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 遇见好城市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308085663
作者:廖桂贤 著
页数:291页

作者简介

会吸水的海绵城市(在西雅图)、两栖城市抗暖化(在荷兰)、受路边停车保护的自行车车道(在哥本哈根)、愈塞车愈热闹的流动市场(在加纳)、行动健身房(在香港)、狗屎变能源(在旧金山)……
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学习!让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设计学!!一场住居新观念的震撼教育!
好城市的基本条件到底是什么?欧洲的城市为什么特别迷人?
作者廖桂贤以九年时间,从全美最适合人居的大城市、知识水平全美第二名、星巴克发源地、微软总部所在地的西雅图为起点,足迹踏遍美欧亚非各大城市:旧金山、波特兰、柏林、哥本哈根、(瑞典)马尔摩、阿姆斯特丹、泉州、京都、香港等城市,以及迦纳等国家,搜罗各种精采案例或值得省思的负面教材,为您带来一场城市设计和住居新观念的震撼教育!
城市个性魅力,真正动人的风景:然而都市建筑设计革新观念的背后,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市民的生命力决定了城市的鲜活个性与魅力──1998年西雅图公投通过10年“全民图书馆”法案;2005年发起美国城市运动,订定“气候行动方案”积极对抗全球暖化;2006年通过“自行车10年总体计划”;发行《Real Change》周报创意济贫;自发性参与“开放空间2100”……
西雅图的城市个性鲜明、市民充满活力、朝永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展现了美好城市的雏型样貌,堪称全球典范都市,这也是即便有着恶名昭彰的天气,西雅图人终究舍不得离开西雅图的原因。
城市动脉──交通大变革,从车的城市回归到人的城市,将都市空间还给“人”:你知道台湾追求交通便利的道路规划、全面都市更新的做法已落后了先进国家 30 年的脚步?荷兰“人车平权”、“提倡生活化道路”的政策,早在 30 年前就已经开始重新规划车道……
城市静脉──打造海绵般的城市,与水和平共存不是梦想:台湾大部分城市位在河岸或水岸边,兴筑堤防、河川整治工程是最优先的治水方案,但雨水下水道普及率达 98% 的台北市,依然逃不过纳莉、敏督利等台风带来的水灾肆虐!反观原本与海争地的荷兰,2000 年放弃加高堤防、退一步展开“还地于河”15 年计划,让河流自己修复洪水灾害;西雅图的自然排水实验 2000 年完工──缩减道路面积、蜿蜒路线、设生态草沟,成功吸收98%的雨水径流量,取代传统下水道,也美化了居家环境,房地产价格顿时攀升……
全民绿生活运动──永续的绿色经济与有节制的绿色消费:就像美国总统欧巴马拚环境,同时也是拚经济,鼓励产业转型和劳工转业政策,淘汰不永续的产业;实践并推广物资循环的观念,用“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取代目前“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经济生产模式;而爱逛大卖场小市民,别忘了低价背后的高成本、即使搞不清楚什么商品才能环保节能,但减少消费、减少制造垃圾就是最根本的方法。
未来任务──盖绿建筑已来不及,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才是王道:我们没有空间持续兴建道路桥梁、没有时间等待工程浩大的雨污水下水道来解决淹水和污染问题。我们必须马上修复不永续的城市,将所有的建筑改造为绿建筑,将基础建设改造为绿色建设,尽量利用天然又免费的生态系统服务,让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慢慢恢复健康,让城市渐渐成为绿色的美好城市。

书籍目录

前言 设计健康绿城市 现代都市设计不良,生病了!/只有绿色建筑绝对不够,绿色建设才是希望! 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想像未来美好城市 【延伸观点】回头想想“绿色建筑”的真义 【延伸观点】从灰色建设到绿色建设1 有个性的城市最迷人 西雅图 离不开西雅图的理由 西雅图 不只是鲑鱼城市 西雅图 全民投票,一场未来图书馆建筑的时代革命  【延伸观点】社区图书馆也很有看头 西雅图 有创意的济贫 西雅图 好管事的空间专业者 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柏林·台北 新旧夹杂、收藏不同年代表情的城市 台湾 台湾人的欧洲情结?2 交通,非靠汽车不可? 美国vs欧洲 从车的城市到人的城市 美国 停车,就是问题 西雅图 塞车,非靠高速公路不可? 加纳·欧洲 谁才是道路的主人? 西雅图 没车无妨,有车共享 哥本哈根 几乎人人都有自行车的城市 西雅图 我在全美最棒的自行车城市3 与水和平共存不是梦想 西雅图 神奇的大木残材 泉州·台北·首尔·伯克利·阿姆斯特丹·柏林 穿越都市的河流,你还好吗?  京都 失去生命律动的鸭川,其实很丑! 欧美 街道和雨水的故事:想像一个海绵城市 西雅图 都市排水,从鲑鱼开始说起 波特兰·马尔摩 处处都有排水改造的机会 美国 住在河道中,能奢望不淹水吗?  【延伸观点】都市河岸部落去留的习题 台湾 从河流整治到与洪水共存  【延伸观点】淹水、泥石流该怪谁?  荷兰还地于河:荷兰与河流握手言和4 消费!浪费?何时该适可而止?! 台湾 聪明消费,才能救经济 达到“摇篮到摇篮”,还得节制适量 真的非买不可吗?别被广告给糊弄了 你丢掉的旧车、旧电视到哪里去了?  【延伸观点】非洲最友善的国家 廉价商品真的很便宜吗? 买当地,吃当地  【延伸观点】家乡滋味的高成本 少吃肉,健康、环保又人道 比省钱更重要的事5 城市设计革命,未来城市的任务 美国 美国梦的真相 西雅图 西雅图,可以复制的美国梦  【延伸观点】到达里程碑之后:西雅图温室气体减量的启示 台湾·米兰 水泥丛林变绿色城市  【延伸观点】土生土长的原生植物 西雅图 受伤的土地变公园 马尔摩 一个全是绿建筑的绿色城区  【延伸观点】Bo01的绿色建设  【延伸观点】开发不是硬道理 汉堡 水岸再开发的迷思 上海崇明岛 生态城市怎么搞的?  【延伸观点】可持续设计的谬误 威尼斯·加纳·泉州 都市里晾衣,有何不可? 柏林 狗屎变绿金 人力,就是能源! 荷兰 从两栖屋到漂浮城市后记 一个新的世界观附录 资料来源

前言

  朴实平和的生态城市宣言  经彭涛先生介绍,拜读了廖桂贤小姐的书《遇见好城市》。尽管我和廖小姐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却被这本书和作者的思想所打动。廖小姐长期旅居国外,对欧洲和北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有深切的体验,她深入思考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在书中看似不经意地从景观、环境,谈到经济、产品和垃圾,从生活谈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书中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谈城市,谈天气,谈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谈鲑鱼,谈排水和保水,谈游民和济贫,谈公民态度,谈现代感和城市的生命力,谈她钟爱的西雅图、波特兰、阿姆斯特丹、马尔摩、哥本哈根、柏林的波茨坦广场、首尔的清溪川、汉堡的滨水空间开发,谈德国、美国、荷兰、加纳和中国,谈那些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城市,最后回归到她的故乡城市——台北。字里行间蕴含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那些感动了廖小姐的事物,经过她自己平和的描述,也感动了我们。作者记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的环境设计和品质,以全球的视野和延伸的观点,反观台湾的城市设计,主张城市设计革命,呼吁找回台北的特色,使其愈来愈“台北”。  人类创造了城市和城市生活,人类在构造城市的过程中实现了梦想,也重塑了自身。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里的人们在摆脱了各种禁限和狭隘意识之后,能够变得像神灵一样崇高。”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确实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出现了无数伟大而又宜居的人性化城市。我们会向往那些神灵一般崇高的城市,欣赏那些与天地神人和谐共存的城市,赞叹那些犹如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城市和建筑。  然而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是无法复制的,复制别的城市就会成为迪士尼式的游乐场。廖小姐特别崇尚城市的文化特质,强调城市的个性,反对城市和环境的不伦不类的复制。她认为:“与其设法把台湾变脸成另一个地方,我们何不设法创造出自己的风味,让它与‘欧式’一样引人入胜呢?”  书中有许多提法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如“绿色建设”、“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人车合流”、“汽车共享”、“海绵城市”、“与洪水共存”、“聪明消费”、“以过程为导向的可持续设计”、“升起‘万国旗’的城市”等,虽语不惊人,却寓意深刻。作者强调软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主张生态时代的城市空间环境观念,使城市和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遇见好城市》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却实实在在出自肺腑。这本书适合人们以宁静的心情与平和的心态去阅读,最好是读一段,想一想,不断对照读者自己的阅历和理解。我觉得这本书里的篇章好比一段段乐曲,每段都余音绕梁,值得回味。读者可以将作者的这一段段乐曲,组合成一部交响乐。这整本书就像一个理想城市的宣言,虽然很有此乌托邦的成分,仔细思考却不无道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郑时龄  2011年3月26日

内容概要

廖桂贤
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地景建筑硕士,取得美国绿建筑协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的能源与环境设计(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专业人员认证。旅居西雅图初期曾任职于专精绿建筑与可持续设计的事务所,实务经验培养了对绿色设计的高度兴趣,于是重回校园攻读博士,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Built Environment博士候选人。

章节摘录

  西雅图  离不开西雅图的理由  许多朋友对于我居住在西雅图,羡慕不已,大部分人也许从未造访过这个城市,但多少也听闻西雅图是个美丽又适于人居的地方。不过,许多人也听说,西雅图有着恶名昭彰的坏天气。  除了短暂的夏天外,西雅图能见到阳光的日子少得可怜。即使在教育文化、环境保育、科技发展上总能傲视其他美国城市,但那些文化贫乏,却天天艳阳高照的加州城市,却硬是在天气上把西雅图比得抬不起头来。  原来是西雅图人的阴谋!  西雅图的秋、冬季冷湿郁闷,在灰蒙蒙的日子里,许多人拿着祖宗八代发誓,说明年一定搬离这城市;但当凉爽的夏天拨云见日,受到短暂美好所蛊惑,搬家计划就再延一年吧}于是年复一年,人们虽然没有停止对天气的抱怨,却终究离不开西雅图。  另外,当城市中的其他事务慢慢占据了注意力,天气似乎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糟糕了,因为西雅图实在有太多值得人们忘掉阴郁天气的理由!  于是这几年,连我也开始相信这个广为流传的阴谋论:西雅图天气恶劣的形象其实是西雅图人刻意制造的阴谋,是为了维持生活品质而故意强调的缺点,以吓阻人们搬来这里的意愿。  人们不想离开西雅图的事实也反映在白领阶层的高失业率上,我确实有一些朋友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轻易求去,宁愿失业在家里蹲,也要等到当地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也耳闻,华盛顿大学(Unlverslty of Washlngton)教职员工的薪水一向比其他大学来得低,想来必是仗着西雅图本身的吸引力,不必用高薪就能够留住人才吧!  努力做自己的西雅图  不想离开西雅图的人,都有被这城市吸引的独特原因。若不是因为回到故乡更吸引我,我大概也想终身定居在这里,所以我也有难舍西雅图的理由。因为知道自己终究会是过客,于是我开始写西雅图的故事……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难舍西雅图,并不只是因为她夏天的美好,更是因为她鲜明的个性。  如果城市像人一样也有不同的个性,那么西雅图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在保守大环境中努力做自己的大女生,有着不盲从潮流的倔强;她不浓妆艳抹,没有华丽建筑的打扮,但有着美丽的自然山水,天生丽质,让人更是忍不住倾心。  这个大女生努力让自己兼容并蓄,在连锁企业占据全美城市的经济版图之际,她固执地维护当地产业,即便这儿是星巴克的发源地,西雅图人仍热情地支持各具特色的社区咖啡厅。  这个大女生宁愿把钱花在文化而非商业上,当其他城市拼命地盖购物中心和办公大楼时,西雅图却盖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细致的图书馆。  这个大女生相信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于是让城市公园成为其他小动物的栖息地,帮濒临绝种的鲑鱼改善残破不堪的水域家园。  这个大女生也爱惜整个地球,不但采取积极行动对抗全球暖化,更展现领导魄力,组织其他美国城市一起减碳。  这个大女生还非常鸡婆,好管国际事务,从1999年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激烈抗议,到2008年初为巴勒斯坦平民被以色列无辜屠杀而走上街头,西雅图人从不看轻自己的公民力量,绝不在社会、环境和人道议题中缺席。  这么有个性的城市,深深吸引着许多有着类似特质的人来到这里,一边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边也可以自当地做自己。这是我撰写西雅图故事的灵感,也是我难舍西雅图的理由。  西雅图  不只是鲑鱼城市  一位在华盛顿大学念硕士的朋友跟我聊起地景建筑系的课程。她告诉我,几乎每堂课、每个设计案都跟鲑鱼脱不了关系,从小尺度的街道设计到大规模的社区开发案,老师总要求学生替鲑鱼着想,力求设计的环境不会对鲑鱼产生负面冲击。  明明是来学设计的,却无一事不扯上鲑鱼,朋友开玩笑地说,她根本是在念鲑鱼学校!  这样的“鲑鱼现象”不仅限于学院,鲑鱼在西雅图可以说是巨星级的保育动物,其高曝光度肯定会让其他生存也受到威胁的动物羡慕不已。  来自鲑鱼的启发  鲑鱼为什么那么重要?有洄游习性的鲑鱼,一到生育期就会从海洋回到出生地孕育下一代。过去,在鲑鱼洄游季节,美国西北地区河流中有着成千上万的鲑鱼争相逆流而上,对印第安人而言,它除了是上天赏赐的食物,更代表大海赐予陆地的养分,因此在印第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鲑鱼洄游代表海洋带给陆地的养分,这个在世世代代的印第安文化传承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道理,却直到近一二十年才慢慢被现代科学家所了解。  美国西北地区的鲑鱼在淡水中出生后开始游向大海,在海洋的丰富养分中成长,到了三至五岁的生育年龄时已是硕大又健壮,并开始向河流洄游。  ……

图书封面


 遇见好城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权威朋友的推荐,看到第一章还不觉得怎样,慢慢被书中的案例和细部吸引,是一本好书,阅读流畅,解说清楚,最重要的是纠正了我的几个错误观念,解答了平时工作中的一些疑惑。一、章节1.A西雅图:鲑鱼、图书馆(库哈斯,市总图)、济贫计划、公众参与热情(百年后的西雅图?)B波茨坦广场:看不到柏林的历史。C阿姆斯特丹:有个性的多样化住宅。D威尼斯:静止的城市,流失的居民。2.动脉:A许多城市成为汽车的天堂,却也同时成为行人的地狱,当都市中涌入太多汽车,不但造成交通拥塞,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事故也成为城市安全的大麻烦,此外,行人的空间慢慢被汽车排挤,走路空间和安全保障同时流失,在没有良好公共运输的情况下,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开车。B.毁坏高架路的重建:高架、隧道还是滨水空间?C.荷兰是第一个尝试人车平权的欧洲国家,三十多年前就开始重新设计街道,缩减原有车道,并配合植栽、路树、花圃等细心的设计,让车辆无法呼啸而过,被迫减速慢行。荷兰人称这样的街道为WOONERF(生活化道路)。D.德国:汽车共享。E.哥本哈根:自行车城市。F. 西雅图:全美最棒的自行车城市:(1)公交车可以挂自行车,自行车可以进地铁、火车。(2)公司鼓励,淋浴间,自行车小组,(3)软硬兼施。(4)倒逼汽车转型,人车混行道路。3.静脉:A什么样的是河的原生态样貌(大木残材)。B京都鸭川,人工的美丽杀死一条河。C街道与雨水。(1)处理雨水径流,采用可持续性都市排水法:在道路旁打造一系列透水、种有多样植栽的低洼区域,生态草沟(bio-swale)。(2)建筑物地下室设置储水池,在屋檐下放置雨水搜集捅截留雨水。(3)减少城市中无法渗水的铺面(4)绿屋顶。D西雅图为了鲑鱼的都市排水,怎么保护河川的砾石床(1)街道边缘新方案(SEA street。道路缩减到4.27米,设置生态草沟,添加人行道)(2)下水道不是唯一的答案,分隔岛也能蓄水净水。E荷兰,许多工程师已经不太能确保使用地方的策略可以维持到什么时候,民众也不愿看到加高的提防破坏景观,荷兰的治水态度发生了转变,还地于河,恢复洪泛平原功能。4.消费:该适可而止。A少数人用消费所撑起的经济增长,却是建立在让多数穷人的资源更加匮乏之上。B《从摇篮到摇篮》:服务性产品;C如果我们以制造问题的相同思维来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将永远无法超脱当前的危机。D反对沃尔玛:人道问题和对地方产业的毁灭力。E买当地吃当地的生态足迹之思。5.城市设计革命:A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都是的生活质量比不上欧美,不是因为他们的都市规划比较高明,而是因为小小的台湾岛上人口太多,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活质量自然被牺牲。即使欧美目前主张高密度的都市发展,但所谓的“高密度”住宅,对台湾人来说,仍然是不可奢求的“低密度”状态。台湾人口若不减少,没有任何规划手段能够帮我们打造高质量的都市生活。B据研究,大型水库其实也排放不少温室气体,而且在热带地区,水库排出的温室气体甚至可能比火力发电厂还要多,然而……水坝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绝不干净。C有地下停车库的绿地,虽达成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却失去了涵养地下水的功能,其森林知名,名不副实。D原生植物也不是绝对的。E马尔摩,一个全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区域。F汉堡水岸迷思G荷兰两栖屋(马斯博莫 WATERSTUDIO.NL)二、观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甲、本书中的许多案例,并不在宣扬细部部的设计方案,而在于传递方法背后的精神。乙、令人感动的层面从来就不是设计上的细节,而是对既有观念的大胆突破。自然排水,正是对传统下水道排水观念的革命。丙、一次花钱不能图一劳永逸,政府要能“引领”“带动”“跟踪”并尊重原住民的生活。丁、可持续性设计的一些谬误:无论是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自然排水系统设计、生物栖息地重建、回收利用还是紧致都市(Compact City),都市可持续性的技术,真正影响系统地是都市的运作模式与市民的生活形态,除了用量化指标和技术手段外,要问:建筑物可以持续不断的制造清新的空气吗?可以维持水的干净吗?可以滋养多样的物种吗?可持续性设计不是环保技术的大集合,而在于是否能对环境造成正面意义。另外,可持续性因为着过程,而非终点。戊、新的世界观:人与自然不可分;自然或人文系统是复杂难以预测的,因此人类无法充分掌握;任何系统都是不断变动的,外来的扰动是正常动态的一部分,永远的稳定是不可能的。
  •     文/言一那么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不是去订购建筑杂志,而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那里才是真正的建筑课堂:感恩吧!是的,这灵活,这精确,这无可争议的事实:自然将其所孕育的和谐展现于每事每物。由内而外:泰然的完美。植物,动物,树木,风光,海洋,平原或山峦。甚至,在自然的灾祸中,在地壳的激变中也孕育着完美的和谐。张开眼睛吧!离开狭隘的专业讨论。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就会自发地成为结果。----勒•柯布西耶 上面这段柯布西耶于1936年9月写于巴黎的文字本是源自他致德兰士瓦省约翰内斯堡现代建筑师小组的一封信,后来被作为其作品集第二版的序言。虽说其谈论的领域指向乃是建筑设计,可在我看来其中的观点对于当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依然适用---毕竟,柯布在文中所强调的乃是创造力的来源。在现代主义规划思想成功推行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不少反思和基于反思的新规划策略已在全球各个不同的城市铺开实践。这当中,对创造力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无独有偶的是,这些新策略也正如柯布所倡议地那样,与“绿色”,与“自然”这样的词汇紧密相连,强调城市作为一个人造生态系统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尽管有些反讽的是:正是柯布当年的规划思想开启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浪潮。对于当下中国的城市居民而言,节能与绿色算不得新鲜的概念。每家每户大概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两件至少宣称是节能的设备。可是若论及何谓设计层面上的绿色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市,便恐怕知者不多了。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台湾学者廖桂贤女士的这本《遇见好城市》显得颇有些弥足珍贵。盖因其以简单质朴的语言,结合自身在海外多年的游历,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她自己曾遇见的好城市。从中,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廖桂贤女士究竟是在一个怎样的核心理念之下来定义她心目中的好城市,也即绿色生态城市;同时,我们亦可从不同城市所采取的不同规划措施中反思自己脚下的城市,反思何谓因地制宜。说起来,廖桂贤女士的这本著作早在09年便由台湾的野人出版社出版---这也是为何书中所提供的数据大多止于08年,我亦曾在香港序言书室的书架上见到。然而,台版书名却是起的营销味十足,叫做《好城市,怎样都要住下来》。如今想来,正是这样的书名带给当时的我不少负面印象,以为又是一本游记味休闲读物;更何况,即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好城市也不是轻易就能住下的。于是,竟与这本佳作失之交臂。相比之下,大陆版的书名《遇见好城市》倒显得更加贴近与温婉。前些日子的暴雨,让北京,武汉,长沙等国内大中城市都沦为”江城”,不少都市水景,转眼成为都市水患。又有不少网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贴出了欧洲和日本城市的下水道实景照片,以对比国内城市规划下的排水设施是如何地粗陋与考虑不周。然而,若依照廖桂贤女士在《遇见好城市》中的观点来看:这种迅捷反应的背后,依然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惯性。诚然,对于大多数现代城市而言,混凝土的大量使用所导致的土地硬化,使得排水(生活用水和雨水)排污都只能主要倚靠城市下方的排泄管道来完成。可是由于城市的排泄最终流向的还是河流,一旦处于雨季,就算上游城市成功避免了雨水的淤积,但下游城市却将面临雨量在河道累积所带来的洪水威胁。这足以解释,为何几乎每年某些沿江的城市都要面临洪水的威胁。与此同时,某些沿海城市则因为雨水无法渗入地表导致地下水水位逐年下跌,进而面对海水倒灌的威胁。正是基于这再简单不过的循环原理,廖女士这般问道: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个如同海绵一般,能吸水,保水的城市呢?是否有办法将原本硬邦邦,不透水的水泥丛林,变成一个海绵城市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就在于颠覆 “快速,集中排水”的传统观念,建立以 “吸水,分散,缓慢排水”的新观念。具体而言,也即 “设法将雨水留在基地,再需要维持干爽的道路旁边打造一系列透水,种有多样植栽的低洼区域:生态草沟(bio-swale)”,同时 “减少城市中无法渗水的铺面…像是人行步道或车流量较小的街道,以及停车场等比较没有污染的地方就可以改用透水性佳的铺面”来让城市喘口气;也可以用绿屋顶(green roof)取代传统屋顶,在屋顶铺上浅浅的土壤并种植低矮的植栽,不但能储存,净化雨水,还可以净化空气,减轻都市热岛效应。为作者所深爱的城市西雅图便在千禧年左右推行了一个名为 “街道边缘新方案”的举措来实施排水系统改造。借由缩减道路宽度,让瘦身的道路变得蜿蜒,设计团队在弯曲所产生的空间设计铺设生态草沟并种植耐水植物,同时增添了原本没有的人行步道。这样一来,不仅整个居住环境变得越发美观,更重要的是,监测结果表明,按一般降雨强度来设计的该方案街区可以成功吸收98%的雨水径流量;换句话说,只有约2%的雨水需要通过传统的下水道进行排泄。可见,对于城市排水排污而言,下水道远非唯一的答案;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雨水径流循环的诸多细节,更多的选择也随之涌现。故而,创造力的来源既在自然之中,亦在细节之中。不论是城市还是自然(界),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理念或者策略,必然是考虑到系统本身循环与运行特质,乃至与另一系统交集处特点的理念与策略。又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看,即: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策略是可以让城市在诸多方面都受益的策略。比如,在西雅图的案例中,设计团队削减车道宽度,制造弯曲,表面上是意在为植被和土壤赢得空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车道被缩减的同时,也意味着该区域内尾气排放的下降;而人行步道的铺设则十分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根据同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学者扬盖尔的研究:当我们以4-5km/h的平常速度行走时,我们有时间来观察面前发生的一切以及前面的路况…当以10-12km/h速度奔跑时,我们仍能感知和拥有感觉印象,并且对情况控制达到可接受的程度…当比走路或跑步的速度更快时,我们观察与理解所看事物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当以50,80或100km/h的速度驱车行驶时,我们将失去,错过捕捉观看细部和看人的机会。(参见《人性化的城市》,p43-44)这足以解释为何在古老的城市中,那里交通主要以步行为主,空间与建筑均被设计成观看速度为5km/h尺度的东西。换言之,只有在步行或是骑车的速度下,我们才能更好的感知和享受城市里的人和景物,城市的一切细节。我想,这也是为何廖桂贤女士在书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谈论城市交通的问题,来分析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的重要性所在。在书中随处可见的,不仅仅有廖桂贤女士对城市系统中诸多细节的关切,更有着永不止息地基于台湾某些现状所作出的反思。只是,这样的反思,大多止步于理念的层面。想必廖女士亦深知别处的经验不可轻易直接复制,故而在提出和论证理念之后并没有给出实践和政策层面的相关建议。虽则从内容结构的完整性上看可算得上是一种遗憾,但却也足以体现出廖女士作为一名学者的自知。然而,作为一名读者,在读的同时,在随着廖女士的文字游历的同时,同样不免结合国内的现状有着诸多联想。而其中,最大的感慨,或许还是在于:任何一个城市改造(重新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各种社会机构之间的诚意合作,都需要关涉某种利益的让渡,都基于某种共识的达成(参见书中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案例)。这既从另一层面印证了城市的系统特质,却也彰显了城市改造实施中可以想见的巨大难度;日本的经验则告诉我们,在城市中民间团体与政府进行博弈之能力完全缺失的境况下,成功的城市改造与复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参见《再造魅力故乡》) ,何况在大陆,连民间团体的存在本身都是一个问题。如果说上述论调给出的现状显得过于悲观的话,那么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学着廖桂贤女士那样,用纸和笔一一写下自己曾游历过的好城市,好以城为鉴。
  •     这是一本介绍环保“好城市”在环保方面如何保护城市的一本书,通过对城市的个性、交通、水资源、消费、设计等方面的描述、比较,让人大开眼界,也了解了世界先进城市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举措,也认识了象“Real Change”“雨水径流”“LEED标准”等专有名词。书中另一个特点是配有与主题十分吻合的城市照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好城市的人性化设计。感觉到作者是个理想主义者,书中一句话:许多人嘲讽:环保人士只会抗议却不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十分确切。作者陈述事实的事例让人大开眼界,但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理想色彩多一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好城市在哪里?反正不在位于不开车会死星的米国。
  •     打算以后到不看台湾的书了
  •     还不错吧
  •     央视一档节目推荐的好书 买来研读真是不错 作者的笔调温暖简单却深入人心 最精彩的还是作者历遍世界对城市对生活对追求的积极可借鉴的做法 缺点嘛 就是作者居住地西雅图篇幅有些长
  •     换个角度,了解另一种生存状态,另一种生活。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相比较,哪里更适合人类的居住繁衍生息呢?
  •     慢慢看,希望有用
  •     虽然是给台湾提意见,何尝不适合当下的大陆。总结了在美国学术界流行的思维,给出了世界不同城市的例子,看看其他国家都在这方面做了什么。虽然有些议题目前看过于理想,难以实施,但是总体来说时下很需要这样的书来反思我们的规划和生活。一句好就是我们更需要的是这些案例背后的思考而不是表面的艺术和细节
  •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许写得不是那么深,但是却提出了一些自身的思考和观点,语言浅显易懂,很值得一读……适合下午茶或者上班地铁上看!
  •     在还只看了序言的时候就喜欢上作者,期待着内容,还好没有让我失望
  •     无意间翻到与专业相关的书,翻开目录就停不下来了,里面的无数叙述都让我拿来写了论文。
  •     不同于一般的环保理念,作者指出了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且有理有据,对于人类,城市,自然,三者关系的理解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本引人思考和启发的好书。
  •     内容好,包装好
  •     案例很多,大部分的东西作者却不认同,但也没有提出合理的实际的建议。最后提了一个世界观,但也没说该怎么做。所以读完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     好书 很喜欢
  •     一个好城市的要有好的规划设计
  •     观点没有太迷人。只记住了一个海绵城市。
  •     非常好,买了很多本,转赠了一些给朋友,都说好
  •     你遇见好城市了吗 看看这本书吧
  •     “每块砖都有梦想,它们梦想这自己能够超越仅仅是砖的命运”~真心喜欢建筑师和规划师,每个优秀的建筑师都充满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
  •     很好的一本书。我喜欢,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     不错值得一看。
  •     城市不该是一座消耗与产出的巨型机器,都市生态系统虽理想化但还是可以做些努力的。毕竟改造城市的力量不只来自于空间专业者,更大的力量应当来自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     在央视《读书》栏目看到这本书的讲述,被打动,今天才拿下,有相见恨晚之感,期待已久的一本书,今天终于拿到,激动啊!
  •     高度城市化的今天,为何我们的生活依旧难舒适,为何生态依旧糟糕?
  •     好城市
  •     非常不错的书,散文般的学术书
  •     以西雅图为例,阐述了作者心中“好城市”的标准:共享汽车,鼓励步行,鼓励读书,保护生态,等等,都是些“道理我都懂”但在快速城市化之下渐渐丢掉的原则。语言通俗生动(在CUHK一个韧性城市的讲座上还见到了作者本人,小鸡冻)
  •     了解不同城市的建设,有比较,写的简洁易懂
  •     相见不如偶遇,生活中我怎么没遇见
  •     帮同学的设计师爸爸买的 应该是本挺好的书
  •     人车平权,自行车道,步行街,汽车共享,自然排水,living with flood 还地于河,绿屋顶,垂直花园
  •     一天一本书,我对城市规划的兴趣仅排在佛经中医法律之后
  •     一本抱怨的书
  •     柔软的文字
  •     绿色城市,不是靠理念,而是靠当地政府的政策框架的制定跟实施来着。这本书的案例都很好,可惜在上面一点说的不够,导致立场大于论述,深度不足。加上,书中作者缺乏对经济学的了解,很多关于城市发展成本的思考,有些幼稚。
  •     一个空间从业人员写的非专业导向的城市设计书籍。看似切中要害实则隔靴搔痒。把它作为一本欧美城市见闻录可能更好。 虽然如此,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确实深有感触以及能够得到共鸣,即使这些可能已经是专业上的共识但却并未被很好的落实。 最同意的一个观点是,在生态不适宜的地方建设所谓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不生态的行为,破坏原有的生态得到的所谓低影响开发真的是掩耳盗铃。
  •     因此爱上西雅图这个城市。
  •     相信你看完这本书,你会想去写点东西。
  •     外行看热闹
  •     此书写的很好,值得一看
  •     遇见一本好书了。
  •     第一本完整看完的书 很多好的城市理念!!
  •     内容有点空洞,作者的理想主义气息略重了些。
  •     这本书是我看过最吸引人的课外读物了,作者用不同寻常的想法去解读西雅图,去观察去发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这个规划者学习的
  •     大家 可以 研究 一下
  •     本书通俗易懂是本好书~
  •     非专业的专业书
  •     最鲜活的健康城市案例
  •     新颖而符合逻辑的观点密集地敲击旧有观念,力荐!
  •     对于没接触过"城市规划/环保"类的读者来说,蛮好的,会有不少稍稍颠覆认知的观点。用下面一位豆友的话就是,“满满的环保主义与人文主义关怀”。比如,提到的“城市晾衣服有何不可”、建筑要贴合当地的环境、吃当地、少消费的绿色理念(对消费"国际化"商品的能源消耗讲解得蛮精彩的),从这些方面透漏出的“发展当地、融入当地”的理念很深受我这种喜欢探究人文的人喜欢。适合想要入门了解城市规划/环保的“人文主义者”的一本书。 缺点是,论据不够有力,数据偏少。有些观点或许正确,但可能容易被质疑和推敲。习惯以理科生视角看书,对于这种论据和数据偏少的书,看完觉得有点"空",作者更多地在传达一种自己的观念,缺乏有利的支持数据和论证,过于“文学”化,多点"学术"会更好。
  •     没读呢,期待有新的体验
  •     一拿到手就翻了一遍,作者书写的角度不错,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西雅图城市的解读。很久没写文字了,生疏呵呵,却是是一本好书,喜欢设计、旅游和城市规划的朋友不妨一读.
  •     遇见好城市仿佛遇见了好圈子,在好的城市之中是温暖有存在感的,在好的圈子之中是舒服可以肆意的挥洒自己的。在我的生命中,好的圈子很难得,也许是因为年少人们无所顾忌,也许我们本该是一起的。至今,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笑声连连,说道嗓子哑。期待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会遇到我的好城市。和他一起成长,和他一起为我们所期待的的努力。
  •     不同的视野——城市的友好健康源于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     有些乌托邦,但是不乏可用新思路
  •     帮别人买的,收到书她很欢喜呢~ 放在枕边在看了
  •     这书真的是很不错
  •     什么是好城市?作者以随笔的方式娓娓道来,用大量的美国及欧洲的城市案例,生动的进行了阐释,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     还好,一个比较浅显的阐述规划对城市的影响
  •     理念很好,文笔也不错,城市的特点也很吸引人,但是内容有点单薄,感性多了点,理性和深度不够
  •     一本关于城市设计中生态思想的随笔吧,有点像dhl的课程
  •     看看我在的城市是不是个好城市。
  •     很有远见的书,其中的环保理念应该让那些所谓的城市的设计者来读读。
  •     这本书用散文化的语言写规划专业论文,读起来一点也不感到枯燥,观点也很新。
  •     读来十分顺畅,也让人一再受到鼓舞而心生向往
  •     帮朋友买的,朋友挺喜欢的
    到货很快
  •     有关美国消费主义的段落,和上周读到的土摩托关于美国梦的描述,有点共同之处。浅尝辄止之作,有的观点还不错~
  •     不得不说我买这本书本来就是冲着西雅图去的,看了这本书之后确实让我更加喜欢西雅图,一个美丽的好城市
    不过我觉得彩图太少了,图片也不是太细致,不过纸张感觉很棒,摸起来很舒服
    觉得是一本能够让人静静的思考的书
  •     除了封面的设计不喜欢意外,都还蛮喜欢的,图文并茂··不错
  •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味道的文艺规划著作,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多数是作者对城市的感悟!!是一部静下心来好好体味之后的作品!!值得推荐给大家!!!!!
  •     切入点太多 典型的美式思考方式 喜欢用很浅显的道理把一个事物描述得极其伟大 崇高 相关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可以看看 研究生就不必了
  •     可见西方很多城市的规划和环境议题的解决上,都会跟国际上的共同准则或议定等相接轨或者因地制宜的进一步拔高。作者以小见大,又对亲身生活过的城市深思,是一本颇有趣又具有专业性的读本。今日调休下午无事,读书走起。读的走马观花,尤其是到底例举的优秀都市作法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和调整原则,不是太有领会。
  •     过于理想化,文字略矫情
  •     通俗易懂的城市规划读物,对于有些城市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
  •     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它不是一本专的教材,不是一本散文,但让人读了感觉很舒服!
  •     写的很不错,。。。 不光从国内 还和国外的环境做了对比。。 虽然自己不能为城市做点什么。。。。 起码可以开阔眼界 去为周围的环境想点什么 也不很不错的一本好熟。。。。。
  •     第一次看这种偏其它专业的书,还挺过瘾。只是明显作者文字功底欠佳,对美好城市有着理想化的设想。有个观点倒是挺别致,关于“非绿色”“偏/泛绿色”“绿色”。想到了现在流行的电动汽车,虽然是可能比油动绿色了那么一点,但真的有多绿色,需要检验。
  •     杂志一样的城市文章集。印刷不错。
  •     一本有塑封一本沒有 有塑封的那本也破著
  •     没有看完 只记得西雅图的公民参与 城市的好与坏 还是要城市里的人来感受 而政策本身的重要性与中国的局限性 是作者隐约表达的观点
  •     1、改变观念是第一位的,改变观念,行动才会改变,行动才会坚持。2、介绍国外案例和方法的书,比较前沿,比较好读,也有思考。
  •     去图书馆借书,本来打算找本介绍城市旅游书籍,无意中喵到这本封面天蓝色的。这本书借到后,两个星期就啃完了。目前已看过1个月时间了,但是这本书能给你一种专业视角去审视城市的可持续,城市的评价。因为最近比较关注绿色建筑,所以才对这本书印象深刻。但是缺少对建筑评价参数的基础,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这方面的辅导。
  •     关于城市环保的一本开眼界书籍
  •     很棒的一本书,对于环保有了更深的见解
  •     通俗易懂,人性化城市入门
  •     值得让人去读
  •     央视的读书频道推荐的书,外行也可以看懂,很人性化的城市。
  •     很幸运在城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对西雅图心生向往。
  •     感觉现在的社会说的多做得少……
  •     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多案例的文献综述而已。
  •     学会审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道法自然,城市才能更美好
  •     人文的缺失是现在中国城市的问题,此书很好的表述了国外城市的方法
  •     感觉台湾除了作家们写的书都蛮水 但也算深入浅出啦 好想出去走走
  •     说实话,一开始觉得这本书过于矫揉造作,看到最后,我改变了想法,作者后面几个章节还是比较实用的,没有台湾文字的矫情,感觉挺好,比较受益。
  •     内容浅显,读来轻松,适合睡前半小时阅读~~~但常识类读物看看,增加点人文素养,读完会有去该城市旅游的冲动~~
  •     city life & ecological sustainablity.
  •     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有误啊
  •     发货时间太长,物流不给力
  •     清新的文字,感性理性的巧妙结合。喜欢。
  •     一本好书,好象一直缺货。
    订了好久才订到。
  •     一口气读完,对于城市,自然和人所能为未来做的,有一些感触,对于西雅图这些城市也有了些了解。书不错,值得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