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108016331
作者:陈志华
页数:348页

作者简介

作者在这本《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中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绍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欧洲,下篇主要写亚洲和上非洲的古代埃及。这不是一本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书籍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讲公民的胜利
第二讲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第三讲面包和马戏
第四讲拱券革命
第五讲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六讲无情世界的感情
第七讲文明地域扩大
第八讲新时代的曙光
第九讲畸形的珍珠
第十讲市民的客厅
第十一讲“伟大的风格”
第十二讲摇摆与妥协
第十三讲自由・平等・博爱
第十四讲古典与浪漫
第十五讲方生未死之际
下篇
第十六讲从自然神崇拜到皇帝崇拜
第十七讲四达之地
第十八讲宗教的象征
第十九讲敬慎者的家园
第二十讲敢于输入也勇于创造
后记

内容概要

陈志华,1929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
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另还写有一本杂文集《北窗集》。
陈志华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至今已出版《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婺源乡土建筑》等四本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人之处都有建筑 / 凯文  正如陈志华先生自己所说的,写建筑,难得是“深刻地写出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他对国内建筑著作的批评——“建筑史的著作太干瘪”,“文化史的著作太空疏”——实在是说中了要害。《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使我感到盼望已久的这种读物终于出世了。  传统的建筑史读物,一般都要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然后希腊,罗马……一路讲下去。但是,“二十讲”却突破了这一传统,一开场就谈古希腊建筑,因为“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直到中国”。然后,作者随手举了一个例子:近年中国建筑中兴起了一股所谓“欧陆风”,如果追究起来,其基本元素实际来源于古希腊。这样,他一下就把遥远的异国古代建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破除了古典建筑似乎高不可及的幻影,而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味。像这样注意引发读者兴趣,为读者的阅读乐趣着想的作法,在中国的艺术著作中实在是太少了。其实,在国外,有大量的艺术普及读物,其目的都不在学术,而纯粹是为读者服务,因而都要想各种办法去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培养艺术修养。陈先生在这方面,是对国内同仁做了表率。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发读者的兴趣,并不意味着一本书就内容肤浅。恰恰相反,《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是把建筑的变迁与人事兴衰结合在一起,让建筑在人文的背景上熠熠生辉,这就非一定的功力底蕴而难为。正如陈先生在全书启卷时所说:“有人之处都有建筑。”而什么样的人,当然也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建筑。比如,中国这些年来修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广场,可是鲜有成功之作,毛病出在哪里呢?读了《市民的客厅》一章,我们当有恍然洞悟之感。原来,广场应该是城市居民们消磨时光,交往,开展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作者用文学化的语言讲述了欧洲广场的景象,人们不妨都读一读,然后想一想,我们的哪一座广场,真的是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目的而建设的?书中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广场都是民众公共生活发达的结果,换句话说,其前提是城市居民拥有一定的民主和平等,有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力和能力。这,就已远远超出狭义的“建筑”概念,而涉及到更为深刻和广博的人文景观了。真是有什么样的建筑,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这本书字里行间,实际上一直都在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向读者发问:我们究竟希望什么样的生活?  作者的用意正在于此,他要通过这本书,在读者中建立这样的概念:建筑不仅仅是房子,相反,它是文化的凝结,渗透着人的梦想、灵性和尊严。他更要驱除建筑史与我们普通人无关的误解,让我们知道,建筑规定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人想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就应该学会决定自己的建筑,而其前提,当然是要懂得建筑。最可贵的是,陈先生在讲述这一切时,避免了历来同类著作流于空洞的缺点,以生动的笔法,大量的细节,让我们感性地体验人性在建筑中的律动。对我来说,书中讲述的各种逸事,不唯新奇有趣,亦且极具启发之意;而频繁引述的伟人、文学家、艺术家及建筑家的隽语、诗句、论断,或以其机锋,或以其雄辩,或以其文辞优美,每每令人陶醉和感动。就是作者自己简洁的一两句品藻,也往往犀利而富洞见,因此,读他的书,是一种真正的陶冶。  中国人常爱说:鉴古而知往。今天,无论从哪个层面上,中国人都正在经历着自我重塑的过程,这句话应该特别有意义。如果我们这里也像欧美那样,随时有数十上百种的建筑普及读物供人选择,如果我们大家都对世界建筑有起码的修养,那么,我们或许就能够看出近年所谓这“风”那“风”都是怎样荒谬的误导,就能够具备鉴别和选择建筑的能力,从而选择我们的生活。

章节摘录

  公民的胜利  古代希腊并不是欧洲文明惟一的发源地,但是,要说说欧洲文明不得不从古希腊文明说起,因为它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又深又远,而已至今不衰。古代希腊也不是欧洲建筑惟一的发源地,但是,要说说欧洲建筑,也不得不从古希腊建筑说起,因为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直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中兴起不大不小的一股风,叫“欧陆风”,这欧陆风的基本语素,是两套“柱式”,就是爱奥尼柱式和多立克柱式。柱式,指的是石质梁柱结构各元件和他们的组合的特定做法,从细部直到整体。他们不但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比例权衡,而且决定了它的风格。这柱式就产生于古希腊,是古希腊建筑留给全世界的最重要的遗产。  18世纪德国的艺术史家文克尔曼(J.J.Winckelmann,1717-1768)在1755年发表的论文《论摹仿希腊绘画和雕刻》里说,“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就典型地体现在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的建筑里。爱奥尼式更多一点女性的柔和华贵,多立克式则更多一点男性的雄健庄严。这两种建筑风格最成熟、最完美的代表是雅典的卫城建筑群。  卫城在雅典的中心,它建在一座石灰岩的小山上。小山是孤立的,最高点海拔156.2米,比四周平地高出大约70-80米。它四周陡峭,顶部经过一些人工修筑,形成一个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30米的台地,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只有西端有不宽的一个斜坡可以上山。公元前1400-前1200年间,古希腊史上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本土上有许多聚落,据险峻的山同而建,还造了厚厚的城墙,雅典是其中之一。防卫坚固的山冈叫卫城,上面住着氏族的首领、贵族和一部分居民。其余的居民住在山脚下,遇到战争便躲进卫城。大约在迈锡尼文明时期结束之后,雅典卫城上的首领和贵族府邸就搬走了,造起了一座祭祀保护神雅典娜的庙,雅典便是因她而得名的。庙的周围还有些敬拜其他神、半神、英雄、“城邦保卫者”等的设施。古希腊人信奉泛神论,他们有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开放性的神谱。  雅典卫城后来经过几次改建。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商业、手工业和航海业已经很发达,多次政治改革大大提高了商人集团和平民的地位,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赈济贫民而大兴土木,其中就有雅典卫城上新的雅典娜神庙,石头的,周围一圈柱廊,用了多立克柱式。公元前566年,创立了泛雅典娜节,四年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后来成了全希腊的公共庆典,和奥林比亚的庙斯、德尔斐的阿波罗等神抵圣地的节庆差不多。这个泛雅典娜节对雅典卫城逐渐建设成全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群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雅典确立了以海上贸易和手工业为基础的自由民民主制度之后,平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受到激发,从此雅典文化中人文主义因素逐渐增强,为以后的高度繁荣准备了条件。和雅典同时,爱琴海里的一些岛屿和小亚细亚的希腊移民城邦也都转向手工业和海上商贸,建成了自由民民主制度。他们的经济和文化也欣欣向荣。米利都、萨摩斯和以弗所的神祇圣地建筑群汲取了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经验,在规模、艺术和设施等方面都领先于整个希腊。  雅典和小亚细亚各城邦民主制度的建立和保卫,对全欧洲的历史都是一件大事。公元前546年,波斯占领并毁灭了小亚细亚许多城邦,然后渡海西征。希腊各城邦团结起来抵抗波斯的侵略。对雅典人来说,要保卫的不仅仅是自由和海上贸易的利益,而且是保卫自己的民主制度。因此他们在战争中比伯罗奔尼撒那些贵族寡头统治下的城邦更加坚决,承受了最壮烈的牺牲,当然成了希腊城邦的盟主。公元前479年,希腊人最后战胜波斯。  波希战争的胜利解放了小亚细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他们的经济和文化迅速恢复,更加繁荣。此后,希腊各城邦之间的交往比过去密切多了,文化趋向融合,逐渐产生了统一的希腊国家的意识。雅典利用战争中赢得的领袖地位,在伯里克利(Pericles,公元前443-前429在位)领导下实行上邦政策,在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前半成为希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平民为骨干的海军在战争中立了大功,战后又成了控制海上贸易的主力,因此平民的政治权力进一步扩大,雅典的自由民民主制度越发完善,文化中人文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因素高昂发展。以雅典为主要代表,希腊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也便是所谓的“古典时期”。

图书封面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大学时对建筑兴趣大增,于是花了血本买了中国和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两本书,如获至宝。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说,通俗易懂的表述和引人入胜的讲解,自此我爱上了古建筑。去年去欧洲旅行,坚决带上这本书,不仅让我读懂了所到之处的建筑,也让我从这些建筑中读懂了历史。
  •     这本书的图片注释毛病很大 有的注释错误 有的注释含糊 没有具体说明建筑的名称和地点 比如第22页 两幅图片 左边是意大利帕埃斯图姆(Paestum)的雅典娜神庙,又叫谷女神神殿。右边是西西里岛 akragas 的协和神庙第23页 是帕埃斯图姆(Paestum)的赫拉神殿(Tempio di Hera)一号而作者根本没有说明第42页 作者注释图片“罗马大角斗场鸟瞰”,整章文字都讲罗马城的那个角斗场,其实这张图片不是罗马大角斗场,而是位于克罗地亚西部的普拉竞技场(Pula Arena),普拉(意大利语 pola)位于伊斯特拉半岛 (Istria ) 南端 建于公元前2世纪 1918-1947年属意大利第85页 作者注释“法国罗曼式教堂” 其实这是德国沃尔姆斯教堂(dom worms) 第140页 图片原注释“耶稣会的传教活动” 其实这幅天顶画的名字叫《圣依纳爵升入天堂》The Apotheose of S. Ignazio第77页,图片中是耶稣,注释居然说是“天使画像”第228页,图片中是纽约的圣三一教堂,注释错误的写成波士顿的三一教堂第70页,图中是西班牙塞戈维亚的古罗马输水桥,但该书无注释第38页,图中注释为圣彼得堡高利津医院,其实该建筑位于莫斯科,外文名字叫Golitsyn Hospital (Голицынская больница),建于1796~1801年,设计者是Matvey Kazakov(1738-1812)
  •     最近有些浮躁好多很好的文字,呵呵,明明知道应该读,眼在专注,心,往往,已游离抽下这本买来已很久的书,竟然,竟然,饶有兴趣的读下来了而且,真的会收益良多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没特别出彩的地方,大部分都是locals的common sense,谬误很多。意大利巴洛克那章居然没讲Bernini和Bromini的相互攻击。发现本书提到的建筑中大半我都身临其境观摩过,真要好好感谢曾经努力吃喝玩乐的自己。
  •     建筑、音乐、绘画的历史相互交织,一脉相承。
  •     建筑史入门读物,不盖楼画楼的也应该看。
  •     看完第一第二章里评论,之前有去过欧洲,被欧洲建筑吸引,特地买来这本书学习下,看了书对在欧洲看到的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书中有很多建筑上使用的专用词汇,看得有点茫然,但仍有许多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介绍,总的来说,作为知识拓广还是很好的。不错
  •     这是一部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本书从社会美学思潮的变迁角度,论述建筑的变迁和发展。对每一建筑的特点也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对非专业读者了解古今建筑,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     印刷不错,插图精美,喜欢!
  •     还想再看!
  •     非常满意的一本书。书本印刷装订很精美。图文并茂,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很有冲动想去实地看一下的冲动
  •     “拨乱反正之后,我才有机会亲眼看一看我讲过多少遍、写过多少遍的外国建筑。我曾经几乎为它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当我第一次登上雅典卫城的时候,泪流满面,咬紧嘴唇才没有哭出声来。连续在卫城上呆了整整四天,恍恍惚惚,好像什么都看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到。我在卫城所体验的,哪里只是天上宫阙般的建筑群,更是雅典公民为独立、自由、民主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放射着英雄主义灿烂光芒的斗争。正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斗争,开启了西方辉煌的文明。”陈志华老师文笔好,学问更好,特别推荐的一本书。
  •     挺好的一本书,不单单是讲建筑,还涉及到文化和政治的变化而带来的建筑变化。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建筑名词用的很多,而且都没有解释,还需自己网上查找资料来理解,严重影响阅读体验。
  •     每周准备课程都能读完一本书,这本本该是三四年前就读完的,实在惭愧。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概念理解起来的确轻松了许多,而且小故事们很有意思
  •     很喜欢看书,用当当买书也是习惯了,每次收到包裹的时候,都很开心,感觉每打开一本书,就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这本书是一位很棒的老师推荐的,很实用,对建筑有兴趣或者有研究的人员一定要看的!
  •     后记读得我涕泪沾襟
  •     深入浅出,长知识。不需要专业知识就看得懂。文字和插图都好。
  •     这本书是在太棒了。陈老的书就是品质保证。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娓娓道来。对于一个喜欢建筑艺术的门外汉来说,兼有知识普及、提升审美的作用。
  •     经典,权威。常说文史哲不分家,研究外国文学的人连带着喜欢上建筑,这本书真是丰盛的大餐。
  •     两本我都买了,外国和中国的,很不错
  •     这本书展现了外国建筑的历史延承和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值得收藏和品读。
  •     配图丰富,作者文笔不错,偏重建筑技术但不少术语默认读者知会,想写历史文化但心有余而力不逮,史地人物专名不乏不符通译。后记一看一切释然,满满都是泪。趁早推翻此书地位才是对前辈最好的致敬。
  •     三联的书一直都喜欢,建筑类的必买。
  •     以前买过中国和外国的都有,结果外国的丢了只好再来买一本。
  •     陈志华先生的《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算是扫了个盲。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及社会发展深刻影响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当然建筑也离不开技术及材料的影响。
  •     书的包装一看就是我喜欢的类型,里面是彩图更是添加了我的阅读乐趣。内容也很有意思,不是课本的形式,在快乐阅读的时候就能记住很多东西。
  •     这几年看过的难得的好书
  •     读这样的书,是历史与建筑美学的结合。
  •     谈外国古建的优秀著作
  •     经典
  •     还没有看完书的装帧和纸张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图文并茂对建筑历史的重大节点描述的非常通俗易懂是建筑爱好者的不二之选比较适合初学者好书又买对了
  •     每次去欧洲,都被那里的建筑艺术所深深吸引。这本书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去理解,去欣赏那里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小镇还有那些或神奇或沧桑的古堡
  •     读了两遍。激动之下,给陈志华先生写了信,还收到了陈老的回信。
  •     好像是在一个假期里,自己逼迫自己看完的,像读一本教科书一样,结果是除了封皮有印象其他啥都记不住了。
  •     内容和陈志华老师编著的外国建筑史那本书相互补充 只是课本中多有阶级斗争之辞 当时学外建史的时候颇为不解 为什么中建史课本中都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 外建史课本中有?后来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还是后记来着 文革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留下了太深的烙印 不是胎记 应该是类似烫伤后留下的那种深色的斑点
  •     很不错的一本书,图文并茂,读了好几遍
  •      「十九世纪之前,大致来说发生过两次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第一是古罗马拱劵结构的成熟,一次是哥特主教堂中拱劵结构的框架化。古罗马建筑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世俗的未日常生活服务的建筑中,所以后来影响极其深远;哥特式建筑的变化,局限在宗教建筑里,和意识形态紧紧裹在一起,所以后来影响小得多。」 「当建筑的基本材料和结构方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当建筑的功能还没复杂到要突破旧的空间格局的情况下,风格史主要是建筑史的反映。」 19世纪相当于是一个建筑风格迷失的设计,这个时代的社会深刻变化并没有体现在建筑上,建筑过多地复制了古罗马、古希腊、哥特、巴洛克等等,而没有形成有强烈的时代风格。 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事,是孕育了一种崭新的建筑,也就是1900之后的现代建筑。「这种变化深刻而彻底。」
  •     需再读。
  •     人类文明最灿烂的花朵,毁灭于人类自己的野蛮、贪婪和愚蠢。
  •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学术偶像
  •     想要了解欧洲的建筑精髓,截止目前可以满足
  •     很好的书,有彩色插图,就是贵点!
  •     很实用的一本书。对于学习建筑或艺术设计的同学都是很有帮助的!
  •     果然像后记里说的,您有点脱节了
  •     一半已经去过的地方,于是读起来有重温画面的激动。只是越发觉得现在的旅行还太肤浅,看到建筑只会感叹一句好美并拿起相机。希望再过几十年故地重游能领悟更深层次的东西~
  •     以史为骨,以建筑为肉,构筑了洋洋洒洒的一本基础读物。可惜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个人的倾向表露得太明显。或许是那个时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共性使然
  •     喜欢旅行,喜欢建筑。自由行几次后觉得不多掌握点理论知识不行啊,很有帮助的书,看完后对之后的旅行观察的视角会不同啊。
  •     一次买了2套,送同学一套。
  •     讲的很详细 学长极度推荐呢 很喜欢
  •     建筑史上老师推荐的,编写逻辑挺新颖。妈妈也想了解了解,所以给她也买了一本。
  •     是需要认真反复读的一本书 很多新的知识 读完会觉得获益匪浅
  •     貌似是没法在去欧洲前读完了T。。。 历史线还是挺清楚的,囫囵吞枣一遍,读起来,颇有某人在耳朵边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的风格(绝对不是表扬)。。。各种拱券柱式依旧并不能分清楚。。。
  •     上学时候看的,当时就一拖再拖,其实还是看不大懂。做作业的时候有时也会翻看,但都没通读过一次。自己瞎观测一阵子,再来补补其实更好,这样印象会更深。照搬很容易,如果对民俗功能不了解的话,做好/神棍的设计很难的,但就功能讲,民用的满足这点就行了,不管是使用也好维护也好,方便即可。
  •     此书比较专业,不是建筑专业的我看起来好吃力,不过印刷不错,很漂亮
  •     以讲座的形式,按历史顺序叙述,折重点叙述,一不同角度分析,展现西方建筑,反映西方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还有里面精美的图片,很有收藏价值。好书,大家奇分享!
  •     由表及内,再化为自身构架历史的骨骼,输出整体历史观,陈老师在建筑史方面有着完整的建筑史观,并且将其通过简化的建筑语言诉诸出来。
  •     此书是朋友介绍给我看的,为年初去欧洲玩做功课。此书印刷精良,图片精美,书中语言描述清心流畅,内容简洁易懂,在我这位从未接触过建筑知识的人的面前展开的一幅美丽的欧洲建筑长卷。很佩服陈志华教授深厚的建筑、历史知识和文学功底。
  •     热爱建筑背后坚毅的灵魂。
  •     1.从出版物角度看,和国内同行比,出版物内容很好,印装质量也不错;
    2.从翻译质量来看,仍有不少问题,个别翻译不合中国习惯,个别语句不是是否顺畅;
    3.一个非常明显的排印错误,18世纪的一个头像(大插页)被重复解释为法国2万年前文物;
  •     把一些专业的知识讲的深入浅出,真正的大学者风范。文字也很优美。
  •     作者的治学态度值得称赞,书的内容不错很多地方是我去过的,但有些遗憾,希望能先看到该书再去那些地方对外国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内容写的很好 不会觉得单调 是一本很好的书
  •     建筑启蒙读物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并且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语境图景 配图非常精美直观 力荐力荐
  •     逻辑清楚,文字流畅,尽管也会遇到“偷心造”之类不解的术语,但读完会对外国古建及其所关联的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后记也很值得一读且深思那个年代,陈先生在雅典卫城的一抔泪蛮打动人。
  •     终于拥有这本书了。心中欢呼雀跃!!彩图,介绍覆盖面广,知识性强,出国玩儿前必读啊
  •     建议先读西方历史,绘画,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再看这本书,建筑,真是历史文化人文的高度结晶。
  •     一直对建筑很感兴趣,终于找到了这本好书,比外面便宜多了。
  •     建筑史,另外陈先生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写建筑史。
  •     非常好,插图很漂亮,作者用词很考究,语言优美,讲解详细……
  •     此书后记非常让人感慨啊。
  •     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叙述,既能普及外国建筑知识,又能提升审美情趣。文笔也棒!
  •     本书图文并茂.各有所适,对于建筑很难说哪种好,哪一种不行。只能说自己喜爱的就是最好的。
  •     感觉很长知识的一本书
  •     非常喜欢,当年上课就是用的这个教材,当时就震撼了
  •     陈志华老师当时来过我们学校做讲座,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照片我说咋这么眼熟。
  •     满五分。对门外汉来说好看炸了,将建筑和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理的很顺。看完过后的感觉就是,审美也是需要培养的啊。
  •     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欲望、野心与梦想的墓碑。
  •     对一个从事地产广告的文案来说,还真该要看看这本书,就当作是拓展下视野吧。或从令一层面来说,该对笔下的建筑--那些被虚构浮夸出来的奢靡,有一种较为清明的认知。
  •     陈志华的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读。文笔洗练优美。老先生是对建筑有一种亲情般的感情才能这般如数家珍地叙述。陈志华的一套都买了来,包括他的建筑讲座和中国乡土民居的研究,文字都很好,装帧也好。
  •     【2017.2.8 —2017.3.30】
  •     写得非常好,我这个门外汉都看得很有意思。一点都不会枯燥走神。
  •     彩色印刷,插图详细、精致,介绍通俗易懂,超出了我的预期,很不错。
  •     艰苦条件下诞生的珍贵著作,是博闻强识的良选,不管是建筑学,还是处世之道。
  •     陈老师的功底没话说
  •     1952清华毕业,1989转战中国乡土建筑,大概没有亲眼看这些建筑吧,唉,真的太可惜了。前年在大英博物馆看希腊建筑部分如果能有些基础,那该多好啊
  •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     前阵子看完的,巴西利卡终于搞明白是啥了,比艺术的故事更精细,是本好书
  •     看到陈志华先生在后记里面写到,因为生长在逃亡流离的时代,自己讲了半生的外国建筑史其实一直没有亲眼见到过,"拨乱反正之后,我才有机会去亲眼看一看我讲过多少遍、写过多少遍的外国建筑。我曾经几乎为它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当我第一次登上雅典卫城的时候,泪流满面,咬紧嘴唇才没有哭出来。连续在卫城上呆了四天,恍恍惚惚,好像什么都看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到。"陈先生把外国古建筑讲的真的很感人。
  •     书还可以,就是送货的速度太慢了
  •     包含陈志华一辈子心血的经典之作。从建筑展开,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延伸到人性的本质和人的内心。。。大家佳作!
  •     中学时代一位长辈赠的书,现在才看完。果然人到中年就对建筑感兴趣了么,sigh....
  •     讲建筑的书来说,这本入门全是不错的。
  •     废话不多,基本上按时间轴排列下来的建筑发展史,需要一边搜集资料一边读的书,插图不够,再丰富些就更好了
  •     二十讲系列是不错的建筑类图书,已经有一本了,这本是用来送人的!
  •     好埃及回来之后,就对外国的古建筑很感兴趣,买了这本书,非专业性普及本,很有意思
  •     女王从西班牙回来之后不停感慨,于是找了这样一本入门的书
  •     这本书我是结合我们的教材《外国建筑史》一起看的,这本偏文化一点,但两本大体上都是把建筑的发展放在历史、文化、社会的发框架里讲。“我所写的,是我几十年来的所知所思,至今仍为我所信。”陈老做学问的铮铮傲骨另人敬佩。
  •     好 太好啦
  •     非建筑专业,被书中的大量知识和作者自己的理解见解吸引,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慢慢品,作者深入浅出,可读性不错,书已收藏,还会再读的
  •     历史、宗教与建筑
  •     很轻松的看这本书,内容和图的结合方式,很好
  •     很不错的一本书,上课用的着
  •     书不错,你值得拥有
  •     行文非常教科书,有读历史课本感,瞬间回到背历史书的高考前,当时带着感情去背,在意大利是带着感情去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