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穷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致穷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04478726
作者:孙骁骥
页数:292页

作者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 作序
★台湾经济史学家赖建诚、著名财经作家苏小和 推荐
《致穷》:泡沫经济时代的醒世恒言
政府和国企是如何让百姓一夜赤贫的?
1720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南海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史上最早的重大金融泡沫事件之一。本书即以这一金融泡沫为中心,以细致晓畅的 笔触,讲述英国南海公司与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成立、繁荣和崩溃的故事,并对隐藏在股市泡沫背后的国家金融和政治的联手合谋作出了细致分析:南海泡沫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和疯狂酿成的灾难,实则是在重商主义思想支配下,政府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推演的经济骗局。
1720年股市大崩盘的故事,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警醒的意义。

书籍目录

引言    回望18世纪的英国股市
第一章 股票市场在英国的兴起
——报纸、咖啡馆与公共空间的形成
第二章 杀人犯、赌徒与经济学家
——约翰•劳其人其事
第三章 一场战争打出一家公司
——南海公司背后的政治与军事角力
第四章 债务问题让国王头疼
——乔治一世时期的英国经济与公债
第五章 来自巴黎的金融炼金术
——纸币系统开始在法国运转
第六章 拿什么“拯救”英国经济
——“南海计划”在议会的通过
第七章 投资的激情与消费的疯狂
——“繁荣”背后的非理性行为
第八章 股市最后的泡沫
——从股市崩盘到对南海公司的审判
第九章 1720年大崩盘
——从股市崩盘到对南海公司的审判
第十章 泡沫之后
——泡沫经济的历史依然在延续
结语 从致富到致穷

编辑推荐

《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是关于1720年英国南海金融泡沫的故事,笔法通俗,条理清晰,将1720年英国股市经济大崩盘的来龙去脉叙述得引人入胜,如关键人物约翰·劳倍受贵妇亲睐,牛顿也炒股失败等等,故事性和可读性强。 作者长期研究与英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史,本书在通俗易读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论证谨严,附有详细的引文注释,兼具可靠的学术性。

前言

说不完的南海泡沫   有人类社会,就有投机活动。不过投机活动几乎全民卷入,并给社会带来重大灾难,还是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最早的大规模投机活动是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最早的大规模金融投机则是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从那以后,投机活动不断花样翻新,但实质并没有变。因此,南海泡沫成为许多人研究的对象,所出的著作,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不过,读了孙骁骥先生写的《致穷》,觉得仍然由许多新特点,值得一看。首先,这本书是通俗的、有趣的,适于所有人阅读。写这类著作,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研究性的专著,严肃而认真。这种书学术意义是重要的,但离普通读者远了一点。另一种是通俗的,所有人都可以读。许多学者不屑于写这类书,但我觉得,这两类书都不可少,各有自己的读者群与目的。这本《致穷》,让一般读者可以读懂,还很有趣,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应该畅销。其次,这本书不是就事论事,只讲南海泡沫,而是写出了它的大背景,即当时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出现南海泡沫的原因。对这一段经济史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获益。过去的不少类似著作,集中于南海泡沫本身,而忽略了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这本书改变了这种写法,更有可读性。作者孙骁骥先生是一位80后的海归学者。他的研究是扎实的,但表述是平民式的。有这样的新一代学者出现,我感到十分高兴,写几句读后感作为序言。梁小民,2012.7.18

内容概要

孙骁骥,1984年生于重庆,新锐青年学者。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现供职于媒体,从事新闻业之余研读政治经济史。著有《英国议会往事》等书,为《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新民周刊》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撰写有关英国时政、文化的专栏与书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是通俗的、有趣的,适于所有人阅读。作者孙骁骥先生是一位80后的海归学者。他的研究是扎实的,但表述是平民式的。有这样的新一代学者出现,我感到十分高兴。——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通俗经济读物的写作并不容易,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ing”,即趣味性(interesting)、娱乐性(entertaining)以及思想上的激发性(provoking)。我想,读者会和我一样认为此书做到了这三点。——台湾经济史学家 赖建诚历史上数次股市泡沫,都有两个铁定的经济因素:政府层面的货币国家化超发政策,国有企业或者是与政府密不可分的垄断企业。经济史反复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政府甚至比消费者更加短视。如何渡过骇人的危机,南海泡沫的教训,可资借鉴。——财经作家  苏小和

章节摘录

众所周知,股票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预期的左右,而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又往往是依靠相关信息来判断。谁更快地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谁在股票市场中占得了先机。所谓信息,某种程度上就是关于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一位学者曾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1980年到1989年间正式立案的三百余起内幕交易犯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她发现,在有内幕交易进行的交易日里,股票持有者的收益回报会比信息向大众公布后的交易日里高出很多。换言之,内幕交易确实让一部分人赚到了额外的金钱,不过,这群人永远不可能是股票市场里彻底与“内幕”绝缘的普通投资者。也难怪连上海证交所大门外扫地的大妈也时常冒充股界人士,逢人便称自己有最新内幕消息。个中道理不难理解,因为股票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允许作弊的赌博,若有内线情报,扫地大妈亦为证券专家。身在“圈里”还是在“圈外”,这对于我们的股市来说无异于一张准入证。 这或许足以解释,为何在某些时候明知股市的黑幕和阴谋在上演,人们仍然会奋不顾身地纵身从“圈外”跳进他们臆想中的“圈里”,加入到这场“群魔乱舞”的股市嘉年华。尤其当全民陷入疯狂,人人都渴望一夜暴富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就更加屡见不鲜。投资者们集体行动的逻辑源于一种从众的心理基础。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论述股票价格波动时,曾用“选美理论”来比喻投资者的集体行为。简言之,如果在一场选美比赛中,获胜标准由观众投给候选人的票数而定,并且投票给最终冠军的观众都可以得到大奖,那么,人们为了获得奖品,并不会投票给自己认为最漂亮的女性,而会投票给他认为多数人都会选的那位女性。这样的策略完全是出于权宜之计,至于最后选出来的冠军到底是不是真美女,反而无关紧要了。 把票投给并非真美女的参赛者,如此诞生出来的选美皇后,头上顶着的就不再是金子打造的皇冠,而是一顶泡沫皇冠。同理,投资者并不会单纯地购买自己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股票,而往往会购买他认为大多数人都看好、都会购买的股票。因为股票的涨跌决定于整个市场的预期,而不是个人预期。当股市内外的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内幕交易频繁进行的时候,人们的市场行为就更容易被这样的心理所左右。在博傻理论的作用下,投资者们追涨杀跌,“合谋”把股价炒得老高,根本不顾股票是否如实地反映出自身的价值。如此,市场最终向人们隆重推出的,很可能并非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股票,而是一堆金融泡沫。天真的投资者们信任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公司等具有政治背景的公司,实质上表现出的是他们对国家、政府的信任。但可恶的是,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业恰恰利用了人们这种廉价的信任、盲从与贪婪,通过公然的欺骗行径掠夺投资者的财富,从而让自己成为最后的获益者。并且,他们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这一切均是为了国家债务或者说“国家利益”。不难看出,南海泡沫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与癫狂酿成的灾难,实则是政府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导演的经济阴谋,而在阴谋背后作祟的,是根深蒂固的重商主义思维。重商主义思维强调国家垄断出口贸易,因此,为了争夺海外贸易权,欧洲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十分频繁,战争形成的巨额负债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偿债,公债被不受监管的政府和国有企业转移到资本市场,造成了金融泡沫的泛滥,短暂的繁荣假象后,泡沫的破灭最终对经济产生了毁灭性打击,从而带来了贫穷……沿着重商主义的思维,我们清晰地梳理出了这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图书封面


 致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Repeat ——《致穷》,来自1720的回声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马克·吐温  “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作为人类文明起源之一的希腊人,曾经这样表述。而悲剧之王欧底庇德斯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人类的进化与本性是如此难以推动改变,至今,每次事后想来可笑万分的故事,都在印证这样的轨迹。从一个花球一栋别墅的狂热,到不远的“.COM”尾缀带来的疯狂;从格林尼治时间,到太平洋西岸的工作日晨光,故事一次次上演。每一次,我们都以为“这一次不一样”,而事实证明,我们不过是上次呼喊过后,山谷传来的回声。  《致穷》就是这样一本讲述1720年从欧亚大陆传来的南海金融泡沫吹起和破灭的故事的值得一读的影集。作者把他剪辑成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来龙和去脉的评述详尽和思考缜密的记录片,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广角而清晰的镜头。  故事从一个奸诈、聪明、为命运捉弄的年轻人约翰·劳开始讲起。小酒馆里的股票交易和经纪行为已经开始兴起,传媒和舆论也从便士报纸的出现而开始成为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统治阶层享乐而搞出的财政窟窿越来越大,市场的发展也裹足不前,殖民地开拓和小型土地兼并不能带给大多数人以财富,而渴求一夜成名、一夕暴富的投机氛围,却在养成……年轻人越过海峡,在大陆上搞起了一次疯狂的基于骗局的戏码,而由于当权者的背书和带着贬值预期的信用货币的推广,人们疯狂加入了这一场战斗;而这场“最后的疯狂”,很快波及到海峡对岸的岛屿上。  在作者冷峻的叙述下,我们仿佛也来到了迷雾重重的伦敦的街道上,见到了虚假繁荣的泡沫的兴起和崩溃。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似乎也能够见到今天的影子。“正如1720年发生在英国和法国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有时候,政府不仅无法有效监督市场中的欺诈行为,而且还会主动把市场的水搅浑,以便从浑水中摸鱼。也就是说,原本的监管者很可能变成市场的投机者甚至是幕后操纵者。如此,市场就成了权贵者‘致富’的市场,但却是普通人‘致穷’的市场。”今天,就选载在新闻客户端上的报道,鄂尔多斯市的楼市崩盘和千亿级的资本出逃,似乎也正是某种例证。  读完本书的时候,这个周末也到了尾声,距离周一开盘,也只剩下十二个小时的时间,财经专栏或者评论节目里,市场的参与者或者观察者们,与其说是在争论漫漫熊途的尽头,不如说,是相互比较谁的运气更好,猜测的准头更大一些罢了。A股市场距离顶峰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二,深套在市场中的票券持有者们,大多已经不再操作,少数投机分子的获利,显然不能掩盖普遍性亏损的事实,我们似乎需要等待尽头的到来,可是什么是尽头呢?五年前的狂潮显然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当市场和企图控制市场的手、投机者和妄图一夜暴富的赌徒、欺骗者和缺乏信息的手有余钱的单纯寻找保值途径的民众……所有的人凑在一起,故事依旧会上演。  今天发生的,是不是昨天的某种重现呢?而昨日发生的,又会不会是现在的某种预警呢。如果这是一首单曲循环的《命运》,那么,我们该如何修改播放方式,让整个列表,向着后面更好与更美的《田园》继续下去呢?时间不是卡带,翻转后可以倒回;而进入数字时代的我们,面对众多的选择、已购买评价、购买数参考,也许应该放弃“repeat”键,下载一个新的种子了,毕竟,这首歌,从荷兰郁金香的崩溃开始,我们已经听了太多次。如果,不相信,我们也应该读读来自1720年的故事,看看孙骁骥的“用户评论”。毕竟,历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不是么。基于信用背书,不懂经济和局势的小民众,面对强势的企业和政府,渴望快速致富的天真的梦,似乎正在造就一个“致穷”的明天。而今天,我们可以阻止这一切么?希望这不是一次repeat。  By 林怿  2012年10月28日19:51:24  写于履坦巷19#
  •     我基本不懂经济学和股票的运作机理,但这本书的确看下去了,并且有些毛骨悚然。这不是本借古讽今之书,而是在讲一个循环。遥想当年随便按照资深业内人士指挥抱着存钱的心理被套,又抱着丢钱的心理永不割肉,最后借嘲笑“屹立于48元之巅”买入中石油的哥哥自慰,这基本上就是一部微缩版的“致穷史”。全书围绕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展开,前因后果和过程中各种人群的表现俱得到展示,的确比教学书籍上干巴巴的几段来得过瘾。这个切入点妙在据今不近亦不远,300年的长度避免了过多熟悉的外部事件干扰叙述,而当日大英帝国的政治与股票市场成熟度大致于今日壮年的我国相差不多。政府作局和内幕交易之事不赘,书中交待极清。读罢全书感到个体被卷入大时代狂热致穷的遭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信息之不对等,包括来源、获取时机、分析能力、处置措施等多方面的不对等,这是永远不会被克服的问题——在一个市场成熟政治民主的国家是不是情况会好一些?就个体而言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社会财富激增无望的情况下共同富裕的乌托邦是不会出现的,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延缓群众过分了解真相并及时应对的机器,这种拖延对于统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这种规则一旦用于股票市场,后果就是全民为国家的经济决策失误买单。二是几乎不可抑制的盲目乐观与从众心理。乌合之众的概念就由此而来。具体到股票市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够捞到最后那块木板在溺亡前上岸,结果赖在水底的亡灵需要更多的陪伴者。宗教与追逐利益的狂热有时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借助信仰的排他性,另一个依靠难以摆脱的人性弱点支撑。不足之处在于某些材料和情节显得过多且重复,似可再做取舍,并更多地引入同时代看似不相关实则牵扯不清的大事件引发读者的考据兴致。
  •     《致穷》:一部工业革命前夜的伦敦社会生活史如果我们随着孙骁骥回到1720年前后的伦敦,呈现在眼前的将是这样一幅图景:1666年的伦敦大火早已硝烟散尽,巍然屹立的圣保罗大教堂直插云霄。重获新生的伦敦活力四射,海港里停满了大型商船,街道上玻璃门面的商店栉比鳞次,“数以百计的声色场所、旅社、酒馆,里面满是挤在一起观看斗鸡、掷骰子、打扑克牌和玩双陆棋的游手好闲的人们,吟游歌手和竖琴师在这里表演,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着这座城市近来发生的一切。”它承担了英国出口总值的70%,进口总值的80%。来自英国和欧洲各地的移民纷纷涌入,以至于一位海关官员得意地描述道:伦敦永远不会缺乏劳动力,除非这个国家里的人已经系数死去。这一时期,咖啡馆的兴起是值得一提的大事。以咖啡馆为载体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最新信息,都在这里碰撞、激荡、发酵,咖啡馆日益成为“公共意见的集散地”。尤为值得说明的是,依托咖啡馆,伦敦的新闻业迅速兴起,工人们甚至已经养成了每日上班前去咖啡馆阅读当日新闻的习惯,截止1709年,伦敦每日发行的报纸已经达到二十种——七年前,伦敦还只有一种报纸。繁荣永远是浮在表面的,孙骁骥在这本书中,更为我们描述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和王室最关心的不是如何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是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矿产等资源性产业都在政府控制之下,而黑奴贸易等暴利行业背后,政府的身影也若隐若现。至于那些公共服务项目如饮用水、消防等,政府却不闻不问。即便如此,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也还是负债累累,截至1719年5月,英国政府的负债已经4000万英镑。当然,这也和当时欧洲大的局势有关:“当时欧洲各国之间的海上争霸已经持续了数个世纪。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然后是荷兰,现在,英国又通过武力征服成为欧洲海上的贸易新贵。”繁荣的商业和海外贸易为政府提供了丰富的税收,这也使得英国不得不投入高昂的军费,去保护海外贸易安全。这个死循环让历届的英国政府和国王头疼不已,现在, 它落到了刚刚从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之位“空降”伦敦的新任国王乔治一世,以及执政的辉格党要人身上。如梁小民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写出了“当时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想到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社会生活史》,我想这本书若更名为《工业革命前夜伦敦的社会生活史》,大概也不会离题太远——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复原了当时伦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大火之后一个城市的重生之路,咖啡,赌徒,股票,杀人犯,报纸……当时人的生活状态,被这些不厌其烦的细节一帧帧复活了。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文学化的语言,虽然讲的是近三百年前英国的往事,但与读者一点都不隔,里面的人物与故事草灰蛇线前后勾连,将全文贯穿成为一个整体。此外,300页不到的篇幅,引用的参考文献多达608条,其中八成以上为英文文献,作者扎实的工作使得这些生动的细节和优美的文笔有了可靠的来源。  说到债务危机,不仅英国政府需要面对,隔海相望的法国更为严重。由于路易十四穷兵赎武 ,军费开支惊人,他死后奥尔良公爵接手之初,法国的公债已经累计近28亿里弗尔——“当时的法国政府实际上已经因此破产”。这时候,在英国被通缉的杀人犯、经济学家兼知名赌徒约翰·劳登场。为了缓解法国政府的债务压力,他采取的很多种措施在书中都有提到,其中最为核心的方式是直接将政府公债卖给密西西比公司——这是一家专营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贸易的公司,公司则用股份作为支付手段,然后通过出售股票将债务转手卖给认购股份的普通投资者。这样,密西西比公司和政府的利益就绑定到一起,化身为“国有企业”。这场游戏,本质上就是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将政府债务进行转嫁。现在,所有的人希望都寄托在这家国有公司上。约翰·劳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媒体和各种运作不断放出利好消息拉高股价,维持住民众对公司和股票的信心。法国人的这套手法很快被英国学到手了,竞争中获胜的是南海公司——自1711年起,它就成为掌握英国政府债务的三大金融机构之一。1720年4月4日,南海公司的计划以172票赞成55票反对正式获得下议院通过,上议院则只有17人表示了反对。自然,这后年充斥着阴谋、贿赂、政党之争种种黑幕。伦敦人普遍认为,通过这次经济计划,伦敦将取代巴黎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如果你去一家酒馆,唯一启迪性的话题就是关于南海公司”。在南海公司的带动下,伦敦股票市场空前繁荣,新出现的股票公司多达两百家,涨幅最高的“通用保险公司”增长率甚至达到骇人听闻的6300%。与此同时,炫耀性的消费也成为潮流。由于政商合谋与市场监管的缺失,一场空前的金融大泡沫被催生。当泡沫破灭的时候,英国处于发展中的股票市场陷入停顿,不仅无数的市民、小业主在泡沫崩盘时倾家荡产,连英国的政商名流也损失惨重,其中包括科学家牛顿。事后调查显示,持有南海公司股票的议员数量高达450人,持有南海公司股票的贵族超过120人,审判的结果却是“收受贿赂的官员,表面上受到了严惩。实际上有很多人被‘保护’起来”,而对于南海公司的董事们而言,他们仅仅是被没收了部分资产,补偿“为大众造成的不幸”——还要给他们留下部分财产,重新开始生活。这就是南海金融泡沫的始末。传统金融史对其解释都是“人民丧失理性,盲目投资”,但根据书中为我们复原的大量历史细节来看,当时伦敦人的股票意识、金融买卖的经验已经很丰富,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盲目”,这场危机本质上看是“这套金融体系引发的灾难”。正如作者在结语里面总结,“只要存在权力与资本的合谋,金融骗局的危险就不会消失,一个‘致富’的市场就可能被为‘致穷’的市场所替代”。除了生动复活了当时伦敦的市民社会,这也是这本书当下意义之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已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为主线条,已欧洲主要几个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为线索,已17、18世纪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这次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内容更象是一步传记,文体又具有小说的笔锋扣人扣人心弦,作者笔锋华丽,叙述行云流水
  •     所谓公平和制度原来也是文人的把戏
  •     这几天正在看,不错!
  •     文笔非常流畅
  •     作者的叙述能力超一流。把一些原本枯燥的18世纪英国的金融史、政治史讲得跌宕起伏。
  •     作者这么年轻就写出不错的经济史作品 过去常看他的博客。飞机误点真是漫长。
  •     300年前发生的股市大崩盘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借鉴,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目前的股市是全世界最不正常的股市,随时都有这种可能。
  •     人性贪婪,古今中外没什么区别。三星和四星之间,中国作者,鼓励一下。
  •     引发我们很多思考
  •     十分有趣
  •     泡沫经济时代的醒世恒言
  •     门外汉专用
  •     金融历史著作
  •     读史可以明智。
  •     虽然是经济学作品。但是展现了18世纪上半叶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商帝国的方方面面,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     铁葫芦图书出品,必是精品。
  •     深入浅出地描写了一段经济史,很生动,不懂经济学的人也能明白
  •     : F835.619/1477
  •     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     我一个学经济出身的读了这本书都觉得很带劲,整个事件发生的大背景都描述得生动具体,事件的发生过程也是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作者的语言风格流畅自然,很少有财经作者能达到这种水平的。
  •     虽然没有亲历南海危机,但是我也曾经经历过07,08年的股市全面下跌,所以对于书籍的描写我还是很认同的,感谢作者翔实的描述,对于小白还是很有惊醒作用的
  •     一本很扎实的书
  •     也还不错,印刷可以。
  •     还没开始看 应该还不错
  •     讲金融泡沫的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厕所读本,
  •     好!读!
  •     《致穷》是一本详尽描述南海泡沫事件的书
  •     南海泡沫事件
  •     想投机致富的必读啊,小心点,哈哈
  •     帮朋友买的,双11,300-150哦
  •      大部分历史性的书籍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读后容易忘前,支线穿插太多。本书也算是呀。
  •     说实话这个书章节写的过于冗长了。 但通俗易懂的文风却不实为一本大众的经济读物。 副标题政府和国企是如何让百姓一夜赤贫的起的再恰当不过,当政府把经济单纯的寄托于虚拟经济之上,那么不理性和投机行为便会在政府和国民之中大量繁衍,最后造成的泡沫是毁灭性的。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帮助实体经济的发展的手段的,也是国民投身于经济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便是不再可依赖了,南海公司便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纵观现代股民的大部分短线行为,理解为投机并无不可,之所以这种投机并没有给社会造成成大的影响,一来是因为散户所持有的比重很低,二来是这种短线的行为现在有更加趋短的趋势。这导致大部分人不可能永远在短线中获利,投机如同买彩票,最终获利的还是大庄家。 普通国民如何参与经济生活……
  •     好看 真好看 非得要10个字
  •     很一般,相当一般
  •     写出了当时英法等国的金融泡沫带给人们的狂热及接踵而至的灾难,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但是!叙事节奏把握得实在太差,内文拖沓得要命,本来100页足可写得清晰明了,非要扩充至280多页——当然,如果作者是想把书搞得厚一点、圈的钱多一些,我就能理解了。
  •     很棒。不难读。被普及了。但是对金融市场确实还是不是很惨透
  •     还原细节,旁征博引,结构清晰,文字流畅。尤其是用词非常优雅,个别地方很有画面感。三个晚上就可以就可以读完的金融危机断代史。非常好的阅读体验。找了半天也不知道作者是干什么工作的。
  •     腐败的政府+愚蠢的投资者+庞大的公共债务+重商主义。“市场的监管者如何变成了一位市场的操纵者?”
  •     致富?致穷!从另一面和历史告诉你我金融泡沫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始末,独树一帜,观点新颖,值得玩味,参考
  •     把几百年前的南海金融泡沫所处的时代背景十分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用很平民化的语言分析了这场影响范围广泛的金融泡沫(连同密西西比泡沫),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太愿意看到的现实:人类的欲望以及贪婪,会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对金钱疯狂的追逐游戏中,制造出虚假的经济繁荣景象,最终也将会一次次因为泡沫破灭让经济受到重创,价值被蒸发。
  •     书写的匮乏最直观表现在体例上,比如《万历十五年》、《潜规则》之后,我们很难在大陆发现新的写作架构,但这并不伤大雅,比如不会因为《史记》的出色而否认《汉书》、《新五代史》的价值。《致穷》之于《伟大的博弈》应该即作是观。
  •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动的轨迹,却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
  •     世界三大投机事件之一的详细经过,可以了解一下历史
  •     编辑生涯的第一本书。对于经济史没有任何基础,看起来也觉得颇有趣味。讲述的是1720年英国南海金融泡沫的前后左右、上下四方的故事,以及背后所隐藏的真相: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和疯狂酿成的灾难,实际是政府为转嫁债务,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推演的经济骗局。
  •     书的内容很不错,通俗易懂,推荐
  •     自从纸币的发明,人们被逼着去做投资,否则财产将被通胀蚕食。在这场屠戮面前,草根要多想想政府,多想想大企业,了解他们要干什么,才能保护自己。
  •     没有实体价值的虚拟价格必将反噬,譬如前不久火热的比特币一般。
  •     文笔不错,读起来轻松连贯。
  •     年轻有为啊,政府才能带来巨大的泡沫
  •     权贵者致富的市场,也是普通人致穷的市场。
  •     亏了这群文化人了,天天变着法子说真相,特别是总结,说的一针见血
  •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算是通俗易懂,讲了个故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