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上)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激荡三十年(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08607719
作者:吴晓波
页数:297页

作者简介

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
《激荡三十年》的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 中国,回来了
1979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 “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 “老板”袁庚
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 川人春先
1981 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 难忘“任项”
1982 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 “大王”如蚁
1983 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 裁缝神话
第二部 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
1984 公司元年
1985 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 两面雷宇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 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 仁宝当家
1987 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 “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 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 廿人沉浮
1989 “倒春寒”
1990 乍热骤冷
1991 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 牟氏幻觉
1992 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 黄家“天使”
致谢前言
第一部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 中国,回来了
1979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 “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 “老板”袁庚
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 川人春先
1981 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 难忘“任项”
1982 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 “大王”如蚁
1983 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 裁缝神话
第二部 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
1984 公司元年
1985 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 两面雷宇
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 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 仁宝当家
1987 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 “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 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 廿人沉浮
1989 “倒春寒”
1990 乍热骤冷
1991 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 牟氏幻觉
1992 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 黄家“天使”
致谢
企业史人物索引
企业史人物索引

前言

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    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    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    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    ——拜伦:《唐璜》,第一章第一节    一    1867年9月27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上帝赐予了我健康和宁静,我将以前人从没采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博罗季诺会战。”当时他正在从事《伟大的劳动》一书的写作,这本书后来更名为传世不朽的《战争与和平》。2004年7的某19晚上,我也是在一次与妻子邵冰冰的MSN对话中提出写作1978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史的想法的,当时我正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    那个白天的下午,我与哈佛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些教授、学生在景致优雅的查尔斯河畔有一场座谈,主题是中国公司的成长之路。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学术背景,我们的讨论以中国公司为主题,却又不时地穿梭在美国、日本乃至欧洲和印度等不同的国家和制度空间里,在对比中互为参照,在论证中相与辩驳。而在这样的沟通中,我深感中国企业研究的薄弱,我们不但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而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关于中国公司的所有判断与结论往往建立在一些感性的、个人观察的,甚至是灵感性的基础之上,这已经成为国际沟通最巨大的障碍。于是,如何为零碎的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成为了一个忽然凸现出来的课题。    当这个念头突然萌生出来的时候,我连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在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工作选择已有很多项,这无疑是最为艰巨而庞杂的。对于我个人的能力而言,这其实又是一项勉为其难的工程,我没有经受过历史学专业的训练,也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虽然多年从事传媒工作的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事实,并在某些时刻亲历现场,虽然我也曾出版过将近10本财经类书著,可是,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    但是,毕竟要有人去完成这一项工作。在哈佛大学查尔斯河畔的那个阳光熙和的午后,它如同一个巨大而沉默的使命凌空而降,庞然无声地站立在我的面前,俯看着我。在那场夹杂着英语与汉语的讨论中,我知道自己已无处可逃,未来四年的劳累似乎是命中注定。“我认为现在是开始为这项工作做准备的时候了。”我在MSN上热切地这样写道,在这个时刻,我突然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100多年前托尔斯泰写信时的那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另辟蹊径的自信和即将开始一段充实工作的满足。    二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世景变迁的幅度之大往往让人恍若隔世。有很多事实在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的荒谬和不可思议,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在江浙一带,你如果骑着自行车从这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而后座的筐里装了三只以上的鸡鸭,如被发现的话,就算是投机倒把,要被抓去批斗,甚至坐牢。在温州地区,我们还找到了一份这样的材料,一位妇人因为投机倒把而被判处死刑。到20世纪80年代末,买空卖空还是一个恶劣名词,茅盾在小说《子夜》里生动描写过的那些商人给人们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到1992年前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还规定不得超过5万元,否则就算是而自己开一个小铺子做一点小生意,就会被蔑称为“个体户”,也就是一个“没有组织的人”,一个不受保护的体制外的流浪汉。这个社会印象一直要到“万元户”这个名词出现之后,由蔑视到暗暗的羡慕,再到全社会的无度的称颂。20年前的国营和集体企业都是一些可怕的庞然大物,很多大型国有工厂几乎具备一切的社会功能,“除了火葬场,什么都有”。一个工作岗位是很珍贵的,是可以“世袭”的,父亲在退休之后可以马上指定一个自己的子女顶替,企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重要得像“一个更大的家庭”。现在已经是富豪的宗庆后当年就是在乡下“插队落户”,为了回到城里,他恳请在一间区校办工厂上班的母亲提前退休,她把这个岗位让给了儿子,后者骑着三轮车到各个学校的门口卖练习簿和铅笔,筹足了一点钱后他创办了娃哈哈儿童保健品厂,现在它已是中国最大的饮料公司。    在刚才,我提到了“一群小人物”,也许没有别的称谓更适合这一群改造历史的人们。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将在历史上扮演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一位温州小官吏曾慨然地对我说,“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谁都听得出他这句话中所挥散着的清醒、无奈和绝然,你可以反驳他,打击他,蔑视他,但你却无法让他停止,因为,他几乎是在代替历史一字一句地讲出上述这句话。    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其实,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    我想多写一点人的命运。我真的找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1 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大门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便招进了几十个年龄相差超过20岁以上的学生,其中三位是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40%。    也是1 978年前后,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当地口音很重的男人,他们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反革命。在向来崇尚忧国论道的湖南和四川,他们是公认的“地下青年思想家”,是时刻准备用热血去唤醒迷乱中的祖国的大好男儿。这是两个如此相似的男子。杨曦光出狱后就参加了全国高考并一举登榜,三年后他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再两年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他后来改名杨小凯,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代表人物,他用模型、数据和十分尖利的思想在理性层面上一次又一次地拷问年轻时提出过的那个问题,在2004年,皈依基督教的他离开人世。而牟其中则走上了另外一条更为惊心动魄的道路,他出狱后当即借7300元,创办了一家小小的贸易公司,随后的10年里他通过“罐头换飞机”等手法迅速暴富,竟成为最早的“中国首富”之一,他的政治热情从来没有丧失过,反而在首富的光环下越来越浓烈,终而他在年过50之际再度入狱,至今还在武汉的监狱中日日读报,有时还写出一两封让人感慨万千的信件来。    这样的关于命运的故事将贯穿在整部企业史中。在我看来,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他们其实并不陌生。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的财富积累初期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群,而且必然会出现这些人。我相信,财富会改造一个人,如同繁荣会改变一个民族一样。在书稿整理的某一个夜晚我甚至突然生出过一个很怪异的感慨: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    三    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三股力量:国营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在我看来,一部中国企业历史,基本上是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    在很大程度上,民营经济的萌芽是一场意外,或者说是预料中的意外事件。当市场的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的时候,自由的水流就开始渗透了进来,一切都变得无法逆转,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么的弱小,却又是那么的肆意,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轰然成势,它是善于妥协的力量,但任何妥协都必须依照它浩荡前行的规律,它是建设和破坏的集大成者,当一切旧秩序被溃然推倒的时候,新的天地却也呈现出混乱无度的面貌。二十多年来,中国公司一直是在非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的成长,这种成长特征,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草莽性和灰色性。    我将用相当多的篇幅记录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长轨迹,它们是一股根本不可能被绕过的势力,在某种程度上,自它们进人中国市场的那一天起,它们便已经是中国企业,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这些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起伏得失本身又是一部很有借鉴价值的教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进入中国的是以松下、索尼、东芝为代表的日本集团,松下幸之助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国际级企业家,而东芝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TOSHIBA,TOSHIBA,大家的东芝”让人至今难忘,这与当时日本公司在全球的强势是密不可分的。至今,在各项利益密集的领域,外资的力量及其经理人群体的智慧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及政策的走向。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商业变革是一场由国家亲自下场参与的公司博弈,在规律上存在着它的必然性与先天的不公平性。也许只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后,我们才可能透过奇迹般的光芒,发现历史深处存在着的那些迷雾,譬如,国家在这次企业崛起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伟大的经济奇迹没有催生伟大的公司?中国企业的超越模式与其他超越型国家的差异在哪里?我们才可能在为经济增长率欣喜的同时,观察到另外一些同等重要却每每被忽视的命题,如社会公平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人的普遍尊重的问题。    在这种框架性结构之外,我还尝试论证,在商业史上,并不是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必然的。如果当年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没有反目成仇,联想有没有可能就走上另一条更具技术色彩的道路?如果张瑞敏和他的团队早早地成为了海尔集团的资产控制者,也许他就不会让海尔的资本结构如此繁杂,海尔的成长轨迹或许会更透明和清晰一些?如果没有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突然出现,中国政府很可能着力去培育日韩式的财团型大公司,那么,中国公司的成长版图会不会全然改变?    如果你认为这些设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你可能就无法体味到历史的内在戏剧性。    我还将在日后的写作中证明,在这个至今充满神怪气质的地方,以下描述已经被一再地证实: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身处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红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光荣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越值得怀疑。我们从来相信,事物的发展是粗劣的,是有锋芒和缺陷的。当一个商业故事以无比圆滑和生动的姿态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首先必须怀疑,而所有的怀疑,最终都会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值得的。    中国企业界是一个迷信奇迹的商业圈,但是30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让这个圈子里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超常规所带来的各种效应。真相如水底之漂,迟早会浮出水面。我甚至相信,在企业界是存在“报应”的。    四    企业史写作使我开始整体地思考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这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这过去的30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几乎是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当我感觉疲惫的时候,我常常用沃尔特·李普曼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这位美国传媒史上最伟大的记者在他的70岁生日宴会上说:“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李普曼说得多好——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我想我是快乐的。自从2004年的夏天决定这次写作后,我便一直沉浸在调查、整理和创作的忙碌中,它耗去了我生命中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一大块时间。一个人要让自己快乐其实是一件不难的事,你只要给自己一个较长时间的目标,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接近它,实现它。结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非常的单纯和满足。    每当月夜,我便孤身闯入历史的迷雾。我的书屋正对着京杭大运河,河水从我窗下流过,向西三公里拐过一个弯,就是运河的起点处——拱宸桥。这一线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月落间横贯整个华北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城,到积水潭、鼓楼一带戛然而止,710年来,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它的无言流淌。20多年前,杭州段运河清澈可见游鱼,20多年来,楼宇日见林立,水体终而浑浊,现在,当地的政府突然又回过头来搞运河的治理,想要把它开发成夜游江南的一个景点去处。此刻,我正在写作这篇文字的时候,窗下正有运送物品的夜航船隆隆地驶过。据说过了今年,这些水泥船因为噪声太大影响两岸居民而不能在运河里夜行了。    我的思绪便常常在这种貌似相关实则相去万千的时空中游荡,法国人罗兰·巴特曾经说过一句很妙的话,“我对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以及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写作当代史的快感和诡异,便全部在这里了。

内容概要

吴晓波,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1968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 ——吴敬琏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何志毅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 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劳维信《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第一财经日报》 总编辑 秦朔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 ——《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 沈灏

章节摘录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89年 从元旦开始,全国上下就弥漫着阴郁的紧张空气,1月1日,一向严谨而慎言的《人民日报》在《元旦献词》里非同寻常地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尽管中央政府开始采取强硬的宏观紧缩政策,过热的经济开始降温,然而因通货膨胀和闯关失利而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并没有很快地消退。 经济局势发生了动荡,针对改革政策的质疑也从四面八方射来。便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自1981年以来规模和力度最大的、针对私营企业的整顿运动开始了。 9月25日,“傻子”年广久终没能逃脱第二次牢狱之灾,这个大字不识、账本都看不明白的文盲,因贪污、挪用公款罪被捕入狱,“傻子瓜子”公司关门歇业。两年前,这个全国闻名的“傻子”跟芜湖郊区政府联营办了一个瓜子厂,他看不懂按会计制度制作的规范账目,于是企业里的财务自然是一本糊涂账,他抗辩说: “我知道进来多少钱,出去多少钱就行了。” 他的案子拖了两年,最终认定他虽然账目不清,却并不构成贪污和挪用,不过,法院最终还是以流氓罪判处他有期徒刑两年。有意思的是,到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的一次谈话中,突然又说起了这个“傻子”,一个多月后,年广久就被无罪释放回家。 作为早期改革的标本人物,年广久在1989年的遭遇并非偶然事件。这一年,中国的企业改革陷入了“倒春寒”。 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使很多私营老板产生极大的恐慌心,当时距离“文革”还不太远,人们仍然对十多年前的极左年代记忆深刻。10月16日的《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承认,“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的个体工商户申请停业或自行歇业,成了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新津刘家兄弟之一的刘永行回忆说,那一年大环境很紧张,没有人愿意来私营企业工作,希望集团几乎招不到一个人。浙江省萧山县那个花2 000元买回一勺盐的化工厂厂长徐传化则想把自己的工厂关掉了,镇长怕失去这个纳税大户,便在年底给他申报了一个县劳模,这才最终让他安下心来。 为了避免遭到更大的冲击,一些人主动地把工厂交给了“集体”。王廷江是山东临沂市沈泉庄的一个私人白瓷厂厂长,9月,他突然宣布把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家业—价值420万元的白瓷厂和180万元的资金无偿捐献给村集体,同时,他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在捐献财产的两个月后,他当上了村委会主任,接着又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跟王廷江很相似的还有江苏宜兴一位27岁的电缆厂厂长蒋锡培,他也把自己投资180万元的工厂所有权送给了集体,由此获得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红帽子”。在这一年,把工厂捐掉的还有后来靠造汽车出名的李书福,他当时在台州建了一家名叫“北极花”的冰箱厂,它当然是一个没有出生证的非定点厂,就在杭州对非定点冰箱厂一片喊打声中,他慌忙把工厂捐给当地乡政府,然后带上一笔钱去深圳一所大学读书去了。 王廷江后来的经历是:他无私捐产后,立即成为全国知名人物,山东省政府还展开了一个“向王廷江同志学习”的活动,他创办的企业也由此获得了当地政府更大力度的贷款和政策支持。到了1996年底,沈泉庄的村办企业发展到20家,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一跃成为沂蒙山区的首富村。2005年,王廷江领导的华盛江泉集团总资产将近70亿元,他拥有对这家企业的绝对调配权。王廷江的一些亲属们开始成为亿万富翁。在当年度《新财富》杂志推出的500富人榜排名中,王廷江最小的弟弟王廷宝名列233位,拥有6.6亿元财富。他的侄子王文光据估算也拥有 3.3亿元家产。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王廷江的一子一女也早已家财万贯”。蒋锡培在捐产后也同样当选为全国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他在2002 年通过回购股权,又成为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据估算当时他的资产已超过10亿元。 王廷江与蒋锡培的经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日后,那些在 1989年“私产归公”的企业绝大多数又都通过各种形式回复到了原来的产权性质,而在当时这确乎是人们恐慌心理的某种体现。在民间经济最为发达的广东省,则出现了一次企业家外逃的小高潮,除了最知名的万宝邓韶深之外,还有深圳金海有机玻璃公司的胡春保、佛山中宝德有色金属公司的余振国等。根据新华社记者顾万明的报道,到1990年3月为止,广东全省共有222名厂长经理外逃,携款额为1.8亿元。

图书封面


 激荡三十年(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5条)

  •     在过去的30年里,新旧体制的更迭,传统和变革的冲突,姓资和姓社的争论,国企和民企的博弈,资本和实业的交融,乃至个人和时代命运的动荡,无不充满着激情与勇敢,智慧与魅力,坚韧与辛酸,也同时夹杂着野蛮与冷酷,疯狂与贪婪,迷茫与彷徨。这是我们的父辈用青春和热血激情挥洒的三十年,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成长、共同回忆的三十年。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沉浮过,多少企业传奇在这里演绎着,轰轰烈烈地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国近代商业史。书,读完了。但是,故事似乎并没有结束。此时,我的耳畔仿佛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的车轮声——一个属于我们的三十年才刚刚开始……
  •     想听听中国商人的故事,可以看看这本书.但你想揭开商业变革的真正迷雾,你可能会失望.与<万历十五年>相比,这本书可读性有的一拼,但在严谨性和学术性方面差了太远,只是一个说书者而非历史研究者在叙述过往的三十年.作者的观点很模糊,只有一些感性的感叹,没有深度的剖析,是"不敢言"还是"不能言"那就不得而知.吴晓波先生绝对是位敏锐的观察者,他能把握到公众关注的热点,必是一位很好的记者或图书发行人,但要亲自操刀,呵呵,感觉比马立诚的<交锋>都要差点.
  •     也算是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吧,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风格。这本书里对于那改革伊始的年代里,在那个法律、制度、市场一切皆不完备的时代,早就了多少人物,英雄也好,枭雄也罢,至少国人们有那个勇气有那个机会也有那个权力去争取去做自己想做的;可是现在,社会和谐了,法律完备了,制度强化了,市场却诡异般的沉寂,没有人敢“说走咱就走啊”。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冷峻的笔锋下隐藏着些许温情,即便是只是企业史,也可管中窥豹,探索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国崛起之路。
  •     通过金融学、经济学的视觉,从历史的角度去剖析、还原中国动荡的经济发展史,很有深度和见解~
  •     这本书真的让我热血沸腾啊!可做电视剧商业人物原型啊
  •     作者吴晓波很有水平。他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最能体现最准确也最激动人心的两个字“激荡”。从1978--2008年,中国从一个贫困落后到如今现在现代化的经济大国,这其中酝酿着怎样的过程。国企、民企、外企,这三企交织在一起,是爱、恨、情、仇绞到一起演义着一场世界也没有过的历史大剧。在中国这个由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怎样就形成了今天的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了?!...叙述的基本都是基层人员和事件,让事实来告诉我们答案,让每一个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好书,真是激流涌动的三十年,也是“左”“中”“右”交锋的三十年,也是我成长的三十年,我见证了共和国这伟大三十年的巨大变化,是幸运儿,看见并亲身经历了......
  •     读历史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上的,这种历史依靠的是前人的描述和读者的想象,或许还有一点考证,至于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如何,每个人的认识可能都不一样。还有一种是读者经历过的历史,读来往事历历在目。吴晓波先生的这部书就是这样一部总结回顾30年来中国企业的历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的发展史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感谢吴先生的工作,为我们还原和深刻分析了这30年中国企业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即使仅从文字叙述的功底而言,吴先生的书也是绝对值得一读的好书,在平静的文字下将30年的激荡娓娓道来,是历史,更是吴先生睿智的思想的流淌,有些记忆是那样熟悉,读着让人感动不已。
  •     由于传统文化所限,商人一直不被正视。对其的贡献视而不见,反诬之为社会蠹虫。即便历史来到20世纪70年代末,受到意识形态多方面的限制,开放之初,争论不断,商人们一路走来,诸多不易。有的受到了经济上的重创,有的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我们现在回首那些已经有些陌生的名词,诸如“投机倒把”之类,可曾想到这些名词曾经给多少人到来苦难。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是时候记录下这些历程了,也是时候想想那些先行者,虽然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所谓原罪。
    吴晓波的系列商业史,非常生动,读之令人唏嘘。
  •     非常好看的一本企业史,语言朴实有力,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惊心动魄,精彩纷呈。
  •     这本书是我认为的送人最好的礼品书,理由是:他的内容。这本书中详尽的企业资料,连贯的描述和评论,使每一个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有兴趣的人丛中获益匪浅,真诚的感谢吴晓波先生!
  •     了解下过去的事
  •     第一次看近代企业编年史,相当好看。改革开放后企业遇到的四个阶段:如果解放思想盘活生意,如果从产权枷锁中摆脱出来,如何摆脱高速增长后的疲软,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困境四个阶段进行展开。阅读流畅度极高。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有人将这本书从编年史改成纪传体。
  •     能找到这么多当年的资料和史记,佩服吴晓波先生。78-92年意识形态与传统制度深深束缚着沉睡的中国,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过去的15年里,观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动力,哪些地方的民众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哪里就将迅速地崛起,财富向观念开放的区域源源地流动。而很多的改革又都是从“违法”开始的,那些与旧体制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规定成为改革的束缚,对之的突破往往意味着进步。 另看完对邓小平由衷的敬佩!致敬!有时间研读一下邓老的传记。
  •     吴晓波称,记录下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他在哈佛时萌生的一个心愿只有上部的激荡三十年还是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那十五年有了很客观的了解不错而且当当这次到书特别快高兴呀!
  •     信息与政策的时代。
  •     因为喜欢吴晓波的《大败局》,就买了这本书。写的很不错,把那一段历史展现在我这个对经济史不是很清楚的人面前。期待着激荡三十年的下本。
  •     1978年的柳传志是从《人民日报》上介绍养牛的新闻中判断中国的改变要开始的,雇佣了8名以上的员工的小工厂就要被整顿,在自行车的篮子里放了超过8只鸡鸭就算是“投机倒把”,霍英东判断中央政策是否会变的依据是首都机场那幅有女人裸体形象的广告是否仍在……但是所有的滑稽故事,所有辛酸的个人命运,似乎都指向了那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中国的经济崛起没有什么太多的秘密可言,它不过是政府为社会与个人让出部分的空间,被压抑了多年的对物质的渴望,很轻易地引发了广泛的变化。这项逻辑贯穿了1978—1992年的改革,也仍适用于1992年之后的改革,只不过在此刻,政府也参与了这场游戏,它将自己视作了一种新型的公司,于是中国超过2000个县,变成了2000个公司,也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要原则。中国漫长的历史早已表明,政治具有吞噬一切能力,也只有它能够调动所有的社会资源。而至少在最近的300年,人口的压力带来物质的匮乏,政治动荡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造就了中国人对于财富的强烈的饥渴(只要看看海外华人取得的商业成就很容易理解中国的经济成功)。这两项因素,再加上1990年之后全球商业革命所导致的分工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契机,全球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中国的经济崛起,变得不难理解。这三十年表现为具有浓烈和独特中国式特征的政商博弈,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种博弈景象:其一,产权清晰化过程中的政商破裂。从1998年起,中央开始实施“国退民进”战略,国有资本逐渐从完全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大规模的企业产权变革由此开始,据国资委统计,从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锐减到15万户,减少40%,这些企业要么消失,要么改变了产权属性。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家之间发生了产权清晰化思路上的分歧,最终,前者因种种原因选择了抛弃后者的战略,这种破裂直接导致企业快速衰败。科龙、健力宝两案堪称经典,它们都是在创业型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努力下成长起来的,而最终因政商沟通破裂而酿成悲剧。其二,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在中国企业的发展经验中,宏观调控往往成为一个半周期性因素。从1981年开始,中国经济每隔三到五年必有一次宏观调控,而每次整治的重点对象便是民营企业。近年来,随着国有资本在垄断性行业中权重越来越大,其调控的行业性排斥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有些民营企业冒险突进上游重工行业或垄断性领域,其政策风险便往往大于任何经营上的风险。在2004年春夏之际,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在重点治理的行业中,便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败局,如德隆、顺驰、铁本等等,它们都因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失误而马失前蹄。其三,地方利益格局中的牺牲者。张五常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就是区域激烈竞争的产物。这种态势直接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改革浪潮,同时,它也在客观上造成资源的区域性分割,各省市以邻为壑,楚汉分明,而那些试图通过全国性布局以形成整合优势的企业,则很可能在无意间陷落于这种利益之争中。在华晨案例中,我们看到中国汽车产业最富想像力的企业家仰融如何失陷于此。作者不断提醒我们,公司只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态中的一部分,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思想传统、人的性格、社会习惯,紧密相联,相互作用。我们容易低估自己的时代,但也常常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如果放在一个更为漫长的历史上,事实上,对于中国的考量也理应如此,1978—2008年的商业变革,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精彩。到目前为止,它仍是一个由市场的庞大,和人民的饥渴带来的繁荣,它还没准备向全球商业史提供什么与众不同的新东西,比如技术上的创新,行业上的标准,或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只有到了那一时刻,中国的商业成就才值得真正的喝彩。
  •     视角很独特,也瞬间把读者带回了那三十年。
  •     感谢《东方早报》记者吴晓波,带领我们站在历史终点,站在山川河流已成蔚然大观的巅峰处,回望这三十年——历史何其慷慨,顷刻间,山川夷为平地,深海隆成巨峰;我们何其幸运,一场仿佛中世纪地壳运动般的企业变迁,隆重呈现眼前。30年时光,多少人事,他用遒劲细腻的笔力和从容克制的叙述,拉伸、压缩、锤打时空,大处沧海横流,千里江山,细处雕梁细作,笑泪成歌;他任思维在恢宏年代里流畅飞度,即独立成章又痛痒相关、错落有致;他用自己对时光的真切解读,构建了文章的坚韧骨架,还原了一幅中国企业的清明长河图。
  •     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     对于出生较晚的人,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那段历史
  •     作者为中国企业的发展理出了一条历史的道路,其中不断的穿插着不同人物的经历与遭遇,一部企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有关企业家经历的历史梳理,这些企业家的名字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耳熟能响,他们的企业在当今中国经济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并正引领中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它们的成功或失败都有其独自的历史路径,在历史的沧桑中展示着其各自的气魄。“读史使人明智”,读完这部填补中国时代空缺的企业史,我禁不住有感而发。企业家精神应该说是我们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对于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一般来说,具备企业家精神应该有如下几个特点:1.专注市场,即顾客至上;2.精明,以赢利为目的;3.资源利用最大化;4.凝聚力;5.创新。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企业家精神还应该加上一点,那就是对国家政策的灵敏“嗅觉”。
  •     作者用编年方式记述了改革开放三十中发生的各种匪夷所思、惊心动魄、豪情万丈、郁郁而终的几乎所有人们知道的不知道的大事件,深刻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细微而巨大的变化,使在社会大变革中人的勤奋、努力、欲望、贪婪、豪情、悲壮、绝望、权力、斗争、理想、失望、沉沦等形形色色的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于发生的历史,作者保持了记实的手法,没有掺杂个人感情因素,较真实的还原了历史形象,使读者在读书过程中在唏嘘不已中充分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判断。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怎么知道到哪里去呢!略显遗憾的是2008似乎来的太晚了,没有赶上本书的发表。08年的暴雪、地震、奥运、创记录的股市跳水一样的震撼人心。读到2007年中国的食品、物品等引起的信任危机时,我在想:08年的毒奶粉事件引起国人信任危机是这套书的大结局大概是最震撼人心的了。而什么时候又是这个充满变革时代的大结局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惊心动魄,历史沉浮。
  •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读这本书也仿佛在回味自己的成长史,书籍侧重于经济发展线条,因此,缺乏政治方面的评述,让人略感缺憾,毕竟很多经济方面的东西不可能脱离政治体制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这三十年的发展,称作是中国版的“伟大的博弈”,即使充满了灰色地带,但是谁又能否认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成就呢。
  •     写论文期间磨磨蹭蹭也看完了上册,时常看的热泪盈眶,那熊熊燃烧的大国梦啊,那委屈求全的过去,还有那些英雄豪杰,是非成败转头空。书名取得真好——激荡三十年
  •     介绍一下改革开放:概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不仅仅指对我国经济的改革,它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编辑本段内容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编辑本段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一、对内改革的开始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197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
  •     文字耐读,内容不枯燥,评论也很到位,FT网上有的专栏作者写的文章不少都引用了这里面的数据和故事。正好在复习管理学原理,配合这本书,理论也鲜活了许多。我们这些80年后的少知派,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脉络根本没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这本书做到了,20年的辉煌成败,荣辱得失,很多琐碎的记忆见闻串联了起来。当然,未必这本书的所有观点都是客观正确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了解到这些平日政治书中无法体会的知识,是很难得的。我们要承担起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责任,知道并理解国家的过去现在是很有必要的。感谢吴晓波的好书,第二册最近要跟进。
  •     上是在多看看的,和下共同厘清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
  •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     现在读书习惯先翻目录,再读前言后记,这样下来,一本书是好是差心里已经大致有数了。这本激荡三十年,从翻看序言开始,就喜欢上了。一路读来,虽然目前还没有读完,但确实对“激荡”二字有了真切的感受。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实属不易,从最初的改革萌芽到今天的全面开放,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时间,但其中的转折回旋波荡对很多人来说却似有百年之久。说该书经典,源于下面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人物及事件的典型性。全书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每一个时间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那些依然活跃在时代舞台上的以及已经湮没在历史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沉浮、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放弃,让人忍不住欷歔感叹。历史造人,同时历史也弄人,在历史面前,人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人依然应该有追求有奋斗。而是语言的流畅圆融。很多此类书,史料翔实,分析亦透辟,但维觉语言枯燥乏味,本书则不然,语言极富感染力,行文自然,如云卷云舒,亦如流水,畅通无阻。
  •     作为79年代末生人,亲身经历了从79年物质极度贫乏到21世纪买方主导市场的两种极端,这种翻天覆地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如此之强烈。还记得少时家中贫困,真的是“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所有的物质都在管制,所有的市场都在计划,所有的供给都需要批条(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买化肥需批条的日子),感觉每个人都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飞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从懂事起,我就希望能找个相对自由,可以让自己自由发挥的地方生活。21世纪的中国给了我这种“自由”。读《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家乡与书中的描写对号入座,也总能找到相近或者相似的地方。同时,我也为出生的那个“黄金时代”的弄潮儿感到欢欣鼓舞,几千年传说的“英雄出草莽”到如今真的成为了现实。好书,深刻描绘了新中国三十年经济成长的艰难历程,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可以买一本回去放在床头,最适合在静夜无人时细细赏读。
  •     市场和体制的博弈
  •     写法很棒
  •     读书却不能只读一遍,要么不读,要么一定要返回来再读,读过了要留在脑子里面。
  •     受益匪浅
  •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群众爆发出来的致富的念头,是如何一点一点餐食掉计划经济的大厦的,以及老百姓是如何在政策的夹缝中生存扩大的,混乱中前进的年代,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草莽英雄,然后又匆匆的被淹没在改革的浪潮中。风格有点像《光荣与梦想》
  •     好书
  •     信息量挺大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电子书有误 书中有些明显的错误 开始觉得更偏向于史 后来觉得更类似于叙事小说 当然是基于事实的
  •     可能是很对自己的欣赏口味,非常喜欢本书。本书中有背景,有人物,有故事,让企业历史变得非常的丰富多彩和立体化,会让人产生一种浓烈的历史参与感。读过此书,你会明白,中国企业的成长充满了艰辛、挫折并有戏剧性,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是韧性十足的和令人尊敬的———虽然他们从诞生至今任然处在发展的前期阶段。简单的文字,精彩的故事,激起的沉思,均在《激荡三十年》。期待本书的下部分尽快问世。
  •     经典的中国近代商业史。吴晓波的书再现了中国三十年的企业发展史。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好书
  •     俺系一介女流,说实在的,最怕读深邃的经济学书籍,但是由于专业和职业缘故,还必须与经济学打交道。也逼着自己买了些经济学的书,但是都束之高阁了。最郁闷的是一次在书店买了一位名家的***的经济学,本来想,是不是在教学中能用到其中的一些小故事,看了书才发现,让人十分失望,就像小燕子学诗一样,牵强附会。激荡三十年的作者文笔不错,能把枯燥的东西写的引人入胜,也因为其本人的职业素养,其视角独特而犀利,文笔流畅,通俗易懂,买回来以后,我自己还没看完,学医的老公就已经把它当小说全看完了,他说,里面写的很多东西,都很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我让我既开心也有点小郁闷,我说,人家是一本写中国企业成长史的书,挺严肃的,你咋就那么翻完了呢。后来想想倒也无妨,既然是书,何必一定要阳春白雪?一本书写的再好,没人能读完,岂不浪费?当然,朋友们也别以为激荡三十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小说哦,跟小说相比,它是严肃而写实的(至少我这么认为);跟一些纪实文学相比,它又是精彩而流畅的;我想如果真的要挑毛病,那么就是作者本人并非科班出身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啥,写的东西,缺乏理论深度,但正是因为这样,这本书连我老公都可以读的那么顺畅。总之一句话,非常推荐这本书。
  •     非常好地普及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历史,但经济非我所长,而且读的时候感觉对史料的引用与对企业家的评价所占比例有点问题,所以保守评价四星。
  •     沉睡的巨人,总有苏醒的时候。历史总有些惊人的相像。时代不同造就不同的英雄。我的视线里都是关于体质。看到一代英雄的崛起衰落。有看到些隐晦的内容。有些东西还需深挖。
  •     很久之前看过,记得当时觉得真好。最近又买了腾讯传!
  •     邂逅吴晓波的"激荡"是在朋友家,最初是被封面洋洋洒洒的几个大字吸引的,翻了十几页后渐渐陷入了这段历史。八零后的我们这代人也许对九零年代之前的企业发展史了解甚少,上册详尽记录了78至92的市场环境和商业变革,很值得一读。
  •     兴起买这套书的欲望是因为在《书摘》上看了节选,文中提到康佳、TCL、长虹的老总曾是大学同学,我乐了,原来谈经济的书也可以写得这样有趣。但看完以后的感受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有趣。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在经济变革大潮里出现了多少弄潮儿,有的只是叱咤一时,有的奇迹般东山再起,有的一直笑傲风云。商场如战场,作者笔下,由于转轨期种种原因,不少人败下阵来,却不是倒在那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让人唏嘘。书中唯一没有涉及的就是文化产业,这可能是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领域联系紧密的缘故。我国文化产业的改革相对滞后,至今,传媒领域仍未完全放开,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还没有激发出来。反观国外,美国的娱乐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均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小。韩国自上世纪90年代放开对电影市场的管制以后,在电影和电视剧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一度拿下日剧,形成“韩流”,至今声势未歇。文化产业由于低污染、低能耗、拉动效益大,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着力开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文化产业上如何作为,应该引起重视。
  •     吴晓波同时兼具经济学人的学术根基、记者的敏锐眼光和作家的锋利笔触,将改革开放30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企业发展故事讲述得深入浅出、栩栩如生!读来如沐春风欲罢不能,确实值得推荐!
  •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来记录三十年的改革风云,这既是一部浩然跌宕的企业史,更是一段中国政治的改革历史。“以史为鉴知兴衰”,真心希望中国的企业家,政治家和关心中华崛起的儿女们以史为鉴,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努力。
  •     【47】生不逢时的无奈感,活在当下的紧迫无力感。哎...那个年代但凡胆子大点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所成就。赚点小钱。整部书看完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合上书本这些事情还是不断的一天天的在我们身边发生。还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消化那个时候带来的变革...
  •     乱世造就英雄
  •     想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企业的历程,最好看看这书。
  •     到目前为止,看了吴晓波写的四本书
    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

    其实感觉他找了好多资料

    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特别对经济历史。

    我无法去推断书里内容的正确性,但是至少很多东西是有根有据的,这相当不错,给人很多启发。

    至少对我这种非经济类专业的,这四本书能把人带入一个系统中,了解发展历史。当你对这段历史有概念后。再回头来看今天的历史,会发现很多东西还是类似的,有句话叫时代变化很快,很多东西在变,但人性和一些利益链没有变。
  •     1978-1992年刚好15年,一个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不亚于1949年的共和国成立,她在历史的旅程中必将成为一个丰碑。10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就此结束,一个展示的中国正在向世界的怀抱扑来。“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开始,以为伟大名族领袖登上了世界舞台。他就是邓小平,一位几近古稀的老人带着尘封了几十年的中国尝试着全球化的“破冰之旅”。改革开放,顾名思义它是由改革和开放两部分组成,现在我就此书的两点发表一些本人的拙见。改革:10多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等诸多方面落后于欧美各国。改革势在必行,是体制限制了这些方面的发展。营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打造一个社会主意强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毕生梦想。深圳-蛇口,一个渔村,将承载着中国的希望。一个圈,将缔造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走向,回首她将寄予中国信心和无限的期望。固有的体制不能完成富民强国的梦想,那就需要打破。但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如何去改,和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就已经完全解读了改革的困难。在规则不完善的当时,铸就了商业“潜规则的温床”。关系在这个人性话的社会中成了成功的代名词。同时,大量的官员下海也同时助长了此类事件。加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监控措施的不完善,这一切塑造了大量的“潜规则”。一夜暴富从出不穷,人们乐于在法律和法规之间寻找生财的办法。在经济政策上国家扶持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严格控制。从温州的“八大王事件”直接打压了民营资本的成长。从融资方面的限制,也制约了民营的发展。但人终归是有办法的,如果从正常的金融渠道无法融资,那就催生了“地下钱庄”的生意兴隆。同样缺乏实操经验,恶意诈骗的案例在地下融资中层出不穷。数亿元的财富被拐骗,数万人被欺骗。这种恶性循环源于国营和民营的严重不对等规则。同时,寄予国有资产的保护各种不合理的贷款、补贴源源不断的注入奄奄一息的国营大厂。国家财政收入几经赤字,沉重的包袱让国库不堪重负。通过体制的调整,一块块“石头”被摸到,对岸就在前面但是我们是否走了弯路?大型国有企业已经获得极大的政策优势,较之更为优越的条件在招商引资中一次次的跨越。外企、合资两种模式的企业股权结构,超越民营资本及国有资本,一跃成为最有优势的企业。它的优势来源是政策的极大扶持,超越国民优势。换句白话诠释就是外国人比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更好、更大的权利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外资企业又称独资企业,通过资本注入、技术注入、厂房搭建等在我国进行商业运营和产品制造。他们的产品流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有,我们本土优势在于廉价的土地和生产力。同样也有超越国民的优惠政策。合资企业,基本是当地政府出让土地、人力外资企业提供技术、设备等。这样的合作在我国的沿海地区非常普遍,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多。比如本土产品被扼杀,昔日耳熟能详的产品现在基本销声匿迹。活力28、熊猫洗衣粉、郁美净、万紫千红、山海关汽水等等。外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方式蚕食本土品牌,扩大其品牌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屡见不鲜。加之很多技术、设备的提供中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当然这样的外资企业水土不服也十分正常。通读上册让我最为惊讶的人就是牟其中,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我不在此处过多着笔请大家参照“大败局”一书的介绍。他也是在当时的时代一个特色的代表,一个传奇。深圳的万科、巨人集团、刘氏4兄妹、黄光裕等等商业界的大鳄一一开始辉煌的伊始。无论怎样我们需要感谢小平同志,是他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纪。让一个沉睡的巨人渐渐苏醒,让一个计划性经济在象市场性经济的社会转轨。出现问题是一定的,但坚定的做下去是需要更大的勇气。让我摘录书中几句经典的语句,相信可以有着更深感触。&
  •     三荡中最差的一本 专题文章合集 敏感问题避而不谈 偶有亮点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生在商业,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做了一一回顾,用精确的观点阐述了事件背后的内因,保留了事件的完整性.用流畅的笔锋让读者倘佯在过去三十年的记忆中.它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三十年无疑是具有教科书意义,它象一盏灯挂在夜空中,让正在前行的人们去思索,反省.该书也让我认识了吴晓波这样一个青年才俊作家,感谢他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著作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该书好象是一块记录精彩三十的里程碑,让人回味,感慨.
  •     嗅觉灵敏又不乏门道的人都发了 :)
  •     “而在这样的沟通中,我深感中国企业研究的薄弱,我们不但没有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而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关于中国公司的所有判断与结论往往建立在一些感性的、个人观察的,甚至是灵感性的基础之上,这已经成为国际沟通最巨大的障碍。”----------摘自《激荡三十年》
  •     这段历史的年龄,我长她3岁。一周前中午回家吃饭,开门时,5岁的女儿正在听孙敬修老爷爷讲的《西游记》,讲得我认为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与如来佛一对一答,一举一动让人觉得历历在目。回想三十年间优秀的企业掌门人,哪个不像孙悟空。其实政府继续的重任,在于法律快速完善和政法清晰分立的逐步完成或接近于完成。她才能巩固30年优秀的成果、才能让我们现在的英雄继续还是英雄,才能健健康康的继续成长她的下一个30年。合上每本都300余页的《激荡三十年》,让我觉得心里沉甸甸的,那过去的30年啊,哪里只是汗水?还有集泪水和鲜血而成,流过来的的河呀!就像第二本书前部的插页,我们可以将过去的每一年,当成卫生纸,一段一段地撕下,然后丢进马桶,只需“哗”得一声,便无影无踪。但那是罪人,心里的罪。感谢晓波兄和在千页之内的这两本书。。。。。。再有4个月,又过去1年了,这第4个十年的第一年。
  •     ——读《激荡三十年》(上)有感2008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因为想回首这段历程,想详细了解这段时期发生的事情,2008年6月的时候,我从当当网购买了吴晓波著的《激荡三十年》这套书,应该说当时只是想做知识性的了解,也好给学生讲述这三十年来的国家发展变化的历程。书拿到手后,一直闲置案头。直到近段时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才想必须要把这套书读完。把这部书当作我近期阅读的重要任务去完成,是因为我希望自己能把这次开展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刚刚读完这本书,我无法使自己完全平静下来。从书中叙述的时间跨度来看是1978到1992年这15年的时间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在物质领域内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说,这本书反映的是邓小平这位伟人领导这个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他不仅书写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也开启了这个民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把这个民族和国家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15年里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有着太多的传奇和故事,平凡的生命和伟大的人合奏和上演了一场伟大的历史剧。那么多人的命运变化不可思议,今天还是无足轻重,而明天却是辉煌耀眼;抑或是今天富甲天下,明天就会流落街头。给我的感觉,这个时期是一个物质疯狂的时代,是长期饥饿而后饿疯了的时代,人们迷失在了物质里,迷失在了财富的追求里。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考虑了。就如同久处饥饿之中的饿汉见到食物什么都顾不得一样,对攫取金钱的欲望无法控制了。我分明的感到,这个时代物质的需求超出了政治和精神,政治只好跟在物质的后面,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但又不能不左右着物质的发展,政治是被物质的发展裹挟着前进的,以至于差一点就会导致不可想象的结局。到今天为止,我才明白为什么国家和民族要有自己必须坚持的东西。现在看来,那是一个缺失的时代,是忘记了精神的时代。所以,才会有人感觉道德堕落和滑坡。“傻子”年广久、“老板”袁庚,还有步鑫生、雷宇、吴仁宝、禹作敏、牟其中,历史中的沉浮起落,无不促使人们深深的思考。人的命运与这个时代一样难以琢磨,然而,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为寻求新的生机前赴后继。吴晓波的文字不是平淡的,这写文字包含了他的情感和心血,也有他对这个民族的爱。所以,才成就了这部独特的企业史。虽然这段历史,就在我们的眼前,尽管我们也亲身经历,但还是有值得我们系统的回忆和保存的必要。这部企业史值得当代青年人,很值得在这个时代不甘于寂寞的人阅读。
  •     这本书以年度为顺序,讲述了中国民营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企业在时代中的起起伏伏,组成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企业家的精神状态,从企业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吃螃蟹”的精神是多莫可贵。从这本书所讲的历史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状态,是如何与它们的历史纠结在一起的。
  •     最开始从开讲啦认识了吴晓波,然后读了他的激荡三十年,大败局。他帮我建立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经济,企业的认知,中国特有的政治社会模式下企业家们的跌宕起伏的历程,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整个所谓灰色背景下企业家们成王败寇的角色这样真实又残酷。他的文字也如同历史一般波澜壮阔。
  •     浅显易懂
  •     对于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年的经典总结,作者文笔非常好,怀揣着对中国企业的梦想和怜悯书写企业和经济发展史,使我们以往断续的印象,穿成整体的历史事件!建议从后往前读,你会发现历史有时候是残酷加玩笑的组合!
  •     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为我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三十年中国企业史,虽然上册描绘的年代相对久远,但对我们仍能有深入的启发。作者在书中并不是单纯的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年度焦点人物焦点事件的追踪让我们对那个年代企业发展以及中国改革的大局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     非常喜欢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他全面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是一本难得的经济发展画卷.
  •     吴晓波先生写的这套《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册),通俗易懂,读来脍炙人口,又不失知识性,很不错。本人又恰逢该书严重打折时买到,真是超值了,建议还没用出手的书友抓紧,呵呵。
  •     连续两周熬夜读完上下册,读来一起呵成,惊心动魄!读完之后你会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有个全景式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你会明白改革开放的来龙,自然能感觉到它的去脉,能占到更高更广的层次上看待目前中国所处的历史位置和发展契机,以及潜在隐忧,更能从根源上理解中国企业寻找机遇的方向和宿命!!作为企业史,参照《史记》的写法非常引人入胜,读来不但不觉枯燥,而且引人入胜,不忍释卷!向所有思想也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强力推荐!!
  •     “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心胸宽广、意志刚毅的老人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捍卫者和推动者,他在这段复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印记。当他去世的时候,中国这艘东方巨轮已经驶过“历史的三峡”中最惊险的一段。路透社在他去世后第二天的评论中说,邓小平敢于搅开僵硬的计划体制而赞成自由市场力量,并让中国的大门向世界开放,他真正改变了中国。”
  •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何如?在《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卷)中,著者吴晓波简洁明了地突出了“史”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的问题与事的问题,以清新的笔触再现了中国当代企业史上,大时代的大小人物和大小故事。没有枯燥和生硬,《激荡三十年》像一双灵性、隽永、复杂的眼睛,饱含热情又深邃凝思。它走过一段怀旧的路程,甚至带着些许忧郁的味道,一个人、一个故事才让人听闻沉重地叹息,下一个人、下一个故事却又倏忽调动起激扬的情绪。感性的描画,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中国企业的过往30年,那些人和那些事的经历铺陈与记录,《激荡三十年》用大量史实细节娓娓道来,几乎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初衷:“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中国企业从30年前的路上飞奔过来,《激荡三十年》的文字一页页翻过,读者犹如在岁月的影像中游走,每一步都踩在中国的土地上。
  •     这三十年,也惟有像吴晓波这样又冷静又激情的才能写出味道来。“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进取。”“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越值得怀疑。我们从来相信,事物的发展是粗劣的,是有锋芒和缺陷的。当一个商业故事以无比圆滑和生动的姿态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首先必须怀疑,而所有的怀疑,最终都会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至少值得的。”当然我们所有的论断都是站在三十年这一个节点上所形成的,再过二十年,又或许会有另外的结论出现。然而仅就当前的三十年来说,把清华学者秦晖的理论增加进去,就会有另一些不同的角度。这个时代是激情的、勇敢的、野蛮的、无奈的,且是一去不复返的,吴晓波说:“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
  •     80年出生的,其实在激荡三十年第一本中对1978-1992发生的大多事情是懵懵懂懂,什么国库券,粮票,但至少已经有稍许的印象与意识。我的阅读速度不快,但是读这本书时会有一种放不下手的感觉。它把曾经经历过的,但却不深刻的要事一一道来。马上买在当当上买了下册,读书还是实物书感觉更为好。
    吴晓波一位70尾出生的,虽说与我们隔着一个年代,其实年龄相差仅此3年。如此比较真是让人羞愧无比。真的很有必要好好地读这本书《激荡三十年》,真的会让你激动。
  •     作为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我试图在有意识中找回小时候因为封锁在自我狭小的世界而放弃了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东西这本《激荡三十年》,正是改革开放来的30年的总结。最新知道这本书是在沃尔玛,因为无意中自己看到,可惜始终没有(上),所以我在先拥有(下)中再从当当网购得。现在我每天都从工作还有电视的时间里抽出来看这套书,真的在我了解中国企业家发展史中,作为广告人更让我洞悉中国这个偌大的市场。
  •     可能是因为没读过《史记》这种编年体史书代表。读吴晓波的书,就像是在读作者整理好的每年的新闻稿子一样,带着浓浓的媒体人气息。
  •     近代中国详解
  •     差强人意
  •     喜欢看吴晓波的书,大败局让我们对太多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激荡三十年》更让我们对改革开放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期待吴晓波的下一部书!
  •     刚刚在桌子上趴了一觉,又记起前几天看完的吴晓波所著的《激荡三十年》。
    在1978到2008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出现了太多的伟大的人物,他们从一穷二白的大中国上,靠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责任、宿命。他们是很大的人物,大到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里必然会有他们的名字,不可磨灭;他们是很渺小的人物,因为他们在国家政策、资本全球化中的瞬间辗灭,不值一提。但是,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在中国这片野火燎原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读完这两本书,激动、振奋、彷徨、沉思、兴叹……这很多个很多的词,构成了我的所思、所想、所念,可惜,没有完备的各类知识储备,无法分析其巨大的意义,无法深入挖掘这两本书的巨大潜在价值,但是,这两本书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过去三十年伟大的历史,我们记得的或者不记得的,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无法经历的身边的生活中的变化,中国这个古老民族对世界的融入与方法。
    现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资本发展了数百年的全球化社会,我们还只是个刚刚进来的孩子,大量的社会发展的政策需要我们去发展,去制订,去执行,而这些政策的发展、制订、执行都是必须符合我国国情的,没有太多先例可循的,我们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摸着石头过河”的未来的改革开放中,是否又会像之前的某些年一样,出现大量的资本流失,灰色地带各种势力的游走,人民利益的不能很好的保证等等。过去三十年,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只能在书本、纪录片中看,或者在生活中没有意识的被影响,无法参与,无法成为这过去三十年激荡历史中的一员,但现在,在这新的激荡三十年,我们可以参与甚至可以积极的去投入去影响,去成为过去那些小人物们的后继者,去实现他们所想实现的,去实现他们所期盼实现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
    我们期待,下一个三十年。
    它,已开始……
  •     这本书绝对不是搜集资料按时间顺序简单罗列,通过回望过去这30年,展现了国家在激化社会活力时不断探索、试错和修正的过程,完成这样一项艰巨任务,离不开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魄力,平庸者是无法引领改革的。作者精炼准确的语言和高超的表述方法增加了本书的戏剧性和可读性。值得买回家没事儿翻翻。
  •     一个人的命运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同时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真可是激荡的三十年,从一个个企业看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变革,角度很新,看过后很有感触.推荐给大家,值得一读.
  •     是一本好书
  •     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是能够寻觅机遇,把握机遇的人
  •     看得热血沸腾,那个年代如同五代十国,大咖更替,大公司轮番上演
  •     中国企业的跌宕三十年变迁,从小人物折射出来,看后颇为感慨,一步一步,实属不易。
  •     对于我这种商业企业小白来讲,真是受益匪浅,不能释卷。
  •     我喜欢的叙述方式
  •     对很久以前的历史人们容易有明确地认识,对正在发生和马上要发生的事也有清晰的了解。但对于自己出生到长大成人(比如1-18岁)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却往往不怎么了解。我觉得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为我再现了我小时候中国的商业社会发生了什么(我1987年出生的),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历史教科书上没写,热门畅销的企业成长史里也不会提到。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是80后,建议可以把这本书当历史书读。
  •     关注吴晓波是从他的大败局开始的,当时我的感觉是经济商业用武侠小说的语言来展示,精妙。这套激荡三十年亦是经典,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简史,稍感不足的是好像作者总关注企业败笔而少企业成功的渲染,不知为何。
  •     看看眼前叱咤风云的这些人当年是如何坎坷艰难
  •     我多麽希望我倒回十年前,读了这本书后砸锅卖铁也要多买几套房子啊!!! 十年前我要二十多好。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一路走来充满坎坷与经纪,游走在灰色与体制之外。有点《关荣与梦想》和《万历十五年》的味道,比第二本更让人唏嘘。
  •     流水账叙述,对于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历史证明,众多第一桶金不是打擦边球就是钻空子,但这也许才是发展的过程。
  •     作为1978年生人,成长的记忆伴随着大国改革崛起的每一步,这部《激荡三十年》勾起了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回忆:“无产阶级专政”、“承包”、“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姓资姓社”、“南巡”、“下岗”、“抓大放小”、“国有资产流失”、“垄断”、“通货膨胀”、“资本运作”、“世界500强”、“兼并”、“重组”……这些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关键词配合着特定时代的脸谱和画面闪烁在记忆的胶片上,从脑海中一一放过。
    作为刚过而立之年的改革同行者,作为刚刚开始领略时代和命运的深诡莫测的奋斗者,读这样一部改革史,能让人更清楚地理解我们这个国家、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部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特点的《激荡三十年》让人看到了历史进程与意识形态的博弈,看到时代浪潮与人生起落的交响,看到政治家勇毅智慧的大手笔,看到企业家敏锐快捷的嗅觉与行动,看到学者锋利的思想,看到投机者惊心动魄的豪赌,看到小人物温暖或酸涩的梦想与迷茫……
    “历史是人生的舞台,人生是历史的缩影”,真正理解我们这个民族那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困难,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和发展方向,真正看清我们所处的历史和舞台,我们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从小就有无数的人和书本告诉我们“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成长中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本书可以生动地告诉年轻人,命运有50%掌握在自己手里,另外的50%由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等条件掌握,看清另外的50%,才能把握好自己手里的50%。
  •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上下)》我是一个星期看完的,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商业的编年史。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和商业上的各个里程碑,脉络清晰,有助于理解目前的商业环境的背景、追溯现有政策的源头。尤其是我们这一代没有亲历的人,是很好的借鉴。
  •     编年体,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大小事
  •     很好的金融经济企业历史系列。
  •     吴晓波用简洁的文字以深刻的逻辑,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激怒爱乐。这是一本教科书,用前30年的历史教授我们面对未来的30年直至100年。向吴晓波致敬!
  •     文字总是形如流水,亲近地接触混战的商业历史。
  •     话说这个名气取得让人一点都不想看,像什么励志红色历史书,但是实际是经济发展历史。而且从这个书的讲解里面,其实是激发了我对经济学的好奇。
  •     让人阅读很酣畅淋漓的一本书。看这本书如同看中国三十年的成长史,也如同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史。尽管作为80后,对30年前的中国经济感受不深,但当那些熟悉的品牌、企业、名人的名字再一次被提起,自己也回忆起童年、少年的时光,也随同书中的文字重走30年。感慨于当时有胆有识的那些先行者、百废俱兴的新时代,现在也不晚,也期待新的一代人去开拓、记录历史。葱现在做起!
  •     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此书,大觉过瘾。作者感性的笔触不乏理性的思考与批评,优美的文笔不时闪耀思想的光辉和力量。掩卷常思,真是有一种莫名的怅然之感。可以这样说,我自己是伴随着这一段激荡的历史一路成长(出生于80年),对于其中很多的事情都有一种处于历史迷雾中的感觉,很难看清事情的真相。这是一段混乱的历史,其中的企业家们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枭雄,做事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历史,旧有的道德大厦完全崩塌,新的制度和体制却远未成行,大众的道德败坏、诚信缺失,向钱看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这也是一个创造力迸发想象力丰富的年代,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在这段历史中,你可以读到所有人性的丑陋,贪婪,也可以看到坚持的力量,可以看到对现实的妥协,也可以观察到撞到南墙也不回头的偶像。幸运的是,这一切正迅速过去,犹如历史上任何一段精彩的历史;更幸运的是,我正亲身参与并见证着这段历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向来不惧于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然后现实比想象的还要糟糕。同样的,我也不惧于以最乐观的态度去展望来,很多时候,世界发展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     最初只不过当作别人经验来学习的,当自己走进书中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事件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从来没有准备做任何的观点,却不知不觉的已经开始总结所发生的一切,竟然内心开始豁然开朗。建议正在做生意的朋友,或者准备开始创业的朋友,多看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小的发现和感触,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而是把我们对与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企业发展之路,从原有的凌乱中发现规律。再次感谢吴晓波先生!
  •     那个年代的改革总是走在政策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