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斋词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白雨斋词话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9-10
ISBN:9787020026364
作者:陈廷焯 著,杜维沫 校点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白雨齐词话》作者自称撰述的宗旨是“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引以千端,衷诸壹是。非好与古人为难,独成一家言,亦有所大不得已于中,为斯诣绵延一线”(《词话自序》),是有意识的针对词坛风尚提出和阐述自成体系的论词主张。
《白雨齐词话》基本上持常州派主张,但在一些具体论断上并不拘泥于常州词派创始人张惠言、周济等的意见。其论词强调“感兴”、“寄托”,认为“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同前),“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词话》卷六);突出阐发情意忠厚和风格沉郁,主张“诚能本诸忠厚,而出以沉郁,豪放亦可,婉约亦可”(卷一)。所谓“忠厚”,即词“以温厚和平为本”(卷八);所谓“沉郁”,即措语“以沉郁顿挫为正”(卷八),使之“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卷一)。而比兴寄托、忠厚、沉郁三者是贯串为一的,“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卷二)。同时,强调“入门之始,先辨雅俗”(卷七),力避“俚俗”(卷六)。全书通过具体评论历代词人和词论,较详尽地阐述了上述基本观点。
《白雨齐词话》虽然不反对豪放派词,对苏(轼)辛(弃疾)亦有推崇,但过于强调风格沉郁,所以仍以温(庭筠)韦(庄)为宗,称赞温庭筠的〔菩萨蛮〕14章为“古今之极轨”(卷一);韦庄词“最为词中胜境”(卷一);尤其推崇王沂孙,认为“词有碧山(王沂孙),而词乃尊”(卷二)。所以不能认识苏辛词中较直接反映现实的词作的价值。而对民间文学也表现了鄙夷态度,认为“山歌樵唱”,“难登大雅之堂”(卷六)。

书籍目录

自序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附录  汪懋琨序  王耕心序  包荣翰跋 许正诗跋校点后记

图书封面


 白雨斋词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全校的更好
  •     本科毕业后暑假在家读之
  •     这个商品还可以,内容可以,印刷也行。
  •     竖排版的书籍越来越难看到了,所以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尽快下手,本身关于词论方面的书出的就远少于诗论的书。这本词话值得收藏。
  •     快递太慢了 6号买的 今天才到 连个提醒都没有
  •     词论研究课靠读这书以后的评论文章得了87分………标明以示纪念
  •     東坡稼軒白石碧山
  •     点评辛辣耿直,直戳痛点,尤其喜欢这一版的排版。
  •     还行。
  •     通读此书 就学会一个词 沉郁 看陈老先生评论 我总有感觉他泛着一股穷秀才的酸味儿 当然 写得是真好
  •     繁体竖排。无注释。繁体竖排。无注释。
  •     推
  •     这个商品部错
  •     这本书既然是经典就没有什么好说了静下来读其乐无穷了
  •     亦峰先生以沉郁深厚为美,推崇南宋诸家,与当前观堂之境界说相背,然也一家之言。余审之则也有道理,而或殊途同归。先生认真态度犹为欣赏!此足为后学所敬也!
  •     杜未末点校此书与郭氏相差何其太远
  •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文艺批评,著者均是名家,注解、集释者俱为好手,真乃珠联璧合也。不过看诗话、词话、文话的前提是要读过诗词、文赋,怎奈时间有限。只能慢慢参照阅读了。这次赶上店庆活动,真是物超所值了。
  •     有一段话深得我心,说:无论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不可有俗人气,不可有才子气。人第知腐儒气、俗人气之不可有,而不知才子气亦不可有也。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腐儒气,俗人气,人犹望而厌之;若才子气,则无不望而悦之矣,故得病最深。2016/4/28
  •     这个却比我的老,妈的。
  •     就是喜欢看人议论是非,尤其喜欢看秀才掐架,hiahia~
  •     影响最深的词话···毕生紧记
  •     不好掌握
  •     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     声名不如人间词话大,人间词话有比较多哲理性的概括和分析,白雨斋词话则以具体作家、作品评论为主。
  •     有几处不同意。
  •     除了温韦推的太高,几乎没有意见了。说话既通透又俊逸,批评人也聪明好看,足矣。也给了一些非常令人心悦诚服的启发:既悦既服,然不易为啊:)
  •     很满意,从高中就一直在找本书的合适的版本,终于找到了这种竖版繁体的,印刷得很清楚
  •     有些词人抬得过高
  •     陈廷焯言语犀利。对放翁,容若的评价甚是中肯。尽管我迷恋朱彝尊,但不得不佩服作者一针见血的批判。
  •     追求雅正之声,自有风采般的自信。不拘流俗,畅快评之。
  •     导源风骚,风格沉郁,措词雅正,这样才是陈廷焯心中一等一的好词~
  •     這一系列的書很好
  •     忆起18年前读此书,少年情怀浅如溪,清如渠。13年以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赠佳人。至如今往事都随雨打风吹去,当真是: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谁望欢欢喜喜。
  •     看了开头,没看到结尾.等退休了再说吧!
  •     总觉得不太通透。
  •     很喜欢,只是是竖排版的,读时不大习惯
  •     2013
  •     忠厚而见缠绵,确为至论。古之人知其古人,今之人不知其古人矣
  •     没翻译,没注解,是繁体,得竖着读
  •     要对于词很熟悉的人,才能会意会心。

    尤其是南宋的词,我们都很不了解。
  •     比较系统的评价了千年词坛,不乏真知灼见!
  •     很有意思。
  •     沉郁顿挫~评论诸词家大多中肯
  •     竖行有古意,繁体多风骚。但说实话为节约时间和增强记忆,还是简体横排的好啊。看了好几遍,没记住几句话。不过当时倒是频频颔首点头,说明内容还是不错的。买的时候,有四分之一是冲“词话”,四分之一是冲装帧,四分之一是冲书薄,四分之一是冲书便宜,而去的,掩面跑开:)
  •     1918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一生于目录学贡献**,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
    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为学无所不窥,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13000余种。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2]
    4家庭成员
    梁启超
    先祖及父母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婚恋传奇
    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闺中良友李惠仙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苦读4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
    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李氏南归故里。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新婚不久的梁启超夫妇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书室的一个小房间权作新居。广东的气候溽热难当,这使久居北方的李惠仙很不适应。这位生于官宦之家、从北京来的大小姐,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早已仙逝,继母只比李惠仙大两岁,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在几个月内,梁启超给她写了六、七封家书,高度赞扬她在清兵抄家时的镇定表现,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并告诉她读书之法、解闷之言,万种浓情凝于笔端。有一封信这样写道:
    ……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况,并闻卿慷慨从容,词声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
    后两人在日本得以重聚。李惠仙既温良,又贤慧,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着梁启超和他的家人,在事业上对梁启超也有不少的帮助。
    梁启超生于广东,官话说不好,为此曾吃过不少亏。"戊戌变法"初期,梁启超已名噪京城,光绪帝久闻其名。但在召见他时,因梁启超不谙官话,彼此难以交流,光绪帝大为扫兴,结果只赏了他个小小的六品衔。这也促使梁启超痛下决心学好官话。李惠仙自幼长在京城,官话说得自是流利。自她来日本后,梁启超便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夫妻二人,妇唱夫随,不消多时,梁启超的口语水准大有长进,在社交场合就得心应手了。
    梁启超与李惠仙一向敬爱有加,做了一辈子夫妻,只吵了一回架,梁启超却为此悔恨终生。在李惠仙弥留之际,他对大女儿梁思顺剖白了自己的愧疚心情:"顺儿啊,我总觉得你妈妈的那个怪病,是我们打那一回架打出来的,我实在哀痛至极始终不忍说,现在忍不住了,说出来想把自己的罪过减轻一点。"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天涯知己何蕙珍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 宾主落座,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心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间,何小姐颇为活跃,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个宴会仿佛成了何小姐与梁启超的对语,而他们两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席将罢,何小姐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过何小姐的手稿,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原来,梁启超刚到檀香山时,到处奔走演说。清廷驻檀香山领事馆买通了一家当地的英文报纸,不断写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 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载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字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了若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今日真相终于大白,原来那些为自己辩护的文章,竟都出自眼前这位华侨小姐之手。临别时,何蕙珍含情脉脉言道:“我十分敬爱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一小像,即遂心愿。” 数日后梁启超践约将照片赠与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此时已坠入情网,几近痴迷。 不久,一位好友前来拜访梁启超,婉劝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说这样会给他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梁启超沉思片刻,随即言道:"我知道你说的是谁。我敬她爱她,也特别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时我曾与谭嗣同君创办\'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说我一颗头颅早已被清廷悬以十万之赏,连妻子都聚少散多,怎么能再去连累人家一个好女子呢﹖"又过了数日,何小姐的英文教师宴请梁启超。席间见到何蕙珍,梁启超心情极为复杂,不敢触及敏感话题。倒是何蕙珍落落大方,谈吐自如。分手之时,何小姐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懂”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直接的表白吗﹖梁启超心醉了。他不忍再呆下去,轻轻说了声“珍重”,便连忙离去,其情景有如逃奔。 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不能自欺。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述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把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融入诗篇之中,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
  •     可为正统
  •     不只喜欢论点,也喜欢它的语言
  •     唔,無法言說,古人誠不欺我。
  •     除了过分推崇花间诸家和碧山,其它完全合我所想。以南宋一路为佳,提倡沉郁雅正。苏辛不消说,婉约自是秦周姜为尊,易安词则于闺阁之中自成大家。至于柳永、陆游,去吴文英之辈亦远矣。论及清词的部分也颇有意思~
  •     校勘暂无可说。陈廷焯各个时期词话集。
  •     我个人认为水平几乎是最高的一部词话
  •     不错
  •     学中文的必备的工具书,还有《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
  •     读过很多遍的词话,古人的鉴赏和现在动辄几千上万字的文章比起来,真是精妙微婉,重在心悟。另,把碧山捧得太高,词这个东东,还是要有一点潇洒劲儿才流动。
  •     本书观点:先辨雅俗,归诸忠厚,再求沉郁,运以顿挫,词中上乘。吴梅《词学通论》几乎继承了陈氏所有的词论。吴氏为词曲论家,深谙词曲作法,有这样的观点是自然的。平心读下来,陈氏以碧山比杜陵,不过是认为碧山词咏物寄托了家国身世之感,再以雅正含蓄(我认为其所为沉郁无非就是比含蓄隐晦一点而已)之笔出之,显得沉郁顿挫。陈氏认为清词无不受到南宋词影响,其实陈氏自己的词论亦不自觉受当时风气影响了。
  •     很好,很满意!这套书每一本都很好,遇到合适的价格慢慢收下来。
  •     声音之道,关乎性情,通乎造化
  •     人多谓《人间词话》佳,亦多谈《人间词话》;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某些词作和词人的解读上更客观,更全面,更地道。应该知道王国维作《人间词话》时尚年轻,性狂傲,诸多内容不合其意则肆意贬之、削之,然意气存焉;很多《人间词话》中的观念在王国维的后期被作者本人否定和修正了。
  •     独不喜其吹捧温、韦部分。温、韦、欧、晏、柳,只有艳词,不成气候。只有佳句,未见佳篇。温岐犹似阉人。
  •     扉页被撕坏了,遗憾
  •     白雨斋论词很精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