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030280602
作者:樊杰 编
页数:393页

作者简介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内容简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根据对自然地理、地质与灾害危险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综合评价,提出了“就地重建、局部避让、积极设防、科学规划”的结论,划分了“生态保护区、适度重建区和综合发展区”3种重建分区类型,确定了“小集中、大分散”的人口分布格局和“全区总体保护、重点城镇建设、适度复合发展、各地特色分工”的总体战略布局。此外,对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个乡镇驻地进行了精细评价,确定了适宜重建的地域范围和可承载的人口规模。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可供受灾地区和支援灾区重建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关心和参与灾区重建的专业人士参考,也可作为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路甬祥院长题词代序一代序二第一部分 文本  第一章 综合评价    第一节 评价结论    第二节 评价过程    第三节 政策建议  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灾损遥感监测    第一节 灾区基本概况    第二节 灾后损失遥感监测  第三章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    第一节 地形条件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    第四节 光热条件  第四章 地质条件与灾害危险性评价    第一节 地震地质    第二节 次生地质灾害    第三节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第五章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第一节 指标选取依据    第二节 指标项的评价    第三节 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评价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    第二节 畜牧业    第三节 旅游资源    第四节 基础设施  第七章 部门评价    第一节 资源环境要素分析与恢复重建选址评估(国土资源部)    第二节 玉树灾后重建气候条件分析及建议(中国气象局)  参考文献第二部分 表册  表2-1 玉树地震灾区基本情况统计  表2-2 玉树地震灾区分乡镇重建分区面积及比重  表2-3 玉树地震灾区分乡镇地形高程和坡度的土地面积比重  表2-4 玉树地震灾区分乡镇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比重  表2-5 玉树地震灾区各乡镇≥0℃年积温评价  表2-6 玉树地震灾区各乡镇太阳总辐射评价  表2-7 玉树地震灾区乡镇单元水资源利用适宜区域面积  表2-8 玉树地震灾区地震烈度统计  表2-9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自然单元分区结果  表2-10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乡镇单元分区结果  表2-11 玉树地震灾区各乡镇全域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价  表2-12 玉树地震灾区综合工程地质分区  表2-13 玉树地震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分乡镇评价  表2-14 玉树地震灾区乡镇人口基础数据  表2-15 玉树地震灾区乡镇经济基础评价  表2-16 玉树地震灾区各乡镇畜牧业区划  表2-17 玉树地震灾区各乡镇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  表2-18 玉树地震灾区各乡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评价  表2-19 玉树逐月各气象要素一览  表2-20 玉树各月含氧量及含氧百分比  表2-21 玉树冻土日数以及开始、结束日期  表2-22 1971~2000年玉树稳定通过0℃、5.0℃、10.0℃积温及日数  表2-23 玉树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特征一览  表2-24 玉树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基本特征一览  表2-25 玉树地震灾区不稳定斜坡灾害基本特征一览  表2-26 玉树地震灾区崩塌灾害基本特征一览第三部分 图集  图3-1 玉树地震灾区位置  图3-2 玉树地震灾区地震烈度分区  图3-3 玉树地震灾区重建分区(按自然单元)  图3-4 玉树地震灾区适宜重建类型(按行政单元)  图3-5 地质灾害对结古镇建成区影响的遥感影像分析  图3-6 结古镇适宜重建地域范围评价  图3-7 重灾区人口相对集聚区适宜重建地域范围评价  图3-8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排查点分布  图3-9 玉树地震灾区高程分布  图3-10 玉树地震灾区坡度分布  图3-11 玉树地震灾区相对高差分布  图3-12 玉树地震灾区太阳辐射分布  图3-13 玉树地震灾区年积温分布  图3-14 玉树地震灾区河流水系  图3-15 玉树地震灾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图3-16 玉树地震灾区地下水类型分布  图3-17 玉树地震灾区冻土地貌类型  图3-18 玉树地震灾区土地利用分布  图3-19 玉树地震灾区结古镇土地利用分布  图3-20 玉树地震灾区河网密度  图3-21 玉树地震灾区取水便禾小性评价  图3-22 玉树地震灾区水资源适宜性评价  图3-23 结古镇水资源利用适宜区分布  图3-24 玉树地震灾区地震烈度分布  图3-25 玉树地震灾区活动断裂构造与地震活动分布  图3-26 玉树地震灾区地震断层及活动构造评价  图3-27 玉树地震灾区地震地质条件评价  图3-28 玉树地震灾区岩土工程参数φ分布  图3-29 玉树地震灾区构造断裂分布  图3-30 玉树地震灾区工程地质岩组分布  图3-31 玉树地震灾区岩土工程参数c分布  图3-32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分布  图3-33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动能分布  图3-34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动力危险性评价  图3-35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易发度评价  图3-36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动力危险度分布(按自然单元)  图3-37 玉树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动力危险度分布(按行政单元)  图3-38 结古镇次生地质灾害避让范围评估  图3-39 结古镇次生地质灾害避让范围分析  图3-40 玉树地震灾区综合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按自然单元)  图3-41 玉树地震灾区综合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按行政单元)  图3-42 玉树地震灾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  图3-43 玉树地震灾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图3-44 玉树地震灾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植被覆盖因子评价  图3-45 玉树地震灾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地形起伏度因子评价  图3-46 玉树地震灾区水土流失敏感性降雨侵蚀力因子评价  图3-47 玉树地震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图3-48 玉树地震灾区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图3-49 玉树地震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按自然单元)  图3-50 玉树地震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按行政单元)  图3-51 玉树地震灾区城乡居民点体系分布  图3-52 玉树地震灾区人口规模分布  图3-53 玉树地震灾区人口密度分布  图3-54 玉树地震灾区城镇化率分布  图3-55 玉树地震灾区外出打工人口比例分布  图3-56 玉树地震灾区民族人口分布  图3-57 玉树地震灾区游牧人口比率分布  图3-58 玉树地震灾区灾前GDP分布  图3-59 玉树地震灾区灾前人均GDP分布  图3-60 玉树地震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布  图3-61 玉树地震灾区灾前农牧业产值分布  图3-62 玉树地震灾区灾前大小牲畜头数分布  图3-63 玉树地震灾区适宜发展的乡镇职能分布  图3-64 玉树地震灾区人口与居民点条件综合评价  图3-65 玉树地震灾区经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图3-66 玉树地震灾区草地产草量分布(按自然单元)  图3-67 玉树地震灾区草地产草量分布(按行政单元)  图3-68 玉树地震灾区草地理论载畜量(按自然单元)  图3-69 玉树地震灾区草地理论载畜量(按行政单元)  图3-70 玉树地震灾区草地载畜潜力和载畜压力评价  图3-71 玉树地震灾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评价(按自然单元)  图3-72 玉树地震灾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评价(按行政单元)  图3-73 玉树地震灾区基础设施网络现状  图3-74 玉树地震灾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分布  图3-75 玉树地震灾区交通设施支撑能力评价  图3-76 玉树地震灾区能源设施支撑能力评价  图3-77 玉树地震灾区交通优势度分布  图3-78 玉树地震灾区旅游资源分布  图3-79 玉树地震灾区旅游资源赋存、区位状况、产业基础、环境背景评价  图3-80 玉树地震灾区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  图3-81 玉树地震灾区结古镇房屋倒塌状况  图3-82 玉树地震灾区冲洪积扇区域房屋严重损毁状况  图3-83 玉树地震灾区地震监测区滑坡、崩塌、碎屑流分布  图3-84 玉树地震灾区地震监测区震陷分布  工作日记  新闻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院院网报道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方案后记

前言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2010年5月14日新闻联播):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今天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关于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研究当前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出席会议。会议强调,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证安全、保护生态,不仅要让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上新台阶,而且要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  会议原则同意《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对评价组专家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指出,玉树抗震救灾一个月来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发扬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加快推进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章节摘录

  (2)适宜重建地域类型的评价方法  ①确定基本适宜重建地域类型为生态重点保护区、牧业适度发展区、人口相对集聚区。②采用主导因素法,以自然地域为单元,把生态环境类指标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优先确定为生态重点保护区;剔除难利用的区域外,结合畜牧业发展条件评价,将其他区域确定为牧业适度发展区。③根据人口与居民点分布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评价,结合其他相关单项指标分析及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分析,明确人口相对集聚区依然为现有乡镇所在地,预测人口相对集聚区的人口规模。④以乡镇为行政地域单元,在生态重点建设、牧业适度发展和人口相对集聚3个基本适宜重建地域类型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发展地域功能,结合旅游条件评价和其他相关指标评价结果,采用“主导优先、逐步遴选、动态修正、综合集成”的方式,按照重建的主导方向,确定各乡镇适宜重建的地域类型。  (3)适宜重建地域范围的评价方法  ①在评价适宜重建地域类型(分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同时,得出相应地域类型的地域范围和各人口相对集聚区人口规模,以此作为居民点适宜重建范围和承载能力评价的背景。②对极重灾区结古镇进行适宜重建地域范围的精细评价。运用遥感技术确定建成区范围、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对建成区影响范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具备经济与居民点发展基础、满足建设用地的地形条件为前提,、主要根据地震地质评价、工程水文地质评价、地震次生灾害排查和评价结果,结合其他资源(水、旅游等)与基础条件的综合分析,测算出可承载人口规模,确定适宜人口相对集聚区的地域范围。③对位于重灾区的4个乡镇,采用上述GIS技术支撑的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可承载人口规模和适宜人口相对集聚区的地域范围。④对位于一般灾区的22个乡镇所在地,基于单项指标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定适宜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小(以可承载人口规模表示)。⑤用人口相对集聚区的评价结果修订、补充适宜重建地域类型的评价结果,得到最终适宜重建地域类型与地域范围结果。  (1)分类单项指标的评价方法  ①确定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与次生灾害危险性、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4类共12个指标项,作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项评价的指标体系。②由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分别对各指标项进行评价,以适宜重建程度为导向,给出自然地域单元和行政地域单元的分级分类评价结果。③相关单项指标评价实行过程互动,不断调整和完善各自评价结果。  (2)适宜重建地域类型的评价方法  ①确定适宜重建地域类型为人口集聚区、生态保护区、生态-牧业区、生态-旅游区和综合发展区。②采用主导因素法,以自然地域为单元,把生态环境类指标评价为极重要的区域优先确定为生态保护区;确定难利用区。③把畜牧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条件作为主要指标,并集成其他单项指标评价结果,以自然地域为单元,采用“主导优先、逐步遴选、动态修正、综合集成”的方式,分别确定适宜重建的生态-牧业区、生态-旅游区。其余各项指标取值中等的地域确定为综合发展区。④根据人口与居民点分布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评价,结合其他相关单项指标分析及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分析,确定现有乡镇政府驻地为人口集聚区。⑤以乡镇为行政地域单元,在自然单元评价的地域类型分区结果的基础上,按照重建的主导方向和综合条件,确定各乡镇适宜重建的地域类型。

图书封面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资源环境承载力项目参考资料不多,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