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章节试读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63817399
作者:刘业进
页数:321页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2页 - 1 绪论

1、经济秩序的本质(P2)经济秩序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及其形成过程”。
2、经济学的中心问题(P3)有必要从均衡的论证转移到描述均衡是如何达到的
3、本书研究的中心(P3)有序化进程,即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微观机制以及它如何不断自生自发演进。
评论:以上说明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从对点的研究过渡到对线和面这一过程的研究
4、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市场隐喻(P3)斯密隐约感觉到在经济个体和经济组织看似无序的竞争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一种超越个体和个别组织认知的秩序诞生了。经济秩序的超越性体现在作为有着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计算只是整个经济秩序内部的小程序,这些小程序整合的后果超越了任何经济主体的计算。由于这种超越性,行动主体不可直接感知,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协调和指挥整个经济系统。
评论:超越个体和个别组织的秩序可不可能在命令或计划体系下产生,如果可以产生,是不是需要市场来配合,如何配合?
5、世界存在的三种秩序(P4)世界存在三种秩序,自然秩序、人精心设计的秩序和人之行为但不是人设计的后果的秩序。市场和价格机制就是这第三种秩序。第三种秩序的形成是演化的结果,支撑这种秩序的“内部规则”选择着群体。评论:真实世界是三种秩序的混合,关键是哪些领域由哪种秩序控制成本效益好。
6、本书的研究主线(P4)在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思想,以及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演化理论,探索基于分工和交易活动的非意图后果,即经济秩序。具体如下(P5):本书从“分工”和“交易”入手,以“经济秩序”作为核心议题,探索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经济系统中的秩序现象,其理论意义在于扩展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利用跨学科分析工具和视野变换了观察经济问题的“坐标体系”;把分工、交易、组织、制度和适应性等主题重新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确立了“经济秩序”在经济学分析中的中心地位。
7、以专业化和分工作为研究视角的意义(P8):杨格认为“只有以专业化和分工为核心来分析供给和需求才是经济学的正道。”(杨小凯,张永生,2003:13)迂回的生产方式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生产方式;而递增报酬是现代经济的常态。迂回生产意味着更多的中间产品环节和更多的专业知识的累积。加入越多的中间产品环节,则有更多的中间产品知识被使用,递增报酬的趋势越强烈。迂回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有理性能力的人类不断充分利用自己数代人积累的知识的过程。
评论:迂回生产过程是奥派的重要观点,与知识积累和使用相结合,很有启发
8、分工和交易(P10)
(1)如斯密所说,市场广度限制分工。但是协调分工的成本也限制分工(Becker,1992)。市场广度受制于交通运输,也受制于产权权利保护不力,信用扩展困难。而所谓协调成本限制分工,协调活动包括一般知识的累积、专业知识的学习、交易活动的开展等。知识的互补性需要协调才能实现,因此产生协调成本。参考文献:(1992) Becker, Murphy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owledge
(2)专业化分工通过“串联”和“并联”人类的大脑(Bertin Martens,2004;汪丁丁,1997)扩展了人类的有限体力,也扩张了人类的有限理性。
参考文献:Cognitiv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Routledge Frontiers of Political Economy) [Kindle Edition]
http://www.amazon.com/Cognitive-Mechanics-Development-Institutional-ebook/dp/B000OI0K9E/ref=sr_1_1?s=digital-text&ie=UTF8&qid=1331889221&sr=1-1
9、测度交易费用是困扰新制度经济学的难题(P14-15,P161)评论:这两个地方大量篇幅重复,是不是纯经济学都是这种风格
(1)一般来说,在给定相同制度环境和技术的条件下,当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交易成本与转换成本比例相同时,所对应的经济绩效(人均GDP)比较是有意义的。若不给定前提,只是一般地比较任何经济体的绝对总交易成本量或人均交易成本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比较其时间序列上的交易成本总量变化或单位GDP中的交易成本其意义是不明确的,需要进行复杂的分析。简单地说,一国的交易成本是多好还是少好,意义是不明确的。较少的交易成本增加带来较大的经济增长,即使交易成本总量很大,也是可取的。但如果由于政府不当管制,经济模式选择错误,导致许多交易关闭,导致交易成本总量减少,对于经济增长反而具有阻碍作用。(2)交易效率可以在国别之间、地区之间、同一国家和地区内不同时间之间进行比较(P15)一项交易发生总比不发生好,因为基于我们的假设,交易发生意味着交易双方感觉到通过彼此一致同意的交易能够实现各自在未实施此项交易时存在的潜在利益。交易发生,潜在利益转化成为现实利益。(3)P15中央计划经济社会协调分工的成本其构成项目与市场经济社会用于协调分工的成本的构成项目是不同的。因为二者的权利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同,交易成本不可比。我们不能在没有区分制度环境的情况下说一个国家的交易费用高或者低,因此推论该国的经济总产出和经济效率如何;也不可以用一个国家的交易效率高或者低为判断该国交易费用的大小。
10、门格尔的交易费用理论(P19-20)
(1)著名的门格尔疑问在没有公共意志的引导下,那些提供公共福利并对其发展重要意义的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门格尔的答案:个人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时候,也惠及他人,从而扩大了他的潜在收益的知识,或逐渐增强共追求利益的能力,最终形成了承载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制度(沃恩,2005:204)(2)福利改进的原因:人类对于物与人类福利的因果关系之认识的进步,对于这些有关福利的较为间接的条件之掌握的进步,已经把人类从野蛮与极度贫困的状态提高到今日这样文明与富裕的阶段。从“徒手捕鱼”发展到“结网捕鱼”,那些关于结网的知识和组织结网的分工的制度知识的积累,是福利改进的根本原因。文明人预期得到一种迂回生产巨大回报,需要进行预先的准备,尤其是高级财货即知识准备和沉淀了知识面资本准备。(3)交易费用理论(P20)想要获得迂回生产的巨大回报,需要发达的交换以及抗击可能的互补衔接风险,在经济现实之中,运送费、运输酬金、关税、海上损失、通讯费、保险费、佣金、手续费、经手费、称量费、包装费、仓储费、商人和辅助劳动者的生活费与汇兑损失,这是交易所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些牺牲要抵消一部分交换的得的经济利益,但若不支付这些牺牲则原先可能的交换机会也将变为不可能(门格尔,2005:108-109)。
11、维系经济秩序的不仅是科学知识,主体应该是一般知识、技巧和惯例。知识有三个特点(P25)知识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分散分布,不能被单一中心和个人所把握(哈耶克,1945);第二是知识具有沿着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哈耶克,1988;汪丁丁,2000);第三是知识的缄默性质,因此传递、转移和收集困难(波兰尼,1958;哈耶克,1945)由于经济进步的根本在于分工的深化,其背后是知识分工的深化,亦即分散的知识如何被整合,这正是市场有所作为的地方。市场作为一个偶然的发现串联了人类的大脑,我们学会使用市场但却不能全面地理解它,类似的秩序现象还有语言、货币和法律等。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45页 - 2 劳动分工、交易和文明

1、P45:人的社会性经任何物种都复杂。通过分工,人们被组织在一个巨大的交易和合作网络中。在这个复杂的合作网络中,又存在家庭、企业、产业、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和全球贸易体系等复杂的组织层次,它们都为复杂而广泛的分工起着制度支撑作用。
2、P55:杨小凯是杨格以后当代分工和专业化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1993)《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沿着斯密、杨格的分析传统,开辟了使微观经济学从资源配置问题转向经济组织问题的新方向。
3、分散市场的功能比传统看法复杂得多(P56,杨小凯,1999)它们的功能不仅在于有效配置资源,还在于寻求有效率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发现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寻求有效率的交易分层结构以及确定有效率的货币制度和景气循环模式。
4、分工的效率源(P70):
第一,个体视角:专于一业使得状脑反复记忆和思考同一件事情,因此对抗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汪丁丁,2002:238)。第二,整体视角:知识的互补性(汪丁丁,2002)
5、获取分工的好处依赖于功能和形式的专门化和区分化的能力;协调。专业化通过本能、学习和模仿、繁殖三种途径实现,而人类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体现,最显著的专业化途径是学习和模仿。
6、无数人体互动组成的复杂系统的涌现性是演化的关键现象。哈耶克数次提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议程:“经济学历来研究的就是,一个大大超出我们视野或设计能力的甄别和选择的变异过程,如何产生出了人类交换的扩展秩序。”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123页 - 4 协调分工与交易

1、斯密定理可以转述为,分工受到交易技术和交易制度限制(P123)没有交易的支持,专业化分工无法展开。有两套报酬系统在奖励和惩罚有效和无效的专业化和分工活动。一套是组织内部的激励规则,观察和评估每一种要素对组织的边际产出的贡献,给予报酬和奖励;另一套报酬系统来自于价格体系,价格体系在整合了稀缺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回应性、技术采用状况和管理状况等后对每一个企业的产品给予奖励和惩罚。2、斯密的“共同资源”说(P123)通过交易,不同天资才能和不同分工的人们被联合成一种共同才智资源而被群体中的成员共享。动物们现在和此前都须各自分立,各自保卫。自然给了它们各种各样的才能,而它们却不能从此中得到何种利益。人类的情况就完全两样了。他们彼此之间哪怕是极不类似的才能也能交相为用。它们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像把各种才能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资源,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购取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中。3、知识互补性(P124)斯密揭示了交易倾向如何把人们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它们的才能和知识互补,从而分工生产出来的物品也是互补的,两者交相增进。以一种生物演化的视角,斯密道出了动物界和人类社会获得所需之物的根本不同的组织方式。动物界靠生物演化的遗传本能,获得求生的技能;而人类则在另一个方面获得,虽然人类的独立能力极为有限。通过交易,人类获得了大大超越其他动物以长于早期独立和通过本能获得求生技能的能力,这就是大大发展了的生物学上所谓表型可塑的大脑和人手,同时,人类通过系统化的交易彼此联结各自的技能和知识,这使得人类获得了异乎寻常的能力。4、价格机制是经济系统的通讯系统(P126)这个通讯系统的众多节点就是交易当事人,交易信息通过交易当事人得到快速传播,虽然这种快速传播最直接的理由 当事人的收益。是什么使人类强大,理性可能是第二位的,恰恰是交易把分散的陌生人群结合起来,产生了大大超越个体理性和能力的商业共同体,也是生产和消费共同体。5、哈耶克关于经济学的价值(P127)经济学的价值在于,它是根据物品在具体环境中满足需求的适宜程度,对物质事实作出解释。因此可以说经济学是一门元理论,它是有关人们为解释如何最有效地为不同目标而发现和利用不同手段的理论。6、P131市场交易秩序采取信息分散收集和使用的机制,是最大程度利用信息的机制;市场秩序一旦形成就为交易各方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预期,从而一个稳定的日常生活得以维系。正如哈耶克总结的,市场合作秩序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对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目的进行协调。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69页 - 劳动分工、交易和文明

第二章开头到此处,几乎是一页一页的在搬Ofek在Second Nature里的原话,并且出现了和绪论里矛盾的论述:
是程度高度显著的表型可塑性而不是遗传基因变异使得完善人类智能具有可能表型可塑性正是新达尔文主义者对拉马克主义者在Epigenetics一些问题上的回应,明显与绪论中言论矛盾
还有比如第61页,援引诺思说因此排他性共有产权制度在演化过程中“被选择”出来。这种选择并不被个体和群体所感知。这也与作者在22页的观点相矛盾,即便在承认后一句正确的前提下。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184页 - 6 经济系统中的涌现性

1、P184:门格尔认为,市场价格是主观评价不经意结果。2、自生自发秩序(P188-189)“自发秩序”存在某种节约机制,它充分利用而且是忽略、删除社会一切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那些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秩序。3、自生自发秩序的两个特点(P189)
1)遵循抽象规则形成秩序:通过利用形成秩序的力量(协调其成员行为的常规),我们可以达到一种秩序,其中所包含的事实,要比我们刻意安排所能取得的情况不知复杂多少,但是如果我们想对这种诱发秩序的可能性善加利用,使其达到了别的方式无法达到的程度,我们就要限制自己对该秩序的细节施加力量。2)自发秩序无一致目的的指引:同样重要的事实是,和一个组织相比,自发秩序既无一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为了在这种秩序之可取性上达成一致,而对其导致的后果也达成一致,因为它独立于任何特定的目的,可以用于和帮助人们追求形形色色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个人目标。具体而言,市场秩序并不取决于相同的目标,而是取决于相互性,取决于为了参与者的相互利益而使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到相互协调。4、竞争的作用(P191)
1)竞争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表明哪些计划是错误的;2)竞争作为一种发现过程在起作用。价格提供了一种编码的信息,使得市场中广泛分散的知识得到应用。5、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激励(P191)
1)整个市场系统所依凭的基础乃在于向的有人提供激励,促使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去探明特定的情势,进而使他们对行将发生的种种变化作出尽可能精确的预测。如果每一项决策都不承担遭受损失的风险,或者说,如果必须由一个权力机构来决定预测中所存在的某个特定错误是否可以免责,那么上述激励就会消失殆尽。2)P191-192经济秩序被定义为系统内成员预期的彼此应合(coherence)。这个预期应合过程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自组织的负反馈过程。3)正像所有自组织系统所作的自我调整一样,都是根据控制论所谓负反馈原则展开的:……对预期的结果与实际行动结果之间的差异做出回应,以减少这些差异。6、价格体系最重要的特点(P192):
1)运转所需要的知识很经济,就是说,参与这个体系的个人只需要掌握很少的信息便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最关键的信息只是以最简短的形式,通过某种符号来传递,而且只传给相关的人。2)P219:哈耶克把价格机制视为经济系统的通讯工具。3)P224:“看到见的手”运转只需很弱的条件。而与此相反相成,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则需要很强的信息条件,以至于运行一种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4)西蒙的评论(P224):市场似乎能节约信息与计算,因为它将决策分给了众多活动者,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局部信息进行决策——也就是说,除了他们打算购买的产品之价格与性质,还有他们打算生产的产品之成本,他们对于经济体中的其余信息不必知道多少。5)价格机制是一种理性的智能生物合作的普适现象,亦即演化到有理性的生物,不经意中学会了这种复杂的合作方式:经由简单的编码传输信息展开在范围的匿名合作,价格机制就是这样一种适应行为的产物,它较好地解决了大范围(远远超出人类个体感官直接感知的范围)匿名合作的通讯问题。因此价格机制具有一般性,没有任何宏伟理性设计计划可以替代。作为经济系统内的通讯系统,价格机制没有替代性方案。7、无知的扩展
1)怀特海(P194)文明是通过扩展我们无意识从事的重要活动而进步的。2)文明不是一代人建立的,文明借以运行的“工具”是无数代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产物,它并不全由当代人的理性理解和控制。3)P195分工的深化和合作秩序的扩展也是总体上人类知识扩充的过程,单个人掌握的片段相对越来越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然无知的一个原因。哈耶克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生活在社会而不是孤岛上的人,实现自己的目标既依赖于自己所知的条件了同样严重依赖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个人从超过现有知识范围更多的知识中得到好处,这是社会生活中大多数利益赖以存在的基础,……文明的生成就是始于个人能够利用自己知识范围以外的更多知识来突破无知的藩篱。4)西蒙(P195):经济系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扩展个体和组织的有限理性和有限能力。
5)文明进步的两个不同方面,知识互补性的两个维度(P195):其一是文明的知识存贮在时间上的传递;其二是成为我们行为基础的各种信息在同代人之间(空间)的相互传播。6)P195:全部知识都是人类物种经由经验“发明”的一种“适应方式”。7)贸易中受益的原因(知识的互补性,P195)在这个系统内,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所拥有的知识都显得十分贫乏,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微不足道了。评价:个体的知识不足以影响人类文明
8、层级结构的作用
1)P190:经济秩序的功能实现是通过分层结构达到的,个体行动者只要就他所在的局部/时期采取依照价格信号的行动,就能有助于整个经济秩序的运行。2)P209:大自然中系统的“聪明”之处是把自己适应环境中的“成功经验”“记忆”下来,存贮在“模块”中,并把这些模块置于层级结构中。系统中的层级结构问题涉及系统内信息和通讯的节约机制。3)涌现和层次结构所针对的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前者具有动态倾向,后者偏向静态观察。层次结构不是分层,而是涌现的结果,是涌现形成的序列。
4)P219个体被组织进企业之内并不意味着个体利益认知的丧失,通过契约和组织的演化,人类已经找到了有效的组织结构,解决个体利益冲突。5)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企业间分工机制演化出来了,就像演化出复杂的契约和组织结构解决企业内分工一样。这两种层次分工的演化机制和协调机制本质是相同的。6)经济系统内的通讯机制主要有两类(P219-220):
一类(内部协调问题)是科层组织内部的指挥—服从,从信息和通讯的角度原因在于缄默知识不易传播的性质、个人技巧和企业惯例“靠做知道”的性质;
另一类是价格机制(外部协调问题)。经济系统中的通讯所要解决的问题源于分工,以及相关联的个体理性和个体能力的有限性。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22页 - 绪论

亦即,在种系发生过程上,是规则选择种群,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选择规则
好像正好说反了。。。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134页 - 5 交易成本及其计量

1、协调分式的方式决定经济绩效(P134)既然所有的经济体都实行专业化分工生产,经济绩效的不同只能源于他们协调分工的方式不同,以及他们用于协调分工的机制和成本不同。
2、交易成本测算的意义(P139):测算交易成本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即合作秩序的理解。交易成本可以比较吗?在什么前提下比较交易成本是有意义的?是否存在具有低交易成本的贫穷的经济体?是否存在具有高交易成本的富裕的经济体?
3、通过贸易和价格机制分享知识的两类不确定性(P142,Bertin Martens,2004:113)
自然环境的不确性,基本不确定性(primary uncertainty):面对自然环境时,个体专业知识缺乏导致的不确定性;人造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二类不确定性(secondary uncertainty):采用专业化分工和通过贸易分享彼此的知识时,因没有足够投资于交易以了解想要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专业化分工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们如果投资于专业化的学习和知识获得,提高专业精确度,这样降低了第一类不确定性,但提高了第二类不确定性。各种制度正是为了减少第二类不确定性而被设计、演化和不断完善的。评论:交易费用因第二类不确定性而产生
4、P148:期货交易是现代市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价格揭示机制。
5、P149:杨小凯(1999)提出两种非常有创见的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一种是被称之为“以恶制恶”的制度安排;一种是保险制度。以恶制恶的制度安排:市场缩短人们的交易距离,每个人在议价过程中很容易转向潜在伙伴,这就迫使人们抑制住自己潜在的机会主义冲动。评价:通过竞争和人们的自利行为限制它造成的交易费用
保险制度安排:1)维持与多个供应商联系;2)提高与现有供应商合约规定条款的精确程度。
P151:发达的分工经济体系内,一定伴随着成功的风险分摊和风险规避的制度安排。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37页 - 绪论

不知道是不是国内写论文都这么天马行空,非要扯到“文化演化”上来,满眼的“拉马克”,结果文献的出处仅仅限于哈耶克和一个德国人克莱默近乎科普的著作。。。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94页 - 3 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

1、经济理论的任务(P94)一种经济活动的整体秩序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秩序利用了大量知识,但它们并不是集中在一个头脑之中,而是仅仅作为千百万个不同个人的分散知识而存在。(考德威尔,2007:244)在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中,受到一般规则指导的大数目组织系统元素互动的结果,涌现出行动个体并不了解的整体秩序。2、所有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P94):分散存在于不同头脑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如何导致了这样的一些结果,假如有意图地使它们产生,就需要一个具备这些知识的发号施令的头脑,然而没有哪个人具备这种头脑“。(考德威尔,2007:248-249)哈耶克从看不见的手的比喻追寻看不见的脑。他发现,没有这样全知的脑指挥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类似于那种指挥着“看不见的手”的全知的脑的替代机制。3、一般均衡的本质(P95):在一个知识分散和认知主观的世界里各种计划的协调性。(考德威尔,2007:267)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个人计划如何同别人的计划相互协调。4、协调是根本(P96)
1)布莱恩·罗斯比(Brian J. Loasby,1991)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协调”在所有人类知识的分支部门中具有压倒性意义。而经济学是最有资质条件以此议题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来研究的。2)劳动分工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和机制,而且是一个生长新知识的机制。5、P98,在演化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两种场所:把信息收集处理进入到一个激励结构中从而协调资源配置;同时市场还是一个既存的知识和新生知识接受检验的场所。6、Bertin Martens的知识与市场观点
1)P98Bertin Martens的信息概念和知识概念是区分的,通过学习过程,知识得以从信息海洋中抽取、精炼出来。学习定义为:从外部环境发出来的混沌的信息流中发现规律的过程。学习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信息流被压缩成“规律”——更小容量的信息包,而这个压缩过程就是学习。2)P99专业化等同于分立知识、知识分工和劳动分工,它们是寻求认知经济化(认知节约)的后果,因为个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经济演化的结果就是通过知识分立或知识的非对称分布这样的安排松驰了人类的有限认知能力约束。3)分立知识机制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快速累积,大大超越了单个个体学习能力的可能性。7、知识的互补性(P106)
1)“事实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以及各行各业“知道如何”的知识,最终都服务于人类多样性需求的满足。同时,就是一种需求所指涉的产品所涉及的知识也有无数个组织掌握,这些分散分布的知识最终被协调起来生产产品和服务。分立的知识单独存在时是无意义的,仅当被某种协调机制整合为整体时才能生产出产品。2)汪丁丁认为,知识的片段之间存在互补性,知识互补性有沿着时间的互补性和沿着空间的互补性。知识的互补性说明为什么专业化和分工导致递增规模报酬,或者专业化分工导致递增规模报酬真正的微观基础在于知识的互补性。3)P107心灵从不同角度探究同一个问题所累积起来的知识是互补的。4)P108知识分工中的知识互补性展现了一种有限认知能力的节约机制。5)资本是知识的存贮形式,使用资本的迂回生产的本质是使用累积的知识。迂回性的实质就是“积累生产性知识所需要等待的时间”(汪丁丁,1997:70-77)。劳动分工的背后是知识分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专业化就是知识结构的专业化,专于一业意味着在特定专业领域累积知识。8、遗忘和专业化(P109)
1)专业化和分工描述的是同一事物,但这两个概念集中指向的焦点略有不同。分工概念侧重整体倾向;专业化概念侧重组分倾向。2)经济学中的“干中学”,以及由分工和专业化引起的全部学习过程,都可以表述为“通过重复同一动作来克服遗忘曲线”的学习过程,……专业化程度愈深,遗忘曲线的影响愈小。3)P109-110专业化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惯常操作知识记忆和存贮,还在于给定“操作”和“工作”长期思考和研究,得以改进技艺,发现新知识。专业化是缄默知识的生产机制和实现机制,各种决窍惯例在专业化操作中产生和继承。9、知识过程(P110-111)
1)当人们相互交往和合作的时候,不断在“保守天性”和“尝试天性”之间来回转换。保守天性保留共有的旧知识,尝试天性探寻新思想和推翻共有的旧知识以在竞争中赢得优势。2)柯武刚和史曼飞(2000:56,57)则认为,边际适应和既有知识的适应实际上是构成人类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构成部分。3)P111:突变和渐进的适应性改良是知识过程的两种基本过程。在柯武刚看来,突变的作用要小于渐进的适应性改良在经济进步中所起的作用。突变性知识增长源于事先一无所知的“发现”,而适应性知识增长常常源于有计划的信息搜寻。评论:保守天性、既有知识的适应和渐进适应性改良;尝试天性、边际适应和突变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的笔记-第252页 - 7 经济秩序的一种CAS理论解释

1、企业和市场正是整合分散分布的知识的协调制度2、生物世界,正是为了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产生了复杂的适应性行为,以及发生变异、选择和遗传现象。生物的适应行为涌现出了眼睛这样无比精确的器官(柏格森,2004:83-85)。同样,更高等级的生物则涌现出更复杂的器官。最终,人脑和精神现象的涌现代表了生物适应的最高形式。奈特以此类比了企业这种科层经营管理体系的出现。企业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人类为了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而发展出来的适应形式。3、P253:不确定性的引入,做事情是次要的,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是首要的问题。不确定性引出了社会组织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商品为市场而生产,生产者承担起预测消费者欲望的责任;预测的工作以及部分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管制,进一步集中到很少一部分生产者手中,一种新的经济职能——企业家诞生了。4、微分法和积分法(P256-257)
1)微分法:机能的再分之增加,分工、专门技能、知识和机械的发展
2)积分法:工业有机体各部分之间关系密切性和稳固性的增加。
5、自然秩序和感觉秩序(P264-265)
1)自然秩序:自然科学揭示的
2)感觉秩序:用感觉器官感知的那些性质的秩序,不同的属性和维度,属于精神或现象世界。
6、经济学研究的复杂现象的中心议题(P275):不同人的意图和预期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他们之间的知识分工问题,以及获得相关知识并形成预期的过程的问题。7、P279作为非意图后果的秩序,乡村小路模型被哈耶克用来说明人类历史上在百上千个没有人自觉设计却如何导致了类似秩序的出现。这个故事说白了就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