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当代剧作选1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外国当代剧作选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
ISBN:9787104000211
作者:[美]尤金·奥尼尔
页数:766页

作者简介

收录尤金·奥尼尔晚期的5部剧作
送冰的人来了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休伊
诗人的气质
月照不幸人

书籍目录

我所知道的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休伊诗人的气质月照不幸人后记:尤金·奥尼尔的后期剧作附录:奥尼尔戏剧理论选译1.论悲剧2.斯特林堡和我们的戏剧3.戏剧及其手段附录二奥尼尔的父母与奥尼尔的剧作

编辑推荐

《外国当代剧作选1》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尤金•奥尼尔

章节摘录

我所知道的奥尼尔许多剧作家离不开早年困苦艰难的生活,接触各色各种人物,经过不断的职业的变迁,一生在对生命的追索中沉思默想,用自己独特的戏剧表现方法,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龙金。奥尼尔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美国剧作家。他当过职员、水手、新闻记者,到过南美和南非,甚至于当过无业游民,在码头上荡来荡去。又在哈佛大学学习过编剧艺术。他的剧本有些是传世的创作,为美国文学开拓了无边的戏剧王国。他是美国话剧的光荣,是美国多少年来罕见的天才。

图书封面


 外国当代剧作选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当年读《榆树下的欲望》,初衷还是因为慕了《雷雨》的名。想想学院四年竟然没碰过奥尼尔的任何剧本——也难怪,老师们对他都不熟,了解的咱又不是搞戏剧没必要聊,所以要怪只能怪进校时发的那50个剧本太贫瘠。这个集子里都是奥尼尔后期的作品(书后附有译者的后记),出版时间是1988年。很佩服当时的编纂人员,选剧本的独到眼光和翻译的形神兼备,现在看来非常难得。值得一提的是曹禺写的前言《我所知道的奥尼尔》,可以拿来看做《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之间联系的佐证。最近刚刚知道,老舍写《茶馆》之前在美国看过《送冰的人来了》。人艺的两大保留剧目,出处原来都在奥尼尔这儿。前几天和师姐聊天,她说奥尼尔在戏剧界从来都是个非主流的形象。我不以为然,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事实的确是这样。无论易卜生、布莱希特,甚至贝克特都比奥尼尔“重要”的多。但以上三位的剧本,都没有读《送冰的人来了》时,一阵阵寒意只窜脊梁骨的感觉。回顾手头现有的资料,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被炒的迪斯尼总裁Michael Eisner给出的一张好莱坞流行文化黄金配方——“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尤金·奥尼尔,加上《快乐的日子》”。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当作对奥尼尔的高级褒奖吧,虽然他一生反对商业戏剧,且触摸到的东西和《狮子王》、《风中奇缘》种种完全不搭。
  •     久闻奥尼尔的大名,至今方才读到他的作品,许多人将他的戏剧与斯特林堡的作品相提并论,我个人觉得这种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差异大于共同之处。翻开奥尼尔的作品,作为一个读者,闻到的与其说是书卷气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酒精气。虽然本书所收录的是他后期的作品,没有著名的《榆树下的欲望》,《天边外》和《琼斯皇》,但是仅这几部作品我就感到了一种极为悲观,阴郁和沉沦的气息。固然,斯特林堡也悲观,但是,一个瑞典的路德教徒表现出来的是可以在伯格曼的电影里那种严厉和冰冷。斯特林堡的语言是简洁的,有点上流社会知识分子的味道和残存的贵族气,整体来讲符合易卜生所代表的冷竣简洁的北欧风格。而奥尼尔是一个美国爱尔兰裔天主教家庭的儿子。我认为,要了解和把握西方文化,不了解基督教是不行的。首先,他是一个美国人。美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平民国家,它那点残存的欧洲的贵族传统都集中在新英格兰那个狭窄的上流社会小圈子里,而且美国的贵族都是商业贵族,纽约从来是个商业社会。而更普遍的是广大移民拓荒者带来的平民文化,奥尼尔的父母都是逃到新大陆的爱尔兰穷人,靠着自己的勤奋才争得一席之地,所以大量的爱尔兰俗语和底层社会的语言充斥着奥尼尔的作品,而且象大多数的天主教作家一样,他的语言有些罗嗦,不象新教作家那样崇尚简洁,有时候我简直不太看得下去他的送冰人。再者,天主教背景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动人的家庭温情,无论是拉菲尔的娇柔还是基耶洛夫斯基的伤感,都是热的,既强调人性的黑暗也对人性抱有一丝温暖。而在北欧的基督教艺术家那里却是冷冰冰的诺拉似的砰的关门声。即使在奥尼尔最悲观的长夜漫漫中,一家四口都象带原罪的生物无可逃遁,毕竟在那地狱般的家庭里尚且存在一点温情。比较一下斯特林堡和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有趣的。虽然两人作品中都不乏神经质的女人,但是一个是忧郁症,一个躁狂症。一个是天主教寄宿学校里浪漫脆弱的女学生,一个是破落贵族高傲的女儿,前者注定要充当一个忍耐顺从服从命运的天主教妻子与母亲,虽然不那么合格,而后者是歇斯底里般的要与男人一争高下,是女权运动的先声。尤其是奥尼尔笔下长夜中吸毒堕落的母亲,她是如此的脆弱与缺乏毅力,用酒精与毒品逃避人生的痛苦,依附着地狱一样的家庭,而她的家人又是既厌恶又无可奈何的忍受这个受害者与破坏者。而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是要象日本人一样用自杀来捍卫自尊的精神贵族。酒精在奥尼尔的戏剧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一个嗜酒的民族,爱尔兰人在酒馆和酒精中试图遗忘屈辱的被英国人压迫的历史和自身的贫困,即使来到新大陆,也要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失败。我一直对美国30年代早期的禁酒令感到费解,私下里觉得假如欧罗巴人不喝酒了,简直就丧失了创造力,因为他们的文化有多少该归功于狄奥尼索斯啊。不管是伏特加还是威士忌,德国啤酒还是法国葡萄酒,都是他们生活与个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酒精既是西方人力量的源泉也是最好的麻醉剂。本书收录的几部作品几乎都少不了酒精,通向白日梦的工具。我想,作为一个不喝酒也懂得酒的人在理解他的作品的时候是少了很多感悟,酒精是一种发泄,一种遗忘,也是被允许的堕落,是无望的个人对于残酷现实的一种反抗和沉沦。作为极为推崇古希腊悲剧的奥尼尔,深得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精髓,命运是注定与不可反抗的,人只有在注定的命运中做最终是无意义的反抗,但是,也正是这种无最终意义的反抗,就是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他作品的人虽然身处新大陆,但本质上依然是沿袭了希腊精神的欧洲人,在无望的反抗中才获得了唯一的价值。为欲望,荣誉,不可及的虚妄的幸福。令我感动是附在书结尾处的奥尼尔的随笔,现摘录如下,也许更能代表他本人的创作观念。在我看来,《与众不同》不过是讲述一个永远沉湎幻想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这种浪漫注主义的幻想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而且总是遭到破灭。在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也希望别人如此。我们总是试图抓住理想,结果却把某种花哨的代替品当作了理想,或是在期待中白白度过了一生的黄金时代,发现那个代替品是时间为了嘲弄我们,内容贫乏令人难以忍受。我们都是悲剧人物。悲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悲剧性才具有美和真理的意义。最高尚的永远是具有悲剧性的,那些取得成功以后就害怕最终遭到失败,不再有所追求的人是精神上的资产者,他们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止步,证明他们有着平庸委琐倾向。他们本来一定怀有多么美好的梦想啊。对一个只追求轻而易举得到成就的人,应该让他的愿望得到满足,并保持已经有的成就作为惩罚。在这个安乐椅里桂冠与英雄将一起消失。一个人只有在达不到目的的时候才有值得为之而生,为之死的理想,从而才能找到自我。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的人,比别人更接近星光灿烂彩虹高挂的天堂。生活本身算不了什么,只有理想才促使我们去斗争,希望,生活,把取得成绩理解的很窄,理解为占有,这是条绝路。能够完全实现的理想不配称做理想。理想越是高级,就越不能实现。一个人在追求自己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时,他注定是要失败的,然而他的成就正表现在斗争中,在他的意向上,一个怀有崇高目标的人,一个为了未来,为了高尚的目的与一切内在与外在的敌对力量进行斗争的人,才是使生活具有精神意义的榜样。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沉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美国诗人哈耐特
  •     探讨人物毁灭的根本原因犹如挖掘病根,在奥尼尔的许多作品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交施之而交受之” 的关系,每个人都没有错,但每个人又都错了,他们是受害者,同时也是施害者。那么,究竟应该归咎于谁呢?《尤金•奥尼尔评论集》的前言中写道:“奥尼尔很早就意识到了美国推行实利主义(又称‘物质主义’)的后果和危害。……在他看来,一味追求实利必然丢失灵魂;而丢失灵魂、失去精神归属,又必然导致人的性格分裂和精神冲突。” 这个观点认为,美国社会泛滥成灾的实利主义是导致毁灭的根本原因。而我认为,失去信仰、丢失灵魂、失去精神归属才是根本原因。所谓“失去信仰”,就是在价值观上出了问题。上文分析了奥尼尔的六部作品,在这六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扬克还是约翰,无论是戴恩还是西蒙,乃至琼斯,乃至莱维妮娅,他们都曾经遭受到一种破坏性力量的摧残。在遭受摧残之前,他们也许是热爱生活的,但是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一旦遭到破坏,他们就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单纯了。原先,他们心里只有纯粹的爱,一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在他们心里注入一股毒药,从他们心里分裂出一种怀疑的,不信任的东西,他们用这种东西来提防别人,同时也伤了自己。西蒙回忆起幼年的经历时说:“那种痛苦的感觉我从来也没忘掉,我突然一下子让人出卖、遗弃而伤害,被孤零零地撇在一个毫无安全感、信念或爱而只有危险、猜疑和吞噬的贪婪的生活里。” 米尔德里德只是一个导火索,那股破坏性的力量一直在扬克身边,她只是提醒他看见它而已。但这已经足够了。原先,他的信仰就是“使他成为生活结构中的一部分的那条线索” ,现在,他失去了它。作者说:“扬克其实就是你,也就是我。他是每一个人。”由此可见,失去信仰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这并不是说一个人不信仰上帝就活不下去,也不是劝每个人都去信仰一种宗教,一种哲学流派,信仰政治,或者爱情,或者随便什么形而上的东西。在《大神布朗》中,他把基督教圣徒精神——至少是禁欲主义——的成份作为“否定生活”的因素。他似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生活中的某种信仰,是人逃脱与生活分离状态的毁灭性灾难的唯一出路。信仰——按神学意义——的具体形式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真正需要的是要有一种直觉的认可。 “真正需要的是要有一种直觉的认可”,这是指面对生活时,人们在心理上所采取的一种普遍的肯定态度,换言之,就是乐观的心境。同一件事物,有些人看见它的正面,有些人看见它的反面,乐观者在逆境中看见希望,颓废者喜散不喜聚,别人看来极快乐的事情,在他眼里看来也不过是一个坏下去的过程,叔本华就是一例。他把“生”看作“未即死亡”,看作死亡的进行时。有些人活着死去,有些人死一样地活着,这无非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罢了。以扬克为例,在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处境之前,他的心里就好像有一个价值转换器,一切痛苦的经验在他这里都转化为崇高的价值,这才使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乐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作者所指的信仰,就是这样一个“价值转换器”。有了信仰,人们在受苦受难时才觉值得,正是这种崇高的价值鼓励他们活下去。然而,最根本的矛盾就在这里,扬克是盲目的,只有在盲目的时候他才能维持他的信仰,而这种盲目实际上又是可悲的,很明显,作者并不提倡这种盲目,而是把它当作“肤浅的、表面的乐观主义”来批判。这也是困扰作者的一个矛盾——清醒和快乐是根本无法统一的。当一个人看待任何事物时,都习惯性地看到它的阴暗面(或者不如说,看到它的本质),悲观主义产生了。当他意识到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时候,虚无主义产生了。作者笔下的人物遭到破坏性力量的摧残,连盲目的资格都失去了,他们未必成为悲观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但他们在生活中所采取的态度已经较先前不同了,他们心里滋生出一种否定性的东西。“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带来了玩世不恭和悲观绝望;这种对信仰的追求在生活中受到挫折,产生了怀疑主义;这种对爱的追求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导向了恨或令人窒息的占有欲;这种对创造的追求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变成了破坏性因素。” 这就是毁灭的根源。人们首先受到外界的伤害,然后,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丧失了,那种“直觉的认可”消失了,悲惨的遭遇让他们心生一种“直觉的否定”,可以是悲观,是怀疑,是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是缺乏安全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玩弄权术;是寂寞,是因为寂寞而追逐情欲;是饥饿,是因为饥饿而不得不攫取。而这必然发展成一股自毁的力量。这就是失去信仰的后果。人们病了,疾病的形式是多样的——《奇异的插曲》里的宁娜,她一生都在寻找戈登的影子,生活把一个完整的戈登从她心里抽离了出去,这件事在她心里造成的空缺,只有一个完整的戈登才能填补,作为死者,戈登是完美的,他能满足她所有的欲望,于是在现实生活里,宁娜也需要全方位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才能弥补心理上的空虚。她需要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情人,一个儿子,这样才尽善尽美了。然而,“尼娜经历了种种遭遇,遇到一个又一个男人,却始终未能找到什么可以依附的东西,也没找到能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东西。”当她垂暮时,她发现自己还是得不到戈登。戴恩的创造力遭到了摧毁,他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深渊;西蒙遭到女巫的放逐,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羁绊断裂了,为了再度找到这种羁绊,他用萨拉的物欲和黛博拉的精神占有欲钩住自己,这却导致了人格分裂;莱维妮娅试图亲近母亲,却遭到了粗暴对待,从此她走上心理扭曲的道路;约翰•洛文祈祷上帝保佑他的父母,上帝让他父母双亡,从此他否定生活,否定爱;琼斯以牙还牙,当他背弃了浸礼会,投靠了他所遭遇的那种“大盗哲学”时,他就背弃了自己。疾病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心冲突,人格分裂,自我质疑,物质主义……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毁灭。导致毁灭的因素在人物自己心里,但产生这种因素的根源却是外界的伤害。那么,外界的伤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持宿命论的观点:“我总是尖锐地感到某种潜在的力量(命运、上帝、创造人类今天我的那个作为生物的旧我,不管怎么叫法吧——总之都是神秘的力量)。” 也就是说,外界的伤害是固然的、不可避免的,命运把人们置于掌心,随意嘲弄,而人类却不知应该归咎于谁。于是作者意识到,“人是多舛的命运和他本身的受害者”,人是被生活所误的,也是自误的,这就把生活和自身全否定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要寻找神奇的价值转换器是多么困难啊,它不是“盲目乐观”就是“阿Q精神”,根本没有推广的可能性。生存注定会毁灭,如何赋予生存以崇高的价值,甚至也赋予毁灭以崇高的价值,是作者毕生探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只有找到值得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东西,人们的生存和毁灭才是有价值的。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找到了艺术,但这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在奥尼尔早期的作品《天边外》中,作者把梦想提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让梦想赋予人存在的价值。作者试图让人们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明知梦想不能实现,人也要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他的价值。《毛猿》中的扬克临死时说:“死也要在战斗中死去。”《大神布朗》中的西贝尔“试图鼓励狄奥•安东尼确信人生本身就是目的。” 但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尼尔对通过追求来实现自我已失去信心。”作者曾写道:“今天的剧作家必须挖掘自己感受到的当代疾病的根子——老的上帝已经死去,科学和物质主义也已失败,它们不能为残存的原始宗教本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新的上帝,以便找到生活的意义,安抚对死亡的恐惧。” 由此可见,导致毁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当代疾病”——受到生活的摧残,人们心中的上帝死去了,“人在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归属感以后,被抛在相互矛盾相互毁灭的冲动的风暴中漂泊,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实现理想的勇气,也没有能指明方向赋予意义的价值观。” 而性格分裂、精神冲突、物质主义等,只是当代疾病的各种症候。“对奥尼尔来说做到否定现状并不困难;问题在于用什么来取而代之。”(《社会批评家尤金•奥尼尔》)作者挖掘了“当代疾病的根子”,却始终未能开出一个有效的药方,战争浇灭了他最后一丝希望。于是,在作者后期的几部作品里,人们不再追求,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达到顶点。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奥尼尔对人世的痛苦有着敏锐的关注。他一直致力于挖掘“当代疾病的根子”,从他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世的痛苦是有深刻知觉的,但是,一旦他意识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他的视力就成为他的坟墓,他的知觉就成为他的绝望。在奥尼尔后期的作品里,这种痛苦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反而更令人窒息。“当代疾病”的症候仍然没有改变。《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里的埃德蒙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失去精神依托,因为不承认上帝,所以不承认希望。埃德蒙 你跌跌撞撞不知往何处去好,也不知为什么要去。(苦笑)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一个人,真是个大错。要是做只海鸥或做条鱼,我一定生活得更好。作为一个人,我将永远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找不到一个安身的家。我不需要什么,也不被人家所需要。这样的人永远找不到归属,永远对死亡抱着一丝眷恋! 在奥尼尔后期的作品里,这种自弃的心境和极度悲观的论调普遍存在着。由于无法战胜痛苦,人们只有通过自盲来逃避痛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走投无路,只有在白日梦和醉乡里,才能暂时地忘却痛苦,得到片刻的安宁。哈里•霍普的房客们但愿长醉不复醒,《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里的玛丽用吗啡在自己和现实之间竖起了一道墙,《诗人的气质》里的梅洛迪伪装成不可一世的少校,来掩盖自己粗俗不堪的本质,人们逃避真相如同逃避自己的坟墓。《送冰的人来了》是一部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极浓的作品。哈里•霍普酒店的房客们生活在白日梦中,编造出种种谎言为自己开脱。霍普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妻子的去世,事实上,他根本不爱他的妻子,妻子在世时他就已经酗酒了。酒店跑堂罗基一再强调自己不是“拉皮条的”,事实上,他却不折不扣地干着拉皮条的行径。两名妓女幻想自己是好姑娘,“最多算是有点不规矩” 。人们重温着过去,期盼着明天,惟独无法面对现在。他们出于同情,善良地掩盖事实,装作相信对方的谎言。他们等待推销员希基的到来。希基果然来了,但这一次,他声称自己已经戒了酒,找到医治自己的方法。他用同样的方法医治房客们,那么,希基向人们推销的,究竟是什么方法呢?希基耽于醇酒妇人,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妻子伊芙林,伊芙林却从来也不责怪他,她那无限度的宽容让他陷入无止境的自咎中,他没有人可以怨恨,到头来只能没完没了地恨自己,他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但又无法自拔。为了把妻子和自己从无穷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希基亲手杀了妻子,然后准备去自首。希基把人们推进现实,并不是希望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人们借助谎言来相信生命,希基粉碎了他们的谎言。他提出种种可能性,只是为了一一消灭这些可能性,当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消灭之后,真正的平静和安宁就降临了。寻梦的人都会回来,回来时的霍普旅馆已经不再是去时的霍普旅馆了,它已不再是天堂,而是地狱。希基带来了真相,他向人们推销的是死亡,希基摧毁他们的避难所,说服大家去死。在他看来,毁灭是唯一的幸福。在他的劝说下,帕里特跳太平梯身亡。帕里特的母亲是一名视自由为生命的无政府主义者,帕里特出于仇恨出卖了母亲,母亲身陷囹圄后,帕里特来到霍普旅馆。他把最讨厌的一面亮给拉里,是想利用拉里对他母亲的感情,利用拉里的善良本性,来处决自己!他不断地试图唤醒拉里的良知,想让拉里执行他的死刑。这个十八岁的少年一直笑着,胡闹着,心底却是那样绝望,因为他来到这个旅馆时,来到拉里身边时,就已飞蛾扑火般地扑向了死亡。希基这个人物让人惊骇,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绝望竟然可以深重到这种地步。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对自己的绝望,强烈的负罪感带来的绝望,没有归属的绝望,失去信仰的绝望,迷失自我的绝望,所有的绝望都汇成了对于生存的绝望。常年积压在心中的绝望终于决堤了,为了解脱,人们不管不顾,到了非自杀不可的地步。负罪感、自我厌恶、自伤自弃、自怨自艾,所有负面情绪接踵而至,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由于生存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人们渴求死亡,只求从“生之痛苦”中解脱出来。《送冰的人来了》里的拉里一直在思考人生问题的答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睡着了是好的,更好的是死去;其实最好的还是永远不出世”, 这段话和西勒诺斯的预言显然是同一个意思,体现了彻底否定人生的虚无主义思想。《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里的埃德蒙戏称自己从小就意识到“在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笑的地方” ,“一个人如果能够不看人生的丑恶谁高兴看?生活就像神话里的三头女妖一样,看了她的面孔,就会把你变成石头,又像是牧羊神,一看了她,你就会死,死在心里,然后像鬼一样活着。” 这也是极端消极的悲观主义思想。《月照不幸人》的结尾,杰姆枕在乔茜膝上睡了一个没有噩梦的觉,乔茜怀着母性的温柔和怜悯愿他在睡梦中死去,以求获得永远的安宁。由于对自身的劣根性和悲惨的现实生活太过了解,人们走投无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弥漫开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彻底否定人生的意义,奥尼尔一直强调作品的“悲剧性”,毕生都在寻找能够赋予生命以崇高意义的东西。那么,奥尼尔为“当代疾病”开出的药方,难道是毫无意义的死亡吗?《送冰的人来了》的结尾,希基被捕,霍普酒店的房客们再次回到白日梦中,饮酒狂欢,自欺欺人,忘却现实的痛苦。由此可见,作者提倡的是谎言,而不是死亡。早年,作者批判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如今,扬克的状态反而是令人羡慕的。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遮蔽致命的真相,作者一定毫不犹豫地借来一用。“人极其需要一种支持生活的幻想,来减轻摧残灵魂的现实所造成的毫无掩饰的绝望。” 作者赞成人们躲进白日梦中,依靠自欺欺人来逃避自己和逃避现实。如何医治因看见了黑暗而失明的眼睛?经过多年的探索,作者提供的答案不是把黑暗变成光明,而是在眼前蒙一块布,逃避致命的黑暗。另外,作者还肯定了一种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作为对抗虚无的武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同情是这世上唯一真实的东西,也是唯一有价值、有意义、不会泯灭的东西。“人一定要生活在这个白日梦中——要不就只得死去……爱情继续存在(偶然来那么一次),友情继续存在(不过也是难得的)。其他都是风中的灰烬。” 当一个人失去信仰、失去归属,和这个世界渐渐脱钩时,能牵绊住他的,只有人际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人与人交流思想,沟通心灵,加深理解,共同体谅,以达到人之间一定程度的和谐与个人心灵上的宁静,在这冷漠世界,茫茫宇宙中,也不失为人的一条重要出路。寻找人之间的了解和体谅,是奥尼尔总结一生探索得出的摆脱悲剧性人生的唯一办法。”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第二部分里引用的一段话:“他努力寻找他的‘归属’,寻找能使他成为生活结构中的一部分的那条线索——我们大家也都在进行同样的努力。写这个剧本时,我有一个想法,即指明这条失去的线索(按字面讲就是‘绳结’)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相互的理解和同情里,人们的灵魂不再漂泊无依。在奥尼尔晚期作品里,人们有一种强烈的互相沟通的愿望。《月照不幸人》的主人公杰姆,正是在乔茜的爱里得到宽恕,获得心灵上的安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最后一幕,父亲和儿子、兄长和弟弟之间相互倾诉,相互忏悔,在彼此的理解和体谅中,痛苦减轻了。《休伊》这部作品的主题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体谅。在休伊这里,埃利所有谎言都获得了信任。埃利与休伊相处的过程,其实是树立自信、自我确认的过程。作者对这种真挚的友情是持肯定态度的。早期,奥尼尔一直试图在他的作品里体现悲剧性、赋予人生崇高的意义。中期,奥尼尔深刻地探索了导致人物毁灭的根本原因。由于洞察当代疾病的根源,却找不到治疗的方法,晚期作品里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达到顶点,但是作者并不提倡人们彻底否定生命,相反,他提倡人们用白日梦掩盖真相,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同情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同情是可贵的,这是作者多年的探索之后,唯一肯定的东西。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这本书是我急用的,但出版时间早,很难找到。这次买到,很开心。
  •     里面选编的奥尼尔后期几部经典戏剧,内容不错,纸张不好,页面太短小了 。
  •     好打折挺便宜的。内容也是要看的。
  •     送冰的人来了
  •     经典老书,翻译得不错,只是有个别排版错误,但是瑕不掩瑜。
  •     极荐
  •     “能够完全实现的理想就不配称为理想。理想愈高级,就愈不能实现。”(尤金·奥尼尔)
  •     读了其中两个
  •     买到了hhh
  •     当年我的论文啊 为了完成啊 就买了你啊 你帮忙了啊 啊 啊 啊~
  •     收剧五部,文四篇,译者各不相同。我们书店折价买到。无论何时奥尼尔看上去都像是大神啊……
  •     牛逼的尤金奥尼尔- -╭(╯^╰)╮看哭了这种事还真是不想说呢= =
  •     奥尼尔回归“写实”的晚期创作实为最高成就
  •     对于本人来说很有用的
  •     荒诞剧源于悲剧,我信了。
  •     神奇,这本书是在首都剧场买的。“送冰的人”就等于现在说的水管工
  •     好。非常好。
  •     那时候没买全啊
  •     仅仅不太是我的菜
  •     看多了先锋话剧、荒诞派话剧,再回头看那些不那么先锋,不那么荒诞的,就有点像吃多了辣味,再让你吃豆腐
  •     外国当代剧作选读了三本了,超想看《送冰的人》的电影版
  •     送冰的人来了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真想一读再读……
  •     我的功课
  •     喜欢《进入长夜的漫长旅程》《诗人的气质》和《月照不幸人》的第三幕。。。亲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大概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有时候总让我想起来斯特林堡说的“没有比互相仇视的夫妻更可怕的关系了”
  •     竟然是一本老书的盗版,价格都是新贴上去的。纸张不是一般的差,字迹模糊,整本书的印刷都是歪的,还卖得这么贵。亚马逊就是卖的这样的书,太令人失望了。希望能给个说法
  •     沉郁的气质,亦如奥尼尔的心
  •     好吧,记名字记得很痛苦
  •     彼时课业。
  •     书很厚,开本有点小,纸张在接受范围内,不过一看就是有年代的书了,选取了作者晚年的一些作品,翻译的还不错
  •     黑暗,残暴,不仁是我对奥尼尔的爱。喜欢奥尼尔的人精神上都有点受虐倾向。《月照不幸人》我最喜欢,那座山一样的女孩乔西是奥尼尔戏剧里最真实最酷的女孩。她没有反抗却在反抗。
  •     都是比较偏的剧本,买一本也值
  •     现在难得再见到以前出版的这种书了。
  •     最后传世
  •     不是悲剧,却是悲剧过后的焦土;没有抗辩,没有斗争,也不指望救赎,这是抽离掉所有悲剧性象征的生存废墟,用白日梦百般遮掩的人生的虚无。奥尼尔的剧萦绕着一股神秘主义的力量,总是三两段对白便让我沉溺于无边无涯的恐惧与绝望!观剧途中数度理智洞穿,负能量绝堤,疑似抑郁症复发!再读奥尼尔,则须贮备足够强大的精神能量才行!
  •     能买到88年版的书,确确实实是福气。那个年代也许装帧不怎么样,开本小,排版错误多;但是,在那个写书的人还在认真做事的年代,翻译质量真真没的说。一口气读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一个顿都没打,一点不适的地方都没有。这才叫翻译的功力。好久没读到过这么好的译文了。了不起。序居然是曹禺写的……不知道亚马逊是怎么弄到这批书的,也不像是放了20多年的样子。不管怎么样,对我来说,这本书真是宝贝。
  •     狂热的崇拜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