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
ISBN:9787112060221
作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页数:446页

作者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对1982年第一版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第一节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一、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    二、浪漫主义(ROMANTICISM)    三、折衷主义(EcLECTICISM)  第三节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第四节 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一、巴黎改建    二、“新协和村”    三、“田园城市”    四、“工业城市”    五、“带形城市”    六、美国的方格形城市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第一节 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者    二、艺术与工艺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第三节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第四节 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第五节 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三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  第二节 建筑技术的进展  第三节 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在运行    二、坚持探新的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  第四节 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  第五节 格罗皮厄斯与“包豪斯”学派  第六节 勒·柯比西埃  第七节 密斯·范·德·罗  第八节 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  第九节 阿尔托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二、北欧    三、美国    四、巴西    五、日本    六、前苏联  第二节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第三节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一、高层建筑    二、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    三、战后西方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第五章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  第二节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第三节 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比西埃的广泛影响  第四节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第五节 典雅主义倾向  第六节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第七节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第八节 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  第九节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索引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内容概要

作者:(同济大学)罗小未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战后直接影响美国建筑发展与变化的是它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雄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一大批专门投资于房屋建设与经营的大主(developer)。它们共同使美国战后在建筑材料(如钢与钢筋混凝土趋向轻质高强、各种塑料和化工产品应用在建筑中)、建筑结构(如轻型、薄腹、预应力、空间薄壳与各种三向度的空间结构的发展)、施工技术(如振动技术、预制装配、滑模、顶升、施工机械以及利用直升飞机来吊装等等)、建筑设备(如人工空调、电梯、灯光等等的使用与舒适的适应性、灵活性、多样化与自动化等)等方面均在世界上领先。人们常说,美国往往不是这些事物的发明人,但它却是这些事物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者和提高者。大型的建筑企业与建筑师联合事务所的出现是战后美国的一个特色,这些组织拥有数百甚至上千的工作人员。它们的业务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电气与机械等全套过程。其中有些还同建筑材料企业、营造公司、房屋建设与经营者同属于一个经济垄断组织。它们经常独家包揽某一城市的主要建筑业务,并扩展到其他城市与国家。例如美国的SOM和DMJ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年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为3500万美元以上。它们在全国的主要城市分设机构,业务范围远及西德、意大利诸国,甚至还遍及中东、南亚、东南亚国家。它们的设计方向常在国内与国外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一些房屋建设与经营者和那些同建筑材料、设备、机械或运输工业有关的大公司、大企业,为了使建筑成为自己产品的广告或市场,也常常不惜巨资通过设计竞赛或提供研究基金来左右建筑设计的方向。这种活动及其内含的企图在美国比在其他国家更为突出。 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个主要方面。城市商业中心土地的越来越昂贵和人们常把房屋的规模与质量作为业主财富与威信的象征,促使许多业主和房屋建设与经营者经常不惜把一些质量仍然很好的房屋推倒重来。如纽约的利华大厦,西格拉姆大厦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起来的。它们大多为钢框架幕墙结构,其预制装配程度可达60%以上。由于建筑是封闭的,因此全部采用人工空调和采光系统。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向新型结构的超高层发展。结构上的改革,主要是加强外圈的抗风与抗震性能,采用了筒体结构,使高层建筑在1968年达到100层,高373m(芝加哥的约翰•汉考克大厦),1973年达到110层,高411m(纽约世界贸易中心),1974年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也是110层,但高443m,曾长期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同时,美国还拥有1976年建成的,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水塔广场大厦,它是76层,高260m。而这个突破是同高强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分不开的。

图书封面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西方建筑史,是这一书的第四版,也是现行我国大学本科建筑系西建史的通用教材,著者主编也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刘先觉教授改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罗小未,中国现代健在的著名女建筑师,学者.住为一名本科在读的建筑学学生,我本来是没有资格来品评这样一本在学界内“定义”级的著作,但为纪念我一个人的大学生活,和生活内的一些点滴,只是想找这样的一个水面来倒影点什么。一个学习建筑学的人,应该怎样学习,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建筑师是天生的,建筑学是不能教授的。甚至就在前一段时间我还看到了一本叫做《开始设计》的书来解释相关的问题,但就在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终于听到了这样的提法,也是我相信比较合适一种回答,建筑设计本身没法去学习,只有通过建筑史的学习,才能提高设计。这当然是一家之言,甚至有定义上的曲解,但不能否定这句话,它有一定的意义。又回到了设计的开始,是否学习建筑学的人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因为学建筑学的会考虑我在设计一座什么建筑。这简直是可怕的,我一直这么认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你把你纳入了《世界建筑史》,这不是什么可荣幸的,因为只有当这部书写到世界大百科全书的那样的字数时,才有可能见到你——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说着又跑题了,但这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什么,建筑史是什么,西方建筑史对于你我学习建筑设计的人意味着什么。那么好了,说些有意义的。建筑是直接的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的前辈的一切,这些东西才是设计的元素,可是悖论又会向上面一样显现出来,如果历史是可以大量模仿,那又能怎样向前呢?==========================================================今天是2016年11月16日,转眼过去了快十年,一大早看到豆瓣的提醒,九年前写的这个东西又有人回复了,自己又重读了下当年写下的文字,现在看来还能回忆起那时的所思所想,索性也再今天补充些这将近十年来自己不断变化的对于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些思考。其实当年的那段文字并没有写完,甚至只是个开头,中国人的西方建筑史,我当时想说的正是最后的一段话,就是我们用自己的历史笔法写人家的历史,而且是二手历史。也就是说,中国人有着几千年的史学传统,这当然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这与西方的史学治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不多去赘述了,所以我们写出来的西方的建筑史并不是西方建筑所在土壤中人们的固有印象;二手建筑史其实是我们的西方建筑史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西方同时代建筑史学者和评论家,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田野调查和史料搜集,明眼人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前文写作于2007年初,那时我还在上大四,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一个实际会建成的建筑设计项目,那时的课程作业专注于把图画的更加漂亮,潜意识里认定,画出来漂亮的图纸就是我所设计的作品,当然这将近十年来,这种看法已经慢慢的转变成只关注我所设计的建筑它时间落成的样子,那才是我的作品。九年来,我经历了大学本科毕业,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到现在已经参与实际建设项目的设计五年多的时间,其实从硕士阶段的实践项目算起有快八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讲并不算长,甚至还很难算作入门,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似乎并没有淡忘当年对于建筑史学科的重视,这与我当年所猜测的不同,那时认为自己可能一旦毕业,就不会再去思考这些,这些年虽然没有对具体的西方建筑史有更系统的学习,但是随着实际的建筑项目的进行,随着我本人对于中西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建筑史的认知自认为有了很大精进。历史是有人书写的,并且它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期或者早于建筑学的出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学科传统和大学者。但据我所知,中国建筑史学者大多是建筑设计学科出身,在历史学的领域内基本没人有“童子功”。这个事实说明,我们的西方建筑史思维,既不是西方学者式的第一手资料加对于历史人脉的推演,也不是中国历史学统的本土视角。现在还不好下结论这件事的好与坏,就像我们建筑师也在用着西方进来的建筑技术和思维方式设计着所谓的中式建筑,但恐怕很难直接下一个很好的结论。学科的本源先谈到这里,下面来说说建筑史学科的教学,由于建筑史属于一项专项的历史,它的各个阶段依附于人类大的历史学科的各个阶段。比如,通史中定义了史前,两河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当代;西方建筑史的写作也还是按照这个脉络向下书写,但是,我们的学生大多在那个年龄里,并没有这些历史阶段地理人文的认识,那么建筑史的讲解几乎是对牛弹琴,学生云里雾里,老师自恋影残,当然有些老师自己也还搞不清楚通史的脉络。这其实是建筑史教学的一大通病,但好像一直没人重视。说中国学者建筑史治学,没有中西史学治学基本常识的建筑设计出身的学者们,大多局限于自己中学可怜的历史学常识,甚至一直把高考历史试卷答题的一二三的方式放在今天的建筑史治学写作中。这种第一是因为什么,第二是因为什么,什么是导火索,什么是整个事件的高潮的行文方式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国史书和西方历史著作的行文中过……多说无益。建筑史的学习,今天我把它看做是区分建筑科班出身和跨行来玩票人的主要区别,科班出身的建筑师由于经历过系统的建筑史学习,对于建筑设计有着天然的情怀和理想意识,哪怕那些已经不再一线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也还对建筑设计心存敬畏,任何时代的建筑师都应该是一个心存理想和敬畏的人,即使我本人在从事实际建筑设计工作中都大多做着蝇营狗苟的建筑,但是,心存敬畏,还是要敬畏的。好了,先到这里,又没能具体的写些具体的建筑史的针对性的文字,只是抱怨的一段,看差不多几年以后是不是还有今天的缘分再看到这篇2007年的文字,再往下续写写什么吧。
  •     花了两个月不止吧终于看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了,书里从17C一直写到了20C60年代,真可谓是教科书啊,内容十分庞大,以至于我有一半是没认真看的,不过到真实齐全,不过也就止步于齐全,主要能理顺关于建筑史的大方向吧,如果要想深究则需要再看其他书了。看这本书。。。。累死我了
  •     对这本书的评价,规划很多,还有虽然前言说明了书中的人名是依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中的译名,但是还是有点不怎么让人接受。内容帮我补充了历史知识,哈。后面章节中有点乱,文段段落意思不清晰,觉得这本书知识很多,作者很牛,好多建筑师都有分析讲解,如果作为教材,有个非常大的欠缺的地方就是个人主义很强,从字里行间中明显的能看的出。不过,到是对建筑史及建筑师了解不少。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废话版,尤其对于考试来说,看到就一种想撕书的冲动
  •     美术、电影、音乐、植物、建筑、设计、景观、城市皆为互相融通,精彩驳杂受益匪浅。
  •     其实吧,教科书这种东西,真心不是人看的。。。。
  •     罗小未的图说外国建筑史相当棒,这本教材一样出色,学习和考试必备
  •     具有系统的知识框架 详述主要的时期的建筑 内容主次分明 适合广大的建筑爱好者与刚入门的建筑研究者
  •     是给全班买的教材,像这种书去书店买又不划算有麻烦,还是当当方便多了
  •     前后章节多处同一人名的译法不统一
  •     这个系列教材都比较靠谱。
  •     吐槽,继续吐槽
  •     1979年版。好书,不仅仅是建筑史。我的启蒙书。
  •     可怕的政治
  •     结合历史讲建筑,很好的书
  •     作者对现代建筑四大师有一种很执拗的挑剔,只有讲到阿尔托的人性化建筑时才显得平和,这种偏见和挑剔是很可笑的。20世纪这个风云变换的世纪在这本书里显得像一群人的胡闹,实在很难琢磨作者的想法。
  •     内容不错 适合经常拿来翻一翻
  •     很出名的一个版本,配合罗小未的《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应该更方便
  •     建筑史最好不要渗入编者自己的主观情感
  •     7月底读完了,内容很好很强大,也可以补充历史和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那么多名人就算再用一本书也讲不完。。
  •     本书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     同外建史
  •     这本书是老师要求买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的课本,很好的一本。
  •     这是我们专业上课要用的教材,还未仔细的读过这本书,希望是一本值得买的书。。。。
  •     一天看一章,六天看完。一气呵成,相对综合并且客观,结合城市发展又有独立介绍,相对其他教科书来说比较整体。
  •     包装好,是正品。因为要自学所以买了这本教材,内容肯定是官方的,切中要点的,要好好研读!
  •     讲述得太粗糙
  •     这本书对建筑专业很有帮助
  •     内容不错。专业需要用到的书 很有用
  •     教科书。
  •     很不错的书 对于了解建筑是一个很不错的补充
  •     因为要学就学建筑,所以买了这个书,内容很好,是正品,质量很棒
  •     很久以来,就想买这类书,作为工作的参考。这本书应该说相当不错吧!
  •     第二遍感触更深了 作者观点比彭一刚更前卫和当代 观点中肯
  •     里面的翻译太受不了了,和现在约定俗成的都不同。
  •     懂得历史的人才能更懂设计
  •     卧槽大后天考试了
  •     建筑启蒙书籍 一些经典案例
  •     重点不突出,泛泛而谈
  •     看不进去又得看的书,说实话 这封面我最讨厌。。里头的也是 老师乱七八糟没有条理的讲 完全。。你懂得
  •     建筑学教材,经典好书
  •     很好的专业书,一直在当当买书,非常信赖当当。
  •     这本书是和外国建筑史一起买的,两本书都不错呀
  •     三本建筑史中对现在影响最大的书!
  •     不太喜欢这一版,编目得非常混杂,个人的感觉是老师对于现代当代的建筑流派也没怎么搞清楚就和稀泥全搅一块儿出书了
  •     客观
  •     外国的建筑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我很喜欢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初学者来阅读
  •     经典教材了,我想也不用我多说了,内容值得看那是一定的,谢谢当当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非常方便购买图书,质量也从不担心的。
  •     外国建造史....嗯~ o(* ̄▽ ̄*)o 纸张质量不错...还没开始看...
  •     教材
  •     建筑与艺术的其他枝干一样,与物理之类的自然科学也一样,到了近现代,忽而与历史决裂了。
  •     好读,读完就可以去读别的了
  •     建筑学教材。不解释。
  •     同济大学罗小未教授编著的教材,是建筑专业的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外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对同学们认识建筑的发展和设计很有帮助
  •     很棒的书
  •     现代建筑的来弄去脉都比较清楚
  •     那个阿尔多罗西的作品简直丑哭了。。。
  •     是教材使用!
  •     给全班买的教材,买了20多本,一大箱子运来的,具体有没有个别破损的我也没仔细看,不过倒是没人反馈给我不好,总之是比较满意啦
  •     比较系统的论述了近现代外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
  •     网上购买能便宜一点,教材就这样了
  •     带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本教材。。
  •     官方认证的现代建筑
  •     上课用的教材,讲的蛮好的
  •     听他们说,这个主编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近现代史,是我们专业考研必备书,所以就买了,当当很好很强大
  •     同济大学的罗小未老师是我国建筑学的名师了,这本书同历史图说一样是经典教材。
  •     大学教科书 建议配套外国史阅读 = =
  •     历史永远是经典呀 现代永远在创新
  •     当时就霸气了,我居然还读了两遍
  •     内容详细,学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必选教材
  •     质量也好,对了解更多的建筑知识有很大帮助
  •     教材 速度快才是王道
  •     是正版,一起买了很多教材,专业课要看
  •     出去玩之前抓紧看完的,第三世界国家那节还是很有惊喜的。
  •     无力吐槽
  •     考研用书.....
  •     好书。正儿八经教科书。下学期学建筑,先看看,很详细。
  •     估计是学建筑的必备 相关专业看看也马马虎虎看懂吧
  •     如果用1982年的标准要求,这本书是五星;现在的标准,三星,主要还是图片不够,脉络理得不全对(比如基本没有提路斯、奥德这些人,提到的人讲得也不够细致),部分章节流水账。不过最大的问题依然是,为什么35年了还没写出一本能替代此教材的书来?
  •     Before 19s写得赞太多。
  •     好教材,但是这本书印刷和质量不咋地,怀疑!
  •     学的时候感觉行文不太一致,现在才明白
  •     比较详细介绍了近现代建筑思潮
  •     写得真尼玛好!个屁! 各种语病!!读的累死我了
  •     本来想给三星的,但是转念一想总要比前面一本好吧,所以加一星。近现代建筑史开始极尽多元化,所以在建筑史这方面的讲述难度无比巨大,而且尴尬的是,这本书里也出现了很多同一个英文词在不同地方译作两样的问题,太糟糕了。另外这样比较大开的书就不应该只有一栏,这样看书很费力很难过的好不好!!
  •     课本。。。
  •     近现代建筑史总是读得稀里糊涂的
  •     很少的教材
  •     很好的教材,学建筑必备,当当价格很给力
  •     几个学校合编的貌合神离显现的淋漓尽致
  •     建筑史之二
  •     不是简单的教材,值得一辈子精读
  •     朋友推荐的高校教材~~很不错,学建筑的必读!
  •     可以大致了解西方建筑的发展过程
  •     教科书,当然读过好几遍了。。。
  •     艺术形式的产生愿意社会需求、技术水平以及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建筑设计应当兼顾功能和人的审美需求,这是根本原则,像密斯一样为简而简、像高技派建筑师为新技术而追求高术、构建外露,是本末倒置的。语言是人为定义的,同一个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会不断变化,建筑艺术形式同样如此,所以任何继承原始建筑形式的设计都变得没有意义,跟哲学的解构主义一样。从古典到工业化再到追求高度、规模、新材料、高技术等设计潮流,直到最后发展演变成无符号的极简主义,这是建筑设计思潮的回归。人类社会是有这个规律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现在处于追求建筑的标志性、新奇性阶段,是必然的,将来也必然像欧美国家一样最终回归理性。就像柯布西耶所说“一个人越有修养,装饰就越少”,一个人越有钱,就越朴素一个道理。人类终究会回到最初的本真
  •     教材啊,还没学呢~不过发货送货都很快~
  •     好书,不过图片是黑白的,看着不舒服
  •     建筑思潮的部分很好看呐~
  •     教材 老师推荐的,很好,,考试必备
  •     书很好,很正版,非常适合学生读
  •     外建史教材不二选择
  •     简单又不简单的历史,记录建筑的历史和历史的建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