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4828379
作者:[明] 王阳明撰
页数:408页

作者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编辑推荐

《传习录》: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明史•王守仁传》读《传习录》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前言

《传习录》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作,是其讲学答问和书信集。明朝中期,皇帝昏庸,宦竖专权,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整个社会仿佛是风雨飘摇的暗夜。而随着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冲破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束缚、寻求解决社会矛盾良方的呼声越来越高,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集心学之大成,崛然而起,“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成为一代圣哲,其心学代表作《传习录》也成为中外人士传读修习的圣书。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礼之家。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人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崩颓之际,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机遇,使得他以其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第一流人物”,成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朝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明史·王守仁传》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章节摘录

徐爱①录先生于《大学》“格物”②诸说,悉以旧本③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④。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⑥,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⑦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注释]①徐爱(1488-1518年):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守仁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中的“爱”即徐爱的自称。②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意为扩展人心本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获得对天理人性的充分认识。③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④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洛阳人,官至监察御史。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正殿说书。程颢、程颐为兄弟,合称二程,为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谥文,徽州婺源人,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误本:朱熹认为《大学》的旧本有误,便将《大学》的原文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文字作了修改,增加了传一章。王守仁认为《大学》原来并无错误。⑤“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⑥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故称“夷”。⑦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译文]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观点,都是以“旧本”为准,即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很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慧,为人却和蔼坦诚,乎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见先生年轻时豪放不羁,又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沉溺于佛、道两家学说。所以,猛然听到他的学说,都觉得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而不屑深究。他们不了解先生在贬谪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之中修养静思,精一的功夫已超凡入圣,进入绝对精纯的境界了。我朝夕于先生门下亲聆教诲,深知先生的学说初接触感到很浅易,仔细研究就觉得很高深;乍看起来似乎很粗疏,认真钻研就觉得很精妙;刚接近好像很平常,深入学习却没有止境。十多年来,我竟然没能入门。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学生徐爱书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①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②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⑤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图书封面


 传习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也许和我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关,此书还未读完,细细品位之余,就感受到内心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书中要求我们立志成为圣人,我目前的境界还不敢有此妄念,但是决心以王圣人的行为为标准,不求成圣,但求存养心性,知行合一。。。不知道是读这本书让我安静下来,还是先安静下来才读进了此书,总之,读的时候内心特别平和安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细细品味。。。
  •     少年时,曾想:一日,于旧书摊翻阅一本发黄旧书,此书学究天人之际,穷极人世之机,但于人间不曾有人闻。却笃定,世上无此书。 两年前,因《明朝那些事》而看传习录,初看知行合一论便觉发聋振聩,而后越看越觉此书之神。如今确信,传习录便是年少幻想偶遇之书。传习录大抵言何为圣人,圣人何以无所不能,圣人如何炼成。一直迷惑,道德与现实矛盾相冲。不送礼,不阿谀奉承,不走后门是道德标准,社会财富权势却多是忽蔑道德之人拥有。若道德单带来不得意,坚守又有何用?而后悔悟,只知无行是不知,真知既是行。酸儒,只会念念字,实为道德败坏之辈。有德者,会自视清高么,一心只为书上圣贤语不工作,不爱人么?真大儒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习录言,良知是万世万事不管节日变迁永恒不变之标准。世上所有事不过是天理良知之意发。只凭良知行为,便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换言之,可实现成功人生。阳明先生一生便是最好的证明。良知又是何物,是庄,禅中最自己,最自由的心意,就是现代人说的直觉。做事,心里总会闪烁一些选择,第一出现的,就是直觉,就是天理良知。以直觉行事是唯一正确的法门。据言,iphone产品设计乔布斯便是遵循佛禅教导之直觉决定,后iPhone产品体验师皆是以第一直觉为标准。吾之良知便是人之良知,人之良知既是天之良知,即为天理。自己琢磨,此论大为可信,无可缺漏。后观稻盛和夫先生之《活法》,敬天爱人实为孔门圣学之宗旨要义。人初生良知便是敬天爱人,敬而不畏天,差别爱父母,配偶,儿女,朋友才是真爱,墨子爱之天下以平等,是无根之树,空中阁楼,实为私欲 ,无所爱。古人畏惧天地灾难,乱用民力甚至活人祭祀实为惧无敬。今天科学发展观便可称敬天。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社会人人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人心中良知极少被私欲蒙蔽。自由在于人心思想而非随私欲所欲。文明之标志应该是人心良知被私欲所蒙蔽之程度,而非科技体现。以我看来,基督之入窄门,道庄之证道,佛禅之成佛,即是圣学之成圣,成圣便是心中无私欲,所行所为皆凭良知直觉。看过阳明学,对道庄,佛禅有恍然大悟之感。以致于基督教,若是基督如唯物论所批判表面如此荒谬,何以西方社会上下乃至精英信之如此众?只因入窄门为基督近神之意境。良知私欲如何辩?传习录言眼中不可入沙,也不可入金玉屑。心中不可有恶念,也不可有善念,行事只凭敬天爱人。有恶念,便为恶缚,有善念,便为善缚。心中欲无欲,欲成佛,成圣,实际却是最大的私欲。成圣成佛只是凭本心行事顺便得之。以良知行事,可成圣,也可成魔。世上领悟真理的不在少,唯独阳明先生以无上魄力,精妙言论,更以亲身力行传道给予世人。
  •     基本上接近一周的《传习录》了,此时也得关上书来做一个记录,以对以往读书时的一些感想做一个总结。《传习录》是明朝王阳明先生的弟子根据王夫子的所言所录汇总而成的一本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王夫子关于心学方面的感悟,包括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心学,如果从根儿上来说,应该是发源于《大学》古本上的道,具体上说,依次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重点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了,是古人修身之道。而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孟子》之道,比如“必有事焉,勿忘勿助”,或“性善论”等等。所以如果事先便仔细学习和体悟过《大学》《孟子》的人,再来看王阳明的《传习录》,体会更加深邃,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对《大学》和《孟子》的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修身的四次第的理解非常的重要。格物,即格物的理,格物穷理。并非真的拿几根竹子出来格它,而是去探索“事物”本身的规律、道理等。在儒家那里,这些“事物”包括孝、弟、忠、信。而在王阳明那里,还包括治军、打仗、治县、戡乱等显学。而在现代社会,毕竟和以往不一样,“事物”包括了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处理、工作上的矛盾、现代父子夫妻关系、和朋友的相处之道、如何高效的学习等等。从表面或字面上来看,这跟其它的学说似乎也没什么不同啊。当然有所不同,而且是大不同!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发端处”。心学格物的发端处在于“心”。“心”是一切事理的发端!心即理!那么如何进行格物呢?在日常的运作中,如何将格物进行到底,做到真正的格物而不作伪呢?这便是在“事儿上磨砺”的工夫了!这也实际上便是《孟子》中“必有事焉,勿忘勿助”一样。需要将格物贯穿于每日日常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碰到事儿了都勿忘勿助。工夫久了,到位了,逐渐便能去除妄念、环境的蒙蔽,恢复本心的清明!如果说格物是一切工夫的起始,那么致知就是必然的结果。若需要致知,则必然要求先行格物。这二者的关系不可反。致知是建立在格物的基础上的,致知便是致良知,心上的良知。良知也可以理解为行事的准则,认可的真理。比如我们侍奉父母,如果我通过格物认为侍奉父母应当让其高兴、不忤逆,即使是自己受到委屈和不快。将其转化为自己心中的真理并作为行事的准则,这便是致良知。当然,这还需要“知行合一”的工夫,需要“必有事焉,勿忘勿助”的工夫。工夫久了,深了就能“诚意”和“正心”!诚意,便是意之诚。我通过格物致知认可了同事相处之道,无论如何,都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和耐心等。那么,在工作遇到压力的时候,我依然能够耐心而不乱发脾气,则便是“意诚”。这种工夫久了,心变也能正了,修身也能更稳固了。“知行合一”的工夫时时刻刻谨记“知行合一”,在你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便会在行上多下工夫,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知”上。将“暂时的伪知”转化为“已行的真知”!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一生俯首拜阳明。
  •     知行合一
  •     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之罪也!
  •     书不错,有注释!
  •     传世之经典,常常翻读。
  •     格物致知
  •     拜读中
  •     我的灵魂导师王老大,百看不厌
  •     我的最爱。 真的特别好,心,按良知行事,符合天理,完事用良心来看,我心光明!!!真是好书!!!
  •     价格便宜,印刷还行,过得去,这个价真值。
  •     读了两三遍还是没怎么懂。阳明先生的理论千千万,大都是修炼内心、从根源上控制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念头
  •     书的质量不错,准备好好研究一下
  •     大师就是不一样,心学
  •     没想到精深的儒学原来是这样的,跟释学道学是相通的,是我以前太肤浅偏狭孤陋寡闻了(哲学古籍的注释我是从来不看的,理解是不难的,接受是需要时间的)
  •     本性已是至善,圣人之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
  •     我的老师
  •     是你是你就是你!书脊上居然把男神标注成了宋朝人!!!【读完再来写评价
  •     不用评价
  •     “最近呢秦城发表了个报告,说你包透过一些渠道去干预、影响北戴河的选举,请问你怎么看?” “没听过” “是王阳明说的”
  •     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肃然起敬。特意找来他的书,但没有经过四书五经的洗礼,读着总有一种懵里懵懂的感觉……
  •     感觉很多道理早就明白,却依然做不好。
  •     知行合一,花开。
  •     最大的收获是知行合一。上篇和下篇的师生对话蛮有趣的,也有很多深刻的道理。中篇大段的书信有些平淡,反复提的也是前文提过的道理。总得来说,阳明先生的学说确实很好,人也是真性情啊。
  •     所谓知行合一者,一言以蔽之,曰“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     国学经典
  •     “所以呢?”我读前章时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
  •     电子版和纸质书都买了,经典就是用来一遍一遍反复读的,虽然有些晦涩,但是在做事上真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给跪。醍醐灌顶100次。
  •     高手!
  •     精典书但不值的看看
  •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毕生修行格物致知
  •     受用<传习录>
  •     人皆可为尧舜
  •     今天读完,感觉自己收获许多。阳明学问和人品,于治学和做人都很有帮助,于不明时给予开明!理解很多以前读《论语》时没有理解的东西。阳明的思辨能力,当在孟子之上,举例子,最为精当!
  •     让傻逼蜂拥而至道貌岸然
  •     我的祖先是阳明后学的
  •     床头书
  •     这书让我的人生进入了新的状态。
  •     圣人之言被推崇到何种程度可见一斑。阳明先生是以自己的言行解读圣人之言,还是通过圣人之言传达自己的思想呢?18%
  •     实体店没有,还好,能用
  •     心情郁闷,求而不得的时候读读王阳明,绝对瞬间治愈,秒心灵鸡汤成渣。 难怪明清之后的名人都首推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潘。给的评价太中肯了。
  •     绝对好书!!!
  •     粗看一遍,这书得慢慢研读
  •     非常非常有用的书
  •     不说了,我也要事上磨去了!!
  •     还行
  •     心学启蒙
  •     需要一直反复看的书。看过之后拨云见日。感谢王阳明!
  •     历经九死一生而悟,读来通透自我,方知做人之本,可克人生任何苦难,一生膜拜阳明。
  •     融合儒释道
  •     不好懂,在此之前起码先把《大学》读熟罢
  •     格物致知尽在心中!知与行齐行并进……
  •     就我觉得这书没多少必要有译文。真正的微言大义啊,而且大多数话我们一读就能知道它的意思,读这种古文真是能体会到中国语言的那种力度与美感,这就是圣人之言吧。每一句话都犹如醍醐灌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     有的书…… 感觉…… 这辈子都不会看完……
  •     未发之中
  •     唯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