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园辩护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为家园辩护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806857434
作者:Yona Friedman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公元前57年,古罗马第一雄辩家西赛罗从流放地回到家乡,发现他的宅第已经被对手格洛狄乌斯的煽动策划所拆毁,并在原址建造了庄严的神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西赛罗发表了一篇雄辩演说“Pro Domo Sua”( 为家园辩护),最终说服了氏老院,拆除神庙,恢复他原先的家园。
两千年后,同样有过流放命运的33岁匈牙利人,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丢掉了他在以色列技术大学的教师工作。此前他刚刚参加完1956 年的第十届国际现代建筑大会,并在会上首次提出了“移动建筑”需要一个“可变化的社会”理念。这个理念完全来源于居住者的意图的自由表达强调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一种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休闲活动的能力。建筑师必须允许人们的自发性建造,同时使这种建造尽可能的“可变”。半个多世纪来,弗莱德曼始终坚持的就是:建筑师与其固执己见沉迷于个人感观的满足,不如服务于使用者并提供技术和组织上便利。建筑应该提供一种“可能性”。这种非精英化的动机引领着弗莱德曼的作品形成以个人自由建造为基础的灵动形式。
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或许只有将那些属于“个人”的“家园”归还给使用者,由使用者自主决定随机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接近美好,“接近天空”。

书籍目录

我的自述自我访谈工作自评脚注第一章 理念的诞生 关于理论模型 关于诠释 城市的诠释 普遍理论 可变城镇规划的十项原则 可变城镇规划的十项原则的补充 软化城市 洲际城市 第三个千年的城市 撞击世贸中心事件的一些反思第二章 城市 住宅书写器(the Flatwriter):电脑的选择 关于住宅书写器 ISEA 2000第四章 举措 第四产业 对于贫穷世界的讨论 两种道路 解决城市生存问题的策略 城市农业 绿色建筑第五章 生存 不规则结构和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不规则结构第六章 不规则结构 巴黎奥林匹克 威尼斯水域 上海黄浦江中心 威尼斯双年展绘制的空中城市 21世纪博物馆 一个根据不同展览变化的美术馆 一份关于纽约的建议 特拉维夫和平之桥 Les Halles的“伞” 柏林 布鲁塞尔2000年艺术展 米兰体育场上空的空中城市(Ville spatiale) 突尼斯、麦地那之间的新路线 蒙特卡洛(Monte-Carlo) 巴黎通道上空的发展 火车站 南西(Nancy) 巴黎空间第七章 新旧方案

编辑推荐

  “归还”他人的家园,真正使得使用者成为其主人,使得建筑尽可能的自主建造,这也正是Yona Friedman作为一个建筑师,一个城市与人类的思考者,用其毕生事业来努力实现的人生理想。本书正是作者在众多领域所做的众多成绩中随意选取的片段。从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研究的文章和图像中,我们不难看出Yona Friedman对人类社会所赖以栖居的家园的热爱与观照。书中,作者从独特的建筑视角出发,用那些简明的象形语汇、草图模型等独创工具,为我们建构出一个更加理想,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同时得以让使用者重新成为家园的主人。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借用西塞罗的演说“Pro Domo”作为本书书名的良苦意愿。

内容概要

Yona Friedman生平简介
1923 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1941-1945 就读于布达佩斯科技大学
1945-1948 于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Technion)进行再深造
同时担任建筑师工作
1948-1957 从事建筑师工作
1956 在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第十届国际现代建筑大会(ICMA)
-用普遍主义方法和对发展的坚定信念向现代主义提出质疑
-首次展出“移动的家”,表达“可持续变化的建筑”需要一个“可变化的社会”、一个由居住者决定的住宅与城市规划的理念。
1958 -创建一个三维跨距的结构原理-“空间之城”
-创建“空中突尼斯”、“空中巴黎”设想
1958.12 -建立移动建筑研究组(MASG),关注建筑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变化,并吸引了Kuhne, Otto, Ruhnau, Hansen, Frieden等人的加入
-完成了把当地建造技术与现代结构结合的“非洲提议”
1959 创建“空中摩纳哥”和“空中威尼斯”设想
1959-1960 相关建筑项目的著作在日本出版
1960 -建筑理论受到黑川纪章(Kurokawa)的关注,黑川在此启发下提出了螺旋型的“空间城市”的概念
1960-1962 Schulze-Fielitz和Maymont加入研究组;1962年小组结束
1963 - 发展一系列关于“桥镇”的想法;设计了一个跨越英吉利海峡的大桥项目
-“空间之城”的理论启发了伦敦的幻想主义计划“建筑电讯”(Archigram),也推动了也推动了六、七十年代日本的“新陈代谢派”(Metabolists):丹下健三(Kenzo Tange)-类似弗瑞德曼理念的项目(1967年在Ymanaschi 交流中心展出);矶崎新(Arata Isozaki)-“生长的”空中建筑项目
1975 -为Dubonnet工厂进行项目设计
1979 -为法国Angers的Bergson 高中进行了成熟的“自主设计”实验——由未来使用者(公 众)所设计的建筑
-用连环画的手法将自己的书《为了科学的建筑》转化为“一种用于建筑设计的科学方法”,从而使非专业人士也可以理解并运用这种方法
1979-1987 完成了印度马德里的“简单科技博物馆”,大量使用当地的竹子,实现了“自主建筑”基于本土现有材料的想法

章节摘录

  城市具有两个主要成分城市的“硬件”(即所有的物质因素:如建筑、 街以及场所),和城市的“软件”(即所有非物质因素:如居民习俗、个人 行为、当地规则和制度等)。这些复杂的成分不会去适应城市,真实的城市 是硬件与软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往往只考虑硬件,而政客、经济学家、社会科学 家则更多关注于软件。至于居住者,则在“感受”(feel)真正的城市,即 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的有效结果。但是他们很少从整体上了解自己的“城市 世界”。他们的感知是片段的,取决于个人的喜好与对策。这些初步的陈 述表明:城市,即使是“规划”的,其实际效果也远远超越其硬件或软件 的设计初衷。如果专心检验城市的现实情况,我们会发现有些事物根本无 法被“规划”。政客、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只能构思那些不可能被有血 有肉的居住者付诸实施的行为,如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方面的计划。同 样的例子也适用于硬件建设,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精心设想,只有在实 际公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吸收后,才算真正存在。因此,是个体因素和喜 好引起的公众的和个体的行为让我们的城市变得真实。但是其中的大部分 活动取决于由那些居民自己也无意识的因素。 真实的城市是两大类成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一类都由大量不可预知 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决定。真实的城市是一个伴随着不确定行为的无法界 定的实体。 8.“城市机制”模型 为了以图表来呈现这个不确定的“真实城市”,我们可以采用统计学 ,但是基于统计学的模式并不是现实的确切景象。这种模式只能用于开发 假设中的规划,是一种对经规划师干涉后所产生的预期结果的预警工具。 它也可以作为科学调研的工具,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微小、独立的个人活动 在整个城市中的作用。如同个人投票决定社会的政治局面那样。由个体期 望激起的“真实的城市”,是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矛盾体现。 “城市机制模型”就是以表现这种现象为目的的。 这张模型表从情感和经济角度表现了城市网络(道路、街巷等)与网络 中不同地区对居民的吸引程度的互动关系。这些模型的数据来自于(1)城市 网络的几何构造(2)光顾每一个场所或网络结点的实际人流,以及一个每个 网络结点的承载能力。 根据模型计算得出的图标显示了网络在特殊别承载模式下的变化情况 。它以等高图的形式指出生活在网络结点上的人为达到对城市最有效的使 用率所必须付出的努力。这种“努力”程度可以通过”目标场所”(goal site)和“目标场所的承载力”(weight of the goal point)之间的距离来 计算我们可以认定,目标场所的承载力是与目标场所对个体居住者的吸引 力是成正比的。 必须明确的是,通过模型得出的“努力程度图”仅仅体现了集体意识 在个人行为上的效应,而不是那些个人行为本身。但是很多城市现象,包 括交通阻塞、土地价值、社会和商业策略,所有这些都是独立的个人选择 的结果。都通过“努力程度图”被可靠地层现出来了。“城市机制”模型 十分精确地表明了”努力程度图”每天的变化。实际上,工作日与周末, 白天与晚上,夏天与冬季,城市的运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我们可 以获得一份清晰的陈述表,表现这个由软硬件互动产生的“真实城市”里 一切变化。 9.应用于“洲际城市”的“城市机制”模型 乍一看,对“城市机制”模型的分析似乎比直接调研既有城市的发展 更繁复,比如,必须考虑城市网络及作用其上的特殊载荷等。但是,当细 致研究“洲际城市”这一设想中所隐藏的问题时,我们发现还必须考虑其 他因素。 与“真实的城市”相同,“真实的洲际城市”不仅意味着物理上的人 类行动也意味着对各种其它因素的检验,包括物流、信息交流、各种突发 奇想以及不确定的执行途径等。(诱人的观点远远多于纯粹的资讯!) 虽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定义大部分物流{可能定义某些其它事物,如 水、电等等相对困难些,因为它们不是通过人流物流网络来运送的)。但是 信息的传播则从本质上与之完全不同,并且,对于如何传播理念,我们依 然相当的无知。 所以,制定这张”洲际城市”的复合网络,将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而 确定这张网络的承载能力则将是一项更为复杂的任务。 研究“洲际城市”复合网络或许相当困难,但却完全可行。但是这项 研究可能对复合网络的“传导能力”产生限制,也就是我在另一篇文章中 称作的“临界群体规模”(critical group size)现象。它们是那些从整体 中分裂出来的规模小但又能自我生存的部分。这些“部分”或者说“子群 体”(sub-entities)的出现,将决定“洲”的性质。 10.洲际城市的社会效应 从社会清晰度来看,现今的西欧是“洲际城市”的典型样板。这要归 功于那些把自己当作城市一份子的欧洲城市居住者们,是他们的情感使这 些城邦时至今日依旧保持其个性与特色。这是一种与美国或者其它洲城市 居民截然不同的情感。这种态度很有可能是欧洲移民少于其它地区的根源 所在(请注意:不是“迁入”(immigration)而是“迁出”(migration)。欧 洲城邦政治和经济的自治也许是城市人口相对稳定的一种解释。这种经验 可能在欧洲比较特殊,但是,它可以有助于解释和阐述“洲际城市”的概 念及其社会效应。欧洲的“洲际城市”完全与美国超级城市群相反。 “洲际城市”特有的稳定性以及规模的不变性不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事实上美国工业化社会已走到了完全相反的一面。“洲际城市”的稳定性 得益于其核心结构,每一个核心的文化经济层次,都大致相仿。那些略显 严格的层次产生了较小的社会灵活性,因此减缓了迁移流动。 另一方面,“洲际城市”中少量的移民给通勤带来了便利。人们很少 改变住所,却更多地改变日常通勤方式。 我们可以定义“洲际城市”体现在社会中是:强势的地方文化,多种 地方方言又伎之更加强化,相对稳定的经济和职业,以及稳固的社会等级 制度。这些特征其实在欧洲之外的文明国家也多有显现:如古代的中国、 印度、以及非洲社会。实际上,是当地传统文化和“洲际城市”的一种成 功结合。而相比起来,美国模式的超级城市则更是一种“熔炉”(melting pot)意识和帝国特征(古罗马就是的一座超级城市)。 在目前更多关注经济的城市文明里,我们可以发现“洲际城市”对于 历史的改写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核心城市间“步行距离”的模式。虽然 背景不同。但是最古老的“洲际城市”形态很可能就是古代的中东城邦。 11.“洲际城市”和环境 环境保护,以目前经验来看,缩小社区比扩大社区显得更有成效。非 政府组织(NGO)举措经常比国家、城市、企业的更有成效。关注环境实质上 得依靠草根民众的态度,决定于每日的琐碎活动。大的机构和行业对破坏 环境负有主要责任,它们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基于以下事实:照顾环境将付 出额外的支出。在很多情况下,必须雇用专人来监测和消除环境的破坏。 适当的税收政策虽然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税收政策无法约束人们来检 讨自身每天的行为。 小型社区使这些行为更容易被获知。在一个小型社区里,对环境的关 注被看作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调查表明,相对小型的城邦比任何超级城市更能掌控环境情况。 如果我们认可“农田比城区更接近自然”这一理念的话,那么核心被 广阔自然环境所包围的“洲际城市”将让生活其中的居民每天都可以亲近 这种“类自然”的环境。另一方面,连通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在城市核心 之间几乎没有出口也保证了环境的质量。有目共睹,“洲际城市”模式最 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它有效地遏制了城市的恶性蔓延。 12.不同的增长模式 城市发展的策略不一。很明显,有些城市在短短十年间人口就成倍增 长,而其它城市的人口增长却越来越缓。如果我们不孤立地考虑城区范围 ,而是从整个地区、城邦角度观察的的话,这种增长率的差异将更为惊人 。 只有在其中的一个洲,欧洲,“洲际城市”正在发展的地方,情况有 所不同。之前,欧洲有十几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其余的城市人口大约 在10万左右。这是过去的欧洲,但在近50年里,“洲际城市”开始了萌芽 。使今天有至少3个人口大约1000万的超级城市,而那些城市正面临着持续 的人口下降。其它的城市则以同样的速度增长着,其人口数量目前平均约 为100万。 这种一个洲中所有城市同期增长的现象,是“洲际城市”模式的典型 特征,与那种少数城市过渡膨胀而其它城市停滞不前的现象截然相反。凭 借城市间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带来的巨大弹性,“洲际城市”的增长模式 几乎是完全自律的。城市自身人口的变化对此模式的影响远远低于经济偶 然性和社会变革对其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运输系统仿佛是当地波动与一 致增长的城市网络势必向多中心化发展,这有助于阻止破坏经济和生态平 衡的超负担城市现象的发生。“洲际城市”模式带来的效果与经济和环境 负荷过重的超级城市所能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欧洲的发展模式是属于“洲 际城市”类型的,是一种通过自发调节的模式。 13.闲散型经济和集中型经济 如果我们接受“经济为人而存在,人不是为了经济而存在”这样一个公理 的话,那么判断经济模式的基本准则应该是“有多少人在这个经济系统下 生活,并且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活?”  ……

图书封面


 为家园辩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居住权是基本人权,反强拆是普世价值。-------------------------------------------------公元前57年,古罗马第一雄辩家西赛罗从流放地回到家乡,发现他的宅第已经被对手格洛狄乌斯的煽动策划所拆毁,并在原址建造了庄严的神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西赛罗发表了一篇雄辩演说“Pro Domo Sua”( 为家园辩护),最终说服了氏老院,拆除神庙,恢复他原先的家园。
  •     公元前57年,古罗马第一雄辩家西赛罗从流放地回到家乡,发现他的宅第已被对手Publius Clodius拆毁,在原址建造了神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西赛罗发表了一篇雄辩演说“Pro Domo Sua” (为家园辩护),最终说服了长老院,拆除神庙,重建了他的家园。“归还”他人的家园,真正使得使用者成为其主人,使得建筑尽可能的自主建造,这也正是Yona Friedman作为一个建筑师,一个城市与人类的思考者,用其毕生事业来努力实现的人生理想。这本《为家园辩护——尤纳•弗莱德曼》正是他在众多领域所做的众多成绩中随意选取的片段。从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研究的文章和图像中,不难看出Yona Friedman对人类社会所赖以栖居的家园的热爱与观照,他从独特的建筑视角出发,用那些简明的象形语汇、草图模型等独创工具,为我们建构出一个更加理想,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同时得以让使用者重新成为家园的主人。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借用西塞罗的演说“Pro Domo”作为本书书名的良苦意愿。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Yona Friedman提出的“移动建筑”(Mobile Architecture)的设想就引起了建筑界的广泛争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不断涉猎不同的领域,从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诸多视野审视建筑的本质,并且对使用者的空间权益等问题提出可行性探讨。他“由居住者决定住宅与城市规划”的理念以及由此具象化生成的“空中城市”、“桥镇”等计划,给当时的城市规划带来不小的震动,开启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新思路,更对今日的城市形成影响深远。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英国“建筑电讯”(Archigram)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都受其影响。Yona Friedman现定居在法国巴黎,虽然已有83岁的高龄,但是依然充满着令人惊异的各种奇思妙想。随着老人阅历的积淀,除却那些早期那些极端民主化理念的延续,这本《Pro Domo》中更散发出睿智豁达意味深长的哲理光芒,久而弥笃。诚然,如他本人所言,这本《Pro Domo(为家园辩护——尤纳 弗莱得曼)》并不算是一本建筑理论的“专著”,书中编集了他一生中不同时期的“零散思想片段”,甚至没有选用他那些已经被广为流传的经典文章。同时因为Yona是凭感性判断来任意摘选的,这些不同时期写就与发表的文章与图像似乎联系不大。初读此书,众多陌生且鲜活的理论概念在脑海中不断跳跃涌动,从二战废墟到天空城市,从莫斯堡空间到大跨度结构,从粒子时空到第四产业,从蛋白质链到洲际城市等等,不得不让人在惊叹其思维空间之广博,并赞佩其理念的超前。而当这些概念及其解释逐渐清晰,彼此拼合,便显现出一幅迥异于现世的人类生活世界的美好图景。本书开始的“自述”部分使我们初步了解Yona建筑理念的发展历程;随后的“自我访谈”则更深入的阐述了“移动城市”、“空中城市”、“不确定性”等核心理念的架构与肇源;沿用这些理念,“城市”部分阐述其可变城市理论、“洲际城市”等概念,并描绘出未来城市的迷人景象;“普遍理论”则是从动物的视角出发,描述出另一种对于世界的诠释,那是哲与诗;“举措”部分则说明一种体现“自助建造”的辅助工具Flatwriter;在剖析今日建筑师至上的社会经济体制过程中,他用简单的图像语汇向我们讲解了国际社会经济运作过程,并指出“第四产业”的隐性能量,从而在“生存”章节里验证了自主建造的可能性;近些年来,Yona则致力于研发展示各种“不规则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将自主性建造形象化为各种不确定的即兴的空间结构形态类型;沿用其“可变建筑”以及“空中城市”理念,最后的“方案”部分是他在各个时期在各个地区所做的概念性设计方案。当我们终日沉迷于图纸上的空间形态,执着于建筑定势的巩固,或顶礼膜拜,或热衷效仿,或逆来顺受时,Yona也许正在牵着他的爱犬,散步于巴黎的某条小巷中,而在他眼里,100年后的城市风貌已然清晰。这位建筑师,奇迹般的超然于当代建筑主流思潮的喧嚣之外,用一种简单的智慧,提醒着我们切莫执着于建筑的“意义”而放弃了建筑的“自由”,提醒着我们:基本框架建造+自主生活调整=生活世界(海德格尔所言的人类存在原点)。如他所言,建筑,其实更应该像每个人的“拿手好菜”,建筑,其实更应该是亲自动手的试错过程。“试错意味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清规戒律越少越好,越不精确越好。事实上,这也就是“诗”的特性。”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城市化让生活方式愈加顽固,空中城市的构想则增强了空间的可变性,并以一种散漫而丰盈的形式呈现。
  •     他的理念有些乌托邦
  •     被老师逼的,郁闷
  •     洲际城市 板加自由之屋
  •     虽然不太推崇他的建筑思路,但不能否认这本书的包罗万象——是的,包罗万象,作者真是穷尽所思了吧
  •     用漫画来表示建筑思想很有意思,不过老人家执着的空中城市……我觉得很怪异……
  •     :{
  •     充满真挚情感的意淫,yona friedman通过偏执而开创了一个时代
  •     yona 建筑
  •     买了3年后终于才把它看完,得益于现在的工作需要。 看得断断续续,和他写的一样,作为文化多元化的一部分,他的观点不容忽视。
  •     乌托邦
  •     !!!
  •     2手书店买到的好书.
  •     设计师的那种生活状态是我喜欢的
  •     思想者。
  •     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或许只有将那些属于"个人"的"家园"归还给使用者,由使用者自主决定随即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接近美好,"接近天空".
  •     看不下去了,我不是他这个流派的。太狠了,一个概念可以做一辈子。这犹太老头够学术啊。
  •     有些理念总是太超前的,而一直会以为他是此在的,而不是一瞬而逝。
  •     时隔五年,再次翻开这本书,同时做了一场读书会,带着小伙伴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为家园辩护》,五年前,这本书把我带离主流,五年后,才发现那些跃上跳下的所谓设计明星们,说来说去也不过书里的内容,大家说Yona乌托,所以他的理念里,拿掉任意一小块都可以让傻听众惊讶。可是设计的学术并非如此,对生活的反思才是理念的温床。
  •     很多想法想知道有没有人玩过可以来查这本书
  •     龚不过二代
  •     看不下去了,我不是他这个流派的。太狠了,一个概念可以做一辈子。这犹太老头够学术啊。
  •     活动建筑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