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811223279
作者:赵海宽
页数:389页

作者简介

《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的大致内容是追记同我国社会、经济,特别是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变革有关的历史材料,家庭、个人生活也会涉及一点,但只能限定在有一定史料价值的范围之内,作为整个回忆录的补充。同时忠实地、客观地记载历史事实,不虚构故事,不运用逻辑推理。对历史事件可以发表议论,但不能太多,不可喧宾夺主,不改变《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的记事性质。在表达上力求文字通俗,用词准确,阐述清楚,有可读性。

书籍目录

一、在陕甘宁边区银行/1(1947年7月~1949年5月)/1(一)我在战火纷飞中走进陕甘宁边区银行/1(二)陕甘宁边区银行的产生和发展/2(三)转移中的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4(四)客居晋绥边区的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6(五)陕甘宁边区银行改组为西北农民银/行/11(六)回到延安后的西北农民银行总行/16(七)西北农民银行总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22二、解放初期的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26(1949年5月一1951年7月)/26(一)接收国民党中央银行西安市分行/26(二)经受敌军向西安反扑的考验/30(三)推行和稳定人民币/31(四)增加“密押”工作,开办异地汇兑/34(五)工作人员结构/36(六)职工的待遇和生活/37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七)向群众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39(八)西安市的稀奇事/41三、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45(1951年8月一1952年8月)/45(一)组织上送我上中国人民大学/45(二)主要课程由苏联教授主持讲授/48(三)国庆节接受毛主席检阅/51(四)在学校参加“三反”运动/52(五)学生的日常生活/53(六)毕业后回陕北看望父母:/54四、西安市银行工作逐步走上轨道/58(1952年8月一1957年7月)/58(一)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开始办理信贷业务/58(二)多次到总行和兄弟行“取经”/62(三)全市银行干部掀起学习热潮/65(四)毛主席接见全国信贷先进工作者/66(五)新中国首次统一评定干部工资级别/67(六)西安市分行的反“右派”斗争/69(七)我同申晓棠简单的、标准化的结婚仪式/69五、“大跃进”时期在基层银行工作/73(1957年7月一1960年7月)/73(一)我到银行区办事处当“第一把手”/73(二)遵命发动群众用土法炼钢/75(三)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练兵/76(四)大破大立规章制度/81(五)钟楼储蓄所被抢/82(六)一次小型的反贪污运动/84(七)碑林区的“反右倾”运动/85(八)给职工讲课/86(九)心理因素对身体的重要影响/87六、在西安市委财贸部工作的几年:/90(1960年7月一1964年2月)/90(一)当时地方党委较少过问银行工作;/90(二)随刘澜涛书记下乡调查/93(三)我家是怎样渡过六十年代初的饥荒的/95(四)回银行重做信贷工作:/98(五)我成了“会写文章的人”/100七、调我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工作/10l(1964年2月一1965年11月)/10l(一)先到农总行计划局上班/10l(二)中国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104(三)我果然当起了“秀才”/108(四)不是做生活秘书的料/111(五)艰辛的双职工生活/112八、铁岭支行的“四清”运动/116(1965年11月一1966年5月)/116(一)工作队神秘进“点”/116(二)有序开展运动/118(三)各方反应较好/121(四)发现了“千里马”/121(五)祖宗们是老乡/122(六)严寒和高梁米饭123(七)奇特的风俗习惯/125(八)关于琥珀的故事/127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九)运动结束工作队撤离支行/128九、调北京市财贸办公室帮助工作/130(1966年5月一1967年2月)/130(一)先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所当“联络员”/130(二)到北京市财办工作/132(三)全力组织接待来京红卫兵/132(四)阴差阳错地在相片上照出反动标语/133(五)我成了被冲击的对象/135(六)财办被夺权,我们回总行/138十、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打杂/141(1967年2月一1970年7月)/14l(一)当了一段“逍遥派”/141(二)参加专案组工作/142(三)艰险的外调旅程/143(四)总行“文化大革命”的其他事/147(五)转送“芒果画”/149(六)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并入财政部/151(七)生活上的压力/152(八)被派出国工作154十一、在我国驻瑞士大使馆当外交官/156(1970年7月一1974年8月)/156(一)走马上任156(二)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59(三)持续、系统地研究瑞士银行制度/162(四)同志们笑我讲的是陕北英语/167(五)参加大型外交活动/169(六)访问列支敦士登公国/172(七)台湾一个外交人员在日内瓦起义/173(八)接待我国来瑞士的代表团/177(九)埃德加·斯诺的晚年/178(十)回国参加工作会议179(十一)掩埋游泳池边的裸女铜像/181(十二)我每月的津贴只有120个法郎/183(十三)历时半个月的回国旅程/186十二、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局工作/190(1974年8月一1981年底)/190(一)计划处及其任务/190(二)出差的感受和趣事/196(三)愉快的“五七干校”劳动和生活/205(四)1976年发生的惊天大事/211(五)我的父母相继去世/213(六)中国人民银行同财政部分家/215(七)我的第一本著作/218(八)轻松戒烟/220(九)开始金融体制改革/221(十)去日本兴业银行学习和考察/222十三、调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225(1981年底一1993年5月)/225(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简况/225(二)研究所的任务/226(三)记忆较深的几次全国研究所所长会议/232(四)中国金融学会的全国性会议/235(五)失败的“创收”活动/240(六)五道口研究生部/243(七)编写《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244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八)到美国学习考察/246(九)家庭状况的改善/253十四、我的金融理论研究活跃时期/256(1981年底一1993年5月)/256(一)不搞理论研究就当不好研究所所长/256(二)积极组织和参加理论讨论会/263(三)利用业余时间思考和撰写论文/270(四)频繁的学术报告/273(五)全家人为我誊写书稿/278(六)去海外进行学术交流:/281(七)组织专家、学者到基层考察/284(八)我的学术职称和职务/289十五、培养金融学博士的一些内情/292(1993年4月一2006年8月)/292(一)我退居二线担任名誉所长/292(二)有了更多的精力进行学术活动/297(三)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303(四)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310(五)参加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工作315(六)参加评审银行职工的职称和论文/319十六、当了十年全国政协委员/321(1993年3月一2003年3月)/321(一)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委员会议/321(二)我参加的十次全国政协委员会议概况/325(三)参政议政是最主要的任务/328(四)成为记者采访较多的委员之一/334(五)参加政协委员视察团/337(六)在经济委员会的工作/341(七)在深圳举办的一次中国香港经济问题研讨会/347(八)当政协委员得到的殊荣/348(九)政协委员同本单位的关系/351十七、参加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353(1993年4月一-2006年3月)/353(一)参加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353(二)参加国家领导人主持的经济问题座谈会/358(三)通过民建中央为国家经济决策提供建议/361十八、发挥余热为社会做的其他工作:/363(1993年一2006年)/363(一)又连续担任两届金融学会副会长/363(二)参与组织两岸金融学术交流会议/369(三)同日本金融界的交往/373(四)去台湾参加学术交流会议/377(五)任北京银行的独立董事:/381(六)保持身体健康是多做事的前提条件/383后记/389

前言

  四年前的夏天,我到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参加了由该院主办的关于“金融学教育和金融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经验发展”研讨会议。到会的有许多全国著名的金融学教授和金融专家,会上不少人呼吁重视挖掘和挽留老银行工作者脑子里的银行史材料。大家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银行业的作用。远在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就都建立了银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事业更是得到了飞跃发展。系统总结这些银行的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不仅对我国今后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银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参考价值。然而我国银行业发展历史的许多重要情况,却深藏在亲身经历这一发展过程的那些老同志们的脑子里。为了系统、深入地总结我国银行业的历史经验,必须想办法把这些老同志脑子里的历史材料和工作体验挽留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老同志的年龄越来越大,如不赶快着手抢救,将会追悔莫及。

内容概要

赵海宽,男,1930年9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1970—1974年在我国驻瑞士大使馆做外交官,1981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1993年起任名誉所长,还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在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已培养出一批硕士和博士。共出皈专著8本,在各种报纸和刊物上发表经济、金融类论文300多篇,主编大型工具书3部,还牵头同别人合作著书10本,主编大型工具书6部。     
代表性专著有:《货币银行概论》,1985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2次印刷;《中国金融业的大变革》,199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代表性论文主要有:《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发表于《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银行业》,发表于《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银行也可考虑试行股份制》,化名“肖见”发表于《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关于解决银行不良资产过多问题的思考》,发表于2001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第6版;《认识货币政策时滞问题是正确掌握货币政策的先决条件》,发表于1991年《金融研究》;《在深化金融改革中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发表于2003年3月17日《金融时报》理论版。

章节摘录

  一、在陕甘宁边区银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次年7月1日在江西瑞金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发行苏区银行券。国家银行的行长为毛泽民,会计负责人为曹菊如,出纳负责人为钱希钧(毛泽民的夫人)。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国家银行同财政部合编为第十五大队,袁福清(苏维埃政府总务厅厅长)任队长,毛泽民任政委,跟随中央纵队行动。为保存正常业务能力,长征开始时,国家银行干部除携带黄金、白银外,还用扁担挑着印钞机、铸币机、本行钞票、纸币原料等。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步轻装,把其他东西埋藏或销毁,只带着黄金和白银。红军进驻遵义期间,为了配合部队休整,补充给养,国家银行还曾发行过银行券。在撤出时,利用手中的银元和食盐等生活用品,收回了这些货币。1935年10月,国家银行跟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虽然人员损失很大,开始长征时,共有14名干部,到达陕北时只有8个人了,但建制还在。后来成为新中国银行事业重要领导者的曹菊如和黄亚光,就是留下来的8个人中的两个。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跟随中共中央进驻瓦窑堡,并在这里成立了西北分行。这个分行由林伯渠任行长,从1936年5月起用石印机印制和发行了苏维埃钞票,即“苏票”,在边区内部流通。“七七事变”以后,按照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于1937年10月1日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设在延安,起初规模很小,只有十来个人,设营业科、会计科、出纳科。后来规模略有扩大,人员增加,改设业务处、总务处、稽核处。总行下面按军分区设分行,陕甘宁边区共有五个军分区,即延安分区、绥德分区、三边分区、陇东分区、关中分区,也就相应地陆续建立起五个分行。分行下面再按县设立支行,支行下面有的还设代办点、兑换点等。  从1938年6月起,由于国共两党已建立了统一战线,国民党政府给八路军用“法币(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支付经费,陕甘宁边区开始流通法币。同时,边区银行停止发行主币,只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1941年2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对八路。

图书封面


 亲历我国银行六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上周重点阅读的是这本书,对它的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素材;我从中学习到了大量知识;从1947年延安北胡仲南占领时候的银行开始,到建国后银行的调整,到文化大革命时候保障红卫兵进京的财政支出,再到赵海宽去瑞士4年中的各种感悟---话说,很远很远的过去确实我更加关注的;想比大家也是;今天你去各大银行去办理业务的时候,很难想象60年前先烈们在白山黑水间背着印钞机和金银等硬通货转移的情景吧;世事变迁,斗转星移;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博客:http://zzh5060.blog.sohu.com/148781144.html <亲历我国银行60年>--万丈红尘中历史积淀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嘿嘿
  •     先是在图书馆看到,觉得不错,于是来当当查一下,结果真的有。
    没有银行方面的枯燥学术,主要是自专或者说回忆录性质,可以看到建国以后国家银根智囊真实生活的一面。
  •     以回忆记录方式对个人六十年从业经历进行了回顾,挺有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