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兴衰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国家的兴衰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07-3
ISBN:9787208067547
作者:[美] 曼瑟·奥尔森
页数:251页

作者简介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这部伟大著作的主题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耕地经济效率的强大特殊利益集团。奥尔森一生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兴盛发达,有的国家不断衰落?他从分利集团多少、分利集团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等方面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一一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同时,他对国家衰落的原因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奥尔森认为大量分利集团的存在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不存在大量分利集团却似乎不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繁荣的充分条件,充其量它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

书籍目录

奥尔森和《国家的兴衰》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满意答案必须满足的标准
第二章 集体行动的逻辑
第三章 含义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民主国家
第五章 管辖权一体化与对外贸易
第六章 不平等、歧视与发展
第七章 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的演化方法
术语与人名对照表

内容概要

曼瑟·奥尔森(1932-1998):前马里兰大学著名教授,制度改革与非正式部门研究中心主任。他著作甚丰,其中《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已被翻译成9种语言。

图书封面


 国家的兴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才疏学浅,这里能说的只是自己的疑问和粗浅的想法,篇幅也不敢写得太长。想说的就是两点,一个是本书对于“自由放任”的挑战;一个是关于作者的胸怀与人格。首先,这本书是对“自由放任”的挑战。去年上半年跟随韦森老师学习制度经济学,老师倡导的是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听了课、看了参考书,开始笃信自发秩序的理论和应用。自发秩序的意义在于,各个经济体或社会,通过自发的方式形成各自的秩序和制度,而不同文明之间或这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自发的竞争,优胜劣汰之下,优秀的制度就会显现出来。经济就是在制度的创新和竞争之中向前演进。然而,根据奥尔森的观点,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自发地形成各种特殊利益团体,而这些团体会要求通过再分配而要求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会偏离最优。如果说两次世界大战之前,那些因为特殊利益团体过多而造成较差制度的国家还有可能在战争威胁中被迫转型,那么目前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的严格保障意味着劣等制度可能会持续存在。但是,从经济历史的发展路径来看,对于制度的外部干扰显然令经济偏离帕累托效率。因此,经济的演进是否应该“自由放任”成为了一个悖论。其次,我想说的是奥尔森在书中所显示的高人一等的人格。在我看过的大家名著中,《国家的兴衰》所表现出的谦逊和胸怀是非常少有的。奥尔森在书中反复提到,他的理论不过是站在经济学巨人的肩膀上写出的。而在批评前人论点的时候,他也表现得非常地谨慎,比如对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批评非常委婉。这里也想说两个反面典型。第一个是马克思,看过《资本论》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其中马克思对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过毫不留情的批判,然而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许多观点是来自于亚当·斯密。殊不知,作为马克思经济学核心的劳动价值论是斯密最早提出的。而如果没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是不可能产生的。第二个是卡尔·波普。我看了他的《历史主义贫困论》,这本书对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不经区分就批判一通,尤其是对马克思的批判,更是“毫不留情”。虽然前面说到马克思在著作中所表现出的狭隘令人难以忍受,然而它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许多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著作,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不敢绕过马克思。总之,胸怀与人格在此中高下立判。
  •     分利集团与国家兴衰——《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述评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建立在对利益集团,尤其是分利集团的集体行动逻辑的深刻分析之上。奥尔森认为正是利益集团的分利倾向,集团的分利活动在经济和政治上对国家造成消极影响,分利集团的存在与否以及存在的范围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耕地经济效率的强大分利集团。一、利益集团的分利化倾向传统政治团体理论一般认为集团政治是现代西方民主的基础,在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著名政治学家杜鲁门就认为利益集团会自然的采取一种民主的模式,集团之间的讨价还价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手段。奥尔森则认为现代社会协商绝大部分都是团体之间特别是团体领导人之间的协商,而贫民等弱势群体由于构成复杂一般不可能结成任何团体,从而实际上被排斥在社会协商之外。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建立了组织的社会群体就会利用身的集团优势采取各种手段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来谋取自身的特殊利益,导致其他群体特别是没有组织起来的群体的利益受损。奥尔森精辟地指出“大体上讲,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将社会生产的‘馅饼’做大来使其成员获益,因为在分配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的那一块更大,也可以在‘馅饼’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分享更大的份额使其成员获益。”(奥尔森,2007)也即是说,对于集团而言,原则上有两条增进其成员利益的途径:一是通过努力增加全社会的总体利益,从而使其在社会总利益中的份额也相应增大;二是在社会总体利益不变的情况下,设法增加自身在其中的份额。奥尔森接着表示“直觉告诉我们,第一种方法很少被采用”。现实经验表明,利益集团均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个组织要想促进全社会利益的增加,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要承担实现这一目标的全部费用。然而,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纵使规模再大,也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 ,并且无法排除其他集团从中受益。这样,从集体物品提供中获益的集团中的个人与在整个社会中组织参与集体行动是相似的。为整个社会的收益而行动的组织实际上市在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物品,集团的地位类似于作为成员向集体提供集体物品的个人。在两种情况下,它们都只能获取其行动收益的一部分(并且通常是极小的一部分),然而却需要承担行动的全部成本。因此,集团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与收益的失衡使得任何一个组织为提高全社会利益而进行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在这种情况下,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唯一途径就只能是尽量在社会总体收益中为其成员争取更多的份额,而不顾社会总体利益的增加或者减少。奥尔森将这些团体称为“分利集团”(distributional coalitions)。分利集团只代表自己成员的利益,不会为增加全社会的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不会关心自身的分利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典型的集体行动组织不会努力降低它们在尽力获得更大社会产量份额时造成的社会损失或‘公害品’”。对其自身而言,分利集团的选择是理性的,但问题却在于它把本可以用来增加全社会利益的资源用来为自身谋利,导致其他群体的正当利益受损。因此,奥尔森认为众所周知的分馅饼模式并没有深刻抓住这种情形的本质,他认为将这种情形看做一群强盗冲进一家瓷器店抢夺瓷器也许更贴切——不仅要抢夺更多的瓷器,而且也损坏了很多瓷器。总体而言,奥尔森明确了社会中典型的集体组织具有这样的特征:如果只代表非常少的一部分人的利益,将很少或不会为了社会利益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们通过获取社会产品更大的份额服务于成员利益。因此,奥尔森的结论是“总而言之,特殊利益集团或联盟降低了社会效率或总收入,并且加剧了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奥尔森,2007)二、分利集团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分利集团在积累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就经济后果而言,首先,“分利联盟会减缓社会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减缓为回应不断变化的条件而对资源的再分配,并因此而降低经济增长率。”(奥尔森,2007) 在经济领域中短期的超额利润主要来自技术上的领先,但这种领先容易被模仿甚至超过,故而要长期保持超额利润就需要人为的垄断地位,保持这种垄断地位的方法就是设法阻止新技术的应用,以此来遏制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例如,工会有动力抵制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因为这些技术会减少对工人的需求。再如,一个联盟中的企业发明了一种新产品或一项新技术,而竞争对手无法立即模仿,那么集团中的其他企业就会有动力运用联盟的力量阻碍或延缓创新的采用。既然较大的技术创新通常会改变卡特尔组织的最优政策和成员的相对实力,这同样会要求新的复杂的谈判回合,并且可能使得特殊利益组织或者联盟无法生存下去。这反过来使得卡特尔集团对创新和变化非常谨慎。同理可以理解院外游说集团和企业卡特尔的迟缓。因此,分利集团的决策迟缓和繁忙、复杂的议事日程对理解新技术采用和其他变化上的滞后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的,为了对新技术或条件作出反应,需要将资源从一种活动或产业配置到另一种活动或产业中,通过降低这种配置的速度,特殊利益集团也会使得经济增长变慢。其次,“分利集团,一旦大到可以成功,就会成为排他性的,并且会尽力限制分散成员的收入和价值。”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指出,“以分利为导向的院外集团和卡特尔一样,必然是排他性集团,而不是共容性集团。”(奥尔森,1995) 当分利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 后,它必然会采取利己性的排他政策,并企图垄断一切,以防社会的其他成员参与分利,甚至还希望贡献较小的成员退出集团,以增加余下成员的利益。因为如果获胜联盟最小的话,分配给每个联盟成员的收益就会更多。例如,那些掌权的政治寡头则通过采取政治或者军事手段的方法防止他人分享权力 ,这些集团也多为排他性的,他们往往建立起各种壁垒,千方百计地与平民相区别 。此外,历史上各国的贵族都曾通过子嗣继承制和族内通婚制度来排斥其他群体,其目的都在于保证他们全部的遗产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避免权力和财产的分散,以使其后代维持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就政治后果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利集团为谋取自身利益而组织集体行动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对政治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分利集团会导致社会泛政治化,干扰社会政治秩序,危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奥尔森认为分利集团的“大部分成员是再分配收入,而不是进行创造,并且还可能会降低社会效率或产量。”(奥尔森,2007)即这些分利集团几乎没有任何激励使社会更有生产力,但他们有非常强大的动力寻求国民收入的更大的份额,即使这会大大减少社会产品。此外,对分配问题的重视使得政治生活中分配问题的意义相对更加重要,而政治生活中普遍共同利益的意义就相对不那是很重要了。显然的,在分配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受损,就不可能有人受益。因此,存在的这些分利集团便会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和怨恨。这样,一方面不同的分利集团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不断向政府施压,分利行为侵入政治决策领域,导致政府决策迟缓、政策多变,政策过程的透明度降低、政治监督流于形式,政府部门日益呈现出利益割据的特征,民主政治的内容发生蜕变。另一方面对再分配的追求减少了对公共利益的关心,导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甚至彼此的对立,社会正常政治生活的基础发生动摇。其次,“分利集团的增加会提高管制的复杂性、政府的作用和管理的复杂性,并且会改变社会演进的方向。”(奥尔森,2007)一方面,院外集团游说提高了管制的复杂性和政府的范围。例如,要赢得某类或某些税收减免的院外游说集团将税收代码弄得又长又复杂;为某种特定商品的生产者赢得了关税提高的院外游说集团使得贸易管制比对所有产品统一征税关税要复杂的多。此外,管制越是复杂,就越需要律师、会计师或者其他政府相关事务方面的专家来应对这些管制,在复杂管制中存在既得利益的专家就会联合起来进行游说以反对管制的简单化或者被取消,且专门设置应对游说活动的专门人员又提高了官僚机构和政府的规模。另一方面,联盟和卡特尔组织的增长提高了市场讨价还价和组织活动的数量。在任何市场上都有买者和卖着之间的交易,分离联盟达成协议无非通过讨价还价或者宪政程序。但是谈判者就任何事情达成一致意见之前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宪政程序也不例外。综上,游说联盟所鼓励的管制复杂性和政府行为的扩大,以及卡特尔创造的不断增加的讨价还价和宪政程序,改变了社会的激励模式和演进方向:生产的激励消退了;寻求获得生产产品更大份额的激励提高了。取悦于我们向其销售产品的顾客的回报下降了;而打破或利用管制、政治和官僚机构以及通过讨价还价或复杂的惯例确保权利的回报提高了。这些激励模式的变化使社会演进的方向发生了偏离。奥尔森给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在任何情况下,最能适应环境者最有可能兴盛发达、生存下去并不断扩大。这与原来生活在丛林中的动物被关进动物园之后发生的进化一样,那些能够适应圈养生活和管理者的动物要比那些不能够适应者活得长。”(奥尔森,2007)因此,分利集团的增加提高了分利努力的激励、扩大了管制的复杂性、鼓励政治的控制权、刺激了讨价还价,并且提高了惯性的复杂性。穷人和失业者不存在将他们组织起来的选择性激励,而大企业或富人的小集团要组织起来却容易些。因此,分利集团的产生和增加意味着跟多的资源用于政治和卡特尔活动,而更少的资源用于生产,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三、分利集团与国家的兴衰奥尔森从对国家衰落的原因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同时,他从分利集团多少、分利集团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等方面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过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1.国家经济缓慢与分利集团对于英国增长缓慢的一种众所周知的解释集中于阶级意识上。这种理论认为阶级意识会降低社会流动性,养成排他性和传统的观念,从而打击新进入者和创新。但是,在研究工业革命的经济史学家中的主流观点是:在那个时期,相对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而言,英国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流动性、相对较小的阶级意识以及在所有阶级中对商业、生产和金融收益的关心,而这些对其他欧洲国家而言都是臭名昭著的。所以,奥尔森认为,“既然英国曾经经历过一个世纪的全世界最快的增长速度,其现在的增长缓慢就不能归因于因国人性格的固有特征。”(奥尔森,2007)奥尔森提出,英国增长放缓是逐渐出现的,19世纪最后十年开始增长放缓,到二战后变得突出。这正是由于分利集团是逐渐增加所导致的。在奥尔森看来,另一个更加相关的原因在于:革命和占领。英国社会长期以来既没有极权独裁统治,又无被外敌占领的年代,也无革命动荡。在这样的超稳定社会中,各集团领导人的利益保证了绝大多数组织起来的集团能够生存下来,因此,社会中的分利集团数目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团体,至少是其中的小型团体,对提高社会的生产力缺乏兴趣,却致力于从国民收入中攫取更大的份额,即使这样的活动会极大地破坏社会生产力也在所不辞。由分利集团筑起的对自由流通的障碍以及由于决策的缓慢和相互扯皮大大削弱了经济的活力和增长率。分利集团还增添了种种清规戒律,官僚主义,以及对市场进行政治干预。”奥尔森把这种现象称为机构僵化症。“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社会获得如此强大的组织和联盟,以致遭受着‘制度僵化症’的困扰,而这又降低了它快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这使英国自19世纪最后2O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尽管它们拥有相对其人口来说更多的资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增长与英国的增长率一样都较低。奥尔森通过管辖权一体化(主要考虑关税水平)和两国具有相对较长时间的政治稳定和免遭外敌入侵的历史,对这两个国家增长绩效较差做出了新的解释。奥尔森根据某种商品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量 的大小决定该种商品关税在其中所占的权重来计算品均关税。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比欧共体、美国和日本具有高得多的关税水品。他们的保护水平是欧共体和美国保护水平的2至3倍,是瑞典和瑞士保护水平的4至5倍。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制造企业和城市的利益会组织起来寻求保护。当得到这种保护时,他们有时就会致力于寡头垄断和卡特尔活动,而这在自由贸易下是不可能的。由于具有高关税和对国内竞争的限制,企业即使支付比竞争性工资更高的工资也能够生存下去。因此,相对于自由贸易而言,这将会产生更大的工会规模,并且能够从垄断劳动力供给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基于高关税水平和长期的免遭入侵的历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分利组织(特殊利益组织)得以长期维持。尤其是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关税保护水平与欧共体相比的时候,更能够的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自由贸易和要素流动规避和削减了分利联盟。一方面,如果存在再有的国际贸易,那么也就存在摆脱了任何游说集团控制的国际市场。自由贸易削弱企业卡特尔的方式,也间接削弱了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力量。(奥尔森,2007)显然,如果某个国家欢迎外国公司在该国进行生产,并且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本国企业竞争,这些外国企业将不仅带来新的观念,而且也会使得该国的市场根据竞争性,从而产生破坏当地卡特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入的规模影响工人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如果能够非常容易地从国外招募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并且工会大幅提高了国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那么建立新的企业或公司并从国外雇佣外国劳动力就是有力可图的。反过来,这些新单位的竞争将会降低老企业或公司从劳动力垄断中获得的收益。2.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与分利集团奥尔森驳斥了两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工作勤奋理论。许多经济学家都将战败国的“经济奇迹”归因于人力资本相对于被战争破坏的物质资本更重要。但奥尔森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充分的,“因为战争杀死了大量的年轻人和训练有素的陈年人,并且战争使得教育事业和工作经验中断了很多年。”(奥尔森,2007)另一个解释,在奥尔森看来也是很肤浅的,即联邦德国和日本超乎寻常的快速增长归因于其人民的特别勤奋。但是,奥尔森认为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而个人的努力水平是与其绝对收入水平相关的变量。而且“既然许多国家在追求快速增长率的竞赛中改变了相对低位,那么对努力水平发生变化的时间就需要作出解释。”(奥尔森,2007)在日本和联邦德国,集权政府被推翻之后紧接着是盟国的占领,这些占领者促进了制度变迁,使得制度生活几乎完全重新开始。在西德,希特勒统治时期解散了独立的工会和其他持不同政见的团体,二战后盟军的占领则清除了卡特尔和带有右翼色彩的各种组织。在日本,军国主义独裁统治消灭了各种左翼团体,二战后在美国的占领过程中实施了反垄断法,以战争罪清洗了大批财阀。上述措施使两国旧的分利集团被摧毁,新的分利集团还没有形成,社会中致力于分利活动甚至不惜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组织几乎没有。所以,这些建立过极权主义政府或者遭遇外来力量占领从而废除了大量分利集团的国家,在建立了自由和稳定的秩序后,经济便能较快的增长。而且,战后德国和日本建立起来的特殊利益组织绝大多数是共容性利益。而意大利,由于集权主义、战争和盟军占领造成的制度破坏比较轻微,战后的增长“奇迹”也就相对较短。奥尔森甚至雄心勃勃的提出,如果他的理论正确,那么由于持续稳定,联邦德国和日本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分利集团,他们将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法国则表现为不稳定与增长的情况并存。法国从1789年的大革命开始,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动荡。而法国在这种环境下还能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就在于“在动荡的环境中,利益集团难以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包括正面的功能和负面的功能,所以法国在战后能够快速的增长。”(奥尔森,2007)即外敌的入侵和政治不稳定妨碍了资本积累,也破坏了利益集团和联盟的形成。奥尔森解释道。随着法国一次又一次的基本政治和经济体系变革,公众意识形态的分期必然逐步加深。这种意识形态分歧的逐步加深又进一步破坏了那个国家大型特殊利益集团组织的发展。美国人是在不同时间移居到不同地区的,从而有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有积聚分利集团长得多的时间。例如,美国某些州已近经历了几乎两个世纪的政治稳定和免遭入侵的安全。相反,美国南部州在内战中遭受了打击和破坏。正是由于美国是由不同州组成的大联邦,他们通常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政策,这一事实,在奥尔森看来,使得采用各种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他关于国家兴衰的理论成为可能。根据奥尔森的研究,在战后的大部分时间内,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各州的成立的时间长短与其人居收入与其人均收入和总收入增长率之间的明确负相关关系,即一个州成立的时间越长,它积累分利集团的时间也越长,其增长率越慢。南部联盟的一些州,不同种类的分利集团的发展受到了内战失败、战后重建、种族歧视与骚动的限制。因此,奥尔森的理论预言,这些州应该比其他州增长更快,并且统计检验系统明确证实了这个事实。而那些拥有组织稳定自由的时间越长的州,阻碍增长的组织积累得就越多,在其他条件下相同的情况下,具有了相对低的增长率。奥尔森从对上述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兴衰状况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允许自由地建立各种组织而又长期稳定的国家,社会的利益结构趋向固化,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分利集团的影响和制约较为严重;分利集团受到削弱或抑制的国家,社会利益结构受分利集团影响较小,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就较为迅速。实际上也就是说,国家的兴衰和分利集团活动的成败呈现出反向的相关性:国家兴盛是因为分利集团的集体行动存在困境,对社会利益关系影响甚微,不足以构成对国家发展的威胁;而国家的衰败则是因为分利集团组织化的迅速发展,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利益结构,窒息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制约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理论的外延奥尔森不仅仅将其理论局限在发达的民主国家,他甚至将其理论拓展用于对一些落后的、不稳定国家并认为他的理论仍然是具有适用性的。首先,奥尔森分析了印度的种姓制。奥尔森认为,“传统上种姓集团不仅主要具有职业性,而且表现出了卡特尔和其他特殊利益集团的所有特征。”他们控制职业进入和商业线,保守职业或商业秘密,制定垄断价格,运用抵制和罢工,并且通常是以集团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进行谈判。此外,种姓制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禁止族外通婚。奥尔森认为这个特征是与分利集团在特征上是排他的,并且会尽力限制成员的多样化相一致的。最大的分利收益来自于最小的获胜联盟。因此,参与收益分配的人越多,每个人分配的收益就少。因此,分利联盟在以后几代中保持其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限制成员子女同另一个集团成员的子女结婚。这样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带来的不平等呢?奥尔森还是相当的有信心的。“根据科学原理,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解释最大量事实的理论最可能是正确的,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任何替代性解释也必须能够解释印度之外的某些发展,就像本书理论所标明的,或者关于种姓制度至少能够采用简练的 语言解释更多。”(奥尔森,2007 p165)其次,奥尔森着重对一些独裁或者政变国家进行了研究,诚如他自己所言“稳定社会最终形成的分利集团的稠密网络对经济效率和增长是有害的,但不稳定也如此。”以不稳定为特征的国家通常都是在部分时间内由独裁者或政变集团统治,它们有民主的间隔或者至少是相对多元化的政府。独裁者或政变集团的政策明显地主要依赖于独裁者或领导集团的利益、意识形态,有时甚至是奇思妙想。因此,在不稳定国家或者政变国家更依赖于小团体。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可能组织起来。这样,在这些不稳定国家或者政变国家的小集团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且,在不稳定社会中,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好组织的倾向可以由另外两个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大集团比小集团更可能构成对独裁者或者政变集团的威胁。奥尔森认为,如果一个不稳定国家中存在了包含大都数农民的协会或者代表大多数工人的工会,那么这些大集团成员的绝对数量就构成了独裁者的威胁。另一方面,小集团在独裁时期非常谨慎而不引人注意,而组织起来的大集团则不然。“一个集团遭受其中一个成员的不慎重而曝光的可能性必定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并且对一个非常大的集团来讲将可能成为事实上的确实性。”因此,奥尔森总结道“他们的政府系统地受到能够非常迅速组织起来的小集团的利益、恳求和压力的影响……为理解经济政策的一个系统因素,必须主要能够相对快速达成集体行动的笑集团的既得利益。”不稳定或者独裁国家通常不发达,这就导致了一下两个现象:其一是城市与农村差异巨大,其二是国家的最大部门位于进口代替或国外代替部门。一方面,由于交通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利益同样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大城市的居民能够获得不成比例的政府支持份额。这就使得农村和城市难以形成密集的大型组织,最终结果是分利小集团对不稳定国家形成具有很大分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最大的企业为进口替代或者外国替代部门的时候,特别是同时考虑到第一个因素(农村地区运输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这种 “头重脚轻”的社会就会出现奥尔森所言的“反常的政策综合征”。其要点在于在不稳定的社会中,小集团具有非凡的不成比例的影响力:大公司和富裕家族通过保护政策(配额和外汇控制)控制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和稀缺要素来获得巨大的收益。奥尔森最后总结道“在不稳定的社会中,最大最富有的利益可以相对更好地组织恰里,但他们通常拥有国家生产要素极高的比例。他们获得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政策,并且按照不同的方式工作以反对社会中较大的没有组织起来的利益,这进一步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 (奥尔森,2007 )四.理论评析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较好的解释了大量的历史现象,如“英国病”与大英帝国的衰落、日德的崛起和美国内部各州的经验,也能解释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南非的种族分利集团和小型特殊利益集团在不民主政体国家决策中的作用。但奥尔森的理论就完美无缺吗?显然不是。首先,关于分利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奥尔森只通过分利集团的影响分析了一个阻碍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单纯通过消除特殊利益集团是难以解释的。所以说,单纯强调理论的普适性而忽视理论的特殊性是不恰当的。(2)过于强调特殊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实际上,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许多种,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其他许多因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3)奥尔森只分析了特殊利益集团的消极影响,而没有分析其积极作用。其次,奥尔森对如何消除特殊利益集团的消极影响分析不多。奥尔森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取消一些限制自由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这一政策建议虽然对消除分利集团有重要作用,但是并不一定能够消除导致国家衰亡的原因,也不一定能够导致国家的繁荣。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保护贸易对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发展是有利的。关税保护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为了使本国的该产业得到发展,在本国技术水平较低、而又不能够迅速达到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时候,对本国的稚产业的保护是有重要作用的。如果不保护,可能会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的彻底崩溃,从而更不利于本国的发展。最后,奥尔森并未系统的提出解决国家衰亡的办法。奥尔森全书是对国家兴衰提出了创造性的解释框架,却没有给出拯救衰亡国家的良方。尽管奥尔森认为需要通过加强立法来对分利集团进行限制和约束,但在现实中往往是不足的。一方面,很难保证立法具有完全公平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立法是认为理性的产物,必然不能十全十美,分利集团则善于抓住这样的立法漏洞来谋取利益。参考文献:1.(美)曼瑟•奥尔森.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这篇书评是大一时老师布置的一份作业,经过仔细阅读《国家的兴衰》再通过参考豆瓣网络上各位大家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完成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框架就是按照老师的写作要求进行的,希望对看这本书的童鞋有帮助~=============================================================《国家的兴衰》书评一、本书主要内容(一)作者对现有观点的质疑和看法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出了自己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观念的想法和他们的问题,认为历史参考书中对于国家兴衰的解释并不是很有成效;先前的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并没有从根本上探索增长的源泉,也没有解释是什么原因阻塞了经济进步的通道,传统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政治上的不稳定或者经常遭受外敌入侵的社会比稳定或少遭受外敌入侵的社会有更低的生产性投资或者更低的增长率,然而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占领,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政治动乱和外地入侵,经济却迅速增长甚至1970年的人均收入超过了英国。作者在第一章中连着提出几个国家兴衰的例子,这些都是《国家的兴衰》这本书中试图解释的问题:①为何法国在二战后经历了政治动乱和外地入侵经济却增长成为在1970年人均收入与德国并列仅此于美国的国家。②为什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与比、荷、卢三国共同组成了欧洲共同体使得六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战后不仅恢复而且还赶上了某些原先较为稳定的社会。③ 为何美国仅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强的经济体,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半个世纪多一些的世界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工业化国家之一,而在创立了关税同盟和德意志帝国之后,德国经济增长迅速到1914年就超过了英国。④在传统解释中是哪些因素遗漏或者忽视才致使现在对于国家兴衰的解释不令人满意。⑤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政府不能够像过去那样治理和控制它们的社会呢?(二)阐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主要思想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书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来阐明《国家的兴衰》中需要的必须的逻辑脉络。作者首先提出一个悖论:通常很多人认为一群人或者企业组成的集团中,如果每个人或者每个企业拥有某种共同的利益,那整个集团就有扩大这种利益的倾向。但是事实上目标利益是集团所有成员共有的或者共同分享的,一个人为获取这种利益付出而得到的收益自己仅获得一个小部分,大部分是其他成员获得。那么由理性个体组成的集团就不会为集体利益行事。按照作者上述的悖论,那么应该不存在政府、院外游说集团和卡特尔组织等,但事实上都是存在的,因而作者认为这些组织存在的原因应该是由于一些“选择性激励”的手段。作者通过工会的例子来说明消极和积极的选择性激励。社会选择性激励就是“选择性激励”手段的一种。社会选择性激励可能是强有力且便宜的,但是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成立,一般对大集团是不适用的。社会选择性激励的有效性还受到集团成员社会异质性的限制,他们很难对所讨论的集体物品的性质数量价格等达成一致,进而形成协调不同观点的成本。总之,如果某一团体成员具有相对更大的一致性,试图阻止集体行动的政治企业家就比较容易成功。由于从集团物品中获益的个人或者企业的数目越大,则从中获得利益的份额就越少,那么在没有选择性激励的情况下,集团相对于小集团更不可能达成共同的利益行动。将此类比到管辖区的话,同样的道理,如果其他所有的条件都相同,相对于较大的管辖区域,较小的管辖区域内的每个人将会更多的参加集体行动。也就是第二章的观点:可以获得选择性激励的那些集团比不能获得的那些集团更可能达成集体行动,小集团将比大集团更可能参加集体行动。(三)关于国家兴衰的九个核心命题作者在第三章中将说到《国家的兴衰》所需要的几大含义。首先基于第二章中的逻辑,作者提出了第一个含义:不存在任何一个国家,所有具有共同利益的人都可以形成对等的组织,并通过广泛的讨价还价达成最优结果。而第二个含义则是与达成集团行动的组织出现所需要的时间有关系,作者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大量的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第三个含义则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小集团”的成员具有达成集体行动的不成比例的组织力量,但是在稳定的社会中,这种不成比例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但不会消失。特殊利益组织为了能够在提高成员收益而不考虑可能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因而作者提出第四个含义是:特殊利益组织或联盟降低了社会效率或总收入,并加剧了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如果共容性的组织有一个领袖的话,他会因为关系有利于这个组织成员的分配政策而造成负担,这个领袖则会将这个负担尽可能小,也就有了第五个含义:共容性组织更有动力使它们所在的社会更加繁荣,并且有动力以尽可能小的负担给其他成员再分配收入,并且会禁止再分配,除非再分配的数量与再分配的社会成本相比非常大。 特殊利益集团由于在做出决策是必须使用各方自愿的讨价还价原则或者是宪政程序或者两者都使用,所以他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通常比个人或者所包含的企业做出决策慢得多。而价格和工作比销售量和就业人数固定比较易于通过市场和其他力量来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因而大多数的卡特尔和院外游说组织倾向于保持固定的价格和工资。综上,可以得到第六个含义:分利联盟做出决策通常要比它们所包含的个人或者企业慢得多;它们通常日程繁忙、事务众多,并且更经常采用固定价格而不是固定数量。由于特殊集团运作的环境并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随时都会变化,而变化的最重要的根源可能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为了对新技术或者条件作出反应,就需要将资源从一种产业配置到另一种产业中去。如果降低这种配置的速度,那么就可以减缓或者避免了将资源转移到更具生产性的领域,但同时也使得经济增长缓慢。也就是第七个含义:分利联盟会减缓社会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减缓为回应不断变化的条件而对资源的再分配,并因此而降低经济增长率。 分利集团达到某一点之后,再有成员进入就会使原来的成员得到的价格下降,如果联盟在成功的情况下成员最小的话,那么每一个成团分配到的利益就会更大,也就是第八个含义所说的:分利集团一旦大到可以成功,就会成为排他性的,并且会尽力限制分散成员的收入和价值。 分利集团为了达到目标会运用游说力量和组织力量分别去影响政府政策和市场。院外游说提高了管制的复杂性和政府的范围,从而又提高了政府的规模,由于管制的复杂性和政府行为的扩大,以及卡特尔创造的不断增加的讨价还价和习俗的日益复杂,改变了社会的激励模式和演进方向。也就是第九个含义:分利集团的增多会提高管制的复杂性,政府的作用和惯例的复杂性,并且会改变社会演进的方向。 (四)围绕九个核心命题,横向与纵向说明不同国家兴衰问题接下来的四个章节中,作者围绕着前面提出的命题和含义来来解释他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中作者指出,由于外敌入侵和政治不稳定使得资本积累被妨碍,破坏了特殊利益组织和联盟形成的基础,进而大大减少了特殊集团在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的数量是这个几个二战的战败国在战后出现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于此相对比的是经济增长缓慢的英国,作者利用默雷尔记录分析的资料来证明是特殊利益联盟在法国政治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降低了国家的增长率,成为了了二战之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并且作者认为在长期稳定的社会中将会有更多的制度阻碍创新的发展限制新成员的进入。接着作者以瑞士为例,借助莱纳曾于《压力政治与经济增长:奥尔森的理论及瑞士的经验》的论文中提出的假设:严格的制度安排使其通过新的立法特别困难。由于这个假设,瑞士的宪法限制了卡特尔组织可能造成的损失,因而瑞士已经实现了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对于瑞典和挪威,虽然特殊利益组织也非常强大,但是作者认为挪威和瑞典主要的特殊利益组织都是高度共容性的,而高度共容组织会促使社会更加繁荣。作者同时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美国各州成立时间的长短和人均收入和总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证明特殊利益组织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 在第六章中作者以中国以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还有东南亚国家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来进一步说明兴衰的原因。日本因明治维新的大变动废除了对贸易和企业进入垄断领域的限制,同时英国和其他列强被迫日本签订条约打开了日本自由贸易的市场,再加上小规模私人企业和农业的巨大进步促成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印度衰败的原因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对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是印度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之一。因为作者认为种姓制度是来源于工会,且具有一些分利集团的特征。本书一直在重复的一个观点就是国家衰落或者经济不景气可以归结于特殊利益组织的存在。 由于前人的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的缺陷和不完善:凯恩斯理论从未真正解释工资粘性的原因,货币主义和均衡理论无法解释非自愿失业的问题,“成本推动”观点并没有解释许多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作者提出对有效的宏观经济理论应该有的要求,进而阐述自己对种种尚未合理解释的现象的观点。(五)作者提出本书的政策含义最后作者提出《国家的兴衰》这本书的政策含义:第一,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良好的微观经济政策;第二,当前许多国家需要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稳健的、渐进的、也应该是坚决的、可信的;最后一个政策含义是为降低自然失业率而制定的税收和补贴计划在许多社会可能会起重要(虽然可能只是短暂的)作用。二、个人认为本书的优点第一次接触像本书这样的经济学伟大著作,读起来很是费劲,把书看了三遍才开始正式写书评,但还是对本书中的很多观点不是很理解,这边仅说说自己看书过程的感受。(一)本书条理清晰,作者适时总结所述内容或观点阅读本书时,个人比较喜欢的章节是前三章。在阅读前三章时,作者把每一部分的条理写的很清晰,比如第一章中基本的结构是作者先对已有的解释提出质疑,举例说明是存在反例的,之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作者在提每一个问题之前都会有语言告诉你这个就是他接下来要提出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提示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知道作者提出这些质疑和问题的整个思路。在种种问题提出之后,作者又提出自己对于满意答案的标准,并且也都对标准做了总结,以至于我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把握作者所说的几个标准。第二章虽然是对作者的另外一本书《集体行动的逻辑》整个的一个概述,但是举例的那个悖论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即使没有看过那本书,也能抓住主要思想,作者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对下文的阅读,还在第二章结束之前又总结了一下第二章所诉的观点。而第三章的九个含义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个人认为)条理最清晰的一章,对每一个含义都做了解释和总结,还细心的的在第三章结束部分将九个含义再次列出,便于后面的参考。(二)对国家兴衰的问题提出了独具创新的解释个人认为本书正是由于提出了独具创新的解释而成为经济学伟大著作之一。作者在本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耕地经济效率的强大特殊利益集团,而分利集团联盟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缓慢、国家衰落的原因之一。作者认为二战后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因为长期政治稳定,不存在战乱,形成了强大的分利集团。这与前人认为的政治不稳定比政治稳定的社会有更低的增长率是相反的。(三)对滞涨、失业和经济周期等原有经济原来并未解释完善的问题进一步解释作者从分利集团作用的角度对前人并未解释完善的滞涨、失业和经济周期的问题进一步解释,用作者认为的“满意答案应该满足的标准”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四)提出了满意答案必须满足的标准作者在第一章中将一些解释不同国家的兴衰的民间的特定解释进行了简答的列举,指出了特定解释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进而提出了作者认为的一种解释应该满足的标准。首先,这个解释要能适用于大量的现象,也就是具有权威性,并且简明扼要;其次,一个理论的说服力不仅在于多少事实可以被解释,还在于可解释的事实类别的广泛性。这个标准对其他理论的提出也是具有借鉴参考价值的。三、个人认为本书的不足关于本书的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有一下几是点比较明显:(一)后面几章节总结偏少,不容易理解个人认为后面几个章节总结性的地方偏少,而且存在很多宏观方面的知识,读起来有点费解。(二)主要分析分利集团的影响,忽略其他影响因素作者在本书中强调分利集团的消极作用(阻碍经济增长),认为二战之后几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分利集团的存在是有联系的。作者只有举例说明几个国家为何分利集团会在战后发展形成,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同时,分利集团对于经济阻碍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少也并为说明。(三)对国家繁荣的原因解释以及需要的条件讨论较少本书虽然以日本和德国等国家为例,说明二战后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战争破坏了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不能阻碍经济增长,但是一个国家不存在分利集团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经济的增长。作者在最后的几章节中提到管辖一体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通过其对分利集团的影响来解释的,也没有明确国家繁荣兴旺需要的条件。四、如果我是作者,会如何对编写本书如果我是作者的话,前四章还是会按照作者的方式去书写的,个人比较喜欢前四章,特别是前三章的内容。我会着重对第五、第六以及第七章进行一些改变,使本书更好理解。首先我会在每一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注明自己本章所要传递的一种观点或者思想,告诉读者这章中将从几个方便去阐述本章的观点,以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认识。在相关性分析、经济增长比较以及通货膨胀、失业问题等方面多加上一些图表,使整个结论和分析过程更加直观易懂。其次,由于本书一直很单一的从分利集团的角度去分析国家兴衰的原因,可能会然一些也同样重要的原因被忽视,所以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会在书中适当的部位再将其他影响因素也对应相应的国家进行分析讨论,也就是整本书从简单模型逐渐向现实复杂模型过度,进而得到一个普遍的规律性结论。最后,设第八章,将整本书再进行一个总结概括,提出我认为的国家衰落的原因以及国家繁荣的条件。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过,但是最后一章没有读完,可能是因为没有学过经济学的原因吧,或者是作者翻译的水平有限,感觉字都认识,连起来就是闹不清什么意思了,只好放弃。
  •     很棒的书。虽然在此书面世后这三十年间经济学界对滞胀现象有了更多、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但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对如何选择路径,如何构建制度,如何推进改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第7章读得蛮累,宏经是比微经难搞……
  •     大家看完这本书之后,可以去找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大败局》来看看一看。奥尔森在这本书中一直强调国家想要发展必须要有的两点:1、产权的清晰化;2、交易成本是可控制的,较低的。他用生动的强盗在城市内打劫的例子做了生动的说明。
  •     奥尔森的三部曲,步步经典。
  •     奥尔森的经典书目,很值得一看。
  •     一部充满原创精神的名著。
  •     看得头疼,但确实经典。下次写论文的时候估计会以此做些参考。看写什么论文了。
  •     以前看过这本书,奥尔森以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以贯之,很不错
  •     看过英文版
  •     第一次读一本中文书产生了语言障碍,看中文能看出英文来,句子之间全无关系。坚持到一半,读不下去。。。具体来说,就是对集体行动逻辑这一理论的运用,逻辑上,比集体行动的逻辑好懂,难点是翻译和分析技巧。
  •     大四下 国政经 读书报告
  •     社会科学研究者必看
  •     特殊利益群体是万恶之源。
  •     写的还是很不错的
  •     研究国家兴衰必不可少的书,社会科学精华~~
  •     有意思,集各个学科的精华于一生,应该再读。
  •     从高处看问题。
  •     读之前并不知道此书的具体内容。
    越读下去,越是暗暗佩服作者的洞察力。
    关于强大利益集团,关于集体行动的逻辑……不多说,好书,自己看!
  •     2013,1
  •     很久没看这种宏大叙事的书了,还是需要这种情怀才行
  •     好书,值得一读,需要一定基础。
  •     科普读物,中!林宥嘉推荐,中!
  •     经典之作,期待有所收获
  •     其实读得感觉挺枯燥的,我觉得他写成一篇(长)论文更好些...不过他的一些洞见和提问题的水平真是不错~ 深感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对历史、演变的依赖和需求,meanwhile 自然科学这方面就很少 主要是依靠好奇心和intellectual prowess
  •     奥尔森的书本本经典
  •     帮朋友买的额
  •     《国家的兴衰》主要是从非历史学家的角度分析研究为什么有的国家不断衰落,举出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印度,南非等等例子,分析国家衰落的原因。很简短的一本书,算做一篇长的论文更好!
  •     圆通快递将书送来居然不通知客户,我等了好长时间,自己查了后发现他们送到小区门卫处也不通知我,放在哪儿没有人管,如果搞没了,没有人负责,强烈要求当当网下次不要再和圆通合作,这种公司应该被市场淘汰.
  •     书刚收到,还没看,心得暂不表,但昨晚下的单,今天就收到货,最近几次在当当网买东西都是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第二天到货,比以前的速度提高了很多,单这点我就更爱当当了。
  •     还未读,读好再说
  •     经典之作,可以配合作者的另外两本书一起阅读。
  •     表面看是部社科著作,却是当年重塑我世界观的猛料
  •     分利集团视角下的国家兴衰的原因。不同于以往传统政治经济学对二战后国家兴衰原因作出的归纳。颇具独特性。囿于经济学理论上过于薄弱,国家政策、滞涨的分析看不太懂。
  •     1.政治稳定——分利集团——阻碍社会再分配;经济交流排他性;增加管制复杂性——国家兴衰。2.威权政体——打破既有稠密的分利集团网络;小集团的有效性——经济发展。
  •     太辛苦,认输了
  •     翻得有点饶
  •     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国家发展
  •     这类题材的书, 不多。 很值得买来看看。
  •     后期写作确实功底不凡
  •     似乎写发生在别处的事,但是最佳范例在我们这里,崩溃
  •     难读
  •     传说中的滚雪球……对论文没用啊~~
  •     利益集团与国家兴衰。这书n久以前就读过,忘了标记了?2011年4月10购于当当
  •     这本书跟权利的繁荣是姐妹,原来一直在找这本书,呵呵终于到手啦
  •     估计又是带着一帮忙不过来的人翻的,有的地方,特别是第三章的许多地方....我的天,不知所云
  •     还没看呢,但是绝对是经典.
  •     帮同学买的,他说好。
  •     太老了,翻译也不行
  •     粗略扫完,最核心的逻辑还是集体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利集团。奥尔森在个案研究与抽象化、政治经济学传统和计量方法间取得了不错的平衡。不过这也注定了,相比于将每一种做到极致的研究,这本书反而欠缺了一点让人拍案叫绝的说服力。有意思的是,如果将其理论与国家衰老/新生之比喻联系起来,倒是有意外的启发:不仅仅是对真实世界的洞见,也是关于国运起伏的想象。
  •     想读
  •     书很好,多读些书,有益而无害!
  •     是集体行动逻辑的集大成,深刻揭示出利益集团在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于认识当代中国政治问题,分析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 探讨利益集团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放在三中全会后的时间来看,或许是另一种阅读中国的方式。给翻译减一星!这些字都认识,但为什么读第一遍的时候完全看不懂。
  •     在看到丁学良的博客时,常看到丁教授常引用奥尔森的话,大多都是来自这本书,很难得的一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购买来读读。
  •     为了工作,我他妈竟然读完了!
  •     对于经济学没学过的人很难读懂
  •     因为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知识
  •     个人认为奥尔森的三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     好书一本,能将理论精练化的才是大师。
  •     理论与历史的不匹配。意识形态结论先行对主流胃口。
  •     在近些年的论争中,奥尔森虽然不如波兰尼、托克维尔、布坎南等人出现频繁,但也绝不是个生僻的名字。这本书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是内容毫不过时。其中关于大众和集体的行动逻辑以及相应的国家形成理论的部分最为精彩。
  •     此书乃是曼瑟.奥尔森的经典作品,奥尔森一生致力于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兴盛发达,有的国家却不断衰落?并从利益分割集团、利益分割联盟的存在和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等方面来解释。我记得以前好像商务印书馆还是上海三联书店也出版过中译版本,但我不是很确定,所以只好买了这个版本的看了。
  •     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续篇我是到这看的,先看后面的实例,再看前面的理论介绍。作者的中心思想就是时下很流行的“利益团体”的产生,以及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实例分析觉得很有逻辑性。前面有些理论,还介绍了《逻辑》一书里的理论。同时如何从事实中归纳出理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不但学到了新的东西,而且提高了对新理论的判断能力。
  •     配送给力,书正版,质量好,赞!当当配送无敌天下!
  •     读来很受启发。
  •     经典书籍,值得一读!
  •     集体行动的逻辑
  •     olson写的书不多,但每本都是经典,自成一派。从集体行动、权力与繁荣再到这本国家兴衰,olson运用集体行动理论解释了国家之繁荣与萧条的宏大叙事。《Economist》有这么一句话,让人深思:Olson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么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     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政治经济学学生必读的书目之一。
  •     西方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推理逻辑很严密.他的书值得反复读.但是能写出他这样的书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他的<集团行动的逻辑><权力与繁荣>都是极品,不管是行政管理的学者还是经济学的学者或是政治学\社会学我们都可以从他的书中受益.我难得为一本书美言这么多,但他的作品例外.
  •     没和另一个版本比较,不知哪个好一些。但这个读起来不是很顺畅
  •     翻译还敢再烂点么!
  •     暑假好好再看一遍遍
  •     如此看来,三十年过去了,天朝滋长了大量的分利集团,而且越来越巩固,经济增长逐渐滑向既不普通也不文艺的状态。。。
  •     非常喜欢.大师就是大师!不过翻译的手法为什么还是哲学的类型.如果其他读者不习惯找主语,胃语,宾语.怎么办?时代已经变了.摆脱翻译者简单处理句子就好了!那么麻烦累不累????我是一路看你们翻译的哲学作品才适应你们的翻译套路的,可是还是希望以后的翻译作品能够简化.
  •     利益集团的鞭挞者,好书
  •     本科时候读的,奥尔森
  •     作者已经极尽全力把概念讲得通俗,不过我驽钝还是驽钝,看到后来还是一头雾水。。
  •     看了这个 你会对现实有更多更多的思考 你懂得
  •     大三下,国政经读书报告。
  •     两年前读过,这个看似宏大的命题,答案或许非常朴素。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同样,繁荣的国家也都是相似的,对人权的尊重、健全的法律、对私产的保护、宽松的环境,足够了吧。
  •     翻译不是很通畅,不过强行理解还是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     魂淡!咒我大中华!
  •     比 《权利的繁荣》精彩些
  •     評述::奧爾森通過假設檢驗和實證分析,證實了如下理論:除了政府管制對經濟的危害,非政府集團對國家興衰的影響。如果拋開方法論上的爭議,理論本身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也為大部份學派所接受。
  •     博弈论思想在政治经济学范畴内应用的最佳著作
  •     经济效益增长,社会发展各方面动力越来越好
  •     观点就一个,关于分利集团的。其余部分没看懂,翻译拗口。
  •     这本书是通过对分利集团的研究来分析国家兴衰的历史,不过这里的国家好像主要是指欧美的民主国家。
  •     翻译真是不敢恭维!
  •     好书遇到个平庸的翻译,建议找92年商务版对照看。副标题太应景了,不解释!
  •     解释中国目前现状很有用。
  •     众人拾柴未必火焰高,特殊利益集团以及工会等组织对国家发展作者给了很多见解。相信瓷国的这类例子都不用举了,因为太重举不起来。
  •     翻译好烂;看前言的时候感觉作者还是有诚意的,希望只是水平不到
  •     翻译的很一般,读起来累。建议必须先读,集体行动逻辑
  •     假设一章论述严谨 之后就豁然开朗 我功底薄弱 看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 8.0
  •     特殊利益集团分析方式的开山之作吧。
  •     严肃话题
  •     可惜我太懒了 一直想看这本书 买了 还是没看
  •     感觉奥尔森对科斯定理理解有误。
  •     制度和政治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