圣经”》全面深刻读财富增长的奥秘与根源!了解《国富论》,你才算看懂真正的市场经济!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圣经”!影响世界的十大著作之一,“世界经济学之父”铸就的历史丰碑!富国裕民帮助国民财富持续增长!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国富论》成了热门读物。温总理也是《国富论》的忠实读者,在他的谈话中,曾多次引用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述。《国富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构建了第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学体系。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说“从最终效果来看,这(指《国富论》)也许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出的贡献的总和。”这句话,到现在似乎还没有被推翻。

前言

1776年,一部对后世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巨著《国富论》诞生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从社会伦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后人简称为《国富论》。《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思想家。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法夫郡一个名叫柯卡尔迪的港口小镇。父亲做过律师,并担任过苏格兰的军法官和柯卡尔迪的海关监督,母亲是当地一位大地主的女儿。亚当·斯密出生前6个月,父亲去世,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并终身未娶。亚当·斯密先后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亚当-斯密进入爱丁堡大学任教。1751年,亚当·斯密进人格拉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在任教期问,他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的极高评价,并被誉为英国第一流的学者。1764年,经人引荐,亚当·斯密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开始担任政治家查尔斯·汤申德儿子的私人教师,并于1764至1766年间陪同他的学生游历法国和瑞士。1767年,亚当·斯密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他的故乡,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历时6年,终于完成《国富论》第一稿。之后3年,又进行重新修订,终于在1776年正式出版该著作。《国富论》使亚当·斯密名垂青史。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这位“现代经济学之父”、“自由经济的守护神”溘然长逝,在他的墓碑上只留下“《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作者”等寥寥数语。《国富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构建了第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学体系,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说:“从最终效果来看,这(指《国富论》)也许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直到今天,这句话似乎还没有被推翻。《国富论》发表以后,立刻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时至今日,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时都以该书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而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迫切地需要一种成熟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现在的市场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也是近十多年的事。我们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许能从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观点和思想里找到答案或得到启示。这也告诉我们,《国富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传世经典,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能从中读到许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能用到的理论和观点,这使我们不禁要为亚当·斯密的远见卓识而击节称赞。《国富论》原著篇幅太长,全书达75万余字,而且思想深邃,学术性强,包含了许多专业术语。鉴于此,我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视角对经典进行了新的解读。在保留原著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与现代人生活无关或相差太远的言论进行了删减,对于一些艰涩的言论,进行了通俗的改写,方便读者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通读原著。本书在结构上与原著一致。目前不少译本有些篇章的标题文字过于冗长和繁复,本书对各篇章标题进行了重新拟定,力求抓住重心,简约鲜明,通俗易懂。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亚当·斯密 编译:徐腾亚当·斯密,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法夫郡一个名叫柯卡尔迪的港口小镇。亚当·斯密出生前6个月,父亲去世,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并终身未娶。亚当·斯密先后人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亚当·斯密进入爱丁堡大学任教。1751年,皿当·斯密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在任教期间,他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的极高评价,并被列为英国第一流的学者。1767年,亚当·斯密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他的故乡,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历时6年,终于完成《国富论》第一稿。《国富论》使亚当·斯密名垂青史。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这位“现代经济学之父”、“自由经济的守护神”溘然长逝,在他的墓碑上只留下“《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作者”寥寥数语。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劳动分工自古以来,人们在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及劳动判断力上的不断提升,都是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最佳证明。而这些改进,似乎都是分工带来的。社会行业分工的这种效果也许不太容易理解,为此,我将以制造业为例来加以说明。在很多人看来,只有那些无足轻重的制造业,分工才是最完全的。其实,这些并不重要的制造业,分工并不比那些重要的制造业周全多少。无关紧要的小制造业只生产供给少数人需要的少量产品,雇用劳动者的人数必然不多。这些工厂中从事不同部门工作的所有劳动者,可以轻易地被集合在同一个工厂内,由此,工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总能让观察者尽收眼底,并感到井然有序。与此不同的是,那些重要的大的制造业由于要生产供给多数人需要的大量产品,所以必然需要雇用更多的劳动者。而要将更多工作部门的所有劳动者集合到一个部门或工厂内,便不大可能。这样,这些大制造业分工的真实状况便不易为人发现,甚至会给人一种分工不明确的假象,但事实上,它们的工作部门比小制造业分得更多、更细。分工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效果就是:但凡采用分工制度的工艺,劳动生产力便会得到相应的增进。这个好处逐渐被工厂主发现,行业分工的现象由此日渐形成。在分工不明确的时代,一个劳动者常常要肩负整个生产过程;而在分工明确的进步社会,这个生产过程常被分任给其他部门的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因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分工,不仅没有因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反,它使相同人数的劳动者完成了比未分工时更大的劳动数量。为什么分工后劳动人数大量增加,劳动效率还提高了呢?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日益熟练。行业、工种的分工,将劳动者固定在一种单纯的操作上,使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日益得到提高。比如铁匠,让使用铁锤的劳动者去制作铁钉,虽然这两种工作都属于一个行业,但由于工种不同,熟练程度不同,可以肯定,对于这个陌生的工种,这名劳动者一天产出的铁钉绝对不会超过300枚。而且,即使这名劳动者偶尔也制作过铁钉,就算他一天竭尽全力也断然制造不出千枚以上,因为制作铁钉并不是他的主要工作或专业。制作铁钉,并不是简单的工作,终生以此为业的人,劳动操作才会达到极为熟练的程度,产量自然也很惊人。我曾经看见过几个以制造铁钉为业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奋力工作一天,甚至能产出多达2000多枚铁钉。这个数量若非亲眼所见,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人的手确实有这么大的本领。第二,分工使未分工时工种转换过程中浪费的时间得以节省。分工产生之前,劳动者负责所有工作,往往需要从一个工种换到另一个工种,这时,他们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过渡和适应,以便重新进人工作状态。比如耕种小农田的乡村织工,从纺织机转到农田,从农田转到纺织机,中间肯定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这时你可能会想到,如果将这两种劳动集中到一个地方,转换起来就便捷多了,而且可以节省转换过程中耗费的时间。是的,你说得很对,但我要说的是,这仍然不够。即使工作地点在同一个地方,但由于工种的差别,劳动者从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转换过程中,他们的精神常处于放松甚至悠闲、偷懒、休息的状态,这势必会在新工作开始时表现为心不在焉,难以很快进入正常、高效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工作产量大打折扣。这点在农村劳动者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农村劳动者一生之中,几乎每天都要从事20种不同的劳动,每半小时就要换一次工作和劳动工具,在转换过程中形成的随意、迟缓、懒散、闲荡等种种习惯,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养成的,甚至是必然会养成的。这种长久以来的习惯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在农事非常紧张的时候,他们的工作量也难如人意。第三,分工的精确加速了有利于简化和缩减劳动的一些机械的发明,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合适的机械能简化和节省劳动,从根本上说,这些合适的机械也是因分工而产生的。如果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如今用于分工精密的制造业上的机械,大多都是由一线的普通工人发明的。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人类将所有精力贯注于单一事物上,会比分散到诸多事物上更容易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便捷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就促使了这种情况的产生。劳动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自己精确而单一的工种上,所以,只要工作上还有进一步改良增效的可能,各个工种部门雇用的劳动者便会自发地找到这个类似于捷径的方法,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举个例子。最初蒸汽机工作运行时,需要雇用一个小工来按活塞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路。一次,担任这个工作的一个小工因为要和朋友玩,又要使蒸汽机正常运转,便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绳子将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上,舌门便不需人力而自行开闭。原为贪玩想出来的方法,就这样成为了蒸汽机的一大改良举措。普通工人从事最单纯的操作,时间一长便会摸清门道,进而发明一些简化操作、节省劳动的便捷方法,正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但也并不是说,所有劳动机械的发明和改良,都来源于普通劳动者,也有许多出自机械锻造师的技巧,甚至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智慧。在一个治理得当的国家中,社会各个阶层的富裕,包括普及到最底层人民的富裕,归根到底也是分工带来的。劳动分工使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既能满足从事各种行业的所有劳动者自身的需求,又能使他们得到足够多的产物,用以出卖、交换得到其他所需物品。别人需要的物品,他能充分供给;他自己需要的物品,别人也能充分供给,社会各阶层的全面富裕就是这样实现的。一个文明而繁荣的国家,它的任何一种日常用品,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劳动。的确,一个人也可以完成这些日常用品的生产,但由于分工,每个劳动者只需在其身上投入很少的劳动力,它便可以被生产出来,所以说,参与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多得难以计数。总之,在劳动分工的时代,一切产品都是千万人参与和协作的结晶,没有这无数人的劳动,即使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日用品的供给,也会成为难题。链接亨利·福特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改革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世界上第一条流水装配线出现在1913年4月1日的福特汽车工厂,其想法来自芝加哥食品包装厂用来加工牛排的空中滑轮。早期的流水线上装配的是底盘,很快整车都在流水线上装配了。流水线的原则是:按照操作程序安排工人和工具,这样,在走向成品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部件都将经过一段尽可能最短的距离;运用工作传送带或别的传送工具:运用滑动装配线,将需要装配的零件放在最方便的距离处。以流程为本、保证流程本身的顺畅和效率是其关健。运用这些原则,工人减少了无谓的思考和停留,把动作的复杂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几乎只用一个动作就完成一件事情。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线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曾经,工人装配一台飞轮磁石电机需要20分钟,后来工作被分解成29道工序,装配时间最终降低到5分钟,效率提高了4倍;直到1913年10月,装配一台发动机还要10个小时,半年后用传动装配线降低到6小时。福特公司后来日产量达4千辆,工人还不到5万——如果没有流水线,将不得不雇用20多万人。借助流水线,亨利·福特的“单一品种、超大规模,,战略得以实施。T型车在20年内生产了1500万辆,汽车从五六千美元的“富人专利”变成了几百美元的大众消费品。分工的起因分工能生产更多的产品,能使社会各个阶层实现全面富裕,能让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但客观地说,分工这一伟大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而是人类在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贸易这种需求倾向中缓慢而逐渐产生的。这种倾向是否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倾向之一?或者说它是否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都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在此,我要指明的是,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所有动物身上都不存在。以猎犬为例。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当猎人的两只猎犬同时追逐一只兔子的时候,它们不需要任何沟通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默契,将兔子赶向自己同伴的方向,然后同伴在关键时候出来拦截,最后两只猎犬前后夹击将兔子抓住。

图书封面


 国富论轻松读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虽然是轻松学,但是只是内容减少了,但语言并没有。所以一点也不轻松。读了之后我越来越发现,越是精简的文字,越是费解。希望对西方经济学专业课有帮助。
  •     这本书如果读一遍就太浪费了。。
  •     这本书是导师推荐的,目前研究方向偏向经济学,她说对于本科非经济学专业的来说应该很有用,容易读懂,呵呵,老师这样讲的,我在细细看,但是还没看完~~
  •     这本书写的不错比较浅薄适合想我这样专业知识不牢扎的人看。。
  •     读完之后的感觉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确实经典但缺陷也明显,只是被神化了。而且听同学推荐,更想读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