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300137384
作者:陈瑞华
页数:471页

作者简介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在对司法权的性质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讨论了司法裁判的行政模式,审判委员会制度,对这些司法制度的深层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入手,对长期存在的“义务本位主义”刑事诉讼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讨论了这一模式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广泛影响。针对中国刑事诉讼中所面临的程序实施困境,《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还讨论了未决羁押、回避和变更管辖,法院变更起诉罪名、重复追诉和权利救济等五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思路。最后,《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还结合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律师法难以实施的问题,对中国“立法推动主义”的制度变革道路作出了评份,并对那种自生自发的“司法推动主义”的制度试验模式作出了展望。《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倡导一种“以世界眼光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思路,强调既要避免过于主观的法学移植主义,又要克服那种动辄提出立法建议的法对策主义,主张将制度层面的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从而作出学术上的贡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司法权的性质
 一、引言
 二、司法权的构成要素
 三、司法权的功能
 四、司法权的基本特征
 五、警察权与检察权的性质
 六、刑事执行权的性质
 七、司法裁判权行使的方式
 八、结语
第二章 司法裁判的行政决策模式
 ——对中国法院“司法行政化”现象的重新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一个基层法院主审法官制度的观察
 三、司法裁判的行政审批模式
 四、司法行政管理与司法裁判的职能混淆
 五、行政审批还是诉权制约?
 六、结论
第三章 刑事司法中的审判委员会制度
 一、引言 
 二、作为审判组织的审判委员会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缺陷
 四、对两个案例的分析
 五、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近期改革动向
 六、中国法院的内部独立问题
第四章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
 ——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
 一、引言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历史考察
 三、“坦白从宽”的诉讼效果
 四、嫌疑人的如实回答义务
 五、被告人的认罪态度
 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辩护效果的影响
 七、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八、结论,
第五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
 一、引言
 二、未决羁押的性质
 三、未决羁押的期限及其延长
 四、未决羁押的救济途径
 五、未决羁押的场所
 六、替代未决羁押的强制措施
 七、对中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反思
第六章 裁判者的中立性
 ——回避与变更管辖问题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法官的回避问题
 三、“法院的回避”——审判管辖的变更问题
 四、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的根基
 五、诉权与裁判权的关系
 六、程序性违法之程序后果
 七、裁判者走向中立化的难题
第七章 法院变更起诉问题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法院变更起诉的主要形态
 三、问题何以发生
 四、理论上的反思
 五、改革变更起诉制度的可能性
 六、结论
第八章 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法中的有错必纠原则
 三、有错必纠原则下的重复追诉问题
 四、对有错必纠原则的反思
 五、重复追诉之法律控制
 六、结论:国家刑事追诉权的适度限制
第九章 向谁辩护,谁来倾听?
 ——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权利救济问题
 一、引言
 二、一个案例的引入
 三、会见难的主要层面
 四、通过行政诉讼的司法救济?
 五、向谁辩护,谁来倾听?
 六、侦查程序的可诉性问题
第十章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一、引言
 二、立法机关在推动制度变革方面的局限性
 三、立法技术问题
 四、制度变革中的司法推动主义
 五、制度变革的另一条道路
 附 录 公共处罚的第三领域
 ——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
 一、引言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由来
 三、年以来的劳动教养制度
 四、对四个案例的分析
 五、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反思
 六、解决劳动教养问题的主要困难
 七、从劳动教养看“第三公共处罚领域”
 八、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编辑推荐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内容概要

陈瑞华,男,1967年生于山东。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兴趣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程序法基础理论。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主要代表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005);《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08);《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2010);《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曾获得多项学术奖励。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0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司法独立的核心含义固然是比较明晰的,但是要确保裁判者独立行使司法裁判权,从而实现司法独立的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这后一点恰恰是最为困难,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以前的研究中,笔者曾提出并分析过司法独立的四项要素,其中的后三项要素是“法官的身份独立”、“法院的整体独立”和“法院的内部独立”。司法独立的保障机制实际就是围绕着这三项要素而建立起来的。当然,也有学者对司法独立作出过不同的归纳。如有人将司法独立的要素视为对当事人的独立、职能的独立、机构的独立和内部的独立等四项②,有人则将司法独立视为司法权的独立、司法主体的独立、司法行为的独立和司法责任的独立等要素的混合体③,还有人将司法独立分为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两个基本层面。④尽管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但学者们基本可以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司法独立不仅仅是指法院的独立,还应当包括法官个人的独立以及法院内部的独立。否则,如果像大量法学教科书所宣称的那样,仅仅将司法独立等同于法院独立的话,那么司法独立是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障的。在笔者看来,基于司法权的独立性容易受到来自法院之外、之内两个方面的威胁,也基于法官个人在任职条件方面极容易受到控制的现实,司法独立的保障机制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法院的整体独立或外部独立,二是法院的内部独立,三是法官的身份独立,四是法官的职业特权,五是法官的职业伦理准则。⑤受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问题。以下仅仅对这五个方面作一简要解释。

图书封面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繁冗拖沓
  •     该书质量不错,很值得一读。
  •     书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来得及读!
  •     在国内的著作中还是不错的,但是难脱国人之窠臼,啰嗦,废话太多!
  •     这是最新版了,内容跟第一版相比没有大变化,只是将《刑事诉讼法前沿问题研究》中的几篇文章调整到了这本书里。两本书的内容互相调整了一下,还删去了一些内容
  •     陈教授的书我基本上都看了!
    说实话,刚开始看审判原理、前沿问题等,觉得很好,虽然书贵了点,但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甚至有点崇拜他的写作风格,特别是陈教授把握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雄辩的文风。
    后来,陈教授的书越来越多,其中有经常再版的,不买吧,怕领略不到先生最新的成果,买来一看,主要思想都是原来的,最多是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再三强调。
    不客气地说,先生的作品近年来重复的不少,主要是各本书之间的观点不断重复,每本书又这么贵,哎!
    我不是不尊重先生的知识版权,只是觉得,在中国现在的国情下,买您的书来看的,主要是学者和穷学生,学者吧,有单位,很多还能报销,穷学生省吃俭用想学新知识,但您这些书观点又重复,价格又贵,长久下去,谁还买呢?
    最后说一句,先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重复出版没有侵犯版权,但却无形中让学生们多拿了很多银子,没办法,谁让我们穷呢?
  •     问题挺多,主义不错
  •     诉讼法学一位著名的学者,推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法学,看看还是挺有收获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