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史(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中国词史(上下)

出版社:福建人民
出版日期:2003-5
ISBN:9787211039302
作者:黄拔荆
页数:1186页

作者简介

《中国词史》是由黄拔荆花费数十年心血汇集而成,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卷,是我国第一部词通史著作。《中国词史》梳理了词的起源、发展、成熟、繁荣、转变、中衰直至复兴的全过程,共收集了我国唐代至清末1000多位词作者的上万部作品。和以前出版的词类著作相比,《中国词史》把民间词提到突出地位,并提高了女词人在词史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收集了大量明代词作品,使该书填补了过去明代词在学术研究中的空白地带。

书籍目录

中国词史 上 前言 壹 第一章 词和词的起源  第一节 词和词的名称  第二节 词的起源 第二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唐代民间词  第二节 唐代早期文人词  第三节 温庭筠、韦庄和其他花间派词人  第四节 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 第三章 北宋文人词  第一节 北宋前期词人  第二节 慢词的奠基者柳永  第三节 “指出向上一路,开创一代词风”的苏轼  第四节 秦观、贺铸以及北宋后期其他词人  第五节 北宋词的殿军周邦彦以及其他大晟词人 第四章 南宋文人词  第一节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以及朱淑真等其他南宋女词人  第二节 张孝祥和南渡前期其他词人  第三节 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四节 陆游和南宋其他爱国词人  第五节 姜夔、吴文英以及其他格律派词人  第六节 南襟末期主要词人 第五章 两宋民间词  第一节 两宋民间的人  第二节 两宋民间词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两宋民间词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金元词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 金朝词的发展概况及其初期、中期主要词人  第二节 元好问及金末其他词人  第三节 元代前期主要词人  第四节 元代中后期主要词人中国词史 下  ……

编辑推荐

  作者将词的萌芽、发展、兴盛、衰微、复兴跌宕变化的历史进行了钩陈与爬梳,勾画出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长卷,是一部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全史。  第一部较详尽的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全史  舒展中国词绵延千年的心灵历史  呈现历经萌芽、成长、巅峰、中衰、复兴的跌宕变化  以词心体察烟波浩渺的词人词作  披示云波诡谲的流派风格,绮罗香泽,绸缪婉转,激昂排宕,慷慨悲凉  跨越明词“死亡地带”,发掘“静极思动”端倪  深入词的原生态,展示民间词朴素的内容、迥异的风格之美  关怀女性内心世界,女子词作为重要一翼加以书写。

前言

  词,原称“曲子词”,本是一种音乐文学。这种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和外国音乐陆续传人,它们与中原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便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燕乐。到了唐代,燕乐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这里所说的“胡夷里巷之曲”,就是指燕乐。最初,它只在民间流行。为了给这种新乐配上歌词,于是民间开始了填词的尝试,敦煌曲子词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唐代民间的创作。中唐之间,一些接近民间的诗人感到这种新声的美听,开始依声定词,按曲拍为句,创作新词,从此便出现了文人词。经过晚唐五代一批专业词人的努力,它才逐渐定型,并由民间正式登上文坛。到了两宋,词进入了全盛时代。词人乡众.风格流派之多样。艺术性之高,都是无与伦比的。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永远放射出炫目的光彩。金元之后,曲从北方兴起,词开始降为从属地位,但并没有衰亡,而是以不同的面目、新的姿态进一步发展。从明代初年到中叶,因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法网密布,知识分子思想受到高压,词坛曾一度出现萧条景象。可是到了明末,由于异族入侵,爱国思想高涨,词的创作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词人辈出,各种风格流派争妍斗艳,蔚为奇观,词人、词作之多,其数量远远超过宋代。因此,可以说,词自隋唐兴起直至近代,始终没有丧失其活力。它虽然历尽高低起伏的变化,走过迂回曲折的道路,但一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风貌,按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继续发展和流传。  (二)  词作为我国诗歌的一种式样,它既区别于传统的诗,又不同于金元间新兴的曲。在我国诗坛上,诗、词、曲三者鼎立,各自独标一格。从艺术角度看,在我国一切形式的诗歌中,相对地说,词是最纯粹的艺术品,它具有曲折、含蓄、优美、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诸特点,最少公式化与概念化,是我国优秀诗歌遗产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  随着词的产生、发展、兴盛、演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对它的研究。自宋以来,每个朝代都有人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特别到了清代,词学更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内容概要

黄拔荆 1932年1月生,福建省闽清县人。 原名拔金。解放前投身革命时曾化名倍 坚、佩坚,笔名有再青等。1948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地下斗争,为当代著名词人和词学家。他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师从林庚、吴组缃、王季思等著名教授,专攻唐诗、宋词、元明清戏曲和小说,著有《梅浦词》(甲、乙、丙、丁稿)、《元明清词一百首》、《词林采英》、《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等,还主编了《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丛书》。

章节摘录

  中国词史 上  第一章 词和词的起源  第二节 词的起源  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几百年来争论不休。从本章第一节所列举的词的名称来看,无论是“曲子词”、“诗余”、“乐府”、“乐章”、“歌曲”等等,都说明它与音乐有关。词作为一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它的产生与城市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有密切关系。  具体地说,与词所合之音乐,是隋唐以来兴起的雅郑不分、中外合流的新型的音乐——燕乐。正是这种新乐,直接导致了词体的产生。因此,要探讨词的起源,首先必须弄清燕乐与词的关系。  燕乐亦称做“嚥乐”或“宴乐”,是因经常在宴会上演奏而得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说:“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先王之乐”之雅乐是秦代以前的旧乐,“前世新声”之清乐是汉魏六朝的乐府,“胡夷里巷之曲”之燕乐是隋唐时代中原音乐和西域音乐相融合之后而产生的新音乐。就具体的音乐文学史来说,配雅乐的歌词保存到现在的有《诗经》,配清乐的歌词有《乐府诗》,配唐代燕乐的歌词则是“曲词”或“曲子词”,又简称“词”。说到这里,必须回顾一下雅乐、清乐消亡的情况。  所谓先王之雅乐,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周代音乐。经过战国之乱,工伎渐缺,传于后世者,已经寥寥无几。及汉魏之际,即便号称娴谙旧乐之杜夔所传古声辞亦不过《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曲。魏明帝时,左延年又改其后三曲,自作声节,文虽并存。声则异古。其余一曲亦亡于晋代。  隋唐之后,历代用于郊庙之宫中钟罄之类,当时亦名雅乐,乐律虽袭古制,乐器多儒生按古法所制,其实是名存实亡了。为了区别雅郑淆杂,隋文帝时分雅俗二部,唐亦如此划分。雅乐除祭享外,一般人根本不欣赏。元稹《立部伎》诗云:“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惉滞难会季札辨,迟回但恐文侯卧。工师尽取聋昧人,岂是先王作之过。”白居易《立部伎》诗自注:“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人立部伎。又选立部伎,绝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声可知矣!”可以看出,雅乐不受欢迎到何等地步。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洪适奏议云:“……窃谓古今不相沿乐,金石八音不入俗耳,通国鲜习其艺,而听之则倦且寐,独以古乐尝用之郊庙尔。……”任何一种艺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前面已述,雅乐之余波,虽至晋代始绝,其实自西汉初年即有一种新乐起而代之,到汉武帝设立乐府而集其大成。这种新乐就是“乐府”,对当时的“雅乐”来说,被视为“郑卫”;对隋唐的“燕乐”而言,则谓之“清乐”。

图书封面


 中国词史(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相对而言,词乃最纯粹的艺术品,它具有曲折、含蓄、优美、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诸特点,最少公式化与概念化,是我国优秀诗歌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它本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音乐文学。到了两宋, 词 进入了全盛时代,词人之众,风格流派之多样,艺术性之高,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宋代文学的代表。金元之后, 曲 从北方兴起, 词 开始降为从属地位,但并未衰亡,而是以不同的面目、新的姿态进一步发展。从明代初年到中叶,因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法网密布,知识分子思想受到压制,词 坛 曾一度出现萧条景象。可是到了明末,词的创作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词人辈出,各种风格流派争妍斗艳,蔚为奇观,词人、词作之多,其数量远远超过宋代。 词从隋唐兴起直至近代,绵延千余年,产生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元好问、陈子龙、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等一大批著名的词人。现存的唐、宋、金、元、明、清词作,估计已突破30万首,其中有不少的作品至今传诵不衰。作为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它的起源、发展、演变、兴衰的规律,阐明它创作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客观地评价诸位词人及其词作,梳理各个时期词的流派、风格及艺术成就,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黄拔荆的《中国词史》(上、下卷)近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乃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时十载苦心编撰而成的。作者将词的萌芽、发展、兴盛、衰微、复兴跌宕变化的历史进行了 钩 陈与爬梳,勾画出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长卷。 长期以来, 词乃 “ 艳科 ”、“小道”、“ 末 技”,是诗之余,以及“ 宋 后无 词 ”等观点,对词学、 词 史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四以后 词 史研究虽有大的发展,但除了刘毓盘的《词史》、胡云翼的《中国词史略》和《中国词史大纲》,其他则散见于陆侃如和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卷三、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中 世 卷、王易的《词曲史》、郑宾于的《中国文学流变史》下册等。囿于草创时期的历史局限性,这些著作对词的发展史的论述是较粗放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史新潮的兴起,对文学史方法论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词的发展史的研究进入了崭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杨海明的《唐宋词史》和严迪昌的《清词史》是最有代表性的成果。这两部分断代体文学史著作的出版,特别是《清词史》的出版,对词的发展全史的研究有较大影响。 与其他词史著作相比较,黄拔荆的《中国词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清晰地勾画出词的发展变化轨迹,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较详尽的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全史,对金、元、明 词 史的研究有较大突破。从 词 史研究情况来看,刘毓盘的《词史》、胡云翼的《中国词史大纲》和《中国词史略》、许宗元的《中国词史》都是 略 史,字数约几万、十几万,很难勾画出千年 词 史的全貌。作者在《全明词》、《全清词》尚未出版的不利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搜集了有关文本,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既是一部文人词发展史,又是一部唐宋民间词发展史。词起源于民间,作者专门设立了《词的起源》、《唐代民间词》、《两宋民间词》等章节对此加以论述,把与词的起源密切相关的“胡夷里巷之曲”作为词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支加以梳理,显示出作者独特的研究视域,是颇有价值的。对唐宋民间词的梳理有三个意义:其一,深入词的原生态,充分肯定了民间词对词的起源、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二,把民间词作为与文人词 争镳 并驰的样式,展示出其朴素的内容、迥异的风格之美;其三,既是对正统词论家所谓“ 郑 、卫之声”的反动,也是对唐宋时期传唱于胡 夷 里巷、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民间词“活的词 史 ”的还原。 第三,不但重视对词的发展史中强势群体的书写,而且十分关注弱势群体。作者用了一节的篇幅论述杰出女词人李清照以及朱淑真等其他女词人,另用了两节的篇幅分别论述明代和清代的女词人,把女子词作为重要一翼加以书写。因而从某种角度说,《中国词史》又是一部女子 词 史,它的出版将填补女子 词 史的出版空白。 第四,注重对文本的发掘。它既不同于“ 文革 ”时期的社会政治学模式,也没有新时期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方法、新术语,论及词人、流派,既有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宏观视角观察,更有从文本出发对思想内容、艺术特征、词人心理的微观探讨。 由此可见,《中国词史》的出版,对词学、 词 史的研究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     厦门大学黄拔荆教授所著《中国词史》,以精美的装帧,宏大的体系,丰富的词例,精到的分析和晓畅的语言,为词学界所瞩目,也为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所赞赏。虽然仍不免有一些史程的断裂带与学术的空白点,但是,瑕不掩瑜,一部千年词史的诞生,毕竟功不可没。十多年前,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和严迪昌教授先后推出词史力作《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自此,人们便开始翘盼一部完整的中国词史的问世。然而,一方面,这两部词史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后起者一时间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金元明词,一向被视为衰落而为人们耻于言及。所以,中国词通史的空白尚不知何时得以填补。当然,学术的研究与进展,从来不乏知难而进者。其间,王步高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方智范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王兆鹏著《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陶然著《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蒋哲伦、傅蓉蓉著《中国诗学史·词学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尤其是张仲谋著《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又不断地为千年词通史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拔荆所著《中国词史》共8章,包括词和词的起源,唐五代词,北宋文人词,南宋文人词,两宋民间词,金元词的演变和发展,明词的中衰与重振,清词的中兴等。从中可见词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即词的兴起、繁盛、衰变和中兴。当然,书中做到了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举凡大家巨匠,多辟有专节约四五千字以至一两万字篇幅的详尽述评。该书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对千年词史中向来比较轻忽的阶段和部分,不回避,不阙如,而有客观而中肯的论述。如元明两代的词,向来被称为衰弱。甚至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洋洋百万言《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也只字未提。而作为词的通史,黄著以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辟“金元词的演变和发展”和“明词的中衰与重振”两章,来介绍词史中这常被缺失的一环。由于词的篇幅短小,在具体论述分析时,一般论著多不同程度地引用例词。该著尤其如此,特别是不惜篇幅,列举众多的名家名作包括联章词,来点评赏鉴,以便读者能够从中观赏“全豹”,具体地领略词人的艺术风貌。据初步统计,全书共1100多页,征引例词近2000首之多。从这一点来看,该书可以说是一部大中型的千年词选。众多的《唐宋词三百首》、《清词三百首》,或者各种诗词精选、精品等等,姑且不论,即使是大型鉴赏辞典,如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选词697首,王步高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选词820首,这些辞典选赏词的篇目,大多未达到四位数。而黄著以2000之数来建构千年词史的大厦,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谓足矣。选词丰富之外,赏析简明,评点精当,是这本书又一特色。例如第四章南宋文人词,第二节张孝祥和南渡前期其他词人之张元干一段,举六首词例,介绍词人的两类词。一类慷慨凄凉,哀愁抑郁;另一类清丽凄婉,明畅韶秀。前者如《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和《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后者如《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瑞鹧鸪·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和《卜算子》。对第一类的三阕,赏析较详,后三阕则较略,但都能要言不烦,深中肯綮。然而,芦川词这两种风格的关系如何,黄著中却缺乏应有的分析解说。因此,未免给人以平直之感,缺乏流变之动态把握。其实,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似已有结论。如胡云翼指出:“毛晋《芦川词跋》说:‘人称其长于悲愤,及读《花庵》、《草堂》所选,又极妩秀之致,真堪与《片玉》、《白石》并垂不朽。’这说得不确切。尽管张元干的词有妩秀的一面,绝不能拉进周邦彦、姜夔一派里去。他的作品里最杰出的仍然是悲愤为主的‘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水调歌头》)一类的主题,这些作品给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开辟出一条康庄的创作道路。”这里已挑明了主次,并指出其杰出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吴熊和又进一步地说:“张元干在南渡后的词,一变原来妩秀之体,慷慨长歌,气度豪迈,是时代巨变推动词风变化的一个显著例子。”这些是说张元干的两种词风,以悲愤为主,而以妩秀为先。袁行霈等亦有相近的论说。作为一部宏大的词的通史,应该将这样著名词人的风格的嬗变轨迹描述出来,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个别的现象。历史的轨迹之中,蕴涵着普遍的逻辑规律。当然,黄著也简略地交代了张元干在词史上的意义,说他“上承苏轼豪放派词风,下开辛弃疾词的先河,对南宋许多爱国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与对芦川词的某些失捡不同,对明词的中衰与重振则写得成功到位。比如,第二节明代中期主要词人之杨慎一段,以大量例词论说升庵词的风格之多样,题材之广泛就是一例。升庵以婉约为主,而不乏豪放。婉约者,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等缠绵凄婉,如《乌夜啼·梅雨》等清新自然。豪放者,如《六州歌头·吊诸葛》等慷慨雄劲,如《江城子·丙戌九日》等苍凉悲愤。升庵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举凡咏史(《临江仙》)、咏物(《雨中花·题南诏寺壁》)、游赏(《渔家傲·月节词》)、感春、伤别、登临、闺怨(《宫中调笑》)等,几乎无不涉及,这在明代词人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样就给人以升庵词的全貌感了。不仅如此,黄拔荆教授还对历来褒贬不一的评价提出了自己较公允的看法。他说:以上评价,不管是扬是抑,虽然自有一定根据,但因为他们各执一端,所取的态度及出发点均不相同,有的甚至以偏概全,其结论自然难以公允。如王廷表为升庵词集题跋,溢美之辞在所难免;胡薇元由赞赏其某一首词,而推论其他,推许之为明人词“第一”,证据显然不足;万树的批评只限于词的格律不合而言;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指责他“难语于大雅”,意谓尚不能说是词的“正声”,但他在《词则·闲情集》里又赞扬他“有独到之处”,同是一人,两处说法竟然互相矛盾,足见其不是成熟的定见;至于“神韵派”的倡导者王士禛,以“神韵”为准绳,衡量他人之作,能得到他的首肯,当然是很难的。由于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又是在不对杨慎所有的词做深入研究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所以这些意见很难令人信服。在此基础上,黄教授对杨慎词做出如下的评价:总的来看,杨慎词虽有某些缺点,但都是次要的,掩盖不了他在词的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对明代词风转变所起的作用;许之为明代“第一”,固然不当,但称之为明代第一流作手,则并不过誉;升庵以其赡富之才力,崛起中叶,影响及于明季清初;他的词意蕴深厚,语言华美流利,个性鲜明,且多寄慨,高处不减宋人,与同时期诸家相比,其成就当在大声(陈铎)、元美(王世贞)之上。———这确实是客观公允之论。这种对众多的名家特别是名作做客观而公允的评论赏析,并置于词史和词学批评史的发展进程中,则构成该著作显著的特点。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这部词史又可以当做大型的词选,以及名家的集评等。
  •     在我国诗坛上,诗、词、曲三者鼎立,各自独树一格。「词」作为我国诗歌的一种式样,既区别于唐朝盛兴的「诗」,又不同于金元年间新兴的「曲」。从艺术角度看,「词」是最纯粹的精品,它具有曲折、含蓄、优美、婉转、情景交融、意味深长等诸多特点,最少公式化与概念化,是我国优秀诗歌遗产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黄拔荆有感于浩浩大国,「词」的演化、发展历史如此珍贵,应该有一部宏观、全面审视词史的著作留存,于是从一九八三年起,历经二十年,克服了资料搜集上的巨大困难和人为制造的巨大障碍,终于在二○○三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清代词坛复兴   黄拔荆认为,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到中唐时,一些接近民间的诗人欣赏这种新声的美听,不如依声定词,按曲为句,创作新词。经过晚唐五代一批专业词人的努力,才逐渐定型。到了两宋,词进入全盛时代,词人之众,风格流派之多样,艺术性之高,都是无与伦比的。但金元之后,词并没有衰亡。从明代初年到中叶,因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法网密布,知识分子思想受到高压,词坛曾一度出现萧条,可到了明末,由于异族入侵,爱国思想高涨,词的创作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词人辈出,各种风格流派争如斗艳,蔚为奇观,词人、词作之多,其数量远远超过宋代。可见词自隋唐兴起直至近代,始终没有丧失其活力。它虽然历尽高低起伏的变化,走过迁回曲折的道路,但一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风貌,按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继续演化和流传。   新出版的《中国词史》因此富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这部《词史》在探讨、叙述、辨析、梳理词的起源、发展、成熟、繁荣、转变、中衰、复兴的全过程中,从宏观角度审视其纵的走向与横的联系,把握词史的整个大框架;从微观角度通过具体词作的分析,区别其流派,辨认其艺术风格,体察其继承与创新。既有严密而完整的体系,又有翔实而丰富的内容,非当前某些《通论》《断代史》《简史》所能相比。   这部词的通史,体制之严格,体系之完整,对源流的廓清,对艺术风格流派的体认,对词人词作分析的深入,以及篇幅内容之宏富,都是前所未有的。   把民间词提到突出的地位,这是《中国词史》又一大贡献。词起源于民间,即使到了文人手里之后,民间词依然继续发展。在宋以前,民间词与文人词一直是双轨并行,同步前进。宋代勾栏中「唱小词」、「唱小曲」就是民间艺人唱词,所唱多是民间词。民间词作者分散,难以汇成专辑,但《敦煌曲子词》中的大部分作品、《全宋词》中的部分无名氏词,以及唐宋人笔记、小说、杂书中所存录的民间词,都证明民间词在宋以前是相当丰富的,只是到了金元之后,由于战争频繁,词乐失传,加之元代散曲从民间兴起,以唱曲取代唱词,民间词才开始衰落,从此文人词便独占词坛。《中国词史》用《词的起源》、《唐代民间词》、《两宋民间词》等章节对此加以论述,弥补了以前研究词史忽略民间词的缺陷。 重视女词人地位   《中国词史》还对女词人在词史中的地位给予明确肯定。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妇女向来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妇女词自然不被重视。在众多的女词人中,有词集传世数量极少,而且寻访困难,如果不关切,不留意,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不花力气努力搜寻,也无法让世人真正了解妇女在词史中的地位。《中国词史》作者经过多年的寻访、搜集、钩沉,掌握了部分第一手资料,继上卷的「李清照与朱淑真」之后,下卷又写了「明代京词人」和「清代女词人」两节。其中尤以「明代女词人」一节,除沈宣修、叶纨纨、叶小鸾、商景兰四人,均由各种选集、笔记及其他书中收集起来,费时费力,历尽艰辛,篇幅虽不大,却凝结著作者的心血。「清代女词人」对具体女词人的作品艺术作了深入剖析。   《中国词史》的另一功劳,是跨越过去明代词这段「死亡地带」,填补了词史研究的空白。由于受到「金元工小令而词亡,论词于明并不逮金元,遑言两宋哉(《莲子居词话》)」的影响,明代词历来不被人们重视,不但研究者极少,而且资料稀罕,词集零散不全;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其实明词并未亡,虽难见有大词人,但二流作者却是不少。如瞿佑、史鉴、文征明、陈霆、陈铎、杨慎等,均能独存一格,各有特色。至于陈子龙、王夫之、屈大均等更是卓绝高蹈,才调非凡,词情两胜,逼近大家,为清词振兴之先导。明代词确是中衰,但在词史上的地位却很重要,处于由衰转盛的转折时期。明代中叶,是词发展的最低谷。然而正在此时已露「静极思动」的征兆。一时间词谱、词韵、词选、词话不断问世。由于律调的普及,使后人填词有谱可依;词作的流传,提供人们学习与借鉴;而词论则对创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这就为清代词的振兴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所以研究词史如果不研究明词,不但是个缺漏,而且无法理解清词振兴的历史原因。《中国词史》中明词一章,非但填补了词史的空白,而且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最后我认为这些老人应该被尊重,但是我可以骂他们同时尊重他们。亚里士多德
  •     本书于词学之意义多半是由填补词学空白而非拔乎其萃之水准带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