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 拼贴城市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ISBN:9787112058532
作者:柯林·罗
页数:186页

作者简介

在以城市为背景对象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拼贴城市》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在建筑学与城市研究向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地位。《拼贴城市》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内的高度关注,许多著名学府将其选为必读教材。本书所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学术、现代文学、城市建筑史等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与城市。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引言
乌托邦:衰落并消亡?
太平盛世之后
实体的危机:肌理的困境
冲突城市以及“拼贴匠”的政治
拼贴城市以及时间的再征服
附录
注释
名词索引
图片索引

图书封面


 拼贴城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拼贴城市》,似乎拿起这本书来读就觉得沉甸甸的,想写点什么更是需要鼓起勇气。“晦涩,实在是晦涩”,这个大概是大多数人读完之后的感慨,当然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不得不承认自己浅薄的知识积淀。但是对这样一本还是决定思考些什么,也算对得起作者写书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在这个如铁板烧的学院,自己不是在养猪。童明老师在译者前言中引用了一段书中的话:“其目的是驱除幻象,同时寻求秩序与非秩序、简单与复杂、永恒与偶发的共存,私人与公共的共存,革命与传统的共存,回顾与展望的结合。”作者似乎是在用“拼贴”概括城市,而行文的拼贴又好像是在给“拼贴城市”找本质的原因。也许这样的结论对现实社会并无实际的意义,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作者的深度分析,就算仅仅是抬头仰望。想起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如果没有预言就没有希望,没有记忆就没有交流。”当现代建筑追求理性主义与普世主义的的时候,后现代按捺不住,出现了怀旧的地域主义倾向。但科学与人文终究都无法归于本质,于是,批判地域主义想要另辟拯救现代主义的途径,寻找地方文化应对普世文明的策略。似乎回归到中国古代中庸的境界。天国的专制是在幻想着乌托邦的未来,希望寻找最高效的捷径,就如希特勒时代反对抽象艺术一样,同时用最浅显的方式控制群众的思想,停止思考,满足于眼前的虚假安逸。于是北京城的城墙被拆了,于是全国的居住区长得千房一面,于是沈葆桢的故居依旧破败而西门庆故里各处疯抢。塔夫里有句著名的话: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历史就是历史。建筑师们有自己对社会的见解。像大舍一伙这样不愿意为体制屈服的有理想的建筑师选择了个体的自由,虽然不在对城市抱有幻想,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实现个性。像谢英俊一伙,他觉得自己与库哈斯一样伟大,这样的建筑师摈弃了政治,不代表民主,他们从民生出发,遵守着进化论的生存法则。信息的时代给予了世界巨大的震动,好像一切基于认知与美学的建筑观念在不确定中发散。不知道这样的未来,在乌托邦、自由、科学、民主、进化论、大自然面前会有怎样的拼贴。
  •     一、现实批判——拼贴城市的理论背景我思故我在,柯林•罗的拼贴城市理论源于对现实的批判。乌托邦真的衰落并消亡了吗?不!尽管从“一种不明的期望目标”转变为“一种清晰的社会变革工具”,但这只是“沉思性的柏拉图式模型让位于一种更具活力的乌托邦指令”。牛顿力学、笛卡尔主义、黑格尔主义在带给了人们确定性知识的同时,也延续了乌托邦式的向往,从而演化成一种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批判的乌托邦,这就是柯林•罗所批判的“行动乌托邦”——正是以此为源头带来了后叙的现代主义与历史主义、科学集权与民主参与等等之间的种种困境与矛盾。柯林•罗对乌托邦的批判其实也是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因为现代建筑本身就是这种行动乌托邦的一部分——在技术上是进步了,但是在整体上却是一个退步。因为它具有英雄化的、崇高的色彩,它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为私人的和公共的资产阶级趣味提供一个装饰精美的居所”。相反,它的理想被认为更加重要,“是去展示一种教徒式清贫的美德,一种类似于方济各会的最低生存美德”。正因为如此,柯林•罗批评现代建筑暴露出许多问题,没有导致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现代主义带来了种种思潮,而乌托邦幻想也随之演化出两种极端的建筑思想:以“城镇景观”为代表的传统主义和以“科学幻想”为代表的未来主义。在“城镇景观”中,英国村庄、意大利山城和北非要塞都成了发展现代城市的模式,虽然开始重视人的主体,但依然是一种空泛保守的思想,正如柯林•罗所诉:“它的趋势是提出无计划的感觉,吸引眼睛而不是思想,并且有利于建构一种感性世界,来贬低一个概念世界”。“科学幻想”中,尽管建筑是现代的,尺度是大都市的,反映了现代交通的需要,在设计上使用了计算机技术。但是,它同样面临批判,因为它忽略了城市结构,割断了社会的连续性,使用乌托邦假象来勾画理想城市,“表现出对进步和超级理性的偏好,对无情事实的偏好,对时代精神的迷恋”。对以上三种现实存在的理想的批判(或者说是扬弃 ),奠定了拼贴城市的理论基础。二、共存结合——拼贴城市的实现手段如何实现新的理想?作者似乎在前言中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寻求秩序与非秩序、简单与复杂、永恒与偶发的共存,私人与公共的共存,革命与传统的共存,回顾和展望的结合”。柯林•罗的“拼贴”看似在批判乌托邦和现代主义,其实是倾向于共存,是在做一种结合。正是面对“城镇景观”与“科学幻想”的两种极端思想,柯林•罗在矛盾与困境中探寻出一条新旧“共存结合”的出路:在尊重过去的基础之上理性的展现未来,这就是柯林•罗的拼贴城市思想的由来。拼贴城市的观念认为城市是一个博物馆,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在城市史留下记忆,因此城市的发展应当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有机的过程。面对“实体的危机”与“肌理的困境”,柯林•罗由格式塔心理学图形—背景方法衍生出了共存结合的城市阅读法——图底法,将黑色实体建筑作为图,将白色虚体空间作为底。在运用图底法对比分析多个建筑、城市案例之后,柯林•罗揭示了现代城市的问题在于最为实体的建筑不再具备如传统城市一样围合空间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实体的危机”与“肌理的困境”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与其希望或等待实体的衰退,不如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智地容许并且让实体在一个普遍的肌理或网络中消融”的共存思想。这与后文提到的“边角料空间”概念,“值得记忆的街道”、“模糊整块的建筑群”等“拾获之物”也是一脉相承的。拼贴城市就是这样一种城市理想(Urban Ideals)+变形(Deformation)的文脉主义思想 ,它绝不认可极端的乌托邦,也不会摆脱乌托邦另辟蹊径,这就是拼贴的共存结合之道,也许书的最后总结也呼应了这个答案:“换言之,拼贴的特点就在于其反讽方法,它的技巧是胡萝卜与大棒兼而有之。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有可能将乌托邦作为镜像或者片段来处理,而不必对之全部接受。就此而言,拼贴甚至是一种策略,它在支持永恒和终极的乌托邦幻想的同时,又可以激发由变化、运动、行为和历史构成的现实。” 三、多元复合——拼贴城市的核心思维在方法手段向思维观念升华的过程中,拼贴城市多元复合的核心思维展现无遗。柯林•罗将塞亚•柏林的“刺猬与狐狸”观点引入到拼贴城市之中,并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建筑:刺猬代表一元论,采用一种标准行事,最为典型的“刺猬式建筑”是凡尔赛宫,这类建筑是“整体建筑学和整体设计”的展现、是“绝对君权”的体现;而狐狸则象征着多元论,“知道大量的积极因素”,西班牙的哈德良离宫则是“狐狸建筑”的代表作,它们试图消除任何控制思想的主宰,在协调混杂冲突的同时不失建筑的尊贵理想。多元性不仅存在于建筑更存在于城市,而前者也绝不能简单的代替后者,因为在柯林•罗眼中存在着如柯布西耶作品般的狐狸建筑+刺猬城市,当然也有雅典卫城般的刺猬建筑+狐狸城市。城市本身是多元复合系统,它的发展演化是在社会力、政策力、经济力等多种力综合作用下更新和生长的过程 。柯林•罗认为,多元复合的“拼贴城市”就是对这种城市状态的一个积极响应,这种响应映射在价值观、专业理论、实施等层面 。因此,拼贴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建筑与城市的思维方式,它不再将城市视为一个由彼此孤立的要素简单堆砌形成的静态实体,而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多种层次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多元复合的动态网络。拼贴城市的多元复合思维不仅体现在其城市观,更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艺术性与政治性兼具。柯林•罗旨在解放被现代主义建筑的道德化所压制的随意诗学、美丽诗学,其策略是美学性的,但目标是政治性的,为的是使同一个中产阶级能够应对他所认为的政治极端主义以及它蕴含的经济、技术和美学上的简单化倾向 。四、反思城市更新——拼贴城市的当代思考从当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柯林•罗的拼贴城市,不难理解许多学者提出的其在规模界定、适用范围、二维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 。但是,用当今全球化、高速城市化中的现实问题去审视西方工业化时代的历史理论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我想,拼贴城市的现实意义更多的是继续引发我们对当今城市发展的反思。《拼贴城市》成书于二战后西方城市更新运动时期,各国为了经济复兴需要,通过制定、颁布各种计划和政策,借助土地再开发,来解决内城败落和经济衰敝等问题。早期更新的手段多倾向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来实现土地的置换和功能升级,却导致了非人性的城市环境和单一乏味的城市空间。这种改造的反思带来了多元化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正如雅各布斯所述:“大规模的改建摧毁了有色彩、有特色、有活力的建筑物、城市空间以及城市文化、资源和财产” ,芒福德也深刻的指出了“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换了一种形式,实际上继续着同样无目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 。这些反对大规模、模式化的城市更新,提倡更新目标内容多元化的理论思潮,正是和柯林•罗的拼贴城市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如今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市更新,并且似乎也同样重复着西方早先犯下的错误,特别是以集权、强制、效率为特征的权力系统,更是把这种“刺猬”思维发挥到了极致。正如我们茶余饭后经常谈到、代表着新旧拼贴典型的北京——半个世纪的变迁之后,北京没有了牌楼,没有了长安左右门,没有了城墙,那些诉说着历史文脉的建筑荡然无存,只剩繁华的长安街继续展现着“感情上的禁欲主义和加重了的浮夸”;只剩安得鲁的巨蛋、库哈斯的CCTV大楼横亘着风水文脉、破碎着传统符号……现在的北京,是复制的纽约,交通系统不够发达的东京,或是“poor Hong Kong” 。“建筑总能在缄默不语中道出千万本史书言所不及的故事,时间赋予它诉说历史、承载记忆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又是那么脆弱。” 不只是北京,如今我们的城市都在大拆大建,在一元的、直线式的更新思维方式下以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方式失去记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城市的多样性丧失、社会网络破坏、城市空间割裂 ……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破坏的时代。当我们做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乌托邦美梦,给这个城市注入了蓬勃血液的同时,也割裂着她沧桑而雍容的肌肤。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惨剧为我们的领导、建筑规划师们敲响了警钟:一味追求建设的速度和个体品质而忽视了城市多元复合的文脉与内涵会终究使城市陷入一场危机。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反思和再反思的阶段,缓一缓发展的脚步,想一想如何保护与发展、如何推陈和出新、如何把拼贴思维古为今用。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现实与权威,用共存结合的方法来融合实体与肌理,用多元复合的思维去认识与改造城市,并将拼贴的理论方法古为今用,这就是《拼贴城市》带给我最大的感悟与思考。
  •     在这里建筑将两个需要调和的方面和盘托出:科学与人文。科学偏重于建筑技术,而人文则不仅在于考虑大众或者说居住者的反映,不论实用还是美观,不论“人类的思想存在着一种对其自身的成见”(桑塔亚那),我们不想辩驳究竟体现在图纸或是模型中的建筑个体与本意相距多远,也不回避本质与习俗间存在的建筑师的责任。只是,会思想不等于能够驰骋,谈建筑亦非构图、材料了事。它的背后应该蕴藏着痕迹的阅读:阅读永恒与偶然的共存、精神与形式的交融;无论时空的转变都能在“拼贴”中找到存在的可能性。“拼贴”不再是毕加索处理画面的辅料方式,而是一段记忆、一种社会景观、一如既往的神秘膜拜,所谓的“空想”的现实,以及艺术追求中“出”与“入”之间的和谐。哪怕是现代主义的诸多元素,在“拼贴”的视野中也无法避免“复辟”的嫌疑。去创造岂是冰冷材料的堆砌?去想象又怎样呈现于世?如果矗立于街巷的巨人只作为后果存在,那么我们的世界并不美好许多。一部文学作品维系着怎样的遗传基因?在互文的过程中他的空间变得日益丰富。当我们驻足于古迹与当代方块型灰色立方体整齐划一的设计时,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的提出阐发了“拼贴”的操作性和意义所在。与其说是空间并置,不如说是升华的熔融。 德·伯理将社会习俗等人文因素与地域相连,因此,也完全可以接受建筑的意义和它别具一格的重组可能。——《拼贴城市》[美]柯林·罗 弗瑞德·科特 著 童明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不能理解
  •     大概翻翻然后去看原版=_=渣翻译
  •     需要看英文原版的,不懂
  •     非常重要的著作,翻译感觉拗口。
  •     书收到了,感觉还好,师兄推荐的,内容还没读~~
  •     很难懂的一本书,但是很有内容!
  •     确实难嚼,不过一些稍微读懂的片段还是发人深省的。虽说书中的某些方法用在当代城市有些不妥,其繁复的思辨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     比较晦涩,要对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才能读懂,建议有一定理论储备再看此书。
  •     經典就是經典~現在讀也是很有意義~
  •     文章庞大的历史知识背景真的很让人觉得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啊--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拼贴城市。也是多元化的方面吧。
  •     翻译问题?大四读得时候 很多地方没看懂。越来越觉得很多这样的书 应该再找出来温故而知新。。
  •     很多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吸收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继续努力
  •     懵
  •     这本书是别人介绍看到,但看到书后,发现内容好像蛮深奥的~不过,还是觉得不错
  •     很适合学规划专业的童鞋们看看,值得学习一下
  •     不觉得读不懂,一定是被城市建筑学虐出受虐心理了。
  •     导师推荐,值得一看。
  •     拼贴城市,是一本很经典的书,导师强烈推荐的
  •     好难啊好难啊,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读过一本自己专业的著作,却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没法评价啊
  •     但是好像是实验报告性质的,所以相当的薄。。。。
  •     值得大家好好学习一下
  •     比他写的透明性有趣多了
  •     经典书,不多说了吧
  •     翻译得确实不怎么样,但是读不懂主要还是因为我自己没文化…
  •     经典之作呀,慢慢读~~
  •     总的来说是一本不错的理论著作,但相对难读懂。体会最大是"拼贴“一词,或许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
  •     只能说这本中译版太不好读了。。。
  •     超级好,和老师讲的内容一样
  •     要一遍一遍的读,读懂就够你下功夫的
  •     对于做城市设计的同行很有帮助
  •     用艺术创作的拼贴类比城市规划的实用操作,没有纯粹的乌托邦,没有完全的历史延续,也没有一味的摒弃过往,城市设计应是驱除幻象,回顾与展望。
  •     不好读,能搞懂点文化背景就好了,只是架在建筑的框架里而已
  •     一本读了三遍仍然云里雾里的书。涉及大量的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极度凝缩和综合
  •     难懂至极。。。
  •     额,墨迹,把自己要说的话放在很后面,前面一堆铺垫,看的人恼火。
  •     理论性太强的一本书,表示没有读懂,本来是冲着书名去的,但是觉得与平面设计里的拼贴概念还是有差的
  •     没看懂> <
  •     书是正版,但是看不懂啊,继续努力吧
  •     经老师推荐买的这本书,内容很好,就是文字非常难懂,建议大家买外文原版的读一读~~~
  •     书挺好,纸质优良,字迹清晰。
  •     翻译有点问题 看的不是很懂 但是豆瓣第一条书评很棒
  •     看过的最强译者前言,完全被吸引了。没想到用乌托邦作为起手式,更没想到科特对乌托邦的理解这么深刻——把西方学者擅长的高浓度概述用到极致,甚至超越了罗素《西方哲学史》、海尔布罗纳对乌有理解。至于主题城市反倒轻松。
  •     拼贴城市大概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是对历史片段的拾遗,对冲突的协调,对破碎的整合,同时又对未来怀揣乌托邦隐喻的憧憬。
  •     书挺正
  •     书没看,印刷不好,其他都不错
  •     肯定是经典著作,但比较生涩,需要精心下来慢慢钻研
  •     不错,书挺好的,值得一读
  •     这翻译也是醉了,都能把艾略特的荒原翻译成荒芜世界
  •     为什么这么绕口,读完一遍也不知道怎么个拼贴法。插图倒是很漂亮,封面原来是德国城市威斯巴登。
  •     科林罗真.词霸
  •     需要慢慢静下心来读,很有收益
  •     中国的城市设计和国外的城市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最近做了一个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投标,我发现国内注重的更多的是图案的表现,对大的功能布局,交通安排,以及人性化的场地体现得很不够。所以,希望通过这本国外的经典教材,能让中国的城市规划师体会到规划的本质,从形变到质变的深远过程。
  •     但是我读不懂,要读英文版的
  •     不错的一本书;有点难滴呀
  •     其实还没看完……但已经有了把这书看上十年二十年的心理觉悟了。。。
  •     原文本来就晦涩难懂,翻译起来确实是个难题,要读完这本书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清醒的头脑和充足的血糖供应,最好还是晚上晚饭之后再拜读。
    内容涉及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问题确实很多很复杂,而且引用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哲学家的语句……
    哦,天哪,真的是天外飞仙之作,我想他在编著的过程中肯定很享受,但是读起来要理解他的心情和精神状态,确实不容易,要多拜读几遍……
  •     对“拼贴”不是很了解,买来看看,增进知识
  •     这本书是城市规划的专业书,我们学校图书馆里只有一本,还是不能外借的库本,所以就买了一本。可以说是城市规划专业必读书之一
  •     书有的封面在转仓时,有些许磨损,不过不妨碍阅读
  •     拼貼城市的作者柯林·羅試圖使用拼貼的理論解釋不同時期的城市發展形態的相互依存關係,不僅在筆者當時所處的環境下具有現實意義。在當今社會發展的條件下,城市拼貼的理論更具有實踐性的討論意義。
  •     不读个十遍八遍,把相关人物和哲学思想一一了解是不会读懂的.....
  •      其实,《拼贴城市》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自然的人”不同于“社会的人”的地方恰恰在于“自然的人”,更确切地讲,猩猩,与它的千年祖辈没有两样,每个生命从头开始,每天对于它总是新的,因为它没有足够的记忆;而社会的人可以用他的记忆、建筑、文字等等回到过去;人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因为,人类的历史不会回到它的开端。我们也不可能把人还原成一个“自然的人”,让他仅仅服从牛顿力学;如果我们割断历史,就等于把人降低到动物。“不要割断历史”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也是我们做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
  •     没看完。。。有空拿出来看看。。有收获
  •     是正版,质量好,很不错
  •     还没看,以后在评价吧!
  •     满深奥的一本书。书还可以,就是到货有点慢,从发货到收到差不多有十天
  •     过于晦涩,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去阅读
  •     城市规划专业必读书籍
  •     很不错的书,值得收藏,需要慢慢读
  •     拼贴城市的理念很好,但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问题,阅读太吃力,实在太难懂了
  •     外国人写书总感觉逻辑上不是很顺,看了很长时间没抓住关键点。。囧
  •     太棒了。心目中城市(规划)研究者应该具有的视野——哲学政治学美学艺术理论建筑学……虽然此君的思路确实比较飘逸,但是牛逼的作者就是有作的资格。
  •     买错了书,但真的很棒!割断历史那便是把人降为动物 …
  •     四星全部给书中的思想。翻译太烂不做点评。某老师也是蛮拼的。不怕丢脸么。。。
  •     好书,虽然在学校已经听说过了,但是自己读收获很大
  •     城规必读
  •     现状解读很深入,策略较生硬
  •     柯林罗晚期的著作,透明性理论的延续。勉强第一遍读完了八成,表示中文翻译真的会搞死人的。
  •     买的着几本书内容都很好,可惜新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很大的口子,一看就是拿刀划得,让我心疼不已,如果不是嫌麻烦,真想退了
  •     现代城市既不像现代主义耸人听闻的宣扬那样满目疮痍、危机重重,也不是技术乐观主义基于进步假设的乌托邦。作为一种物质的集合,它将人类历史与“自然历史”(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加以区别,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种种问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将人类置身于传统与乌托邦之间的两难境地。 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要盲目乐观。现代主义的盛世已经过去,后现代的阵营疑云重重,当代城市将何去何从?恐怕还要扎入传统与乌托邦的疑云之中寻找答案。
  •     呵呵呵
  •     这翻译简直了…
  •     家常读书·雨中狐狸朗读
  •     我这是看了本哲学书啊
  •     P3: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在建筑是一项坚定而顽强的使命,在它所有的领域中,都存在着一个问题(一个特定的问题),并且存在着一种责任(一种科学的责任)去解决它。从一开始起,人们就同时面临着两种互不相容的价值标准:一方面,这体现在服从于一种看似科学的、然而实质上就是管理的准则;另一方面,遵从于前几年经常提到的饭主流文化(counter culture)的思潮:生活、人民、社会以及其他。这种奇特的二元性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只能归结于决意不去观察现象本身。
  •     有点晦涩 水平有限 看不太懂
  •     还好吧,还没看呢,应该不错。
  •     少的一星是给翻译的。这本书翻译的晦涩难懂。我就粗略扫了一遍内容,打算在下下周上完课之后再重新理解这本书。
  •     看得很累。感觉译者一定翻译得也很累……
  •     好像有点深奥
  •     书是正版的,很就想买了,只不过每次买书的时候给忘了这本。
  •     理论性比较强 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呢 不知道翻译的怎么样
  •     隔行如隔山,云里又雾里
  •     在老大的几句解释下明朗了很多。老大真厉害!
  •     还好吧,比较难懂
  •     还不大懂、看来要重新翻翻欧洲史了、
  •     现在的水平看这个还有有些勉强,过几年再来。
  •     书是脏的啊啊啊啊啊啊啊
  •     大概翻了一下,需要理解的知识量挺大的
  •     晦涩难懂
  •     人表面上看来是猴子变得,但灵魂却是狐狸和刺猬的结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