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诗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208056183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页数:105页

作者简介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理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为其中一册。

书籍目录

译者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专名索引

图书封面


 诗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诗学,二十六章,98页,来回看了两遍,很好的让心情平复下来,如果生活让你无处宣泄,起码可以在书本里找到乐园。这本书被奉为西方美学的源头,其实文字极简朴,几乎平铺直叙,主要讨论了悲剧和史诗。作为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诗歌从宝座上拉下,用规律分析悲剧,让戏剧贴近生活。“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意在严肃,而不是悲伤,也许正因如此,在古希腊,悲剧代表高贵,代表主人公在不可抗的命运面前不可逆转的选择。古希腊的悲剧是内敛的、骄傲的,一如他们的雕像,有闪光而超出普通的美;到了罗马时代,悲剧变身夸张,痛哭流涕、杀人流血,一如拉奥孔扭曲而夸张的形体。如果这是一出悲剧,也许缄默的力量更打动人心。“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观看悲剧时,我们感同身受,因为怜悯,因为恐惧,而成功的悲剧就在于让你自省,因此及彼,对于命运的捉摸不定,对于自身的无可把控,我们颤栗而无能为力,台上的剧目是我们的预言,镜子的那一面是命运的呼唤。想起雅典学院中的亚里士多德,他伸出右手,手掌向下,而与他同行的柏拉图却伸出手指,向天指去,唯物与唯心,不过是举手覆手之间,千年前的文字,今日读它,亦如古人。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开篇便指出诗的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这是关于诗的艺术的首要原理(在译者的注释中指出作者所说的摹仿,指的是诗的创作过程。而从其随之所举的酒神颂的例子,可看出作者所认为的摹仿,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品中的戏剧性相关。关于这点,在其后文关于荷马的评价中有更明晰的体现)。在这里,他说明一个人之所以能被称为“诗人”,并不在于他使用某种格律进行写作,而在于他是摹仿者。格律不是诗的主要因素,摹仿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摹仿是人的天性,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看事物本身却不一定。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在进行判断。这种由辨识所带来的快感要求作品与观者的经验符合,但又不完全一致(关于这点效果,在其后对于悲剧创作的指导说明部分,有更为具体深入的阐释)。这里,作者举了图像为例。即是否可由此认为,绘画艺术也是摹仿?那么摹仿就是艺术这个科的性质,而在其下各属之间不具区别功能?于是当摹仿与人天性具有的节奏感和音调感结合,诗便诞生了。在“摹仿”这个共同的基础上,诗下分多个种,各种之间的差别产生自三方面:摹仿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的方式。诗依其固有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摹仿高尚的行动,一种摹仿下劣的行动。进行前一种摹仿的诗人是比较严肃的,进行后一种的则是比较轻浮的(作者认为人的品格从行动中体现,看来此观点不但适用于作品中的人物,也适用于进行创作的诗人)。由于摹仿对象的不同,形成了两种诗,每种诗在各自的发展中发现了适当的格律。在这里,作者对荷马进行了推崇和辩护。因为所作的严肃的诗,荷马被认为是一名“真正的诗人”,而他作品中不严肃的,则被作者称为“滑稽诗”,而不是讽刺诗,并因为其“戏剧化”的特点而被看作是开了喜剧的先河。同样,其严肃的作品则开了悲剧的先河。在作者看来,戏剧性地摹仿是荷马作品的特色,这使他有别于以往的诗人。由此,悲剧和喜剧出现,诗人们因为各自的品格或从史诗转向悲剧,或从讽刺诗转向喜剧,并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模式。此刻,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转向后的两种体裁比转向前的更高。戏剧化是悲剧和喜剧区别于其它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话,并因此发现并采用了适合谈话腔调的短长格。作者认为悲剧发展自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当酒神颂里歌唱式的问答变成对话,格律相应变为短长格,悲剧就具有了自身的性质。同样出自严肃的人之手,悲剧与颂神诗、史诗之类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摹仿所用的媒介和所采的方式方面。在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将悲剧与史诗作比较,并指出前者更好,因为更能引发快感。一来悲剧比史诗短。在作者看来,体积与美有着必然联系。悲剧的时限一方面是由于比赛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取决于它所摹仿的对象——一个行动,而史诗可以叙述多个行动。这样,悲剧在情节上就比史诗更为集中。二来悲剧比史诗使用了更多的媒介,更具形象感。不过作者指出,即使不做演出只看文本,悲剧在印象方面也是优于史诗的。这大概是因为悲剧所采用的对话形式,比叙述性的史诗更直接、生动,戏剧化的效果。另外,作者提到,一名好的史诗诗人应该尽量少地用自己的身份说话,因为这样便不是摹仿了(这里他又提到荷马)。同时,他认为诗人化身为所摹仿的人物说话,也不是摹仿。那么,如何判断人物不是在“代言”呢?我想,一是可以通过动作来代替语言,二是让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显得合情合理,这就涉及到悲剧创作的核心内容了。作者在关于悲剧创作的阐释中,反复提及两个词:合理、整一。合理指的是逻辑方面,主要关系到悲剧创作最重要环节——布局。作者以随意涂抹的色块和素描为例,说明合理的组织对美的重要。对于悲剧来说,情节安排要有条不紊,事件相继出现,“突转”一定是有因果联系的,“发现”也以从情节本身产生的合乎可然律的最佳。人物的言行都是在当时当景下自然而然发生的,让他说话让他行动的是布局而不是诗人。要让观众觉得事情就该是这样的,一切都是可信的,即使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真实性方面的要求。比如人物的言行方式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一个精神正常的人物不可出现强烈的性格反差。另外还涉及到表演时的细节,比如进退场方位。整一是说一部悲剧作品表现的是整一的行动,其各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便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这就要求在大纲拟定后,所进行的穿插都要是有关联的。这样一来使得情节集中,同时也与时间因素有关。达到了合理与整一,就好比按照一份完美的图纸制造了一部机器,只要开始,它自会协调地运转下去(在西方的理念里,这种条理性好像一直就存在着。把一切都纳入一个框架再看,世界本身也就是一个系统)。最后来谈谈悲剧的艺术效果——怜悯和恐惧。这在我看来,意为悲剧应该能引发观众思考,从而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人们发生情感的天然倾向是想同的,通过对人面对不同情况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的分析,作者确定了悲剧的最佳套数。选那种比一般人好一点儿的人去遭受厄运,因为犯错而突然由顺境陷入逆境。不幸的后果会令观众反思,造成此后果的行动,以及行动中附带表现出的性格。好一点儿的因为一时之错倒了如此大霉,那自己呢?这会让观众警醒,进而自省。自省的行为,为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所推崇。再说杀人的情节,作者说最好的是动手之际“发现”彼此是亲属从而罢手。杀人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情,但那种紧张后的放松,大难不死的侥幸,却能引发思考。结局的安排也是这样。作者反对悲剧中出现善恶各报的双重结局和那种化干戈为玉帛的结尾。我想这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悲剧并不是用来布道的,而是要启发观众对自我进行思考和审视。柏拉图认为诗源自灵感。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技巧也能成诗。柏拉图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因为他们会使人丧失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与恐惧之情受理性指导,与一般人相差太多的人不会引起人们的恐惧,与一般人相似的则会令人们反思自身。相比于老师那些极富政治性目的的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像是一本创作指导教科书,从原理到种类到成分,分析、比较、说明运用,甚至连艺术批评那一环都想到了。他把诗从高高在上的殿堂拉了下来,并指出了通向其的道路。在阐释与论证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力求严密、周全,总是尽力照顾到各种情况,并十分注重例证。不过大概因为手稿失落、抄本流转以及当时人们的认识面等缘故,含糊、疏漏甚至前后矛盾的情况在书中还是存在的。至于后人由此作而发展出的“三一律”,在读完此书后,我觉得那应该算是“误读”的产物了。
  •     加上註釋100多頁的美學經典,主要分析了史詩和悲劇。其中摹仿說等等許多對當時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總結部份,開了美學的先河。倘若放在歷史中去看,這本自然是不折不扣的經典。可惜咱們讀書不是去做研究,而是真心從裏面學到點東西,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真是一本一般的書,還不如《美學三書》。另外,有些論述則略顯幼稚,且總結的顯牽強;至於後面討論語法、修辭等等,于今看來也老生常談。這可能與當時對客觀世界認識不夠清楚有關,因此而妄下結論,亂作總結。這本是第一本做讀書筆記的書,因此可以做點如何做讀書筆記的討論。經常摘抄比較贊的句子,這點比較可取。倘若給原書做提綱或者小標題,則感覺無甚必要,因為是取其思想,不是取其寫書之佈局。對於有些個人看法的地方要寫出來,這是十分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弄清楚進去和出來的關係。讀書應該進得去出的來,於是總是處於雙重人格之中,一會兒挑刺兒,一會兒愚信,好不淡定。這點兒應該再做深入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剧作入门
  •     编剧必读
  •     这个几乎算是文艺理论的根了吧,从许多编剧理论书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关于西方的韵文,字,言词真心不懂.
  •     2000多年前写的书,虽然篇幅很短,虽然注释部分比正文还多,但是读到那些古今相通的东西,真是又感动又感伤。
  •     现在所有的剧作理论都无法跳脱出这本《诗学》
  •     想打三星的……但是毕竟是那么远古的作品了……而且主要论述的古希腊诗学又不懂……
  •     哲學文體的開端……大量對軼文的探討,讀後可以明白這一點:我對古希臘到底知道些啥?
  •     这个译本比那本好太多[后更:其实相对浅显易懂,但可能有些遗漏]
  •     亚里士多德终究没有柏拉图有意思
  •     一本《诗学》可以看一辈子尤其是决心搞艺术的人
  •     我突然发现亚老师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被黑从未被超越然后我也来黑一把这本书做戏剧理论你就完蛋了
  •     罗念生的译本,赞!
  •     从《电影的力量》听的多了,决定拜读。 嗯,把讲故事的套路说的很透。 可惜古希腊的这些很多文献都缺失了……包括这本诗学中的很大一部分
  •     配合着罗念生的论文看…不过讲诗学突然还掺进去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话语,感觉不是很好
  •     现代人的悲剧似乎没有这么明晰的轮廓。
  •     我只是很好奇这货为什么和我手里的日译本差那么多,内容上缺失不少。。。缺失的都还是关于美学论述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实在不解
  •     经典必读
  •     卡塔西斯,罗念生译为“陶冶”,陈中梅译为“疏泄”,从读者角度看,正是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
  •     在判断一言一行是好是坏的时候,不但要看言行本身是善是恶,而且要看言者、行者为谁,对象为谁,时间系何时、方式属何种,动机是什么,例如要取得更高的善,或者避免更坏的恶。——《诗学·第二十五章》
  •     等着看第二遍做笔记,感受最深的是结构观
  •     终于看完了。。。。。。
  •     罗念生老师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好的译者首先是一个最好的读者。
  •     找到了三一律的源头
  •     原典之类的就不多说了,必读。
  •     不能相信这是一个2400年前的人写的
  •     亚里士多德名不虚传
  •     哲学系的朋友说是入门书,小菜。不懂。需要再读
  •     编剧学原典。每句论述都足够拿来出题。在情节观上纠结了好久,对行动的模仿&布局、结构,亚里士多德应该是存在多义的?不必非归入故事层或话语层,用“既……又”就可以。
  •     好的悲剧离不开”发现“与”突转“,悲剧的目的是引发人的怜悯和恐惧,达到情感陶冶的效果;史诗要求情节集中,然而只有荷马史诗的奥德赛算是达到了这一标准。
  •     所以一定要读过作品之后再来读理论啊,跟当年上课读选段时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     我认为对待文学要以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态度,而对待各种理论既要了解其目的,又要找出它们存在的历史背景和前提,并且不断用一种创新的、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理论。唯其如是,我们才能在动态中把握文学的整体和发展,从而防止思维僵化,保持文学的活力。
  •     序言比正文恐怖
  •     艺术概论老师拿着这本薄薄的册子,讲这本书的译者他的老师,老头子站都站不稳还讲的眼圈发红,后座的男生都不玩手机了。回到寝室整理桌子弄倒了书架,啪就被这本书打到了脑袋,惊得我赶紧又翻了一遍,这冥冥中啊。。。为什么呢
  •     精准而不晦涩,几乎所有老师都要求读了一遍,西方文艺理论源头
  •     艺术的共性是摹仿,不同的艺术样式因摹仿的媒介(色彩形态节奏音调语言等)、对象(行动中的人)、方式(叙述和表演)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属性。悲剧以节奏、唱段和格律文为媒介,摹仿高贵者的行动,采用表演的方式,借引发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宣泄净化/达到适度(此处存在争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悲剧的六个组成部分:情节(悲剧的灵魂,“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能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vs柏拉图)-性格-思想-语言-唱段-戏景,前三者是对象,语言和唱段是媒介,戏景是方式。悲剧优于史诗,悲剧能在比史诗短的篇幅里达到摹仿的目的,以集中的表现给人带来更为强烈的快感。
  •     论悲剧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两个部分确实鞭辟入里啊,很明白晓畅,读得最没有障碍的西哲。其他部分,也有不懂的,也有不赞同的。
  •     囫囵吞枣读完,感觉有味道又说不出,还是不大习惯古希腊的思维方式,对古希腊戏剧的不了解也是障碍之一。
  •     注释比原文还要多,虽然看完了,但是还是一干二净,只记得邵薇姐姐上课讲的那部分,关于摹仿说。总体而言,不明觉厉,是不是悲剧和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主体,所以,自动忽略了喜剧。
  •     “写诗这种活动比寫历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感谢亚里士多德為文学正名,这应该是第一本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了吧。 (一个疑问是他仇女嗎?)
  •     这本书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美学作品,亚理斯多德主要讨论的是悲剧。
  •     所谓多看一本书即多一点发言权——若说修辞学是为了达到公民教育、完成政治目的还是可信的,把诗学也归入其中那实在是有些荒谬了。亚氏显然清楚地认识到了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的地位,不仅谈及诗的本质、形式、作用,且——颇令人惊讶的是——对于用词句法等具体分析也颇有涉及。
  •     注疏非常详细,在第五章和第二十四章提出了对三一律中时间一致和地点一致的反驳,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谓太阳一个运行周期(Sonnenumlauf)指的是外在的演出时间(Gespielte Zeit),即要在一天之内演完,而不是悲剧内在情节的时间(Spielende Zeit);“地点一致”其实值得是外在的演出舞台不变,但是一个舞台也可以表示剧中的不同地点。如此看来,后人总结的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纯属误读,只有情节一致这一条是亚里士多德本意。(自然,这也只是罗氏的解读,就像三一律的解读者一样)
  •     比起形而上学,本书友好多了。虽然是一些很早就烂熟于胸的东西,可那个时代就有如此系统的成论这一点还是值得钦佩。
  •     看的第一本理论书?竟然觉得很有意思……比理想国好懂多了……第一次这么认真写论文啊 原创度最高的一次了?希望能有个好成绩QAQ虽然写的超级肤浅基本都是原文……
  •     其实是玫瑰的名字和善的脆弱性共同引导的读物→所以我很好奇关于笑和喜剧那部分的提法,亚亚你是怎么讲的?关于structure的分析,我觉得有点问题=。=
  •     短短一百页却有着很深重的思想分量。
  •     明天考西欧戏剧史 拜一下亚里士多德
  •     强大的归纳总结能力:)最喜欢第十三章
  •     摹仿论
  •     多次使“人在适当的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适当的人、在是适当的时机下、在适当的方式下”,发生适当的情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