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高职高专 > 中医诊断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35705624
作者:郭振球 编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医诊断学》包括诊法、辨法、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知识。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篇 诊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二章 望诊
……
第二篇 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六章 病因辨症
……
第三篇 诊病
第十一章 疾病的概念、命名及分类
第十二章 疾病的症状鉴别诊断
第四篇 病案
第十三章 医案
第十四章 病历
附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医诊断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会组织修订和审定的,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中医药学各专业(本科、专科)使用。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教育界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本科、专科)》,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第1版,1984年)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而编写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其中,诊法和辨证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疾病诊断及病案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历书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根据2000年6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主编会议”的精神,本教材采用“一书两纲”的形式,即一本本科水平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与本科、专科两套教学大纲配合使用。同时,遵照主编会议关于“理论够用为度,便于自学,重在实用”的要求,本教材保持原函授教材的基本构架不变,紧扣教学大纲,重在充实完善。为了适应成人教育教学的需要,便于学生的自学阅读及教师的辅导讲授,本教材在编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保持了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力求说理清楚,言简意明,通俗易懂;适当配合图表,互证其义,以巩固、加深.学员对教材的印象和理解。在每章之前对该章教学的“目的要求”和“自学时数”作了一般性安排。正文之后均附有“自学指导”,对本章的重点难点作了必要的阐述;列出复习思考题,以供学生自习和作业之用。

章节摘录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所以观察外部的表现,则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也就可以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丹溪心法》指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正如《灵枢·外揣》所说:“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停,响之应声,影之似形。”这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表面的现象推测内部的变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相似之处。  2.见微知著:微,指微细的、局部的现象;著,是明显的、整体的变化。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如《灵枢·五色》将人体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藩、蔽等部,把首面、膝足、脏腑、膺背等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通过审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的病变。又如《难经·一难》强调诊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不同脏腑的疾病变化。其他如耳为宗脉之所聚,耳郭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目之“五轮”亦可审察五脏六腑的病变等。故有学者提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做是脏腑的“缩影”,中医诊断原理中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  3.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是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这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都是相对的。中医诊法中的望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均是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是运用直观诊察和逻辑思维进行复杂的认识过程,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之外,临床诊断时还须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整体察病:是要求在诊病过程中,从整体上观察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的气血阴阳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等,任何疾病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图书封面


 中医诊断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学中医,很想学好如何诊断。
  •     正在学习中,感觉还行
  •     书不是不错的,内容跟上一版一点没变,换下封面,价格涨这么多。
  •     我还没看呢,书还没有看到,以后再看吧。
  •     这本书很好,适合自学中医的人阅读
  •     还行,挺实用的
  •     自学看下不错的,成教版,写的比较详细。
  •     很棒,已经被借用去看了,呵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