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枢纽港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驶向枢纽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308068581
作者:王列辉
页数:415页

作者简介

上海和宁波两港作为长三角的门户,历史上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合关系,对长三角经济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书首先考察近代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过程,接着以“区位优势与自我增强”为切入点,分析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原因,最后对当前和今后两港及城市发展进行考察。文中无敏感的、政治的或宗教的等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视角    二、两港关系研究综述    三、两港发展原因综述  第三节 关于本书        一、文章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相关概念    四、基本资料    五、主要观点第一章 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两翼一中心:长三角首位港口的位移    一、扬州——唐代长三角的首位港口        二、明州——宋元长三角的首位港口      三、双屿港——明代私人贸易港的勃兴    四、上海港——开埠前最大的内贸港    五、首位港口从长三角两翼向中心的位移  第二节 内向化与外向化:开埠前后两港不同的发展态势   一、开埠前后贸易网络的变化    二、开埠之前两港的发展态势    三、开埠之后两港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枢纽港—支线港:两港空间关系的转变    一、两港的吞吐量估算    二、宁波港成为上海港的支线港    三、上海港在国际港口体系中地位的再评价 第四节 小结第二章 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球尺度:中国由中心之一变为边缘    一、1年前的多中心经济格局    二、中国由世界经济中心之一转为边缘  第二节 国家尺度:沿海和内陆——中心和边缘    一、东西部间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二、东西部之间经济联系上的依附关系      三、东西部之间不同的发展驱动阶段  第三节 区域尺度:中心和边缘的嬗变    一、营口—大连    二、烟台—青岛    三、广州—香港    四、宁波—上海    五、相邻港口的不同类型 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自然条件与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两港的区位条件   一、港口位置   二、港口航道条件  三、两港的外港 ……第四章 腹地与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第五章 临港集聚与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第六章 制度与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第七章 两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八章 结语参考文献索引后记附录

前言

  列辉君的著作《驶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1843-1941)》即将出版,此书是他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第一部个人著作。我作为他的指导老师,自然要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不由想起过去难忘的六年间他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和我们共同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的情景。  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的巨变始于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再往各口岸城市的广大腹地扩展,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的经济地理格局的终结和新的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基于这样的原因,当1999年我开始将主要精力投放到近代经济地理时,决定以港口-腹地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我将之命名为“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在此之前,虽然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和日本的学者,对中国一些沿海沿江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有所研究,且涉及口岸的腹地问题,但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为数不少,相当多的城市还未得到研究,而且研究中对港口-腹地的关系论述尚停留在经济的层面,未能进行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我们的研究,不仅探讨口岸与区域的经济变迁,也将变迁过程中的区域关系即“港口-腹地”的双向互动关系作为探讨重点,并强调这一变迁对中国的特殊意义,即“现代化进程”。

内容概要

王列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博士后。曾在《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史研究》、《城市规划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经济地理学和港口地理学。独立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将上海和宁波两港的发展、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放到中国经济融入现代世界经济循环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廓清两港自身发展变化脉络的同时,阐述了两港地位、作用的消长变化及其原因。全书资料翔实、逻辑清楚、文字流畅、立论坚实,得出的结论富有新意。  ——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 王玉茹  近代开埠以后宁波港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成为上海港的支线港。这虽是一个前人学术积累较多的论题,但作者从两港对比的角度作全面的讨论,强化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意识,使用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论在许多方面颇有新意。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包伟民  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近代沪甬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将近代中国、上海口岸经济和港际空间关系、经济地理形塑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具有相当的学术创新价值。作者既视野开阔,又观察细致,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了细化描述,论见富具解释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樊卫国  港口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个常常被忽略或者简单化的内容。作者从这里人手,仔细寻找城市发展史的地理足迹,在有限的资料上证实了不少复杂然而又对当今社会发展有持续影响的因素。我国当今不少重大的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缺少的恰恰是该著作分析的对于长远社会与经济的空间影响。因此,对于各级政府决策和咨询人员而言,这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香港大学地理系 王缉宪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  如绪论所述,当前对上海港和宁波港的发展过程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然而大多数仅是对单个港口的历史进行考察,没有把港口的发展过程放在港口体系中,这样就很难把握港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而仅有的几篇探讨上海港和宁波港关系的单篇论文还不够深入。本章将从三个层面对两港的空间关系进行考察。第一节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在时间上打破断代史的局限,从唐朝至近代考察上海、宁波两港在长三角港口体系中的不同发展轨迹;在空间上克服仅仅研究两港的局限,把两港放在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中进行考察。第二节从内向化和外向化这一切入点来分析两港在开埠前后发展态势的转变。第三节从枢纽港一支线港的角度考察两港的空间关系,并引入基尼系数、增长偏移模型等数理工具对两港港口活动的集中趋向进行量化分析,最后把近代上海港的发展放在世界港口体系中进行考察,以期能更深刻地认识上海港在世界港口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两翼—中心:长三角首位港口的位移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至迟到南宋末年已经南移到东南沿海,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

图书封面


 驶向枢纽港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港口先天的禀赋,如内向腹地,与腹地间的交通条件,港口的先天条件,促成了上海港口的先发优势,在目前船舶对航道条件的要求,宁波交通条件的改善,腹地扩大,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腹地的货运输出量,提高了宁波港的地位。在大环境、天时、地利下,人的作用才能发挥,如扬州港唐代后衰弱,最关键是长江泥沙,使入海口下移至上海一带,作为博士论文还是不错,不知快8年过去了,作者有什么新的认识。
  •     FC研究材料,启真论丛之一。历史地理学和经济学结合的佳作。
  •     很中国博士论文
  •     关于上海港、宁波港进展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有相当的现实关照意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