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教材教辅 > 外国建筑史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112061716
作者:陈志华
页数:393页

作者简介

本教材第四版的改动,主要有两点:第一,文字整理更准确、更精练;第二,换了一批插图,更清晰一些,也有少量补充。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第一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  第二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第二篇 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  第三章 爱琴文化的建筑  第四章 古代希腊的建筑  第五章 古罗马的建筑第三篇 欧洲中世纪建筑  第六章  占庭的建筑  第七章 西欧中世纪建筑第四篇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第八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第九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第十章 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第五篇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第十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第十二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第十三章 欧洲其他各国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  第十四章 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  第十五章 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第六篇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  第十六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第十七章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第十八章 朝鲜和日本的建筑第七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  第十九章 玛雅的建筑  第二十章 阿兹特克的建筑  第二十一章 印加的建筑

编辑推荐

《外国建筑史》对第二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补充了部分新的内容,如亚洲国家和殖民时代以前的美洲国家建筑,中、南美洲建筑等。

图书封面


 外国建筑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是建筑学本科的教材,其实原本无甚可说的。读大学的时候,这本书对我来说无限枯燥和无聊,可毕业之后,这本书我又读了三遍。之所以将她列在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之后,是由于在《梁思成全集》的第六卷《清则例》前言中,读到林徽因大师的观点:学古建的人应该先读《清则例》,后读《营造法式》,因为清代建筑遗存更多,社会、文化、技术状况也更为我们所了解,先学清代木构是更容易透彻的,随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唐宋木构,也不会因失于材料紧缺而茫然失措。今天,我绝不相信陈先生的《外国建筑史》反映了他在西方建筑研究上的全部深度,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教材,也是中国对西方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鉴于这一深一浅双重身份,她并不适宜学生自学,而是需要在恰当的指导下学习的。举例来说。书中对古埃及金字塔用石头、两河流域中下游用土盖房子、以及巴比伦建筑绚烂的马赛克源头剖析得极其清晰:埃及为什么用石头盖房子?因为他们缺少成材的木材;但埃及早在公元前四千纪就烧出砖了,为什么不用砖?同样因为缺少木材作为燃料,他们的木材都要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叙利亚平原进口,成本很高……为什么两河流域中下游用土?因为他们既没有木材也没有石材,土怕水,所以用贝壳或沥青来防水,早期的贝壳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当然很贵,那沥青呢?沥青怕太阳晒,于是用陶钉插在沥青面上遮阳,贝壳以及不同温度下烧出来的陶钉都是色彩斑斓的,所以巴比伦的马赛克如此多彩……可惜的是,本科的时候我除了在年代、建筑师及重要建筑的文字下划几条线之外,从来没有注意过上述内容,以至于在大五准备考清华研究生之际重读,就如读一本从来没有翻过的新书——也就是在读完这本书与《营造法式》之后,我也实际上放弃了读清华的念头。如果要说需要补足的地方的话,《外国建筑史》中对哥特和巴洛克时期建筑历史的描述比较宽泛,而国内关于这两部分的书至今仍是极其匮乏的。好在国家图书馆里有两本关于哥特建筑和一本关于巴洛克建筑的经典英文著述。可参照补足。但仅作为入门打底的书而言,上述两部分也是足够的。读法:1.先以最快的速度略读一遍,将时代-年代-人物/建筑-典型评价做成列表,这个框架对接下来的精读非常重要;2.分时代详读(介于略读与精读之间),尽可能找到书中提及的建筑的清晰图片和图纸,以第一步的框架为基础建立图库,从视觉上熟悉这些重要的建筑;3.精读,这时可以不必再过分分神去留意那些年代、人物和建筑样子的问题,仔细读陈先生的论述,当然,书中的观点都是提纲挈领的,不可能以专论的精度去推敲,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时代的专门研究,都一定会出现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观点和线索,而陈先生的这部总论,则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参照系。最后,将来打算做理论研究的同学应该找书中提到的历史典籍来读一读,如《建筑十书》、《论建筑》、《建筑四书》等等,第一本高履泰出了中文译本,后两本国内有英文版。无志于理论的同学则不必。
  •     第三版369页 关于印加帝国 马丘比丘的介绍中 陈志华说这个城海拔6264米 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实际海拔有不同说法 有的说2450米 有的说2350米 总之都是两千多米 不可能是6000多米从地理常识来看 6000米不但空气极度稀薄 而且气温非常低 这种高度只能是雪山 哪里还能居住 乃至周边都是梯田??这个低级错误不知道陈老师是怎么搞的
  •     对,这本书是大学教材,从书本又红又专的封面即可判断。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一直想找各种理由找老蒋要外建史的ppt,未遂)。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陈老师你的意识形态色彩还是太浓了些......当然完全可以理解
  •     图例的注释太少,尤其是结构方面的,大多都要靠想象这就不太靠谱了
  •     陈先生归纳为:信奉马克思,仰慕古希腊古罗马,渴望文艺复兴,吐槽巴洛克和洛可可。
  •     书不错,当教材用呢!
  •     这是我们的专业课本之一,真的非常棒。
  •     曾经的课本,不过更像是淘来的很喜欢的一本书
  •     我不知道是不是其他的书也是这样,但是描述里夹杂的评论导向性蛮强的,我还需要多读书啊,另外建筑这种东西吧,真心需要实地考察才可以理解透
  •     标一个,为了作业看的,也算一本吧。温故而知新,这次看下来对历史更清晰了一些
  •     虽是教材性质的,但受益匪浅
  •     人文类教科书起码要做到像这样才算不愧对自己的学科,读了下序言更是被老教授这份情怀与责任感震动。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还是脱不了俗套,但是起码走了个大大的心。落到书里的一字一句,都是感觉得到的。
  •     不错 ,很好的一本书
  •     以时间为主线,综合社会历史变迁描述建筑在其中发展演变过程、原因,并详述典型建筑的特点,不仅让建筑学学生了解建筑史,还对人类发展史有了宏观了解,不错。
  •     这个应该是外建史在国内最好的一版教材了吧?讲的很详细,也很有用!
  •     这个估计是我读过除了政治外最纠结的课本,我并不反对书里面带有个人观点,这样可以引起读者自己的观点,但我实在是觉得不应该在课本里面出现,严重干扰学生对于客观历史的判断。
  •     考试用用
  •     看了一夜,求不挂T^T
  •     我很喜欢建筑史,这本书没得说,教材嘛。不过建筑史我觉得应该综合下各个学者的观点。不能只听一家之言。
  •     79年成书,在缺少图片的情况下只用语言描述,已经做到最生动准确的地步了。作者很喜欢结合社会背景,解释前因后果,这个思路也很好,只是可靠性不很足。译名几乎全不是当今通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40年了我们还没有一本写得更好的新教材可以用?
  •     对比阅读中o(*≧▽≦)ツ
  •     内容丰富 有些拖沓 估计写得比较早 经常引用马克思-。-
  •     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的变迁来源于文化和工艺的双重影响,作者在讲述建筑史的时候时刻都在注意这一点。这是一本不错的教材,入门绝对是够的,作者评述也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客观。
  •     马一下
  •     通俗易懂,适合去希腊、意大利、英法德奥、土耳其、印度、日本前泛读。
  •     结合历史讲建筑,还是有一些情怀的。有很多上课没讲的有趣内容,可以结合艺术史读
  •     其实我还真的挺喜欢这本书的!只是平时没好好学结果得分这么低…伤心
  •     这一本其实是外建史的教材,但是老师上课只讲到了文艺复兴。出于兴趣把后面的看完了,从书的角度来说,很不错。教科书本身就是了解西方建筑历史的最好读物,系统详尽。
  •     教科书,当然读过好几遍了。。。
  •     图有些少,静下心来读很不错
  •     看了老头生平简洁和外国建筑史二十讲的后续后,深表敬意!
  •     很棒~让我了解了很多东西
  •     第一遍读完,整体比较枯燥,不愧是教科书,待我第二遍再读它一回
  •     书很不错的说~~~
  •     第一遍艰深晦涩,第二遍茅塞顿开。
  •      这书挺不错的,虽然我不是学建筑的
  •     文化分类讲述,条理清晰,可惜没学建筑
  •     考验的参考书,不过,学建筑的还是非常有必要学习建筑的发展史
  •     此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又红又专
  •     配图太少,太主观,但还是,有意思
  •     质量不是很好,内容还是不错的
  •     很多地方语焉不详,作为教材来说,确实写的十分欠缺,并且深受某种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态度并不科学。
  •     东西比较全,还在学习中
  •     专有名词的翻译很奇怪… 引用的名言基本都是马恩 发表议论的部分插入略生硬突兀 配图多些就更好了
  •     考研必读
  •     语言很生动,娓娓道来,插图太少,几乎是看着文字猜结构
  •     写的非常好,特别是对有些我们比较模糊的概念都有简单易懂的解释
  •     既然是同尘设计的张老师推荐,看来以前小瞧这本书了~~
  •     图少,啰嗦,马列为纲
  •     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结构精进归于拜占庭和西欧的哥特,再到文艺复兴的众星灿烂,意大利的巴洛克,法国的古典主义,然后是巴洛克和启蒙运动,最后是欧美的一体化。由埃及到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到马其顿,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和中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宗教改革,教会的反扑,法国的路易时代,英国的光荣革命,各个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的启蒙运动,大革命,拿破仑加冕,……然后我开始提醒自己,我在看建筑史
  •     情节曲折,文笔生动,语言浪漫,态度诚恳(陈志华:同学们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啊我一时半会讲不完你们课后一定要再好好拓展啊!)
  •     入门级书籍,对于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帮助。但很多地方翻译有错误,比如“喜特人”应该是“加喜特人”卫城雕刻家”费地“应该是”菲狄亚斯“阿德良应该为哈德良,还有很多举例的建筑找不到,比如庞贝的银婚府邸,各种资料查不到,等等等等,但是些许瑕疵并不能掩盖这是一本优秀的入门工具书的事实。
  •     干
  •     教材写出了散文的感觉。读起来很流畅,赞。
  •     枯燥且大篇幅抓不住重点及过多编者自己的主观性引导。。。。。。不喜欢
  •     这本书拿到手后稍微有点失望.因为纸张的质量不好,很薄.这倒是其次,嘴不能容忍的是竟然出现错别字:"匀称"竟然写成"习称",还有"公元前XX"就写成了"公元XX".这样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本想好好研读的书,发现不严谨很是失望.
  •     配图太少了,意识形态味道太重了,这代学者出的教材都是这些问题。
  •     好的教科书总会给你带来新的知识层面
  •     这本书按着马克思唯物史观来介绍的,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组织有偏见。去掉这些,还是一本好教材。
  •     很好的一本书
  •     作为入门教材我个人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对各个时代的空间的分析还是挺到位的,既分析了历史上政治等意识形态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也谈到技术与材料的突破才是建筑进步的主导因素,全书应该不能说全面到位,作者在前言也有提到因为篇幅原因也很难做到全面,不过我认为倒也是挺客观的。
  •     这本书到底是被哪个人给借走了!!!
  •     因为这本书的历史感和陈先生的个人情怀。
  •     其实内容写的挺好的,不过结构和排版还是没有跳出中国教材的窠臼。尤其是排版= = 搞建筑的好歹和设计有关,怎么能搞成这样~ 想打这本书的美编一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