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大萧条时代

出版社:新世界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802287921
作者:狄克逊·韦克特
页数:332页

作者简介

《大萧条时代》企图再现1929年开始的那场金融瘟疫的来龙去脉、发病周期和病程。作者从社会的各个角度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从身处繁华都市的失业工人,到逃离“尘土盆地”的受灾农民,从孤苦无依的老人,到饱受剥削的童工,从贫困的中西部佃农,到东海岸的知识精英……全面展现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经济危机中人们自身的疗救过程。其中很多观点至今仍不失其价值。

书籍目录

第1章  从富足到寒酸第2章  新的生活设计第3章  换帅第4章  百日新政第5章  公民及其政府第6章  行进中的工会第7章  变革中的城乡第8章  老地区和新区域第9章  寻找机会的年轻人第10章  寻求保障的时代第11章  新有闲阶级第12章  阅读、写作与革命第13章  消费与科学第14章  与命运约会缩写对照表人名、地名译名索引

编辑推荐

《大萧条时代》进述了一段已经过往的惨淡岁月,却开启一个正在酝酿的全新时代,见证一个国家和志族走出经济危机泥潭的全过程。经济倒退30年,10万家企业破产,5000万人失业,看美国如何从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中崛起!市场混乱、股市低迷、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员工失业……人们陷入了突如其来的经济困境。他们忽然意识到昨天还异常繁华的世界,今天已经面目全非。但是,生活不会因为艰难而停滞,他们必须勇敢面对。从最开始的被动,到改变过去的错误,到对新生活的设计。这是一个大萧条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反思的时代!这是一个寻找机会、开创未来的时代!它是历史,但也是今天!

内容概要

狄克逊·韦克特(Dixon Wecter,1906-1950),美国亨利·亨廷顿图书馆历史学者,美国文学研究者。著有《美国文明的改革范式》、《美国英雄》、《美国社会传奇:社会理想记录1607-1937》等多部著作。同时,韦克特也是研究马克·吐温的佼佼者,编著有《马克·吐温致费尔班克斯》、《马克·吐温情书集》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29年10月中旬,展现在一个中产阶级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上一年,刚刚走马上任的赫伯特·胡佛总统曾一本正经地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尚未达致目标,但我们有机会沿袭过去8年的政策,继续向前,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出去的日子就在前头”。这是一项庄严的经济许诺,其中混杂着很快就会被通俗历史学家称之为“美国梦”的那种东西。更加自鸣得意的是,欧文·费希尔和其他洞悉华尔街秘密的经济学家们都信誓旦旦地向老百姓保证:他们正在凝望一个繁荣的“永久性高原”。这块富庶的高地——比古老的新教徒赞美诗所珍爱的“乐土”更切实——看上去应该是一场始于内战时期的工业大发展的最终胜利。美国最近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出现在大规模生产的力量中,混合着新技术的奇迹。甚至就在眼下,1929年10月的第三周,有总统及其他名流出面捧场,亨利·福特正在主办“电灯发明50周年庆典”,以纪念爱迪生和白炽灯的50岁生日。摩托车、浴缸、电冰箱、收音机,都是进步的试金石。在时尚和广告的刺激下,要想跟上潮流,所需要的行头不亚于最新潮的模特儿。营销手段带来的压力,甚至怂恿人们购买双份的奢侈品——每间车库里两辆汽车——在消费市场上,已经显示出过度的征兆,这倒不是因为所有美国人都在贪婪地吞噬俗世的商品,而是因为购买力的不均衡。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与繁荣的中产阶级紧密纠缠在一起。1929年夏天,一位观察者写道:“郊区社群是美国占支配地位的群体。”

图书封面


 大萧条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1929年10月28日,当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黑色星期一”的时候,狄克逊·韦克特(DixonWecter)还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且野心勃勃。后来比韦克特更为人熟知的威廉·曼彻斯特,这时候还不过是一个7岁的小屁孩,完全不能理解这个早上急转直下的纽约股市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大萧条时代:1929-1941》就从这个时候开始。1929年到1941年的时间跨度,使它与《光荣与梦想》有所重叠。后者开篇的“补偿金大军”事件,发生在大萧条时代开始3年后。不管怎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大萧条足以成就这两本著作分量十足的开头。不同的是,《光荣与梦想》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本以来,几乎影响了一代传媒人的思维与写作,而《大萧条时代》的影响力则逊色许多,但相信随着图书在国内畅销也会好起来。  今天,这部书被中国人重新记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再次感觉到的威胁。  窥视大萧条的通道  不久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恩达尔说,“我认为美国正处在新的大萧条的开始阶段,这次大萧条比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更严重。”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这次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持这种观点的还有花旗银行CEO威廉·罗德和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  尽管经济学上有句名言:经济学家成功的预测了过去7次经济危机中的9次,但是这一次似乎有更多的迹象表明,笼罩上世纪整个30年代的阴影正在卷土重来。人们迫切地希望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一些值得借鉴、值得慰藉的东西。  无数评论家在点评当下经济金融形势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那个可怕的时代——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期,道琼斯指数下跌90%,全球有5000万人失业,生产倒退20-30年,工业生产下降37.2%,美国10万多家企业破产,美国6000家银行倒闭,失业率高达30%,物价暴跌33%,国际贸易额缩减40%。在这次大灾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在其中一天,有11名金融家这么干了。更多的人因萧条而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其中包括大经济学家费雪:他在数天中损失数百万美元,从此负债累累,在贫困潦倒中与世长辞。  整整萧条了12年,历任两届美国总统——胡佛和罗斯福,才把国家从萧条与倒退中拯救出来。  时隔60年之后,大萧条被频频提及,绝对不是凭空想象,今天与过去有何相似与不同,不需要猜测,只需要了解那段大萧条时代的历史,自然会比较会分析,以史为鉴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让现在的人们远离那些可怕的悲剧,不再因重复错误而受到冲击和伤害。韦克特的著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通道。  一个时代的全景画卷  作为亨利·亨廷顿图书馆历史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做起学问来,要比小他16岁的曼彻斯特更加踏实,但是却多少欠缺了曼彻斯特文字上的才华。“他(杜鲁门)大摇大摆回到白宫去的时候,你可以听到他的两个睾丸撞得叮当乱响”。类似《光荣与梦想》中这样叫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在《大萧条时代》里难得一见。但《大萧条时代》自然有其自己的魅力。  在展现一个时代的全景画卷上,韦克特毫不逊色,甚至也不会比曼彻斯特的文字更加晦涩。在第一章《从富足到寒酸》中,韦克特劈头写道:“1929年10月中旬,展现在一个中产阶级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在接下来的文字里,1929年的生活细节与宏大叙事交替展开,平静的描述下面危机四伏,接着变乱轰然开始。  如果曾经阅读过《光荣与梦想》,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半会感到亲切。  书评人何乐辉写道:“(《大萧条时代》)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华尔街金融大鳄们惊心动魄的贴身搏杀,而是把触角伸向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身处繁华都市的失业工人,到逃离‘尘土盆地’的受灾农民,从孤苦无依的老人,到饱受剥削的童工,从贫困的中西部佃农,到东海岸的知识精英,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全方位地描述了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艰难转型,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心理、行为的关注与描述对面临经济危机的中国读者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兴趣。”  真正的危机启示录  《大萧条时代》着墨最多、用心最深的还是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道:“1935年通过的社会立法,比美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年都要多,包括:国家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障法、财产税法案、公共事业法,以及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救济计划——‘公共事业振兴署(WPA)’。”WPA宣称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昂起头、挺起胸,手里不闲着。”  就是这个WPA,到1941年1月,WPA为将近80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占全国所有公认的五分之一,总共养活了2500万到3000万人。  WPA所完成的任务成绩单还有:纽约市4000万美元的北滩机场,以及全国各地将近600个其他机场,超过50万英里的公路和街道,超过10座桥梁和高架桥。修建或重建了11万个公共图书馆、中小学、礼堂、医院、法院及其他类似的建筑。50万个排污驳引设施和100多万个新厕所,对改善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不亚于WPA所搞的蚊虫控制、排水沟和净化水。在南方,WPA的革新直接带来了伤寒症死亡病例的急剧减少。  到1941年1月,WPA养活着1460家托儿所,提供了将近60亿份学校午餐,为贫困儿童和成人缝制了3亿多件衣服。缝纫组构成了WPA女性雇员的大部分,在高峰时期聚集了30万-40万人。这一时期新添置了将近8000万册图书,主要在中小学和公共图书馆。  一位名为“老枪”的网友在读后感中写道:“看到这儿,个人有些感动:这样的‘救市’才能算真正的救市。……今天,世界(自然也包括中国)似乎在面临着与1929年之后那段时间同样的困境,此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应该怎么做才真正对整个经济、整个国家(包括其未来)更有利?而不是单纯地扔下让地方政府和财团们垂涎欲滴的4万亿大单。”  在11月1日出版之后,这部书已经成为一本过分畅销的读物,它迅速挤进了全国各大书城书店的销售排行榜。在短短十天内15000册图书已售完,赶印的5000册也被一抢而空。用许知远的话说,作为一个严肃的作者,甚至会为这么高的销量感到羞愧。  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也许对于帮助一个人逃避席卷全球的危机无济于事。因为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缺乏组织的个人努力往往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满怀好奇地去了解世界。我们不能指望阅读了韦克特之后,就能让自己在一场大萧条中独善其身,但是,即使是在末日灾难面前,我们也有必要使我们眼前的世界更加清晰起来。  我们必须重温帕斯卡的警句:“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他的全部尊严来自于思想。”(转自《深圳晚报》)
  •     此书是一部社会史,是“美国生活史丛书”的最后一卷,这项计划肇始于大约20年前,如今大功告成,其内容涵盖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珍珠港事件。不可否认,这套丛书回答了早先的很多问题:关于社会史是什么,以及如何撰写社会史。社会史就是移民、人口、宗教、制造业、农业、文学、教育、艺术、家庭生活和政治,但政治仅仅属于几个平起平坐的主题之一。社会史是平民百姓的历史。即使它处理不平常的人,他们也是一些普通人此前在普通的历史中从未读到过的那种人。但是,处理这些新颖的主题,对历史学家来说依然显得困难重重。它们出现在一个已经被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官僚主义者和新闻记者们七手八脚地爬梳过的时期,但这并没有使任务变得更轻松。韦克特拥有作为一个历史学手艺人的好名声。本书再一次证明了他运用机智短语、精炼概括棘手主题的才能,以及他赋予制度抽象以人性化的能力。文体风格不止是雕词凿句:它是组织。很多章节都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们的逻辑,因为它们的洞察力,以及它们捕捉缥缈无形的心态和环境的技巧。此外,韦克特也是坦率的。表面上,韦克特极力避免了传统出版商的禁忌。他不是咄咄逼人的党徒,尽管他同情新政。因此,胡佛被给予了他应得的评价,但他的没有能力继续老罗斯福和威尔逊的进步主义却被认为是运气不济,1920年代被贬低为“麻木的”和“停滞的”。“保守分子”和“正统的经济学家”时不时地被归类为异议者。最后,作者从不躲在“有思想的人”的身后,这是某些历史学家在处理当代场景时所发明出来的一句口头禅,为的是表达某些观点而又无需承担责任。总而言之,本书既不是一个为了唤醒记忆的“仅仅是昨天”(译者注:这是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一本畅销书的标题),也不是一堵某个道德家在上面涂写了“决不重来”的哭墙。为它欢呼喝彩的评论家们,其实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优点。偶尔有些失望。韦克特在放牧1930年代那些以缩写字母代表的机构时并不十分成功。有些梦想中的牲口被给予了太多的关注;而某些货真价实的牲口——比方说高品信用公司——反倒逃脱了。一度,我还希望他能把文学史从目录中解放出来(这种处理在本套丛书的前几卷中有过示例)。但最终,我还是回到了同一块古老的墓地,逐行阅读墓碑上的作者和图书的名字。在经济史学家们的眼睛里,更为严重的是,读者会获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局部印象。农业、劳工、运输和工业研究都历历在目,而商业——正如它在实际生活中一样——却受到了冷遇。然而,所有这些都是细节的问题。引自:《经济史杂志》(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作者:爱德华•蔡斯•科克兰(Edward Chase Kirkland,1894~1975)。美国历史学家,鲍德温学院历史学教授。其最重要的作品是《美国经济生活史》(A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Life),曾多次修订再版。
  •     翻译得有些问题,看起来很吃力,但是内容很“劲道”。将时间从1929换到2009,将美利坚换成大中华,你会发现这几乎就是一部当代中国的启示录。我们正在走人家80年前走过的老路……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书很好,已经看了不少了
  •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     不知道我们会不会经历这样的日子
  •     说的条理性不足,想涵盖的内容太多,不着头脑
  •     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买下,期待书中的内容!~
  •     翻译实在不行
  •     有很多统计数据以及事物的列举,对美国不了解的人读起来会比较困难。不过可以了解一下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怎么回事。
  •     不太习惯的表达方式,读起来很别扭,如果对美国历史有更多了解的话会更容易看懂
  •     不但是经济学的书,也是社会学的
  •     告诉你美国是怎样把危机作为美国崛起的机遇
  •     这篇可读性还挺高 作者也很有意思~
  •     叙述了美国大萧条的历史,对于今天我们怎样看待全球金融危机有些启示
  •     刚收到书,纸张还不错。
  •     广告人(非广告民工)应该看看
  •     从萧条前、萧条中、萧条后的股市和社会灾后重建的角度描绘了美国1929年大萧条及其之后的生活场景,包括股市、技术、就业、政府救助、宗教等各个方面。但是还是挺失望的,内容简单罗列,评论和分析极少。另外,最最想说的,翻译的人你出来我们聊聊,我保证不打死你!!
  •     这本书从1929年危机爆发一直写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再现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和经过,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述了那个时代,全面展现了那场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和危机中人们的自救。近年来与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书很出了一些,但其中一部分是从经济学或是金融角度进行分析,理论性太强,普通读者难以消化。这本书没有那么强的理论性,内容全面,通俗易懂。要了解1929年开始的那场经济危机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应为首选。
  •     大部分是纪实性的,读着挺没劲的。但是可以从中看到大国发展的足迹。任何强大的事物都经过蛰伏和磨难。
  •     2011
  •     开学后读完的第一本书。。堕落啊堕落。。
  •     翻译的一般,装帧的向一本跟风书
  •     Wector的另一中译本 头一次读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这一本翻译得比北邮出版社何严翻译的那本差。好像一个初学翻译的人一样,或者只是看的动英语但不懂翻译的人。倒叙的语句翻出来很奇怪的感觉。书中内容一般般,大家就是新政的一些方方面面,城乡发展、工会、民间力量、教育、文化、新政拥护者与反对者、二战爆发等。言而总之就是美国也是过来人。
  •     帮同事买的、他说不错,纸质还可以,印刷也很工整。
  •     去年读的,读了一半放弃。据说原著名气很大,但翻译十分粗糙,啰嗦絮叨,读不下去。
  •     书还可以,若有耐心,消遣一下挺好
  •     经济史
  •     内容应该是不错,但是读着很累,
  •     令人失望,跟我想象的描绘大萧条时代的历史书不太一样,对一个历史周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基本没有分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各种罗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陈述,而且并不是很有逻辑和严谨,看似描绘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读下来对了解大萧条几乎没有什么帮助。作为一本历史类书籍,居然连参考文献都没有,很不严谨,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没有附上。最后就是翻译不好,各种奇怪的或者是不通用的翻译。
  •     新世界出版社的很多外文翻译都差的要命,看的鬼火啊
  •     真的是很赞,描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变革中的经济问题,觉得很有意义
  •     囧译
  •     给老公买的,他正在看,等他看完再让他评,这类书我是不喜欢看的。
  •     假使真按这个轨道发展也不错。
  •     说实在话,他的内容没有他的书名这么吸引人,很多罗列的数据,有些晦涩。
  •     不是我想买的书,唉
  •     又是中译版的问题 文字混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