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拓展读物 > 荒原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40217952
作者:T·S艾略特
页数:241 页页

作者简介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T.S.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书籍目录

译  序普鲁弗洛克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位女士的画像前奏曲多风之夜狂想曲窗前的早晨波士顿晚报海伦姑妈南茜表妹阿波利纳克斯先生歇斯底里谈情说爱的一席话哀伤的少女诗  篇小老头带着旅游指南的伯班克与叨着雪茄的布莱斯坦笔直的斯威尼一只宜煮熟吃的鸡蛋社  长一个胡乱的混合体蜜  月河  马在餐馆里不朽的低语艾略特先生的星期日早礼拜夜莺歌声中的斯威尼荒  原死者葬仪对  弈火  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荒原》浅说空心人圣灰星期三埃里厄尔诗篇东方博士之旅献给西面的歌小小的灵魂玛丽娜圣诞树的培植未完篇内心矛盾的斯威尼科里奥兰小  诗我上次见到的泪眼风在四点钟刮起五指操风  景赠一老者露天历史剧《岩石》合唱词选四首四重奏烧毁了的诺顿东科克尔村干燥的塞尔维吉斯小吉丁《四首四重奏》简介偶  作保卫不列颠群岛战争诗注解致死于非洲的印第安人致沃尔特·德拉马尔题献我的妻子附录一: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及受奖辞附录二:生平及创作年表译后记

编辑推荐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T.S.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前言

即使在本世纪审视T.S.艾略特(Thomas Steams Eliot,1888—1965),他仍然不失其大家风范。但是与T.S.艾略特同时代的留在美国国内创造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派的诗人们特别厌恶T.S.艾略特这一类留居欧洲大陆而向美国诗坛散布欧洲文风的作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众所周知的W.C.威廉斯了。他勇敢地抨击T.S.艾略特的言论常被引用来论证美国现代派两条不同的诗歌创作路线的差异性。无可否认,在地道的美国人的心目中,T.S.艾略特实在是“崇英媚欧”,一九二七年入了英国籍,他珍视一九四八年荣获的英国皇家勋章胜于同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最后他的骨灰,根据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的远祖祖茔的所在地东科克尔(他的《四首四重奏》之一的《东科克尔村》标题的由来)萨默塞特村,能不说他是实足的英国佬吗?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T.S.艾略特是在美国长大的,他的气质是美国人的气质,他的诗歌里流露的感情是美国人的感情。一九八八年,为纪念T.S.艾略特诞辰一百周年,英国传记作家文登在这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以《游子、诗人和圣徒》为题的一文中指出:“事实上,在放弃美国籍之后,他同美国的关系变得更密切。他开始在诗中使用更多的美国背景,同时也频繁地返回美国。”A.沃尔顿•利茨也说:“T.S.艾略特知道他‘处处是异客’(指在英国——笔者),如同他曾经讲过的亨利•詹姆斯一样;而且正如他相信的那样,只有美国人才能真正欣赏詹姆斯,因此,如果谁不了解他对美国景观和美国过去的深切依恋——他后期的许多佳作特别是《四首四重奏》想像的源泉,那么他就不能算真正了解他。”在谈到旅居欧洲的美国作家是不是还保留美国人特性(Americanness)时,庞德在一九二O年与W.C.威廉斯进行争辩,说W.C.威廉斯不过是适应美国环境的新到达的“外来户”(指他的祖先移民到美国新大陆——笔者),而他庞德与T.S.艾略特却严重地染上了“美国病毒”,甚至T.S.艾略特被染的“美国病毒”更严重,以致他们日日夜夜必须对付这个病毒。实际上英美文学家到对方国家进行创作活动并且定居下来是常有的事,由于有着众所周知的历史文化渊源,对英美两国人民来说很自然。T.S.艾略特和w.H.奥登只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有趣的是,现在的英国或美国的文学史或文选没有不把他们当作自己国家的名作家包括在里面,而且读者也不会就他们的国籍进行深究。也许是模糊数学影响了现代人的头脑。不管W.C.威廉斯喜欢不喜欢T.S.艾略特,后者对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对现代派诗歌审美标准的确立,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这一点,W.C.威廉斯在任何场合上都不得不承认。另一个敢于抵制T.S.艾略特诗风的已故著名诗人雷克斯罗思也不得不承认T.S.艾略特对美国诗歌的深远影响,他说:“西方诗人大部分学着写作,年复一年,小心翼翼地摆脱他的影响、他的格律、他阅读的材料。”他认为,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作家中最难回避的诗人。T.S.艾略特在创作生涯初期奔赴伦敦的缘故和庞德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化氛围“稀薄”,而且很土(Provinciality),不利于他们的发展。T.S.艾略特生于圣路易斯,双亲是新英格兰人,父亲从商,母亲爱好写诗,祖父离开哈佛神学院后,在圣路易斯创立唯一神教教会,并且创办华盛顿大学。在少年时代,T.S.艾略特在暑期常随父母从圣路易斯到麻省海边度假。美国中西部的密西西比河和新英格兰的大海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给他后来的创作带来不少影响。一九O六年在哈佛大学学习,一九O九年得文学学士,一九一O年获硕士学位,受哲学家乔治‘桑塔雅那和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1865—1933)的影响。他在大学期间攻读哲学、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和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歌以及伊利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世时代的戏剧。他的兴趣广泛,甚至学习梵文和巴利语言,对印度宗教有浓厚兴趣。他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学习哲学和文学,柏格森哲学、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拉弗格的诗歌均对他有影响。他一九O九至一九一O年发表在哈佛文学杂志《哈佛倡导者》的早期诗歌,有着拉弗格诗风影响的明显痕迹。他很赞赏的多恩对他的影响尤深,多恩的那种接近口语、富于机智和戏剧性、描写心理深刻、比喻奇特的玄学派诗歌对T.S.艾略特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而T.S.艾略特后来对多恩及其他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高度评价和大力倡导,使这批在十八世纪受到冷落的诗人,在二十世纪却流行起来,影响了一批有名的现代派诗人。他早年对哲学有兴趣,靠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准备有关布雷德利(F.H.Bradley,1846—1924)的哲学博士论文,一九一六年完成,因战事阻碍未回哈佛大学受博士衔。一九一四年他定居英国,在那里教书,当银行职员,为报刊写诗写评论,担任杂志《自我中心者》(The Egoist)助理编辑,《标准》(The Criterion)主编,最后主持英国著名的“费柏与费柏出版社”(Fabet & Faber)工作。他早期常得到朋友们帮助,其中庞德和美国财主约翰•奎因(John Quin,1870—1924)对他尤其体贴。一九一五年与英国女子维维安•黑-伍德小姐结成伉俪。维维安天性聪颖,对丈夫的诗歌有很好的理解,后因多病,尤其是她的精神狂躁症,常使T.S.艾略特陷于困境,他们不得不于一九三二年分居,一九四七年维维安去世。一九五七年诗人续娶瓦莱莉•弗莱彻,婚后幸福。这位后妻在T.S.艾略特死后整理出版了他失而复得的《荒原》手稿及其他论著。他于一九二七年入英国籍后加入英国天主教。尽管他后来觉得把自己说成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未免过分,但他整个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剧本还是评论,基本上符合他的自画像。

内容概要

作者:(英)艾略特 译者:赵萝蕤 张子清 等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荒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我想没有人比荒原人更热烈地期待着死亡吧,这是我们从《荒原》一诗的前言中便可看出的。“古米的西比儿说‘我要死’”,痛恨着没有青春与健康的永生,如同追逐死亡的荒原人。在这首后象征主义代表作家T.S.艾略特的代表作中,处处弥漫着阴郁与死沉的灰色调,似乎对死亡有着异乎寻常的情结。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死与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二元对立体,人们向来贪生恶死,对于死存在着深深的恐惧。荒原人却超乎寻常的恶生恋死,亦背弃了基督教“为主而活,为主而死”,主将使为他舍命的人“复活并且永生”的信仰。也如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那些愚蠢怕死的人只是由于怀着“对地域的恐惧而愿意活着”,因而他们“虽然活着”却从来“感觉不到生活的愉快”,“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他们过的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生活,至少不是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 。事实上,“惧怕死亡、企图逃避死亡的荒原人之所以是在追逐死亡,首先就在于这他们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生活” ,这也是荒原人有着强烈死亡愿望的原因。一、《荒原》死亡情结的成因纵观全诗,荒原人生活在百无聊赖的精神荒漠中,过着荒唐无聊的日子,溺于情欲之海、历经战争伤害、丧失宗教信仰,内心一片荒芜,生存陷入无边困境。这样的生活没有目标与希望,没有光亮与明天,没有温情与依靠,仅有的过程也只剩麻木与萧条,空洞与寒冷,人们像活死人一样。当生活不能带给人们热情与快乐,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却又由于本能对于死的畏惧,逃避死亡的方式因此无可避免的是对死亡充满着渴望的追逐。对于死亡情结的成因,基于文本,有三个方面的表述: (一)爱情失落,情欲吞没了纯洁看到荒原人放纵的情欲时,我总是把他们不自觉的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欲念之火,又是一切的罪恶之源。他们都是因为太留恋过记忆中太过于美好的爱情,因而无法接受改变之后的现在及未知的未来,走上了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上未成年少女,而荒原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当情欲吞没了纯洁,欲望变成一场无名烈火,焚烧的不仅是爱情,而且是生活。殊途同归,无论是《洛丽塔》还是《荒原》,丧失了原本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之后,唯有死,才是最好的结局。所以我们看到《荒原》里的“ 风信子女郎”说着“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亦或是在卧室里的贵妇人自言自语着“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你的脑子里竟没有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似乎除了放纵情欲便是无所事事。女打字员在与人幽会后想的却是“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又或者是“春天里,把薛维尼送到博尔特太太那里。”有了妓女与顾客之间的描写。更甚至于小酒馆里的交谈,“丽儿的丈夫退伍的时候……小乔治差点送了她的命……不要孩子你干吗结婚?”这样丈夫入伍,妻子偷情的事情。以及总是打胎不繁衍下一代的过度情欲,这一点也正切合了《从祭仪道神话》中的“圣杯传说”:渔王失去了性能力,因而在他的国土上,子民不能生育,牲畜不能繁殖,大地久旱荒芜,只有等待武士寻回圣杯才能挽救这一切。在宗教中,性爱总是与繁衍下一代联系在一起。但荒原人的性行为只是单纯的不计后果的纵欲,因此脱离了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爱情丧失之后,性欲是男女之间的疏离对弈:貌合神离的性伴侣、与繁衍后代无关的情欲泛滥、混乱的性关系。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荒原人,欲念之火即是罪恶之源。那些过度放纵的情欲,混乱的性关系,便是社会腐败、道德伦理崩溃的表现。庸俗而无趣的人生——从上流社会到底层人民无一幸免。人们成了头颅里塞满稻草的空心人,世界似乎要宣告终结。此外,我们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艾略特几乎把女性和淫荡划上了等号,诗中所出现的情欲对象和主体基本上都是女性。对于在《荒原》一诗中出现的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援用现在性爱描写中流行的“攻”与“受” 的说法,那么克莉奥佩特拉、维纳斯、狄多等则属于主动而蛮横霸道的“强攻”;而楚楚可怜的柔弱者奥菲利亚、翡绿眉拉则属于让人想要侵犯的“小受”。女人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强迫,在荒原中似乎都成了女人本身的错。也许正应了维纳斯的诅咒,《荒原》中的爱情失落不外乎有四种结局:麻木、背叛、疯癫、死亡。(二)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与摧残在这场不光彩的战局中,荒原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在“并无实体的城”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留下残缺不全的躯体,血腥而沉闷。可是“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让“狗熊星走远”免得它用“爪子”把尸首挖出来。种在花园里等待发芽的尸体,吃尸体的狗熊星,这些话语构建了一个以尸体和死亡为中心的世界。我们阅读起来感受到人们的内心历经战争之后满是阴影,所见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软弱无能的荒原人在死亡情结的反照下,死亡已经渗透在生命的全过程。比起单纯的死亡恐惧,人们内心更出现了一种饱经战争摧残,生不如死的焦虑。对于同样可以看作描写历经一战灾难后人们的生活,不得不提到杜拉斯的《广岛之恋》里所描写的“暂时的幸存者以耐心、无辜和明显的温顺,顺从了如此不公正的命运” 。唯一不同的是《广岛之恋》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结束后爱情复苏,人们生活重建的希望,而《荒原》中却一再的描绘战争和死亡给人们带来的绝望和阴霾,满是没有出路的迷惘。残酷的现实湮灭了荒原人的爱情与信仰,战争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与痛苦,或许还有恐惧和仇恨,直至在痛苦中麻木的绝望。树木枯死,人们成群结队的送葬。象征生命之源的泰晤士河上抛满了垃圾,荒原人破碎的灵魂,像一堆破碎的石灰,散落在荒原的枯草里。白天看起来像黑夜,处处是冷风、白骨、老鼠、在死水中垂钓的麻木人儿,就连他所想到的也不过是关于兄弟和父亲的死亡。这个世界不符合荒原人的梦想,但它从来没以任何人梦想的符合形式出现过。历经繁华与腐朽、温情与背叛、流血与杀戮,背负了太多苦难的人们变得什么也说不出,平和隐忍麻木的生活。  (三)丧失宗教信仰,灵魂得不到救赎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认为信教是让天主负担我们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销毁死亡,用雷霆般的声音呼喊我们回到他身边。人们历经社会动荡、道德败落,却没有得到现世的福报,像“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因此荒原人在绝望的生活中不再信仰宗教。丰子恺在《佛无灵》里说得对,一般信佛的人“吃一天素,是希望获得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成金钱。这些人从佛堂里散出来,说的统是果报:某人长年吃素,邻家都烧光了,他家毫无损失。某人念《金刚经》,强盗洗劫时独不抢他的。某人无子,信佛后一索得男。某人痔疮发,念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痔疮立刻断根。……此外没有一句真正关于佛法的话。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 《荒原》一诗中第三节“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主啊你就救拔/烧啊”出自佛陀的“火诫”。欲望之火让人利欲熏心,而圣火则能让人灵魂得到净化,有希望“浴火重生”之意,然而佛主并未降下让人们得以重生的圣火。就此看来,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在人们眼中都是无灵的。灵魂失去了归附的依属,死后上天堂,或是轮回的下辈子有好日子过都是虚无缥缈的。死去便是万事空,荒原人活在“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的荒原中又如何还愿意信仰宗教?生不如死,毫无信仰和希望的生活中,死便是荒原人最好的解脱。二、《荒原》死亡情结的深层表现“‘没找到那被绞死的人(即耶稣)。’怕水里的死亡。”于是我们在马丹梭梭屈里士患着重感冒,只会用太洛纸牌卜卦的女相士那里预知了荒原人的结局:死在水中。“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因为对于情欲、权利、财富的无尽欲望,而进入大海的漩涡,溺死在水中。于是诗人告诫人们“啊,你转着舵轮朝风的方向看”,不要再重蹈荒原人的覆辙。“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冬天使我们温暖”。荒原人的感官似乎出现了错乱,只因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本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春天,是记忆中耶稣被犹大背叛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季节,“记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滋长发芽的只能是痛苦的往事。原本寒冷的冬天,大雪覆盖和冰封了荒原的破败,雪若溶化成水又给缺水的荒原带来了生机,于是是让人内心温暖的象征。《火诫》中,帖瑞西士说道:“我,那曾在底比斯的墙下坐过的/又曾在最卑微的死人中走过的。”在希腊故事中,底比斯是因为俄狄浦斯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弑父娶母犯下滔天大罪而变成荒原的。这个故事向来被看作命运悲剧,无法更改、亦无法避免的劫难。这里也暗示了荒原人死在水中的结局将可能是命运悲剧。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主动迈向死亡的坟墓。诗中死亡情结的深层表现便在于:提出了重生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诗歌的第五节《雷霆的话》。“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死了,我们曾经是活着的现在也快要死了。”点明荒原之荒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再信仰宗教。“水”作为全诗中的关键意象有多重象征:一方面在“水里的死亡”,“小心死在水里”,它是情欲之海,苦难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也是过往美好的象征,“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若没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喝了”中,它是生命甘露的象征。耶稣死后的荒原没有“水”,于是成了人间地狱,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所以我们可以说,荒原”之荒的根本是水荒。然而天空中乌云密布,六道众生“在静默中拱着背蹲伏着”,等待着降雨——然而甘露始终未降,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惧怕和逃避死亡的情绪无限放大。诗中作者用了三个对应物:耶稣死后的荒原、十月革命使整个世界都成为“并无实体的城”以及寻找圣杯的英雄所经历的磨难来描绘荒原的景象。残酷的现实似乎和希望并存。因为雷霆的声音说着“舍己为人。同情。克制。”是荒原人得以拯救的唯一方法。这也是作者所宣扬的宗教救世的理念。可是“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对于早已认为上帝死了,内心充满欲望而又焦躁不安的荒原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就连上帝都不相信了的人,又如何会相信上帝的言论?长期以来溺于性欲、历经战争、丧失宗教信仰的荒原人听到所谓的拯救方法就如同只闻雷声不见下雨,只会变得越来越烦躁而绝望,因而更加不会相信宗教可以救世。此外,作者艾略特本人思想就有很大的矛盾和局限性,他所提出的拯救方法也被事实证明是不可行的。因此,因信教而重生基本上是一条绝路。三、作者的“死亡情结”及其对《荒原》的影响 艾略特在大学期间(1906年——1909年)对印度宗教兴趣浓厚,1927年又加入英国国籍,成为天主教徒。自身受到不同宗教的影响,因此有矛盾的一面。如同在《荒原》一诗中既出现了佛教中“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寓意,又有对于耶稣救世的期待。1926年,他说自己“在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还倾向于纯粹的“反犹太主义”,轻蔑民主,不喜欢不学无术的普通人。他认为要以宗教和教会为政治和文化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统治人民,力图用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文明,其社会理想就是宗教救世。革命和民主在他看来是多余的“第三人”,唯有宗教才能救世。此外,还有人认为《荒原》汇集了他从1914年到1921年的七年间所经历的许多噩梦中的感受。“他与妻子的种种不和所引起的痛苦、烦躁和一时的精神崩溃都在荒原里有所反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艾略特在本诗中对女人有明显的厌恶和欠缺公正的描写。从这两点而言,艾略特本人思想有他的局限性。因此虽然《荒原》写出了人们集体的生存困境,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但它最终未给人们带来得以解救的良方。“生不如死——渴望解脱——死亡预言——重生可能——命运悲剧”便构成了荒原人看似追逐死亡实则逃避的过程与结局。从作品的主体——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作品中处处流露的死亡情结归根结底是出自于作者自身思维倾向的影响。就我理解而言,艾略特本人的荒原意识、死亡情结出自以下三个方面:从文学创作生涯来看,艾略特本来是美国人,在1927年的时候加入了英国国籍。他在创作生涯的初期奔赴伦敦的缘故和庞德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化氛围“稀薄”,而且很土。那时的美国文坛在艾略特的眼中低沉阴暗,如同文化的荒原,个人的文学才能得不到认同与欣赏,这也就意味着他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在这样的荒原生活必然会苦闷而看不到出路,自然滋长了死亡愿望。从婚姻角度来看,艾略特与第一任妻子薇薇安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七年间相互折磨和伤害,薇薇安后来甚至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此外,艾略特曾被证实有同性恋倾向。这一段婚姻经历,让他对女性有了噩梦般的印象,更让他看到爱情的消散和痛苦婚姻中生不如死的自己。那时从柏拉图、黑格尔、弗洛伊德到列维伊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理性主义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女性被定义为非理性,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否定性,一个被阉割得不完整的男人。艾略特更是将这种思想发扬了。从艾略特的生活时代和背景来看,经历一战摧残的一代人,死亡印象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们。生存意义迷失,人们陷入空虚无聊的状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像机器一样变得冷漠而疏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物质和自我,而忽略了群体和沟通。暗地里的病孩子是垮掉的一代,麻木、虚妄、焦虑,生不如死的思想蔓延。当艾略特对整个世界的感受是一种毁灭感,那么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死亡意识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混乱的艾略特写了混乱的荒原,矛盾与纠结是无法避免的。他既让荒原人看清了荒原的末路,说有拯救的希望,却又告诉人们这是命运悲剧,无法避免死亡,这是一件何其残忍的事情。过往昌盛场面与今日荒原颓败景象的对比,更显绝望。诗人作为作品的创作者,自己所提出的宗教救世的观点亦是漏洞百出,荒原人又如何找得到出路?于是火的救赎改变不了荒原人死在水中的结局:浩瀚的欲望之海终将浇灭了圣火所带来的浴火重生的希望。于是宗教救世只是一种幻想,并不可能真的实现。诗人在作品中旁征博引了35个作家的56部作品和流行谣谚,让男女同身的帖瑞西士将互不相干的复杂情节和意象连接起来,并在注释中解释道:“帖瑞西士虽然只是个旁观者,而并非一个真正的‘人物’,却是诗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联络全篇。”死亡情结弥漫全篇,诗人把所有的男人归结为一个男人,把所有的女人看成是“只有一个女人”,人们变成“非个性化”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死亡情结也是社会通病。我们从只言片语的破碎情节中,结合注释想要来理解艾略特,甚至是理解任何一代人都有可能产生并且滋长的死亡情结。四、《荒原》死亡情结对读者的启示 荒原人病了,寄居在腐烂而狂乱的城市里,孤独而寂寞。欲望是原罪。总觉得别人是威胁,把自己锁在老鼠洞里,一个个地失去了器官。无法忘记那些死去的人,因为他们一直围聚在周围。荒原人痛哭起来,因为上帝死了。在暗夜里看不到光。恐吓、流血、阴影,第一千零一个信仰破灭。被梦想遗弃的荒原人爱上了死亡:唱一曲挽歌,躺下来,盖上白色床单,看心脏便成石头。阅读《荒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诗的开篇,西比儿说“我要死”便暗示了荒原人走向死亡的开始。丽尔等人在小酒馆里错乱而疯癫的道别,反复说着“请快些吧,时间到了”,就像在说着荒原人死亡期限的靠近。“明儿见。再见。”让人感觉到沮丧,如果还有明天,一切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活困境并没有得以改善。再见,再也不见便是最好。 “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个体的命运便意味着集体的未来。就如同女相士所预言的荒原人的结局:死在水中。曾经无比繁华而美好的泰晤士河变得肮脏而丑陋,到处是垃圾,就连人也不例外。林林总总,世间百态,生不如死的感觉是如此真实。却找不到解脱的出路,于是挣扎也显得毫无用处。绝望蔓延其中。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以为挣扎过就不会有遗憾。时光的广漠天地里,人类命运渺小如沧海一粟。空虚、寂寞、无聊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轻易感受得到。所谓生存困境,不只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更甚。当我们看到荒原人生不如死的痛苦,以为对于死亡热衷追逐就会有新生,却终究改变不了死亡和灭亡的宿命时,我们终于知道了:没有灵魂避难所。荒原人所走的这一条拯救无方的毁灭路,更激起了我们生的愿望和对出路的追寻。反思如何避免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有可能走上的这么一条毁灭路,变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所以,请更努力的生活,请告诉自己生命每一秒钟都有意义,请对每一个人微笑,请照顾和爱护你身边的人,请明白存在真正的幸福。请不要做荒原人。我想这才是《荒原》想让我们懂得的。
  •     众所周知荒原里引用了大量的典故。究竟为什么艾略特要使用这样大量堆砌典故的方法呢?在荒原中。艾略特对此作了一点自我介绍,他在第一章中就说荒原人的思想的特征是只知道一堆破碎的偶像(21行)他们无法对世界有个整体的了解。因此,为表达这种支离破碎的意识特征,就必须“用这些片段来支持我的残垣断壁(430行)”意思是说:用镶嵌画的方法来模仿现代人这种零乱芜杂的思想特征
  •     读得太过粗略,只因感受过于洪水猛兽所以无法伪装冷静。在等待诊断书和不断反复的病症之中与隔壁床衰弱的生命共度无月之夜的感受,就像被放逐到了无法呼吸的洪荒。不知深浅不知后续,没有理想的力量和坚持的勇气。这样的心情该如何是好,乐观不能淡定不能,因为不确定而生的恐惧真叫人毫无办法。无法理解那些人是怎样才能保持希望微笑地读下去,太假,太不诚心,不合时宜,不够绝望。那般如同海浪一样无法平静地延绵着起伏的不安,又想要掌控一些无能为力的感受——死亡本能的上泛,未知本能的觉醒,被搅乱的又何止是心跳呼吸血象指标。或许我不懂文学,不熟谙意象,我所知道的是血液里奔涌出来的直觉。就像读《复活》读《局外人》的时候反应是太过于震惊或者激动一样让人觉得虚伪,你对文学作品的情绪永远诚实地反映了你和它的缘分,你所拥有的成分,以及“你”是谁。我害怕死亡。在这个残酷的四月天,透过不透风的玻璃窗看见亚热带常绿植被日复一日越发兴盛的觉醒,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时差不再是规定好的一年四季之兴衰。本该是因为未知而无畏此刻却因未知而恐惧,一切和延续有关的东西都不敢去想,在没有选择的选择摆在你面前时,你才会明白原来活下去的人都是事后诸葛亮。你只是活下去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改变不了。管你此时心中有星辰大海,你不再恐惧,你就失去了力量。Oed’ und leer das meer.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万物欣欣向荣的时刻,你又在怎样的位置,做怎样的事。最冷的不是岁寒天,而是你什么都做不了。静静地什么都不做,那的确是一切,和你无关的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清抚慰我贫瘠的信仰!我的精神导师之一!
  •     看不懂
  •     可能因为读的是翻译版的缘故,有点不适应
  •     还好,有点轻!
  •     书的质量不错,翻译的不好,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这类书的内容都比较深,翻译有一定难度,燕山出版社的译本都不是很好
  •     书是本好书,但用典太多大概得有广泛深刻的知识背景的人才读的通吧,高中时候就买了这一本,直到现在研究生了还没看多少,略艰深啊对我…
  •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如此,干涩的无法欣赏的现代诗
  •     艾略特关注的是塑造个体的神话和传统。他的作品试图揭示的是一些深层影响,而这些影响是由某种集体无意识决定的。所有人都通过集体无意识共享同样的神话和精神智慧,而这些是超越时间的。 他的作品是用意象和瞬间感觉建构的,而不是思想。
  •     曾經模仿過寫詩。
  •     摸起来有手感。字间距也不错 内容就不多说了
  •     内心世界辽远无际的荒芜
  •     看外表还不错啦,没有什么大问题
  •     赵萝蕤翻译的版本,是公认翻译最好的版本。
  •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经典之作,而艾略特又是每一个真正喜欢诗歌的人不可不了解的诗人,这本书很有意义。
  •     不因为我的看不懂而减弱一点点的牛逼。
  •     我不是很喜欢艾略特啦 但是鉴于作者的文史地位 我也不好给更低的分
  •     四月
  •     大略翻了一下,不怎么看的懂
  •     应该要再耐心地看看《四首四重奏》
  •     价格便宜,印刷质量不错,而且还是厚厚一大本。性价比较高,满意。就是插画很糟糕,有还不如没有。
  •     书还没仔细看,印刷质量还不错,心不静,这本书是看不懂的
  •     除了古米的西比尔,这些曲折破碎的隐喻啊,西方神话传说啊,谁爱解读就解读吧,像这种大师都读不懂,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创作出来的著作,估计哪个学校考研题都不会涉及太多,没有稳定说法!嗯哼,到是读了博尔赫斯的《阿莱夫》,总觉得是影射《荒原》呢!
  •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     “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这么多年后,才第一次真正懂得。
  •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
  •     抄得手酸,抄了一遍。
  •     没看懂
  •     空心、干燥、人类的湿润都是腥味
  •     不知道好不好,纸质不错,是买给别人的。
  •     自己的英文其實不好,但是邊查邊讀原文,再回看這個版本,才真正體驗到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Robert Frost)。
  •     艾略特的诗论和诗都不错,不过他那股子文化传统守夜人的派头我还是吃不消。
  •     著名的四月
  •     这个译本的还可以,因为毕竟TS的东西不好找,而且也不好明白,对了解英美文学有一定帮助,不过要是写论文的话还是找原版读一读比较好
  •     得先看圣经和古希腊神话
  •     突然发现曾经同一时间买了好几本诗集。。。因为当初悼念哥哥的文总是出现: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这句话入的坑
  •     1948 当四月的天空忽然下了雪霜,就会想起信仰
  •     帮朋友买的 据说是很好的书
  •     保守派 对比
  •     发给我的不是这个封面包装的,不知道怎么回事。
  •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T.S.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     不错的一本书,经典
  •     我读了十多遍,看了好多论文,才算勉强懂一点。
  •     四月是残忍的季节,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艾略特几部经典《普鲁福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都已经读过。感觉注解太多,他的诗歌太多丰富的内涵了。
  •     我不懂就不瞎说了,但我知道真是便宜!7元,一个快餐都吃不上,何况200页的一本书?TS艾略特......
  •     查良铮、汤永宽、赵萝蕤三个译本都读了。查良铮原诗写的都翻了,另外两人都有漏,汤永宽干脆就不翻德语部分了。赵萝蕤某些地方比查良铮好,比如最后的梵语给翻了。屌炸天的注释:http://genius.com/Ts-eliot-the-waste-land-annotated/
  •     很经典,很有深度,值得一读……
  •     这跃动的欢乐,我应归功于你/它在我们醒着时拨动我们的官感/加速我们睡眠时恬静的节奏,和谐的呼吸。
  •     #修行是为了不再生还
  •     那一星是留给以后打的,因为还没全读懂
  •     非常推薦這本好看的書~
  •     为学校图书室添置的,是重要的课外读物
  •     当初读时不太懂
  •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里滋生丁香。
  •     字母越少的单词,含义越多。用词越少的诗,内容越丰。那是不是越简单的人生,越容易看破生死,越素淡的生活,越容易悟出真谛。我好像明白了冯唐的飞鸟集,因为语言就是有隔阂,个中滋味,需要原滋原味
  •     "I see crowds of people, walking round in a ring." Whereas, I can't help joining them.
  •     不要执着于去想有什么意义……
  •     我爱垮掉一代文学
  •     小王子给我读的书。他的本命。
  •     但丁、波德莱尔的影子,伟大而渊博。新潮奇特的形式与意象,但是内核是太过浓重的陈腐与宗教气。
  •     以前看过荒原的一点点,特别喜欢,所以才买了这本书。可是这本书那篇荒原和以前看过的翻译相比,喜欢不起来不好看……………………
  •     “由巴哈讲到将进酒,由光纤讲到于素秋”
  •     赵萝蕤的版本虽然知名,但是有些文法不太喜欢,意境没全出来。不过这么多年还是最喜欢她译的荒原第一节: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     金杯的故事,西方宗教一脉相承的神圣崇拜,你甚至能在达芬奇的密码里,找到荒原的影子。
  •     还不错 这版本的就是物美价廉
  •     所以就买了,这几天看了10来页,不错
  •     翻译的一塌糊涂
  •     很喜欢
  •     不打星了,感觉没有诗意。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     艾略特,难
  •     我想读的是“我们掉进了鼠路,那里,死人遗失了它的骸骨”。但我真正读到的译文是“我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的精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