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小学课外读物 > 复活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6
ISBN:9787532725625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453页

作者简介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三大主要著作之一。小说描写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诱奸姑妈养女玛斯洛娃,致使她沦落为妓女,历经人间沧桑。若干年后,涅赫柳多夫充任法庭陪审员,在法庭上见到被诬为放毒犯的玛斯洛娃。他对豰所作所为后悔莫及,决心尽力设法减轻好的罪名,甚至愿意和她结婚以赎前愆。为了解救她,他一次次上法庭,拜访法官、将军、宫廷侍从。在解救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俄国社会的种种丑恶,逐渐产生和增强背叛上流社会的决心。小说通过两个主人公精神上复活的故事,深刻揭露俄国官场和法庭的腐败,有力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

书籍目录

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内容概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自传三部曲》等。出生于贵族家庭,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章节摘录

  “这绝不可能,”涅赫柳多夫继续对自己说,但与此同时,他毫无疑问地明白,这是她,就是那个养女兼使女的姑娘,他曾有一段时间爱上了她,真心实童地爱她,可是后来中了邪似的昏头昏脑地诱奸了她,并将她抛弃,此后再也没有想到她,因为这种回忆太痛苦,会清清楚楚地揭露他的真实面目,会表明他这个深为自己的正正派派而自豪的人,对待这个女人非但不正振,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卑鄙下流。  的确,这是她。现在他已经看清了那个独特的、神秘的特点,这个特点能将一张脸与别的脸区别开,使这张脸成为独特的、唯一的、不能重复的脸。尽管这张脸苍白得不自然,而且变得丰满了,但是这个特点,可爱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仍然表现在这张脸上,表现在嘴唇上,表现在微微乜斜的眼睛里,尤其表现在天真含笑的目光中,表现不光在脸上,而且在全身显露出来的顺从的表情中。  “您早就该这样说,”庭长仍然格外温柔地说。“父称呢?”  “我是私生女,”玛斯洛娃回答。  “那么按教父您的父称呢?”  “米哈伊洛娃。”  “她能干过什么坏事呢?”涅赫柳多夫这时继续琢磨着,他的呼吸有些急促了。  “姓什么?平常别人叫您什么?”庭长继续问。  “按母亲的姓,叫玛斯洛娃。”  “出身?”  “小市民。”  “信东正教?”  “东正教。”  “职业?什么工作?”  玛斯洛娃默然不语。  “什么工作?”庭长重复问道。  “在院里,”她说。  “在什么院里?”戴眼睛的法官厉声问道。  “您自己也知道在什么院里,”玛斯洛娃说着笑了,不过她蓦然回顾了一下,又定定地盯着庭长。  她的脸上出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表情,在她说的这句话的含意中,在她的笑容和匆匆环顾法庭的目光中,有一种既可怕又可怜的味儿,庭长不禁低下了头,法庭上一时间鸦雀无声。旁听席上某人的笑声打破了这种寂静。有人发出了嘘声。庭长拾起头,又继续发问:  “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讯吗?”  “没有,”玛斯洛娃轻声说,叹了一口气。  “起诉书副本收到吗?”  “收到了。”  “坐下吧,”庭长说。  被告用一身盛装的妇女理理长裙后襟的动作提起身后的裙裾,坐下来,一双不大的、白净的手拢在长囚衣的袖子里,依旧目不转睛地望着庭长。  这以后便开始传证人,打发走证人,确定法医,将法医请到庭。接着,书记官站起来宣读起诉书。他读得又清楚又响亮,只是太快了,“JI”和“P”两个字母都分不清,结果他的声音混合成一片连续不断的、催人昏睡的嗡嗡声。法官们时而靠在椅子左边的扶手上,时而靠在右边的扶手上,时而趴在桌子上,时而仰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互相交头接耳。有个宪兵几次将开始痉挛、刚要打的呵欠压回去。  三个被告中卡尔京金的面颊上的肌肉仍在不停地颤抖。博奇科娃镇定自若地坐得笔直,偶尔将手指头伸到头巾里搔搔头皮。  玛斯洛娃一会儿纹丝不动地坐着听书记官宣读,眼睛望着书记官,一会儿全身颤抖,满脸通红,仿佛想起来反驳,过后只是沉重地叹息,改变一下两手搁的位置,环顾一下四周,重新又盯着书记官。  涅赫柳多夫坐在前排靠边第二把高椅上,他摘下夹鼻眼镜,望着马斯洛娃,心中展开了复杂而又痛苦的活动。  涅赫柳多夫与卡秋莎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他第一次住在姑妈家的整段时间里,始终这样保持着。两位姑妈察觉这种关系,心中甚是害怕,甚至写信到国外,把此事告诉叶连娜·伊万诺夫娜公爵夫人——涅赫柳多夫的母亲。玛丽娅·伊万诺夫娜姑妈担心德米特里与卡秋莎发生暧昧关系,但是她这是瞎操心,因为涅赫柳多夫自己还不知道爱上了卡秋莎,就像那些纯洁无邪的人相爱时那样,他的这种爱正是使他和她避免堕落的主要屏障。他不仅没有在肉体上占有她的愿望,而且想到与她有可能产生那种关系,就胆战心惊。可好幻想的索菲娅·伊万诺夫娜的忧虑倒是更有充分的理由,她担心b性格严整、果断的德米特里爱上姑娘后,会不顾她的出身和地位,毫不犹豫地与她结婚。  如果涅赫柳多夫当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卡秋莎的爱情,特别是如果当时有人劝说他,无论如何他不能、也不该把自己的命运与这样的姑娘联结在一起,那么事情完全有可能这样:一向率直的他会认定,如果他爱她,那么不管她是什么样的人,他都没有任何理由不跟她结婚。可是两个姑妈并未对他明说她们的忧虑,所以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姑娘,他就这样走了。  涅赫柳多夫一生已经有过几次被他称为“清扫灵魂”的事情。有时在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后,他突然意识到内心生活停滞,有时是停顿了,于是他着手清扫累积于内心、造成精神生活停顿的所有垃圾,他把这样的精神状态称为清扫灵魂。  每次在这样的觉醒之后,涅赫柳多夫总是给自己制订出一些规则,并打算永远遵照这些规则行事,比如记日记,开始一种他希望永不改变的新生活,如他对自己所说的,翻开新的一页。但是,尘世的诱惑又一次次地捉住他,他不知不觉地堕落了,而且往往比原先还要深沉。  他这样清扫自己、振奋自己已有若干次了。那个夏天到姑姑家度夏是第一次清扫。这是一次最生动、最热烈的觉醒。它的效果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诸如这样的觉醒发生在他辞去文职,在战时去服兵役,准备献出生命的时候。可是这次觉醒很快又被精神垃圾所葬送。再次觉醒是在他退役之后去国外学习绘画的时候。  从那时候到今天,在这样漫长的一段时间,他从未清扫过灵魂,因此,他的灵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肮脏的地步,他的良心所要求的和他所过的生活之间的分歧达到了极不协调的程度,看到如此巨大的差距,他不由得胆战心惊了。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卡秋莎没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来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愤然闪过这样的急头。  涅赫柳多夫站起来,朝着她走了几步,发现她神情严肃,满脸不高兴,又像那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边,时而对他望望,时面又垂下眼睛。  “您减刑了,知道吗?”涅赫柳多夫说。  “知道了,看守对我说了。”  “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随便您住到哪儿都可以。让我们一起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  “我没有什么要考虑的。西蒙松上哪儿,我也上哪儿。”  尽管十分激动,她还是抬起眼睛看着涅赫柳多夫,把这一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好像早已准备好要说的话。  “原来是这样!”涅赫柳多夫说。  “是的,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如果他要我跟他一起生活,”她惊惶地收住话头,然后改口说,“如果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有什么比这样更好呢?我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幸福。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二者必居其一:要么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希望我为她作出牺牲;要么她仍然爱着我,拒绝我是为了我的幸福,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连结在一起,”涅赫柳多夫想,心里不禁感到羞愧,他觉得自己的脸在发烧。  “如果您真的爱他……”他说。  “还谈什么爱不爱的。我早就不去想它了。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的确跟别人不一样。”  “当然,”涅赫柳多夫说。“他是个非常不错的人,所以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似乎怕他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怕自己不能把话说完。  “别再说了,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如果我做的事不合您的心愿,那就请您原谅我,”她用神秘的目光斜睨着涅赫柳多夫的眼睛。“是的,看来结果就是这样。您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

图书封面


 复活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其实,不太喜欢俄国文学,主要是名字难记
  •     从书的结尾可以看出托尔斯泰还不是真正明白基督教的教义,他应该还是很信仰自己的一个人,即使他引用了圣经原文,他没有明白什么是让耶稣基督成为自己的主这个信仰过程。愿你也能找到你的真理。
  •       這本書是激烈的。老托借Nekhlyudov說出他目睹的,思考的,和問題的答案,有時候甚至不借他的口,而是直抒胸臆。不,他簡直在大聲疾呼:這世上所有的壓迫,不公,人對於同類的殘忍--人類中最有同情心的精英被關押和流放,清白無辜的人被折磨甚至死亡,行使正義的機構變成主張罪惡的機器。。。--這一切到底從何而來,如何解決? 他說的道理並不新穎,但是很有啓發性,因為囿於平時思考的自發性和深度,很少會考慮到這類問題。即使有怪現象的存在,也容易當作理所當然。
      
      他在寫某些人的時候,不帶憐憫,有時似乎失去了冷靜。那些麻木不自知地行著罪惡的貴族,政府官員。他似乎在吶喊:你們怎麼會這樣不自知地行著罪惡,對人類的痛苦熟視無睹?但是他把他們看作本質上和其他所有人類無二。
      
      有的人物比如Marya比較高大全,甚至主人公也有點高大全。我相信老托不撒謊,前者是老托在現實中遇到過的人,後者就是老托本人。他寫了革命黨人這個群體,但是形象毫不單一,猶如一幅工筆的群像。他寫在這個群體裡,有道德的人遠遠比社會平均水平更有道德,但是反之亦然。有的人(Novodvorov)身為教育良好的有能力的革命黨領袖,但是所作所為完全由自己的情緒和權利欲所支配(老托稱之為Feminine人格,毫不客氣)--沙皇倒了之後,他們將變成新的沙皇。Nekhlyudov對其如惡惡臭。有的人來自農民階層,勤勞樂觀,完全根據自己的原則行事(稱之為Masculine人格)。這種人是Salt of the earth--老托顯然是喜歡農民的,說到土地,耕作便興味盎然;甚至要把自己作為他們的一員。
      
      小說的最後,Nekh讀福音,找到了答案。這一切--人對人以正義的名義而行的殘忍,是因為人在有罪的情況下試圖懲罰別人的罪。解決方式是,聽耶穌的話,遵守他的五個Commandment,出自所謂的登山寶訓:寬恕別人,不姦淫,不發誓,以德報怨(右臉),愛敵人。但這是天真的答案。像耶穌一樣天真。
      
      Maslova復活了,藉由Nekh做的一切。Nekh復活了,藉由耶穌的話語。
      
      
  •       法庭往往是和平时期展示最激烈冲突的舞台,是人与人之间无数小规模战争的战场。枪炮轰鸣,有死有伤。看客们往往热衷于看这种自己不用付出代价的舞台战争片,以满足自己兽性的欲望。聂赫留朵夫便是众看客之一。然而当他惊觉自己也是这场战争的要角时,一切都变了。
      
      沉睡在泥滩里的聂赫留朵夫醒了,他要站起来,要走出泥潭。他投出一块残忍的石头,把仍在泥潭中沉睡的玛丝洛娃震醒了。“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一语中的。但说死后的世界是不对的,聂赫留朵夫想的是在此世拯救自己,用拯救玛丝洛娃来拯救此世的自己。
      
      聂赫留朵夫失败了。玛丝洛娃只是被他惊醒了,却并没有接受他的拯救。聂赫留朵夫没能拯救玛丝洛娃,也没能由此而拯救自己。玛丝洛娃最终找到了一些原本就在泥潭外默默行走的人们,随他们远去了。聂赫留朵夫想通过拯救玛丝洛娃、通过拯救农民来拯救自己,然而都没能成功,他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呼喊,不断经历“复活”路上的挫折。他是一个在追求善的路上不断奔走的人,他不断追问自己、逼迫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内心交战。
      
      人活在泥潭里是罪过吗?人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人可以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可以在漫漫大地上奔跑,可以在江海中嬉游,可以在泥潭中快活地翻滚,也可以像蛆虫一样贪婪吞吃恶臭的腐肉。人集世间全部生物于一身,它们都是人,世间存在便都是人。人可以彼此厌弃,孤芳自赏,然而却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无法摆脱,无法逃避。
      
      聂赫留朵夫想离开泥潭,但很彷徨。离开和回到泥潭的愿望都是那样强烈,但终究离开的意念占了上风。当一个人躺在泥潭里时,让他最舒服的便是一直躺在那里,正如一个人习惯了飞翔,便舒心于不停飞翔一样。让猪飞起来,和让鸽子躺在烂泥里睡觉,都不啻是种抽筋撕肉般的脱胎换骨,几乎没什么人愿意做,更少人能够做到。这种艰难的追求,只能是个人的自我追求、自由选择,而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全体的追求。当人性本就包含着一切存在的时候,集体灭绝某些种类的存在,比如灭绝泥潭里的猪,都是在消灭人性的一部分,而这是永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想通过所有人都“复活”达到整个社会的自新,这本身就提供着通过某种暴力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借口,而暴力又恰恰是托尔斯泰所反对的。不挨打,猪怎么能飞上天?可即便挨了打,猪就能飞上天吗?有必要和可能消灭猪吗?消灭飞不起来的猪本身不就是屠杀吗?
      
      一只猪愿意飞就让它飞吧,但别想唱着赞歌让所有猪都飞到天上去。
  •       高植(1911~1960),巢湖市柘皋镇人,著名作家、翻译家。他自幼勤奋学习,追求新知。13 岁时,就读于芜湖萃文中学,后又转入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完高中。民国21 年(1932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社会系。曾在凤阳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中山文化馆编译。抗日战争开始后,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任教。高植通晓英、日、俄文,尤致力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他在青年时期就从事文学创作,18 岁即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嗣后,他的作品常在报刊杂志上刊登。民国25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他的小说集《树下集》和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他埋头研究翻译列夫·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巨著《战争与和平》,他的译稿得到郭沫若的赏识,并为之作序。1952 年以高地为笔名与郭沫若合译《战争与和平》,由50年代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时,他是将俄文原著直译为中文的第一人。这本译著问世之后,得到读者的普遍赞誉,高植从此成为一个有名的翻译家。以后他进一步研究托尔斯泰作品,译出《幼年·少年·青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和不少中、短篇小说。
      
  •     读此书不可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       (首先我不能以很专业的角度的去评价一本伟大的名著,自己的修养不够是基本原因,其次看的只是英文简略版的,最后只是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但是还是想浅薄的谈一下自己感性的认识,仅此而已)
      既然书名是复活,就必然先以死亡为前提,而书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在经历过不同的伤害之后,失去自己的灵魂中最本真的部分,我觉得卡秋莎受到的伤害被大部人二同情,因为聂赫留朵夫对她的伤害是明显的或者是传统的,是不具有时代特色,或者说是自古以来在女人身上都可能会出现的,但是即便是如此每次当我们看到天使一样的单纯女子被伤害时还是会泛起同情心,所以大家便会感叹一句红颜多薄命,从人的最内心,最隐晦的心里去想,其实看到美丽的事物,一种方面,我们会去嫉妒,怨恨上帝的不公平,而作者往往也总是让其遭受与众不同的伤害,去弥补大众心理的不平衡。让我们伟大的同情心理大过于对其的妒忌之情。或者是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嫉恨,或许也是因为面对太美好的事物,我们已经忘记自己存在,而只是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就像《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情感一样,但是这样的美女总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美,而大多数的美女总会有一点瑕疵的,让我忽然想起,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即使如此的人间仙子,也不免会让其沾染上一些人间的污浊,儿时每每看到此处,总是怨恨作者的狠心,是如何舍得让如此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受此侮辱。而这样总结性的来看那些世间美丽纯洁的女子时,总会有一些人间的世俗会改变她们的习性,而反而激起她们的内心人的本质,浴火重生吧。呵呵,好像有点跑题了,说完女主角,来看一下男主角 吧。其实我觉得在这里面男主角受到的伤害才是最致命的,或许大多数的我们都觉得他是个十恶不赦的花花公子而之后终于觉醒,在整个作品中聂赫留朵夫的心情是最复杂的。其实我觉得聂赫留朵夫就好像是我们每个人一样,不同的是作者用艺术的手法,把他的而恶行扩大了。当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我们像他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渴望与爱,我们坚信正直,我们厌恶那些金钱至上的人。可是我们周围的声音太吵杂了,当聂赫留朵夫把钱捐给穷人的时候,他周围的人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着他,在这个世界上,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人们鄙视,奚落他。渐渐的他开始怀疑,怀疑这个世界,怀疑自己,当他找不到一个自己这样继续下去的精神支柱的时候,他越发的独孤,孤单,选择与众同行。而几年后他再次看到卡秋莎时,他内心真正的声音再次出现了,就像是两个人在打架一样,他极度的矛盾与痛苦,这恰恰也是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体现。然而内心的声音太小了。在他决定拯救卡秋莎的时候,与其说是拯救她,不如说他是在拯救他自己,那种沉浸在无限膨胀的欲望中的生活,让他觉得恶心,随着年纪的成熟,他的三观也逐渐的成熟,或者是独立下来,体现在他面对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坚定的想法。就如同佛家总是说,善恶往往在乎一念之间。而殊不知在这一念之间往往也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作者还是抱着美好的心态来看世界的,他希望我们可以净化自己的灵魂,特别是那个年代,而且他也告诉我们,淳朴的幸福是最简单的,如同卡秋莎与西蒙的爱情,而通过救赎,无论当初怎样灵魂都会真正的复活的。
      我觉得对得就该坚持下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聂赫留朵夫
      在他大半生的经历,年少的无尽虚度荒淫后,再度找到最本初的自己。
      大智如愚,往往人们苦苦追寻的答案,总是最简单的,只是当初我们不愿意相信,或者因为身边的人不愿意相信,结果非得到最后血淋漓时才会得道,呵呵,不过可能这才是生活历练吧。
  •     很喜欢的风格,这种文学作品很犀利,但也很激励,尤其是在那种腐朽的年代
  •     觉得《复活》是一部没有完结的作品,这样的结尾感觉很突兀。
  •       不敢说别的,毕竟人托老占领了“宽恕”、“善”这些道德制高点。总之我的感想是: ①逻辑不能一蹴而就,托老对人性的解析不够深刻,整部下来都以各式人物生平与以主人公思想活动为载体的说教为发展线索,以文学来说这是一部好的作品(特别是叙事时的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堪称一绝),就其思想性来说,不如托老其他著作;②法律远没有那么不堪,或许是时代原因及个人的苦大仇深吧,但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还是不要妄加批判。③太理想化……前人尽言不复赘述
      另外说一句,我觉得涅赫柳朵夫压根就没复活…(参阅最后几页)可能是托老表达人性根植之深改变之难?还是从一开始就被当做伏笔来娱乐大众了。
      又另,看完一本书发现是在宣传福音,我的心中满是被蒙骗的伤悲。
      再另,再次碰到神级众多俄国人名(放过卡拉马佐夫和帕斯捷尔纳克吧),祝我考试记得起来阿门。
      另另:我觉得近末尾的他们谈革命的任务那段对很多(自谓)社会主义者(的人)都会很有启发啊,完美契合了霍弗的论述(也说明了社内啥主义有多么的不靠谱哇托老在上上个世纪就发现了)
  •       每个人都会习惯于自己在某一环境、某一阶层中的地位和价值观,如果 被融入或遭遇另一环境或价值观时便会产生恐惧与排斥。卡秋莎马斯洛娃在妓院中如鱼得水,在那个环境中她知道怎样做人们会赞赏她,她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以此为豪,并不认为有什么可耻的。让她融入上流社会的圈子那真是太 可怕了。
      人在年轻时的某一阶段,总会误把欲望当做勇气与能力。并且会有这样一个趋势,你原来认为对的,别人却嘲笑他。你喝酒、赌博、找女人,大家称赞你厉害。于是你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了。
  •        如果你是卡秋莎,你会原谅聂赫留朵夫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托翁笔下的卡秋莎选择的不仅是原谅,而且是再次爱上。我挺佩服卡秋莎的,因为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原谅他,但绝不会再次爱上。在我看来,有些伤害是永远的,就像身上的伤疤一样,或许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已然不再疼痛,但疤痕永远都不会消失。所以,就算原谅也不代表伤害就不在了,不代表可以重新来过。因此,奉劝诸君无论何时都不要伤害你爱的人。
       卡秋莎原谅聂赫留朵夫,是因为她善良的天性使然,上面已经说过换成是我只是有可能会原谅他,但更大的可能应该是绝对不原谅。不原谅不单单是因为他毁了“我”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始至终他的赎罪都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他那渴望被救赎的灵魂。换句话说,他所谓的赎罪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灵魂高尚、不同流合污的贵族。
       千万不要因为我这样说就认定他是一个混蛋,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虽然他的赎罪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高大,但他确实是在认认真真赎罪,这样的人,依然比多数权贵阶级好太多了。无可否认,他年轻时犯过错,而且他的赎罪也没有那么高尚,但正如托翁在书中所说:“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
       没有永远的好人,也没有永远的坏人;没有永远的善良,也没有永远的罪恶。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情。聂赫留朵夫以救赎自己为目的的赎罪,其出发点或许有问题,但他为了达到目的所做的事情绝对值得称道,绝对是君子行为。
       我总在说聂赫留朵夫的出发点有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无稽之谈,他们所看到的是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而做的一切努力,甚至放弃了舒服的贵族生活、离开了原有的圈子。这些我都承认,而且我也承认他的灵魂是在“复活”的,但无论他怎么努力,无论他做了多少好事,他的出发点都是不变的——拯救自己的灵魂。只要看清了这一点,你就会在佩服他的同时决定不原谅他。你问我凭什么这么说?好吧,让我们看看托翁是怎么看待他的吧:“不论玛丝洛娃的行为怎样,他对她的爱都不会改变。这种思想使他高兴,使他的精神升华到空前的高度。让她去同医士调情吧,那是她的事。他聂赫留朵夫爱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为了上帝。”我想,这已足以说明托翁的态度了吧?再者,托翁之所以将书名定为《复活》,也足以说明他是认同聂赫留朵夫灵活的复活的,但是,认可他的灵魂在复活和认可所所作所为的动机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聂赫留朵夫年轻时真爱过卡秋莎,这无可厚非。可是,时光流逝,命运改变,原本清纯可爱的卡秋莎沦为人尽可夫的妓女后,再次遇见她的聂赫留朵夫对她的感情,除了愧疚、良心难安之外再无其他。如果单从爱情的角度来说,聂赫留朵夫是残酷的,他年轻时伤害了卡秋莎,成年后为了让自己心灵好过一些而假借爱之名要娶卡秋莎,如果卡秋莎真跟他结了婚,她会幸福吗?你觉得一桩单方面深爱着的婚姻会幸福吗?反正我觉得肯定幸福不了。所幸,善良的卡秋莎为了不再拖累他而选择了跟别人结婚,这才没有再次掉进他编织的美丽谎言。
       那么,卡秋莎呢,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我看来,妓女卡秋莎才是真正纯洁、无私、高尚的那个人。她的妓女身份丝毫无损于她的品质,而且我们也能看到,使她一步步跌入深渊的,正是所谓的贵族,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的上层社会。她的堕落是她自己控制不了的,当大的社会环境肮脏不堪,而自身又因为漂亮而遇到各种伤害时,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该如何生活?去偷去抢,去坑去蒙,去拐去骗吗?这些或许都是出路,但卡秋莎选择了做妓女,因为妓女虽然肮脏,但毕竟是靠自己的劳动生存,而没有昧着良心去做对不起社会和人民的事。在这里,我不想论述卡秋莎所处的那个社会有多肮脏,因为认真看过书的人必然深有体会,我怕说着说着就骂起了天朝。
       卡秋莎最后选择了西蒙松,不是因为她不爱聂赫留朵夫,恰恰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再次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所以才选择离开他,摆脱他,解放他。她知道,如果自己嫁给聂赫留朵夫,他的上层生活就彻底被毁掉了,他以后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笑话,成为上流人士眼中的浪荡子,他所拥有的优渥生活也将一去不返。她不忍心看到他为自己做出这么大的牺牲,虽然他几乎毁了自己的一生,但善良的天性注定了她要为他考虑,要为他的未来考虑。所以,她最终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不爱,而恰恰是因为深爱。聂赫留朵夫也知道这一点,只不过他在知道后长舒了一口气。
       换个角度来说,卡秋莎对聂赫留朵夫的爱,以及她为了“拯救”爱人而嫁给西蒙松,又是对西蒙松的伤害。她让西蒙松成为了她的爱情的牺牲品,她用他来换取爱人的贵族生活。这个世界啊,伤害总是无处不在,尤其是处在爱情中的男女更容易受伤。
       如果你是卡秋莎,你会像她一样对自己的爱人放手,而嫁给西蒙松吗?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做出选择。如果你已选择,那不妨说给我听听。
  •       我翻完最后一页已经凌晨四点,带着读完一本好书后长长的精神高潮余韵,我满足的钻进了被窝,睡前用受姬读了读此书的评论
      
      然后我就睡不着了
      
      好像很多人认为这本托尔斯泰最后的著作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也把他宗教救赎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致
      
      人云亦云的蠢材
      
      复活这本书当真伟大,在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非常的不爽,聂赫留朵夫思想幼稚而感性,纯粹依靠冲动行事,思维千疮百孔不值一驳,我当真诧异了一段时间,托翁最后一作就是这样的?而我读过一半时,如梦方醒,几欲拍案叫绝
      
      全书中托翁费尽心思的塑造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始终幼稚而感性,他的思想始终脆弱易受影响,他的立场动摇而又不可靠,但是每次都比上一次长进一点,当然最后还是不可靠的,法庭上见玛斯洛娃后天良不泯有赎罪念头此为一转,开始厌恶社交生活与同阶级人群是为二转,分土地给农民精神获得快乐是为三转,回头在无休止的拯救囚犯和经济受损的危机感中有后悔的感觉是为四转,随玛斯洛娃下西伯利亚是为五转,玛斯洛娃与西蒙科订婚后感觉解脱,在与同阶级人聚会中有回到安宁舒适生活中成家的强烈冲动是为六转,也是最精彩的一转,最后在宗教中获得救赎是为七转
      
      托翁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不成熟不可靠易于摇摆的家伙,因为,托翁要证明他不可靠,他所代表的人群不可靠!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写怎样才能让一个人得到救赎,让一个社会得到拯救,不如说,是在写托翁描绘的这个从根上烂透,千疮百孔穷极尽相的社会走哪些道路完全没有指望!
      
      全书集中笔墨描写的聂赫留朵夫肯定不行,他幼稚感性而摇摆,这点读过此书的人都可随意举出大把例子
      
      托翁曾经相信的[永恒的宗教真理]更是不行,托翁曾经笃信,只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社会无数的不公和弱点,却想不到任何方法,只能将希望寄托给万能而未知的上帝,临死之前他早不相信这些了,莫非你们认为在尾声是才出现的自称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灵魂的高傲老者,那个毫无疑问的正面形象,是托翁随意无心的一笔吗?最有讽刺效果的是,在这老者出现,给聂赫留朵夫留下深刻印象之后,立刻聂赫留朵夫就投身于宗教之中得到[救赎]了
      
      其他评论中有一点我很认可,就是聂赫留朵夫性格中有托翁自己的影子,从摇摆到转向宗教求救,聂赫留朵夫选择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在他的位置上他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他找不到解决的途径,但是他希望心安需要救赎,所以,他投向了上帝的怀抱
      
      这是宗教存在最本源的意义,给无望者以希望,他投向上帝只是因为在大环境下东正教大行其道,他如果生活在伊斯兰那么安拉和穆罕默德将成为他颂扬的主
      
      所以聂赫留朵夫不行,一两人的天良不泯只能救几个人,想救夕阳下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孩子最终的结局不是放弃就是脱力而死,宗教也不行
      
      当然什么也不做更是不行,聂赫留朵夫好心的姐夫,和最初为玛斯洛娃辩护的律师身上那种既来之则安之安享现状的特点只能让他们成为个循规蹈矩的既得利益者,最终和这腐烂的社会一同腐烂
      
      那么什么才行呢?
      
      托翁一直正面描述,不吝笔墨的在每次出场都予以赞美的一个人物是---玛丽亚 巴甫洛夫娜
      
      玛丽亚是革命者,是从既得利益者中站出来,为受剥削受压迫者呼吁的最纯粹的革命者,她入狱的原因是在集会时被警察包围,黑暗中一个革命者开枪击伤警察,无从查证凶手,她挺身而出代为顶罪
      
      在她身上,有着革命者的所有优点,无私,勇敢,冷静,智慧,尤其是在托翁亲手否定了无数选择后,对她的赞美更说明了托翁自己的选择,在临终前,托翁也放弃了改良,更为认可革命才是改变这世界的途径
      
      而最为美妙的是,玛丽亚身上也有托翁单纯的非暴力抗争的特点,她没有伤害过谁,也不打算伤害,革命者和非暴力,在她身上完美的结合,可以说她是革命与托翁思想的调和品,也可以说托翁心目中理想的革命类似圣雄甘地的思路
      
      而在不多的篇幅里,托翁还写出了革命者的分歧,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人说此书对无产阶级的描述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只写了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勤劳朴实,没有写穷山恶水刁民泼妇,其实,玛斯洛娃的两个姑妈,开始时的聂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分土地时遇到的目光狡黠的老妇都是典型的刁民,只是正为自己的精神境界而感动而陶醉的聂赫留朵夫选择性的处理了事件而已,是聂赫留朵夫的视角造成这样的结果,而非托翁,这样的写法,更写出托翁研究人心之透彻
      
      所以我不容许复活这样一本结构写法内涵都无比杰出的小说,被人视作托翁宗教思想惑乱自己大脑的产物,它,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