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设计 >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214084255
作者:傅筱,胡恒
页数:167页

作者简介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通过对建筑师建筑实践过程中“黑暗经验”的搜寻,对建筑本体,即场地、空间、行为、能源和构造等进行了内观式的自我剖析,暗含了建筑师对传统、当代、本土和建构的反思。

书籍目录

1. 开场 从檐口开始 15
2. S景观步行桥 交流与形式
3. 长兴广播电视台 文脉与形式
4. 南京紫东国际招商中心 节能与形式

编辑推荐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编辑推荐:建筑是一个充满多重语汇的叙述载体,一个可以让心灵寄托的情绪空间。除了技艺以外,好的建筑作品凝合了技术、艺术、地域、文化、族群、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建筑师的个人素养至关重要。当代建筑在中国70系列主要面向当代中国有成功建筑实践经历的70后建筑师,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面向当代中国70后建筑师的系列图书,也是第一次以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作品为介质,对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和理念进行对话式和透视式解读的系列丛书。丛书具有唯一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当代建筑在中国70》丛书视角较新,规避了现有图书市场上大众化问题泛滥、无法从技术角度对建筑项目进行详细解读的流弊;以建筑实践作品作为全书的内容主线,紧紧围绕着建筑师有代表性的项目展开,《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则注重了建筑师在实践过程中“失败”之处展开,属于建筑师内观式的自省和反思。

前言

  建筑是一个充满多重语汇的叙述载体,一个可以让心灵寄托的情绪空间。除了技艺以外,好的建筑作品凝合了技术、艺术、地域、文化、族群、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建筑师的个人素养至关重要。  为了从中国当代70后建筑师中选出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建筑师,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建筑专家和资深建筑师沟通,并且和70后建筑师们进行了反复沟通,最终选出了7位70后建筑师。虽然我们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几位建筑师个性鲜明,风格突出,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其创新的建筑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可以引起共鸣的。  为了让该系列丛书像好的建筑一样,具有亲和力,我们尝试从“点”上发力,使本书具有功能性和可读性。通过轻松活泼且系统新鲜的访谈方式,对建筑师作品进行“透视”式解读。将建筑师本人对建筑、场所、光线、文化根源、生命和行业的反思浓缩到较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上。在本书中,傅筱和胡恒的对话是一种从观念层面到建造层面的搜寻,这种对话不是一种抱怨式的喃喃自语,而是一种内观式的自我剖析。

内容概要

傅筱,1973年生于重庆,职业建筑师,任教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集筑建筑工作室创立者
胡恒 1972年生于湖北,当代建筑研究者,出版人,《建筑文化研究》丛刊主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胡恒:这是个小小的创伤。 傅筱:其实还有个大的创伤。我们想保留建筑前面的一棵树,那是一棵基地里唯一的大树(图3—16)。由于我们没对施工队提出任何要求,结果施工队就把开挖的土直接往树周边堆,最后竟然活活把树给压死了! 胡恒:多大的树? 傅筱:很大一棵树。 胡恒:那你们很痛心了? 傅筱:这是很糟糕的一个失误,都很难过。这说明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有多大,因为自己专业知识的不够,造成了一棵大树的死亡。 胡恒:专业知识需要涵盖的范围超乎想象。不过,好像也不是很难的知识。傅筱:不是特别难,但我疏忽了这个事情,说明经验不够。难怪都说建筑师的成熟多在50岁。 胡恒:如果是我的话,写这个房子就从这棵大树写起,这是这个作品的最大的创伤点。 傅筱:可以叫《扼杀的大树》。那是一棵非常高大的香樟树,我把环境里最好的东西给扼杀了,很值得反省。后来业主移植了一棵树过来,我也比较支持,因为这棵大树在场地中营造出一种记忆的感觉。 胡恒:还活着么?看上去,这棵树是唯一能和建筑成为对照景观的自然元素。 傅筱:好像也快不行了。 胡恒:我突然想起来你以前讲过的一个小故事,妹岛和世在给南京佛手湖项目做设计的时候,她本想把场地里的树全部保留,可是施工队却把它们全部砍掉了,这事让妹岛和世大为光火,为此差点退出合作。后来我写文章也用到了这个故事。它跟你们的这个经历还挺像。傅筱:还是有点区别。妹岛和世那个设计里,把房子架起来需要挖很多方土啊,要想保留每一棵树也不大现实。她做了很多悬挑,让房子轻盈,但上面越轻盈,下面落地的部分就越重,基础也就相对比较大,那么施工也需要挖比较多的土方,一些杂树也肯定是要拿掉的,所以要保留基地中的所有的树也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想象。 胡恒:你不说的话,不会有人知道广电还有如此意外的一面,一个偶然的意外造成的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状况。真是挺“黑暗”的经验! 傅筱:这是职业生涯的教训! 胡恒:虽然建筑师只是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不小心也会扼杀掉宝贵的生命。这也促使你对专业的边界有所思考。 傅筱:是的。 胡恒:有一类问题我不太喜欢问,这个建筑里用了哪些作品作参照,或者你比较受哪一类建筑师的影响?

图书封面


 当代建筑在中国70:暗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们不关心惊天动地的连环轰炸,不关心花里胡哨的矫情的噱头,也不关心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与中国一线建筑师形成互动。我们知道,建筑只有走出圈子,接受公众的检阅,才能找到未来。中国当代建筑的成功,正如历史告诉我们的那般,传统可以打破,规律必然遵循。既如此,中国建筑必须坚定地走当代建筑之路。先行一步的西方当代建筑固然值得学习,但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依靠。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还必须靠中国建筑师自己来开拓。那些决心使中国当代建筑强大起来的中国建筑师们,别无他法,只能走自己的实践之路。我们坚持多元思想,反身求己。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靠的是兼容并蓄,这促使我们胸襟开放,渴望学习和尝试,并怀疑任何事先设定的蓝图。中国当代建筑苦苦追索的结果,需要从建筑的主体性出发,回归到切实可行的实用主义本身,这是由建筑发展的本质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在此艰难过程中,我们需要谦卑地承认差距,与多样性的现代世界相互作用和融合,依靠自己的文化资源来“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改造我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建筑需要从别人身上找到好的工具、方法,同时回归到自己的文化根源上。建筑是一个充满多重语汇的叙述载体,一个可以让心灵寄托的情绪空间。除了技艺以外,好的建筑作品凝合了技术、艺术、地域、文化、族群、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建筑师的个人素养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几位较具代表性的70后建筑师。虽然我们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几位建筑师个性鲜明,风格突出,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其创新的建筑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可以引起共鸣的。为了让该系列丛书象好的建筑一样,具有亲和力,我们尝试从“点”上发力,使本书具有功能性和可读性。将建筑师本人对建筑、场所、光线、文化根源、生命和行业的反思浓缩到较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上,阅读也不会乏味。
  •     这是一本胡恒与我对话的小书。在南京大学新杂志茶馆,胡恒建议从“三个失败的房子”开始我们的谈话,从胡恒的言语中,我感到他的一丝怀疑——我能否接受这样的建议。其实我以往发表的作品,结尾均有实践反思,但受篇幅所限,多是浅尝辄止。胡恒的建议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只是未逢机缘。时值凤凰空间之邀,让我们能够进行一次“黑暗搜寻”的尝试。也许,自古以来,书是记录某种“成就”的重要工具,但成就不一定是成功,成就似乎也可以是“失败”,这就是我与胡恒的共识。接下来的对话气氛是轻松的——茶、咖啡、水果和香烟;黑暗搜寻却是艰难的——回忆、梳理、错位和纠结。长达6个小时的对话中,我们尝试着从观念层面一直搜寻到建造层面。我们希望对话不是一种抱怨式的喃喃自语,而是一种内观式的自我剖析。我们也不希望用“黑暗经验”去说教,我们太年轻,还谈不上经验,是尽可能地还原实践的真实状态,虽然只能是一种近似的真实。这本小书和集筑的实践一样,永远只具有“过程中”的意义,它不是总结,只是小结。所以,我们没有用“三个失败的房子”作为书名,以免有博眼球之嫌,而最终用了“暗房”,建筑实践犹如传统摄影,作品光鲜离不开暗房处理,二者之间颇具意味。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每当对话涉及“文化”问题时,我们立踩刹车,避免跑题。这并非文化问题不重要,而是在有限的篇幅里奢谈文化,实觉可惜。我们希望黑暗经历的搜寻集中于建筑本体,即场地、空间、行为、能源和构造,这让建筑形式语言的产生有据可循,能够落地生根。如果对本体的强调让对话不再空如浮云,并能够通过我们的失败与读者共勉,那么搜寻的艰难将不是痛苦,而是欣慰。这本小书是《当代建筑在中国70》系列中的一本,70既是年龄的界限,又是状态的描述。70后既不是初入行者,也不是成熟的一代,对“实践创伤”往往感触颇深,生活创伤、市场创伤、长官意志的创伤⋯⋯但唯独“知识创伤(胡恒语)”是我们能够去自我修复的。然而,我们的对话并非一个青年建筑师的实践教训的片段组合,也不是创伤的倾述,其中暗含了些许70后的忧虑,传统的、本土的忧虑。路在何方?求索之途正如对话的结尾,非常漫长⋯⋯傅筱2012年3月于南京大学费楼
  •     我一直觉得人最赞的阅读体验之一就是作者将你心中所想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觉。我看埃伯勒,看瓦尔托,就是如此,今天又多了个傅筱。从这本书和平时傅老师上课的言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正直面工业化现实的建筑师,既不文艺也不炫酷,还是现代建筑的那一个框架,不过重点不在于语言或形式,而是设计的思维过程,不是图纸上的,而是面对实际的环境与生产水平所作出的解答,所谓没有风格的风格,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建筑具有现实意义的道路。文中提到一个项目他建成后去了很多次,那是一个到处有市民在活跃的地方,还自发的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用途,我觉得这就是对建筑师最大的赞美了。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挺好,够真诚,就是含金量略显不够
  •     坦诚
  •     闷头苦读建筑史书尤其在费兰姆普顿晦涩的术语里挣扎不得要领的时候,这些小书反倒成了解放大脑的调味剂,但即便如此也有种小小奢侈的感觉。25岁后再决定做一件事,时间变得尤为珍贵。从前每每读到喜欢的建筑师的传记都会对照他们在和自己同样的年纪里的成就和修为。26岁的西扎让人望尘莫及,26岁的康却可以让人默默沉寂去积淀能量。
  •     此书无论是排版设计,还是文字穿插,都很到位。国内的出版机构把注意力放在从事建筑实践的70后建筑师身上,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好事。赞一个。
  •     读懂了十分之一,或者更少。
  •     难得的建筑师自我剖析,尤其是对自己已建成的作品的“挑刺”,这事儿没点勇气和坦率还真干不出来
  •     言语轻松,真诚。对于三个作品的负面及黑暗经验展开。 从中对建造也有了新的了解,更感兴趣的是作品的反思和不足, 不同于其他都是谈论好的一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设计。
  •     呐,做人做事都一样,最要紧的是脚踏实地,坦诚而有追求。
  •     赞,诚实之书!
  •     挺好的书,讲的挺实际,挺有借鉴意义的
  •     货干而不艰涩,轻松而不廉价
  •     图书馆里的书拿出来转卖,封面上的条形码被撕去,但撕得不干净,背面还印着广州图书馆馆藏==!!!
  •     访谈真诚,深入
  •     师姐推荐 很不错
  •     我想这才是走在时代里的建筑
  •     胡恒老师对傅筱老师的访谈,其中包含了很多建筑师的“黑箱”经验,非常不错!
  •     补记140428前阅;胡老师在傅老师身上下了很大功夫,值得观摩 ^3^
  •     渐悟,这样一个过程!
  •     2小时读完了,内容不多,里面是建筑师的一些自省和成长经验的总结。中年级的同学看看还是有点收获的,最后一部分关于节能形式的讨论不太够,私以为南大号称中国建筑界的一股清流,鲍家声和秦孟昊又是专门研究节能的,应当做的更好。
  •     有意思的话题!!
  •     虽然常常不知道对的为什么对,但是从失败中汲取的经验非常清晰。
  •     讲了 傅筱 他三个重要的作品,在光鲜获奖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失误——黑暗经验(第一句话,太官话了,忍不住吐自己)。我是用一个晚上看完的,收获很大,比看小说还来劲。看的出傅老师是一个真诚的、敢于面对过去的人,他把我们做设计那些不想被人熟知的细微点进行了阐述。也表达了自己观念的逐渐巩固加强的逐步过程。
  •     两位老师很坦诚~
  •     写的挺实在。
  •     建筑师的黑暗经验?。。。读完有那么一定启发作用。。。这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师作为一个匠人的反思。。。虽然不是特别欣赏,不过方法和勇气还是可嘉的。。。大多还是一些营造上的反思吧。。。。也许这就是中国本土建筑师的传统?
  •     “70后既不是初入行者,也不是成熟的一代,对“实践创伤”往往感触颇深,生活创伤、市场创伤、长官意志的创伤⋯⋯但唯独“知识创伤(胡恒语)”是我们能够去自我修复的。”能一直清醒地在知识层面修复创伤实属不易,漫长的路走起来必然充满艰辛,但保持年轻和生态的心态才是保持创造力的根本.
  •     虽说是黑暗经验,不过不也正是来表示自己进步了么,说难以启齿就假了。态度不错,其他的就。。。呵呵呵
  •     书的形式很吸引人,很朴实的叙述着每一个建筑从一块空地到落地的过程
  •     也许,自古以来,书是记录某种“成就”的重要工具,但成就不一定是成功,成就似乎也可以是“失败”,诚然,傅筱的真诚和清醒,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年轻人,“黑暗经验”很重要,对以往不足的正视和反省,对将来的实践具有很有价值的指导
  •     可贵
  •     很好的书!能看出设计作品的趣味和设计者的思考
  •     读了好久,感受颇多~哪天还你啊?@glory3700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南大的两位老师的对话,将傅筱老师的3个设计中的遗憾,失误,等建筑师一般不愿意提的黑暗面,通过恰当好处的配图,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所学到的比那些只有图片,只说光鲜亮丽的赞美的话语的书好不止多少。顶!
  •     一次坦诚的对话
  •     书还可以,傅筱老师剖析自己作品中的不满意,不到位的地方,很有意义,也很有启发性
  •     脑补他俩上课时的口气。。ヘ(゚∀゚ヘ)
  •     作为一本小书,非常真诚。值得你的时间。
  •     学别人的房子,是一种学习;反省自己的房子,也是一种学习。
  •     书本身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就是封面的纸张有点太水了。。。内也还不错。整本书以讨论的形式展开,还是不错,能学到一些东西。
  •     听傅筱讲构造
  •     脚踏实地的做建筑
  •     bim+节能
  •     曲高和寡还是阳春白雪?作者感觉一定良好
  •     丰富了设计的对象
  •     很容易理解接受
  •     写的是曾相识的感觉 中国设计院模式建筑师的成长记
  •     放假重新看了遍 算是对从设计开始到建造结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对形式的由来有了新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在设计中如何发挥逻辑的作用 为傅筱打5星 胡恒-1星
  •     诚实坦率。
  •     建筑师展现出来了难得的真诚,与听过的太多讲座不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回顾和评论。作者对于很多空间和建造等建筑最基本的问题都有很深刻的认识,回避了现在很多很盛行的虚的东西的讨论,直入建筑本身去讨论问题,很有启发。排版是典型的有着严谨建筑学教育背景的设计,版式很克制,也很干净。五星好书。
  •     从另一个切入点看待建筑
  •     傅先森很诚恳也不回避,只是才三只房子料不够多
  •     第一次看访谈录式的书,之前一直觉得这种形式有些琐碎,让人很难抓住重点.通篇很中肯地分析了三个案例,对话中会读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字.个人最喜书末,"一个建筑的出现,必然意味着一些东西的消失.好的建筑会令消失的东西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回归."
  •     很棒的一本书,就是薄了点,书中讲的很多东西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适合以后过一个阶段再读一遍,,
  •     建筑师的自我阐述,文字版的设计草图,第一人称的作品分析。
  •     一个建筑师成长的新思路
  •     所以说,自黑是建筑师必备的技能。
  •     “一个建筑的出现,必然意味着一些东西的消失。好的建筑会令消失的东西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回归。”
  •     不需要说的太多,坚持去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敢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黑暗经验“....... 傅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很真诚的人,而当今中国也很需要这样很真诚的建筑师。
  •     付老师的书,聪明人下笨功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