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全十六冊)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史类 > 舊唐書(全十六冊)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75-05
ISBN:9787101003192
作者:[後晉] 劉昫 等撰
页数:266页

作者简介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本书原称唐书,后来为了区别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故称旧唐书。全书分本纪、志、到传三部分,共二百卷。
旧唐书的作者离唐代很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纂述的唐书一百三十卷,它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叙述比较完整。还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唐代后期的史料则掌握较少,只有武宗实录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旧唐书成书时间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书,书中不少地方用了“今上”、“我”等字眼,都是沿袭唐代国史或实录的旧文。“今上”指唐代史官撰述时的当代皇帝,“我”指唐朝。论赞中常出现“臣”字,也是唐代史官当时的称谓。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乾浄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纪内容繁琐冗杂;曆志、经籍志叙述仅至玄宗时代;列传中对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较多;还存在着一人两传、一文複见等现象。这些都说明旧唐书比较粗糙。
但是,旧唐书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便于读者瞭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视。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比较芜杂,为后人所讥议,但也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庞勋起义、黄巢起义,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載,由于列传都分庞勋无传、黄巢传简略,这些记載就更为可贵。昭宗、哀帝两纪,对某些藩镇、宦官的嚣张跋扈,叙述颇为详细,反映了唐王朝覆灭时的某些具体情景。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鑑的唐纪部分,大抵採用旧唐书,就是因为它记事比较详细明白的缘故。旧唐书还採录了不少富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載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论文。贾耽传登載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两篇表。这些都是在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上有地位的文献。又如,在傅奕、狄仁傑、姚崇等人的传中,登載了他们反对佛教的文章,从中可以考见唐代佛教盛行对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以及世俗地主反对佛教的斗争。这类文章其中有些见旧唐书最早保存下来的。继旧唐书之后出现的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许多补充,特别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传部分比较突出,但新唐书行文和记事往往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瞭解具体情況。对旧唐书登載的大量文章,新唐书有的删去,有的压缩成简短的片段,甚至因厌恶骈文,竟改写成散文,改变历史文献的原来面貌。相形之下,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书所不能替代的價值。

书籍目录

卷一本纪第一
高祖李渊
卷二本纪第二
太宗李世民上
卷三本纪第三
太宗下
卷四本纪第四
高宗李治上
卷五本纪第五
高宗下
卷六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武�
卷七本纪第七
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
卷八本纪第八
玄宗李隆基上
卷九本纪第九
玄宗下
卷十本纪第十
肃宗李亨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代宗李豫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德宗李适上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顺宗李诵
宪宗李纯上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宪宗下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穆宗李恒
卷十七上本纪第十七上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上
卷十七下本纪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本纪第十八上
武宗李炎
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
宣宗李忱
卷十九上本纪第十九上
懿宗李�
卷十九下本纪第十九下
僖宗李�
卷二十上本纪第二十上
昭宗李晔
卷二十下本纪第二十下
哀帝李�
卷二十一志第一
礼仪一
卷二十二志第二
礼仪二
卷二十三志第三
礼仪三
卷二十四志第四
礼仪四
卷二十五志第五
v礼仪五
卷二十六志第六
礼仪六
卷二十七志第七
礼仪七
卷二十八志第八
音乐一
卷二十九志第九
音乐二
卷三十志第十
音乐三
卷三十一志第十一
音乐四
卷三十二志第十二
�一
卷三十三志第十三
�二
卷三十四志第十四
�三
卷三十五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志第二十
也里三
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
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
舆服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
卷五十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后妃上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贤妃徐氏
高宗废后王氏
良娣萧氏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庶人
上宫昭容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玄宗杨贵妃
卷五十二列传第二
后妃下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张皇后
肃宗韦妃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睿贞皇后沈氏
代宗崔妃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德宗韦贤妃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女学士尚宫宋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敬宗郭贵妃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武宗王贤妃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卷五十三列传第三
李密
卷五十四列传第四
王世充
窦建德
卷五十五列传第五
薛举
子仁杲
李轨
刘武周
苑君璋
高开道
刘黑�
徐圆朗
卷五十六列传第六
萧铣
杜伏威
辅公�
阚�
王雄诞
沈法兴
李子通
朱粲
林士弘
张善安
罗艺
梁师都
刘季贞
李子和
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裴寂
刘文静
弟文起
子树艺
李孟尝
刘世龙
赵文恪
张平高
李思行
李高迁
许世绪
刘师立
钱九陇
樊兴
公孙武达
庞卿恽
张长逊
李安远
卷五十八列传第八
唐俭
长孙顺德
刘弘基
殷峤
刘政会
柴绍
平阳公主
马三宝
武士�
兄士�
士逸
卷五十九列传第九
屈突通
子寿

诠子仲翔
任�
丘和
子行恭
行恭子神�
许绍
嫡孙力士
力士子钦明
绍次子智仁
少子圉师
李袭志
弟袭誉
兄子怀�
姜�
子行本
行本子简
简子�
简弟柔远
柔远子皎
皎子庆初
卷六十列传第十
宗室太祖诸子代祖诸子
永安王孝基
淮安王神通
子道彦
孝察
孝同
孝慈
孝友
孝节
孝义
孝逸
襄邑王神符
长平王叔良
襄武王琛
河间王孝恭
子晦
孝恭弟�

庐江王瑗
王君廓
淮阳王道玄
江夏王道宗
陇西王博父
卷六十一列传第十一
温大雅
子无隐
弟彦博
大有
彦博子振

陈叔达
窦威
子恽
兄子轨
轨子奉节
轨弟琮
从子抗
抗子衍

静子逵
抗季子诞
诞子孝慈
孝慈子希�
诞少子孝谌
抗季弟�
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
李纲
子少植
少植子安仁
郑善果
从兄元�
杨恭仁
子思训
思训孙睿交
恭仁弟续
续孙执柔
�柔子滔
�柔弟执一
恭仁少弟师道
师道兄子思玄
皇甫无逸
李大亮
族孙迥秀
卷六十三列传第十三
封伦
子言道
兄子行高
萧�
子锐
兄子钧
钧子�
钧兄子嗣业
裴矩
子宣机
宇文士及
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隐太子建成
卫王玄霸
巢王元吉
楚王智云
荆王元景
汉王元昌
酆王元亨
周王元方
徐王元礼
韩王元嘉
彭王元则
郑王元懿
霍王元轨
虢王凤
道王元庆
邓王元裕
舒王元名
鲁王灵夔
江王元祥
密王元晓
滕王元婴
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高士廉
子履行
真行
长孙无忌
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
房玄龄
子遗直
遗爱
杜如晦
弟楚客
叔淹
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李靖
弟客师
客师孙令问
令问孙彦芳
李�
孙敬业
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
尉�敬德
秦叔宝
程知节
段志玄
张公谨
子大素
大安
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侯君集
张亮
薛万彻
兄万均
盛彦师
卢祖尚
刘世�
刘兰
李君羡
卷七十列传第二十
王�
戴胄
兄子至德
岑文本
兄子长倩
长倩子羲
格�元
杜正伦
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魏徵
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药
褚亮
李玄道
李守素
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薛收
兄子元敬
子元超
元超从子稷
姚思廉
颜思古
弟相时
令狐德�
邓世隆
顾胤
李延寿
李仁实
孔颖达
司马才章
王恭
马嘉运
卷七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刘洎
马周
崔仁师
孙�
�弟液
液子论
液弟�
卷七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苏世长
子良嗣
韦云起
孙方质
孙伏伽
张玄素
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太宗诸子
恒山王承乾
楚王宽
吴王恪
子成王千里
孙信安郡王�
濮王泰
庶人�
蜀王�
蒋王恽
越王贞
子琅邪王�
纪王慎
江王嚣
代王简
赵王福
曹王明
卷七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韦挺
子待价
弟万石
杨纂
族子弘礼
弘武
弘武子元亨
元禧
刘德威
子审礼
�立德
弟立本
柳亨
族子范
兄子�
孙涣

崔义玄
子神庆
卷七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于志宁
高季辅
张行成
族孙易之
昌宗
卷七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祖孝孙
传仁均
傅奕
李淳风
吕才
卷八十列传第三十
褚遂良
韩瑗
来济
上官仪
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
崔敦礼
卢承庆
刘祥道
李敬玄
李义琰
孙处约
乐彦玮
赵仁本
卷八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许敬宗
李义府
少子湛
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郭孝恪
张俭
苏定方
薛仁贵
程务挺
张士贵
赵道兴
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刘仁轨
郝处俊
裴行俭
子光庭
卷八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唐临
孙绍
张文�
兄文琮
从弟文收
徐有功
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诸子
燕王忠
原王孝
泽王上金
许王素节
孝敬皇帝弘
裴居道
章怀太子贤
子�王守礼
懿德太子重润
庶人重福
节愍太子重俊
殇帝重茂
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裴炎
刘�之
魏玄同
李昭德
卷八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韦思谦
子承庆
嗣立
�元方
子象先
苏�
子�
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狄仁�
族曾孙兼谟
王方庆
姚�
弟�
卷九十列传第四十
王及善
杜景俭
朱敬则
杨再思
李怀远
子景伯
景伯子彭年
豆卢钦望
张光辅
史务滋
崔元综
周允元
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
桓彦范
敬晖
崔玄�
张柬之
袁恕己
卷九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韦安石
子陟
子斌
从父兄子抗
从祖兄子巨源
赵彦昭
萧至忠
宗楚客
纪处讷
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娄师德
王孝�
唐休�
张仁愿
薛讷
王�
卷九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苏味道
李峤
崔融
卢藏用
徐彦伯
卷九十五列传第四十五
睿宗诸子
让皇帝�
惠庄太子�
惠文太子范
惠宣太子业
隋王隆悌
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姚崇
宋�
卷九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刘幽求
钟绍京
郭元振
张说
子均

陈希烈
卷九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魏知古
卢怀慎
子奂
源乾曜
从孙光裕
光裕子洧
李元�
杜暹
韩休
裴耀卿
孙佶
卷九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崔日用
从兄日知
张嘉贞
弟嘉�
萧嵩
子华
张九龄
�仲方
李适之
子季卿
严挺之
卷一百列传第五十
尹思贞
李�
解琬
毕构
苏�
子晋
郑惟忠
王志�
卢从愿
李朝隐
裴�
从祖弟宽
王丘
卷一百一列传第五十一
李父
薛登
韦�
从子虚心
虚舟
韩思复
曾孙�
张廷�
王求礼
辛替否
卷一百二列传第五十二
马怀素
褚无量
刘子玄
兄知柔
子贶





徐坚
元行�
吴兢
韦述
弟�

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
郭虔�
张嵩
郭知运
子英�
王君�
贾师顺
张守�
牛仙客
王忠嗣
卷一百四列传第五十四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
宇文融
韦坚
杨慎矜
王�
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
李林甫
杨国忠
张�
王琚
王毛中
陈玄礼
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玄宗诸子
靖德太子琮
庶人瑛
棣王琰
庶人瑶
靖恭太子琬
庶人琚
夏悼王一
仪王�
颍王�
怀哀王敏
永王�
寿王�
延王玢
盛王琦
济王环
信王�
义王眦
陈王�
丰王珙
恒王�
凉王�
汴哀王�
卷一百八列传第五十八
韦见素
子谔

益子�
崔圆
崔涣
子纵
杜鸿渐
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
冯盎
阿史那社�
子道真
叔祖苏尼失
苏尼失子忠
契�何力
黑齿常之
李多祚
李嗣业
白孝德
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
李光弼
王思礼
邓景山
辛云京
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
崔光远
房�
子孺复
从子式
张镐
高适
畅璀
卷一百一十二列传第六十二
李�
族弟齐物
齐物子复
族弟若水
李麟
李国贞
子�
李�
弟峄

李巨
子则之
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六十三
苗晋卿
裴冕
裴遵庆
子向
向子寅
寅子枢
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六十四
鲁炅
裴�
来�
周智光
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崔器
赵国珍
崔�
敬括
韦元甫
魏少�
卫伯玉
李承
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肃宗代宗诸子肃宗十三子代宗二十子
越王系
承天皇帝�
卫王�
彭王仅
充王�
泾王�
郓王荣
襄王�
杞王�
泾王�
召王�
恭懿太子�
定王同
淮阳王僖
昭靖太子邈
均王遐
睦王述
丹王逾
恩王连
韩王迥
简王遘
益王�
隋王迅
荆王�
蜀王�
忻王造
韶王暹
嘉王运
端王遇
循王�
恭王通
原王逵
雅王逸
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六十七
严武
郭英父
崔宁
弟宽

从孙蠡
蠡子荛
从孙黯
严震
严砺
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元载
王昂
李少良
郇谟
王缙
杨炎
黎干
刘忠翼
庾准
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杨绾
崔�甫
子植
植再从兄�
常衮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
子晤



�子钢
子暧
子曙
�子钊

子仪弟幼明
幼明子昕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七十一
仆固怀恩
梁崇义
李怀光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七十二
张献诚
弟献恭
献甫
献恭子煦
路嗣恭
子恕
曲环
崔汉衡
杨朝晟
樊泽
李叔明
裴胄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七十三
刘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绍
李巽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七十四
薛嵩
子平
嵩弟�
令狐彰
子建


田神功
弟神玉
侯希逸
李正己
子纳
纳子师古
师道
宗人洧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七十五
张镒
冯河清
刘从一
萧复
柳浑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七十六
李揆
李涵
陈少�
卢�
裴�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七十七
姚令言
张光晟
源休
乔琳
张涉
蒋镇
洪经纶
彭偃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七十八
段秀实
子伯伦
颜真卿
子�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七十九
韩�
子�
弟洄
张延赏
子弘靖
弘靖子文规
次宗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八十
王�
道士李国�
李泌
子繁
顾况
崔造
关播
李元平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八十一
李勉
李�
子象古
道古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八十二
李抱玉
李抱真
王虔休
卢从史
李�
李澄
族弟元素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
李晟
子愿






王�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八十四
马燧
子畅
燧兄炫
浑�
子镐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八十五
卢杞
子元辅
白志贞
裴延龄
韦渠牟
李齐运
李实
韦执谊
王叔文
王�
程异
皇甫�
弟镛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八十六
窦参
从子申
齐映
刘滋
从兄赞
卢迈
崔损
齐抗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
徐浩
赵涓
子博宣
刘太真
李纾
邵说
于邵
崔元翰
于公�
吕渭
子温



郑云逵
李益
李贺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八十八
赵憬
韦伦
贾耽
姜公辅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八十九
�贽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九十
韦�
刘�
张建封
卢群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九十一
田承嗣
�悦
子绪
绪子季安
田弘正
子布
张孝忠
子茂昭
茂昭子克勤
弟茂宗
茂和
陈楚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九十二
李宝臣
子惟岳
惟诚
惟简
惟简子元本
王武俊
子士真
士平
士则
士士真子承宗
承元
王廷�
子元逵
元逵子绍鼎
绍懿
绍鼎子景崇
景崇子�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九十三
李怀仙
朱希彩
朱滔
刘怦
子济

济子总
程日华
子怀直
怀直子权
李全略
子同捷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九十四
尚可孤
李观
戴休颜
阳惠元
李元谅
韩��
贾隐林
杜希全
尉�胜
邢君牙
杨朝晟
张敬则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九十五
刘玄佐
子士宁
李万荣
董晋
�长源
刘全谅
李忠臣
李希烈
吴少诚
弟少阳
子元济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九十六
薛播
鲍防
李自良
李说
严绶
萧昕
杜亚
王纬
李若初
于颀
卢徵
杨�
郑元
杜兼
裴玢
薛�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九十七
杜黄裳
高郢
子定
杜佑
子式方
从郁
式方子�
从郁子牧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九十八
裴�
李吉甫
李藩
权德舆
子璩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九十九
于休烈
子肃
肃子敖
敖子琮
令狐�
归崇敬
子登
登子融
奚陟
张荐
子又新
希复
希复子读
蒋父
子系

柳登
弟冕
子�
沈传师
子询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
舒王谊
通王谌
虔王谅
肃王详
文敬太子�
资王谦
代王�
昭王诫
钦王谔
珍王�
郯王经
均王纬
�王纵
莒王纾
密王绸
郇王综
邵王约
宋王结
集王缃
冀王�
和王绮
衡王绚
钦王绩
会王�
福王绾
珍王缮
抚王�
岳王绲
袁王绅
桂王纶
翼王绰
�王缉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
高崇文
子承简
伊慎
朱忠亮
刘昌裔
范希朝
王锷
子稷
阎巨源
孟元阳
赵昌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二
马�
郝廷玉
王栖曜
子茂元
刘昌
子士泾
李景略
张万福
高固
郝�
段佐
史敬奉
野诗良辅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三
姚南仲
刘�
子伯�
孙宽夫
端夫
曾孙允章
袁高
段平仲
薛存诚
子廷老
廷老子保逊
保逊子昭纬
卢坦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
孔巢父
从子戡


许孟容
吕元膺
刘栖楚
张宿
熊望
柏耆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
穆宁
子赞



崔�
弟鄯


窦群
兄常

弟庠

李逊
弟建
薛戎
弟放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六
于�
韩弘
子公武
弘弟充
李质
王智兴
子晏平
晏宰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七
王�
兄翊
郗士美
李�
辛�
马�
韦弘景
王彦威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八
武元衡
从父弟儒衡
郑余庆
子�
�子允谟
茂休
处诲
从谠
韦贯之
兄绶
弟�
子澳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九
卫次公
郑�
子�德
�德子�
韦处厚
崔群
路�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
韩愈
张籍
孟郊
唐衢
李翱
宇文籍
刘禹锡
柳宗元
韦辞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李光进
弟光颜
乌重胤
王沛
子逢
李珙
李�
董重质
杨元卿
子延宗
刘悟
子从谏
孙稹
刘沔
石雄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潘孟阳
李�
王遂
曹华
韦绶
郑权
卢士玫
韩全义
高霞寓
高�
崔戎
陆亘
张正甫
子毅夫
毅夫子�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孟�
胡证
崔元略
子铉
铉子沆
元略弟元受
元式
元儒
杜元颖
崔弘礼
李虞仲
王质
卢简辞
兄简能
弟弘正
简求
简能子知猷
简求子嗣业
汝弼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弟炎

起子龟
龟子荛
炎子铎
子式
李绛
杨于陵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韦夏卿
王正雅
族孙凝
柳公绰
子仲郢
孙璧

弟公权
伯父子华
子华子公度
崔玄亮
温造
子璋
郭承嘏
殷侑
孙盈孙
徐晦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庞严
白居易
行简
敏中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赵宗儒
窦易直
李逢吉
段文昌
子成式
宋申锡
李程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韦温
萧�
独孤郁
弟朗
钱徽
子可复
高�
弟铢

冯宿
弟定

封敖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李训
郑注
王涯
王�
贾�
舒元舆
郭行余
罗立言
李孝本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二十
裴度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李渤
张仲方
裴�
张�
李中敏
李甘
高元裕
兄少逸
李汉
李景俭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弟定
子绪

�子�
牛僧孺
子蔚

蔚子徽
萧�
弟�

从弟�
�子�
李石
弟福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郑覃
弟朗
陈夷行
李绅
吴汝纳
李回
李珏
李固言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宪宗二十子
穆宗五子
敬宗五子
文宗二子
武宗五子
宣宗十一子
懿宗八子
僖宗二子
昭宗十子
嗣襄王�
朱玫
王行瑜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李宗闵
杨嗣复
子授




杨虞卿
弟汉公
从兄女士
马植
李让夷
魏�
周墀
崔龟从
郑肃
卢商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崔慎由
弟安潜
伯父能
能子彦曾
慎由子胤
崔珙
兄�
弟�


�子澹
澹子远
弟球
卢钧
裴休
杨收
兄发
子钜

弟严
严子涉

韦保衡
路严
夏侯孜
刘瞻
刘�
曹�
毕�
杜审权
子让能
彦林
弘徽
刘�
豆卢�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赵隐
弟�
子光逢
光裔
光胤
张裼
子文蔚
济美
贻宪
李蔚
崔彦昭
郑畋
卢携
王徽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萧遘
孔纬
韦昭度
崔昭纬
张�
朱朴
郑綮
刘崇望
兄崇龟
弟崇鲁
崇谟
徐彦若
��
柳璨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
朱克融
李�义
杨志诚
张仲武
子直方
张允伸
张公素
李可举
李全忠
子匡威
匡筹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史宪诚
子孝章
何进滔
子弘敬
韩允忠
子简
乐彦�
子从训
罗弘信
子威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王重荣
子珂
王处存
弟处直
诸葛爽
高骈
毕师铎
秦彦
时溥
朱�
弟瑾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独孤怀恩
窦德明
�怀贞
族弟孝谌
孝谌子希�
希球
希�
希�从父弟维�
长孙敞
从父弟操
赵持满
武承嗣
子延秀
从父弟三思
三思子崇训
从祖弟懿宗
攸暨
攸暨妻太平公主
从父弟攸绪
薛怀义
韦温
王仁皎
子守一
吴�
弟�
窦觎
柳晟
王子颜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杨思�
高力士
李辅国
程元振
鱼朝恩
刘希暹
贾明观
窦文场
霍仙鸣
俱文珍
吐突承璀
王守澄
田令孜
杨复光
杨复恭
卷一百八十五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韦仁寿
陈君宾
张允济
李桐客
李素立
孙至远
至远子�
薛大鼎
贾敦颐
弟敦实
李君球
崔知温
高智周
田仁会
子归道
韦机
孙岳
岳子景骏
权怀恩
叔祖万纪
冯元常
弟元淑
蒋俨
王方翼
薛李昶
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裴怀古
张知謇
兄知玄
知晦
弟知泰
知默
杨元琰
倪若水
李�
阳峤
宋庆礼
姜师度
强循
和逢尧
潘好礼
杨茂谦
杨�
崔隐甫
李尚隐
吕�
萧定
蒋�
薛珏
李惠登
任迪简
范传正
袁滋
薛苹
阎济美
卷一百八十六上列传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来俊臣
周兴
传�艺
丘神�
索元礼
侯思止
�国俊
来子�
王弘义
郭霸
吉顼
卷一百八十六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姚绍之
周利贞
王旭
吉温
王钧
严安之
卢铉
罗希�
毛若虚
敬羽
裴�
�曜
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
夏侯端
刘感
常达
罗士信
吕子臧
张道源
族子楚金
李公逸
张善相
李玄通
敬君弘
冯立
谢叔方
王义方
成三郎
尹元贞
高�
子仲舒
崔琳
王同皎
周憬
苏安恒
俞文俊
王求礼
燕钦融
郎岌
安金藏
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义下
李�
子源

彭孙景让
张介然
崔无�
卢奕
蒋清
颜杲卿
子泉明
薛愿
庞坚
张巡
姚�
许远
程千里
袁光庭
邵真
符�
赵晔
石演芬
张名振
张�
甄济
刘敦儒
高沐
贾直言
庾敬休
辛谠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李知本
张志宽
刘君良
宋兴贵
张公艺
王君操
周智寿
智爽
许坦
王少玄
赵弘智
陈集原
元�
裴敬彝
裴守真
子子余
李日知
崔沔
�南金
弟赵璧
张�
兄�
梁文贞
李处恭
张义贞
吕元简
崔衍
丁公著
罗�
卷一百八十九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学上
徐文远
�德明
曹宪
许淹
李善
公孙罗
欧阳询
子通
朱子奢
张士衡
贾公彦
李玄植
张后胤
盖文达
宗人文懿
谷那律
萧德言
许叔牙
子子儒
敬播
刘伯庄
子之宏
秦景通
罗道琮
卷一百八十九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学下
邢文伟
高子贡
郎余令
路敬淳
王元感
王绍宗
韦叔夏
祝钦明
郭山恽
柳�
卢粲
尹知章
孙季良
徐岱
苏弁
兄衮

�质
冯伉
韦表微
许康佐
卷一百九十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孔绍安
子祯
孙若思
袁朗
弟承序
利贞
孙谊
贺德仁
庾抱
蔡允恭
郑世翼
谢偃
崔信明
张蕴古
刘胤之
弟子延�
兄子藏器
张昌龄
崔行功
孟利贞
董思恭
元思敬
徐齐聃
杜易简
从祖弟审言
卢照邻
杨�
王勃
兄�

骆宾王
邓玄挺
卷一百九十中列传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郭正一
元万顷
范履冰
苗神客
周思茂
胡楚宾
乔知之
弟侃

刘希夷
刘允济
富嘉谟
吴少微
谷倚
员半千
丘悦
刘宪
王适
司马�
梁�言
沈�期
弟全交
陈子昂
闾丘均
宋之问
阎朝隐
王无竞
李适
尹元凯
贾曾
子至
许景先
贺知章
贺朝
齐融
张若虚
邢巨
包融
李登之
席豫
徐安贞
齐�
王�
李邕
孙逖
子成
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李华
萧颖士
李翰
陆据
崔�
王昌龄
孟浩然
元德秀
王维
李白
杜甫
吴通玄
兄通微
王仲舒
崔咸
唐次
子扶

持子彦谦
刘�
李商隐
温庭筠
薛逢
子廷�
李拯
李巨川
司空图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崔善为
薛颐
甄权
弟立言
宋侠
许胤宗
乙弗弘礼
袁天纲
孙思邈
明崇俨
张憬藏
李嗣真
张文仲
李虔纵
韦慈藏
尚献甫
裴知古
孟诜
严善思
金梁凤
张果
叶法善
僧玄奘
神秀
慧能
普寂
义福
一行

桑道茂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隐逸
王绩
田��
史德义
王友贞
卢鸿一
王希夷
卫大经
李元�
王守慎
徐仁纪
孙处玄
白履忠
王远知
潘师正
刘道合
司马承祯
吴筠
孔述睿
子敏行
阳城
崔觐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李德武妻裴氏
杨庆妻王氏
独孤师仁乳母王氏
杨三安妻李氏
魏衡妻王氏
樊会仁母敬氏
绛州孝女卫氏
濮州孝女贾氏
郑义宗妻卢氏
刘寂妻夏侯氏
楚王灵龟妃上官氏
杨绍宗妻王氏
于敏直妻张氏
冀州女子王氏
樊彦琛妻魏氏
�保英妻奚氏
古玄应妻高氏
宋庭瑜妻魏氏
崔绘妻卢氏
奉天县窦氏二女
卢甫妻李氏
王泛妻裴氏
�待徵妻薄氏
李湍妻
董昌龄母杨氏
韦雍妻兰陵县君萧氏
衡方厚妻武昌县君程氏
女道士李玄真
孝女王和子
郑神佐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纥
卷一百九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西南蛮
林邑
婆利
��
真腊
陀洹
诃陵
堕和罗
堕婆登
东谢蛮
西赵蛮
羊�蛮
南平獠
东女国
南诏蛮
骠国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泥婆罗
党项羌
高昌
吐谷浑
焉耆
龟�
疏勒
于阗
天竺一
�宾
康国
波斯
拂�
大食
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东夷
高丽
百济
新罗
倭国
日本
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铁勒
契丹

室韦
��
渤海��

乌罗浑
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安禄山
子庆绪
高尚
孙孝哲
史思明
子朝义
卷二百下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朱�
黄巢
秦宗权
附�
明重刻旧唐书闻序
清�盈�本旧唐书阮序

编辑推荐

《旧唐书(套装共16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概要

作者:(后晋)刘晌还在后唐时期,就对旧唐书的修撰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直到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九四一年)才正式开始编修,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九四五年)修成,历时四年多。旧唐书原来是由宰相赵莹监修的。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確定体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规划。以后的宰相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而在具体编撰旧唐书时,出力最多的是张昭远、贾纬等人。但当旧唐书修成时,恰好是刘昫监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题“刘昫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许敬宗进所撰东殿新书二百卷,上自制序。 六月,岐州刺史、潞王贤为雍州牧。 秋七月癸未,中书令兼检校太子詹事、固安县公崔敦礼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改户部尙书为度支尙书,侍郞亦然。 八月丙申,太子少师崔敦礼卒。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与贺鲁所部歌逻禄获剌颉发及处月预支俟斤等战于楡暮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获驼马牛羊万计。 九月癸酉,初诏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为上州、中州者各依旧。皇后制外戚诫。庚辰,括州海水泛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损四千余家。辛巳,初制都督及上州各置执刀十五人,中州、下州十人。癸未,初置骠骑大将军,官为从一品。程知节与贺鲁男咥运战,斩首数千级,进至怛笃城,俘其部落户口及货物巨积。 冬十一月乙丑,皇子显生,诏京官、朝集使各加勋级。 十二月乙酉,置算学。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坐讨贺鲁逗留,追贼不及,灭死免官。罢蔺州都督,鄯州置都督。 二年春正月庚寅,幸洛阳。命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等四将军为伊丽道将军,帅师以讨 二月辛酉,入洛阳宫,曲赦洛州。庚午,封皇第七子显为周王,徙封许王素节为郇王。 三月甲子,中书侍郞李义府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黄门侍郞杜正伦兼度支尙书,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 夏五月丙申,幸明德宫。 秋七月丁亥,还洛阳宫。 八月丁卯,侍中、颍川县公韩瑗左授振州刺史,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南阳侯来济左授台州剌史,皆坐谏立武昭仪为皇后,救褚遂良之贬也。礼部尙书、高阳郡公许敬宗为侍中,以立武后之功也。 九月庚寅,度支尙书杜正伦为中书令。 冬十月戊戌,亲讲武于许、郑之郊,曲赦减郑州。遣使祭郑大夫国侨、汉太丘长陈宴墓。 十二月乙卯,还洛阳宫。庚午,改「昬」「叶」字。丁卯,手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员阶品并准雍州。废谷州,以福昌等四县,丼懐州河阳、济源、温,郑州祀水并隶洛州。己巳,中书省置起居舍人两员,品同起居郞。

图书封面


 舊唐書(全十六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六月,凯旋。太宗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于太庙。自是后,士卒皆为精锐。以突厥为敌,励精图治。癸丑,诏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勇夫殒身戎阵者各立一寺,命虞世南、李伯药、褚亮、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之碑铭,以纪功业。是岁,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上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丁丑,上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称:“进户总一十五万。”又问曰“隋日有几户?今见有几户?”履行奏:“隋开皇中有户八百七十万,即今见有户三百八十万。”户口相减甚多。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苏定方破高丽于苇岛,又进攻平壤城,不克而还。中国与高丽作战数十年,累战不克。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时高丽户口亦甚多,非举国之力,不足以降之。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令贡举人停习《臣轨》,依旧习《老子》。秋七月庚子,皇太子重俊与羽林将军李多祚等,率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诛武三思、武崇训,遂引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帝惶遽登玄武楼,重俊引兵至下,上自临轩谕之,众遂散去,杀李多祚。重俊出奔至鄠县,为部下所杀。 李隆基自取帝位,亦是雄才。五月癸卯,户部进计帐,今年管户七百六万九千五百六十五,管口四千一百四十一万九千七百一十二。夏四月乙亥,宴百僚于上阳东州,醉者赐以床褥,肩舆而归,相属于路。甚为有趣。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其年,天下郡府三百六十二,县一千五百二十八,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部进计帐,今年管户八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三,口四千八百九十万九千八百。京师讹言官遣枨捕人肝以祭天狗。人相恐,畿县尤甚,发使安之。反复传之,似有异事。乙卯,安禄山进封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自此始也。於戏!国无贤臣,圣亦难理;山有猛虎,兽不敢窥。得人者昌,信不虚语。昔齐桓公行同禽兽,不失霸主之名;梁武帝静比桑门,竟被台城之酷。盖得管仲则淫不害霸,任朱异则善不救亡。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而释、老之流,颇以无为请见。上乃务清净,事薰修,留连轩后之文,舞咏伯阳之说,虽稍移于勤倦,亦未至于怠荒。俄而朝野怨咨,政刑纰缪,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宝已还,小人道长。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而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豪猾因兹而睥睨,明哲于是乎卷怀,故禄山之徒,得行其伪。厉阶之作,匪降自天,谋之不臧,前功并弃。惜哉!赞曰:开元握图,永鉴前车。景气融朗,昏氛涤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各国兵甚众,历来罕有。壬子,楚州刺史崔侁献定国宝玉十三枚:一曰玄黄天符,如笏,长八寸,阔三寸,上圆下方,近圆有孔,黄玉也。二曰玉鸡,毛文悉备,白玉也。三曰谷璧,白玉也,径可五六寸,其文粟粒无雕镌之迹。四曰西王母白环,二枚,白玉也,径六七寸。五曰碧色宝,圆而有光。六曰如意宝珠,形圆如鸡卵,光如月。七曰红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樱桃。八曰琅玕珠,二枚,长一寸二分。九曰玉玦,形如玉环,四分缺一。十曰玉印,大如半手,斜长,理如鹿形,陷入印中,以印物则鹿形著焉。十一曰皇后采桑钩,长五六寸,细如箸,屈其末,似真金,又似银。十二曰雷公石斧,长四寸,阔二寸,无孔,细致如青玉。十三宝置于日中,皆白气连天。戊寅,吐蕃入京师,立广武王承宏为帝,仍逼前翰林学士于可封为制封拜。是岁,户部计帐,管户二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二十五,口一千六百九十二万三百八十六。户口仅有开元三分之一。然而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凡诸道之军出境,仰给于度支,谓之食出界粮,月费钱一百三十万贯,判度支赵赞巧法聚敛,终不能给。至是又税屋,所由吏秉笔持算,入人庐舍而抄计,峻法绳之,愁叹之声,遍于天下。用力太急,民不聊生,难以成功。辛未,侍中浑瑊与吐蕃宰相尚结赞同盟于平凉,为蕃兵所劫,瑊狼狈遁而获免,崔汉衡已下将吏陷没者六十余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乙巳,上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未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宇文融以聚敛媚上心,李林甫以奸邪惑上意,加之以国忠,故及于乱。愿陛下以开元初为法,以天宝未为戒,即社稷无疆之福也。”时皇甫镈以谄刻欺蔽在相位,故群因奏以讽之。史臣蒋系曰:宪宗嗣位之初,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顾谓丞相曰:“太宗之创业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既览国史,乃知万倍不如先圣。当先圣之代,犹须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岂朕今日独为理哉!”自是延英议政,昼漏率下五六刻方退。自贞元十年已后,朝廷威福日削,方镇权重。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奸佞之臣,如裴延龄辈数人,得以钱谷数术进,宰相备位而已。及上自藩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章武而已。任异、镈之聚敛,逐群、度于藩方,政道国经,未至衰紊。惜乎服食过当,阉竖窃发,苟天假之年,庶几于理矣!五月丙申朔。戊戌,以刑狱淹滞,立程:凡大事,大理寺三十五日详断讫,申刑部,三十日闻奏;中事,大理寺三十日,刑部二十五日;小事,大理寺二十五日,刑部二十日。所断罪二十件已上为大,十件已上为中,十件已下为小。刑部四覆官、大理六丞每月常须二十日入省寺,其厨料令户部加给。十月,以京兆尹韩愈为兵部侍郎,以御史中丞李绅为江西观察使。宰相李逢吉与李绅不协,绅有时望,恐用为相。及绅为中丞,乃除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仍放台参。绅性峭直,屡上疏论其事,遂与愈辞理往复,逢吉乃两罢之。然绅出而愈留。帝好深夜自捕狐狸,宫中谓之“打夜狐”。戊戌,神策中尉王守澄奏得军虞候豆卢著状,告宰相宋申锡与漳王谋反。即令追捕。庚子,诏贬宋申锡为太子右庶子。壬寅,左常侍崔玄亮及谏官等十四人伏奏玉阶:“北军所告事,请不于内中鞫问,乞付法司。”帝曰:“吾已谋于公卿矣,卿等且退。”崔玄亮泣涕陈谏久之,帝改容劳之曰:“朕即与宰臣商议。”玄亮等方退。癸卯,诏漳王凑可降为巢县公,右庶子宋申锡开州司马同正。初,京师忷忷,以宰相实联亲王谋逆,三四日后,方知诬构。人士侧目于守澄、郑注,故谏官号泣论之。申锡方免其祸。中国历史,治世少,乱世多,得一长治久安之机制,何其难也。壬戌,中尉仇士良率兵诛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李训,新除太原节度王璠,郭行馀、郑注、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十余家,皆族诛。时李训、郑注谋诛内官,诈言金吾仗舍石榴树有甘露,请上观之。内官先至金吾仗,见幕下伏甲,遽扶帝辇入内,故训等败,流血涂地。京师大骇,旬日稍安。藩镇封王,宦官为将军,国之将亡也。庚寅,户部侍郎、判度支王彦威进所撰《供军图》,略序曰“至德、乾元之后,迄于贞元、元和之际,天下有观察者十,节度二十有九,防御者四,经略者三。掎角之师,犬牙相制,大都通邑,无不有兵,约计中外兵额至八十八万。长庆户口凡三百三十五万,而兵额又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奉一兵。今计天下租赋,一岁所入,总不过三千五百余万,而上供之数三之一焉。三分之中,二给衣赐,自留州留使兵士衣食之外,其余四十万众,仰给度支焉。甲子,宰臣李石遇盗于亲仁里,中剑,断其马尾,又中流矢,不甚伤。是时,京城大恐,捕盗不获,既而知仇士良新为。乙丑,常参官入朝者九人而已,余皆潜窜,累日方安。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兼疾苦。宣宗真奇人也。贼闻之,十月,乃悉众渡淮。黄巢自号率土大将军,其众富足,自淮已北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惟驱丁壮为兵耳。王处存率军二万,径入京城,贼伪遁去。京师百姓迎处存,欢呼叫噪。是日军士无部伍,分占第宅,俘掠妓妾。贼自灞上分门复入,处存之众苍黄溃乱,为贼所败。黄巢怒百姓欢迎处存,凡丁壮皆杀之,坊市为之流血。自是诸军退舍,贼锋愈炽。时仍岁大饥,民无积聚,贼俘人为食,其炮炙处谓之“舂磨寨”,白骨山积,丧乱之极,无甚于斯。是冬苦寒,九衢积雪,兵入之夜,寒冽尤剧,民吏剽剥之后,僵冻而死蔽地。六月戊子朔,敕:“责授陇州司户裴枢、琼州司户独孤损、白州司户崔远、濮州司户陆扆、淄州司户王溥、曹州司户赵崇,濮州司户王赞等,皆受国恩,咸当重任。罔思罄谒,唯贮奸邪,虽已谪于遐方,尚难宽于国典。委御史台差人所在州县各赐自尽。”时枢等七人已至滑州,皆并命于白马驿,全忠令投尸于河。及世宗礼重儒术,屡访贤良,河间博洽古文,大搜经籍,有周旧典,始得《周官》五篇,《士礼》十七篇。王又鸠集诸子之说,为礼书一百四十篇。后仓二戴,因而删择,得四十九篇,此《曲台集礼》,今之《礼记》是也。然数百载不见旧仪,诸子所书,止论其意。百家纵胸臆之说,五礼无著定之文。故西汉一朝,曲台无制。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祇、神州及宗庙为大祀,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释奠为中祀,司中、司命、风伯、雨师、诸星、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注意这个列表及排序)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小棰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义,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闵子骞也?”颖达不能对。太宗能在诸多问题上难倒孔颖达,确实有些真学问。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乐圣乐》,凡八部。《安乐》者,后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行列方正,象城郭,周世谓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发,画猰皮帽。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庆善乐》,太宗所造也。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既贵,宴宫中,赋诗,被以管弦。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文甲,持槊。歌和云,“八纮同轨乐”,以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人。画云衣,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字。《光圣乐》,玄宗所造也。舞者八十人。乌冠,五彩画衣,兼以《上元》、《圣寿》之容,以歌王迹所兴。上曰:“天人交感,妖祥应德,盖如卿言。素服救日,自贬之旨也,朕虽不德,敢忘兢惕。卿等当匡吾不迨也。五行终始,与天文并列。符宝郎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辨其所用。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八宝: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二曰受命宝,所以修封禅,礼神祇。三曰皇帝行宝,答疏于王公则用之;四曰皇帝之宝,劳来勋贤则用之。五曰皇帝信宝,征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之;八曰天子信宝,发番国兵则用之。凡大朝会,则捧宝以进于御座。车驾行幸,则奉宝以从于黄钺之内。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二曰传符,所以给邮驿,通制命。三曰随身鱼符,所以明贵贱,应征召。四曰木契,所以重镇守,慎出纳。五曰旌节,所以委良能,假赏罚。鱼符之制,王畿之内,左三右一;王畿之外,左五右一。(左者在内,右者在外。行用之日,从第一为首,后事须用,以次发之,周而复始。)大事兼敕书,小事但降符,函封遣使,合而行之。传符之制,太子监国曰双龙之符,左右各十。京都留守曰麟符,左二十,其右一十有九。东方曰青龙之符,西方曰驺虞之符,南方曰朱雀之符,北方曰玄武之符,左四右三。(左者进内,右者付外。)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铜,佩以为饰。刻姓名者,去官而纳焉;不刻者,传而佩之。木契之制,太子监国,则王畿之内,左右各三;王畿之外,左右各五;庶官镇守,则左右各十。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周礼》之制,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又云,道路用旌节,即汉使所持者是也。)先王之制,度地以居人,均其沃瘠,差其贡赋,盖敛之必以道也。量入而为出,节用而爱人,度财省费,盖用之必有度也,是故既庶且富,而教化行焉。周有井田之制,秦有阡陌之法,二世发闾左而海内崩离,汉武税舟车而国用以竭。于是新钱与乾元、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乃抬旧开元钱以一当十,减乾元钱以一当三十。缘人厌钱价不定,人间抬加价钱为虚钱。长安城中,竞为盗铸,寺观钟及铜象,多坏为钱。奸人豪族犯禁者不绝。京兆尹郑叔清擒捕之,少不容纵,数月间搒)死者八百余人。人益无聊矣。(其实财政及货币政策,对于古代朝廷的稳定极其重要)大业中,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荫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谓许公宇文述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许公对曰:“故蒲山公李宽子密也。”帝曰:“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他日,述谓密曰:“弟聪令如此,当以才学取官,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密大喜,因谢病,专以读书为事,时人希见其面。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奇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奇哉!时高祖晚生诸王,诸母擅宠椒房,亲戚并分事宫府,竞求恩惠。太宗每总戎律,惟以抚接才贤为务,至于参请妃媛,素所不行。初平洛阳,高祖遣贵妃等驰往东都选阅宫人及府库珍物,因私有求索,兼为亲族请官。太宗以财簿先已封奏,官爵皆酬有功,并不允许,因此衔恨弥切。长孙无忌,何其惨也。高宗非明君,无忌不知身退,故有此果。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玄武门似无守军,陈寅恪说需推敲。时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徵与珪同知国政。后尝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清通,尤善谈论,自房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于尧、舜,臣不如魏徵。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他日,徵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帝大笑曰:“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徵拜谢曰:“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徵自以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太宗曰:“朕拔卿于雠虏之中,任公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也,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其年,徵又面请逊位,太宗难违之,乃拜徵特进,仍知门下事。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霸也。”公曰:“何如而害霸乎?”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时高宗初嗣位,留心政道,尝召宰臣及弘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曰:“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为要?”德棻对曰:“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为政之要道,莫过于此。”高宗曰:“政道莫尚于无为也。”又问曰:“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棻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妹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炮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然而后世崇尚无为,亦非王朝初创与民休息之本意)太宗闻其名,及即位,召见,访以政道。对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重,又欲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况一日万机,己多亏失,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臣又观隋末沸腾,被于宇县,所争天下者不过十数人,余皆保邑全身,思归有道。是知人欲背主为乱者鲜矣,但人君不能安之,遂致于乱。陛下若近览危亡,日慎一日,尧、舜之道,何以能加!”临终诫其子曰:“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为名教,汝宜习之。妖胡乱华,举时皆惑,唯独窃叹,众不我从,悲夫!汝等勿学也。古人裸葬,汝宜行之。”是崇老非孔也。关东魏、齐旧姓,虽皆沦替,犹相矜尚,自为婚姻。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陇西李等七家,不得相与为婚。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薛仁贵实为唐建国之后杰出将军,对九姓胡,高丽,吐蕃用兵皆能胜多败少。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三思犹虑彦范等重被进用,又纳中书舍人崔湜之计,特令湜姨兄嘉州司马周利贞摄右台侍御史,就岭外并矫制杀之。彦范赴流所,行至贵州,利贞遇之于途,乃令左右执缚,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时年五十四。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时见折季布,皆其事也。魏元忠晚年名不符实,是为官难也。臣窃见宰相及近侍要官子弟,多居美爵,此并势要亲戚,罕有才艺,递相嘱托,虚践官荣。唐时子弟为官甚为普遍。子玄掌知国史,首尾二十馀年,多所撰述,甚为当时所称。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已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时人以为知言。五载正月望夜,坚与河西节度、鸿胪卿皇甫惟明夜游,同过景龙观道士房,为林甫所发,以坚戚里,不合与节将狎暱,是构谋规立太子。玄宗惑其言,遽贬坚为缙云太守,惟明为播川太守。寻发使杀惟明于黔中,籍其资财。六月,又贬坚为江夏员外别驾。又构坚与李适之善,贬适之为宜春太守。七月,坚又长流岭南临封郡,坚弟将作少匠兰、鄠县令冰、兵部员外郎芝、坚男河南府户曹谅并远贬。至十月,使监察御史罗希奭逐而杀之,诸弟及男谅并死。坚妻姜氏,林甫以其久遭轻贱,特放还本宗。仓部员外郎郑章贬南丰丞,殿中侍御史郑钦说贬夜郎尉,监察御史豆卢友贬富水尉,监察御史杨惠贬巴东尉,连累者数十人。又敕嗣薛王琄夷陵郡员外别驾长任,其母随男任;女婿新贬巴陵太守卢幼林长流合浦郡。肃宗时为皇太子,恐惧上表,称与新妇离绝。七载,嗣薛王琄停,仍于夜郎郡安置,其母亦勒随男。坚贬黜后,林甫讽所司发使于江淮、东京缘河转运使,恣求坚之罪以闻,因之纲典船夫溢于牢狱,郡县征剥不止,邻伍尽成裸形,死于公府,林甫死乃停。玄宗所为烂事不少。去就轻率,骤履清贵,朝士指目嗤之。党风甚盛。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与夫齐桓任管仲、隰朋,幸竖刁、易牙,亦何异哉!勣顿军于鸭绿栅,何力引蕃汉兵五十万先临平壤。勣仍继至,共拔平壤城,执男建,虏其王还。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此刀应为日本刀之先祖,双手持且威力巨大。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于是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归国家,款塞朝献,嗣业之功也。由此拜右威卫将军。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初,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事窘,嗣业白仙芝曰:“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图奔逸之计。”仙芝曰:“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嗣业曰:“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柱。”固请行,乃从之。路隘,人马鱼贯而奔。会跋汗那兵众先奔,人及驼马塞路,不克过。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毙。胡等遁,路开,仙芝获免。仙芝表其功,加骠骑左金吾大将军。此为中国扩张史上重要事件。嗣业谓郭子仪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 此为唐朝重步兵方阵威力证据。唐以宦官牵制节度使,高力士,鱼朝恩均大权在握。吐蕃对关中及西域地区威胁相当大,今日可鉴。其献三十字,各论一事。其要者:“团”字、“监”字。团者,请罢诸州团练使;监者,请罢诸道监军使。史臣曰:天宝之季,盗起幽陵,万乘播迁,两都覆没。天祚土德,实生汾阳。自河朔班师,关西殄寇,身扞豺虎,手披荆榛。七八年间,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及国威复振,群小肆谗,位重恳辞,失宠无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挟憾以报仇雠,晏然效忠,有死无二,诚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自秦、汉已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而晞、暧于縗粗之中,拔身虎口,赴难奉天,可谓忠孝之门有嗣矣。朝义领铁骑十万来救,阵于昭觉寺,贼皆殊死决战,短兵既接,相杀甚众。官军骤击之,贼阵而不动。鱼朝恩令射生五百人下马,弓弩乱发,多中贼而死,阵亦如初。镇西节度使马璘曰:“事急矣!”遂援旗而进,单骑奔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之中,左右披靡,大军乘之而入,朝义大败,斩首一万六千级,生擒四千六百人,降者三万二千人。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党又败,人马蹂践,填于尚书谷,朝义轻骑而走。真大战也。子仪性宽厚,不亲军事,纪纲任怀光,军中尤畏之,亦称为理。桓桓太师,义勇天资。运钟祸乱,力拯颠危。愬事章武,诛蔡平齐。凌烟画图,父子为宜。贽以中原之兵,不习边事,及扞虏战贼,多有败衄,又苦边将名目太多,诸军统制不一,缓急无以应敌,乃上疏论其事曰:(此乃名对)史臣曰:近代论陆宣公,比汉之贾谊,而高迈之行,刚正之节,经国成务之要,激切仗义之心,初蒙天子重知,末涂沦踬,皆相类也。而谊止中大夫,贽及台铉,不为不遇矣。昔公孙鞅挟三策说秦王,淳于髡以隐语见齐君,从古以还,正言不易。昔周昭戒急论议,正为此也。贽居珥笔之列,调饪之地,欲以片心除众弊,独手遏群邪,君上不亮其诚,群小共攻其短,欲无放逐,其可得乎!《诗》称“其维哲人,告之话言”,又有“诲尔”、“听我”之恨,此皆贤人君子,叹言不见用也。故尧咨禹拜,千载一时,携手提耳,岂容易哉!元和中,为闲厩使。国家自贞观中至于麟德,国马四十万匹在河、陇间。开元中尚有二十七万,杂以牛羊杂畜,不啻百万,置八使四十八监,占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幅员千里,自长安至陇右,置七马坊,为会计都领。岐、陇间善水草及腴田,皆属七马坊《礼记·王制》曰,天子学曰“辟雍”。又《五经通义》云:“辟雍,养老教学之所也。”以形制言之,雍,壅也;辟,璧也,壅水环之,圆如璧形。以义理言之,辟,明也;雍,和也,言以礼乐明和天下。《礼记》亦谓之泽宫。《射义》云: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宫。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谓之学省。后汉光武立明堂、辟雍、灵台,谓之三雍宫。至明帝,躬行养老于其中。晋武帝亦作明堂、辟雍、灵台,亲临辟雍,行乡饮酒之礼。又别立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唯有国子学,不立辟雍。北齐立国子寺,隋初亦然。至炀帝大业十三年,改为国子监。今国家富有四海,声明文物之盛,唯辟雍独阙,伏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省。五经》六籍,古先哲王致理之式也。国家创业,制取贤之法,立明经,发微言于众学,释回增美,选贤与能。自艰难已来,取人颇易,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遂使专门业废,请益无从,师资礼亏,传受义绝。今请以《礼记》、《左传》为大经;《周礼》、《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其《公羊》、《穀梁》文疏少,请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所择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凭章疏,讲解分明,注引旁通,问十得九;兼德行纯洁,文词雅正,仪形规范,可为师表者。出为湖州刺史。因行县至长城方山,其下有水曰西湖,南朝疏凿,溉田三千顷,久堙废。頔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粳稻蒲鱼之利,人赖以济。唐衢者,应进士,久而不第。能为歌诗,意多感发。见人文章有所伤叹者,读讫必哭,涕泗不能已。每与人言论,既相别,发声一号,音辞哀切,闻之者莫不凄然泣下。尝客游太原,属戎帅军宴,衢得预会。酒酣言事,抗音而哭,一席不乐,为之罢会,故世称唐衢善哭。左拾遗白居易遗之诗曰:“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辞。”其为名流称重若此。竟不登一命而卒。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乃令公权题于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大中初,转少师,中谢,宣宗召升殿,御前书三纸,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一纸真书十字,曰“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一纸行书十一字,曰“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纸草书八字,曰“谓语助者焉哉乎也”。赐锦彩、瓶盘等银器,仍令自书谢状,勿拘真行,帝尤奇惜之。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问遗岁时钜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别贮酒器杯盂一笥,缄滕如故,其器皆亡。讯海鸥,乃曰:“不测其亡。”公权哂曰:“银杯羽化耳。”不复更言。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常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言墨易冷,绛州黑砚次之。尤精《左氏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说一义,必诵数纸。性晓音律,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飒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蛙作坎,不知海宽。灵鹊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我前。时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老乎其间。自是,中官用事,衣冠道丧。度以年及悬舆,王纲版荡,不复以出处为意。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度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每有人士自都还京,文宗必先问之曰:“卿见裴度否?”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屠沽效之,呼为“拍弹”。同昌公主除丧后,帝与淑妃思念不已。可及乃为《叹百年舞曲》。舞人珠翠盛饰者数百人,画鱼龙地衣,用官騑五千匹。曲终乐阕,珠玑覆地,词语凄恻,闻者涕流,帝故宠之。尝于安国寺作《菩萨蛮舞》,如佛降生,帝益怜之。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得门施棨戟。开元、天宝中,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其后又有华州袁思艺,特承恩顾。然力士巧密,人悦之;思艺骄倨,人士疏惧之。汉宣帝曰:“使政平讼息,民无愁叹,与我共理,其惟良二千石乎!”故汉代命官,重外轻内,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作三公。世祖中兴,尤深吏术,慎选名儒为辅相,不以吏事责功臣;政优则增秩赐金,绩负则论输左校。选任之道,皇汉其优。杨元琰,虢州阌乡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也。初生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古今御天下者,其政有四:五帝尚仁,体文德也;三王仗义,立武功也;五霸崇信,取威令也;七雄任力,重刑名也。盖仁义既废,然后齐之以威刑;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持法任术,尊君卑臣,奋其策而鞭挞宇宙,持危救弊,先王不得已而用之,天下之人谓之苛法。降及两汉,承其余烈。于是前有郅都、张汤之徒持其刻,后有董宣、阳球之属肆其猛。虽然异代,亦克公方,天下之人谓之酷吏,此又鞅、斯之罪人也!然而网既密而奸不胜矣。夫子曰:“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诚哉,是言也!逆而行之,方能德政。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郭山惲,蒲州河东人。少通《三礼》。景龙中,累迁国子司业。时中宗数引近臣及修文学士,与之宴集,尝令各效伎艺,以为笑乐。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左卫将军张洽舞《黄獐》,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诵《婆罗门咒》,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中书舍人卢藏用效道士上章。山惲独奏曰:“臣无所解,请诵古诗两篇。”帝从之,于是诵《鹿鸣》、《蟋蟀》之诗。奏未毕,中书令李峤以其词有“好乐无荒”之语,颇涉规讽,怒为忤旨,遽止之。可见其时文化之丰富。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之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余年,仲尼缉拾选拣,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余无所闻。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辞,亦随时间作。至汉武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辞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之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翕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留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唐兴,官学大振,历世能者之文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尔。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甫有文集六十。吏道多端,本乎选用失当图有先人别墅在中条山之王官谷,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自考槃高卧,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曰:司空氏祯贻溪之休休亭,本名濯缨亭,为陕军所焚。天复癸亥岁,复葺于坏垣之中,乃更名曰休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尚虑多难不能自信,既而昼寝,遇二僧谓予曰:“吾尝为汝师。汝昔矫于道,锐而不固,为利欲之所拘,幸悟而悔,将复从我于是溪耳!且汝虽退,亦尝为匪人之所嫉,宜耐辱自警,庶保其终始,与靖节、醉吟第其品级于千载之下,复何求哉!”因为《耐辱居士歌》,题于东北楹曰:“咄咄,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着。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若曰:‘尔何能?’答云:‘耐辱莫。’”其诡激啸傲,多此类也。图既脱柳璨之祸还山,乃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图布衣鸠杖,出则以女家人鸾台自随。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王重荣父子兄弟尤重之,伏腊馈遗,不绝于途。或谓曰:“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药偶然当病,复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脉之深趣,既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高宗在宫,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内出大幡,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后以京城人众竞来礼谒,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僧神秀,姓李氏,汴州尉氏人。少遍览经史,隋末出家为僧。后遇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僧弘忍,以坐禅为业,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便往事弘忍,专以樵汲自役,以求其道。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达摩传慧可,慧可尝断其左臂,以求其法,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姓周氏,黄梅人。初,弘忍与道信并住东山寺,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神秀既师事弘忍,弘忍深器异之,谓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弘忍以咸亨五年卒,神秀乃往荆州,居于当阳山。则天闻其名,追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中宗即位,尤加敬异。中书舍人张说尝问道,执弟子之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神秀同学僧慧能者,新州人也。与神秀行业相埒。弘忍卒后,慧能住韶州广果寺。韶州山中,旧多虎豹,一朝尽去,远近惊叹,咸归伏焉。神秀尝奏则天,请追慧能赴都,慧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慧能谓使者曰:“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竟不度岭而死。天下乃散传其道,谓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神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有诏赐谥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宅置报恩寺,岐王范、张说及征士卢鸿一皆为其碑文。车驾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刑白马与颉利同盟于便桥之上,颉利引兵而退。萧瑀进曰:“初,颉利之未和也,谋臣猛将多请战,而陛下不纳,臣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我观突厥之兵,虽众而不整,君臣之计,唯财利是视。可汗独在水西,酋帅皆来谒我,我因而袭击其众,势同拉朽。然我已令无忌、李靖设伏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还,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矣!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我今卷甲韬戈,陷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渐,其在兹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九月,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上不受;诏颉利所掠中国户口者悉令归之。太宗真如此确信?突利弟结社率,贞观初入朝,历位中郎将。十三年,从幸九成宫,阴结部落得四十余人,并拥贺逻鹘,相与夜犯御营,逾第四重幕,引弓乱发,杀卫士数十人。折冲孙武开率兵奋击,乃退。北走渡渭水,欲奔其部落。寻皆捕而斩之,诏原贺逻鹘,流于岭外。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其宫宇柱栊,多以水精琉璃为之。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常使一人将囊随王车,百姓有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还宫省发,理其枉直。其王无常人,简贤者而立之。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其王冠形如鸟举翼,冠及璎珞,皆缀以珠宝,著锦绣衣,前不开襟,坐金花床。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大业中,有波斯胡人牧驼于俱纷摩地那之山,忽有狮子人语谓之曰:“此山西有三穴,穴中大有兵器,汝可取之。穴中并有黑石白文,读之便作王位。”胡人依言,果见穴中有石及槊刃甚多,上有文,教其反叛。于是纠合亡命,渡恒曷水,劫夺商旅,其众渐盛,遂割据波斯西境,自立为王。波斯、拂菻各遣兵讨之,皆为所败。太宗按辔徐行,观贼营垒,谓侍臣曰:“高丽倾国而来,存亡所系,一麾而败,天佑我也。”因下马再拜以谢天。延寿、惠真率十五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太宗引入辕门。延寿等膝行而前,拜手请命。太宗简傉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馀众放还平壤。获马三万匹、牛五万头、明光甲五千领,他器械称是。高丽国振骇,后黄城及银城并自拔,数百里无复人烟。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令将作造《破阵图》,命中书侍郎许敬宗为文勒石以纪其功。授高延寿鸿胪卿,高惠真司农卿。张亮又与高丽再战于建安城下,皆破之,于是列长围以攻焉。时中国实为一较为独立文化圈。初,猪儿出契丹部落,十数岁事禄山,甚黠慧。禄山持刃尽去其势,血流数升,欲死,禄山以灰火傅之,尽日而苏。因为阉人,禄山颇宠之,最见信用。禄山肚大,每著衣带,三四人助之,两人抬起肚,猪儿以头戴之,始取裙裤带及系腰带。玄宗宠禄山,赐华清宫汤浴,皆许猪儿等入助解著衣服。然终见刳者,猪儿也。阉人不可信也。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既入春明门,坊市聚观,尚让慰晓市人曰:“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巢贼众竞投物遗人。十三日,贼巢僣位,国号大齐,年称金统,仍御楼宣赦,且陈符命曰:“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王,宜改年为金统。”贼搜访旧宰相不获,以前浙东观察使崔璆、杨希古、尚让、赵章为四相,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费传古为枢密使,王璠为京兆尹,许建、朱实、刘塘为军库使,朱温、张言、彭攒、季逵为诸卫大将军、四面游奕使。又选骁勇形体魁梧者五百人,曰功臣。令其甥林言为军使,比之控鹤。
  •     陆贽、张建封代表了乱世的两类豪雄——吏役与军功。安史之乱,椎折了大唐盛世的脊椎,国家离乱,良鸟虽择木而难栖。前述两人均是此乱世廷臣,同朝为官。张封建,兖州人,少颇嘱文,好谈论,慷慨负气,以功名为己任。年轻时不断跳槽,中使马日新、观察使韦之晋、滑亳节度使令狐彰、河阳三城镇遏使马燧,都曾邀请张封建入幕,他也由此积累了众多军事经验。他却“不乐吏役”,每每主动飘然换庄,却声誉日隆。直到有一天,形势所迫,朝廷任命他为寿州刺史,周围全都是虎狼之师,可说是临危受命。张封建杀伐果断,旬日间既立稳脚跟;几年间徐州、泗州、濠州尽归其所有。晚年入觐京师,备受德宗隆恩,全身而返。年纪大了,上表请速除代。朝廷刚刚任命了一个,还没到而建封卒。时年六十六,册赠司徒。陆贽,苏州嘉兴人,一生游宦庙堂,却终老江湖。建中四年,乱兵攻占长安,德宗仓皇西窜,入汉中,陆贽一直鞍前马后,时称“内相”。逃难的时候,德宗一天不见就难以心安,若有走失,则称“得贽者赏千金”。当时的文告多出于贽手,虽不能决胜千里,运筹帷幄之中却也是史实。他觉得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他说:“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他也曾为相三年,最后因说缺粮,被指责动摇军心,贬为忠州别驾。在忠州十年,不敢著书立说,编辑了《陆氏集验方》五十卷。继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顺宗即位,想重用陆贽,诏未至而贽卒。时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曰宣。说起对社会的贡献,张封建大概给了几个州县的人民困顿的平安;陆贽则为缺乏原则的官场树立了标本意义的榜样;说起幸福指数,大概张封建是低俗的光鲜,陆贽则是痛苦的高尚。军功与吏役,说起来都不如“出将入相”更符合理想,可千百年来,能如此的有几人;即便是在某方面能出人于千万间的又有几个?不过,历史还是漏网之鱼般的给了我们几个这样的楷模,比如郭子仪。于乱世中依然能更大程度自己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方为上者,这是后话。
  •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燕来。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全唐诗》 三十五卷 页四六八)这个恶人的句子。儿时起我就是喜欢的。“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贞观政要》里,那语出惊人的又是许敬宗。《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二》里对许敬宗的描述只有短短三页。表述了他江南才子的才情与不羁却也怒揭了他身为奸臣的种种恶行。君臣交替往往决定了历史的正邪。如果不是他倾其所有辅佐武氏,如果不是宇文化及对他最初的影响,是否今天历史上的他会是另番模样。那个会在长孙皇后葬礼上肆意狂笑的许敬宗,那个会在皇帝面前临危不惧的许敬宗,那个会对冲在最前面勇士说“就这样才是找死”的许敬宗,却也是那个逼死长孙无忌,敛财好色无度,陷害忠良无数,留下千古骂名的许敬宗。“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全唐诗》35卷页四六七)一种看穿乱菊未满静待其开的情怀,一腔“词彩甚丽,深见嗟赏”的辞藻,却独独是一个留下了“贪财与婚,妄加功绩,多得赂遗。虚美隐恶如此!”之骂名的许敬宗。终归一个人的才情和品行。需有多少流年才望的穿。我是懦弱且让人失望的小女子。我未必读的懂你,却自一开始就世俗的无法接受你。这是舆论历史的力量。纵然大部分时候我不可能知道真相。仅此而已PS:念一个与许敬宗相似的某。我总是在前一眼嗟叹于他的才情后一眼就为他的阴狠却了步。那些许孰是孰非面前。我要的只是你一个"不"字,哪怕微若羽絮的也好。我要的从来不是,天涯海角。可你却总是漾起嘴角眨下眼,留下背转模糊的念。莫言。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旧唐书》是一本很不错的史书,对我们深入了解唐朝的历史至关重要。我才读了一半,从唐朝的历史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经验与教训。
  •     你的年代本与我无关,只是一些微妙的因素,我看到了别人眼里的你的人生。争斗一世,或逍遥,或失意,化成书本里的若干字,零落于历史的河岸,留给后人去评判,如同历史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     旧唐书,又多了一套二十四史。。。开心
  •     喜欢正统!
  •     很经典,一直很关注
  •     写论文时读的,主要集中在代宗到穆宗那一段。这段儿的史笔还是比较细的。
  •     繁体,竖版,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水平···
  •     没有读完过,只断断续续找了一些需要的资料
  •     部分讀過。
  •     历史是怎样的,只看电视那是不可能了解的,很可能**受骗,还是看书吧
  •     2013年2月25日 職官志
  •     好书,而且还是好厚的一叠书,存起来慢慢消化
  •     史料来源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五代后晋史官在纂修这部唐史时,绝非仅仅限于唐代的国史、实录旧本,这是必须清楚的。应当说,代宗以前的纪传体唐代国史,德宗以前的编年体唐史,武宗以前的唐代各帝实录,宣宗以前的有关“礼法沿革”的各种典志,以及《旧唐书》中提到的大臣奏议、诸公文集,乃至杂史、小说,都是后晋史官修史时的采摭对象。此外,不要忘记的就是《唐年补遗录》了。至于剪裁是否恰当,考辨是否精审,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由于宣宗以后的原始素材本来就短缺,尽管几经搜求,仍然不足。所以,后晋史官不得不大为感叹:“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允墨挥翰,有所慊然!”《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史臣曰”。
  •     印刷清晰,手感很好
  •     唐朝盛世,让我们感叹,学唐史应当读这套书.我买了以后,真是物有所值.
  •     从这种竖排的书籍中特别能感受古文的味道,然繁体字和典故等 于我目前而言却是很大的阅读障碍。又买了本古代常用字字典,还计划买套王力的古代汉语一起研读,希望能够早日突破这种障碍。如果有机会能有志同道合的学友们一起切磋就更好啦。
  •     就是纸张比较薄,印刷质量一般
  •     此书装帧印刷尚可,唯字迹稍显模糊。
  •     这种书,读过了,就算【读过】吧。
  •     断断续续一年多 ,相比那些16岁通读二十四史的“天才”,老子真是弱爆了
  •     中华书局标点的二十四史, 目前还是最好的。
  •     物美价廉值得入手
  •     有唐一代,僭伪频发。篡代谋弑,终据大宝。人君暴戾,不惜民力。宋人尊崇唐,是为了贬斥五代。现代人尊崇大唐盛世,只能说明现代人道德水平严重滑坡,肉食者亦是不惜民力。
  •     好书,价格不贵,质量也好
  •     史料性强,读书写作必备
  •     高仙芝传、李嗣业传、李林甫传、杨国忠传、西域传、封常清传、段秀实传、玄宗本纪、地理志
  •     部分。以八挂的精神
  •     还是更倚重旧书。
  •     终于磨完了,读史书果然还是要批注勾画才有感觉。收获最大的居然是帝纪部分,整个历史框架叙述得清晰。看到文苑传,上部是御用文人,没什么好说的;下部多言文人无行,当政者始终以倡优目之。
  •     拜托。。。为什么没有分开的 我也只看过两本
  •     历朝历代要么是二十投,要么就是前期兴盛一下过了中期就一蹶不振了
  •     读过一部分,可惜满意读完
  •     套装的,外面的胶纸都没有撕掉,繁体竖排,是研究唐史的必备书。
  •     以前看繁体竖排觉得没什么,不过这书卷多了,看起来有些费力。某些繁体字还是得学习一下,不认得
  •     基础课~
  •     喝着咖啡看着旧唐书。书中看着史海沉沦,让我看到一个朝代的兴衰
  •     礼仪志 音乐志
  •     必备典籍,史料价值高
  •     包装没有亚马逊好啊,容易破顺,希望改进。
  •     从《三国志》一路往下,碰到《旧唐书》第一次觉得没法儿读了。以后还有《旧五代史》呢。
  •     历史总是人来修撰的。
  •     为查资料而看,比起新唐书 点校差的有点让人惊舌 本纪后的编者点评 或许是我个人局限所致 感觉过于主观 视野狭小 拘泥于当朝主流思想 尤其是对则天皇后的评价,偏倾严重
  •     全书共十六册,5407页,纸张一般,没有注释,和我想象的有些差异。
  •     唐朝的历史波澜壮阔,悠远流程,民族交流合作很丰富,值得今天借鉴。
  •     读的过程是一部血泪史 求Y老师放过我!!!!!!
  •     不错啊,送书的时候带上了纸盒,书保护的都还好。
  •     必读
  •     喜欢这个版本,这个出版社的,这次买超值啦
  •     凑齐24史,有点活动就出手了
  •     青史转,代代迭人,世间何来故事。
  •     : K242.042/0463
  •     二十四史就差这一套了,终于买齐,高兴
  •     纸张不是很好。买时没注意其竖排繁体排版:(
  •     书还没见到,别人代收的
  •     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具有新唐书所不能代替的价值。
  •     说是送书局百年庆的马克杯的,怎么收货时没有呢?太失望了……
  •     书质量不错,送货速度非常快,服务态度也比较好
  •     高士忘怀,不隐不显。依隐钓名,真风渐鲜。结庐泉石,投绂市朝。心无出处,是曰逍遥
  •     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看了唐玄宗本纪、杨贵妃列传。和着范bb的《王的女人》做个小评:【恰巧上星期背了《长恨歌》,遂就看了并不秉笔直书的《旧唐书》。在玄宗本纪里,弘光、紫龙、祥瑞都有一席之地但就是没走杨贵妃。杨妃列传里,“姊妹兄弟皆列土”的奢华再多笔墨也一眼略过(因为没啥意义),最浓重的却是马嵬坡下“尸身皆臭”的美人。从来,一个女人都不会是朝代的注脚。若无白乐天,杨妃只能是唐明皇一个人的红玫瑰。她被历史的真实狠狠拍在墙上,被一个演技根本不存在的女人演成了蚊子血→_→】
  •     11孔网,160,一印如新!
  •     书喵喵
  •     宏文信史,体大思精
  •     暇瑜不掩,繁略未均。
  •     我承认我是跳着看的
  •     补记
  •     终于看完了!
  •     看了初唐和晚唐的部分,《旧唐书·本纪》部分史料价值挺大
  •     资料
  •     點校質量之差無出其右
  •     虽然还没有看新唐书,但我对旧唐书感觉还是不错的。在对待武则天等一些史实上,史书并没有因为道德原因妄加涂改,或者加上编者个人太多好恶。旧唐书武则天当上皇后时,将王皇后与萧淑妃缢死,而并不是像有些说法是做成人棍,觉得有时候这些士大夫太自以为意了。
  •     如果中华书局的折扣可以再高点就更好了,要收齐24史成本不小啊
  •     我都把学校图书馆那本有苏定方薛仁贵列传的这几页翻烂了,太喜欢了
  •     全十六册。
  •     内容就不多说了,竖排繁体,纸张一般,印刷还算清晰,只是跟老版本不能相提并论了。
  •     向二十四史冲刺
  •     东西不错,快递服务态度特别好
  •     华丽的血。 音节骈对,累代刘知几们积累的优美成句。
  •     棄百衲本而用據乾隆武英殿本重刻之岑本為底本,實為失策。
  •     第二册,第十二册。
  •     2012.10.05~10.17第1册。11.3第2册。11.6第3册礼志未读,第4册天文志未读。第5册地理志略读。第6册职官志。11.02~11.16第7册。11.25第8册。12.30第9册。2013.02.11第10册。2013.03.22第11册。2013.04.05第12册。2013.04.22第13册。2013.05.20第14册。2013.06.01第15册。第16册略读。
  •     为写论文草草翻过一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