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上)》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 滚雪球(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8613802
作者:[美] 艾丽斯·施罗德
页数:382页

我们能成为默默致富的那部分人么

以下文字属于乱扯引题。       英文中有句谚语,“Barking dogs don't bite”.意思是叫的狗只会虚张声势而已,其实无需害怕。对次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的老家在农村,小时候经常回外婆家,那个院子里拴着一条狗,每次见人进院总是一阵狂吠,但是若对其一阵吓唬,此狗立马躲进了自己的窝里,吓得一动不动。着实很有娱乐性。    由狗引申到人或许不合适,但是我想出来类似的一句话:“Yelling investors don't earn”。这是我自创的:会作秀的投资者一定赚不了大钱(注意大字!)。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说上海的资深老股民杨百万,靠炒国库券起家,顶了这个头衔10多年,一直忙于教人炒股,发表观点,培养徒弟;还比如说可爱的叶添荣,文字上指点江山,写意痛快了,但是打赌输了欠人的1million啥时候兑现;还有我们的国际忽悠罗杰斯先生,据说此君看a股走势不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依然在到处唱多......自然我们在遗憾某些人老是发表错误的投资观点并为自己看透其谬误而产生智商上的优势感因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明白一个大前提,这些哥们到底是哪个圈子里面的?你以为他们是搞投资的?----No,他们其实是演员。    名人效应其实也是创富手段,带来了群众的关注、信任、新的事业机会、稿酬、出场费等等。这些因素直接或者间接为其贡献了大笔收入。这里请允许我采用界定公司业务来划分行业的方法做一个推理: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投资事业上取得成功并赚取丰厚的报酬,自然能够被称之为投资者。而如果一个人热衷于从如此多的路径获取收益,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他缺钱,从投资上他没有获得足够的金钱;第二,他缺乏足够的投资能力,保证自己未来在投资上获得稳定收益;第三,他们能够作秀,这些作秀对广大群众是有欺骗性的。所以这些人自然乐于当一个大嘴,不管是黑的、红的、还是油炸的、还是水煮的。                扯了这麽远,终于要回到这本书本身了。       巴菲特,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者,长期保持了默默的低调。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在奥巴马那个贴满了类似美钞颜色的绿色墙纸(美联储丫用心太恶毒了,钞票都用绿色。还是咱社   会主义好,100大红。)的小房间中,巴菲特紧簇眉头,那两道浓厚的大眉毛拧到了一起,年复一年,从各种资料中翻找数据,阅读资料,然后不停给经纪人打电话,下达各种交易指令。我能够想象的成功投   资者形象其实大抵如此:勤奋、思维敏捷而对投资又充满热爱。还要再加上一个非充分条件:低调。低调不仅是个人品行的磨练,更处于对市场把握的需要。股市里最重要的是信息,超常的回报来源于对大   部分投资者并不知悉的信息获取或者分析。在中国,这有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内幕信息。信息如果扩散开来,投资者会迅速对信息做出反应,并体现在证券价格上。(注:有效市场假说)。    大抵可以说,成功的投资者在于发掘这样的不对称信息以获取超额利润。传记中,老巴前期喜欢找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后大涨出手,称之为“湿烟蒂”,还有一口利润,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其后期操作中,选股老辣,比如重仓可口可乐。无论怎样的操作,都是要严格保密的。因为他是市场关注的名人,他的选股会直接拉动股价,从而影响他自己的建仓成本。    低调了一辈子的老巴,也干过几件不低调的事情:    1、在美国最危难的时刻站了出来,公开文章“Buying America I am”。伟大的爱国者和投资者    2、在杂志上零零散散发表文章,每年公开一封致股东的信。要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是高尚的商业道德    3、每年一次的巴菲特午餐,连创天价。为慈善做贡献。       那,还该相信那些天天极力推荐个股板块的大嘴小嘴么?    我认识一个波段操作的顶尖高手,预测相当准确(这点可以让绝大多数公开的大嘴汗颜),也是论坛众人狂热崇拜和追捧的对象,然而他对自己的博客订了一条奇怪的规矩:允许最大浏览量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超出此范围即考虑关闭博客。    也许,某一天,可以创立一个投资者低调指数,用于评判那些最敢讲话的人到底是不是娱乐圈。

滚雪球

正在读,让我奇怪的是名人的传记一定要从他的家族史开始吗,我都读了一个星期了,才读到巴菲特的爸爸,巴菲特的故事还没有开始

谁说把赚钱当做人生理想就低俗了。

这本书大一的时候借来翻过,承认那个时候没读下去。现在重新把它翻出来,只不过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我对巴菲特这个人生活的琐事真没什么兴趣,关心的是他的理念。如果有人想通过这本书找到巴菲特成功的模式并且效仿之,我劝你还是放弃。因为曾几何时,我也做过这样的傻事。事实证明我和巴菲特的性格,成长环境,智商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连一点模仿的机会都没有。现在读这本书对于生活片段一目十行的略过,专注于一些零星的投资知识。发现收获还挺多(关键是要把本书当做学习投资的引子再去拓展其他资料)刚才读到一段本杰明和巴菲特对于金钱的态度,感触挺深的,一激动在word里打多了,索性就搬到这儿来写了。在看巴菲特传记的时候发现巴菲特毫不忌讳的承认自己很爱钱,而且恰恰是他的这种视财如命致使他愿意把一切精力花在守护和集聚他的财产上。然后又说了本杰明相反的态度,不爱钱。仅仅把投资当做乐趣。其实这两种态度很值得深思。现在社会有很多片面的言论,一直在误导大众。说什么不要太在乎金钱,不要为了钱而工作,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观点的确是无可厚非,并且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你不能阻止人们贪钱的本性。而实际也证明为了钱而挣钱不仅没什么错,并且会成为强大的动力,能够取得成功。我以前总是问我爸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总是告诉我‘’我就是想赚钱。“我每次都很失望。因为在我看来那么成功的他怎么能胸无大志肤浅的只想着赚钱?现在的我还很理想主义,很清高,没把钱当回事儿,整天被豆瓣上一些打了鸡血的理想帖子激励的泪流满面。实际上,在前两天和我爸聊过一次以后,我的确是明白了一些道理。对于成功,他毫不忌讳的说只是因为他想赚钱,想养家,想活的更好。他甚至于坦诚他不喜欢他现在的职业,但因为这是他最佳的赚钱方式,所以它坚持。从那次谈话到今天看到滚雪球里对于金钱的态度,我觉得我的世界观应该要成熟些了。以前我总是觉得我的人生应该过的很有骨气,不被金钱束缚。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对钱达到巴菲特一样的敏感,并且把守护它作为最高理想,也没什么不对。谁说理想就得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谁规定钱就是低俗了?现在媒体经常嘲笑的那些拜金女们我也鄙视过,并且自己为自己的不贪钱而自豪。实际上,这些人很可能是经历过些事情明白钱的重要性,或者说比我早一些明白钱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坦然的淡定的像我爸一样把内心的事实说出来了。然后媒体上一些自诩高贵和钱多的花不完的名人就开始喷了,就开始引导大众变成高尚的理想帝了。并不是那些名人和媒体做错了。只是说,他们应该更包容,更现实一点。允许这个社会上更多的价值观存在。特别是对于这种有争议的价值观,就更应该谨慎的对待,而不是扼杀。总之,如果你爱钱,并且能保证自己用正当且光明的手法赚钱,那么,就不惜一切的去做,为钱牺牲,总比找不到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东西要强吧。

滚雪球 书摘——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

利率——借贷成本——是对“时间”的定价。“好主意带给你的麻烦会多于坏主意”,因为你会忘记好主意是有限制条件的。“用历史的眼光对未来进行预测,是非常危险的事”(内部记分卡:)“你想做世间最伟大的情人,却令大家认为你是世上最差劲的情人。或者,你想做世上最差劲的情人,但却让大家认为你是世上最伟大的情人?”守好你的信用,这胜过攒钱。如果你想继续做生意,就要懂得见好就收,有一定的利润就要知足。不要轻率行事,不要急躁仓促,这样无法大富大贵。准确掌握细节正如这次小号演奏一样,生活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当另一个家伙吹错的时候,情况可能就不是这样了。钱可以让我独立。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不要不动脑筋地急于抓住蝇头小利。保持领先位置是通向目标的途径。《人性的弱点》:不要批评、谴责或是抱怨沃伦意识到他做出了一个情绪化的决定——那是他最后一次做这样的事沃伦有充足的时间唱歌,因为他只买了少量的课本,而且在开学前就已经读完了。沃伦总能记住教授说的话,根本不需要看课本他对正规的课程学业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但对学习知识则很有兴趣,并认为自己大部分是在自学。哈佛给了他两大重要收获:声望威信和未来的人际关系网。《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沃伦所有的休闲活动都是重复的,充满竞争的,最好是两者兼备。他的思维就像是一只不安分的猴子;为了放松,他需要一种能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让这只猴子闲下来。他已经养成了不对任何事物期望太高的习惯,这样永远都不会失望。他学会了胜算不大时下注很少,而胜算很大时狠狠下注。面对一些不可置信的不幸时,不要因为你自己的挫败感,让一本不幸增加成两个或三个。(芒格:不沉迷在生活的不幸中)“当他人贪婪的时候你要胆怯;而当他人胆怯的时候你要贪婪”保持情绪不受影响沃伦为了避免太大的风险,也许会放过获利的机会,并且几乎把保存资产当成一个神圣的使命。而芒格的态度是,除非你已经富有了,否则你可以承担一些风险——如果胜算不错——以使自己变得富有。如果一件事情可能出错,它就真的会出错。“单一投资的条件:我们的事实和推理具有极大可能的正确性,并且任何大幅改变投资潜在价值的可能性很小。”“大钱往往是那些能够做出正确的定性决策的投资人挣到的。”沃伦强烈认为,术业有专攻,他把自己的特殊技能定义为思考和挣钱。沃伦的标准:1.我们不会接手对我而言技术太难的生意2.即使赢利预期可观,而如果主要的人的问题不令人满意,那么我们将不会在投资运作中采取行动。“潮流的趋势远比游泳的人更重要”作为一个永不停歇的学习机器,他希望了解所有应该了解的有关保险业务的内容。他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籍他永远都不会做的妥协就是放弃他的安全边际。如果他不能约束风险,那就会放弃可能的财富。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是普通生意的敌人。以合理的价格买一个好公司要远远胜过以一个好价钱买一个合理的公司。“巴菲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但他有简单的品味”他的和蔼、谦虚、才智和稳重让他们毫不紧张。对长期的朋友他表现出无比的忠诚,人们尤其会被他内心的诚实所打动。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一直如此,一直”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付钱太多总是错误的,焦躁是最大的敌人。在股价较低的时候回购公司的股票,从而减小其公开发行量的价值,这种做法能增加每一份蛋糕的份量。"我喜欢反复吃同样的食物。我可以每天都吃火腿汉堡,连续当早饭吃50天"无论我做了什么,只要是和苏珊的离开有关的,都是我一生中所犯的最大过错。其中部分原因就是缺乏理解。可以说99%都是我的过错,我对她太不关心了,而她总是对我十分关心,几乎是关心我所有的方面。短期收益是投资决策的最差标准。

翻译和编校质量太差了 zzfrom当当

翻译和编校质量太差了评“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下册)”心情指数:沉重  阅读场所:床上大概读到下册开头的46、47章左右,因为涉及投资的专业术语多起来了,所以渐渐觉得译者可能有些地方未读懂原文。正好手头有一本英文原版,就把看着糊涂的几个段落对照一下,结果发现译者不光不太懂投资术语,英文的水平也很可疑,有些话的意思完全译错了。我真的不知道刚读完的上册里的翻译是不是也都这样,想趁这个周末读完它的兴致全没了,或者不如从头读英文版得了。 这是译者的问题,更是出版社编辑、校对的问题,书里面句子不通顺、缺个谓语宾语的错误也常见,真的为中信出版社感到悲哀,买到了好书的版权却不能尽心尽力做一个信达雅的中文译本。我准备找出版社退钱。

我才知道, 巴菲特不可复制

一直把巴菲特当成偶像来膜拜。在西方世界中,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被人拿来细细解析。足见大师在经济金融不可动摇的地位。书店里专门写巴菲特的书不下30种。可是细细一看,都是某个巴迷在网上图书馆等全世界人都可以查到的资料里深度研究做的小总结而已。直道这本the snowball的腾空出世,巴菲特的人生才得以最深度和广度地展现。就像人们苦苦研究伟大毛主席的人生一样,巴菲特的传奇将被后人当成宝典来珍藏。什么才是真实的传记?一为传记人亲手提笔而写。如有,其他的传记大可直接丢入垃圾桶里。二为传记人授权而写。巴记则为此例。只是中文翻译质量实在有待提高。还好只买了上册。下册我就去买英文版了。

中国的雪球在哪里

这是最近能够吸引我一口气看完的一本书,其实当年德隆的模式和巴菲特的很相似,而且德隆选择的行业,也很类似,只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因此,在中国盲目学习巴菲特模式,是可能有问题的。但是,巴菲特投资中的一些理念,比如护城河理论什么的,都有学习的意义,其实这些在波特的竞争力分析里面,也都涵盖了。

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这本书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一个投资大师,投资他是天才,其它方面也是一个普通人。感受最深的是巴菲特的专注,这可能是成功的秘诀。

abcdefg

xxxxxxx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

【转自:B座12楼】巴菲特的雪球是怎么滚起来的?

【注:一篇不错的笔录,如若还未看本书,作为简述来看相当不错,即使看过再次回顾仍旧荡气回肠,在此推荐之。】  此刻,巴菲特刚刚完成了他和苏珊汤普森的婚礼,并且在拉斯维加斯度过了他们的蜜月。其时,密苏里河的洪水淹没了奥马哈的上游,作为国民警卫队一员的巴菲特被破例在其他队员在泥泞中跋涉的时候,在邓迪长老会的哥特式神殿里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苏珊之前的巴菲特,经历了人生大部分的挫折。这个嗜钱如命的家伙,在6年级时即完成了他最早的原始积累,但是,一连串的投资只能用失败来形容:投资加油站,投资克利夫兰毛纺厂、里丁煤铁公司。  在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格雷厄姆的言传身教之后,21岁的小巴本是信心满满地投身于他的百万富翁计划的。他希望去导师的公司上班,哪怕不要钱,但被拒绝了;在父亲的巴菲特福克公司被迫从事他并不喜欢的座市商生意。  是苏珊的出现改变了他。“在回到奥马哈的第一年,能让他感觉舒适的主要是他的未婚妻”,“她知道他需要的主要是被爱的感觉,以及从不被批评,而且他还需要感觉到自己在社交方面也会成功。”  而此前的小巴“觉得自己形影只单,是个社交低能。但实质上,我是把不准生活的脉搏。”  “苏珊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对我影响很大,甚至大过我父亲的影响,用不同的方式。我身上有很多自我跋扈的东西,她能解释,而我不能。她让我感觉自己身边有一个拎着小喷水壶的人,而这个人将保证花儿的成长。”  “我疯狂地需要她,我工作起来很高兴,可是我对我自己不高兴。她的确拯救了我的生活,她让我重获新生,这是和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一样的、无条件的爱。”  “记住一件事,沃伦,钱不会让我和你的生活有太多不同,我们现在都将去楼下的自助餐厅吃饭,每天在一起工作,而且很开心。因此不要过于操心钱了,因为它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有多么不一样。  1956年,62岁的格雷厄姆选择了退休,不甘人下的巴菲特也准备开始自己的合伙公司。这一年他的财富是174000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1392000美元。合伙公司的资本金是105100,其中的100美元由小巴自己投的。  合伙公司的分成模式是:4%以上的收益我拿一半,4%以下的我收1/4。赔偿损失的责任是无限的。1956年9月1日格雷厄姆公司的投资人经格雷厄姆的介绍,给了小巴120000美元,这是是小巴成为专业资金管理者的重要一步。  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巴菲特的第三个合伙人公司B-C有限公司成立。小巴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50万美元。  在公司成立之初,为合伙公司集资才是巴菲特真正重要的事情。  1957年6月,巴菲特第四个合伙公司安德伍德成立,资本金是85000美元。  1957年8月5日,戴维斯夫妇和他的3个孩子用10万美元孕育了第五个合伙公司Dacee。也是从戴维斯那里,他第一次听说了查理芒格这个名字。  1958年5月5日,第六个合伙公司Mo-buff成立,资本金70000美元。  雪球开始滚起来了。  1959年2月,来自奥马哈最显赫家族的卡斯铂奥福特和他的小儿子来到巴菲特面前,他的名声已经在小镇传扬了,小巴的第七个合伙公司Glenoff宣告成立。  在这七个合伙公司的运营中,巴菲特仍然是导师格雷厄姆烟蒂理论的忠实执行者,他买的都是非常便宜的股票,完全是烟蒂,湿湿的还可以免费吸上一大口的烟蒂。  在格雷厄姆的理论中,“烟蒂”是指便宜又不受宠的股票,就像人行道上可以找到的那种细长雪茄被碾碎的烟蒂一样,被弃置一边。格雷厄姆擅长找到这些其他人会忽略的令人倒胃口的残留物,他能点燃它们,然后再满满地吸上最后一口。  巴菲特的起步,是我特别感兴趣的章节。这个无趣、嗜钱如命的家伙,那个巨大的雪球是怎么开始滚动起来的?  心无旁骛、把赚钱当命、勤奋、经验、非一般的专业、贵人-----形成口碑,不知道,这几个关键词能否概括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在雪球开始滚动之后,年轻的小巴也变得更加雄心勃勃,在和桑伯恩公司董事会的斗争中,小巴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不能容忍那些不称职的董事会成员用他的钱在会议室吞云吐雾而不负责任,经过紧张的资金筹集,巴菲特最终控制了公司。  巴菲特仍旧喝着百事可乐和爆米花,一边将头深深埋在各类股票组合的年报之中。合伙公司在此时也飞速发展着。  1960年,是巴菲特事业真正的分水岭,现金潮水般涌进合伙公司的金库。1960年8月15日,第八个合伙公司Emdee成立。  同年秋天,第九个合伙公司安投资公司成立。合伙的起步资金提高到了8000美元。  1961年5月16日,巴菲特的最后一个合伙公司巴菲特霍兰德公司成立。至此,他的王国拥有了接近400万美元的资金,11个合伙公司,超过100名投资者。  1962年1月1日,巴菲特将所有的合伙公司装进了一个单个的实体-----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公司。  到1963年,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到这个时候,一些职业投资人已经搞清楚奥马哈这个叫巴菲特的家伙在干些什么,甚至一些从没有听说过沃伦巴菲特名字的人也开始搜寻他,他再也不用去吸引,更不用说去寻找客户了。  经过丹普斯特公司这一仗,巴菲特不仅获得全胜,也因为比阿特里斯全镇人民和巴菲特对公司的争夺,沃伦真的出名了。但显然,32岁的巴菲特还没有学会富有同情心地解雇别人,虽然获利丰厚,名声远扬,却还只是一个能赚钱的机器而已。  对运通公司的投资,让巴菲特在格雷厄姆思想德基础上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尽管他们来自费希尔,来自芒格。  芒格比巴菲特更加愿意承担债务,交易的风格也更为犀利,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他更关心公司无形资产方面的内容:企业的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竞争能力等。芒格觉得格雷厄姆的缺点在于,他认为未来更多的是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芒格开始努力让巴菲特撇掉格雷厄姆沉闷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是弯腰捡烟蒂而只能吸上最后一口的苦差。烟蒂主义以生命终结而不是可以继续生存的价值作为判断依据。  不知道芒格的思想是否来自于费希尔,但费希尔的思想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巴菲特。对运通的投资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关注股票的长期潜力,在定量基础上增加定性的分析。  通过运通公司一事,巴菲特拥有了后来他称之为“高度可能性的洞察力”,而这,突破了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因为运通公司的价值并不是来自先进、设备、房地产、或者其他可以计算的资产,如果有必要清算,它拥有的不过是对它的客户们的信誉。运通案也成为巴菲特到此时为止操作的一桩“伟大的生意”。不同于丹普斯特时期的粗暴、利欲,巴菲特意外地支持维护运通已经建立起来的“金融正直和责任”,甚至不惜让运通公司损失6000万美元。  也许父亲霍华德的去世深深的触动了他,父亲一贯的近乎偏执的正直性格在死亡来临以后变得更加高大了。在霍华德去世两个月后,巴菲特的头发脱落了。  1966年几乎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种族隔离、越战、叛逆,在一片动荡之中,巴菲特雪球事业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虽然早在1965年他就有了将合伙公司关闭上锁并且扔掉钥匙的计划,虽然他在一年之前在合伙公司的股权资产已经达到了680万美金,但巴菲特并没有真正停下来的意思。他需要考虑的是,随着合伙公司资产的日益庞大和遍地烟蒂的日子的结束,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投资风格:买进整个生意。  这些生意包括:  零售商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与芒格、戈特斯曼的第一次联手,成立多元零售公司控股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  联合零售商店:一家由本杰明罗斯纳经营的棉布商店  国民赔偿公司:完全崭新的生意类型。如果国民赔偿公司挣钱,他可以用这些收益购买其他公司或股票,而不是放在国民赔偿公司的地下室里冬眠。如果狮子把驯狮人吃了,国民赔偿公司也许需要钱去支付给驯狮人的家属。而这些钱可以从别的生意那里回到国民赔偿公司。  蓝带印花,一个生产优惠券的公司  伊利诺伊国民银行  奥马哈太阳报1969年1月1日  到1968年,巴菲特经7个人,10500美元资金的合伙公司发展到了超过300人、1.05亿美元的规模。  雪球已经如期壮大,而且还在滚动。可是,巴菲特却有了关闭合伙公司的想法。  “我知道我不想一辈子被超越一个投资烟蒂的想法完全占据,能够慢下来的唯一途径是停止。我不适应这个市场环境,我不想因为努力去玩一个我不理解的游戏而破坏相当好的记录”。  巴菲特的解散合伙公司,无非是对合伙人忠诚度的测试。通过一次次发出悲观的预期,巴菲特的合伙人变得越来越集中,因为在他看来,要做合伙人公司就必须有一系列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而不是短期的经济利益。通过对合伙人的清理,巴菲特个人趣味和商业野心也得以更加自如地展开,比如对《奥马哈太阳报》的收购等。他自儿时投资报纸时累积的对媒体的兴趣,得以用合伙公司来实现。这一志趣到《华盛顿邮报》达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这次对合伙公司的清算,也间接助成了另一家投资机构红杉资本。巴菲特合伙人的有钱人去了戈特斯曼的第一曼哈顿,那些桑迪不要的小鱼儿,巴菲特介绍给了鲁安。其时,他正与里克坎尼弗和西德尼斯特尔斯一起成立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并创建了专门接受较小账户的红杉基金(此红杉非彼红杉)。  巴菲特一生兴趣广泛,从孩童时代收集汽车牌照,一直到热衷对媒体欺诈行为进行改革,然而其中三个角色一直没有改变过。首先,他是不屈不饶的收藏家,不断扩张他的财富、人脉和影响。第二是布道者,在讲坛上传播理念,主要是投资的理念,因为在其他问题上,巴菲特总会显出他的笨拙。第三是警察,惩治那些坏家伙。最完美的事业就是能够使他同时集三者为一身:传道、扮演警察、同时又能像收银员一样收钱。而这个事业就是报纸。为了买进《波士顿环球报》的股份,巴菲特甚至打破了他多年来从不购买公开发行的股票的惯例,以低价吃进联合出版社4%的股份,使伯克希尔一举成为它最大的股东。  通过投资运通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多元零售公司、蓝带印花公司、韦斯科金融公司、喜诗糖果公司等一系列项目。就财富而言,巴菲特已经获得了完全意义上的成功,他和苏珊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了36%,在多元零售公司的股份也达到了39%,蓝带印花公司的股份则从2%增加到了13%。通过关闭合伙人公司,巴菲特已经彻底主导了自己的投资命运,他已经成为了伯克希尔、多元零售公司和蓝带印花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从此,他不再需要过于顾忌合伙人的意见了,不再需要为短期利益和长期规划的冲突有过多的担忧了。  至此,他的投资哲学也开始形成。第一是自我平衡的经营模式---将浮存金转移到控股公司,以便他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内部反应和调整;第二就是组合的力量,因为浮存金和投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翻番。  通过福布斯杂志的报导和《超级货币》一书热销,巴菲特的个人声誉也达到了顶点。一个品位简单衣着比流浪汉好不了多少,类似“巴比伦清教徒”的“投资之王”诞生了。  当然,他的健康已经出现了问题,又一次差点因误服双份盘尼西林而一命呜呼。  他的婚姻问题也出现了。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苏珊在家庭中的角色突然比的不再重要了,而清教徒的巴菲特仍然每天埋首于年报之中。苏珊在与初恋情人米尔顿布朗旧情复燃之后,又投身于网球教练。  但真正让苏珊和巴菲特婚姻完全破裂,则是在《华盛顿邮报》和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现以后。  从来没有一项投资。让巴菲特倾注如此多的心血和努力,就算是让他险遭滑铁卢的丹普斯特公司,还是给他带来巨大收益的运通公司。  在商业领域,以格雷厄姆的烟蒂理论为基础再加上费希尔的定性分析和芒格的大生意思想,巴菲特在运作的时候一直就是游刃有余。但是,一旦涉足媒体,面对《华盛顿邮报》这样一颗媒体皇冠上的明珠以及凯瑟琳格雷厄姆这样一个高贵优雅风情万种的媒体之王时,巴菲特几乎是投入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原则。  在70年代之前,真正巴菲特形成影响的主要是三个人,父亲霍华德、导师格雷厄姆和妻子苏珊。霍华德带给他原则和道德,格雷厄姆给了他商业的方法,苏珊给他带来了自信。因为苏珊的出现,这个此前在社交场合屡屡被人嘲笑的乡下小子从此得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不必面对外界的纷扰,苏珊如一个优秀的规划师,将巴菲特投资之外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只有在买凯瑟琳的时候,巴菲特才愿意为别人做出改变。  为了能顺利进入《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巴菲特特意安排凯瑟琳造访他在翡翠湾的别墅。他穿上为这次拜访新买的游泳衣,并且勇敢地和凯瑟琳一起跨入了太平洋中。当苏珊和孩子们看到这奇怪的一幕,全都笑得人仰马翻,因为这太不符合巴菲特的习惯了。  当然巴菲特最终顺利地进入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摇身一变,从一个奥马哈的明星投资经理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家媒体公司的官方顾问。  凯瑟琳出身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尤金梅耶是一个犹太投资家和《华盛顿邮报》的出版商,母亲艾格尼丝是上流社会出名的交际家。这个家庭一直是华盛顿上流社会的中心,凯瑟琳也被称为华盛顿最伟大的女主人。在凯瑟琳的座上宾中不乏美国总统、西班牙国王、肯尼迪家族成员和保罗纽曼这样的大人物。他们在基梭山拥有一座粉中带灰俯瞰拜瑞湖的别墅,在第五大道有一套公寓,在华盛顿另有一座巨大的维多利亚式的房子。  当巴菲特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凯瑟琳的晚宴时,他进入的是一幢挂有“亚洲艺术品、雷诺阿的油画、丢勒的版画的房子,走进餐厅,青铜烛台上闪耀着锥形的烛光,与镶板的墙相映生辉,远远地核桃木餐桌上摆放着水经烛台和纹章瓷,闪闪发光”。  此情此景,与巴菲特先前的生活有天壤之别。这个来自布拉斯加州的乡巴佬投资者,尽管有福布斯杂志和《超级货币》给予的光环,仍然觉得非常不自在并备受打击。  尽管如此,巴菲特还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凯瑟琳的晚宴中,不论这些活动最终让他看起来多么可笑或尴尬。他甚至喜欢自己的乡巴佬身份,并且很高兴自己被龙虾搞得狼狈不堪,他的天真的像大象一样的饮食口味在凯瑟琳一次次调教后仍然停留在汉堡、可乐和冰激凌。凯瑟琳那些有着贵族血统的朋友也渐渐习惯了巴菲特的方式,在他木讷和无辜的神态下的投资智慧,巴菲特也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了这个他最为惬意的角色-----教师。  巴菲特和凯瑟琳的友谊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一起去参加商务会议,有时还去度假,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旅游。她不断因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给他电话,凯瑟琳则带着他上礼仪学校。人们常常在慈善活动上看到已经59碎仍然风情万种的凯瑟琳把她家的钥匙扔给46岁的沃伦,而且在公共场合也更加频繁地看到他们俩在一起的身影。  想想巴菲特以前是多么不喜欢华盛顿的生活,甚至不惜退学也要回到奥马哈的宁静和单调之中。“我看的很清楚,他的一些做法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是芒格的看法。  虽然人们无法断定巴菲特和凯瑟琳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是当巴菲特极力去改变的时候,一定意味着什么。也许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也许是要对抗自己内心的自卑?而这种改变导致的他与苏珊之间裂痕显然已经无法弥补,苏珊开始热衷于歌唱事业,搬离了奥马哈来到旧金山,开始了和网球教练的另一段生活,尽管他们始终保持了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整整一周,始终沉浸在巴菲特的世界中,至此《滚雪球》的上部已经读完。  这个奥马哈的商人,这个无趣的赚钱机器,虽然我试图从他的经历中学习投资之道,但是,在内心里,我并不尊敬他。也许他真正领悟了商业的规律,把握了赚钱的门道,在生意的积分卡上标注的是成功,但是这与格布雷西耶斯在长跑上的成功又有什么区别呢?格布雷西耶斯在20年里创造了15此世界纪录,巴菲特在80年的人生里创造了50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财富最终都是要由上帝带走的,那么,巴菲特留给这个世界的又有什么?(当时比较无知,现在不这么看了)  显然,在下册,在80年代开始以后,巴菲特的雪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虽然巴菲特的方法仍然没变: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专注,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但50岁的巴菲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尔街之王,他的财富也从1978年的8900玩美元猛增到惊人的6.8亿美元。  进入80年代以后,巴菲特的投资显然开始放慢了步伐。一方面价值投资已经深入人心,市面上不再有那么多的壳资源了,另一方面,巴菲特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奥马哈的乡巴佬投资人了,他的社交生活已经变得丰富多彩,除了继续与格雷厄姆保持深厚的友谊之外,桥牌、高尔夫和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更多地开始进入她的生活,他的个人圈子已经从芒格、格雷厄姆扩展到比尔盖茨和沙伦奥斯伯格,前者称为他后半生最重要的朋友,后者是她的桥牌搭档。在收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案中,正是和盖茨的旅行和与奥斯伯格的桥牌让他错过了这个心仪的项目。  B夫人、所罗门和长期资本公司是这一阶段巴菲特的重要项目。  巴菲特似乎特别得到女性的信赖和护佑。从一开始的多丽丝、苏珊到凯瑟琳格雷厄姆、阿斯特里德、奥斯伯格,再到B夫人,虽然青葱岁月的巴菲特并不擅长社交并屡屡受挫,但在成年以后,却越来越有女人缘了,并得到他们全心全意的帮助。“伟大的女性,照耀我们前行”,看来真是一句真理。

他的这一生

对于像我一样想从中学习投资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比较难读下去的。书中很多内容是生活琐碎吧。而巴菲特投资的的理念早已写的很清楚了。书中没什么新鲜内容。巴菲特是股票“技术宅”,投资方面他很投入也很有水平,但是家庭生活并不是很幸福。到了老年他感叹到:什么都可以买到,但是别人对你的关心买不到。你可以雇佣别人照顾你,但是没办法雇佣别人关心你。想要别人关心你你,只能你自己先关心别人。这方面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关于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很有幽默感的,在本书开头他说的那个笑话是我见过的最经典笑话之一。一。成为巴菲特的最大秘诀是什么?我想不是他的价值投资哲学不是他的智慧不是他惊人的理性而在于专注。当你有了100万 美金的时候你会停下来享受生活嘛?一千万呢?一亿呢?一百亿呢?当数字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你可以认为巴菲特在挑战极限,事实上如果巴菲特想的话他可以更 有钱的多。他对于伯克希尔帝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还有巴菲特的勤奋同样令人发指: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为了写马术的书他可以把几百本书看完。而书中一再出现 的情节是:当有人向巴菲特推荐公司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必巴菲特知道得更多。。。。二。大量的浮存金 伯克希尔的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但是他的核心业务无疑是保险业。我小时候看过一本黑手党的自传,因为老虎机他在1929的大萧条中依旧过得很好,可见和垄断一样,保险彩票这样赌概率的生意是最暴利的。所以想要成为巴菲特的人首先得要有一个类似保险公司的公司可以提供源源不断地现金这样你才能永远有钱抄底。三。巴菲特是一位近乎完美的CEO:特别能赚钱,不住所谓的五 星级酒馆,不收藏名家作品名酒,不潜规则哪位美女。有这样的人给自己投资几乎是最完美的选择了。可是还是不断的投资者退出,巴菲特对于合伙人的选择也是非 常严格的,甚至可以说合伙人就是他的家人。作为一个老派的人,巴菲特其实非常注重忠诚,巴菲特的选人标准:简单而固执的完美主义者,专注工作到死那一天为 止,如同他本人一样。四。巴菲特年轻的时候又有钱又有车,但是没有女孩子愿意和他约会,这真是一个悲剧。可能受到这种刺激巴菲特后来花了数百美元去参加卡耐基的培训,对于小气 的巴菲特这可不是一笔小支出。而且巴菲特终身是卡耐基信徒。后来他追求苏珊的时候苏珊和别的男人约会去了,巴菲特只好和他未来的岳父大人大侃特侃,看到这 里我就想笑。后来巴菲特写信给自己的姑姑如此评价苏珊:这个女孩就一点不好,她丝毫不懂股票。而在其他方面,她真是无与伦比。不过,我想我可以不在乎她这 个缺点。五。伯克希尔仅仅以一两个人的智慧就达到今天的规模,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近乎神迹的存在,而且让我们见识到人的能力到底可以达到何种程度。或者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美国梦。六。看到这本书才发现巴菲特的影响力比想象中还要大。巴菲特愿意购买伯克希尔的股票这一发言就足以让其股价飙升24%,真是可怕,要知道伯克希尔可是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大公司。还有有人认为巴菲特注资拯救雷曼兄弟的话甚至可以避免次贷危机的产生,这可能不太符合常识。但是巴菲特拯救所罗门确实是可以和摩根斯坦利拯救美国经济一样的神迹。七。巴菲特的选择企业标准:真正一流的公司就是在傻瓜的管理下也会运转流畅,事实上这样的事真发生,伯克希尔旗下的一个CEO老年痴呆但就这样还是坚持了几年,巴菲特对此毫不知情。还有一家公司良好的信誉是比垄断还要强大的竞争优势。巴菲特早期喜欢湿烟蒂的投资哲学,即找到路上丢掉的湿烟蒂免费吸最后一口。显然他的老师对于1929的记忆过于深刻,但是无疑巴菲特和芒格发展了这一哲学,他们开始整家企业收购。不过不得不承认格雷厄姆是真正的天才,可惜他的爱好实在太多了。九。B夫人的故事真是一个传奇,而且很有趣,看过这本书的人想来都明白我在说什么,巴菲特的表现也很好玩。这当然也是一个美国梦的实现,但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不断地奋斗可以获得成功时这样的国家才是值得爱的。十。虽然巴菲特一身做出了无数投资,但是他最成功的投资不是喜诗糖果也不是可口可乐,而是娶了苏珊。巴菲特老是说芒格给予了伯克希尔以教导,我也相信如果没有芒格的话伯克希尔绝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但是如果没有苏珊的话我想巴菲特大概活不到现在吧。十一。巴菲特谈论健康:人们的大脑和身体正是如此,每个人只有一个大脑和一个身体,是一生不能改变的。现在,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长期忽视自己的大脑和身体。但是,如果不去呵护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那么,50年后面临的就是健康季度受损的状况,就像汽车一样。此时此刻你的所作所为将决定10年、20年和30年后你的大脑及身体的健康状况。十二;巴菲特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投资智慧:这位奥马哈的先知捐赠370亿美元而且不使用自己的名字,之前没有人做到过。这一点确实令人无比敬佩。十三.人生的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有多少真正关心你的人。巴菲特如是说。十四。看一本厚重的人物传记就像做了一个漫长的梦:看着他出生,长大,接受教育,忍受挫折,学会自制,学会支配,变得睿智,超越自己,最后无可避免的老去以及离开这个世界,我有一种强烈的幻灭感。十五。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世界无限宽广,他才刚刚启程。但是如果巴菲特可以再活二十年(以巴菲特的性格即意味着他在工作20年),如果伯克希尔保持他以往的业绩,那么估计巴菲特可以买下大半个美国,这显然好像不太现实。。。。虽然稍微有点琐碎,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极为出色的人物传记,巴菲特又一次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这篇是前年写的,现在对比的话好多看法独有些不同了。

读《滚雪球》有感

我必须承认,巴菲特吸引我的首先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当我真正去了解他的时候,他财富背后体现的是他极高的道德修养,我认为这是他在波谲云诡的金融界长青的关键。读完此书以后,巴菲特的整个人生经历在我的头脑中更加明朗,我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和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对价值观的看法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巴菲特成功有具备的条件。1.卵巢彩票这本书中专门有一节的题目叫“卵巢彩票”,主要描述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到中国旅行,在神农溪乘坐竹筏之后,巴菲特一直在想,拉竹筏的人当中说不定也能出一位盖茨,但是他们没有那种机遇,所以他很幸运,能够出生在美国。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的成就,我相信后来人已很难超越,首先,因为美国那个高速、和平的时代很难再复制,美国的发展已经大幅放慢节奏。其次,新兴国家发展具有众多世界级企业不会很多,投资业绩会大打折扣。出生的命运完全是天命,我们只能把握之后的命运。2.从小就有商业头脑。巴菲特从小就在祖父的杂货店打过,当过报童,卖过口香糖、可乐等,并积攒了不少的钱。他对赚钱十分痴迷,精于计算,所以他成长为金融巨大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惯性,从小就打下了基础,而且他目标明确。像我所成长的经历完全没有接触一点商业,与他相比,一开始就拉开了距离。巴菲特具有的优异品质。1.高度的专注。巴菲特把成功归结于自身的专注。他对赚钱的其它事物都不太感兴趣,每天不停的阅读,大量的分析计算占据每天大量的时间;他生活自理能力十分差劲,完全依赖女性;他虽然自己在投资上很成功,但他几乎没有教导过自己儿女在这方面的学习;他的妻子跟他分居,离他而去,原因就是跟他在一起生活太单调,投资成为他生活的全部。2.生活极其简朴。房子、车子都是几十年前买的,只吃三明治、汉堡包,喝可乐,穿着十分朴素。对吃、住、穿着从不刻意地追求,只是满足基本需求即可。巴菲特完全符合我国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言,,他躲在奥马哈这个小镇上,远离华尔街的喧闹、浮躁和贪婪,成就了伟大的一生。巴菲特告诫我们,人的身体只有一个,我们应当爱惜,这是我们的本钱。3.持续的学习机器。芒格形容巴菲特是一部学习的机器,他一直都在进步。纵观巴菲特的一生,从早期的投机到价值投资的转变后,从购买“烟蒂型”企业到“价值型”,一直在完善和丰富自身的投资体系,完全超越前人,成为一位前无古人后面也将没有来者的投资者。受身边的人的影响,他从商人逐渐转变成为一位慈善家、教育家。巴菲特在后期逐渐认识到,对于他人的帮助以及对年轻人的教育来说,是他不可推卸的使命。同时,也让他的人生得到高度的升华,不单是一位赚钱机器,而是一位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商业领袖。巴菲特不完美的地方。1.家庭生活缺失。过于关注投资事业,必然会无暇顾及家庭,所以他与家人的关系有些生疏。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他在积极改善。他身上所展现出人性高贵的品质,是我学习的重点,也是我们利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曾经是个普通人

巴菲特打破了许多人们对于富翁的偏见:1. 他不是犹太人——家庭甚至是反犹的2. 没有显赫的家族财富——出身于中产阶级,但却能财富最终以百亿计3. 父辈不善于财富积累(与第二点吻合),换句话说,他家族之前并没有对财富有清楚积极的认识。虽然他父亲做过股票经纪人,但是最终还是投身政治。

巴菲特不为人知的内幕!作者施罗德将于5月底亲临中国与读者分享

施罗德因《滚雪球》一书720万美元的天价稿酬成为美国撰写他人自传炙手可热的财经作家!认真阅读这本“股神”唯一认可的自传,不难看出作者得到这样的机会并非偶然。作者在华尔街小有影响的“知性美女”形象,不但赢得了巴菲特这样难于接近的老人的认可,同时以5年全身心的采访,赢得了巴菲特将私人档案库给这位美女作家参阅的权力,可以说巴菲特因《滚雪球》向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如“孩子”般倾心于赚钱的故事,同时他与妻子、与女友之间的惊世“爱情”也让我们不得不喜欢上这位可爱的老头!有心想参与和作者见面的读者,请参与当当网的读者评书活动哦 !呵呵

巴菲特的人生智慧

巴菲特更像一个哲学家,一辈子都在笃行他的生活哲学。他保守却不死守,敢于冒险,勤俭乃至吝啬,专注,持久,正派,似乎集所有上古美德于一身。时势造英雄,巴菲特很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他强调自己是中了“卵巢彩票”,美国战后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这是巴菲特所在的大势。保守和冷静,坚持始终如一的价值投资信念,这是巴菲特长期在市场不败的原因之一。不得不说,巴菲特的人品还有人脉(在纽约的老朋友们,美国的精英圈子),营销手段(打起价值投资大旗,看老头的视频,幽默和口才不是盖的),也是非常一流。要不然早年也不会有坚定的投资者跟随(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常年超越市场的业绩),中晚年也不会有大手笔的收购和运作,更不可能成为财富排行榜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巴菲特早年的投资业绩是非常惊人的,虽然他一直鼓吹长期持股,价值投资,但从未有过一年有账面亏损,除了价值投资这个核心,一方面因为他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试想在大盘下跌的时也有新加入的合伙资金可供抄底),另一方面,他对大势和经济形势的把握也非常到位(虽然他坚称短期市场无法预测)。研究早年巴菲特给合伙人写的信,巴菲特把自己的操作手法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普通型(generals),即买入低估的股票,第二类为兼并套利型(workouts),利用公开的兼并,拆分等信息获得几乎确定的利润,有时甚至可以使用杠杆,第三类为控制型(controls),对于那些低估的股票,拥股足够多到加入董事会,影响到公司决策,从而获利(很有资本运作的味道)。可见得,巴菲特还是个套利和资本运作的高手(后期的投资越发有这个特点),世人所理解的价值投资,长期持股,好像也太小瞧巴菲特了。我想,作为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巴菲特要是搞起技术分析,短线搏杀也绝对毫不含糊,那只是聪明,巴菲特有的是智慧,他明白,长期发展,大资金,还是要按照价值投资,资本运作那一套方式,那才是王道。也许我们永远也弄不懂真实的巴菲特,他的言论和别人的记录或者只是他智慧的一小部分,但是玩味和研究这一小部分,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模仿,也足够让我们获益匪浅了。

作者写的相当没诚意

上下两册,没看完,看了大概有3/4,实在看不下去了。希望能丛中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巴菲特,但实际上看到的也是经过层层包装之后的“产品”,全书根本没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忽悠的这么明目张胆,也挺人才的。作者写的真的是没一点诚意,书中类似这样的句子让人看了真是火大。“他知道伯克希尔的业务在未来很难再度繁荣,可他就是忍住不想要获得更多的它的股票。”巴菲特是白痴么?“沃伦给XXX打去电话,把你的股票卖给我吧,我比你更需要它。最终沃伦获得了他所想要的股票,因为他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更需要这支股票”有没有威逼利诱不知道,但其中至少会有相当程度的尔虞我诈,单纯就是一句“他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这么简单?全书都是这种毫无意义的屁话!更可恨的是这些屁话还卖那么贵!

力荐的理由

和普通见到的书不同,文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小到巴菲特旁系家族的族谱史。足以说明这本书的投入绝对不止销售量额那点钱。以投资的角度来说,绝对物有所值。

感觉并没有很动人的展现老巴的魅力

不知道是老巴的意思,还是因为作者的水平,疑或是翻译人员的问题,看了半本书了,老巴的魅力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假如我们不把它作为一个人物传记去看待,而是当做一个投资方面的书去拜读,也并不能让读者满意。对于那些想在这本书中了解更多巴菲特以及伯克希尔公司更多内幕的读者来说,又要失望了。就像巴菲特很少对外透露自己的投资组合一样,整本书对巴菲特的一些标志性投资事件上的描述也很浮浅,并没有爆什么料出来,主人公在投资决策时的心理活动也描写得很少。做投资的都知道,有时候投资、争夺控股权等商业行为就像一场战争,和明处的、暗处的对手进行心理上、实力上的比拼,这些都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残酷较量。例如,在巴菲特进入《华盛顿邮报》董事这个事件中,相信当时邮报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非常残酷的,但书中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商业斗争的残酷。对于一个投资界的传奇人物,美国乃至全球价值投资理论的执牛耳者,相信应该是非常有个性以及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但整本书只是对老巴人生中重要事件的一个罗列和陈述,在人物和事件叙述上保持了一种低调,没有煽情没有修饰。如果不是因为主人公是巴菲特,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感觉这个人并不特别。可谁能相信,他是不特别的人呢?也许是巴菲特性格使然,他并不希望人们过多的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这本书也仅仅是留个念向而已吧。或者等巴菲特死后再出传记,会比较动人,内幕爆料会比较多。不过无论如何,喜欢投资的人,还是应该拜读一下。

The beautiful life of warren

人的经验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花了10几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要想让我戒掉让女人照顾的习惯,还是下辈子吧!23333333333很惊讶于巴菲特在子女财商教育上的思想居然是自由发展,也许正如他所说:聪明的人自然会做好一切。如果在追求人生的前半段能更加平衡好对家人的关爱和时间输出,巴菲特的一生几近完美。沃伦已经86岁了,希望他像B夫人一样活过100岁这样我就能见到活的他了!!

有种寻找九阴真经的感觉

我正开始读此书我想 似乎来读这本书的人中大多数都是抱着能从里面挖出点"精华"出来 怎样才能玩好股票?他怎么那么会玩股票呢?他平时都做些什么才到今天这个程度?似乎 这就是本九阴真经 领略到其中之奥义之后 可以成为股坛至尊 拥有无数财富可是 我感觉着 这本书 也许更像是一个噱头如果不是 那么作者本身 她悟出了点什么呢?我倒想知道一下所以 我打算接着读下去

很不错的首富心路历程,翻译一般

巴菲特的人生经历是看似普通,但是贯穿了美国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财富的积累是需要付出诚心毅力耐心,当然还有运气。可惜就是翻译太一般了,对中文的驾驭能力一般,感觉有点像找的学生翻译的计算机类书籍,可惜。

时势造英雄

巴菲特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突出来了,无可厚非是个人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预测的成果虽然09年他亏损了十几亿,但是我相信他依然是股市的传奇人物,智慧的小老头,加油哈

转载:BY黄祖斌《巴菲特不应是个神话》

如今,在这个浮躁的世纪,书的质量普遍下降,加上网络信息的优势,一般尽量买盗版书以提高购书款的安全边际。不过,走向事业巅峰的巴菲特,在金融危机之年的首部不务正业之作——《滚雪球》,却值得买正版细阅之。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一、关于巴菲特的很多事迹被过度神话了巴菲特已经成为一个神话。他入股比亚迪,可以使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上涨近10倍。甚至仅仅因为他穿了A股上市公司(大杨创世)出产的西服,其股价就能在短期内翻番。实际上很多对巴菲特的报道与理解都是间接的,不少甚至是以讹传讹:1、“从100美元至400亿美元”。这种说法如果用在其他地方,普遍高智商的中国人多半会认为这是某传销企业的鼓吹。可是当“巴菲特”三个字出现后,没有多少人会对此产生怀疑。当智慧不幸与对财富的欲望邂逅后,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都要先来5个跌停,确认有可能是终生的大熊市的开始。实际上巴菲特的这100美元,只是他成立合伙投资公司(类似于中国的私募基金)的出资,仅仅是他所有财产中的一小部分。早在小巴14岁(这是不少本无资格培养纨绔子弟的小康家庭按千万富翁家庭的方式溺爱小孩的年龄)时,就已经靠课余的小本生意,赚到了1000美元。成立第一个合伙投资公司是1956年,小巴26岁,已经有17.4万美元,在老家租了月租金为175美元的房子。无论如何计算,如果只有100美元,老巴以年复利20%多,经过约50年,尽管复利的威力在爱因斯坦看来比原子弹都要大,也达不到400多亿美元,而17.4万美元加杠杆才可以。这仅仅是关于巴菲特的谎言之一。不管怎么说,尽早储蓄并投资是财富之路,巴菲特上大学时就已经有9800美元,直到成立合伙公司那一年,每年投资回报都高于61%。而现在的不少美国年轻人大刷信用卡,没有储蓄只有债务;中国的不少年青人毕业后“啃老”买房。2、巴菲特的几笔举世闻名的大手笔投资投资率并不高。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吉列、运通、可口可乐、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等公司的投资为人津津乐道,恐怕已经被说书先生编入评书。其实上这些投资的长期复合收益率并不高(表1)。除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与大都会以外,大多与1982-2000年美国大牛市股指涨幅相当。而且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富国银行、运通还是趁公司股价大跌之际抄的底。值得一般投资者借鉴的,恐怕是巴菲特有耐心长期持有十数年。很多人都称巴菲特为“股神”。实际上除了江恩能通过技术分析在短炒中有很高的胜率,或许可以称为“股神”外,全球没有任何一个“股神”。就我个人而言,我即使相信“气功大师”的存在,也不愿意相信“股神”的存在。表1 巴菲特的7大投资持有年份投资收益(倍)年均复合收益率(%)可口可乐176.4112政府雇员保险公司1952.3723华盛顿邮报31154.3617大都会107.1522吉列147.1615运通115.8117富国银行167.5814个人认为,巴菲特对吉列的投资其实是个失败。如果不是保洁要收购吉列,使其股价短期大涨,恐怕收益率更低。最幽默的是不少巴菲特迷们把巴菲特买进和持有吉利的理由反复引用:“每当入睡之前,想到明天早上有25亿男人要刮胡子,我的喜悦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实际当时全球25亿男人中,未长出胡子的小男生是不需要吉列的,蓄胡的不少穆斯林也是不用的,人妖也是不用的。而且剃须刀及刀具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门槛,技术含量也不高,自然无法形成垄断。对巴菲特投资理念怀疑中理解恐怕要胜于简单的记忆。3、巴菲特并非圣人。巴菲特在中学时在体育商店中偷过东西。巴菲特离过婚,2007年得知此事时我还吃了一惊。不过巴菲特这并不是巴菲特的过错。巴菲特和他老师格雷厄姆在这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比较淫荡,至少结过三次婚,并不断偷情。他的儿子在法国自杀后,前往办理后事,将其子的女友一并“接收”。4、价值投资者不是天生的。巴菲特在财富之路上做过很多探索。最初他寻找一切可能赚钱的办法,非常地勤奋。他送了50万份报纸,挣了5000美元。一段时间,他曾早上4点起床送报纸,4:45分结束后吃早餐,随后去另一地区继续送报纸。他曾着迷于股票的技术分析。他在赛马场外捡别人丢弃的马票,因部分人会丢弃一些有争议的比赛的马票。他通过身为国会参议员的父亲从国会图书馆借来所有研究赛马的书,还自己出了《稳健之选》的马经,并在赛马场以0.25美元的价格出售。他也曾连续在赛马场投注,输掉175美元,这相当于他要多送约一星期的报纸才能弥补这些损失。他无意中听说美国政府要收回某种邮票,出手囤积了近60万张这种邮票,并以失败而告终。二、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的几个原因个人认为,巴菲特的成功并不是什么神话,即使不能被复制,起码它成功的轨迹也是普通人的智慧完全可以理解的:1、美国经济的发展。巴菲特自己也说生在美国是好运气,美国政治稳定,他又几乎出生在大熊市的最低点。早期美国人受1929年股市崩盘的影响,对股市并不象现在这么热衷。2、良好的股市环境。尽管美国股市经过了近200年的发展,但到2000年前后,仍有安然、世通等公司的欺诈行为。早年美国股市也很不规范。《伟大的博弈》一书记录了19世纪美国伊利铁路股票争夺战的疯狂,一方收购,另一方同时却在印新股票。然而,低市盈率始终是美国股市的特点。1878-2009年,美国标普500指数的长期平均市盈率只有16.34倍(图1)。同时,美国股市一直有较高的股息率。同期美国标普500指数的长期平均股息率高达4.38%(图2)。在格雷厄姆公司打工期间,巴菲特曾发现一只叫西部保险的股票,每股收益29美元,股价只有3美元。这种股票在A股市场是不可能出现的,哪怕上证指数跌到500点。在低市盈率、高股息率的股市中,巴菲特才更有可能长袖善舞。3、巴菲特对金钱的强烈的追求欲望。书中未交待巴菲特为何对金钱如何执著,也许第一财经的《波士堂》、央视的《艺术人生》或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有机会可以套套老巴的底。个人认为可能有三个动因:一是父母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过,并形成一些习惯以及观念,这影响了巴菲特。大萧条时,银行存款是没有保险的,巴菲特父亲存款的那家银行倒闭,储蓄化为乌有。巴菲特母亲为节省电车钱,步行去奶制品店,为了让老公吃饱,她有时候不吃饭。二是巴菲特10岁时接触到一本奇书(想起电影《功夫》中的《如来神掌》),这本书叫《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使巴菲特了解了复利的原理。就在这一年,他宣布将用25年的时间,在35岁时成为百万富翁。三是巴菲特没有什么其他爱好。除乒乓球外不擅长运动,不擅长社交,看书也是为了投资赚钱。虽然研究过马经,也是为了赚钱,他不赌博,不喜欢旅游,不喜欢收藏。他并不“潜规则”一些女明星,不解风情,这恐怕也是他老婆跟网球教练跑掉的原因之一。4、利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进行杠杆操作。巴菲特的投资复合回报率并不如彼得.林奇,但他利用收购的多家保险公司的需要很多年后才支付的保费进行投资,进行杠杆操作。在熊市中,特别是熊市的末期,股票价格非常低,出手买股票可以说是随地捡钱,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也只能错过这样的机会。不仅如此,早在巴菲特成立合伙投资公司的时候,他就通过杠杆增加收益。合伙公司的收益在4%以下的,他抽取25%,超过4%的收益,他抽取50%。5、以其广泛的人脉关系和良好的市场形象争取有利的交易价格。在被不少中国投资者津津乐道的几大成功投资案例中,巴菲特由于其天使投资人的身份,雪中送炭的良好时机,以及投资对象的控股人相信他并无控制企业的野心,巴菲特都争取到了旱涝保收的交易价格。一般是年利率9%的高息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无论是所罗门兄弟公司、高盛、通用电气,莫不如此。当然,“雪中送炭”也可以理解为“趁火打劫”。不过巴菲特对于利润的追求,是不讲情面的。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关闭纺织工厂的时候,对工人没有任何怜悯之心。工人们不会说英语,人到中年不会其他技能,又由于长年受纺织机的影响听力很差,希望被打发走之前见见巴菲特,被作为资本家的老巴拒绝。这种投资方式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以中国的A股来说,即使一些破公司的净资产已经为负,仍有“壳”的价值。如果要求9%利率的可转换债券,多半会被告之郭德纲式英语:“play go”,意即“玩去”。6、坚定的价值投资方式。巴菲特及父母这两代人,曾经历过比较艰苦的环境。大萧条时期,巴菲特之父曾劝他老婆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因为这样起码可以吃饱饭,而在自己家却不行。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比较容易具备一些优势品质,不容易被酒色财气所诱惑。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巴菲特和其父都是理想主义者。巴菲特父亲担任国会议员期间拒绝长工资,对作为议员可以享受到的种种特殊待遇很不满,并将他们公布于众。因政见不合,坚持反对共和党内的红人,后来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并因此被终结政治生命。巴菲特曾做过证券经纪人,他向客户推荐好股票后建议持有20年,尽管这样损失很多佣金。巴菲特要求父亲在遗嘱中不要给自己留份额。这有助于巴菲特形成比较理想的价值投资方式:长期持股的耐心、不为追求短期内的暴利而冒险。三、巴菲特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1、很早就具有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并终生保持。早在巴菲特7岁时就已经读了《债券推销术》,想必当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单词,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人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如果人们较早地获得了较多的间接经验,就能大大避免走弯路的概率。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同样喜欢广泛的阅读。2、勤奋与敬业。在其父首次竞选参议员时,仅是小学生的巴菲特就一同来到条件较差的蓝领工人的工作场所拉票,并准备一旦发生危险就报警。巴菲特坐飞机时仍在阅读。他买入可口可乐前,阅读了其50年的年报。曾有一记者问其如何投资,回答:“阅读上市公司的报表。”“有成千上万的报表,怎么读?”“很简单,从第一份开始。”说到底,一个投资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投资领域,普遍都是高智商的人,但上天是公平的,高智商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并缺乏耐心。而巴菲特虽然很聪明,但并没有聪明人普遍的毛病。3、很早订立人生的目标。巴菲特10岁时就有35岁时成为百万富翁的目标。早日有人生目标,人生就有了方向,将无聊的空闲时间转为人生奋斗的时间,并提高效率。盲从其投资思想。在格雷厄姆看空市场解散投资公司,巴菲特父亲也看空市场的情况下,巴菲特大举入市。巴菲特每次入股一些陷入暂时困难的好公司时,都显得特立独行,尽管未必是正确的。格雷厄姆主张分散投资,巴菲特则喜欢集中资金下大注。5、专注。巴菲特和盖茨在被问及什么是他们成功的首要因素时,都选择“专注”。巴菲特早就成为美国社会的成功人物,但他并没有到处演讲、担任各种社团的顾问或各大学的名誉教授,直到2008年才授权一记者完成了他的传记《滚雪球》。四、巴菲特的失败之处1、忽视家庭生活。因为太专注于股票投资,忽视了家庭生活,忽视了夫人的感受,巴菲特的夫人最终和网球教练打得火热,还和婚前巴菲特之前的男友交往。最终与巴菲特分居并离婚。作为一个富人,巴菲特为了将财富的雪球滚大,过于节俭。2、子女教育失败。如果在中国或是欧洲,拥有巴菲特这样财富的家庭,比较容易出败家子,但美国的巨富们有不少成功的家庭教育的范例。洛克菲勒、摩根等家族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到第三代第四代仍将家族事业搞得有声有色。可是巴菲特将太多精力集中在股票投资上,忽视了家庭教育。实际上隔行如隔山,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巴菲特即使关注此事也未必成功。不管怎么说,巴菲特的子女不可能继承巴菲特的事业。3、拥有的财富与对美国的贡献不相称。与巴菲特几乎交替成为全球首富的,同时是巴菲特忘年交的比尔.盖茨,他的软件事业就推动了美国的IT革命。而巴菲特其实对美国没有什么贡献。他从各公司赚得的利润,不是被他赚走,也会被其他人赚走。股市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是财富再分配的场所。如果巴菲特用自己的影响力,并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帮助美国年轻人走出透支消费的恶习,才是对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否则和沙特国王这样的富翁有什么区别呢?这也许是苛求老巴了。在本书中,有两个小故事也教育读者尊重每一个陌生人。一是高盛的老板听说有一个来自西部的小证券公司的老板和他儿子想见他,他接见了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的小巴的父亲,和2008年出手援助高盛的巴菲特。相反,如果高盛的老板当时猪鼻子插葱——装象的话,说不定巴菲特不仅不会出手救高盛,还会落井下石。而巴菲特申请进哈佛读书,却被莫明其妙地拒绝。对于哈佛这样的机构,名誉容易使它很傻很天真。曾有一对穿着朴素的老夫妇求见哈佛的校长,因他们儿子曾在哈佛就读,但死于意外,希望在校内搞一个纪念物。哈佛校长没好气地说:“如果都这样的话,哈佛岂不是成墓园了?要知道哈佛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这对夫妇没想到建一个学校这么便宜,于是出资办了斯坦福大学,以纪念他们的儿子。记得至少有一年,斯坦福大学力压哈佛成为全球最佳大学。怪不得毛泽东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该书中,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情节。老巴的女儿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有一次老巴与其爱女约定,如果女儿在一定期限内减肥成功,就可以任意刷卡购物,由老巴买单。但如果体重反弹,就要还巴菲特钱。于是他的女儿在一个月内大肆购物,回家后都不敢看账单。一个月大概花了10万美元左右。不过减肥成功了。不幸的是,体重反弹了。但是老巴的女儿这时候怀孕了,这样就不算,于是逃过一劫。该书中还披露,巴菲特曾经被短暂地绑架过。总之,《滚雪球》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滚雪球,金融人的财富之路

时隔半月,选择在颠簸的火车旅途上写作,也并非等同于写作,仅回顾对滚雪球一书的感想。这是本近百万字的人物自传,百万字,对普通人而言,琐碎得足够了解其一生的细枝末节,也能泛地写其四世同堂的一家,对于巴菲特而言,却也足够还原了他的一生。对于巴菲特而言,股神的称号是其能够被写成一本传记的原因,一百美元的投资历史,已经颇为华尔街所称道。财富是诸多人的梦想和目标,因此有诸多人寻找巴菲特与生俱来最普通的性格,并加以模仿,也期待与巴菲特一样有辉煌的成就,哪怕百万分之一,也有很多人知足。只是我觉得,巴菲特的一生无法复制,投资风格也仅是一种天赋,而生逢其时,也是造就其成功的因素之一。谈谈巴菲特这个人小时候的巴菲特就让人感到特别。每个孩子注定会被家庭所影响,造就一个人最内里的性格。也许是因为母亲的脾气,同时受到姐姐态度的影响,巴菲特有种想离开家的冲动,因此独立和乖异的性格被养成,而独立和家境平庸也让巴菲特从小对金钱充满了渴望。在这里就凸显出美国资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的优越性,巴菲特在允许的范围内被放任,开始了他经商之道。这段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显得重要,独特的经历让巴菲特从小培养起的性格和认知,秉承了投资所需要的信念。当千方百计通过报纸、一百种赚一千块钱的办法,也让这孩子在磨练的过程中更坚定对财富的信念,这是巴菲特日后能够坚持投资的原因之一。青年时期的巴菲特显得聪明,虽然哈佛没有录取,遇到格雷厄姆的巴菲特更显得幸运。在这之前无意试水金融市场的巴菲特,也开始对金融市场产生好奇和憧憬,那一次经历也是他认同价值投资的起点,格雷厄姆也是使巴菲特更完善价值投资体系的引路人,这一系列机遇,让巴菲特走进金融市场,认同价值投资。从一百美元开始投资的奇迹不过止步于这里,一百美元在如此强调资本基数的金融市场,也是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毕业之后,作为经纪人的巴菲特受到赏识,成为格雷厄姆的左膀右臂,开始得到华尔街的信任,成为在此之后十多家合伙公司的基石,巴菲特通过合伙人公司,真正积累起自己的财富。之后的人生,有喜有忧,通过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巴菲特对能够产生浮存金的金融企业尤为有好感,保险公司和蓝带印花。事业真正步入正轨的巴菲特,开始在金融市场上一展宏图,巴菲特事业的成功不在于其进取,而在于保守的投资策略和财务方面的出色能力。小时候的独立及对金钱的渴望也使得巴菲特在董事会里的强势及对股东利益的苛求。也正是因为此,巴菲特在投资上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这样的影响力也远非一般人能道,他的成功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必然。说说价值投资传统意义的价值投资,寻找价值洼地,即烟蒂股票,在长期的一段时间里,期望他会有好的表现和收益的增长。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并不仅仅局限于价值洼地,事实也证明,并非价值洼地的企业在未来都会获得长足的增长。对于巴菲特而言,他重视一个企业的每股净资产,有诸多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企业让他投资的放心,不需要担心即期收益;另一类即有一个好的管理层,在价值洼地的同时,公司会随着管理层的妥善经营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这更倾向于羽翼丰满的企业,在经营状况稳定的同时,有合适的收益分成,让巴菲特安心。同时对那些并非如此理想的企业,巴菲特也会用其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让其有所改观,这是我所觉得的价值投资。对于投资人而言,需要有理性的头脑和结余贪婪和不贪婪的界线,所谓真正有价值的都需要费尽心思的寻找,以造就最后的成功。其真正的不可复制,也就在于环境的变化,已经鲜少有这样有暴发性的企业成就如今的价值投资人。

abcdefg

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

全新图书处理

图书处理全场十元一本,广州免费送书上门,处理时间为十天,若订从速,数量有限,QQ联系:229640059,1033297548 手机联系:13631239324(可短信),如想了解更多图书具体信息请复制ISBN码进行搜索,书目表可见:www.3gcybooks.com

书名滚雪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复利。

标签:传记,交易,金融史。翻译水平一般.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得最仔细的一本书(每小时约20页,创下了阅读速度之最慢记录).书名滚雪球起得非常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复利。这个概念贯穿了他的整个投资生涯,最终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帮助他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菲特的父亲是保守的共和党国会议员,母亲是个脾气暴躁的疑似精神病患者。他的童年远称不上幸福,因此巴菲特成年后缺乏安全感,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糟糕以至于很少提起她。青少年时期巴菲特染上了种种恶习诸如,偷窃,诈骗并伴随着交际障碍。由于缺乏兴趣,巴菲特的学习成绩非常糟糕,是一个十足的问题愤青。直到在大学遇到格雷厄姆后,他的投资天才才被充分激发出来。不过巴菲特在幼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赚钱和创业能力。在巴菲特一生中有5个人对他的投资理念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德鲁卡内基:教会了他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 本杰明格雷厄姆: 投资的恩师和日后事业起步的导师凯瑟琳格雷厄姆:红颜知己,巴菲特进入上流社会的引路人理查芒格:终身的合伙人和灵魂伴侣,巴菲特称芒格让他的思想经历了猿到人一般的进化比尔盖茨:忘年之交,最终把大部分财产捐赠给盖茨基金会缺乏安全感的童年,问题少年,失败的婚姻,迷恋垃圾食品,爱财如命,吝啬,贪婪,固执,不设止损,重仓交易…… 这些人性的弱点,不幸,以及投资的大忌,足以让任何一个投资者血本无归,但是这些都集中在巴菲特,这位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投资大师身上。这也说明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成功没有固定的方法模式,只要适合自己,顺应时代,无论什么都是最好的。哪怕它是世人眼中的弱点或陋习。当然,作为股神,巴菲特也有惨败的教训,例如投资美国航空,所罗门兄弟等。有两个技术层面的原因使巴菲特的投资模式极难被模仿:首先,他通过控股所投资的公司,进入董事会而取得公司的控制权(至少是非常大的影响力),这使得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公司经营策略和及时调整管理层。这需要极大的资金,远非普通投资者可以做到的。其次;他旗下的保险公司和一些从事传统行业的公司诸如可口可乐,喜诗等给他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浮存金)用于投资,因而资金成本极低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复利)作用.这点同样极难模仿。所以必须学习巴菲特,但不可照搬。就像他当年突破老师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资法一样,我们这些后来者必须有所创新,否则根本无法超越他。

垃圾翻译

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根本就是一个灾难,完全是为了赶进度不明所以。中信出版社极度不负责任,定价如此之高的书翻译如此之差。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且还拆成上下两部,有必要吗?所以我建议有能力能同学还是去看原著比较好。

他的投资与哲学,应该论述好

我知道的投资的巴菲特,告诉: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什么?巴菲特的成功,告诉我们,它不仅是一个投资者,更像一个哲学家,一辈子都在笃行他的生活哲学。 他保守却不死守,敢于冒险,勤俭乃至吝啬,专注,持久,正派,似乎集所有上古美德于一身。

abcdefg

qqqqqqqqqqqqqqqqqq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gklmnopqrstuvwxyz

可惜了一本好書.......

因為來不及看完台灣天下出版的譯本覺得買本大陸譯本接著看也可以呀沒想到在北京書店翻閱自己印象中極愛的幾段文字一比較竟然發現大陸譯本錯誤百出這是一本連我這種對數字沒有概念的人都覺得挺好看的書原來人對一樣事物的專業及熱情到達一定的高度都可以擁有美好與迷人的哲學思考我那沒看完的章節不知何日再見了......

你怎么解读一个人!还有呢!

我实在不记得十年前怎么读的一本关于沃伦巴菲特的传记了(上海远东出版社,安德鲁版本),我只记得书本黄黄的但摸起来很有质感的那种,我强烈的怀疑当年买它的动机了。真的那个时候这个人在中国不是人人皆知的。可是我不记得正本书说了什么!(很尴尬!)只记得他很勤奋的在小时候挣钱,送报纸!只记得乱七八糟错综复杂的股票买卖和持有!反正就是一个神和天才。但是这本书却介绍了太多他身边的人,最重要的是没有这些身边最重要和亲近的人不能够把要论述的主人公描绘的更有血有肉和丰满。而且我读这本书的时间也很特别,我的宝贝女儿在七月十号早上诞生了。我只是刚刚读完上部,期望看看他怎么搞定可口可乐!读书也许更多的时候要能遇到像这样的书!

走进巴菲特的内心

一双深邃的眼睛,一副颇有内涵的微笑和一派吝啬和投机的气息没能逃过艾里斯。施罗德的眼睛。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巴菲特如何成为股神的。我觉得巴菲特能长期稳坐《福布斯》财富排行榜前几位的秘密在于:一、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的家庭,同时他有一位理想主义和偏执的众议员的父亲。他的爷爷——一位吝啬、善于管理和聪明的店主——在他心目中注入了很多有关金钱的思想。二、苏珊(他的妻子)一位漂亮、善解人意、乐善好施和有自己主见的女性。每次巴菲特在商战中受伤后,都能获得及时的呵护!三、“甘于做苦力的人都是傻子。钱放在银行不动简直是一种犯罪!”这就是巴菲特的想法。一位知道自己的特长并将其发展的聪明人。他善于阅读并从书中获取大量的资讯来做出改变世界的抉择。

读书笔记

博维咨询做的读书笔记,还不错http://www.bookfm.com/courseware/coursewaredetail.html?cid=100312

巴菲特:专注得像只聚光灯

1.小时候爱数字,个性招人喜爱,从小喜爱阅读。高中热爱赚钱,成绩下滑,成为所谓的破坏分子,研究股票,邋遢,同学评价“专注得像只聚光灯”,同学都不知道他何时睡,课上是知识最丰富的,上课成了他和老师的二重奏,常阅读穆迪和标准普尔的手册和会计分类账。2.15岁就开始靠送报纸、说服别人订报纸上报个税,大学时期喜欢唱幼稚的歌。3.爱打桥牌,遇到无兴趣话题马上专业,交流是深入交谈,节约开支,重视隐私与自由时间,老想着自己关注的事情,每年花几个月完成致股东的信。4.演讲上的话,“投资自己,为崇拜的人工作。选择偶像最重要。”5.在图书馆研究陈旧的一个世纪以来的股票记录和报纸,研究成千上万个数字,每天看积分报纸,拜访各大工资,了解商业循环模式,华尔街的历史,资本主义历史,现代公司丽书,全球政局及其影响,经济策略及其意义,每一个崇拜的人的传记,依赖每一个可以帮助正自己的人,追随每个发现的聪明人,几乎不关注商业之外的任何事。6.从不大额举债吗,一直思考商业领域、好坏的商业模式、怎样发展好的商业模式、怎样参与竞争、怎样让客户忠于自己,处理问题方案非常,具有洞察力与人际关系网。7.“找对于雪地才可以滚雪球,不仅指赚钱,在认识世界、交友放卖弄都是如此。要争取受欢迎。”2011-10-9

雪球上短评

人物传记通常会显得有点空虚,没有实质性内容。在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认为作者写得非常充实,含金量较高。尤其是他做些小生意的细节,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与导师格雷厄姆的推崇写得非常具体全面。让我印象最深的,当时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的巴菲特只身前去了解一家看好的上市公司,并与总裁聊了数个小时,这也提现出了巴菲特过人的胆量和知识面。然而书的后半部分写得很无趣,关于巴菲特如何选股,如何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内容少得可怜,让我感到很失望。

大师的人生果然很遥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还是我离巴菲特的时代太遥远的缘故,觉得读这本书有些吃力,简单的诉说比较枯燥,大部分情节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而且书中连篇累牍的叙述了很多其它一晃而过的人的生活,包括家庭、孩子、社交、成长经历等,着实没有意义,但是巴菲特的一些思想和做法还是给我一点小小的启迪吧,仿佛天生就注定会成为伟大的投资家一样,从小就喜欢与数字有关的一切,背诵过往的车牌号码、记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阅读大量的过期报纸和年报、200人的会计课考试老师还没发完考卷就交卷,一直保持着对股票和投资浓厚的兴趣,常常跳上一列火车就去自己投资的公司拜访,只要谈及股票就可以滔滔不绝和展现他绝对的专业,不停的成立合伙人企业管理他人资金,有了想要收购的公司就用尽一切办法达成目标,还有他关于“烟蒂”型股票的购买的思路也很有意思(应该是受到老师格雷厄姆的影响),只要股票价格表现出来的公司价值低于公司自有资产价值(MS是这个意思)就会引起他的兴趣,这个做法为他前期的资金积累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他身上得到了成功验证,他的雪球越滚越大...还有有趣的一点是看这部传记仿佛看到了在巴菲特时期美国发生的一些大事包括总统的交替,记忆很深刻的是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就记住了这个时间,orz),还有似乎沃伦和他家人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似乎总是失败,而竞选成功的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总统却总是使他家人怒气冲冲...沃伦总是太痴迷于他的事业以至于忽略了他的妻子苏珊,也在他孩子的成长中花了太少的时间和他们相处(虽然他的孩子们认为他对他们的人生影响远远超过他们的母亲),有时兴致勃勃的邀请别人来家里之后自己反而躲到屋里去看年报,他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他的合伙人一起谈论股票、事业,这样的人生,还是离我太遥远了吧...看来,伟大的人生也一样,得到一些总要失去一些吧,加把劲,努力去看下册(为什么要去努力看?看来我真的很吃力...囧~)

读《滚雪球》笔记

这之前如此认真捧读的书是《西班牙旅行笔记》,但是很快,在读到大概200页的时候,它又被我放在了床头边上。国庆已经过了有一个月了,旅行季正在远去。虽然对未来的西班牙之行充满了向往,但此刻,巴菲特才是最为重要的。此刻,公司里静悄悄的,时间是20:28,巴菲特刚刚完成了他和苏珊汤普森的婚礼,并且在拉斯维加斯度过了他们的蜜月。其时,密苏里河的洪水淹没了奥马哈的上游,作为国民警卫队一员的巴菲特被破例在其他队员在泥泞中跋涉的时候,在邓迪长老会的哥特式神殿里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苏珊之前的巴菲特,经历了人生大部分的挫折。这个嗜钱如命的家伙,在6年级时即完成了他最早的原始积累,但是,一连串的投资只能用失败来形容:投资加油站,投资克利夫兰毛纺厂、里丁煤铁公司。在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格雷厄姆的言传身教之后,21岁的小巴本是信心满满地投身于他的百万富翁计划的。他希望去导师的公司上班,哪怕不要钱,但被拒绝了;在父亲的巴菲特福克公司被迫从事他并不喜欢的座市商生意。是苏珊的出现改变了他。“在回到奥马哈的第一年,能让他感觉舒适的主要是他的未婚妻”,“她知道他需要的主要是被爱的感觉,以及从不被批评,而且他还需要感觉到自己在社交方面也会成功。”而此前的小巴“觉得自己形影只单,是个社交低能。但实质上,我是把不准生活的脉搏。”"苏珊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对我影响很大,甚至大过我付清的影响,用不同的方式。我身上有很多自我白虎的东西,她能解释,而我不能。她让我感觉自己身边有一个拎着小喷水壶的人,而这个人将保证花儿的成长”“我疯狂地需要她,我工作起来很高兴,可是我对我自己不高兴。她的确拯救了我的生活,她让我重获新生,这是和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一样的、无条件的爱。”“记住一件事,沃伦,钱不会让我和你的生活有太多不同,我们现在都将去楼下的自助餐厅吃饭,每天在一起工作,而且很开心。因此不要过于操心钱了,因为它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有多么不一样。1956年,62岁的格雷厄姆选择了退休,不甘人下的巴菲特也准备开始自己的合伙公司。这一年他的财富是174000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1392000美元。合伙公司的资本金是105100,其中的100美元由小巴自己投的。合伙公司的分成模式是:4%以上的收益我拿一半,4%一下的我收1/4。赔偿损失的责任是无限的。1956年9月1日格雷厄姆公司的投资人经格雷厄姆的介绍,给了小巴120000美元,这是是小巴成为专业资金管理者的重要一步。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巴菲特的第三个合伙人公司B-C有限公司成立。小巴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50万美元。在公司成立之初,为合伙公司集资才是巴菲特真正重要的事情。1957年6月,巴菲特第四个合伙公司安德伍德成立,资本金是85000美元。1957年8月5日,戴维斯夫妇和他的3个孩子用10万美元孕育了第五个合伙公司Dacee。也是从戴维斯那里,他第一次听说了查理芒格这个名字。1958年5月5日,第六个合伙公司Mo-buff成立,资本金70000美元。雪球开始滚起来了。1959年2月,来自奥马哈最显赫家族的卡斯铂奥福特和他的小儿子来到巴菲特面前,他的名声已经在小镇传扬了,小巴的第七个合伙公司Glenoff宣告成立。在这七个合伙公司的运营中,巴菲特仍然是导师格雷厄姆烟蒂理论的忠实执行者,他买的都是非常便宜的股票,完全是烟蒂,湿湿的还可以免费吸上一大口的烟蒂。在格雷厄姆的理论中,“烟蒂”是指便宜又不受宠的股票,就像人行道上可以找到的那种细长雪茄被碾碎的烟蒂一样,被弃置一边。格雷厄姆擅长找到这些其他人会忽略的令人倒胃口的残留物,他能点燃它们,然后再满满地吸上最后一口。巴菲特的起步,是我特别感兴趣的章节。这个无趣、嗜钱如命的家伙,那个巨大的雪球是怎么开始滚动起来的?心无旁骛、把赚钱当命、勤奋、经验、非一般的专业、贵人-----形成口碑,不知道,这几个关键词能否概括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雪球开始滚动之后,年轻的小巴也变得更加雄心勃勃,在和桑伯恩公司董事会的斗争中,小巴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不能容忍那些不称职的董事会成员用他的钱在会议室吞云吐雾而不负责任,经过紧张的资金筹集,巴菲特最终控制了公司。巴菲特仍旧喝着百事可乐和爆米花,一边将头深深埋在各类股票组合的年报之中。合伙公司在此时也飞速发展着。1960年,是巴菲特事业真正的分水岭,现金潮水般涌进合伙公司的金库。1960年8月15日,第八个合伙公司Emdee成立。同年秋天,第九个合伙公司安投资公司成立。合伙的起步资金提高到了8000美元。1961年5月16日,巴菲特的最后一个合伙公司巴菲特霍兰德公司成立。至此,他的王国拥有了接近400万美元的资金,11个合伙公司,超过100名投资者。62年1月1日,巴菲特将所有的合伙公司装进了一个单个的实体-----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公司。到1963年,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到这个时候,一些职业投资人已经搞清楚奥马哈这个叫巴菲特的家伙在干些什么,甚至一些从没有听说过沃伦巴菲特名字的人也开始搜寻他,他再也不用去吸引,更不用说去寻找客户了。经过丹普斯特公司这一仗,巴菲特不仅获得全胜,也因为比阿特里斯全镇人民和巴菲特对公司的争夺,沃伦真的出名了。但显然,32岁的巴菲特还没有学会富有同情心地解雇别人,虽然获利丰厚,名声远扬,却还只是一个能赚钱的机器而已。对运通公司的投资,让巴菲特在格雷厄姆思想德基础上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尽管他们来自费希尔,来自芒格。芒格比巴菲特更加愿意承担债务,交易的风格也更为犀利,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他更关心公司无形资产方面的内容:企业的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竞争能力等。芒格觉得格雷厄姆的缺点在于,他认为未来更多的是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芒格开始努力让巴菲特撇掉格雷厄姆沉闷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是干弯腰捡烟蒂而只能吸上最后一口的苦差使得精神支撑。烟蒂主义以生意终结时而不是可以继续生存的价值作为判断依据。不知道芒格的思想是否来自于费希尔,但费希尔的思想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巴菲特。对运通的投资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关注股票的长期潜力,在定量基础上增加定性的分析。通过运通公司一事,巴菲特拥有了后来他称之为“高度可能性的洞察力”,而这,突破了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因为运通公司的价值并不是来自先进、设备、房地产、或者其他可以计算的资产,如果有必要清算,它拥有的不过是对它的客户们的信誉。运通案也成为巴菲特到此时为止操作的一桩“伟大的生意”。不同于丹普斯特时期的粗暴、利欲,巴菲特意外地支持维护运通已经建立起来的“金融正直和责任”,甚至不惜让运通公司损失6000万美元。也许父亲霍华德的去世深深的触动了他,父亲一贯的近乎偏执的正直性格在死亡来临以后变得更加高大了。在霍华德去世两个月后,巴菲特的头发脱落了1966年几乎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种族隔离、越战、叛逆,在一片动荡之中,巴菲特雪球事业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虽然早在1965年他就有了将合伙公司关闭上锁并且扔掉钥匙的计划,虽然他在一年之前在合伙公司的股权资产已经达到了680万美金,但巴菲特并没有真正停下来的意思。他需要考虑的是,随着合伙公司资产的日益庞大和遍地烟蒂的日子的结束,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投资风格:买进整个生意。这些生意包括:零售商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与芒格、戈特斯曼的第一次联手,成立多元零售公司控股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联合零售商店:一家由本杰明罗斯纳经营的棉布商店国民赔偿公司:完全崭新的生意类型。如果国民赔偿公司挣钱,他可以用这些收益购买其他公司或股票,而不是放在国民赔偿公司的地下室里冬眠。如果狮子把驯狮人吃了,国民赔偿公司也许需要钱去支付给驯狮人的家属。而这些钱可以从别的生意那里回到国民赔偿公司。蓝带印花,一个生产优惠券的公司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奥马哈太阳报1969年1月1日到1968年,巴菲特经7个人,10500美元资金的合伙公司发展到了超过300人、1.05亿美元的规模。雪球已经如期壮大,而且还在滚动。可是,巴菲特却有了关闭合伙公司的想法。“我知道我不想一辈子被咬超越一个投资野兔的想法完全占据,能够慢下来的唯一途径是停止。我不适应这个市场环境,我不想因为努力去玩一个我不理解的游戏而破坏相当好的记录”。巴菲特的解散合伙公司,无非是对合伙人忠诚度的测试。通过一次次发出悲观的预期,巴菲特的合伙人变得越来越集中,因为在他看来,要做合伙人公司就必须有一系列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而不是短期的经济利益。通过对合伙人的清理,巴菲特个人趣味和商业野心也得以更加自如地展开,比如对《奥马哈太阳报》的收购等。他自儿时投资报纸时累积的对媒体的兴趣,得以用合伙公司来实现。这一志趣到《华盛顿邮报》达到高潮。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这次对合伙公司的清算,也间接助成了如今投资界鼎鼎大名的红杉资本。巴菲特合伙人的有钱人去了戈特斯曼的第一曼哈顿,那些桑迪不要的小鱼儿,巴菲特介绍给了鲁安。其时,他正与里克坎尼弗和西德尼斯特尔斯一起成立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并创建了专门接受较小账户的红杉基金(此红杉非彼红杉)。巴菲特一生兴趣广泛,从孩童时代收集汽车牌照,一直到热衷对媒体欺诈行为进行改革,然而其中三个角色一直没有改变过。首先,他是不屈不饶的收藏家,不断扩张他的财富、人脉和影响。第二是布道者,在讲坛上传播理念,主要是投资的理念,因为在其他问题上,巴菲特总会显出他的笨拙。第三是警察,惩治那些坏家伙。最完美的事业就是能够使他同时集三者为一身:传道、扮演警察、同时又能像收银员一样收钱。而这个事业就是报纸。为了买进《波士顿环球报》的股份,巴菲特甚至打破了他多年来从不购买公开发行的股票的惯例,以低价吃进联合出版社4%的股份,使伯克希尔一举成为它最大的股东。通过投资运通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多元零售公司、蓝带印花公司、韦斯科金融公司、喜诗糖果公司等一系列项目。就财富而言,巴菲特已经获得了完全意义上的成功,他和苏珊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了36%,在多元零售公司的股份也达到了39%,蓝带印花公司的股份则从2%增加到了13%。通过关闭合伙人公司,巴菲特已经彻底主导了自己的投资命运,他已经成为了伯克希尔、多元零售公司和蓝带印花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从此,他不再需要过于顾忌合伙人的意见了,不再需要为短期利益和长期规划的冲突有过多的担忧了。至此,他的投资哲学也开始形成。第一是自我平衡的经营模式---将浮存金转移到控股公司,以便他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内部反应和调整;第二就是组合的力量,因为浮存金和投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翻番。通过福布斯杂志的报导和《超级货币》一书热销,巴菲特的个人声誉也达到了顶点。一个品位简单衣着比流浪汉好不了多少,类似“巴比伦清教徒”的“投资之王”诞生了。当然,他的健康已经出现了问题,又一次差点因误服双份盘尼西林而一命呜呼。他的婚姻问题也出现了。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苏珊在家庭中的角色突然比的不再重要了,而清教徒的巴菲特仍然每天埋首于年报之中。苏珊在与初恋情人米尔顿布朗旧情复燃之后,又投身于网球教练。但真正让苏珊和巴菲特婚姻完全破裂,则是在《华盛顿邮报》和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现以后。从来没有一项投资。让巴菲特倾注如此多的心血和努力,就算是让他险遭滑铁卢的丹普斯特公司,还是给他带来巨大收益的运通公司。在商业领域,以格雷厄姆的烟蒂理论为基础再加上费希尔的定性分析和芒格的大生意思想,巴菲特在运作的时候一直就是游刃有余。但是,一旦涉足媒体,面对《华盛顿邮报》这样一颗媒体皇冠上的明珠以及凯瑟琳格雷厄姆这样一个高贵优雅风情万种的媒体之王时,巴菲特几乎是投入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原则。在70年代之前,真正巴菲特形成影响的主要是三个人,父亲霍华德、导师格雷厄姆和妻子苏珊。霍华德带给他原则和道德,格雷厄姆给了他商业的方法,苏珊给他带来了自信。因为苏珊的出现,这个此前在社交场合屡屡被人嘲笑的乡下小子从此得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不必面对外界的纷扰,苏珊如一个优秀的规划师,将巴菲特投资之外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只有在买你对凯瑟琳的时候,巴菲特才愿意为别人做出改变。为了能顺利进入《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巴菲特特意安排凯瑟琳造访他在翡翠湾的别墅。他穿上为这次拜访新买的游泳衣,并且勇敢地和凯瑟琳一起跨入了太平洋中。当苏珊和孩子们看到这奇怪的一幕,全都笑得人仰马翻,因为这太不符合巴菲特的习惯了。当然巴菲特最终顺利地进入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摇身一变,从一个奥马哈的明星投资经理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家媒体公司的官方顾问。凯瑟琳出身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尤金梅耶是一个犹太投资家和《华盛顿邮报》的出版商,母亲艾格尼丝是上流社会出名的交际家。这个家庭一直是华盛顿上流社会的中心,凯瑟琳也被称为华盛顿最伟大的女主人。在凯瑟琳的座上宾中不乏美国总统、西班牙国王、肯尼迪家族成员和保罗纽曼这样的大人物。他们在基梭山拥有一座粉中带灰俯瞰拜瑞湖的别墅,在第五大道有一套公寓,在华盛顿另有一座巨大的维多利亚式的房子。当巴菲特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凯瑟琳的晚宴时,他进入的是一幢挂有“亚洲艺术品、雷诺阿的油画、丢勒的版画的房子,走进餐厅,青铜烛台上闪耀着锥形的烛光,与镶板的墙相映生辉,远远地核桃木餐桌上摆放着水经烛台和纹章瓷,闪闪发光”。此情此景,与巴菲特先前的生活有天壤之别。这个来自布拉斯加州的乡巴佬投资者,尽管有福布斯杂志和《超级货币》给予的光环,仍然觉得非常不自在并备受打击。尽管如此,巴菲特还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凯瑟琳的晚宴中,不论这些活动最终让他看起来多么可笑或尴尬。他甚至喜欢自己的乡巴佬身份,并且很高兴自己被龙虾搞得狼狈不堪,他的天真的像大象一样的饮食口味在凯瑟琳一次次调教后仍然停留在汉堡、可乐和冰激凌。凯瑟琳那些有着贵族血统的朋友也渐渐习惯了巴菲特的方式,在他木讷和无辜的神态下的投资智慧,巴菲特也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了这个他最为惬意的角色-----教师。巴菲特和凯瑟琳的友谊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一起去参加商务会议,优势还去度假,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旅游。她不断因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给他电话,凯瑟琳则带着他上礼仪学校。人们常常在慈善活动上看到已经59碎仍然风情万种的凯瑟琳把她家的钥匙仍该46碎的沃伦,而且在公共场合也更加频繁地看到他们俩在一起的身影。想想巴菲特以前是多么不喜欢华盛顿的生活,甚至不惜退学也要回到奥马哈的宁静和单调之中。“我看的很清楚,他的一些做法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是芒格的看法。虽然人们无法断定巴菲特和凯瑟琳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是当巴菲特极力去改变的时候,一定意味着什么。也许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也许是要对抗自己内心的自卑?而这种改变导致的他与苏珊之间裂痕显然已经无法弥补,苏珊开始热衷于歌唱事业,搬离了奥马哈来到旧金山,开始了和网球教练的另一段生活,尽管他们始终保持了名义上的夫妻关系。整整一周,始终沉浸在巴菲特的世界中,至此《滚雪球》的上部已经读完。这个奥马哈的商人,这个无趣的赚钱机器,虽然我试图从他的经历中学习投资之道,但是,在内心里,我并不尊敬他。也许他真正领悟了商业的规律,把握了赚钱的门道,在生意的积分卡上标注的是成功,但是这与格布雷西耶斯在长跑上的成功又有什么区别呢?格布雷西耶斯在20年里创造了15此世界纪录,巴菲特在80年的人生里创造了50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财富最终都是要由上帝带走的,那么,巴菲特留给这个世界的又有什么?(当时比较无知,现在不这么看了)

读《滚雪球》

关于巴菲特的比较细致的传记。不过里面的私人内容可能比较多。巴菲特的青年时代充满了闯劲和对自己的有效的控制,值得仰慕。但作者对其私生活的描述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更像是一种宣传。格雷厄姆的指导是巴菲特成功的重要推动。这一段其实很有道理,为了未来,需要去努力做好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对于世界的看法要有穿透力。“核战争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最终都要面临这个问题。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它在一年内发生的几率是10%,那么在未来50内它发生的几率将高达99.5%,几乎接近100%!但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调低,也就是说一年内出现核战争的几率将到3%,那么在未来50年,高达99.5%的比例将下降到40%!从数字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去尝试的事情,毫不夸张的说它可能会使得这个世界变得完全不同!”p387 巴菲特在70年代的熊市大量下注,在里根新政之后收益颇丰。而索罗斯则进入了对冲交易的黄金期。p495 所罗门对于巴菲特的打击。不要与政府对着干。2000年巴菲特与纳指走势的鲜明对比。需要不断学习,并且承受压力,从低谷中走出来。同时,也要对于一个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这个公司的地位进行冷静的评估。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要惧怕时间,而是要冷静而耐心地努力把每件事情做成。

夫不争故无以与之争

2009-04-07在第一时间买了《滚雪球》,但开始觉得并不是那么精彩。看了一半的上册落到飞机上之后,就没有继续看了。最近把下册看完,觉得对巴菲特式的投资有了新的理解。书里找不到具体投资股票的建议,更多的藏在巴菲特的人生经历中。突然觉得,巴菲特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投资技巧,而是他的财富观。即使到了财富的巅峰,过的仍然是守财奴式的简朴生活;对子女也不是那么“大方”;但却捐出绝大部分的财产给盖茨基金,而不是巴菲特基金。也正是这种诚实一诺千金的品格,才会有才华横溢的创业者愿意以很好的价格把企业卖给巴菲特,并且继续全心全意工作。也许正是这种超然的态度,才能淡定地看待牛熊轮换,投资大势而不在乎一城一池。巴菲特的纪录也许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但我们可以学习他那种超然的投资态度和生活。夫不争故无以与之争!

强烈推荐每个人读,但是翻译的的确太差太差了!

内容很好,厚厚的上下册,介绍了这位传奇投资圣人一生也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思想只是可惜的是,巴菲特自己的投资思想也在进化文章里写的那些理念,现在未必完全试用了但是巴菲特成长的历程,值得我们借鉴不过,很遗憾的是,翻译的实在是太差了,看的恶心很痛恨这些翻译的人,如此好的书,为了早点出版,就翻译的那么差玷污了这么好的一本书

巴菲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滚雪球》是一本花费了5年时间完成的作品,作者通过与巴菲特超过2000小时的访谈,用最深入、最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巴菲特的生活、投资,以及这一切背后的心理活动。这本书让人感到巴菲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很多东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例如他的放松、专注、童心,还是可以学习的。下面是书中一些精彩的片段:1. 巴菲特一生基本上没有老板,除了他为本杰明·格雷厄姆工作的短暂时光以及小时候打零工。2. 他的管理技巧就是找到一些像他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完美主义者,然后就放任自流了——当然,赞美和敲打也是必不可少的。3. 我们不喜欢大量借债,我们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长期的最佳收益。4. 声誉就像是精致的瓷器,价值昂贵,不易获取,但是却很容易破碎。5. (一个孩子)如果在12岁之前没有被惯坏,他们就不会再被惯坏了。6. 那些可以数十年拥有一份财产的人们根本不会在乎所谓的股价变动率,而利用杠杆收购来积累个人资产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他们必须要考虑杠杆成本的因素。7. 在巴菲特看来,一个容易出错的人和一台不会判断的电脑将组成一个完全无监控的、无人看管的环境,很显然那就意味着,会发生无法挽救的失控。8. 军队里有这样一句谚语:队伍要向前进总会暴露他的侧翼。9.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仅靠他有多少钱来衡量,或是用去年赚了多少钱来衡量,那么他迟早都要惹上麻烦。10. 制度强制力是指公司或企业会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或举措,而在策略上,他们并不希望走在同行的前面。11. 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最棘手的就要算公司的技术部门了。12. 什么事都是这样,一旦出名,你很难再引进新的管理性的规定。13. 有幸成为他的朋友便是他一生中永远的朋友。14. 竞选经费体制已经腐化,选票和权力都是完全可以销售的产品。15. 信贷泡沫开始破裂的征兆就是较弱的企业开始破产。16. 当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们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关心你,你也希望得到他们的关心。17. 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新闻业准则——不公开的内容就是通过引用也不得刊登——除非确实可以产生正面效应。18. 美国目前支付的国债利息超过总收入的2%。19. 都是我优柔寡断惹的祸(查理·芒格说就是“吮手指”),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管是个人生活中的问题还是经营公司中的问题,都要当机立断。20. 巴菲特的人生观:人生目的——获得关爱;理想的社会什么样——卵巢彩票理论;如何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结婚;如何判断正误——内部记分卡;如何规划职业——找与自己性情相投的人,我只与我喜欢的人们一起工作。如果你每天早晨上班都觉得反胃,就没有找对自己的职业方向。

只因上帝太仁慈

暂时看到p160 先写点什么      电视里面采访老巴时他说 其实自己的那一套很简单 每个人都能做到 只要持之以恒(大意)   我觉得做不到 能做到老巴那么成功的 是凤毛麟角乘以凤毛麟角的几率   在这里,我不想列实例 传记文学中略有夸张不足为怪 但是大的方面应该不会错      第一 他起步早 在敛财方面有着超人的早熟   第二 他对数字敏感 喜欢玩常人看似枯燥的数字游戏   第三 他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所以赚得多花得少   第四 他很专心 他在别的方面自卑但在投资方面很有自信 这是使得他专心的重要因素   第五 他早年也研究旁门左道 但是失败后能比较快的反省过来 在后来的时间 又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指引      上帝为老巴关起了许多扇门 只开了一扇门 所以他就从那扇门里面走了出去 并一直走啊走 走得很远很成功   上帝为A君打开了一半的门 关了一半的门 A君犹豫了半生 还是选择了一扇门 走了出去   上帝为B君个打开了所有的门 而B君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去      遗憾的是上帝很仁慈 为大都数人都打开了一扇以上的门 所以大部分人活得多姿多彩 成精者却是少数      

巴菲特不那么遥远了

买了纸质书,耐心地翻了一个月才读完。国外作者写的传记,可能写的过于细致了,所以阅读体验不是很美好,读起来有点枯燥。没有做笔记,依稀写下些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1,巴菲特的性格特点。久闻巴菲特的大名了,只是没有想到巴菲特是如此性格的人:年轻时候不善交际,依托卡耐基的理论拜托社交恐惧症,不喜欢在人前发表演讲,又极度在意别人的想法。可能被乔布斯的传记影响,我原本以为了不起的人物都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带有玩世不恭的感觉。看完上部,发现巴菲特的性格沉稳内敛,一如他在股市的长久表现。2,“烟蒂”理论。通篇提到了很多次来自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巴菲特称那些被市场低估价值的公司为烟蒂,当他捡到时可以狠狠吸上最后几口。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时惯用用公司破产时清算后的价格来作为基准,巴菲特早期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但在他后来和芒格的接触中,他慢慢转向于瞄准公司在他经手后的长远收益。无论哪种方式,书上没有详细的描述分析公司的方法,这是我需要后期找资源学习的。3,关于苏珊。作为一个女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将一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巴菲特的家庭生活上,而他的妻子苏珊,我在他她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point。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妻子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和丈夫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苏珊做着她的本职工作,但她做的是多么出色:她照顾丈夫小孩心性,帮助他克服社交不适,帮着他处理和妈妈的关系,她同时精力充沛的照顾孩子,姑嫂以及身边需要照顾的不幸的人们。这需要多么大的热情和精力才能支撑起来啊,她做到了,我深深敬佩她。这本书读的不细致,所以有感想的不多。但是看完上部,对巴菲特的成功了解了很多,他的成功都有据可循,他不再遥远了。在读下部时我会仔细思考,才对得起花在阅读上的时间。2016年下部见。

良性循环

懂得滚雪球的人,就是懂得构建,维系良性循环的人。为什麽基业能如此长青?想必是扎根于适于生长的环境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人深思。阅读中让我感悟,人的一生较于投资事业之短暂,亦未能阻碍探寻者的步伐。为何?坚持源于勇气,勇气源自信仰:相信价值只能源于人类对创造财富的不懈追求。

向平凡的巴菲特致敬

巴菲特被神化了,虽然有人质疑,认为巴菲特是概率事件的产物,就像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会持续押对抛出的硬币的正确的一面。我喜欢这本书的上册多与下册,看巴菲特的成长经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现在看到的巴菲特是一个“结果”,看“过程”时就会知道其实一点不神秘,巴菲特实在是平凡的一个人。巴菲特是一个遵循“内部计分卡”(这本书很有趣的一个概念),这实在是一个难得,大多数人在成长经历中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调整”,不断调整自己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知,变化是随着外部世界的信息,大部分的我们都是遵循“外部计分卡”。书中的巴菲特,是一个安静的人,因为遵循内心的指引,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原则。想成为巴菲特的人可能永远成不了,想成为巴菲特的人,实质想经由巴菲特的思维方式获得财富。向平凡的巴菲特致敬,你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多数都人是错的,遗憾的是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也无法改变。

我们一起滚雪球

—— 读《滚雪球》有感巴菲特的一生有如一处风景名胜,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峰回路转,让观者身临其境,受益颇多,回味无穷。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滚动自己的雪球,他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调整坡道以选择积雪皑皑的地方,直到有今日的成就。他所说的滚雪球不只是在赚钱方面,还包括认识世界和结交朋友。我将这本巴菲特传记里面的内容粗略地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巴菲特的成长经历;第二部分是他的投资生涯;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内容之外的一些可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的人生经验。每一部分包括多个条目,其中每个条目由关键词、原文和我自己的简单而粗糙的评论组成(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天意 ^_^)。第一部分:成长历程* 内部记分卡 * 原文: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记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他将非常有用。我经常这么做……如果全世界的人无视你的成果,那么,你是想被当作世间最伟大,但实际投资记录确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确是最优秀的投资者? 简评:更要在乎自己内心的梦想,而不是他人的看法和要求,你是这种“内部记分卡”的少数拥有者之一吗?* 天资聪颖 *原文:上课时,沃伦总能记住教授说的话,根本不需要看课本。他记性能好到记住页码,倒背段落,还在老师引用课文的时候纠正老师的错误。他曾对一个老师说:“你忘了逗号”。在会计课上,导师还没有把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沃伦就已经站起来交卷了……沃顿是一个竞争激烈、学业负担很重的地方,但沃伦不需要付出很多就可以学得很好。简评:瞧瞧人家这记忆力,天生的,真是没辙,我们只能主要学习沃伦那些非天才性的部分了。* 学习卡内基好榜样 * 原文:大部分人看了戴尔.卡内基的书后,会惊叹卡内基说的真是有道理啊,然后,他们就把书搁置到一边,全然忘记。和这些人不同,沃伦非同一般地集中精神学习和运用这套东西。他时不时地复习这些想法,并不断加以应用。即使他遭遇失败,忘掉这事,或者长时间没有动用这套方法,他最后也会回过头来重新开始练习。简评:知易行难,妇孺皆知。要不,咱先从学习并实践的这本巴菲特传记中的有益内容开始?* 强迫症和联盟 * 原文:当然,支持这一切的不包括霍华德.巴菲特,他因为拒绝支持艾森豪威尔而和共和党决裂。这是自毁政治前途的做法,共和党内对他的支持一夜之间完全蒸发了,他和他的原则被孤立了。现在霍华德的斗争将这三个原则更加深刻地烙在他儿子的心里:联盟是必要的;承诺应该谨慎因为它神圣;哗众取宠的表演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沃伦已经认识到霍华德和利拉强迫症的性格在很多方面使他们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他开始吸收他岳父家的某些风格。他岳父更加人性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简评:大多事情尤其是重要事情是需要和别人一起合作才能做成的,妥协自是必不可少的。* 专注 *原文: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的答案和我的一样!......他几乎不关注商业以外的任何事情——艺术、文学、科技、旅游、建筑——因此可以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所爱。简评:“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吧?第二部分:投资生涯* 事先得搞清楚交易内容 * 原文:我们干了大约5个小时--铲啊,铲啊,铲啊,铲啊。最后,我们甚至连指头都伸不直了。干完活,我们去找我祖父,他说,“嗯,我该付给你们多少钱,小伙子们?1角太少了,1元又太多了!”我永远忘不了这刻--我和约翰面面相觑。简评:每人铲雪的最高工钱为每小时10美分,居然有如此吝啬的祖父,看来巴菲特的一些习惯也是有家族传统的。* 投资三教训 *原文:沃伦学到了三个教训,并把这段时期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第一个教训是,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第二个教训是不要不动脑筋地急于抓住蝇头小利。如果他能更耐心一点,他就能赚到492美元,他对此一直念念不忘。还有第三个教训,是关于投资他人资金的。如果他出现投资失误,那可能会有人因此而烦恼和不安。因此,他不想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除非他非常确信自己会成功。简评:好多沉浮股海十几年的人都不能够领悟到这些,小家伙第一次买股票就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真不愧是天才。* 复利 *原文:“复利”的想法深深触动了沃伦,这很关键。这本书告诉他,他可以挣1000美元。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000美元会变成1600多美元;10年内,会将近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800美元。当以固定增长率逐年变大的时候,数字会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就是一小笔钱如何形成一大笔财富的途径。沃伦可以清晰地构想这些钱的复利未来,正如他把雪球滚过草坪而让雪球变大的道理一样。沃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间。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如果若干年后,1美元成了10美元,那在他的脑子里,这两个数字之间没有任何区别。简评:这是巴菲特赚钱的秘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资产以复利来增长呢?* 安全边际 *原文:使用安全边际。投资是建立在估计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的。大范围的安全边际保证了不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失败。最重要的是,前进的方法是不要撤退。……一股股票可能是一家公司一部分的所有权,而你可以评估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有了安全边际,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尽管巴菲特如此钦佩诺伊斯,他也没有为合伙公司买进英特尔的股票,从而错过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之一。虽然他在困难的环境下已经降低了投资标准--还会再这么做--而他永远都不会做的妥协就是放弃他的安全边际。正是这个特别的品质--如果他不能约束风险,那就会放弃可能的财富—才让他成为沃伦.巴菲特。简评:投资时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以便在最坏情况下仍然能够让投资保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正是因为沃伦的安全边际理论,他错过了Intel,因为当时有众多这样的小公司,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坚持安全边际,才成就了巴菲特的伟业。* 集中投资 *原文:他对分散投资不以为然…他和沃尔特从《穆迪手册》收集数据,沃伦想要知道每一家公司的所有基本信息,一旦他看完这些信息,他就会缩小范围,更认真地研究少数股票,然后将钱集中投注在他认为最好的股票上。他愿意将他的大多数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和购买GEICO股票的做法一样。......他觉得合伙人们应该了解一个新的“基本准则”:“我们远远没有像大多数投资机构那样,进行多样化投资。也许我们会将高达40%的资产净值投资于单一股票,而这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之上:我们的事实和推理具有极大可能的正确性,并且任何强烈改变投资潜在价值的可能性很小。”简评: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还是把大多数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人而异吧,这取决于各人投资水平的高低,这种集中投资的方式更容易让普通人变得一贫如洗。第三部分:人生经验* 苏珊会照顾好一切的 *原文:他开始依赖苏珊,她也一直在努力理解他。他开始体会到利拉.巴菲特的易怒情绪对她儿子的自我价值感造成的伤害,并且开始去修复它。她知道他需要的主要是被爱的感觉,以及从不被批评,而且他还需要感觉到自己在社交方面也会成功。......苏珊认识到沃伦的脆弱,认识到他多么需要有人安抚、慰藉,消除他的疑虑。她越来越多地看出他的母亲对子女们造成的影响。多丽丝受到的伤害更严重,利拉已经让沃伦和多丽丝都深深确信自己毫无价值。除了生意,苏珊发现她的丈夫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对自己充满怀疑。简评:正是有了苏珊全方位的照料,沃伦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不问家务事,以致办公室内的壁纸换了三年后他才发现。当然,其中的负面效应也很多,沃伦和孩子之间太少的交流造成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和生疏,这是需要吸取教训的地方。* 卡内基式激励 *原文: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板,从来不发脾气,从来不反复无常地改变主意,从来不对任何人说一句脏话,从来不责骂或批评他的员工,对他们的工作也从来不猜疑,总是充分放权,从不干涉。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很聪明的话,他会做好一切的。查理.芒格说:“沃伦不给人压力,他只是激发别人。”戴尔.卡内基说要给人们一个良好的声誉,这样他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要求自己,巴菲特对这一经验十分理解。他知道怎么样激发手下的人实现卡耐基式的伟大成就。......他对员工讲的话大意是这样的:你做得真是太好了,这一点也不会花费你太多的时间,并且也不会太费精力。当然了,你在下一封信中要把它提交给我。因为这项工作正好是你的强项,再找三个人也比不上你。简评:先表扬一个人的能力,当然受表扬者一定会精神振奋,全力以赴。当然,你的卡耐基式激励的效果是很难赶上巴菲特的,那么在付出报酬方面就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吝啬了。 * 双面巴菲特 *原文:1991年,《华尔街日报》和《新共和报》都在抨击巴菲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巴菲特总是说自己是美国中西部的代表,出生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家庭,每天都要很早起床为工作而奔波,但另一方面,巴菲特也会经常宴请那些社会名流。......不久有关巴菲特在工作时极度理性甚至偏向冷血的态度与他平凡的外表之间巨大的反差的报道开始见诸报端。人们对于巴菲特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他究竟是那个坐在走廊里,手里拿着一杯柠檬汁讲故事的和蔼老头,还是那个深谙投资理念的传奇富豪?作为一家投资银行主席的巴菲特,现在却大肆宣扬华尔街不过是一个金融骗子们聚集的是非之地,巴菲特到底在干什么?人们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简评:如果巴菲特只做一个只管投钱并对公司运营不闻不问的老好人,那他那些命根子美元只会打水漂,这不是在要他老人家的命嘛。* 精灵的故事 *原文:在我16岁生日那天,出现了这样一位精灵。精灵说,“沃伦,我送你一辆你喜欢的车,你明天造成就可以看到,上面记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崭新的,就是给你的车子。”听完精灵的话,我接着就问,“有什么条件呢?”精灵回答,“只有一个条件,这辆车就是你此生所拥有的唯一一辆车。所以,必须用一辈子。”......人们的大脑和身体正是如此。每个人只有一个大脑和身体,是一生不能改变的。现在,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长期忽视自己的大脑和身体。但是,如果不去呵护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那么,50年后面临的就是健康极度受损的状况,就像汽车一样。简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众人皆知,可是有多少人把这话真正放在心上并不断付诸实践的?* 卵巢彩票 *原文:在那些纤夫当中将会有另外一位比尔.盖茨,但是因为他们出生在这里,他们命中注定要一辈子牵着船过日子。他们没有像我们一样的机遇。我们能过上现在的生活真实太幸运了! ……让他念念不忘的是三峡大坝的工程和在神农溪上的那条竹筏,是那些把一生都用在拖曳长船上的小伙子们的命运。这些一直留在巴菲特的心理,困扰着他关于一个人的命运和天数的思绪。......我非常幸运,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生那天就中了彩票,有优秀的父母,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这个特别的社会中我得到了特别的恩赐。如果我出生得更早,或者出生在其他国家,就不会得到这样的恩赐。简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能够成就于美国,而不是其它地方。还好,我们都也中了“卵巢彩票”,只是奖励的等级不同,至少我们现在没有在烈日炎炎的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且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大家都中了“精子彩票”,是亿万个伙伴中的幸运者,能够降临人世间来经历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 永不止步 *原文:尽管他说参天大树只是一个比喻,但自己还是在努力向上生长。他依然期待认识新朋友、完成更多投资、继续多方出谋划策。未知的世界是无限的,他的学识依然远远不够。......他精心滚起来的雪球现在已经非常之大,然而他对待滚雪球的态度依旧。不管度过多少个生日,日历每翻到那一天他都感叹不已,永远都会如此,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从不回望山顶。世界无限宽广,他才刚刚启程。简评:巴菲特依然在路上,与这个伟大的同伴一起前进让我们更加踏实和振奋。结语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巴菲特,他在不断指引着大家对于财富和人生的追求。我们或许不能成就像巴菲特那般的宏图伟业,但是他的财富人生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众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使得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更加的美好。我们的人生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而巴菲特还在前方不断行进,让我们选择好自己的雪地,跟上他的脚步,一起滚雪球……

明珠暗投

昨晚有空,读了上册。可惜,挺有意思的老爷子,被作者和翻译糟蹋不少。想想Drucker的自传,无论是写和译,多棒啊!先举个烂翻译的例子,P237:“巴菲特规定了两个新的限制条件,这让他的投资变得更加困难。这些个人的偏好现在变成了正式的标准:1、我们不会进入对我而言技术太难的生意,这时投资决策的关键。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了解就和对金龟子求偶习惯的了解一样少;2、即使盈利预测可观,而如果主要的人的问题看起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机会,那么我们将不会在投资运作中采取行动。巴菲特所说的“主要的人的问题”是指裁员、工厂关闭——以及不能承受罢工的联合生意。”啥叫“主要的人的问题看起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机会”?啥叫“以及不能承受罢工的联合生意”?译者“覃扬眉、丁颖颖、张万伟、张春明、张艳云”们,请出来解释一下?这段内容其实非常重要,05年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就失败在第2条上。至于作者Schroeder,她的写作方式是按编年一路平推,结果是泥沙俱下。仔细翻翻,还是颇有珠玉的,随手摘录几则:一、巴菲特性格的养成:1、父亲的影响:巴菲特父亲对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彻底悲观,一直在为货币一文不值的那一天作准备。(注意,其父是参议员,并不是少见多怪的杞人。)2、1959年,巴菲特参加桑伯恩公司董事会时,看到董事们打开雪茄盒开始分发雪茄,气得快冒烟了。“那是用我的钱买的雪茄。”他想。在返回机场的路上,他从钱包里拿出孩子们的照片,看着他们,血压才降下去。3、巴菲特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开出1万美元的未签名的支票给他们,并且说如果在某年某月某日他的体重超过173磅,他将会在这张支票上签名。苏茜和霍伊为了诱惑他此冰激凌和巧克力蛋糕而抓狂,可放弃钱的痛苦对沃伦而言远比放弃吃喝要多得多。他一次又一次开出支票,可从来不需要签上哪怕一次名字。这些不是无聊八卦,此类细节深刻反射出巴菲特的性格和投资风格。二、巴菲特投资原则的形成:1951年,在格雷厄姆的课堂上,巴菲特学到了三大主要原则:1、一股股票是拥有一家企业一小部分的权利,是你愿意为整个企业所支付价格的某一部分;2、使用安全边际。投资时建立在估计和不确定的基础之上的。打发你问的安全边际保证了不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失败。最重要的是,前进的方法是不要撤退;3、“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应该影响你对价格的看法,当他的主人,获得一次又一次低买高卖的机会。以上观点中,安全边际的观点最重要。格雷厄姆经历过大萧条,非常厌恶风险,看待企业是更多考虑的是倒闭价值而不是存活价值。三、戈特斯曼的这段话,充分体现巴菲特对股票和投资的热爱(这种热爱,非常稀缺和重要。):作为一个典型的纽约人,戈特斯曼高度评价他和巴菲特的交往,以至于他愿意经常跑到奥马哈。“我们会谈论股票直到深夜,”他说,“然后在次日的早晨我再返回纽约工作。每个星期日的晚上大约10点左右,我们会就股票谈上一个半钟头左右。一整个星期我都在期盼着那个会谈,并且一直在考虑我该和他谈哪只股票。当无论我和他谈哪一只股票,他都和我知道的一样多,大多数时间是这样的。我挂了电话以后,通常要到深夜或者更晚才去睡觉,我一两个小时都睡不着,因为我被充了电。”四、巴菲特思维模式的反省和改变:1、一天,场外交易行纽约汉莎商人工会的赫布.沃尔夫对我(巴菲特)说:“沃伦,如果你在一个黄金堆里找一根黄金做的针,那么找这根针不是好选择”。但我(巴菲特)有这样的习惯,隐藏越深的东西,我就越喜欢。我把这看成是一个寻宝游戏,赫布帮我走出了这种思维方式。我喜欢那个家伙。2、芒格觉得格雷厄姆的缺点是认为未来“更多的是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他说,“格雷厄姆最喜欢克洛伊索斯的故事,在和波斯打仗失败后,克洛伊索斯看着自己被摧毁的帝国,回忆起梭伦说的话,‘除非结束,否则没有任何人的生活可以被认为是幸福的生活’。”芒格开始努力让巴菲特撇掉格雷厄姆苦闷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是干弯腰捡“烟蒂”而只能吸上最后一口的苦差事的精神支撑。(注:所谓捡“烟蒂”,是指只要股票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就不断买入。如果价格因某种原因上升,就能出售获利。如果价格不上升,巴菲特会在拥有了足够控制这家公司的股票后停止购买,这时,可以通过变现,也就是清算资产而获利。)五、1999年太阳谷年会上巴菲特的发言(总结得非常好,巴菲特病例的中国自动复制版们翻来覆去忽悠的,不就这点内容嘛。):1、我会讨论一下股票的定价,但是我不会对他们下个月或下一年的波动进行预测。估值不是预测。短期内,市场是选票机;而在长期,市场是一杆秤。重量最终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短期内,数量很重要。而且这是一种非民主的投票。不幸的是,不会依照投票资格进行文化测试,这些你们都了解。2、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964年12月31日是874.12点;1981年12月31日是875.00点。当你们投资的时候,你们所做的事情是延迟消费,现在把钱投出去,再一段时间之后会获得更多的钱。关于投资,只存在两个真正的问题:一是你想得到多少回报,二是你想什么时候得到回报。伊索称不上是一位金融家,但是他说过‘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不过,他并没有提到时间。利率(借贷成本)是对‘时间’的定价。金融领域的利率就如同物理学但总的重力。利率变化,所有金融资产,包括房子、股票、债券的价值都会发生变化,就如同鸟的价值会波动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手里的鸟比林子里的鸟值钱,有时林子里的鸟比手里的鸟值钱。’”3、90年代的大牛市纯属瞎闹。利润的增长远远低于前期,当林子里的鸟却变得昂贵,因为利率处于低水平。在如此低的利率水平,想持有现金的人数在减少。因此,投资者正在向林中鸟支付前所未闻的价格。这就是“贪婪作祟”。好了,再重复一下读完上册的感想:挺有意思一老头,被作者和翻译糟蹋了,真是明珠暗投啊。

巴菲特的流水一生

作者和巴菲特本人谈话近千小时翻阅历史资料历时五六年完成此本书 。。看完以后没觉得学会什么做人的道理和重要的投资理念 几乎就是流水账的谈论巴菲特的父亲一直到巴菲特近50岁的生活历程我也在想 也是 一本官方印制的人物传记怎么会把投资天才的投资理念在一本39块钱的书里娓娓道来?充其量只能当传记看 。。事实上我不觉得巴菲特很顾家。。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学的 。。但他总有能力把钱赚到手 至于是如何赚到的 本书从未涉及任何一点 只说了巴菲特对股票证券非常感兴趣的自行研究并且和老师格雷厄姆成为并肩齐驱的投资人。。年级16名的成绩让我感到很惊讶 。。。你应该想到的是为什么那前面15位没做到巴菲特那么出名?。。原因太过多样化我不能就单方面的说是因为巴菲特对股票自发的感兴趣。。 但是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着实让我感到佩服 他的恋爱历程很囧 没经历过早恋 也不会追女孩。。。甚至结婚了以后也不懂得照顾自己把家务活全部交给妻子苏珊去做 自己只顾着在书房里研究大堆的纸质信息。。。。十多年一直如此。。。这点我觉得绝对是关键 玩股市玩的就是比谁信息量大 更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他生的奉时。。经历了股票的大部分时期 他了解别人不了解的 他动的别人不懂得的故事变化原因 他也愿意去翻出历年的资料寻找这家公司值不值得他投资 这些“作业”都是他眼光准确的必备品 而最重要的就是那套在学校里(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那套评估检测一只股票的方法一本万利的技术加上年迈的经验成就了阅历无数的巴菲特 才看完上 我期待着在《滚雪球(下)》中巴菲特在50岁以后--在临近我们的时代--做出更惊人的投资策略 要相信 一个成功的经历背后有无数的失败 虽然这个成功是模仿不来的 毕竟会让人在心底里产生英雄模式的崇拜影响。所以说这本书 还行

翻译的实在太一般了

正在看。但是翻译实在太一般了。面对这么厚厚的一本书,我很难想象出自己会把这种水平的文字全部仔细读完。

比较失望

看在巴菲特的名字上。打个3分吧(5分制)上册勉强看完。晦涩。就是一个家族编年史中信一贯的作风,翻译得非常枯燥。下册以后有时间再看吧。昏倒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不可复制的巴菲特

《滚雪球》(上)读了有一多半了,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面对2009年的A股市场,我们怎能复制巴菲特?1.巴菲特投资的时间开始的很早,小小年纪就知道钱的重要性,送报纸、卖旧高尔夫球、倒卖可口可乐、捡赛马场里乱飞的赌票。这点上,首先我是没机会了,起点太晚,以前过于理想主义,到了今年才真正意识到投资挣钱的重要性在国内,几岁的小朋友打工挣钱,非但不合理,甚至可能落得不合法的下场2.巴菲特靠跟合伙人的合作,用对方的钱生钱(最初的十个合伙公司里,他基本都只投了100美元)。而且合伙人的钱如何做投资,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并且不会告诉人家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年底拿分红就行了。这在现在的中国,估计会被判为非法集资罪3.悄悄地逐步买断“烟蒂”公司的股票。在炒股完全电子化的现在,投资者多如牛毛,有几百块钱都能加入炒股大军。巴菲特的操作方法估计行不通。就算能,几十万美元(根据通货膨胀,现在估计有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流量,估计早被人肉搜索出来了,说你有内幕有卧底你想赖都赖不了。4.买诚信、以股东利益为目标的公司。这点在A股太难了,中国的企业,都太不地道了。说每天一杯奶吧,三聚氰胺了;世界上最牛的公司,偏偏股东挣不到钱

笔记

总体上这本传记读起来不太累。从小就对分析着迷。收集丢弃的汽水瓶盖,分析哪种汽水更受欢迎。不喝酒,因为喝酒伤智慧。记忆力强。使用内部记分卡。青年时在追女孩子方面很失败。

其实巴菲特只有一个,无法复制。

很棒的一本励志书籍。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将来可能是巴菲特。但我要泼一盆凉水。没人可以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他从小就展现出的商业头脑和一辈子如一的原则。就难得有人复制的来。这是个变化的社会。我们说巴菲特的真的一成不变么。未必。他从中国石油赚的流油就说明了他是个狡猾的生意人。说白了,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巴菲特抓住了自己的人生机遇,所以他成功了。如果说这本书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我觉得是那种对商业的独到见解,那种对人性的准确判断才是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中国是浮躁的,很多项目的确定,都离不开,几年后如何如何发展的浮夸。我们本身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就缺乏现实的规划。当看到中国金融业,谁谁被冠以中国的巴菲特什么的投资家,我就觉得恶心和可笑。4年的证券从业经验,让我对中国的金融业有非常彻底的了解,如果不从社会体质上去改变,那么中国永远不会出现这种金融的巨头。

端午的消遣小结

从去年开始,就在形形色色的地方看到《滚雪球》的推荐。巴菲特每年的股东信我也只是看过几封而已,对于他的投资理念,和其他稍微关注一点财经的人一样,算是有所耳闻。有好友是巴的坚定粉丝,经常能信守拈来些光辉事迹,而且在第一时间托人带回了原版专研。过热行为容易让我质疑,而用这么大部头来记录一个尚且活着的人,本身就显得太过神化了?乘着端午的休息,终于陆陆续续的看完了这本书。看得出来作者也是个巴菲特追随者,或许有点CPA喜欢探求细节的习惯使然,或许是出于写本大作的追求,总之,事无巨细,都一一道来了。于些地方,不免看来像圣经故事里乏味的根植纠集。好处是,你大可不管这些交代,直取感兴趣的地方。如果之前对于个别事件前因后果有所疑惑的,就正好可以一窥全貌了。作者探求的角度可能会有自己的局限和取舍,但对于错综关系和进程的描述把握还算可圈可点。我的收获是,有些在股东信的某些章节提到的案例,在这里有机会看到了背后的故事。所罗门的债券舞弊,哈撒韦自身的变迁,可口可乐管理层的数次震动......无论是站在美国金融行业发展史的角度,还是看相关单个产业发展史,每个事件都让人印象深刻。加上其投资所涉足的行业非常宽泛,书里不少事件交代也很完整,作为有管理案例来看,或者看看董事会和战略投资者的需求,也有把玩的余地。巴菲特很多的理念,很容易引起共鸣。例如过简单的生活,和自己喜欢的人们一起工作,面对而不是抱怨生活,相信人生不是用金钱衡量的,对贪婪和风险的谨慎态度......但他的专注力,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甚至超出了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单指这方面,恐怕他就不应该成为广大个人投资者的理想楷模。好在人各有所司,能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并且能付诸实践,实属不易的,成功也就是图个自我满足......虽说投胎是张彩票,人生还是有殊途同归的几率的。展现在书里整个团体都非常的出彩。除了每年的告股东信里都会提到的查理和其他巴菲特盛情称赞的看家狗,比尔盖兹虽然加入较晚,大概是最家喻户晓的一个了。他在91年第一次参加巴集团会议时对柯达胶卷的观点,以及他老早就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有的清楚认识,又让我感概了一下,难怪这厮科技泡沫过后还能活得有声有色了。这本书最终还是没有解决我一直很好奇的、关于接班人的问题。难道老头也和其他的天才集权统治者一样,越老越不愿意失去掌控力,亦或无法克服面对死亡的恐惧?那才是一场终将上演的好戏。。。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蛮适合我这样的一个对投资和巴菲特一知半解的人看着垫垫底的,喜欢看编年史和八卦的拿来消遣可能也不错,敬业的粉丝也可以有机会感叹一把。另外,翻译实在有些勉强,超长的句式和生硬的词汇。。。唉

对巴菲特的???

我不知道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人人敬仰的股神,在美国股市上翻云覆雨。也是一个在经济问题上有着卓越思想的专家,但是不知道他是否是一个像索罗斯一样的风险投资专家。股市有风险,但他到底做过什么样的冒险呢?


 滚雪球(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